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片《56UP》所揭示的「富者仍富窮者仍窮」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改變階層和命運?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級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多的不介紹了,在搜狐視頻見看完了這片子。2012年他們也完成了56歲的拍攝,所以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這150分鐘里,我們可以窺見到普通的英國人的人生。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


56up這個片子是在我大一的時候看完的,當然也有可能看的是不完全版。

當時的我意氣風發,也並未診斷出雙相障礙。為了學習和職業發展而奔波,看完對此付之一笑,也就這麼過去了。

現在剛好大學畢業,看到這題於是惴惴不安地再重新看了一遍,卻在半路直接關閉頁面。


歲數大了,我卻開始信命。

如同片子里那七個孩子既定的人生軌跡,我忽然發現自己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也被人一語中的。

在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曾斷定我以後會靠碼字吃飯。當時的我不屑一顧,覺得把愛好當職業會失去對文字和感情的敏感。結果現在我的業餘時間果然用來寫寫三兩文字,為我家貓主子掙點飯錢。或許對文字的愛沒有幼時那麼純粹,可現在的文章卻更有人間煙火氣了。

大學裡學的是審計專業,剛入學半年卻被專業老師斷定以後絕對不會當會計或者審計師,倒是適合去新行業闖闖。結果我現在成了個半吊子的產品助理,快畢業了單位都不知道在哪裡。

很奇妙啊,父親從小學霸到大賺得還不如其資質平庸的老婆;長得帥氣成績優秀的老哥因為醉駕丟了工作丟了女朋友;做小生意的姑姑求了佛牌之後開了飯店;小時候天天逃課的叔叔現在是德高望重的醫生。

一生的起起伏伏大多跟運氣相關,命運為我們選擇了出身家庭,最親密的朋友,伴侶等等等等。就像最近在知乎上熱議的《歡樂頌》,邱瑩瑩的天花板甚至夠不上安迪的底線,樊勝美更是不用說了。貧窮眼界不高的家庭就會催生出畸形的心態,例如這位:就當是個樹洞,非常嫉妒寢室里的白富美,我正常嗎

但我天天提醒自己的是,信命不等於認命。

我長相一般,但我能不能健身化妝讓自己看起來更美些?
我跨越不了等級,但我能不能在我的階級里活得更有尊嚴些?
我的眼界的確不高,但我能不能多去學些新東西開拓我的視野?
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才能,但我能不能從現在開始認真過好每一天?
我因為童年創傷和遺傳的關係有雙相障礙,但我能不能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更加關注他的心態變化,讓他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找到熱愛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依舊熱愛生活。
這就是我——一個普通人的信條。


寫下這些,謹以勉勵自己和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


一個人是不是改變了自己的階級,我想至少要到56歲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是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有權利給出一個答案。根據題主的要求,用自身經歷來回答一下,怎麼改變命運。

「對待人生不妨大膽一點,因為你終將失去它」
你可以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但是必須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大手大腳折騰自己的人生,也好過小心謹慎走別人定的路線。

父親曾經是軍人,母親是教育工作者。家裡給我規劃的路線就是入伍or教育系統or公務員。
21歲,在親友的各種質疑中,我折騰著放棄了軍校,放棄了自己找的工作。
後來我法國生活工作近3年了。
以後會怎樣尚未可知,但是給自己的人生航向掌舵勇氣,是改變命運的基礎。

「如果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說不好努力是什麼,但是我知道努力這個概念里一定包括不放棄。

在國外找工作的時候用了4個月,每天早起跑步,投簡歷,等面試。
搬到巴黎之前,一旦有面試,都是3小時的火車來回,有時候面試僅僅只有5分鐘,也有時候在回程的火車上就收到拒信。
有無數的理由可以放棄,語言不通,錢快用完了,國內也很好,大家都回國了??
但是堅持的理由只有一個,我想要。

