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戰場』」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要回答"中國政府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戰場』」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這條問題,我們必須先清楚解釋以下問題:

1) 何謂亞洲金融危機;
2) 危機如何爆發及各國應對此危機的過程;
3) 香港金融體制與涉事國家/地區其金融體制的異同。

當基本上了解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後,我們才能討論中國政府在這場危機中穩定香港金融市場的角色。

1) 何謂亞洲金融危機?

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起因是泰國無法維持泰銖與國際貨幣的匯率。關於這場金融危機,經濟打擊最深遠的五個國家分別是泰國丶印尼丶南韓丶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雖然危機在當時波及鄰國,以至整個亞洲都陷入恐慌之中,但由於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個別因素,當時的金融危機並沒有對五國之外的其它地方例如香港丶台灣丶中國大陸丶日本丶新加坡等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知道這場金融危機的人很多,但清楚當時發生什麽事的人很少,大部人在談論這場金融危機時,往往加入不少主觀的想像。中國政府在所謂的「香港戰場」起了什麽作用,我會在本文後半部份討論。然而,我希望先在這裡表明我的看法:

對於中國政府在所謂「香港戰場」上所擔任的角色,不應被高估。誠如其它答案所言,「中國政府向香港特區政府提供了"信心"」,但在目前相關的研究上,其角色僅此於此。我並沒有否定中國政府的意思,只是不希望把中國政府在當時的貢獻過份誇大

簡單來說,我認為中國政府在當時所扮演的,是一個被動的角色。雖然香港沒有要求中國政府出手相助,但他承諾,只要香港有需要,他必定全力支持。我十分慶幸香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捱得過來,始終,中國政府的財政儲備,是應該向全中國人民負責。

1.1 金融危機的發生

為什麽1997年會發生金融危機?首先,讓我們看看96年東亞各國與其它地區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

與歐盟1.6%丶美國2.5%的增長相比,日本的增長率是3.6%丶東亞各國除了香港的4.8%之外,其它地方均有超過5.0%的增長率,以洲份計算,亞洲的增長率是8.0%,遠高於非洲丶中東及拉丁美洲。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在當時有所謂「東亞奇蹟」一說

然而,在「東亞奇蹟」之下的,是東亞各國的匯率危機。由於東亞各國的經常帳長期處於逆差水平,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其本地貨幣已有貶值壓力。危機爆發前當地貨幣之所以沒有貶值,是當地發鈔機構的市場操作(聯匯)。

97金融風暴,其實是一場貨幣危機,一場貨幣能否堅持聯繫匯率的大對賭。

下表是東亞各國的經常帳目收支:

什麽是貿易經常帳

貿易經常帳為一國收支表上的主要項目,內容記載一個國家與外國包括因為商品丶勞務進出口丶投資所得丶其它商品與勞務所得以及其他因素所產生的資金流出與流入的狀況。經常賬和貿易賬是反映一國國際收支情況的,當一國國際收支順差是經常項目就會達到正值,反之則會出現赤字。經常項目赤字的增加會拖累本國貨幣的貶值,反之則會有利於貨幣的升值。

如果其餘額是正數(順差),表示本國的凈國外財富或凈國外投資增加。如果是負數(逆差),表示本國的凈國外財富或投資減少。[貿易經常帳- MBA智庫百科]

可見,東亞很多國家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便已有貨幣貶值的壓力。沒有貶值,一方面是發鈔機構仍有足夠儲備調節匯率,另一方面是貨幣沒有受到大規模的攻擊。

下面是東亞各國匯率上的波動(本幣對美元):

明顯地,1997年是對大部份國家來說是一個頗明顯的轉捩點。同年,東亞奇蹟幻滅。

為什麽經濟發展的奇蹟會在突然之間幻滅?要理解這個幻滅,必須先了解經濟學的有關貨幣的基本知識:匯率制度

1.2 浮動匯率

第一種,浮動匯率。顧名思義,浮動匯率是「浮動」的,在某國貨幣使用浮動匯率制時,該種貨幣的價格由其貨幣市場的供應及需求決定。為了假釋浮動匯款,我虛構一個特殊情況。假設某一天,一種極廉價的新能源在泰國出現,泰國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大量外資打算把生產線遷入泰國,在這個情況下,外資為了在泰國設廠,便會在貨幣市場上以外匯(例如美元)兌換泰銖,市場對泰銖的需求增加,由D1左移至D2,在泰銖供應不變的情況下,泰銖價格會因為需求上升而上升(泰銖升值,由P1上升到P2)。

下圖是經濟學最簡單的概念,供需圖。需求線(D)與供應線(S)相交的一點,決定價格。圖中,由於市場對泰銖的需求上升,需求線右移(由D1-&>D2),價格上升,泰銖升值。

(圖1)

浮動匯率的好處,是貨幣的價格由市場決定,投機者不能通過買賣貨幣獲利。然而,浮動匯率制下的貨幣價格並不穩定,容易受國際市場影響,此情況會直接遠成以當地貨幣價格計算的資產其價值變動。而過於不穩的資產(例如工廠(資本))價值,較難吸引外資。

