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喜歡「思考人生」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並伴有自殺傾向?

感謝大家的回答,很久沒有打開知乎,今天打開發現居然有那麼多人關注。這好像是兩三年前問的一個問題,當時問這個是因為發現自己每天都在想一些被自己不斷否定又不斷支持的想法,感覺自己腦海里有正反兩個辯手在不停的辯論,覺得每天都特別恍惚。後來盡量控制自己不要去想,吃吃吃喝喝喝玩玩玩。。。就基本不再有這種情況了 總之謝謝大家的回答:)


其實你說反了,因果關係搞反了。是有抑鬱傾向的人,比較容易去「思考人生」。

也就是說,不是哲學家容易得抑鬱症,而是抑鬱的人容易成為哲學家。


如果你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人類幾乎所有行為都是趨「幸福」避「痛苦」的,也就是說,人類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在追求幸福,逃避痛苦,在這點上,其實跟草履蟲等生物的趨利避害的特性毫無二致。人所有行為是受多巴胺的擺布的。

追求愛情、享受美食、追求事業的成功,這些不都是為了自己的幸福么?


為何抑鬱傾向的人更容易「思考人生」?因為他們多巴胺分泌嚴重不足,因此他們能跳出多巴胺的擺布,站在局外去冷淡地看著這一切,然後明白事物更深層次的本質。

吃饅頭和吃烤鴨有什麼分別呢?都是填飽肚子,為何人們去追求吃烤鴨,而不是饅頭呢?最終得到的都是一樣的,不過一時口腹之慾,有意思?

找不找得到愛情又有何分別?愛情不都是註定像煙火般短暫的絢爛,最終要歸於平淡,那又有分別?即使能短暫擁有愛情的至樂,也不過是多巴胺的作用,從這點上來說,和吸du並無二致。人類沉迷在愛情的du癮當中,這種行為真讓人費解。

事業成不成功又有何分別呢?縱使我能改變世界,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也不過是蜉蝣一瞬,縱使我擁有全世界,在整個宇宙中,也不過是蝸角一隅。人類為了這毫無意義的東西,爭得頭破血流,不也太可笑了么?

在朋友圈發自拍,寫自己吃了什麼美食,曬娃等,又有何意義?有誰會在意你中午吃了什麼?有誰會在意你今天的模樣有啥變化?有誰會在意你去了哪裡?每個人都不過是別人生命當中的過客而已,是不是過分高估了自己在其他人人生中的地位?

…………


人類幾乎所有行為都能跟趨「幸福」避「痛苦」扯上關係,而在抑鬱的人眼中,他和整個世界都是矛盾的、衝突的,他於是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一切的意義何在。

當你幸福快樂的時候,你會覺得,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去旅行,去經歷,等等,是人生的意義。但你想想,其實這意義是虛無縹緲的基於多巴胺的假象。人生根本是無意義的,而抑鬱的人一直在質問這一切,所以才會出現你題目當中所說的情況。


因為通過思考人生,可以認識到自己一輩子的純粹徒勞性。


錯的不是思考人生,而是怎麼思考人生。
我做過一個小的調查,調查的靈感來自小學課文:《只揀兒童多處行》。
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為什麼孩子總能夠這麼開心?為什麼小孩聚集的地方,歡聲笑語總不斷?

我在文海小學創立社工點,曾經在給孩子們做房樹人測試的時候,補充了一個問題:
你覺得美好的生活是什麼?
他們有很多字不會寫,但是總是儘力把答案豐富一點,把自己能夠想到的都寫上去。
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有很多吃的,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自由自在沒人管,信馬由韁行天下。

和大自然在一起。

我要美美的,住在城堡里,住在月亮上。

當然,也有不快樂的孩子,他認為美好是用戰爭消滅戰爭,創造和平。

然後,我又用問卷調查抑鬱氣質的人,認為美好的生活是什麼。
有的不正面回答我,和我反覆強調美好的生活需要辯證的看,要根據環境看.......
這類人不在少數。
正面回答我的,大多都是很有意義的: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有用的人......
通過這兩種對美好生活的不同解釋方式,我自己設計了一個理論:
超我式思考
對生活的思考從意義出發,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對人生整體,人類整體進行思考,這種思考的潛意識表達就是【迎合外界】。
本我式思考
對生活的思考從自我快樂的滿足出發,更加關注自我,追求自我的快樂與解放,這種思考的潛意識表達是【滿足自我】。
一般,抑鬱的人,大多以超我式思考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很容易抑鬱,因為這種思維方式在家庭中是為了滿足父母與愛人,越發的如此思考與追尋,就越發的忽視自己,在被忽視的狀態下,一個人很難快樂。在社會中,這種思維方式追尋意義與價值感,社會是一個共同體,單個人的力量對社會的意義很小,這樣也會造成強烈的價值感缺失。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這兩種思考方式帶來的不同效果。

