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在具體事情上卻犯糊塗呢?


我有一個很景仰的師兄,三十五歲已經億萬身家,我經常找他請我吃飯給我提高姿勢水平。

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問他,師兄,我覺得我有一個特別不好的習慣,總是覺得自己牛逼,看別人都是傻逼,而且根本掩飾不住,這要怎麼辦?

師兄很淡定的跟我說,我的經驗是,人教育不了人,只有事情能教育人,你可以花樣作死,生活自然會替你爸媽教育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年紀輕輕的,每天只窩在家裡上知乎刷道理,不作幾次死,怎麼做到能知行合一呢。


我知道厚積方能薄發。

我知道欲速則不達。

我知道縮回拳頭是為了更好地出擊。

我知道大器需要晚成。

我知道艱難困苦玉汝成。

但是,

目標太誘人了啊!

總會心存僥倖啊!

總會覺得自己是特例啊!

總想出名要趁早啊!

所以,

我這周加了三天班,還忍不住寫了4篇文章。

我早起晚睡,卻連跟家人聊天的時間都沒有。

我頭疼欲裂,卻還是逼迫自己反覆思考創作。

我在涸澤而漁!

我在透支潛力!

我正在成為方仲永!

我知道,這樣下去我會完蛋的。

我知道自己出了問題!

秦皇漢武多麼英明神武,卻因誤信術士被貽笑千年!

為什麼聰明的人,會犯下最愚蠢、最淺顯的錯誤?

因為慾望啊!

秦皇漢武想長生!

太爺則是想出名!

莊子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一個人的慾望過多,就會缺少智慧與靈性啊!

慾望遮蔽了我們的雙眼!

我可以拒絕一切,慾望除外!

雖是學習心理學,但身在局中一樣無能為力,找了心理學朋友督導,豁然開朗!

道理都懂,為何總是難以執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聖人尚且三省吾身,我們又何德何能,居然就敢想一勞永逸!

唯有經常反省。

或求助於自己,或求助於他人!


2017年1月7日23時

一點感悟隨筆


你看到的道理,是這樣的。

老虎,吃人。
豹子,吃人。
蛇,吃人。
鵝,咬人。

教給你的是,當你遇到場景,迅速冷靜下來,分清楚情況,先對付哪個。

但是生活里,工作里,實際是什麼。

你周圍扭頭一看,有老虎,有豹子,有蛇,有鵝。
哪個都要攻擊你,哪個都不是善茬。
鵝有好幾百隻,豹子卻還離著有點遠,但是跑得快。

這個就像打架時候的感覺一樣。
在家裡看動作片,看教學片,你會覺得頭頭是道,攻擊哪裡,防守哪裡。
當你真的打架的時候,沒有受過訓練,平常學的,根本就不可能用得上,或者想起來,當然也打不贏。

道理是明白,用不用的好那些道理,就是考驗理論能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的標誌。

祝各位好運。


那就是已經有了另一半後,仍然掌握不好跟異性交往的尺度。


只有你自己從實踐中總結(或感悟)出來的道理,才能指導實踐。

你看來的大道理只能做參考,
而且大道理的問題是,並沒有明確可作參考的具體場景。
所以,當你想用某個道理的時候,可能另一個道理又跳出來了。


一、看過即懂
一部分人,都覺得自己看過一遍有道理的話,就全懂了。
尤其網路時代信息碎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現象更為嚴重。
於是,這一部分人就開始了「道理」人生。
一會信這個,一會信那個,包括自相矛盾的。

少年,你真的沒有寫輪眼~

二、不會兩次入坑
「同樣的招式對我使用兩次,沒用。」
這句話是聖鬥士星矢里的(或者是北斗神拳?)。
又或者,人不會兩次踏入一條河流的歪解——人不會犯兩次同樣的錯誤。
或許真的有這種牛人,但肯定不是我們自己。
一遍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是真實狀態。
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是高度自省與總結的結果,並持續高度警惕的過程。
而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陷阱——誰信誰死。

少年,你不是星矢,你是他對面的嘍啰~

三、一招鮮
看看「龐氏騙局」「傳銷」這種東西的市場是多麼的龐大。
你就會相信這句話——傻子絕對夠用。
那麼,我們會不會也有一天會成為傻子呢?
太有可能了。
一招鮮吃遍天——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停改變。
「經典」不是白叫的。
換種方式、換種表現手法,讓同一個人連入一百次坑可能不容易,但讓一百個人入同一個坑就容易多了。
一知半解是真的要被坑死的。