1.2.1 聯繫匯率及一籃子貨幣

聯繫匯率是指某種貨幣(例如港幣),其市場價值與其它貨幣掛勾,例如香港。

香港的情況如下: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元以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勾。

港元兌美元市場匯價走勢圖:

(1990-2014年港幣對美元的兌換率,可見波動的上下限約在7.75-7.85之間)

與聯繫匯率相比,一籃子貨幣政策則比與單一貨幣掛勾複雜一點,後者通常會由一籃子其它貨幣組合,例如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泰銖

1.2.2 維持聯繫匯率及一籃子貨幣的必要條件

與浮動匯率不同,使用聯繫匯率制及貨幣籃的貨幣涉及人為操作,包括要求國家/地方的發鈔機構需要對貨幣進行買賣。以上文提及的泰銖為例,當市場上對泰銖的需求上升,在聯繫匯率制的情況下,泰國央行需在市場上用泰銖買入外匯。簡單來說,就是增加泰銖在市場上的供應。

亦因此,使用聯繫匯率及一籃子貨幣的國家/地區,必須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應對貨幣市場上的需求改變。若然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使用聯繫匯率的國家便有可能因為貨幣市場出現在規模的抄賣行為而被迫發棄聯繫匯率。放棄的結果是地方資產會因貨幣價格下降而大幅貶值。

97年在泰國發生的,是泰國政府無力維持聯繫匯率,結果,在放棄聯繫匯率制後,泰銖大幅度貶值。貶值導致泰國的銀行丶資本家及政府所有以泰銖計算的資產價格崩潰,成為金融風暴的第一位犧牲品。

1.2.3 套戥投機

那麽,為什麽會有人(國際基金丶投資者等)攻擊泰銖?答案很答單,這是一場豪賭。

我直接以香港做例子,解釋投資基金如何通過所謂套戥來賺取收入。在實行聯繫匯率的情況下,港幣(HKD)兌美元(USD)的價格定於HKD7.80:USD1。

第一步,基金向銀行借入大量港元。(基金持以港元結算債務)
第二步,基金把港元拋入港元貨幣市場。在這個情況下,香港金融管理局有兩個選擇:放棄聯繫匯率,或接手。

當時索羅斯賭的,是香港和泰國丶印尼等國家一樣,無港維持聯繫匯率。假設香港無法維持聯繫匯率,港元自由兌換,港元將大幅貶值。港元貶值的結果,是基金以港元結算的債務其實際價格下降。基金實際需要償還的債務,少於實行聯繫匯率下的債務。

簡單來說,索羅斯賭的是香港會放棄聯匯。當然,今天我們都知道結果了。

我相信仍然有很多人不明白,這是什麽一回事。這裡我再簡化一點。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例子!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今天向你借10000人民幣,約定一星期之後還。假設當天的匯率是1人民幣對1.2港元(1:1.2),你可以說我欠你10000人民幣,或12000港元。但是,若然匯率在一星期後突然出現變動呢?

假設人民幣忽然之間大幅貶值,人民幣對港元由1:1.2貶值到1:0.8(10000人民幣兌8000港元),到了還款日當天,我欠你的依然是名義上的10000人民幣,但以港元計算,這10000人民幣在我還款當天,其價值只有8000港元。

索羅斯當時做的,就是向銀向借來大批以港元計算的債務,並以那些港元在貨幣市場上買入大量美元,只要港元貶值,他就能空手套白狼,賺到仆街,如果港元真的貶值。至於為什麼港元沒有貶值,後文再說。

仍然不明白的請在評論提出,一起討論。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回到各國的金融危機,先看看描述,並想像當時這些國家所面對的貶值壓力:

[1]

[2]

有關泰銖的崩潰如何導致之後接近整個亞洲的金融風暴,可參閱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因及演變一書。本文暫且按下不表。

2) 危機如何爆發及各國應對此危機的過程

以下是亞洲金融風暴是主要國家/地區所面臨的情況:

由於本問討論的是香港,故以下將集中討論香港的情況。

2.1 香港為什麽能夠倖存於「金融風暴」?

香港之於其它國家,最大的分別是香港的金融業務在管理丶政府監管等方面都遠佳於東亞各國。

下圖是銀行業的外債規模:

如上圖所示,香港的銀行業外債規模一直處於安全水平,以外幣債務:外幣資產計算,大約是比例1:1。即使在風暴期間,比例亦沒有超過100%。在這個情況下,外幣資產有能力抵消外幣債務,而且,香港的外幣債務屬於「健康」的債務。

簡單來說,外幣債務越多,當本地貨幣眨值時,債務以本地貨幣計算的價格便越高。本幣眨值前若欠債50億美元,在本幣眨值後以本幣計算的債務可以是原來的5陪多(例如風暴後的印尼)。風暴後的債務價格,可參考下表:

可見,除了香港及中國之外,其它貨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眨值。

原本打算自己寫,但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篇極為重要的演講辭,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於悉尼由《The Australian》主辦的「亞洲透視講座 1998」的發言。此演講很清楚地說明了香港當時面對的危機,反應的方法,背後的理念等。此文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由於文章頗長,請各位知友移玉步至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網頁查閱:
香港金融管理局