如果不是那4個月分分秒秒的堅持,就沒有在巴黎工作的一年,許多美好的回憶和風景也就不會存在。

不努力堅持到最後,你永遠不知道是不是能改變什麼。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自己不懂你自己」


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他能走什麼路,而對待自己的態度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常常把自己當成一個Case研究一下,你的優勢,你的劣勢,你的底線,你的興奮點??取悅自己的喜好,滿足自己的要求,也更好發揮自己的潛質。

更重要的是,越懂自己,就越愛自己,你看到了自己的複雜性,才會明白世界上不會有另一個人如此遷就你,懂你。

所以時刻愛自己,做自己的堅強後盾。


不請自來。
五十六已然知天命 (人生七年8 影評)
這篇影評算是很好的回答。


普通人最重要的是有野心!
如果普通人不肯賭一把,那麼在既定的軌道上面就會有既定的結果。
重要的不是安於平凡,而是基於現有現實條件而向上爬。
對於普通人來說,野心是最重要的,野心是成功的第一步,如果連擁有的慾望都沒有了,那麼就一點可能性都沒有了。至於野心和真正的結果之間,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而且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但如果沒有野心,那就等於第一步都沒有邁出去,以後也只能在自己的階層上面打轉。


第一,階層是有加成的。二代成功自有合理的地方,雖然不公平。
第二,請有世界胸懷。在中國,你是班裡中流的家庭中流的成績。也許在你們市裡就是前列了。在市裡中流也許省里前列了。實在是國內中下。放眼全球。中國9億人從赤貧跨過溫飽。已經快要集體超過世界50%的人了。
也就是說,今天很多30歲的人,哪怕混的是班裡最差。也可能已經在30年里超越了世界上20億人。

只要所有人都堅信努力就有回報。也許有一天只是中國的下層,屬於10%,但也有機會超越英國50%的人。


有一個農夫家的孩子(好像叫Neil)成功跨越到上層階級,通過Oxford, 又趕上去美國做科研的機遇。片頭幾個相似背景但小時候有雄心的孩子失敗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像Neil一樣堅持,或許是不夠聰明,有些沒念大學,有些念了個很一般的大學,之後的人生就像被放上了既定的軌道。Neil在14歲的時候,在農場接受採訪時候就流露出強烈的改變現狀的慾望,而且他父親說明不會留一畝地給他,斷了後路,所以只有靠自己!

富人家兩個男孩子為什麼能保住社會階層而不是下降?敗家的大有人在呀!他們都去了Oxford Cambridge的大學院,受到精英的教育,進入良好的職業方向。

知識改變命運。學校、精英教育本身就是社會篩選階層的機器。


56up:7歲如何改變一生

1964年,執導007電影《007之黑日危機》的導演邁克爾·艾普特為英國BBC電視台拍攝了紀錄片《7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幾個七歲孩子,他們訴說自己的夢想、抱負、煩惱以及對未來的恐懼,此後每過七年,艾普特都會追蹤報道一次。重新訪問當年的孩子,他們的夢想是否照進了現實。記錄片拍至2012年 ,片名變成了《56up》。當年的孩子們已是56歲,歲月蹉跎,人生行至天命之年,陪伴這些孩子度過半個世紀的導演邁克爾?艾普特也已兩鬢斑白,那些曾經的孩子們童年的理想和現實有的背道而馳相差甚遠,有的夢想照進現實,令人唏噓不已,是悔恨?還是感慨?

首先來梳理一下片中主要人物,再探討成長這個命題。

上層階級:

從小閱讀《金融時報》、《觀察家報》、《泰晤士報》頭條和內容的沙發三人組。

JHON:理想是科雷苑院校-西敏寄宿學校-劍橋的三一霍法學院。後來考上牛津基督教堂學院 。當律師,有自己的事業。56歲說「我大都做訴訟,我喜歡這個工作,它能刺激大腦,非常有趣。」

ANDREW:理想是查特豪斯中學-劍橋的三一霍法學院。實際劍橋大學攻讀法律。28歲在事務所任職律師。35歲成為事務所合伙人。與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結婚。

