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快的打車比賽砸錢這種事,在美國互聯網歷史上是否發生過?

見:嘀嘀快的競爭加劇 司機借打車軟體騙補貼

我幫題主補充一下吧,他的意思應該是,其他國家發生過這種為了壟斷市場而瘋狂燒錢的事件嗎?因為按照目前看,這雙方都是有點失去理智的燒錢行為,不符合正常的市場規律。


砸錢的案例,在很多國家的市場上都不停地上演著,而且成功的不少,著名的如下邊兩個:

案例一: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美國在線AOL的「試用邀請」,讓美國在線成為互聯網接入提供商的巨無霸。

AOL將他們的撥號上網試用產品——起初是3.5寸軟盤,後更改為CD介質,發送給用戶。在AOL進行IPO的1992年到2002年這十年間,AOL的試用邀請幾乎進入到了每一個美國家庭的信箱內,AOL為免費發送給用戶的試用產品花費了3億美元。

這3億美元使得AOL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網路提供商,在他們發送試用產品的這一段時期內,他們的用戶數量從最初的20萬人變成了2500萬人。當收到試用產品的用戶沒有和他們進行簽約的時候,AOL選擇了堅持不懈的繼續給他們發送試用產品。到底極致到什麼狀態,有個場景大概是這樣的,飛機上空姐會給乘客送AOL的光碟,「先生,請品嘗一下AOL的服務,免費的」。

可參考文獻:美國在線 (豆瓣)

案例二:軟銀在日本手機運營商里異軍突起。

2006年10月24日,日本開始實施「攜號轉網」制度。在此前一天的10月23日,軟銀移動宣布了大幅調低手機通話資費的「金計劃」。這一計劃的驚人之處在於,所有加入該套餐的用戶,在軟銀網內互打電話、互發簡訊實行免費。為配合這一計劃的推出,軟銀在日本投放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一時間有無數日本人轉投軟銀的網路。

2007年,軟銀又推出了著名的「White Plan」計劃。當時日本其他兩大運營商的每月包月費通常在4000日元左右,而孫正義卻推出了每月980日元包月的「White Plan」。自2007年1月16日開始對「White Plan」進行營銷,僅10天用戶數就突破了50萬,3周內突破了100萬。從此之後,更是以月增100萬用戶的速度一路增長。

可參考文獻:移動的帝國 (豆瓣)


Uber註冊了就送20美金算不算?


不正當低價銷售是指在一定範圍的市場上和一定時期內,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某一商品,以達到排擠競爭對手、獨佔經營目的的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低價銷售作
為一種競爭策略,如果經營者是在提高技術、減少消耗、降低成本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正當價格競爭或所採取的一種讓利措施,法律將對其予以認可或保護;如果
經營者為了排擠競爭對手,不惜以暫時虧本的代價,將某種或某些商品的價格壓到成本價以下銷售,使競爭對手難以為繼,倒閉或退出市場,法律將予以禁止。

——
對於互聯網,好像所有有關法律條文都失效了。互聯網巨頭們為什麼特別願意向領導推銷互聯網思維 ,其實就是一句話——支持鼓勵互聯網的真實含義,就是法律在這裡要繞道。


這套東西就是跟美國人學的啊。

廣告費很貴的,而且大部分轉化率低的可憐,還容易出各種意外。
赤裸裸的拿錢往最終用戶上直接砸錢是綜合成本最低的方式了


ubuntu 當年免費發光碟算不算?


美國至少出現過兩家你上網我給你錢的創業公司。但因為他們都未善終,我名字都忘了...


360,為了搶市場,免費殺毒,砸了兩個2億,現在呢?2013年每季度都能掙到上億,是美金!

打車軟體的競爭,實際是移動支付平台爭奪戰,是今後很多應用的命脈,兩馬燒錢很正常,他們都燒得起。


美國做過的我們再做不能說明就是正確的,移動物聯不是這麼玩兒的


那些令人嘖嘖稱奇,令人神往的事情又有多少不是靠錢砸出來的呢?


中信銀行異度支付,裝一個送5元,匿了。


Paypal就是這麼起來的。他們發現廣告他打不起,雇銷售也不划算,索性開始註冊就送錢。沒想到效果奇好,讓Paypal用戶規模迅速擴張。幾個合伙人賣掉Paypal後,各自重新創業,其中一個就是特斯拉和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所以這應該是老套路了。


火狐瀏覽器安裝一個1刀?


言不必稱美國,美國人做不了的事中國人不見得不行。美國在互聯網科技領域很強大,眾所周知,但相比其它方面,中美互聯網差距還是小的。互聯網一直存在一個沒自信的心理:這種模式美國有沒有?這種想法的人越多,我們領先別人、別國的可能越小。嘀嘀和快的就是一場很正常的商業競爭行為,背後是騰訊和阿里在移動端的博弈。在資金充足或戰略重要情況下,燒錢在所難免。綜合司機們的反應和個人使用心得,我認為嘀嘀會在這場血拚中勝出,阿里一向不懂得什麼叫用戶體驗。還有補充說明一點,中國互聯網巨頭壟斷正值火熱,可以斷言,什麼都想得到的反而會失去已經得到的,手伸的太長,必定成為短命鬼。互聯網能安分守己的不多了啊。


美國是個車輪上的國家,基本人人有車,即使沒車,租車的費用也比叫計程車划算,所以美國計程車市場很小。而所謂打車軟體鼻祖Uber提供的服務更類似與國內的代駕租車,是比較高端的,看他進入國內市場採取的模式就能窺一二。 在上海使用 Uber 打車服務的體驗如何?

國內市場么,一是針對國內計程車行業供不應求的本土化,二是燒錢熱盛行。自然和美國是不同的。


完全不看好國內的,
當我離開北京回家後發現這東西就是廢物……
然後就卸載了


推薦閱讀:

滴滴出行設計團隊中的「公共設計組」的職能是什麼?平時是如何工作的?
使用打車軟體時你遇到過哪些神奇/出乎意料/有趣的事情或收穫?
嘀嘀打車現在以及未來可能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TAG:投資 | 美國 | 互聯網歷史 | 滴滴出行 | 快的打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