而其中,他指出香港不同於東南亞各國,有能力應對挑戰的原因如下:
(即香港有,泰國丶印尼丶南韓丶菲律賓及馬來西亞沒有的條件)

第一,我們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這些是政府遵守嚴格的理財原則,形成連年盈餘,以及審慎投資的成果。目前儲備額達 884 億美元,在全球排行第三大,僅次於日本和中國內地。儲備額相當於流通貨幣 7 倍多,差不多是全球最高的比率。


第二,我們奉行審慎的理財政策,政府編製精簡,也沒有外債。我們稅制簡單、稅率低、公營部門開支僅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 18% 。


第三,我們的金融制度非常穩健,其中銀行體系實力強穩,償付能力正常,對貨幣發行局制度下無可避免的利率波動應付裕如。本地註冊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比率約 18% ,問題貸款比率約 3.7% 。香港對銀行的審慎監察標準差不多是全球最高。


第四,香港經濟靈活應變。由於奉行自由市場原則,市場對利率變化等可變因素反應迅速,經濟體系面對外在衝擊能作靈活適應,並能按照聯匯制度有效調整。

另外,在我細閱此演講辭的過程中,發然這兩段頗能補充 @Marco Liu 及 @Hao Wang 的答案,並以此作為直接的根據,解釋中國政府在香港面對金融風暴中所擔當的角色:

21. 我們經濟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優勢,來自我們與中國內地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更助長過去 20 年來香港和中國內地經濟的迅速發展。一方面兩地經濟維持著廣泛及具高度生產力的經濟聯繫,另一方面卻在「一國兩制」的模式下按照完全獨立的經濟制度運作。在去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及香港主權移交前,悲觀論者認為這種關係害多於利,並預計中央政府會作多方干預,使香港喪失自主及動力。結果證明他們都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至今香港運作極為理想,特別在一年來危機相繼衝擊下,這種情況更為可貴。


22. 至於香港的貨幣制度方面,它在主權移交後享有的自主權不減反增。主權移交前貨幣政策往往須密切諮詢在倫敦的英國國務大臣,但主權移交後北京中央政府將這些事務完全置於香港特區政府掌中。此外,中央政府已清楚明確地重申它支持我們所做的事情,對我們有能力自己管理好事務有信心,有需要時更願意施予援手。我們的基本政策已寫入《基本法》中,其中包括財政獨立;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按照本地制定的法律監管和保障香港的金融制度。更重要的,《基本法》指明香港須有獨立的貨幣──港元,而這項貨幣須繼續自由兌換,以及以儲備提供十足支持。這些要點值得強調,原因是香港的情況曾引起不少誤解。

2.2 中國在香港戰場的角色

首先我想強調,我不否認中國對香港捱得過金融風暴所作的貢獻,但不宜高估。建基在 @Marco Liu 的答案,我想解釋多幾點。

Marco在其答案指出:

中國政府做了什麽呢?

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日,中央政府將淨值1,971億港元的土地基金移交給特區政府,此舉大大增強香港的外匯和財政儲備,特區政府能動用上千億港元,干預股市及期指市場,成功擊退國際炒家,這批彈藥發揮了重要作用。

2.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放手去博。

3.中央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與國際炒家決戰的關鍵時刻,中央政府派出了兩名央行副行長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護盤行動。

4.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避免貨幣危機進一步擴大,同時堅持和保護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

關於第一點,即中央政府將淨值1,971億港元的土地基金移交給特區政府一項,這裡的土地基金指的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 特 別 行 政 區 ) 政 府 土 地 基 金 信 托 於 1986 年 8 月 13 日 成 立 , 以 管 理 特 別 行 政 區 在 《 聯 合 聲 明 》 生 效 之 日 起 ( 即 1985 年 5 月 27 日 ) 至 1997 年 7 月 1 日 中 國 恢 復 對 香 港 行 使 主 權 期 間 從 賣 地 交 易 所 分 攤 的 收 入 。 自 1997 年 7 月 1 日 特 別 行 政 區 成 立 , 土 地 基 金 信 托 的 資 產 轉 歸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所 有 。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指 派 財 政 司 司 長 為 接 收 丶 持 有 及 管 理 該 基 金 的 公 職 人 員 , 而 該 基 金 的 資 產 亦 成 為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儲 備 的 一 部 分 。[3]

簡單來說,這個基金本來就屬於香港。設立這個基金的目的是防止港英政府在回歸前「賤賣」香港土地,本質上屬於過渡機制。而85年至97年的賣地收入,自然屬於香港政府,因此,我認為不應該把這個基金當地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恩賜」。

2.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放手去博。

就算中央不說全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特區政府還是依然要放手去博。當然,有了中央這句說話,港府就更有信心

3.中央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與國際炒家決戰的關鍵時刻,中央政府派出了兩名央行副行長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護盤行動。