NICK:夢想物理學家,後到美國大學物理系教授,做核能研究。

布魯斯(bruce):畢業牛津數學系,最初擔任牛津的數學老師,後放棄了報酬豐厚的工作,去貧困的國家教書,在同伴先後結婚時他卻依舊單身。最後,他在41歲時步入了結婚的禮堂,也開始了融洽的家庭生活。他說「我們是階級社會,公立學校可以將此延續下去。」

中產階級:

蘇(SUE):在倫敦東部長大。7歲:有時候我們和男生相處很好,有時我們會吵架。14歲:我不想太早 ,我想盡情享受生活。21:婚姻對我來說完全是另一碼事,我對婚姻有自己的看法,但還是不明白婚姻的意義是什麼。24歲嫁給比利。「我認為太早結婚會讓你失去一些重要的東西,會錯過自我成長的重要階段,因為一旦結婚,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是重要的伴侶,婚姻的意義就在於此」35歲離婚,56歲和蘇時訂婚14年。單身媽媽。21歲,旅行社工作。35歲,建房互助協會兼職。42歲,倫敦大學瑪利皇后學院法律系協助課程安排工作。49歲,學校研究生課程行政主管。導演問:希望當初有機會能讀大學嗎?她回答:都一樣,為什麼要後悔當初這樣做就好了那樣做就好了,起碼我很喜歡現在的職業,我買自己的房子,可能我退休金不多,不能環球旅行,但只要我有溫暖的家,不愁吃喝,就滿足了。

彼得(peter):尼爾小時候的玩伴,理想當宇航員。後來在倫敦大學讀歷史系。擔任過老師,公務員,最後組建樂隊成為音樂家。

下層階級:

三姐妹玩伴中剩下兩位

傑基

琳恩:理想在沃爾沃斯工作。
21歲倫敦圖書管理員 部門裁掉,失業。50歲領退休金。

愛馬男孩(TONY):夢想當騎師,後來成為一名計程車司機。

尼爾(neil):利物浦的郊區。夢想考入牛津,到阿伯丁大學一年後輟學。21歲在建築工地工作。希望從政。28在蘇格蘭流浪。42歲,哈克尼斯的自由民主議員。

保羅(paul):倫敦兒童之家。生活在貧民窟,住在寄宿學校里,成年後雖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無一技之長,也無足夠的毅力堅持,或者也因為就業環境不佳,頻繁地失業,換工作,晚年時候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做修理工。

可以看出上層階級的沙發三人組的生活和7歲時設想的如出一轍,他們從小就有長遠的規劃,小小年紀就能發表對教育收不收費等公共事務的看法。NICK從小熱愛物理,一直堅持自己的愛好,從事的也是自己熱愛的事業。他們的兒女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妻子美麗漂亮容光煥發。同時保持相對不錯的體型和身材。總的來說他們有優越的背景,富足的生活,美滿的家庭,優秀的教育背景,平和的心態。

中產階級的年輕時都頗費周折,有著較為不同尋常的經歷,離婚或者失業,但年老時依舊過著富足平和的日子。

下層階級的生活都並不富足,經濟條件較為拮据,有些人還靠著救濟金過日子。這些人有共同的特點:婚姻都不太成功,女性都經歷了離婚,工作平平,有些人沒工作,抱怨政府。體型也走形得相當厲害,多是身形肥大的胖子,有些年輕的時候還相當英俊帥氣。

這群孩子在7歲的鏡頭裡他非常燦爛地敘述著他們的夢想還有不找邊際的玩笑,甚至14歲的鏡頭下也是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陽光燦爛。因為出生或後天環境的不同,最終卻相差甚遠。富者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而窮者則會由於經濟原因,比富者更乏發展機遇,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社會貧富差距的馬太效應表現得淋漓盡致。

