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背後的營養成分表是怎樣測算出來的?是否可信?會有隱藏熱量嗎?

舉個例子:
雀巢咖啡香滑飲料的營養成分表(每100ml)
能量 190KJ 2%
蛋白質 0.9 g 2%
脂肪 1.1g 2%
碳水化合物 7.9g 3%
鈉 61mg 3%

是否可以說喝了100ml咖啡相當於攝入190KJ的能量呢?

補充,問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個想法:
1、我們是否可以根據營養成分表來判斷食品是否健康?比如兩種麵包,每份的總能量相同,但一種蛋白質和納含量更高,另外一種少一點,是否可以認為第二種比第一種更健康營養?
2、是有沒有可能存在營養成分表顯示不出來的隱藏的熱量?


一、食物能量如何計算出的?

組成我們食物的分子很多,但是能給我們提供能量的卻不多,比如糖、脂、蛋白質、酒精、小分子化合物等等。

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元素中一般只有糖類(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能夠在體內產生大量能量,營養學上將這三種營養素成為「產能營養素」。

那這些營養元素能產多少能量呢?

1.食物能值

這就涉及到食物能值這個概念了。

食物能值是指食物在徹底燃燒時所測定的能值,也叫物理燃燒值。食物能值通常是彈式測熱器進行測定。

彈式測熱器是一個彈式封閉的高壓容器,內有一白金坩堝,其中放入待測食物試樣,並充以高壓氧,使其置於已知溫度和體積的水中,用電流引燃,食物樣品便在氧氣中完全燃燒,所產生的熱量使水和量熱計的溫度升高,由此計算出食物試樣產生的能量。

用此法測定的每g糖類、脂肪、蛋白質的能值分別為:

糖類 4.1 kcal


脂肪 9.45 kcal


蛋白質 5.65 kcal

2.生理能值

這些能量是在自然狀態充分燃燒的結果,我們人體不可能捕獲所有的能量,食物也不可能完全吸收,所以還有一個概念就是生理能值,指生物機體能利用的能值。

比如就消化吸收率來說,碳水化合物為98%,脂肪為95%,蛋白質為92%。吸收後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在體內完全燃燒為CO2和H2O,所以能量沒有損耗;但是蛋白質在體內代謝的結果除了CO2和H2O以外,還有尿素、尿酸等含氮化合物,把1g蛋白質所產生的這些含氮化合物完全燃燒還能釋放出1.3cal的能量,所以在計算蛋白質的生理能值的時候應該扣除這一部分能量。

所以三大產能營養素的生理能值(/g)分別確定為:

糖類 4.1kcal*0.98=4 kcal

脂肪 9.45kcal*0.95=9 kcal


蛋白質 (5.65-1.3)kcal*0.92=4 kcal

其他的(/g):

酒精 7kcal


膳食纖維 2kcal


有機酸3kcal

所以,我們吃下去的食物所含有的能量其實很好計算,只要知道它的產能營養素組成就可算出。

二、是否可信?

你相信cfda嗎?

三、是否有隱藏能量?

一般來說沒有,人體釋放能量就是無氧和有氧,到現在還沒發現其他的能量代謝方式。最終都是被徹底的氧化。

四、能不能依據標籤來判斷是否健康食物?

當然可以,參見:能量密度與營養素密度

參考資料:《公共營養師》


我計算過,先要知道該產品里的各種原件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水分,維生素,等)及其含量,根據C H O等能量值,核算。然後就是根據國家營養比例的建議表,進行百分比核算。大概是這樣,個人覺得非常麻煩,前期大量檢測實驗,才能得出較為準確數據。


1.關於營養成分表各數據來源有2種

部分引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 28050—2011)

「3.4 食品營養成分含量應以具體數值標示,數值可通過原料計算或產品檢測獲得。」

2.營養成分表允許有誤差。

3.通過上表可以推測,第一欄是做標準的人認為有益的營養成分。鈉在第二欄,可以認為是不建議過量食用的。很正常,很多醫生也會建議別吃的太咸。

4.從法律的意義上說不存在隱藏在標示「能量」之外的熱量。

5.比較同類產品NRV比較方便。


一般是讓一些有權威的檢測機構測得,我學的食品,大學老師有做營養標籤的,應該比較可靠,查出有問題檢測機構是要擔責任的


事實上,由於國內標註熱量沒有太嚴格的監督,檢測費雖然不算貴,但是廠家還是不會去花沒必要的錢的,所以除了少數國際大廠的食品,還有熱量數據比較好獲得的產品(比如一些飲料,按添加的砂糖標就行了)絕大部分食品的營養成分表,都是根據配料熱量估xia算xie的,(是的你沒看錯,xia1 xie3 )

什麼,你說說話要有證據?我給你個極端的例子好了,看看配料表和營養表,你有發現什麼么?

這樣真眼說瞎話的畢竟是少數,但白砂糖熱量這麼明確的東西都懶得估算一下,你可以理解這監管有多鬆散了吧?