關於這一點,抱歉,我真的未能找到相關文獻或報導,更無法得知是那兩位央行副行長來香港。至於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護盤行動,我亦無法找到相關消息。但無論如何,97年香港已經回歸中國,香港亦已經是中國一部份,中國政府在不對外公布的情況下協助香港,也合情合理。作為香港人,我也很慶幸當時香港並非孤軍作戰。

4.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避免貨幣危機進一步擴大,同時堅持和保護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

至於第四點,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比之下,我更傾向把這決定視為中國政府為了保障其經濟發展對抗金融風暴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為了香港不貶值。更何況當時中國根本沒有貶值的壓力。因此,把".堅持人民幣不貶值"視為中國政府協助香港的方法有點過了。

[4]

3) 貨幣政策與香港股票市場。

貨幣供應與貨幣需求決定利率,反過來,調控利率亦為控制貨幣供需的手段之一。在經濟學的角度,利率與投資呈負關係:

市場(名義)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成本,也是借貸成本,就國民收入而言,最直接的影響是「投資」。投資與利率成負關係,即利率上升,投資下降;或利率下跌使投資增加。

97-98年香港股票市場之所以出現大跌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金管局以提高利率作為其貨幣政策的主要方法。

(這部份有機會再深入討論,離題有點遠了)

4) 結語:

我認為,中央雖然向香港提供了「信心」,但金融風暴一役,香港在更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捱過來。 @Hao Wang 說我可以用比較溫和的方式回答本問。想了想,他說得對。因此,比較偏激的部份我就刪去了(實際上這部份的意義也不大,比較像我個人情緒的發泄)。

作為總結,大家可細閱這篇文章:亞洲金融風暴對中國和香港的影響和啟示
當中,作者都有提及中國政府在整場風暴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各位知友對於97金融風暴有興趣,不妨一讀。

(節錄)

[1] 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角色, p.103
[2] 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因及演變, P.5
[3] 土地基金
[4] 亞洲金融風暴對中國和香港的影響和啟示


通俗地說,就是98年中央給了香港一個暗盤的承諾,如果香港的資金儲備用光了,中央政府會用自己的錢給香港救市。就好象現在地方政府如果違約,中央政府來保底一樣。

當時港府和國際炒家的比拼,牽扯到匯率、利率、期指、股市多方面的戰略。但到了最後,爭奪的主戰場是恒生指數。用最簡單的講法就是在股市上一個買一個賣,比誰錢多。中央放出這句話,相當於告訴國際炒家,如果你打敗了香港,那我們的資金一定會入場和你繼續打下去。中央在97年的外匯儲備總計在1400億美金左右,雖然不像現在4萬億美金這麼誇張,但當時在主權國家中全球排名第二。

香港98年外匯基金的規模是4000億港幣,還有2000億港幣的土地基金等,根據多方估計港府自有資金和國際炒家大概是五五開,沒有必勝的把握。但如果再把大陸的帳面資金算上,國際炒家的資金就不夠了,港府在氣勢上佔了上風。

這就好比兩個水平差不多的人打德州撲克,難分難解之際一方的籌碼忽然翻了一倍,勝負即分。

最後香港動用了1200億港幣進入股市。錢沒花完,所以中央給香港救市這個事情事實上沒有發生,導致很多人覺得中央沒起什麼作用。

不過有時候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非專業人士,嘗試以自己理解來說兩句,還求拋磚引玉。

97金融危機背景我就不說了,對香港來說,97年-98年索羅斯聯同其他財力雄厚的「金融大鱷」主要是這麼運作的:

1.大規模拋售港幣,同時賣空港幣圖利(港幣跌就賺錢);

2.同時在股市拋售股票來壓低恒生指數,以及在恆指期貨市場累積大量淡倉,指望在匯市、股市和期市相關連的市場上大獲其利。(股票跌就賺錢)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知道索羅斯等財團動用的資金都是百億至千億規模的,所以東南亞其他小國家外匯儲備不足,就倒下了。


那麼香港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是在匯市:

1998年8月5日-7日,炒家拋售了460億港元,金管局連同銀行共同承接了約300億至400億港元,遠遠超過當年財政年度預計的214億港元財政赤字,金管局還將接下的港幣放回銀行體系內,使銀行銀根寬鬆,緩解同業拆息率飆升,保持了港元及利率穩定。對沖基金在匯市上未曾得手。


接著戰鬥場就轉到了股市:

恒生指數8月6日一開市就下跌近100點,隨後一路走低以全日最低位7254點收市,下挫212點,跌幅近3%。隨後幾日,對沖基金藉機猛砸股市,恆指最終跌破7000點大關,至8月13日跌到6600點,大量沽空期指合約的對沖基金斬獲不少。

14日一開市,香港政府出手,金管局首次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期市,大量收進藍籌股票和期票,同時提高銀行隔夜拆息率,夾攻國際炒家。市場估計當日約動用40億港元入市。

之後兩周就是驚心動魄的股票買賣大戰,索羅斯及其財團拚命賣,香港政府拚命買。具體經過驚心動魄,驚心動魄的程度可以參看這部戲:

(大時代2好像就是講這個的)

在8月14日至28日的兩周內,政府吸納的股票約有1200億港元,相當於當時整個市場7%的市值,這些股票後來全部交由香港特區政府的"盈富基金"管理。


中國政府做了什麽呢?

