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里的「寒氣」指什麼?怎麼分辨自己是不是寒氣重?有怎樣驅除身體的寒氣?


中醫的很多理論在西醫的體系中無法表達,或者說,很少有人願意/屑於去尋找表達的方法。那我不妨嘗試一下。


先給結論:所謂「寒氣」其實是一系列病症在中醫體系中的統稱。因為都有「發涼」「著涼」一類的誘因和表徵存在,所以統稱為「寒氣」。其實不同的「寒氣」代表著不同的致病機理。


簡單分個類:


1,關節里的「寒氣」:


氣候變化時,很多人會感覺到關節酸痛難忍。原因其實很簡單:在人體暴露在寒冷環境中時,皮膚、肌肉、關節的溫度都下降。而當回到溫暖的地方時,皮膚和肌肉很快回溫,然而關節回溫沒這麼快,我們用手摸能感覺到「膝蓋涼涼的」。關節運動的潤滑劑叫「滑液」,當溫度較低時,一方面滑液中的粘蛋白增加,另一方面腎上腺素增加,同時增加血粘度,又間接影響了滑液的粘度。在這種情況下,關節活動顯著受限。以上是關節中「寒氣」的致病機理。

另外,低溫使得細胞滲透性變差,代謝廢物(如尿酸)無法有效排出。所以「寒氣」有觸發痛風的可能(可能性極高,光同事就有三個)


2,風寒性面癱


病人:著涼了嘴歪了怎麼辦?

中醫:這是中了風寒了,快來扎針灸吧!

西醫:一派胡言!這明明是面神經炎,應該用藥物治療!


這種疾病在中醫這邊叫做「口眼喎斜」,西醫稱之為「面神經炎」。該病症大部分發作於冬天,一般的誘因有風寒、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經紊亂等。中醫可用艾灸治療,通常的說法是「溫通經絡」,翻譯成西醫常用語,那應該是「促進血液循環」,這種治療法有積極的作用。


3,風寒感冒


感冒是比較簡單的病症,但是致病機理比較複雜。中醫中將「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當氣候變化過於急驟時,六氣便稱為「六淫」,變成了致病因素。換算到西醫這邊,研究結果標明致病機理是微生物體系的變化。外因是外界菌群濃度和種類變化,內因是人體內微生物體系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平衡破壞,疾病即生。


譬如夏季比其他季節出現更多消化道感染菌群,所以夏天經常會腹瀉

譬如春季溫度多變,忽冷忽熱愛感冒,是因為人體內部微生物體系不能對驟升驟降的氣溫適時作出反應,所以會得中「風寒」。

感謝觀看,更多科普知識請關注公眾號「踩碎謠言」,讓那些謠言製造者知道,民科也有幾顆牙!


參考文獻:


[1] 楊華艷.氣象要素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影響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

[2]謝安閱.艾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文獻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3.

[3] 郭靜.昆明地區時令外邪致病與上呼吸道微生態及SIgA變化相關性的初步研究[D].雲南中醫學院,2007.DOI:10.7666/d.y1051425.


民科的遠征:

氣象局停報霧霾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什麼原因會使人體嘌呤值增高引起痛風,如何預防?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有沒有什麼研究方向曾經很火,但最後卻被證明無法實用化或者是偽命題?或者目前很火,但是你認為必將失敗?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2016 年的科技領域,哪些行業開始顯露頹勢?

紅薯皮會有重金屬殘留或其他污染嗎? - 知乎

如何能使「中國製造」達到「德國製造」的水平? - 知乎


我一直能感覺到寒氣,感覺特別神奇,一旦受寒,我能很清楚的知道寒氣在什麼地方,一泡腳或者熏腳就會慢慢往上走,每一點移動都能感覺到,直到最後經喉嚨到頭部發出來,一般泡幾天就會好,可是最近我懷孕了不幸受寒感冒了,泡了三天腳了,一直不能完全逼出來,今天一直在手臂,胸部和腰腎部遊走!難受死了,只能繼續泡腳試試看了!