少年,我看你骨骼驚奇加入我們門派吧,門派購物消費返利,如果你能拉入門徒或者你拉入的門徒又招了門徒,他們消費都給你返點。
我們的門派的山門是金字塔~

四、智商清零
遇事冷靜——這是最最基礎的道理了吧。
但,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包括我自己。
為什麼?
在某些時刻——比如,憤怒、恐懼、知識障礙等情況,使我們無法保持冷靜。
於是智商被清零,沒有智商後做出什麼蠢事都在情理之中。
冷靜這東西,真的很高端。
用句文藝的表現形式來概括就是——它包含了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遇到的人。
裝不來的。

少年,你冷靜一下!
我冷靜NM!

五、活在夢裡
俗人,就要通俗,不要去玩小清新。
要承認自己無知。

夢裡:站在別人立場考慮問題。
現實:我站在他的立場,他也是傻逼一個。

夢裡:大爺,你怎麼樣了?我扶你起來。
現實: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是大爺自己躺下的。

夢裡:要堅持自己的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現實:世界很暗,人很壞,他們都不會告訴你——你的「夢想」根本就不是夢想,而是一個錯誤。

夢裡:人生,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現實:從來就沒有說走就走的旅行,你沒看到過人家做過多少準備、吃過多少苦,你看到的就是一張照片。

少年,醒醒,再不起來就尿炕啦~


不作死就不會死


因為你沒有將理解的道理訓練成新的條件反射。

理解與執行

首先,你要明白理解執行是不一樣的。

就像很多人讀完書之後發現對日常生活並沒有起到什麼變化,因此感到挫敗和失望,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你讀書後有所感悟,那只是你理智上理解了道理,但你的身體並沒有學會新的條件反射。

比如說走路,你剛生下來就會走路了?明顯不是。但你從爬到走經歷什麼過程呢?顯然是經過不斷的嘗試並且摔倒才慢慢地掌握了走。而且你也不可能是先去學習「如何走路」的道理並理解之後就會走的,何況作為嬰兒的你又聽得懂什麼道理呢?

還有刷牙,你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我相信大多數人會說刷牙。那麼從一開始連「什麼是刷牙」都不知道到「每天的第一件事」這中間經歷了什麼過程呢?是父母告訴你刷牙對牙齒好的道理之後你就自動學會刷牙了嗎?還是說父母每天早上盯著你,一起床就刷牙,不然就不讓你吃早飯?

再說騎自行車,在學會怎麼騎車之前我相信大部分人已經看到馬路上有很多榜樣了,我們也大概知道騎車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衡。但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不能保證你就會騎車了,相反你還是通過不斷的嘗試並且摔倒來學會騎車。

最後說說股市,為什麼大多數散戶都虧錢?是因為缺乏炒股的必要知識嗎?要知道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只要你想學,你總是能找到相關的資料。

我見到過很多人嘴裡的技術指標,大盤走勢,政策環境說得一套一套的,而且句句在理,但還是賠錢。為什麼,因為他們並沒有按照自己理解的道理和建立好的交易系統去執行,而人性中的偏好短期激勵和厭惡風險又註定大部分散戶賺錢的時候只能賺小錢,賠錢的時候卻要賠大錢。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股市是最難的行業,難就難在賺錢的方法是反人性的,而不是難在獲取知識或者股市本身的複雜。

所以很多人奇怪為什麼我聽了很多「成功學」做事還是失敗,甚至感到絕望以為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了,其實大可不必。成功並不取決於你理解了多少道理,而取決於你將多少道理訓練成了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與執行

人總以為是自己的理智在控制自己的身體,以為自己的理智認同和理解了一個道理,自己的身體就會理所當然地服從。

但人體並不是那樣運作的,研究證實人一天中95%的行為是潛意識的,也就是說,人一天中的大部分行為都是條件反射決定的,也可以說是由習慣決定的。

比如說上文提到的,走路,一起床就刷牙,騎自行車。當你學會了這些之後,你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都是「不動腦」的。而「不動腦」地完成一件事,就說明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條件反射。

說到條件反射,最著名的實驗估計就是巴甫洛夫的狗了。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一個實驗:首先把食物放到狗面前,狗本能地開始分泌唾液。接著在喂狗的同時亮起狗前方的紅燈,重複多次之後,狗就學會了一個新的條件反射,一旦紅燈亮起,它就分泌唾液。

