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人的姓名對其性格是否有影響?如果有,那有多大呢?

比如名叫「婉兒」的女生,會比較不容易是特別爺們兒的性格嗎?


反正對我影響挺大的,彆扭難過一直伴隨我成長,現在也是。


謝震林邀。

姓名對性格當然有影響,而且還不小呢!(題目加上奇葩二字便更應景了)當年哥們要不靠著「扮聾扮啞扮瞎」這三大招忍辱負重摸爬滾打20多載,估么著也早都被誅心眼神和漫天揶揄擊潰八百萬回了,現如今還落下個點名時間間歇性尿頻尿急尿不盡的毛病。。。難怪當初偶遇南方草木都有高山流水痛哭流涕想據為己有的衝動。

拋開五行八卦玄學考究不談,單從心理認同和社交層面來說,一個符合傳統價值觀的「張嘉輝」從氣質逼格尿性約炮指數上都要甩開苦逼屌絲完犢扯蛋的「張小二」十萬條街吧?試問貴站背後成百上千的VC大拿們,你們敢投一個叫張小二的同樣有能力有創意有學識有想法有項目有團隊有執行力的人么?敢么!

歪名好養的觀念本身無可厚非,畢竟寄予的都是長輩對後輩滿滿的期許和祝福,倘若一個姓名會給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帶來負面的包袱和扭曲就另當別論了。

哥們純屬歪打正著,列位保重。


說句老實話。
我叫劉產對我的性格沒什麼影響。
但是對我女朋友和我分手的理由很有影響。
「我覺得,我們沒辦法產生愛情的結晶。」
一理科女拋棄文科男的理由。


說實話,小時候很不喜歡這個名字,覺得太特別了不符合自己低調的性格,現在長大了真心感謝老爹如此深厚的文化內涵,讓自己低調的性格得以發揚光大,導致現在最喜歡說的話是「低調是我最大的缺點之一」

最最不濟,全國也只有一個人有這個名字。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沒見過身邊一個人名字比我簡單而又能在說一遍之後迅速記住的。這在某些場合,包括你想某位老師、面試官、領導記住你的名字,確實有著莫大的優勢。

基本每個關於名字的回答後我都會加句,其實我還有個哥哥,叫古知己,我們是雙胞胎,嘿嘿。我爸給我們取這個名字,是希望我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知彼太難聽了,所以改為知人,於是又有「知人者智,自知(知己)者明」 O(∩_∩)O


有影響……吧。
別的不知道,還是拿自己做例子。遺憾啊,不能匿名……

因為雨天出生,原名是單字一個「霖」,很大眾化。小時候對此無愛無憎,只覺得很難把字寫得好看。長大後偶然知道我爸曾經想給我起名叫孫雨荷(嗬嗬嗬嗬嗬),才覺得霖字已經很不錯了。

初中時年級出現了一個同名同姓的男生,我媽就順勢給我改了名字。這時剛剛能把名字寫得好看了些,所以對改名既不熱情也不樂意。後來那個男生高中跟我一班,大學跟我一座城市,兩人變成了好基友。

對於新名字,我很難喜歡。當年找出一部字典,巴巴翻到「荀」那一頁,發現其後只有注釋一條:姓氏。於是立刻感到名字瞭然無趣,自身瞭然無趣,人生瞭然無趣……知道有個大儒叫荀子,嫌惡之心不減反增,生怕別人把我與課本上的愁苦畫像聯繫在一起。


或許古畫之中,諸子都是三縷長須、身材傴僂的老頭子,但給人的印象依舊十分不同。孔子貫通六藝,據傳有花崗岩般的腦袋和一米九幾的個子。亞聖在身高上略遜一籌,但也身長九尺,加之善養浩然之氣,自然是個慷慨激昂的好漢。荀子寫過《非相》,但外貌無可考據。不過司馬遷說他「年五十,始遊學於齊」,就此奠定了他晚學的形象。《顏氏家訓》中為增加「讀書有出息」這一論點的可靠性,也舉荀子為大器晚成的典範。如此種種,使得荀子的長者形象深入人心。雖然錢穆先生後來考證說「五十」乃「十五」之偽,但荀子成名較晚倒也是不爭的事實。何況他驚人的高壽,即便放在現在,也超出平均壽命十餘歲。將這麼一位老先生醒目的安插在名字里,怎能不讓人沮喪呢我畢竟還是個年輕的女同志。


太激動,離題了。


總之自從叫了這名字之後,整個人都朝著淡定、穩重、老成的方向發展。得到最多的評價是與成熟及其近義詞,就算穿上水手服也無法掩蓋自身所散發出的腐朽氣息。同時屢屢給人「非常靠譜」的非常錯誤印象。大學階段,一方面成為一個偽學霸,一方面在學生組織(非學生會)里隨波逐流卻順風順水,不僅被眾多學姐畢恭畢敬的對待,甚至還被一個大很多的學長以「喜歡御姐」為理由追求過……跟了導師之後,同門同級有個小夥伴叫X孟,現在我們就變成了荀子和孟子(性善性惡來戰個痛快!