中醫指風﹑寒﹑暑﹑濕﹑燥﹑火和疫癘之氣等從外侵入人體的致病因素,叫做外邪。

所謂寒氣,如果指形,空調的冷風就是最常見的寒氣。

夏天,人體毛孔擴張,過度吹空調,就叫寒邪侵表。

有的人自身體質強壯,西醫叫做免疫力強,汗後吹空調就沒關係;
有的人體質偏陽虛,西醫叫做免疫力弱,汗後吹空調就可能感冒發燒。

西醫認為感冒多由微生物引起,中醫認為感冒屬於外邪入侵。

一個看到了微觀實體的微生物,一個利用宏觀模型建立了發病原理。

本是殊途同歸的,但是用了不同的語言來解析。

一個是強大的機器語言,一個是對象型語言。


指的中醫的寒氣。別笑,如果你去問老中醫,並具備一定邏輯,你會發現中醫對這個問題就是循環論證。寒、濕、熱這都是沒辦法證明和證偽的概念,和經絡一樣,它們是中醫的基礎,但從來沒被證實過。


摸一塊冰感覺。
喝熱水治百病。


從物理學的觀點,熱量會在所有相鄰的物體之間傳遞,從高溫的物體往低溫流動。因此當人體處於
低溫環境時,身體的熱量會不斷流失,直到人體和外界溫度相同為止。人體的體溫下降,在醫學上稱之為失溫,是一種會致命的危險。

因此,當人體面臨低溫環境時,第一個防衛措施是迅速適當的降低體表的溫度,縮小人體和外界的溫差,降低熱量流失的速度,但是人體能夠下降的溫度很有限。

當熱量仍然迅速地流失時,人體會啟動第二種防衛措施,就是利用化學的方法,燃燒某種物質,使之產生熱量。這種措施必定在皮下靠近體表的部位進行,防止體內重要的器官失溫。這種被燃燒的物質,通常是在體表流動的體液中的某種物質。這裡所說的燃燒和我們日常所說的燃燒不完全樣,並沒有真正的火焰,只是把兩種不同的物質進行化學反應,使之產生熱量。

人體是一個高超的化學魔術師,當受到外力造成骨頭的傷害時,斷裂骨頭周圍會因血管破裂造成內出血,這些流出的血液會圍繞在斷骨的周圍。這時人體會分泌某種物質,把這些血液改變成骨胞迅速和原有的骨頭結合成一體,自動修復斷裂的骨骼。人體的這種修復方法,是現代醫學所熟知的。

如果人體能夠利用轉化血液為骨細胞的方法修復骨骼,應該就能夠利用轉變物質產生熱量的方法來防止熱量的流失。化學上有許多方法能轉變物質產生熱量,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燃燒碳分子產生量。

C2 + 2O2 →2CO2 + 熱量

人體里到處充滿了各種不同的碳水化合物(CxHvOz),適當地改變其中碳、氫、氧的比例,或加入某種物質都可能產生熱量。這種方法,會使原本正常的體液改變成為低熱含量的體液,同時釋放出熱量,彌補因外界低溫所流失的熱量,減低人體失溫的速度。這些被改變過的體液不再能像原來的體液一樣供人體使用,而成為必須排出體外的廢物。這種變質的體液很可能就是中醫說了幾千的「寒氣」,也就是說寒氣很可能不像氣功一樣是一種抽象概念,而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可能是液態的也可能是固態的。


我只是個搬運工 以上來自吳清忠老師所著的《人體使用手冊》!


看到好多人還是不理解「寒氣」的意思,不得不第三次轉述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王振旭醫生的教導:
「濕是指經絡運行不通暢,寒是指經絡運行阻塞。」

此外,王博士還特意補充了一點:
「寒不止是說體溫低,有的時候(局部)體溫高也是寒。」


熱量進不來是「寒」,熱量出不去也是「寒」。「熱」與「寒」在字面意思上是反義詞,而在中醫上所指的是兩種現象並不是相反的。「熱」有的時候是由「寒」引起——由於某些部位「寒」,所以身體會進行調節,以使氣血更多的進入「寒處」,但會引起不寒的位置過「熱」。

從西醫角度來說,「無菌性炎症」很符合上述情況。
因為某種因素導致局部壞死(比如肌肉拉傷)組織受到免疫細胞攻擊,造成水腫,局域血液循環變差,造成更多的細胞壞死,受到更多的免疫細胞攻擊……如此惡性循環。
很多人受傷後不治療拖成慢性炎症,時間一長肌肉萎縮、黏連、鈣化。