家中有寵物並且訓練過的朋友也許有這方面的經驗,比如說你在餵食的時間搖一下鈴,那麼重複多次之後狗就學會了「鈴聲等於吃飯」這個條件反射。這樣以後你只要一搖鈴,你家的狗就會很快的跑過來等著就餐。

還有一個實驗,是在飢餓的鯊魚和它的食物之間放上一塊強度很高的玻璃板,這樣鯊魚每次沖向食物的時候都會重重的撞上玻璃板,時間長了之後,無論玻璃板的另一邊放上多麼誘人的食物鯊魚也不會衝過去了。

並且當實驗人員把玻璃板挪走之後,鯊魚也不會跑到之前被隔離的區域。也就是說,它通過疼痛學會了「遠離隔離區」這種新的條件反射。

再比如說,我們都參加過軍訓,都走過隊列。走的好的時候,教官會讓我們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恢復體力。而走的不好的時候,教官就會讓我們一直在烈日下進行訓練,直到隊列走出他滿意的效果。

如果你仔細觀察以上的例子,你會發現,訓練條件反射並不是很難。無非是在出現正確行為的時候給於獎勵,出現錯誤行為的時候給予懲罰,訓練人和訓練狗的方法是共通的。

我們為什麼不和狗講道理,不和鯊魚講道理?教官為什麼不和我們講道理?因為執行和你理解多少道理沒有關係,而只和你能否建立起相關的條件反射有關係。

人的身體和動物一樣,是聽不懂人的語言的,你想要教會它一些新的東西,就必須要用它的語言,胡蘿蔔和大棒。根據這個再看一下之前的例子你就會發現,對狗來說,吸引它的其實是食物而不是鈴聲;對鯊魚來說,它所要遠離的不是玻璃板,而是疼痛;對軍訓的我們來說,我們想要的也不是走好隊列,而是在陰涼處休息。

所以你雖然聽了很多道理但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還是犯糊塗,就是因為你沒有把你所聽到的道理用身體的語言「翻譯」給它聽,而身體(此處也可以說,條件反射,潛意識)才是決定能否成功執行的關鍵!

怎樣科學的訓練自己?

我看到有很多人提到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確,「知行合一」可能是對這道題的最佳解答,因為它所倡導的就是根據你的所知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以此達到知識和實踐的統一。

但是也有不少朋友認為,「知行合一」是聖賢才能追求的,在他們的答案的字裡行間中可以讀出「那是大賢或聖人才能達到的境界,我等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是因為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所以作為凡人還是不要太苛求自己了」這種心態。

錯!

訓練自己雖沒有像「理解道理」那麼簡單,但也絕不是只有聖賢才能達到的境界。

訓練是有方法可循的,以下的方法我就經常使用,並且反覆被證明是有效的。

一、分解目標

二、刻意練習

三、反饋並賞罰

四、改變啟動能

五、增強意志力

我們一個個說。

一、分解目標

為什麼要分解目標,是為了讓目標具有可行性。

比如說你喜歡王陽明,你的目標想要成為像他一樣的聖賢,這就完了?請問你該從哪裡開始著手呢?如果不出意外,你建立好這個目標之後還是該怎樣怎樣,因為這個目標和你的日常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你應該怎麼做呢?你應該逐步的分解目標,比如說,做聖賢應該具有哪些品質?這些品質又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為?

根據這些問題我們逐步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了,做聖賢需要智慧,豁達,行善,以身作則等等;與之對應的行為可以是閱讀,做慈善等等。

再舉幾個更普遍的目標,升職加薪。升職加薪需要哪些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的必要條件又是什麼?

比如說,升職加薪需要連續6個月完成業績指標,完成業績指標需要見客戶,要見客戶需要打電話,然後再根據你的電話邀約率算出你一天需要打多少個電話,或者再分成上午和下午各打多少個。

再比方說健身,健身要求你同時鍛煉力量和耐力,那麼訓練力量的方式有哪些,訓練耐力的方式又有哪些。

總之,原則是不變的,就是把你的目標分解成你日常生活中具有可行性的行為。

二、刻意練習

這部分就要求你根據自己分解出的目標來訓練自己。為了建立新的條件反射訓練是必要的。

不管訓練也講究方法,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描述的是人的遺忘速度。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的遺忘速度是先快後慢的,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複習頻率應該是先高後低。