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日,中央政府將淨值1,971億港元的土地基金移交給特區政府,此舉大大增強香港的外匯和財政儲備,特區政府能動用上千億港元,干預股市及期指市場,成功擊退國際炒家,這批彈藥發揮了重要作用。

2.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放手去博。

3.中央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與國際炒家決戰的關鍵時刻,中央政府派出了兩名央行副行長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護盤行動。

4.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避免貨幣危機進一步擴大,同時堅持和保護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

綜上所述,97-98金融海嘯危機中,仗主要還是香港政府打的,錢也是動用香港本身的外匯儲備(有的誤解說中國政府提供的外匯儲備是錯誤的,中國政府當時外匯儲備很少)中國政府在「香港戰場的作用」主要是堅定信心,支持港府放手一搏,同時從各個方面做力所能及的輔助支援。


信心這個東西,在金融市場可能一文不值,也可能是無價的。


資料來源

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因及演變http://www.hkcer.hku.hk/Reports/AFC%20Chinese.pdf

1997年成功抗擊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展現大國風範

歷史大揭秘1997亞洲金融危機中的香港金融保衛戰
回顧:1997年香港金融保衛戰(上)


錢你出功我邀系列


供參考,凡事不要太想當然.


"香港首任特首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自揭,面對1998年的金融風暴時,曾邀請北京派員來港協助入市打擊金融炒家操控市場的「打大鱷」行動,被時任副總理錢其琛以不符合一國兩制而拒絕。他憶述,港府1998年入市反擊炒家前告知主管香港事務的錢其琛有關行動,並確保有關措施不會影響北京,又查問中央政府能否派一些人來港,共同化解危機,以免有「盲點」。錢其琛兩天後作出回復,董覆述錢當時的說法稱,中央對他和香港的認識不多,如果派員來港,「可能會給你錯誤建議,你會後悔,我也會後悔,我認為這不是好主意。」錢又提醒董,在一國兩制下,中央不干預香港事務,反問董「你不記得嗎?」 "


回歸後,香港政府重大決策都要中央政府同意(一般是暗地裏)之後才能推行的,所以「中國政府宣布支持香港政府的救市行動」的意思,其實就在字面上。很多時候,中央沒有阻撓香港政策的推行,已經算幫了香港一個大忙了。
擧個例子,港澳自由行吧,真的不知道爲什麽大家都把這個作爲中央的惠港政策,本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出入境政策就是由該地政府自己決定的(如果還堅守一國兩制的話,香港就屬於這麽一個地區),自由行應該詮釋為香港政府開放內地民衆申請個人旅遊簽註,跟中央政府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可無奈中央政府對回歸之後的港府牽制太多,比如內地民衆來港(無論旅遊、讀書、工作、移民)都需要內地政府批准,就造成了港澳自由行主要成爲了中央政府的惠港政策而不是港府的出入境政策。你會覺得美國開放中國遊客自由行這麽一件事,是中國政府爲了幫助水深火熱的美國經濟而推出的援助措施麽?
有點偏題,湊合著理解吧。


前提是東南亞泡沫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泡沫還比較嚴重。
索羅斯幫著擠泡沫,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中央政府不讓它破裂,而且還越吹越大。
得了闌尾炎不割掉,卻吃止痛藥,暫時是爽了。
金融危機時香港房價下跌6成,泡沫退去留下了它的真實價值。港人都知道,這6成就是雙李等香港首富炒作上去的超額利潤,中央政府出手保護了首富們的利益。現在香港房價還超過風暴前最高值的數倍,始作俑者就是當初沒有讓泡沫破裂。
看看韓國,承受了危機,割掉闌尾,然後才更好的健康發展。

違反經濟規律的遏制正常的經濟發展的波峰波谷,只能讓短痛轉化成長痛。例如,我們的4萬億止痛藥,讓我們痛到現在。

=====================2015.9.20補充==========
上周瞭望智庫發文《別讓李嘉誠跑了》,大意是李嘉誠得了中央政府的好,卻在中港經濟下滑時撤資去英國,balabala
中央下的好大一盤(lan)棋


其實很簡單
就好比兩個孩子打架

一個青年是家養的 剛剛從乾爹手上被親爹接回來
一個流氓是野生的 可是經驗豐富 很能打 已經打了好幾家大人了 當然那幾家大人也不是很能打
這個青年五大三粗 從小發育良好 和流氓打了一天兩天 稍微落在下風
這時候他親爹正好吃飽喝足 拎著根鐵棒站在孩子後面告訴青年 別擔心 放手去打 爹在你後面

嘿 結果青年爭氣 不用爹 自個兒打贏了流氓


沒有中國政府,估計香港自個兒就崩了。

港股97年的房價和股價都炒得很熱。

查了一下K線 圖 ,要回歸了,索羅斯一開始先做多香港股市,在97年8月見頂,16820左右,然後外資做空港股是10月,當月恆指拉了一根大陰線,我的天,短期幾個月暴跌了那麼多,技術性反彈需求強烈,,香港的外匯儲備又那麼多,外債又少,有800多億,又是剛回歸,為什麼會去攻擊它?攻擊台灣菲律賓等等也好啊,