解決的思路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祛寒氣),使營養能夠進入受損區域進行自我修補,修補完成後免疫細胞就會停止攻擊,炎症就消除了。(假設不是免疫系統疾病的情況下)


老中醫不懂西醫正常,人家沒學過,當然用中醫理論來解釋。如果是請教中醫學院的院長級別以上的人,他們會用西醫理論把中醫現象解釋的很清楚,因為人家西醫也懂。

至於「如何去除體內寒氣」這樣的問題沒辦法回答。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亞健康也要針對不同的成因去解決。
比如有的人愛喝冷飲,晚上踢被子,男生喜歡光著膀子打球,女生喜歡冬天漏大腿,單純這些 同是因為不注意保暖造成的「寒氣重」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更別說有很多不同疾病、內分泌紊亂造成「寒氣重」的形式就更多種多樣了。
而且有些時候去寒氣會造成其他的不良後果,比如說背疼和禿頭之間你選一個,你選啥?腹瀉和長胖之間選一個,你選啥?足底筋膜炎和腳氣之間選一個,你選啥?

最後,人體的陽氣是有限的,「寒」都去沒了人還能活嘛?(註:「陰」和「寒」不是一回事,看不懂這句話的請回到最開始重新看一遍答案)


寒氣和雲儲備類似。一個概念。discrete concept。

雲儲備後面一堆的軟體和硬體。用戶看到的是一個drive。對用戶來說,能用就夠了。管它後面一堆是什麼。

自然有些好奇的用戶就會問:雲儲備是什麼?

就象今天有人問寒氣是什麼一樣。

寒氣:形容身體受冷後的一系列影響和結果。


寒則痛。
凡身體疼痛皆屬於寒。
寒則涼。
凡肢體冰涼皆屬於寒。
寒則凝堅。
凡體內積聚,囊腫,癥瘕皆因於寒。
因於熱則瘡瘍。


武俠小說里經常有這樣的描述:某位大俠中了寒毒,導致嘴唇發紫、全身發冷、甚至眉毛上都結了冰。生活中也有寒氣進入身體的情況,體寒的人通常也會表現為身體發冷,難道寒氣進入身體後會導致體內降溫?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把寒逼出來?

寒氣和濕氣一樣,都是中醫說的致病因素之一,既有來自外界的寒氣入侵體內,也有因為自身身體狀況產生寒。外寒很好理解,天冷了不注意保暖,下雨淋雨受涼,夏天吹冷空調、吃冷飲、穿露臍裝等等,寒氣就會進入體內導致生病。那麼寒氣進入身體,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這裡又要講到人體內的陰陽了。身體里的陽代表著動力和能量,以及各種功能活動,起著溫煦全身的作用,它的特性是熱、動、升;陰則代表著營養滋潤的各種水液,它與陽完全相反,特性是寒、靜、降。陽依附在陰上,以陰為載體,而陰需要陽的動力才可以周遊全身,身體里陰陽雖然性格截然相反,但力量均衡、相輔相成時,人也就健康、有活力。


而回過頭來看看寒邪,這傢伙看名字就知道是屬陰的,陰森森地進入身體後,大大助長了陰的力量,破壞了平衡,傷害到了陽,於是身體氣機受阻、運行緩慢。外寒進入身體致病,當它只是在肌表時,稱為傷寒;寒邪入侵到臟腑時,稱為中寒。因為寒邪收引、凝滯的特性,會讓筋脈拘攣和氣血阻滯,從而出現屈伸不利、疼痛等的癥狀。

寒就像冰一樣凝滯物質,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陽氣不能正常生髮、氣血不能溫養運行導致。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內寒產生的原因了,也就是我們身體里陽氣不足,寒從中生,通常表現在心、脾、腎上。脾陽運化不足,人體的陽氣就少了一大來源;而腎陽是人體諸陽之本,也就是供暖的總部,所以體內生寒、陽虛的人通常都有腎陽不足的原因。生內寒的人通常都虛,這也更容易導致外寒的入侵,如果長期不散,又會進一步損傷陽氣生內寒。


因為陰佔了主導,所以身體通常表現為(畏寒、肢冷)、(面、舌色白)、(分泌物和排泄物質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稀薄),(舌潤,口不渴)、(精神狀態安靜、喜卧),這個很好判斷。