比如說背單詞,在你第一次背完之後,你應該在20分鐘後就進行複習,隨後是在中飯後,接著是晚飯後,接著是睡前,第二天早上在複習一次。接著你只要在周末的時候再複習一次,那麼這個單詞就算進入長期記憶,也成為你的條件反射了。

但是在訓練行為方面的條件反射時,可能當時的環境不允許去模擬特定的行為來訓練,就像你蹲坑的時候不能訓練三步上籃。這時你可以在大腦中進行想像訓練,這樣也是有效果的。

三、反饋並賞罰

分解目標的好處還有一個,那就是易於頻繁的反饋,並且根據反饋你可以對自己進行賞罰。

反饋是為了賞罰,反饋頻繁是為了賞罰頻繁。這樣身體可以更快的養成新的習慣。

比如說你的目標是提高英語成績,相應的小目標是每天背50個單詞,這樣你每天都可以進行反饋,而不用等到成績出來。根據你今天有沒有完成小目標來對自己進行獎勵或者懲罰。

而賞罰的形式一定要採取自己身體聽得懂的「語言」,獎勵可以是給自己吃糖或是玩一會遊戲,而懲罰則可以是各種感到疼痛又不會留下創傷的體罰。

聽上去很像在訓練動物是吧?沒錯,在訓練自己這方面,人的腦和動物的腦並沒有什麼區別。

四、改變啟動能

心理學上有一個啟動能的術語,它描述的是為了進行一項活動需要進行多少的前期努力。啟動能也可以說是做事的阻礙。啟動能越高,代表做這件事的阻礙越大,啟動能越低,代表做這件事的阻礙越小。

比如說,你想看電影,那麼從你家到電影院的這段距離就是你看電影的啟動能;你想要早起,你起床時需要克服的疲倦就是你的啟動能;你想出去旅遊,機票價格就是你的啟動能。

如果你想要養成某種習慣,就要想辦法降低做這件事的啟動能;反之,如果你想戒除某種習慣,你就應該增加做這件事的啟動能。

孟母三遷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孟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用心讀書,三次搬家,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降低讀書的啟動能。這和你小時候你爸媽總叫你和學習好的孩子一起玩是一個道理。

同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學習,那麼你的桌上就盡量放書而不是手機;你不想吃飯的時候看電視,在吃飯之前把電視電源拔了,再把遙控器放在高處;你想要減肥,就在家裡多布置些健身器材,少放些和食物相關的雜誌。

人性是懶惰的,所以平時為自己創造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比凡事靠意志力堅持更重要。

五、增強意志力

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主要的區別就是其他動物只能按照基因設定好的程序來採取行動,而人卻能夠通過自己的意志反抗這些程序。

比如說烈士,動物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保全自己,而人類卻可以為了所謂的理想與未來反抗最基本的生存本能,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寶貴的能力。而我們人之所以能夠主動改變自己也是依靠這種能力。

但意志力是有限的,有實驗證明過這一點:心理學家將被試分成A,B兩組人,分別讓他們在一個房間中等待。

在A組的房間中,放著剛出爐的巧克力餅乾,聞著食慾大開,但是他們被告知這些餅乾是留著給別的實驗用的,他們不能吃。

在B組的房間放著一盤甜菜根,同樣的,他們也被告知不能吃這些。(我也沒吃過甜菜根,但肯定不好吃,因為實驗者叫他們別吃這些菜根的時候有些被試露出了鄙夷的表情)

15分鐘後他們被帶到另一個房間接受測試,這個測試的難度非常之高,以至於正常人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實驗者想測量的就是A,B兩組人分別能在這個測試中堅持多久。

結果是B組堅持的時間顯著長於A組,這個結果也證明意志力是有限的,你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意志力越多,比如忍住不吃可口的巧克力餅乾,那麼你在另一件事情上能投入的意志力就越少,比如堅持做一項難度很大的測試。

人一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意志力又是和體力正相關的,體力越充沛的時候,意識越清晰,意識越清晰,意志力越強。所以大部分減肥失敗的時刻是在晚上看到食物的時候,那時候由於人不如白天那麼精力充沛,所以意志力也相對薄弱,往往這個時候看到食物就無法剋制自己了。

這個結果也體現出了為自己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是多麼重要,降低啟動能可以減少意志力的消耗,而不至於在疲憊不堪的時候放棄自己的目標。