故事到此為止也就罷了。碰巧宿舍隔壁養了只兔子,叫兔美。開始大家都稀罕得不得了,我也經常跑過去逗玩,結果有一次可能說了類似「兔美乖,阿姨給你好吃的」之類的話,從而開啟了被叫做阿姨、荀姨、老姨(!?)等雅號的漫長時期。個人認為再沒有比這更富old maid氣息的外號了…


綜上所述,姓名對性格有影響,影響不小。


會有影響么?目前感覺還好,希望老了以後還會有這樣的影響。


我一長輩,是雙胞胎兄弟,叫自力和更生。從小凡有點什麼事要求助,別人總會說你們不是要自力更生嘛。然後……然後他們成了勤勞又獨立的大人,偶爾抱怨下娘,怎麼取個這名兒,太勞碌命了。


比如我吧,因為叫這個名字,就會一直年輕有活力。


我媽後悔叫我「晨」,因為真的很沉?


大概……這麼大吧名字對人的影響大概就是影響了你對這道題回答吧
三種
1.名字特別屌,所以覺得姓名對人的影響應該挺大的 如 @景璽龍 。
2.名字特別有特點,帶來苦惱的,如@張書記 。
3.像我這樣是通俗名字的,就覺得沒多大影響。


影響必然是有的。
想想小學的時候,老師最喜歡叫的都是那些名字特別簡單或者特別奇怪的同學。而小學的發展對於一個人的性格成長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比如我們班當時有一個同學叫做A一丁。當時老師懲罰學生的方法也很簡單,犯了錯誤把自己名字寫五十遍。於是這名一丁同學毫無顧忌的犯錯誤,對壞習慣壞行為持以無所謂的態度。為什麼?名字好寫啊。後來他一直成績很糟糕,上了糟糕的初中、高中、大專、以至於不跟我們聯繫了。我始終覺得當時的懲罰措施為他日後的糟糕發展打下了基礎。
再比如我們班有一個同學叫B喆。其實這個字現在比較常見了,但是當時大家都沒聽過這個字,小學課本里也沒有,同班的同學還好,但是其他班看到他的名字會讀成B吉吉,於是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糾正別人的錯誤,後來他變成了一個極其嚴謹的人。
最後說一名同學叫做C智騰。這名同學的名字實在有點文藝和好聽,所以老師特別喜歡叫他回答問題。後來雖然成績不怎麼樣,但是他變成了老師貼心的小棉襖,畢業之後還經常叫他去家裡玩,總之跟各種老師相處的都很好,善於交友,十分開朗。
所以說,一定程度上,名字跟性格確實是有關係的,首先是別人對你名字的看法會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你,成為性格的一部分,比如題主說的「婉兒」,別人一聽就覺得是個很清秀很溫柔的人,時間長了,可能會對這個女孩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對自己名字的理解和認識,包括家長對你名字的解釋,也會成為你性格的重要組成。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名字都一定會嚴重的影響性格,你說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都是同一個人起的名字,差不多的用意,可是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


我的很多高中同學小孩都能打醬油了。
看著他們一個一個的給孩子起名字,真是費勁到家了。
有的要請大仙來算,有的要翻上幾天的字典,有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分歧重大難以調和最終不得不給孩子多起一個小名乳名才算協調完成。
總之,一想到自己的名字寄託這祖輩和父母的期望,就覺得雖然自己名字很二逼,也不能辜負這名字中所含的希望。

對了,我年輕的時候是個漫畫家,曾經畫過一個很牛逼的短篇沒有發表。
是關於一隻來自未來的有很多神奇道具的貓型機器人的故事,在這裡放出一話,供大家參考:


別人第一次見我時都喜歡在名字後加個「刀」字,我其實很溫柔的。


一般向別人自我介紹時都說「木子李,智慧的慧,靈敏的敏。」

  偏偏小時候不懂什麼叫「智慧」,只能看考試成績,結果小時候每次考不好就會有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對不起這個名字。高一開始化學課與數學課全面自學,開始感覺學習吃力,發現自己沒原先想像的那麼聰明(這詞是多數人對我的評價),但是很害怕老師同學們因此不喜歡我,所以拚命晚上熬夜,結果高一結束竟然考了前所未有的班級第十。之後又這樣擰巴著過完了高中歲月,努力+運氣,勉強擦線上了北師大~