然而有些人會表現出各種「上火」的癥狀,比如長痘痘、口腔潰瘍、咽喉痛等,卻仍然可能是寒。比如各種寒入侵居於下焦的腎,導致下焦寒,虛火上浮於上焦,這種火是虛火,這時候如果盲目吃去火的藥物、涼茶、寒涼食物等,只會進一步傷害陽氣,所以一定要引起注意。

外寒進入身體,但還尚未深入時,我們就用發散的方法,比如喝碗薑湯,讓身體微微出汗,把寒氣發散出去;如果是內寒,就要根據具體癥狀來溫補了。比如因為陽氣虛衰,導致陰寒內盛,停滯積聚,水液難以輸化,可以服用四逆湯等助陽驅寒。如果是脾腎陽虛,可以服用附子理中湯等來溫補脾腎。


那麼,我們平時都做了什麼造成寒邪進入體內大展淫威的呢?有些人天生體質虛,父母給的陽氣少,這個沒法改變,只能靠後天調理,尤其要重視脾胃的作用。可是有些人,天生的陽氣是夠的,卻被自己一點點「作」沒了。


吃寒涼的食物,會損耗大量的陽氣,首先會傷到脾陽,進而傷到腎陽;平時煩勞太過,陽氣總是向外張而導致陽氣不能蓄養,時間久了就會導致陽氣虧損;作息不好,該睡覺的時候熬夜,本來應該潛藏蓄養的陽氣被你硬生生拉出來陪你high,同樣也是損耗陽氣;不注意保暖,讓寒邪有可乘之機。平時特別注意腹部、腳部、頭部、背部的保暖,它們都是容易受到寒邪入侵的地方。

其實外界的環境再惡劣,如果身體強壯、元氣充足,哪有機會給這些寒邪進入作亂的機會?所以喵咕又要嘮叨同樣的話了,養成生活好習慣,多運動、多接觸陽光,注意飲食,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元氣滿滿的陽光美少年or美少女喲~


你可以給你的貓狗喝對應量的冷飲或冰鎮啤酒,看看她們能活幾天。
醫生或有影響力的人,如果寫了冷飲對人體的危害之類的文章,可口可樂公司會買下來銷毀的。
如果把冷飲,煙和酗酒對人體的危害排序的化,我把它排第一。因為它在人體的時間最久,數量最多。
關鍵是我們飲用的速度和數量,99%都錯了。都說可樂殺精,其實所有飲料都加重胃腸、腎臟和心臟負擔,冰鎮飲料很消耗腎陽,說殺精有一定道理。實在要喝我的方法是盡量小口、盡量在嘴裡多含一會再下咽。很多人冬天感冒不斷,治不好經久不愈,根在夏天的冷飲使內臟受寒,冬天外面也冷,它們時常裡應外合,人體就是內憂外患。夏天飲料公司加班加點,冬天醫院人滿為患。大家犧牲健康為jgp做貢獻。
杜絕冷飲人類的平均壽命可以延長30年,我說的你可以不信。


中醫理論中沒有明確的規範「寒氣」的概念,百度百科關於「寒氣」的解釋我也看了,感覺是和六淫中的「風寒署濕燥火」的「寒邪」混為一談了,但我還是以為「寒氣」應該是一個民間口語化的表述而非出自中醫理論。

那麼什麼是「寒」?我覺得還是從中醫「證」的角度來分析更容易讓人理解。

中醫是「辨證論治」 ,"證「是一些症候群加上體征,而」證「的本質是人體對疾病某個階段的病理生理應答。 西醫是「辨症」,」症「是癥狀的意思。

所謂寒證,與熱證相鑒別,有惡寒喜熱,口不渴,面色白,四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苔淡白潤滑,肢涼、冷痛、喜暖、蜷卧、脈象遲、緊等典型特徵。

寒有實寒虛寒,因感受寒邪,或過服生冷寒涼所致,起病急驟,體質壯實者,多為實寒證。因內傷久病,陽氣虛弱而陰寒偏盛者,多為虛寒證。

怎樣驅除身上的寒氣?生理性的,只要平時注意保暖,忌食生冷寒涼就可以了,病理性的「寒」治療就比較複雜了,比如風寒感冒,表實用麻黃湯,表虛證用桂枝湯,煩躁無汗用小青龍湯之類,還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癥狀加減變化。又比如多食生冷而導致的虛寒腹瀉,又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之類。或者血痹肌膚麻木不仁,惡風寒,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等。況且臨床上一派寒象的較少,而寒熱錯雜等兼夾證的多,所以很難說治寒證有通行的辦法,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總是不會錯的。