周末,幾個朋友邀請你去看電影。
【本我式思考】:這個電影有沒有意思?想不想和這幾個朋友玩?
【超我式思考】:去看電影有什麼意義?看了之後能給我什麼提升嗎?我幾件比較漂亮的衣服都舊了,會不會被別人看不起?和這些朋友玩有必要嗎?畢業之後可能都不再聯繫了... ...

看不看電影這件很小的事情都會造成如此多的不同感受,那生活如此宏觀的思維內容,之中的偏差會無限的大。
如果對人生的思考趨向於純粹價值感追求,那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絕大部分人最終都會被時間遺忘,那些被歷史記住的,也都成了符號。

抑鬱質的思考方式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象徵性思維】嚴重。
這個調查研究特別有意思,抑鬱氣質的人怎麼表達喜歡。
安全型依戀的人表達喜歡的方式大多給出的答案是直接說。
而抑鬱質,答案就千奇百怪了:
每天給他送牛奶,給他織毛衣,送他喜歡的禮物,在他最需要的時間出現.....
但是就是不直接告訴他,我喜歡你。

用超我思考意義,各種象徵式的思維,只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我還記得我帶姐姐的兒子出去玩滑梯,我問他,生活是什麼?
他說,別煩我,我要玩滑滑梯,你去給我買棒棒糖。

我們又不生活在未來,也不生活在過去,有些東西需要想,但是不需要總是想。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大多人看到第二個階段就看不下去了。


陷入死循環。


談一下三島由紀夫的思考角度:生和死都是有同等意義的,既然不能選擇生,至少可以選擇主動去死。
思考人生的人,去自殺,並不都是逃避,而是希望主動去面對。核心在主動,而非死。
這算是我理解的三島的武士道觀念。
把人生的主動權交道自己手裡,讓生命的結束掌握在自身意願的手中。人最可悲的是把死亡當作一種生命的流逝,而在被迫面對死亡時卻失去了生命的尊嚴。
這是我讀<<葉隱入門>>後的總結。
附贈三島腱子肉玉照一張。


抑鬱證的人是思考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們自我批評不遺餘力,然後得過且過。他們在夢想和現實間掙扎,徘徊,所做的全部努力就是攻擊自己。
曾經有個初中同學說,我覺得你肯定會自殺。那段時間我的確很低沉,幾乎一年都沒有和別人說話。但我思考人生的結果是:自殺是件屈辱的事。一個廢物自殺是件更加屈辱的事。我活著被人嘲笑就算了。死了都像坨屎!去他媽的!那時我常常想,如果真有上帝,我要拿刀一點一點的把他的肉割下來,看他怕不怕。被人揍的時侯我總是笑:哈哈!揍的好!我是個廢物啊!揍我吧!再揍重點吧!然後我伸出手,慢慢的,緊緊的掐住那人的喉嚨,看著他眼神中逐漸流露出恐懼,我笑著問:親愛的,怎麼了呢?
說以上這些,是想告訴抑鬱症的朋友,別總把矛頭對準自己,那是絕路!去吧,去跟別人爭吵!衝突!然後帶著強烈的負罪感堅強的活下去吧!


首先,題主的命題就是一個偽命題。

抑鬱症」和「思考人生」其實沒有那麼強烈的因果關係。

這裡題主提出的「會思考的人」,我就以藝術家(這主要指作家跟畫家)、哲學家來舉例,因為能夠成為這二者其一相對於眾人來說肯定是算的上善於思考的人吧。

而其實藝術家自殺的比例相對於常人來說並無太明顯的差異,而哲學家因為抑鬱而自殺的也就更少了。只是因為這下人擁有比常人更多的關注度,所以有些自殺的也就能引起更高的關注度罷了。下面來看看那些自殺的藝術家們(搜集於維基百科),雖然可能搜集不夠全面,但是不難看出自殺的也不過是藝術家類種里極小極小的一部分,很顯然其中自殺的還不一定都是因為抑鬱症而自殺的。