記錄片在英國拍攝,而在我們的國家,現實也如出一轍。曾經,媒體的報道,周圍的輿論讓我們誤認為大家眼裡的富二代官二代總是不求上進,紙醉金迷,惹事生非的混世魔王,後來讀完碩士參加工作接觸更多的人發現,現實並非如此一如,本科的閨蜜,高幹子弟,爸爸是某局局長,讀書時多次盛情邀請我們去她家裡做客,父母為人也熱情豁達,閨蜜也是做事獨立果斷,才藝雙全,成績優秀,當年以專業第二名保研本校,她家裡對她對最好的教育便是鼓勵獨立做出屬於自己的判斷。碩士導師的兒子,高三的全國數學奧賽特等獎後直接保送清華。現公司領導的女兒,中考洪山區第一名,現在英國留學(世界前50大學)。單位的某主任,女兒留美後就職華爾街,實薪1w美金。等等等等……所以,我越發深刻地覺得,原來不是這樣的。其實,出生富貴的人,在掌握更豐富資源的同時,更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而過上更富裕更幸福的生活。他們做事比我還努力認真,待人永遠謙和有禮得體,總能及時地找到人脈為身邊的人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們最重要的財富就在於,他們的父母比普通的父母知道的更多,能夠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給他們更多的指導,讓他們少走彎路甚至走捷徑,這就是開掛的人生啊!而下層的孩子,沒有這些引導,只能自己慢慢折騰和摸索。

那麼出身階級決定命運,既然無法改變出生,一切已成定局,那現在所謂的人生似乎看到盡頭,所有的努力都徒勞無功了嗎?

首先,這是最好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獲得資源的渠道也開放而廣泛。正常普通的家庭條件,聰明不夠,努力來湊。顏值不夠,身材來湊。或許會有些難,但這就是不開掛的遊戲的樂趣所在啊。我很慶幸我的父母沒有提供我很多資源,但他們用自己的努力把我送到資源豐富的地方,讓我順利完成學業,在大學裡我能看到浩瀚的書海,接觸更多精彩豐富的人,他們給我行萬里路的膽識和勇氣。

其次,無論世界千變萬化,請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善良誠實人,多陪伴多鼓勵。「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時間,陪伴他們成長這很重要」。如果沒有好的條件,請給孩子最好的性格。讓他們對生活充滿美好的嚮往和嘗試。泰國有一個公益廣告廣告《豆芽引發的夢想》就拍得很棒。

史鐵生在《好運設計》給自己設計過完美人生:生在窮鄉僻壤,有孤陋寡聞之虞。生在貴府名門,又有驕狂愚妄之險。生在一個介於此二者之間的位置上,既可知曉人類文明的豐富璀璨,又懂得生命路途的坎坷艱難。既了解達官顯貴奢華而危懼的生活,又體會平民百姓清貧而深情的歲月。我想既有博覽群書併入學府深造的機緣,又有浪跡天涯獨自在社會上闖蕩的經歷;既能在關鍵時刻得良師指點如有神助,又時時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奮鬥絕非平步青雲;既飽嘗過人情友愛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態炎涼的正常,故而能如羅曼·羅蘭所說:「看清了這個世界,而後愛它」。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的後代能有這個完美的人生作品。

最後,拿影片里的話與大家共勉「教育非常重要。人無法確定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至少可以終身受用。」


如果假設窮人富人腦子一樣 財產收益率一樣 不就應該富者越富 窮著越窮 更何況 富人受的教育 人脈什麼都大大優於窮人 財產收益率比窮人理應當高不少的···


這部紀錄片歷時長,從個人成長反映社會發展、階層等級等問題。

個人覺得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比較單一,算是直白的記錄解釋,但內容意義很大。你問為什麼會「富者仍富窮者仍窮」這個問題,其實從簡單分析到深入探究,無一例外會總結到一點,那便是個人性格因素的影響力。

我們經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真正的命運就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比如你現在坐在教室上課,或者坐在辦公樓辦公,你因為興起,不想聽了,不想做了,走。這種行動力雖然受到了大腦的支配,但是你自己性格的原因造就的。