實際上,索羅斯應該沒那麼笨吧。而且恆指之後幾個月還是慣性下移到6000點一線。這波只能說是勉強打了個平手。(對著那根10月大陰線呵呵了)

而且對香港人心理陰影很大。前幾年豪宅價格上漲,才聽說平均房價指數超過了97年的最高峰水平。想想當時各種加槓桿。。。。不禁想起日本。?很可能他們心裡97年第一時間是危機。

後來發現段意不明,

第一部分講救市必要性不充分,

第二部分講救市後效果依然不佳,股市依然出現百分之四十的跌幅。匯率雖然穩定了。

第三部分講救市的後續結局。順帶說明高房價毒害作用。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就算救市,當時的經濟過熱也必然迎來一次冷卻。


看過網上有一篇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總結,《亞洲金融風暴對中國和香港的影響和啟示》一文中指出:發生金融風暴這半年多來,香港的外匯儲備由1997年7月817億美元增加到1998年1月的981億,在世界排名僅次於日本與中國,居第三位。事實是,97年香港回歸,中央政府將凈值1.97億港元的土地基金移交特區政府,此舉大大增強了香港外匯和財政儲備,特區政府能動用上千億港元,干預股市及期指市場,之後能成功擊退國際炒家,這批彈藥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港府和國際炒家的比拼,牽扯到匯率、利率、期指、股市多方面的戰略。但到了最後,爭奪的主戰場是恒生指數。用最簡單的講法就是在股市上一個買一個賣,比誰錢多。中央政府起到的作用就是,你做空香港,我就入場做空你,中央在97年的外匯儲備總計在1400億美金左右!

擊潰索羅斯,香港政府總共動用100多億美元,消耗外匯基金約13%,金額遠超1993年「索羅斯擊潰英鎊戰」中英國央行動用的77億美元,取得慘勝。索羅斯們是私募對沖基金,從未公布此戰的損失,坊間傳言是虧損約10億美元。而中間的彈藥有多少是有中國政府背後提供的!


沒有中央政府的幫助,光靠港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安全度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

1、1997年香港金融風暴中,中央政府到底是否幫了忙?
答案:中央政府是港府轉危為安的決定性因素。
分析:索羅斯策劃與引爆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先後擊敗了泰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日本等亞洲主要國家,引發了各國的金融危機與股市暴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又襲擊俄羅斯,使俄羅斯再一次滑到經濟崩潰的懸崖邊。
我沒看出香港的金融體系與管理制度,比日本、韓國高明在哪裡?憑什麼日本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都受到巨大損失,香港就能平穩度過?
要說有所不同,就是香港背後有個強大的中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2、沒動用到中央政府的外匯儲備,就表示中央政府沒幫忙嗎?
答案:中央政府以126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加國家信用,為港府做背書,是致勝決定性因素。
分析:
(1)港府沒用到中央政府的外匯儲備,所以中央政府沒起作用?
例如某人(港府)參加一個生死攸關的豪賭,他朋友(中央政府)說:你手裡有850億美元,我手裡還有1260億美元,跟他拼了。結果沒賭幾天,對手(索羅斯)見勢不妙,灰溜溜走了。某人(港府)轉危為安後,冷冷地回頭對朋友(中央政府)說:這次豪賭我贏了,你的錢我可一分錢沒動,這全憑我自己的本事,與你毫無關係。
(2)美國沒有直接出兵參加朝韓軍事衝突,所以美國對韓國的安全沒起作用?
朝鮮多次揚言將攻佔韓國,之所以沒有行動,是怕韓國嗎?當然不是,他怕的是韓國背後強大的美國。然而在朝韓多次小規模軍事衝突中,美國並沒有直接出兵參戰,最多是將航母開到近海以作震懾。按照您的邏輯,美國反正是裝裝樣子,韓國不用美國保護也安全得很了,對吧?

3、中央政府有能力保護港府安全嗎?
答案:中央政府不僅有決心,也有能力保護港府安全。
(1)中央政府有決心
當年中央政府的態度是:只要特區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保護它的聯繫匯率制度。
(2)中央政府有能力
1997年香港有850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國中央政府有1260億美元外匯儲備(全球第二),說明中央政府有真槍實彈可以保護香港。