但「慧」好像還是一直影響著我的核心自我認知。23歲後開始博覽群書,讀到惠施的十句話,慧能的《壇經》,又發現許多時候「慧」與「惠」通用,而「智慧」與「聰明」是兩個雖有相關但並不等同的概念,一下子覺得這字的B格高了許多,自我認同也開始加強。

但25歲前大家對我的稱謂多為「慧敏」、「小敏」或「敏敏」,重點落在「敏」上,這算是一個大大的心痛。因為我反射弧很長(啥事都遲鈍),肢體動作能力也極差。小時候幾乎體育成績門門紅燈,仰卧起坐完全起不來,因為成績好才可以享受特權免補考(補考也沒法兒過~)

3、4歲某次在外玩耍,摔倒時臉著地,額頭中心因此留下了永恆的疤痕~

初中某次學別人在雙杠練倒掛,結果直接摔下來暈掉了,過至少一分鐘才醒~

還有好幾次腦袋著地摔暈掉的經歷。想想活到現在真是奇蹟。

唯一與「敏」有關的技能大概是雙手脫把兒騎自行車。靠的是腰部的力量(嗯,練好這個技能後仰卧起坐成績似乎也有了好轉,以及某些床上運動。)

但整體來說對「慧」字的認同遠高於「敏」。25歲認識一姑娘,總是稱呼我「小慧」,覺得她情商很高。(事實也確是如此。)

現在男友也一直以「小慧」、「慧慧」稱呼我,感覺與以前的親友們都很不一樣。

—————————————————————————

我名字是媽媽取的,之前她一直說「你出生時有個歌星叫李蕙敏,覺得很好聽,又想著慧比蕙好,所以就這樣定了。」但剛搜索發現那時李蕙敏才18歲,並沒那麼紅,所以或許有錯誤記憶的可能。當然,小概率時間或許也會發生在老媽身上吧~萬一那張小報剛好就被她看到也是有可能的。


—————————————————————————姓名是否好寫也有很大關係。

小時候覺得慧字真難寫~

爸爸經常寫「會敏」,農村小學的老師普遍水平也不高,也會用這種寫法。戶口本上的「曾用名」是「李合敏」,「合」是「會」字沒寫清楚的後果。小時候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現在看戶口本突然有一種心酸。

在我對「慧」有了充分認同後,某天收到爸爸的簡訊,開頭是「會敏」,突然有種小小的憤怒。

爸爸依然把我當成那個拖鼻涕的小女孩。

但我期待他當我是一個有獨立思想有「慧」的大人。

那之後會很小心的讀對、寫對別人的名字,不想也這樣不小心傷到別人。

—————————————————————————

關於名字還有一個重名率的問題。

這真是個大問題。

到哪都有人說「我有一個親戚/朋友也叫李慧敏」,還有人說「你長得很像我一個老同學」,還曾真的碰到過一個與我長相神似的阿姨~

好沒存在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然後小學3、4、6年級班裡一個男同學叫「劉慧敏」,我們那兒是個方言混雜區,一直都不能確定別人叫的到底是誰,我們很尷尬,老師也尷尬。就這麼尷尬了兩年半~

劉慧敏成績沒我好,某一次小測試我發揮失常,老師點名讓我站到講台挨批,劉慧敏直接就上去了~很為他委屈~然後老師強調是「女李慧敏」,同學覺得很驚訝,因為我不像會考差的人。

—————————————————————————

P. S. 說到寫對名字,想起以前看到一位男性朋友在手機上將我的名字存成「李會民」,問其原因,他說是家有悍妻,不敢存任何看起來像女人的名字。

突然有種莫名的被污衊成偷漢賊的感覺。

不太開心~

想來他的妻子內心可能有許多不安吧。

所以現在從來不翻男友的手機與錢包。

唔。信任世界的基礎是信任自己。

.


—————————————————————————

P. P. S. 惠施言論:

①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②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③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④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⑤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⑥南方無窮而有窮。

⑦今日適越而昔來。

⑧連環可解也。

⑨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⑩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你說一個人名字如果叫羅玉鳳,她人生的選擇餘地就很小了


姓名中的字形,相當於佛、道教中的「符」,字音,相當於「咒」,字義,相當於氣功界所說的「意念」。寫名字的時候,等於是在畫符,叫名字的時候,等於是在念咒,同時又在自覺或不自覺地給名字加意念。意念這種無形的力,能量是很大的,它能改變一些事物,自然也包括命運在內。根據「萬物可類象,萬物皆有靈,萬物能通靈」的觀點,漢字一定潛藏著很多尚待開發的奧妙和信息,很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和應用。 好名字對人生的暗示作用。