環境塑造性格。富人從小所在的環境是窮人不可想的,窮人從小所在環境是富人不屑的,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無形認識。富人小孩從小能得到很好的教育資源,在硬體設施上也盡情使用,而窮人的小孩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周遭都是邊緣人物,這打小便會增加他們的求生慾望。「窮人孩子早當家」不無道理。

在成長過程中,從大的概率來看,窮人孩子的性格在社會發展中是被形成的,而富人則不想受到這種形式上的被賦予而變得玩世不恭。這個方面,隨著知識水平的增長和素質的提升越顯明了。富人結交富人的比例大,窮人結交窮人的比例大,富人結交窮人,要麼是真感情,要麼是想體現強者的存在感,窮人結交富人,要麼認命後的真誠相處,要麼有目的。

回到問題的表面,不難發現,這個說法不是絕對的,但一定是有道理的。影片反映的是英國,關於這個國家現在的教育系統、資源配置,福利體系等,就在這不廢話了,紀錄片雖然這樣表達了,但我想說的是,不要因此對英國這個國家的認識加上了這層因素。英國的小青年們,無所事事的大有人在,照樣一起成立個樂隊天天喝酒做音樂,難道他們還在意所謂的生存哲學嗎?

我覺得通過這個紀錄片用來反映現在的第三世界比較好。尤其是天朝。


寒門出不了貴子?未必!


自律是中產階級的護城河。

(一)

中產階級的中國夢是什麼?——其實是移民!


多年前折騰移民,和一幫哥們姐們,每天八小時學法語,這些人,可都是15年工作經驗的名校精英。你能想像到嗎?為了移民,撐著帳篷在大使館排隊,鬢角白髮,目光執著。放棄掉一切,從頭再來!就是要離!開!


當年北京老炮石康,去美國後,天天健身,天天背單詞,天天誇美國,也天天在微博上罵中國。說在中國做事,就跟中大獎一樣。你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優秀,最後還是組織說了算。微博時代的一件樂事,就是看石康叔叔和五毛打嘴仗。其實何必,擱我直接拉黑,心情好點時,就誠懇地勸無腦五毛趕緊拉黑我


記得當年學法語,都是30、40歲的老學生,特別有意思的是:每次法語成績也基本上按照當年高考院校分野。985畢業的果然法語成績強悍,有考到C2級別的,理論上這級別要比法國人的法語還要好;211畢業的老學生就差點意思了;還有就是按照家庭分野。有企業家出身的,進展神速。也有大廚哥哥,令人印象深刻。這裡面拼的是學習方法和投入程度。核心其實是拼的自律


我的老鄉同學,除了每天8小時,還和我共同包養了法國博士。每天回家拎著鐵觀音找個小土坡開始背文章。我的老同桌,復旦物理系高材生,每天回家,吃完飯洗完手,就開始學習。這些全靠自律


所以他們培養孩子,英法中全上,溜冰舞蹈架子鼓海外遊學一個不拉。為了孩子健康和未來,甚至不惜放棄一切,犧牲自己做「移一代」。

(二)


寫字對我而言,是清理內存,也是呼朋引伴。無論是博客、微博、還是微信時代,寫作是營銷人基本功,是對思維的訓練,是頭腦的草稿紙,當然也是情緒的沙袋。你喜歡看,我不藏不掖,你不喜歡,直接拉黑刪除或屏蔽,豈不兩相爽快?說到底,寫東西也是自律的事,不信你試試一周至少一篇,其實真心不容易


想起多年前買房子,中介是位媽媽,每次帶我們看房都要背上自己的孩子。烈日炎炎,路途遙遠,小孩才1歲多,在她背上哭泣。這種場面如在眼前,偶爾想起心中嘆息。大自然界的大多數生物在繁衍之後,父母都是要嗝屁的,但人類特殊,子女太脆弱,需要20年才能真正獨立生存。這二十年,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帝。借用健身的說法:「你喂它什麼,它長什麼」,我擔心的是烈日下哭泣的孩子,當他長大後,會不會覺得世事艱難?