如果冬天有輕微的風寒感冒,或在肺,或在脾胃,咳嗽 鼻涕 嘔吐 泄瀉 手足冰冷,又沒有嚴重到吃藥的地步,可以泡個生薑加紅糖,沖服或煎湯內服,也許對驅除寒氣有些作用。

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中醫所說的濕氣到底是什麼? - 鐘鳴書的回答 - 知乎


天天跟中醫黑扯皮,不扯了,好好答一個吧。
寒氣是六氣 風,寒,暑,濕,燥,火里的其中一個自然界的氣候變化。
對身體的影響叫六淫,淫在古文里有過多的意思,比如「淫雨霏霏」,六淫由內外因產生,外因比如氣候,環境,內因比如情志,體質,機體適應能力下降。
凡致病有寒冷,凝結,收引特性的外邪都叫寒邪。寒邪侵人所致病,寒客肌表為傷寒,寒邪直中於里叫中寒。身體表現一般為,惡寒,腹部冷痛,吐泄物清冷。侵襲表肌-惡寒發熱無汗。侵襲血脈-頭身疼痛。侵襲關節-關節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寒氣也可分兩種,一種是溫度,一種是性質。比如在身在冷庫,吃冰塊感受的是溫度的寒氣。中醫里還把食物或葯分為寒性,這種寒性是屬性,不是你加熱溫度它屬性就變了。比如苦瓜,黃瓜,西瓜等。

所以在受涼感冒時還是少吃這幾種東西,不信邪的「大樣本雙盲」們,可以在傷風感冒或例假時多吃西瓜,嘗試一下,反正你不舒服也代表不了大樣本,你的理論一樣不可動搖。


中醫所謂的 寒氣 的確是不能通過科學實證出來的,但不能因此說明他不科學,或許只是因為現在的科學手段還沒辦法實證出來,這也是中醫備受爭議的一點。
比如說 寒氣 我們沒辦法通過什麼溫度測量來說明,但是你身體如果真有所謂的寒氣過重,是有感覺的。簡單來說,如果你身體抵抗力強,寒氣入侵的時候,會通過打噴嚏來驅逐寒氣,感官靈敏的人還會覺得剛才的噴嚏好像涼涼的啊!(這個我有切身體會)像經常呆在空調房間的人,尤其是女性長期穿短褲短裙在空調房內,沒幾年時間就會感到膝蓋手肘等關節處有明顯的酸痛,這種我們這裡認為就是寒氣入侵。如果休息關節處的保暖,穿長褲護膝什麼的,癥狀就會有所緩解。
驅寒其實最重要一點就是要使身體暖和起來,通過肢體的運動使五臟六腑暖和起來,自然能祛除寒氣。中醫所謂的寒,熱,邪氣什麼的通通目測很虛無,就是這不科學啊!但是身體會告訴你。比如說拉肚子,拉出來的是軟稀稀甚至水狀的,肛門無力,而你又很確定此前沒吃過什麼壞的東西,不過可能昨天出門很冷穿衣服不夠啦,那就可能是著涼,所謂的寒氣入侵了。試下喝杯濃濃的薑茶就比吃抗生素有效。
剛才說到運動驅寒,雖然中醫的寒氣聽起來很不科學,但是試想下運動暖和身體這大家都知道吧,其實道理還是那個道理,進再進一步說還是得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鍛煉什麼的。
我覺得把中醫就是把有些東西說得玄乎了點,別人一難理解就變成怪力亂神的東西了。我們潮汕這中醫到處是,生病看醫生不去醫院,尤其無名腫痛,找中醫用中草藥比去醫院用抗生素管用,還斷根不複發。我覺得我們這邊的看病習慣挺神奇的。比如什麼胃不好吧,醫院查哪裡都正常,沒藥治,去找個中醫調理調理,一陣子就好了。當然,找中醫的前提是不能找到個庸醫,中醫遍地的地方庸醫自然不會少,所以我們這找醫生還看口碑……額,跑題了