1890年梵高走進一片金色的麥田,對著太陽自殺。
1893年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喉嚨。
1905年 中國近代作家陳天華於12月8日蹈海自殺。
1914年奧地利詩人喬治·特拉克爾服藥過量自殺。
1916年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注入過量嗎啡自殺,年僅40歲。
1923年 日本著名作家有島武郎與波多野秋子一同自縊。
1925年 俄國詩人葉塞寧於因精神抑鬱在一家旅館自殺。
1927年 葉塞寧的情人、現代舞之母鄧肯在汽車上用圍巾勒死自己。
1927年 詩人兼學者王國維投湖自殺。
1927年 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藥自殺,時年35歲。
1930年 前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4月14日開槍自殺。
1932年 美國詩人哈特·克萊恩跳海自殺。
1933年朱湘於12月5日在安徽馬鞍山采石磯投水自殺。
1933年 美國女詩人莎拉·蒂斯代爾自溺在寓所的浴缸里。
937年 拉丁美洲短篇小說家基羅加自殺。
1937年 匈牙利詩人尤若夫·阿蒂拉卧軌自殺,年僅32歲。
1938年 義大利女詩人安東尼亞·波齊自殺。
1941年 俄國女詩人茨維塔耶娃偏遠的小鎮葉拉步加自殺。
1941年俄羅斯詩人勃洛克不堪忍受黑暗的世界自殺。
1941年 英國女作家伍爾夫在3月28日投入馬斯河自殺
1942年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寓所與妻子一起服毒自殺。
1948年 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在東京西郊與情人山崎富榮投河自盡。
1950年 義大利作家塞何里·帕維澤自殺。
1956年 前蘇聯革命作家法捷耶夫於5月13日自殺。
1961年 美國作家海明威在海邊用雙筒獵槍擊碎自己喉嚨。
1963年 美國女詩人普拉斯擰開煤氣在廚房自殺。
1965年 南非女詩人英格麗德·喬科自殺。
1965年 美國詩人倫德爾·加雷爾撞車自殺。
1966年 中國現代作家老舍投太平湖自殺。
1966年 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雙雙自縊。
1966年 新月派詩人陳夢家不堪文革迫害自殺。
1967年智利女詩人維沃萊塔·帕拉自殺。
1968年 作家楊朔文革中不堪迫害服安眠藥自殺。
1968年 詩人遠千里用刀片割頸動脈而死。
1970年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日本自衛隊總監室剖腹自殺。
1971年 詩人聞捷不堪與戴厚英的「跨階級戀愛」飲煤氣自殺。
1974年 美國女詩人安妮·塞克斯頓吸一氧化碳辭世。
1972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含煤氣管自殺。
1991年 台灣作家三毛在寓所衛生間里用絲襪上吊自殺。
1972年 美國詩人約翰·伯利曼在明尼蘇大學自橋上跳下自殺。
1987年 3月3日女詩人蝌蚪用手術刀割斷大腿靜脈自殺。
1989年 3月26日詩人海子在山海關卧軌自殺。
1990年 詩人方向服毒自殺。
1991年 詩人戈麥在圓明園附近投水自殺。
1993年 詩人顧城利斧劈妻,繼而在一棵樹上弔頸而死。
1996年 詩人及報告文學家徐遲從六樓病房陽台上跳樓而亡。
2000年 中青報文化記者、詩人王長安在寓所中自縊。
2004年 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用手槍自殺於汽車之內。
2004年 中國作家殷謙在肯德基服毒自殺。
2005年 美國作家崔斯坦·伊格夫賓州的家鄉自殺。
2006年 日本女作家鷺澤萌前在家中自殺。

而自殺的哲學家也就更加少了,我想哲學家遊離在生活之外的一種存在,甚至是遊離在生命之外而探討生命。也可以說,哲學家是已經死了的人。也就無所謂自殺不自殺。現實狀態下的哲學家,其實並不是跟我們想像的那樣悲觀。

叔本華的哲學是悲觀哲學,但是他本人卻是一個「詼諧且能侃侃而談的人」。克爾凱郭爾一生鬱鬱寡歡,但是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時候父親的嚴厲管教,同兄長關係不融洽以及體弱多病等原因。他最終從神學研究中得到了救贖。尼采晚年得了精神病發了瘋,但是其實這和他的哲學觀點並無太大聯繫,人家晚年發瘋了,你不能說人家發瘋了就是因為人家太擅長「思考人生」對吧~