我有個發小,自我意識剛覺醒後的第一個玩伴。童年時代他像小尾巴一樣跟著我。後來呢?他輟學了,去摩托車修理鋪當學徒。一次揮灑手中的油刷子,引燃了爐中火,火焰倒逼過來將他燒成重傷,每天的醫藥費300塊,那可是20多年前。很快他去世了。我感覺自己的童年丟了!好多年前,見到他媽媽,目光渾濁地指著我說:「我兒不死,也該跟你一般高了」。我是如此之木訥,竟然落荒而逃


烈日下的孩子,能要求什麼?有點風就高興,媽媽今天不工作就高興。我的發小能要求什麼?輟學這事情,做主的是父母。寒門出貴子?小概率,也就是不可能事件。概率中講,單次不可能,但多次重複後,也有中大獎的幾率。寒門能出貴子,千分之五;寒門難出貴子,責任真的在父母。

(三)


小狼要輝煌,還得靠老狼。老狼在資源和技能上的加持,足以讓小狼獲得神一樣的光彩。我需要舉例子嗎?認識一對北京小夫妻,都是做金融的。拿到綠卡,移民後夫妻倆都改學「動物學」,立志要在加拿大當獸醫。結果,如願以償了!但前提是他們兩是北京人。沒有買房養孩子的擔心,父母撐著呢。如果你覺得容易,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擔了太多不易


理性,堅韌,能幫你獲得世俗的幸福。大丈夫行事,論逆順不論成敗;上大學時,好多同學都考G,原來是家裡安排好了,去澳大利亞再讀個會計碩。然後移民,現在過去15年了,得給他們父母豎大拇指。反觀我們這些當年慌慌張張畢業找工作的,轉了一圈,愈發艱難。策略需要不做什麼的定力


我寫了本書《不奮鬥,就等死》,開卷語是:寒門子弟,至少得焦慮30年,才能學會放鬆;必須要被挫敗300次,才能逐漸從容;叢林社會沒人指導,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頭破血流40歲,才算真正了解社會」。描述的就是野蠻生長的後果,寒門子弟,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人生就結束了,其他都是活!著!。你不愛聽?這是事實。


有個同學,父母都是企業家,法國讀本,美國讀碩,4歲學畫,走的是藝術路線。聰明美麗家境好,童年快樂朋友多,怎麼可能不幸福?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就建立了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你不努力,可就苦了孩子嘍。所以我們要自律!

(四)


施瓦辛格說:「你有毅力,只要掌握了秘訣和技巧,就能發掘出你的終極潛力」。老美就能忽悠人,但比起可樂和大麻,我認為沒事喝喝雞湯,沒事給自己潑涼水,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這篇文字寫給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自律給我們自由。控制住體重、情緒和婚姻。保持住勇往直前的激情決心好奇心和學習力。即使年華在老去,人生畢竟不是定局。對自己一定要有期待!我們付出的非外人所能想像,唯有自律才能傳承實力

自律給我們自由!寒門一定能出貴子!

—The End—


文章首發,微信公眾號:病毒營銷陳軒


階層意味著起步的資源和眼界不一樣。
同樣是10%的收益,初始資本一個1k,一個1w,一個100w,哪個需要更大更大的努力和精明?就好比滾雪球效應的起點完全不在一線上,就好比現實中的某二代們,隨便張羅一下就是人錢地組織全部到位,所以他們只要不自甘墮落的都混得響噹噹,俺們就只能幹瞪眼以及恨爹不成鋼了。
努力當然有點用,而且肯定有一定比例能鯉魚跳龍門,但想改變階層,無論是階層固化的英國還是正在固化的我朝,不是一代兩代的努力能改變的。


寒門難出貴子。
另寒門想貴的捷徑就是:
1.讀書混個好出身(頂尖名校是必須的)
2.做人
3.做事
4.運氣(如貴人提攜等)
1-3加起來等於99%,4是1%,但沒有這1%,你P都不是。


1 不知道
2 靜待其變,組建政黨,然後包條船開會。


這個紀錄片看起來是這樣的


在21up有人注意到

安德魯不滿了么?