寒氣,就是指能造成人體皮膚、器官、肌肉等玄府孔或通道
收縮堵塞,從而讓氣血津液無法正常運行的,低於人體正常運行溫度的外來氣體。


有沒有寒,很好自測的:在水分穴按下,硬硬的,用掌心去暖那個地方,暖不熱就是身體有寒了。
至於驅寒的話:我是每年的三伏的時候用紅糖腌生薑。第二年喝一整個三伏。喝這個的時候禁生冷的。可以看見大便 里有白色豆腐樣的東西。那就是排出的寒毒。加點適量的運動,效果也更好。
生薑洗凈晒乾,用攪拌機打碎能打多碎打多碎。沒攪拌機就切片。一斤紅糖一斤姜的比例,混合好裝瓶子里就行了。(瓶子瓶蓋要用開水燙一下消毒。生薑一定要瀝干水。)放冰箱冷藏里保存。如果長毛坏了,那是生薑沒瀝干水或瓶子沒消毒殺菌好。否則,幾年都不會壞掉的。一個人一個三伏一斤半紅糖一斤半生薑,一共三斤就夠了。每天早上用開水沖一杯,要禁生冷。生薑打碎的可以把薑末一起喝了。切片的,你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了。感冒初起馬上喝一杯能治好感冒
就這樣的。


首先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中醫里的「寒氣」指什麼?

中醫認為「寒」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的寒邪。

是指是冬天天氣寒冷使人致病,比如去年北京的冬天,突然出現零下20多度,突然超過人的身體抵抗能力,很多老年人的慢性病高發,如哮喘、關節痛,很多小孩子的感冒也多了起來,這時候的天氣中的「寒」已然變成可以使人致病的寒邪!!!這時候,主要表現為面白舌淡,口不渴,無汗,身體自覺寒冷,願意多穿衣服或靠近溫暖的地方。如果表現在不同的病症上,還會有其他的表現。比如,表現在關節附近,會有關節疼痛,有發冷的感覺,有時候疼痛可能難以忍受,關節活動受限。表現在感冒上,會有鼻塞不通,流清涕,惡寒發熱的癥狀等。

中醫認為「寒」還指由於身體陽氣不足,而產生的內寒。

明確一下,內寒本身是人的一種亞健康狀態,但反過來,產生的內寒又成為一種新的致病因素可以使人致病。他的產生主要是指由於體內陽氣不足,或者素體陽虛(常人有九種體質,其中有一種是陽虛質),或者由於現代生活和工作,久坐少動等原因都會引起陽的相對不足,出現陰氣的相對偏盛,進而出現內寒(也相當於現在大家所說的體寒,就象現代很多人,經常會感覺手足發涼,不敢吹空調、電風扇等)。當內寒蓄積在體內日久,可以導致多個臟腑受寒而致病。最容易出現的就是「胃」,因為胃是喜暖而惡寒的,所以當胃陽受損,就會出現吃東西不容易消化,容易拉肚子,經常出現腸鳴音等癥狀。此外女性的 子宮也是很怕受寒的,宮寒可以出現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甚至出現不容易受孕等現象。

中醫認為「濕」也屬於寒邪的一種,因為其也屬於陰邪。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所 以同」寒「邪一樣,也會自覺發冷,但周身困重,肢體倦怠,舌苔膩。關於」濕「的致病特點和人體的主要」排濕扣「筆者撰寫了兩篇詳細的文章,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感興趣,可以點開下面的鏈接。

體內有濕氣怎麼除?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70322/answer/154676309

人體的排濕口有哪些?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43513/answer/155152404

有哪些簡單易行的辦法可以去除「寒」邪呢?

中醫從古至今,有很多去除寒邪的方法,現在比較常用的,也是簡單操作的,就是」三伏灸「了。三伏灸的主要原理是」冬病夏治「,屬於預防醫學的範疇。 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製成葯餅,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 三伏天氣,人體腠理疏鬆,氣血暢通,藥性易於深達臟腑,三伏灸乘其勢而治療,往往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

此外,常灸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等脾胃二經的腧穴也有很好的健脾和胃,驅寒除濕的效果。

搓搓手,搓搓腳,從此感冒遠離我。

日常老百姓會做一個最簡單的動作來去除寒冷,就是搓手。除了摩擦可以生熱之外,其實這裡面還蘊藏了中醫學原理。首先因為體內陽氣不足,四肢末端就更難有陽氣的溫煦,所以就會覺得手足怕冷,經常搓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氣行血行,氣主煦之,血主濡養,這樣手足就不會覺得發冷了。其次,四肢末端在中醫被成為四根,是陰陽兩經匯聚之處,十二經的井穴都在四肢末端,是氣血生髮之處,所以經常搓動四肢,可以促進氣血的生髮,促進陰陽兩經經氣的交會,對氣血的運行是非常有好處的呢!