人和動物真本質的區別就是人擅長思考,而動物不會。如果跟動物相比,我覺得人因為會擅長思考而自殺傾向較大是倒是有可能的,不過這樣也太扯了吧。我們在考慮一個問題的時候,除了考慮他們的身份,難道不應該再考慮下他們的背景么(生存環境,價值觀,以及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動不動就說人家藝術家大多都有抑鬱症,你們也真是夠了。

最後引用下 @外星菜鳥的一個回答,真是表達了心思啊~~

別動不動把自己歸去抑鬱症再往臉上貼金,矯情和沒文化才會這樣。抑鬱症已經成為雞湯大戶了,我求求你們放過它……


思考人生?_?,首先有個包含命題,是思考環境,思考世界,人的一生包含各種不可預測的因素,可思考的都是具有內容的事物,與之對應的就是只有圖像的事物,在這些林林總總中我們的位置在哪,就是思考的目的,思考是對感覺的背叛,對改變的渴求。

我們所思考的,不過是時光照射下永恆原型在風中搖曳的影子。


這句話或多或少的描述了事物,視線,和思考之間的關係。
出現在視界中的,有內容的是可思的,也會出現在心界中,沒有內容的只是以圖像的方式存在視界中,不會出現在心界中,出現在心界中的圖像和內容大多都不是完整的,因為我們所能得到的只有「真理的碎片」 或者「有條件真理」 ,貫徹一切事物的真理可能只有創造一切的飛面神知道了。

心界是一個個人的經驗世界,其實我覺得這似乎是屬於電波星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一切經驗一旦以時間線貫通,鋪開陳設,各種事物都會以類似中藥的方式展開彼此影響,可思考的內容就是推動一切變化的因素,但,真正的操作方式並不是讓這一切就這麼流走,因為在電波星人的眼中,世界並不是只有一個方向的,上下左右前前後後都可以的呦,這些任性的傲嬌喜歡在這種世界裡模擬事情乃至世界的走向,剔除自己不喜歡的因(杯)素(具),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行動方案和經驗性的應急方案,然後世界就這麼成了!

然後能力不足的凡人企圖染指電波星人的神力的時候,因為沒能在哲♂學中獲得《真傳-越界穿空大神念術》最終只能在心界中收穫無數杯具,在杯具的煮粥中黯然退場_(:3」∠)_


總之,這是個很危險也埋藏無數可能寶藏的世界,如果你沒有強烈的改變世界的願望,記住,杯具在注視著你 ( *?ω?)?╰ひ╯


《神的隨波逐流》挺不錯滴,當然,如果不深入發掘歌詞意向,當我沒說=_=


我是個典型,也是個悲劇,也就是說我是個典型的悲劇。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我一不小心就思考了五六年。
對我來說,抑鬱和「思考人生」的關係,就想雞生蛋,蛋生雞,很難說清楚誰先誰後。但兩者相互作用,抑鬱加深了我的思考,而思考太過深入,最終發現黑色的答案又讓我更抑鬱。
我認為我代表了一類人。童年缺愛的人。人有豐富的情感,人渴望被同伴需要,渴望被關懷。如果長期沒有被滿足,潛意識的這種缺失會讓一個人拚命向外追求尋找填補內心(請參加《千與千尋》無臉男),比如女孩子的早戀,比如男孩子的花心(攤手)。這些題外話,會作為下文論述重要的線索。
後來我考上大學,一個人邁入陌生的土地。作為一個情感豐富且細膩的人,終於在長期的情感匱乏中,忍不住開始思考我此生的追求,我想找到一種可以填補我內心空白的終極目標。但是,究竟什麼才是終極奧義呢?我曾迷戀成功學陳安之徐鶴寧,我覺得「從成功走向卓越」到處獲得掌聲才是我此生的追求,後覺悟南懷瑾大師「三千年讀史不過功名利祿,九千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才是人間正途,又差點遁入空門皈依我佛(其實答主還挺帥的,好自戀)。
終於,有天我開始停下來,我開始面對我所謂的夢想。夜夜御女無數,車庫輛輛超跑,左腿坐黑絲主持人右腿坐清純女明星。我TMD開始質疑自己,我冷眼看世界,這就是我想要的,Are you sure?
NO.
我開始意識到,原來人活著必須要有追求,人做一切行為必先要解釋,就像雙方開戰一定要先有借口。所以,我仰望蒼穹,人活著的意義在哪裡?當我朋友在我面前哭著告訴我,她被朋友譏諷看不起,發誓這個月一定多賣三百個面膜所以要借我5000塊時,我看著她咬牙切齒的表情,我想這是她努力的意義,活著的意義,我突然好傷心。可我不會去反駁或者說出什麼。我無話可說。我只是覺得自己好孤獨。
後來,我得了抑鬱症。
直到現在,我想我終於好了一點,人生本來就毫無意義,它需要我們賦予它意義,這也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原因,而動物的生活就不用,所以動物的世界沒有文明,沒有進步。
現在我開始坐在哈根達斯的店裡品嘗新出的冰淇淋。嗯,確實比伊利巧樂茲好吃。