我說出幾點最高票答案的嚴重錯誤之處:
1、金融市場什麼最重要?信心和信用。stock 和trust 這兩詞怎麼來的懂點金融史和經濟原理的人都知道吧?是什麼邏輯然這位答主得出了97金融危機大陸對於香港最大的作用是信心,又得出作用不重要?
2、危機時刻的背書其實是震懾金融炒家和做空大鱷。以當時香港的情況就是塊肥肉好么?群狼環伺。你們太高估金融手段對於當時情況的作用了。講個簡單的人民幣只要當時稍微貶值一下,對於香港就是災難。(當時國內是什麼狀況?出口增長率下降、國內需求不振、失業增多和遭遇特大洪澇災害。
3、香港特區政府當時實際上是動用行政手段進行干涉的,換了回歸前,你看港府敢不敢?香港是靠什麼成為金融中心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由港啊。而且這種宏觀干涉的手段甚至和金管局那幫信奉自由主義經濟原則的大佬們自己自己的理念違背好么?
4、還是信心問題,在港府狙擊國際炒家之前,泰國印尼菲律賓相繼因為干涉市場而挫敗(其實是處理不當,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干涉造成的啊…你跟我說信心不重要,你tm逗我?)
香港當時的金融狀況比之新加坡好到哪裡? 連新加坡都受嚴重影響,排第一答主的分析看似好多幹活,完全不了解人心啊。金融市場就是人性的巨大放大,幾千倍幾萬倍,當時那種風聲鶴唳,港府和中央政府之要有一絲搖擺和遲疑,前方就是地獄。


我說是索羅斯覺得錢賺的差不多了自己走的你信不信?


油管上另一個視頻,找不到源文件了

前特首回歸20周年講話


北京給了香港信心,而很多人都低估了信心的力量。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星期四」。

當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股市一路走高,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

但是,1929年10月24日,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隨之而來就是大蕭條,工人失業、商店關門,蕭條的經濟摧毀了這個國家。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 年。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經營者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同時超過5000家銀行破產,市民擔心自己的存款,於是都去銀行取錢,於是雪上加霜,更多的銀行被擠兌到即將破產的地步,然後更加恐慌,更多擠兌,惡性循環。。

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3月4號宣誓就職時,失業率已超過25%,更大的危機是各州政府已經關閉了所有的銀行,沒有人可以兌現支票或取得他們的存款。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社會一片動蕩,在羅斯福總統就職三周前,他差一點被一名失業工人暗殺。絕望的槍手說:我會先殺掉國王和總統,再殺掉所有的資本家!

但是不懂經濟羅斯福總統只用了一周就改變了這個狀況。他上任第二天就遞交《緊急銀行法案》,法案迅速通過並9號開始實施。《法案》的規定,所有的銀行停業四天,接受全面審查,通過審查的銀行才能重新開業,沒有通過審查的銀行就要關門整頓。要在四天把所有銀行的賬本全部清查一遍,而且要判斷哪些銀行經營狀況良好,哪些財務出現了麻煩,明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銀行恢復營業的前一天晚上,全美人民聽到了羅斯福他那著名的爐邊談話《On the Bank Crisis》。

奇蹟發生了,這次看似敷衍了事的法案居然起到了神奇的效果,周一有12個城市的銀行開始恢復營業,之前對銀行失去信心而拚命擠兌的市民現在又開始排隊把錢存回銀行,因為有國家為銀行背書,至此,危機解除。

這就是信心的力量。


97年亞洲金融危機誰贏了? 受攻擊的,日本的雁陣完了,韓國的大宇沒了,李家坡元氣大傷,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印尼10年努力為他人做了嫁妝,俄羅斯違約被炒了底,香港憑空多了個盈富基金而經濟傷了元氣。攻擊者也好不到哪裡,領頭的老虎基金當年就虧了20億刀,索大爺還被馬哈蒂爾永遠禁止進入大馬。 錢去哪裡了呢?

當年,200多家基金搞事,干泰國就一個禮拜,在東亞,東南亞干趴下一個一個國家,比一次海灣戰爭還利索,有興趣的可以去翻翻受攻擊國家股市,匯率走勢,那是直接按在地上摩擦,沒有反彈,真的沒反彈。

然而,基金不過是踹門者而已,真正的老虎卻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財團他們。吃肉不吐骨頭,為了斯文,連吧唧嘴的聲音都不允許發出來。

本來,四小龍與東盟是日本的地盤,在基金警告性攻擊日本後,小本子連個P都不敢放,雁陣就這樣玩完了。

只有灣灣幸免於難。同樣的經濟結構,憑什麼灣灣安全無恙?大亨們良心發現了?不是,是對96台海危機的獎賞,留著這個餌,是為了釣條大魚。

再來說說香港狙擊戰吧,在基金們橫掃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印尼時,對香港先進行了二次試探性的進攻。當時的香港政府和香港金融精英(水平能到頂級基金中層頂天了)已經瑟瑟發抖了。香港政府求助TG應該發生在這個時候。不得不說當年的索大爺們比麥克阿瑟慎重多了,公開的言論跟老麥聖誕節回家一樣狂妄,但戰車還是撞上山了。

狙擊戰開始了,手法跟基金們先殺空再殺多差不多,但換換成了先殺多再殺空了。股市上走勢跟上證330點翻轉一模一樣,期指走勢複製國債326,香港政府對匯率走勢無人關心。上半場在期貨交割日,以基金們止損結束。

不服輸的基金大佬們,從韓國,日本,俄羅斯進行了補給。這時期最大的新聞是大宇沒了,全宇宙最強大的人民給最強大的政府捐獻黃金和美刀。再戰香港,大佬們還是無力回天。

危機結束後,外資在TG大陸遍地開花,沒幾年就成了世界工廠,詭異的是基本上都是合資,獨資的不多。不過,想想也是,資本也需要靠山的。

索羅斯憑15億英鎊名揚世界,香港狙擊戰的指揮是誰?在股市期指匯率政策同時發揮作用,要動用的人力物力有多少?計劃,預演,批准然後實施,誰幹的?如果是港府,皇后大道早就變成了華爾街了。如果說TG光會背書,打死你我也不相信。