注意:這是在國內合法註冊合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但是此達利園乳業非達利園(達利食品),為兩家不同的公司,特此提醒。


我覺得是吧,吃這個肯定報表


首先,請關注營養成分所對應的單位,這點相當關鍵。
比如你列舉的咖啡,請不要直接相信這裡的100ml,因為你說的這肯定是一條/份咖啡固體所對應的營養信息,假設這一條咖啡是10g,那你加多少水都不會改變其營養成分,而該咖啡的實際乾重熱量等信息是已標示的十倍。

所以準確的描述應該是:你完全喝光這一條咖啡(哪怕干吃),就相當於攝入190千焦的熱量,與相對應的其他營養素

而接下來兩個問題

是否可以根據營養成分表來判斷食物是否健康?不一定。
按照你舉例的麵包,在單位重量與熱量都相同的情況下,要是有一個蛋白質含量更高,而干擾熱量的主要就三大營養素,那麼另一個麵包蛋白質含量低了,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含量必定高於第一款麵包,那麼A鈉高於B,B脂肪or精製糖高於A,可以得出B比A健康嗎?顯然不可以。
食物營養成分表,只是一個營養素(而且現在也只是展示基礎五項: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鈉)的展示,只能從宏量營養素的層面說明一個食物是否健康,如A脂肪遠高於B,則A很有可能比B健康,但要是同類產品,則很難做出客觀真實的對比,如豬油和花生油放在一起,通過營養標籤你沒辦法比較。

那麼如何利用食物成分表來判斷食物是否健康?一定程度還是可以做到的,就是請不要無視還有一個元素:NRV。你看到後面的百分之幾的數字,就是指該食物中的該營養素佔全天推薦攝入總量的百分之多少,從而可以一定程度指導你的健康飲食。
如你說的咖啡能量是2%,則說明要是你全天的能量只靠咖啡提供,你可以喝掉50條咖啡就夠了。而有些食物的脂肪也許100食物對應的是37%,則說明你一天的脂肪攝入要是全部從該食物來源,則最多吃300g該食物就滿足全天的脂肪攝入。
這樣說應該理解一些了?


至於有沒有可能存在營養成分表顯示不出來的隱藏的熱量?有。
畢竟我們看營養成分表,前提都是建立在該表是真實可信的基礎上,但現狀也確實是相當企業為了省檢測費,標示的都是理論值,可以說是八九不離十,但畢竟不是百分百精準,要是你遇到無良商家,那標籤和實際會相差十萬八千里。(但如果你發現了,也可以立即購買然後馬上投訴工商索賠一賠十哈哈哈)
但是,若是營養標籤準確的話,就不會有隱藏熱量。因為熱量就是三大供能營養素提供,而營養標籤是強制標示這三項,因此其他可不標示的營養素,不會有隱藏的熱量。所以別擔心什麼維生素沒標示、什麼礦物質沒標示會不會也有熱量,都是沒有的。


按照正規流程是送專門檢測機構檢驗得出,但是每樣食品都需要700圓。很多商家都是不送檢的,自己隨便估計一個。 所以包裝上的成分比例是一個參考,不完全準確。


正如樓上所說的,營養標籤主要是通過計算和實測得出來的。我還是回答下補充的那兩個問題。
1.能否通過營養標籤判定一個食品是否健康?可以。兩個方面,一是種類,如果該產品含有反式脂肪的話建議還是少吃為妙;二是含量,例如營養學家建議每天鹽的攝入量為6g,而產品的鹽含量偏高的話,也要盡量少吃。另外,營養標籤的另一個作用是讓你知道在什麼樣的身體條件下吃什麼東西,如你所舉的例子中,當你在沒用其他食物可攝入的時候,高蛋白和含鹽量高些的食品應為首選。
2.至於有沒有可能存在營養成分表顯示不出來的隱藏的熱量,這個你要知道熱量從何而來。熱量一般是通過消耗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及蛋白質得來的,這三大營養素的含量都是可以通過實驗檢測出來的,所以不會存在你所說的隱藏熱量。


現在主流演算法有4-9-4和4-9-4 modified。
所謂4-9-4,就是碳水化合物一克4卡,脂肪一克9卡,蛋白一克4卡。計算時把總的各成分代入乘以相應係數求和。
modified 4-9-4 (調整過的)剃掉了人體不代謝的碳水化合物(纖維類),剩下的計算方法和4-9-4一樣。這兩種方法都是FDA認可的。國內食品法不熟悉但是我估計是一樣的。
第三種方法是根據食物具體成分乘以其對應的具體系數,但是數值應該和調整過的494基本相同。


營養成分表雖然只是大體的參考數值,實際檢測結果與包裝不一樣。
我曾做營養成分的檢測工作 2年半。
就單純的熱量值。只要產品檢測結果低於標示值(190)的1.2倍即可符合國家標準。

能量不是檢測出來的,而是 通過檢測數據結果計算出來的!


1、我們是否可以根據營養成分表來判斷食品是否健康?比如兩種麵包,每份的總能量相同,但一種蛋白質和納含量更高,另外一種少一點,是否可以認為第二種比第一種更健康營養?

可以。營養標籤就是干這個的。

2、是有沒有可能存在營養成分表顯示不出來的隱藏的熱量?

隱藏熱量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說一下,國標檢測營養成分的方法,是先測出蛋白質,脂肪,水分,灰分的含量,測出或根據企業自己標註的膳食纖維含量(還有酒精含量),然後利用質量百分比作減法算出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再計算每一種成分的能量,加起來得到總能量值。由於計算時除掉其他成分後剩下的都認為是碳水化合物,所以計算得到的熱量(能量)值與實際的差別不會很大,隱藏是不存在的。
不過現在無論是企業的出廠檢驗還是政府組織的抽檢,檢營養標籤的都很少。如果真有造假,我感覺被揭露的幾率並不高。所以如果你有擔心,還是買信得過的大品牌吧。


一般的企業都是根據《食物成分表》簡單將各種食材原料營養能量相加,沒有專門送去檢測。基本不可信!各種食物混合加工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營養物質損失,總的能量勢必會變化,而工廠基本不會算進去的~


營養物質都有熱價可以算出來熱量的。
可以。


需要找官方認證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


推薦閱讀: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排名 二本的?
如何看待多省出現「腳臭鹽」?
螺旋藻真的是好東西么?螺旋藻的食療功效、藥理作用以及副作用有哪些?
tritan這種材質安全嗎?
一天喝兩灌蘇打水是否會對身體有害?

TAG:減肥 | 食品安全 | 食品營養 | 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