適度的運動也是驅寒的方法之一。

是的,是的,你沒有看錯!!!

其實簡單的一個道理,因為無論是有氧運動還是無氧運動,肌肉都會收縮,肌肉收縮可以擠壓血管,促進氣血運行,讓血液流動起來,當然手足的怕冷現象就會消失啦!!同時運動還有很多別的好處,筆者就不再這裡一一論述了,相信知乎中有很多這樣的文章。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一定要因人適度正確的鍛煉啊!

正確的呼吸模式可以讓腹腔內的臟器按照正確的方式蠕動起來!

胸腔和盆腔保持正確的對位,讓膈肌有效的工作起來,保持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聯合使用,是一切康復方法使用的前提條件,我們想改善自己的體寒質,讓臟腑正常的工作起來,其中,一個好的呼吸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全面的看待呼吸,評價自己的呼吸模式,調整自己的呼吸模式,可以參考關注筆者在知乎上文章!

為健康,我們一直在努力!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筋骨平衡」!會有更多乾貨或免費現場課分享呢!


寒氣是什麼,寒和熱是對應的兩面。還有陰和陽,表和里,虛和實。對人來說,假設體溫37度為標準,38是熱,36就是寒。人能活靠的是什麼,是體液的互相轉化。那麼假設關節或受低溫影響導致內部體液轉化傳送障礙導致病變,那就是受寒。這個導致功能障礙的因素就叫寒氣。


外寒:自然界中,我們用溫度來標示寒熱,溫度低為寒,溫度高為熱。對人體來說,能讓人體感受到冷的因素都屬寒。
寒為陰邪,屬水,性冷,傷人體陽氣,主收縮。凡人體接觸以後,具有「致冷、收縮」效應的因素,都可稱為寒邪,無論是物理的、化學的還是生物的因素。
內寒:是指機體自身的產熱能力不足,出現肌體不溫、畏寒喜熱、肌體組織因失去溫養而出現收縮拘緊僵硬疼痛等寒性現象。
內寒是機體陽虛不能制約陰而生寒。或因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陽虛;或因外感陰邪損傷了陽氣;或因久病消耗以致陽虛。
人體陽氣皆根於命門之火,由肝木升發而生心火,從而溫煦全身。鄒時禎中醫普及教材認為內寒之人,必然是這三個環節中出了問題。

內寒和外寒的關係:外寒傷人陽氣,若機體陽氣損傷不能自恢復,就會變成陽虛而生內寒;陽虛內寒之人,又更容易感染外寒。因此,臨床上的病人一般都是內寒和外寒兼有。
治外寒是發散寒邪,治內寒是溫補陽氣。

來自:《什麼是中醫》-鄒時禎


看了其他的答案,本民科受不了了,斗膽拿出初中物理化學知識裝逼一下。

哥要裝逼了,你們都讓開。

如果在一根塑料軟管里有某種有機物的50攝氏度的飽和水溶液流動,這時由於某種原因,溫度驟降,達到10攝氏度,那麼會發生什麼現象?這種有機物會析出。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有機物在某一處析出,附著於軟管壁,那麼在此處一定會有更多的有機物析出,與先析出的有機物結合,進而減少溶液的流量和流速。

當溶液重新升溫到50攝氏度,由於流量和流速的減少,管中的液體溫度會相對於開始時有所降低。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兩種途徑,升溫或在溶液中加入其他有機溶劑,譬如乙醇或丙酮,把先前析出的有機物溶解。


推薦閱讀:

大姨媽期間嗜睡怎麼辦?
如何更好地愛護媽媽 ?
練車晒黑後如何變白?
如何說服自己不熬夜通宵?

TAG:健康 | 中醫 | 養生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