增強意志力的方法也是直觀的,既然意志力和體力正相關,那麼增強體力。所以健身也是我建議大家養成的第一個習慣,無論你想要完成什麼目標,養成什麼習慣,意志力都是必要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結語

為什麼道理都懂,做事還是犯糊塗?首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常常將理解簡單的等同於執行,這種認知也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挫敗,抱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去面對現實,只能讓生活充滿沮喪。

「知行合一」的境界也不僅僅是聖賢才能追求的,只要有了合適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接近「知行合一」。

最後,送一句話給正在訓練自己的你。

「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也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惰性。」

掃描一下二維碼,關注公眾號DrHouse


你知道努力就會有好成績,但是你既做不到那麼努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努力。

你知道有些人的話死也不能信,但是在你死之前,還是信了他那麼多回。

你知道世界很殘酷,但是好朋友給你下套的那一刻,你還是識別不出來。

你知道想要成功不容易,但是你還是會不斷地低估你將要面臨的困難,一次次被意外打擊到。

你知道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但是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大發雷霆。

你知道……

所謂的「知道」頂個鳥用!不吃上幾回虧,不鍛鍊出點真功夫,又有誰能把「知道」變成「做到」呢?


就像啊銀說過的:我只是懂而已,很多事情,我們都懂,但做不到。
比如從小老師就教我們要講禮貌,但上課的時候還是一口一個:你懂個屁啊!


因為我們沒有區分兩個概念:認知,能力。

能力是基礎,是硬體,認知是突破,是軟體。

認知:

舉例,籃球隊教練能夠統領一支隊伍,是因為他對這個比賽研究深刻,知道戰術安排,告訴大家比賽怎麼贏。但是,他無法上場親自打比賽。因為打比賽要求,運動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反應能力等等,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上場。他對籃球比賽的認知讓他成為一名教練,但他的身體能力決定他無法成為一名球員。而一名優秀教練的能力包含了很多,比如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分析總結能力等等,也有球員打球很厲害,卻做不好教練。

能力是一切的基礎,決定了你能不能做好某一件事。

同理,我懂得很多道理,知道怎麼開始創業,知道企業盈利方式,知道如何年入百萬。但是,每一個想法和認知,付諸現實,中間必須經過執行階段(把大象裝進冰箱)。創業過程中,細節問題你能否應付過來,面對無限多的問題,你能否有精力去解決,面對各方關係,你是否有實力去一一協調得好。你的身體狀況能不能支持你長時間高負荷工作,你的氣場能不能HOLD住員工,能不能支撐你把想像中的步驟一一完美實現,這才是真正的重點。

能力:

舉例,我有很強健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氣場強大,顏值高,但是我文化程度不高,三觀也不太正,經常懶懶散散做事不利,又情商太低常常得罪別人。儘管理論上我有可能通過學習和不斷努力,強健的身體可以支持我超負荷工作,充沛的精力可以讓我不斷進步,氣場強大可以無往不利,奔向人生巔峰,到達大多人無法到達的高點。實際上,我卻依然事事不順利,經常碰壁,導致自己信心全無,最終只能混混日子,圖個溫飽。

通常,這種人就是有能力,但是缺乏認知。一旦有人點醒,或者自己愛學習愛思考,能夠樹立完整的三觀,能對現狀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與判斷,那麼,他的人生很有可能翻天覆地,走上一條康庄大道。

對於成功人士來講,認識和能力缺一不可。

認知不夠,能力充分的人,非常可惜,可能他缺少的只是一個觀念轉變的機會。

而認知足夠,能力不充分的人,就是題主所說的,明白道理,具體執行卻犯糊塗。

執行起來,需要思維能力,心理素質,身體健碩等等方面的支撐,一旦缺乏某項,就不行。

其實,認知和能力的區分,很明顯,但往往優秀的認知,也是一項難得的能力,能不能發揮好,就看各位自己的水平。

王陽明提煉得很好:知行合一。

知需要學習認識,而行需要能力實現。

改變認識相比容易,多讀書,多學習,多虛心請教。

但改變能力卻很難,有的能力可以後天習得鍛煉,而有些能力卻終生難改,所以才有知易行難。

個人優秀的能力,至關重要。

選擇與自己能力適合的事業,也同樣重要。


一加一等於二。
一個勺子加一雙筷子等於三件物體。
一個蘋果加一個半拉梨等於一個半物體。
一打啤酒加一打可樂等於二十四瓶飲料。
。。。。
很多人講道理的時候,都說這個道理就像一加一等於二一樣簡單,你怎麼不明白呢?
問題是一加一在哪種情況是等於二的。一加一是不是就是等於二這麼簡單。