輸了的,真的輸了,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大腦,完美的計劃,幾十個經濟諾獎的基金輸在小小的香港,不光沒臉,連里子都沒了,真不好意思說怎麼會輸。

贏了的,覺得當時不過賺了小頭,錢沒什麼用,給了港府,生產力才是財產。兔子也愛吃肉。掏光了人家的辛苦錢,就放人家一碼吧,光做不說是我TG的優良傳統。

朝鮮戰爭打出了北緯17°線,香港狙擊戰打出了TG金融安全。不準在中國周邊生事,這句話可不光是背書。

香港狙擊戰將成為新中國的一大懸案,是不同體系的一場戰爭。讓歷史學家去挖掘內幕吧。


拿錢懟,,我們的外匯儲備雖然不多,可是足夠對做空港幣的基金產生震撼。港幣沒有向其他亞洲貨幣一樣崩盤的確是中國外匯儲備的作用,可是這只是上半場,索羅斯當然知道上半場會怎麼發展,所以他同樣布局了下半場,當港幣危機解除,香港股市大漲,索羅斯同樣賺翻了,彌補了在外匯市場的損失,只不過我們一直強調上半場,強調勝利,對於索羅斯滿載而歸的大撤退裝作沒看見。


對於97亞洲金融危機描述與分析的文章已經多如牛毛,以下僅從個人理解與小結談三個方面:

第一,真實資金量的比較。

以索羅斯為首的國家炒家資金量(幾十億級美金)實際上與香港政府(千億級美金)相比小的多,真正從數據層面上所能造成的影響並不大,其關鍵的厲害之處在於對民眾及國際資本信心的影響,從而導致爆發性的恐慌與資本外逃,甚至造成不穩定的社會動亂,進而影響國家的統治與穩定發展。

第二,香港政府的抉擇難題。

香港政府作為區域的統治階層所面臨的艱難抉擇其實在於香港長久以來在全球樹立的自由市場地位的動搖與當前金融危機下應採取緊急治理舉措的兩難考慮。在短期內服下反擊的猛葯後,雖然可以立竿見影達到穩定的目的,但未來長期會對自由市場品牌的樹立與投資者的信心會產生怎樣微妙的反映,誰也沒有把握談清。

第三,媒體輿論的重要性。

媒體輿論造勢的影響力無疑在金融戰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索羅斯巧妙利用媒體輿論迅速引起民眾恐慌從而達到以小博大的資金槓桿效應,還是現如今內地主流媒體一直鼓吹宣傳的政府干預市場取得亞洲金融危機勝利(類似於中國取得朝鮮戰爭勝利的言論)的表現,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攻與守的交鋒中,要充分打好媒體影響力這張牌,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
參考資料:
1.2007年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鳳凰衛視對謝國忠的採訪;
(註:謝國忠現場表達的意思,即使香港政府不出面干預市場,香港股市也會觸底反彈,而香港政府的資金入市,則影響了香港自有市場的地位,且持這一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並非像內地媒體宣傳的那樣。
個人對謝國忠的觀點看法:站在不同的立場,自然有不同的見解。國內媒體立場在於社會穩定、香港經濟穩定,自帶民族情結;謝國忠等金融市場人員是單純站在金融市場運行角度來評判,追求利益優先,不涉及國籍與民族範疇。從此也可以小見大看出媒體的影響力。)
2.郎咸平在某期《財經郎眼》談97亞洲金融危機;
3.內地主流媒體對亞洲金融危機報道與分析。


貼個帖子,
大陸和香港(新更66樓《對97亞洲金融危機的分析和索羅斯其人》)
還請大家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裡面有些言論比較激進


歪個樓,當年霍家應該是出了不少力的,李家呢?畢竟他身家亞洲首富,一直看不出他的政治傾向,包括現在的大規模撤資買英。

還有如果當時政府多多買進,索羅斯們做空是不是虧的更多,至少不會那麼容易全身而退?


這個問題的回答視角普遍在於我們勝利了,大家爭做事後諸葛,用公示的數據發表主流的觀點。

但是如果失敗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會不會更好?我們花如此大代價保住的不過是一面旗幟,或者說,是遮羞布。


因為已經兩敗俱傷了吧,如果在繼續下去會同歸於盡吧,


推薦閱讀:

香港回歸之前需要向英國繳稅么?英國駐軍費用從何而來?回歸之後是否需要向中央政府上交稅收?
「能力不佳的香港居民應當離開香港」的言論,傾向左派還是右派?
李嘉誠為什麼要出售百佳超市(ParknShop)?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那麼小,房價那麼高,老百姓又不能影響特首選舉,大部分百姓不覺房價高嗎?
現在去香港購物的人越來越少嗎?為什麼?

TAG:香港 | 金融危機 | 預設立場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