修建長城費時費力費錢征民工減糧產的,有這些資源和精力滅外族豈不是更划算?


漢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對於一個農耕民族而言,只有打下來能種田的地(最好還要容易守住),在經濟上才是合算的,才有可能長期維持。否則,像蒙古草原這樣無法種田但適合放牧的地方,軍事力量強大的時候能夠控制,但由於不適合種地無法從內地移民耕種,一旦軍事力量衰弱就不可能保持控制了。而且即便在軍事力量強盛的時候,這種控制往往也只是具有國家安全和戰略上的意義,在經濟上基本是虧的。
簡而言之,對於草原游牧民族的地盤,古代漢族是消化不了的,這是由漢族的農耕民族性質決定的,即便讓內地漢人去草原放牧,最後他們也會變成游牧民族。
既然消化不了這些地盤,那麼很自然地有兩種可能:1.據險而守,保護好能夠消化的地盤;2.出擊消滅掉坐大的游牧民族,但由於無法消化其土地,軍隊也不可能長期駐紮,消滅掉一個游牧民族,就等於製造了一個空窗,必然會有別的游牧民族興起。
歷史上第一種可能就是以修長城為代表的防禦思路,歷朝歷代都在使用;而第二種可能其實也有很多例子,漢武帝伐匈奴,唐滅東西突厥、吐谷渾等,明成祖五伐漠北。但什麼時候游牧民族被完全消滅了?最好的結局也無非是打趴下最強大的游牧民族,使之內部分裂臣服於中原王朝,一旦中原王朝衰落他們還會東山再起。
但看看南邊的山越、春秋時期的東夷還有西邊的羌族,前兩者現在完全找不到了,而羌族現在還有,但數量很少了,但在歷史上這些都是和漢民族進行了長期戰爭的民族。之所以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了,原因和剛才無法徹底消滅游牧民族的原因我想恰好是反過來的——他們的土地是可以進行農業生產的,因此對他們的戰爭可以掠奪勞動力、移民漢人,然後憑藉人口和文化優勢將其同化。
順帶說一句,對游牧民族發動戰爭不但不可能徹底消滅游牧民族(就算真的屠掉了一個部落,只要草原還在,總會有別的部落來的),打下來地盤在經濟上不太合算,也未必比修長城更經濟。漢武帝與匈奴決戰,到了他晚年,國家戶口減少一半,民怨沸騰,四處都有造反,後人說他有亡秦之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長期戰爭對國力的巨大損耗。這還是打贏了的,考慮到戰爭還可能打輸,風險就更大了。
所以最終歷史上,中原王朝對北方游牧民族採取的策略是很合理的,既依託長城和關隘防禦,也在自己強盛的時候主動出擊消滅掉強大的游牧民族,舍此之外,很難有更合理的做法。


贊同前面的知友回答,一直到清朝,有了第三個解決方案:保留草原民族,並且保持其衰弱狀態,長城就不那麼必要了。


跟打仗相比修築長城的危險係數要低得多,於是民眾的反對相應也會減少。而且北方的游牧民族居無定所,加上本身戰鬥力也相當強悍,要想完全剿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就連漢武帝都沒能完全消滅匈奴。綜合以上幾點,修建長城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推薦閱讀:

請問「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以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
秦始皇到現代來適合做什麼工作呢?
一直覺得要說對於當今中國奠定基礎的人非始皇帝莫屬,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拿著焚書坑儒使勁詆毀呢?
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是真的禁儒學還是坑方士?
秦始皇到底死了沒?

TAG:歷史 | 軍事 | 長城 | 秦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