康德把各種道理叫做根據經驗而總結出的普遍智慧,而不是絕對命令。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嗎?聽著是很對的。
可是,將軍讓戰士去捨身炸碉堡,對嗎?將軍欲不欲去犧牲?士兵欲不欲犧牲?這個命令該不該施於士兵?
所以,即使像這樣的信條都是靠不住的。何況普通隨口說的一些道理。
人之所以明白道理,是因為康德所謂人有善良意志。而理性,是能夠識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但是人的本能慾望和意志會干擾理性的命令。
所以,理性和慾望的鬥爭,理性能否保證傳達善良意志,這是個問題。
酒鬼知道酗酒不好嗎?當然知道。能控制嗎?有的能有的不能。這就說明善良意志,誰都有,只不過在和慾望鬥爭的時候是否可以充分被理性所控制。
除了康德的絕對命令,其餘這個世界上流傳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道理,都值得懷疑。


就像你也知道擼管有害生命的道理,
可你依然控制不住手去做這件事。


記住,做決定的永遠是你的身體,而不是你的大腦。身體的慾望會蒙住理智的雙眼,糊塗是必然的。


老司機六字箴言奉上

你遠不及你的身體聰明。
順從身體的需求。
身體即是利劍。
「長路漫漫,唯劍作伴。
此劍之勢,愈斬愈烈」


人生哲學,無非是怎麼用好這把劍,順勢而為。


知≠行。


懂得是理智,感受是感情

感受是最直接的,而懂得是要在不斷社會經歷過後而明白的。

大部分人把感受看得重要,所以都是世俗人。

很小一部分人把理智看得重要,所以他們都是君子。

做之不知,乃成君子

只不過大部分人, 做到一半的時候就選擇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理智。



道理作為"理",那麼區別於"理"的就是"感"。
為什麼我們講道理但不講道感?

道指"說道",即能用語言表達的具體確切之物。
而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抽象感覺。因此我們才會說:"我有種感覺但我說不出來"。所以我們講"道理"不講"道感"。

為什麼"感"無法像"理"一樣表達?

當你思考"理"的時候,你是主觀的思考,你思考的時候,聽一下,腦子裡是不是有個人在說話?

而"感"呢?它擺脫于思而存在。當你意識到自己發怒時,你已經在發怒了。當你意識到自己愛上了他時,你已經愛上他了。

但此擺脫並不是彼擺脫,而是擺脫的相反,即根植。"感"是最先的"思考",如果你把"道"想像成磚塊,把"理"想像成建築的模樣,那麼"感"就作為地基而存在。

因此我們才會說:"情緒是行動的根源"。

所以,當你知道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時。你的惰性就會阻礙你,而惰性是"感",是你的"知道"的地基,地基動搖你又如何建造高樓?

當你遭遇打擊知道要樂觀面對時。你的低落就會阻礙你,低落是"感"。

當你和父母起爭執,當你被人羞辱,當你陷入消極,當你失戀,當你身處任何一種無法用道理說服自己的處境中時。想想,你當時的感覺是什麼?

它無處不在。


"教育別人總是很容易",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因為道理是別人經歷過之後總結的
沒有經歷過的你
心態和眼界都和那些悟出道理的人不同

最重要的是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 不一樣的那個


道理都明白,身體卻不由自主。

道理是人類的理智系統在工作。

具體執行,是在理智指導下的身體在執行,然而理智和身體之間,還夾著一個人的動物性的本性控制系統。

有些人叫潛意識,有些人叫本能,有些人還把他描繪成大象,說我們人類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大象騎手,很多時候其實只是受大象擺布的傀儡。


看到標籤里的韓寒,突然想到《後會無期》里的一句台詞:
聽過很多的人生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從這個角度看,知行合一確實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


推薦閱讀:

下班一回家,就躺在床上吃東西,看書,懶得動,怎麼改變,求一個破解的方法?
分手要分手費是怎樣一種心理?
表妹父親去世後得抑鬱症,看什麼名人傳記能自我調節,讓她強大起來?
《psycho-pass》中,常守朱的三觀是怎樣的?
女生身高185多真的應該自卑嗎?

TAG:心理學 | 韓寒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