我本來活得好好的十分正常,直到《赤壁》裡面萌萌站起來,從此以後所有新認識的女孩在念完我的名字之後一定要學林志玲喊句萌萌站起來。
。。。。。為什麼這麼多年了你們還沒有玩夠?
。。。。。而且明明不好笑可以嗎?
再後來大家知道"萌"可以形容可愛以後。。。。。。。。。。就更加慘不忍睹。。。。。
直接影響我走向成熟的青年女性形象!
------------------------------------------------------------------------------------------------------------------------------------吐槽分割線
父母怎麼取名字某種程度上跟他們的性格啊對子女的期望啊有關,所以可能真的多年教育潛移默化啊,真的能影響性格。
我覺得更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在記憶的時候是把人和名字聯繫在一起的,久而久之某個名字就讓你直接聯想到某個人、某種性格了。
比如我本來覺得張佳瑋這名字大概就是隔壁班哪位男同學,上了知乎之後就覺得這名字簡直如雷貫耳氣勢非凡!
比如我本來覺得"為夢而生"這名字簡直。。。初中生QQ昵稱。。。但是上了知乎以後就。。。( ̄▽ ̄)特別有內涵,時刻所向披靡!
比如葛巾這名字我本來無法想像這個人,但是上了知乎以後就女性楷模了。。。
彷彿這些名字就是很厲害!
所以啊,更多的是我們總是把名字和人綁定起來啊。
同名同姓的人太多啦,我在微博上搜"舒海萌",真的有個姑娘也叫舒海萌,我再翻她的微博,只感覺我們除了姓名和性別,就沒共同點了啊!
-----------------------------------------------------------------------------------------------------總結分割線
姓名對性格可能有影響;影響可能很大。
但是,一個人經歷過的任意一段時光,對他的影響,應該都比這大吧。


。。。這個問題我有話要說。。。
其實應該是有影響的,一般都是對外部刺激行程響應,便內化成了性格。

你們看我的名字,霸氣嗎?實在很霸氣吧!掌璽之龍謂之帝啊!當然也有可能是趙高啊!
可是老子長了一張二十三歲還被當作大一新生的臉啊!

其實還是有影響的。
我老娘。。。有點迷信。
恰好她大學老師,玩各種周易什麼的很有一套。
在我狀態很不好那些日子,我媽去找他,結果他忽悠我媽讓我改名。

原因是什麼?
後來有一次,我和我媽和他一起吃飯的時候。
他緩緩用牙籤剃了下牙,抬起了早已下垂的眼皮,疾心痛首的說道:
你的名字,太大了。你在身上擔不住。
你在身上擔不住。
在身上擔不住。
身上擔不住。
上擔不住。
擔不住。
不住。
住。

六個月以後我回頭一看,似乎這句話就是我用功最大的動力了。。。
所以,也許是有用的吧。

你妹。


巧了,昨天剛看到洪蘭老師的一本書,書里講到了一個實驗。講的正好是姓名對一個人性格行為的影響。繁體豎版,手打求贊。

這份研究是美國喬治城大學商學院做的,他們設計情境,讓修課的學生只能在某個有限時間內去購買有限數量的食品。結果發現,姓氏字母靠後面(R/S/T等)的學生,會先去買,而姓氏字母靠前面(A/B/C)的學生則慢慢來。

他們追究原因,發現童年時,老師發書本、獎品等,多半是按姓氏字母順序發的。姓氏字母靠後面的同學通常沒得選,只能拿別人剩下的,東西不夠時,甚至還拿不到(即使下次補發,感覺還是不一樣)。幾次之後,人的大腦就學會了:假如我想要這個東西,就得趕快行動,遲一點就沒有了。

研究者非常訝異,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童年經歷竟然影響了孩子日後的消費行為。也難怪,在學校不受歡迎、被人排斥的經驗在大腦烙印下痕迹了。我們的大腦對好的、順利的事情不會特別去記憶,因為這對生存沒有威脅,但對自己不利的經驗,大腦是會特別留意的,因為演化通常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也因此,姓氏字母靠後的孩子學會了動作要快,慢了就沒得吃、沒得拿。

洪蘭,一九六九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亞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小學期間一念到我就臉紅,中學期間一直想改名,現在提到自己的名字還是會輕讀含混過去...你覺得會對性格有什麼影響?


推薦閱讀:

有哪些食物的名字一聽就很可愛呢?
金庸作品《俠客行》為什麼起名起的這麼土?
姓於的女孩怎麼取個好聽的名字?
為什麼有些三個字的名字,單稱名會比較奇怪(比如德華),有些就不會(比如學友)?
中國人「名」和「字」分離的文化現象是何時消失的?

TAG: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