原話大概是 他們總覺得我們很容易成功,這是不公平的,當假期他們在打球,出去玩的時候,我還在家準備考試,所以我想說應該重視這點(我,我們的努力)而這種不重視讓我很苦惱。


龍生龍,風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老祖先們早教導過我們了。

當然,時逢亂世風雲起,你也可以大呼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取而代之也。

不過,別忘了項羽也是貴族子弟。縱觀全局,從概率的角度看,屌絲做炮灰的幾率是絕對的。

洗洗睡吧,專心學好數理化,準備高考吧。

話說我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當時沒好好學習,可以考個更好的學校。

這是真真正正掌握在我自己手裡的第一次機會,可惜當時沒有認識到。


有人說,這記錄片就是前段時間很火的帖子的英國真人版。在這個拼爹拼媽的年代,騷年們在起跑線就各自配備不同等級的裝備,衝鋒槍也好,小米加步槍也好,你只要聽到號聲,就只得義無反顧的捲入社會這個大戰場。在戰場上,沒什麼好去羨慕別人的,瞄準自己的目標才是最關鍵的。


上面那麼多條回答,都在講階級固化之類。
其實看完《56up》這部紀錄片,我感悟最深的一點是心態真的很重要。受家庭環境、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響,或許很難改變自身階層,如果能有正確的心態,能夠真正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平凡的一生可以很幸福。


雖然說的是事實,窮人仍然是窮人,富人仍然是富人,不過這只是影片眾多角度中的一個。導演更多的是讓每個參與者在不同階段回答對伴侶,孩子,還有職業的看法,在56歲的時候交出答卷。我們通過他們審視自己的人生,珍視家人和身體,教育好孩子,努力打拚,過完自己普普通通的人生。窮富又能怎麼樣呢,留給別人去評說。


很多年前看過49UP,感受有兩點吧。

上層家庭的孩子對未來更有預見性。上層階級的兩個小男孩,7歲的時候就能預見到自己頂級公學後入牛劍讀書的人生軌跡。儘管後面他們在自己孩子教育的時候提到,他們的孩子已經不能如他們童年那般從容的選擇學校,但無疑他們的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仍能保證孩子獲得頂尖的教育資源。反觀尋常人家出身的孩子,他們也有憑藉個人努力考取牛劍的,但他們大都停留在中產,對下一代的未來助益依然有限。

上層家庭的孩子有更大的容差率。或許是時代原因,紀錄片里的女孩們大都經歷叛逆的青春,錯過高等教育,沒有與年少的伴侶相伴一生。她們中不少過早結婚生子,離開職場,走向庸碌的家庭生活。成績好的那個上grammar school的姑娘後期失業脾氣暴躁,事業最成功的姑娘不過是進UCL當行政人員。上層家庭的姑娘少年時也一度迷失,但在迷失後卻仍能回歸閨秀的軌跡。7年一度的鏡頭記錄過每位女孩最明媚的年華,只有優渥生活的她將那份美麗保鮮。


或許我現在是社會最底層,但是我想看看我十年後是什麼樣子,人最重要的是證明自己,了解自己。 我相信未來肯定是風雲激蕩的年代,想好好把握計劃。希望十年後看這篇帖子更有感慨。


推薦閱讀:

將喜歡的事作為謀生手段是否真的不可取?
為什麼我思慮周全還是做錯決定?
是不是每個人都曾經覺得自己會成就一番大事,但大多到最後都事與願違,平淡終生?
你在生命中遇見過哪些貴人?
馬上要30歲了,該考慮或規劃哪些問題?

TAG:教育 | 電影推薦 | 人生規劃 | 階層固化 | 人生七年BBC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