抑鬱症患者表示,是得了抑鬱症以後才喜歡思考人生,實際上只是思考為什麼活著,因為必須找到一個理由活下去。

2016.04.28我已經好的差不多啦~現在不喜歡思考人生,喜歡看小時候的動畫片。不僅不喜歡思考人生,也不喜歡聽別人講思考人生,感覺人生沒啥好思考的,全是廢話


反駁下那個「思考到死亡,於是失去了人生的意義」的回答。
不是失去了人生的意義,只是失去了自己,很明白人生的價值就在於活的過程,也明白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是多麼重要,但是那都是別人的,和自己無關。沒有任何感覺,就像感情和力氣都被抽空了,唯一好像腦子還能用,就開始胡思亂想,也能說是「思考」吧,不是思考死亡的意義,而是思考活著的意義,因為死亡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很簡單的,死而已。
簡單說來就是,不是思考人生想到死亡而造成的抑鬱,而是因為抑鬱才將關注點導向死亡。完全找不到存在的質感,一切都是痛苦,自己只是累贅,生命不重要嗎?不,生命很重要,別人的生命很重要,會為死於非命的人甚至小動物感到痛心,但要知道有人自殺身亡且是因為抑鬱的問題就不會有痛心的感覺了,理解這樣的選擇,覺得自己也會走到那一步,一切只是時間問題。明白好好活著比什麼都好,道理很清楚,但做起來太痛苦。
回到這個問題,並不是喜歡「思考人生」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並伴有自殺傾向,而是有抑鬱傾向的人會不自主地希望能從「思考人生」中得到解脫,時間長了好不了,「人生」的大方向就漸漸局限在「死亡」上,所有問題都會指向一個選擇:一死百了。


實名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
我覺得人是否會變得抑鬱和他所經歷的人生中問題出現的多少有關。

生活中遇到問題少的人,不需要思考那麼多,憂慮少。生活中遇到問題多的人,需要解決問題,於是就變得總是需要思考,憂慮就多了。憂慮多到一定程度就會抑鬱。

所以一定是先變成表面上看起來「思考人生」的人,然後再開始抑鬱的。


因為真相是無情的

想了想還是展開說吧:

越清楚真相的人,勢必帶著更大的負擔和掙扎生活。而人並不是生來堅強,堅毅的安全感是我們最初與世界鏈接時習得的條件反射,很不幸地,一部分人沒獲得這樣的條件。那種內心的安全感,並不受理智的左右,甚至凌駕於真相之上。
真相是無情的。到底說來,我們不能指望真相撫慰人心,我們要明白,真相不過是真相,愛很愚蠢,但唯有愛能帶來內心的安定。


我曾思維爆炸過,快成瘋子了都,當時我認為我的結果會被拉去神經病院。
與其說是思考人生,我甚至連全世界都思考進去了。

太聰明不是一件好事,加上抑鬱症它會完全讓你脫離現實生活的一切,縱使你的思維腦洞都極速飛躍到另個空間。
我開始從:不公平,無法接受,運氣,然後到命運。
我無法理解美好突然失去,
我無法接受一切,
我真的受不了自己這一切一切所經歷的事,就因為運氣太差,我總是遇到使我痛苦的人與事。
我開始像命運低頭,
所有的思考都會讓我痛苦發瘋到極致。
因為,為什麼?
為什麼我找不到答案。

寫過一篇關於命運的論文,與眾多哲學人士辯。
————————————
有機會再補充這個回答。


有一種基本的自殺形式肯定古已有之,但是今天格外多:拉馬丁筆下的拉斐爾給我們提供了理想的典型。這種自殺的特點是某種長期的憂郁狀態觸發了行動。事業、公職、有益的勞動甚至家務只能引起自殺者的冷漠與厭惡。他不願意擺脫個人的圈子。相反,思考和內心生活成了他的全部活動。由於避開了周圍的一切,所以他只意識到他自身,把自身當做他固有的和唯一的思考對象,把自我觀察和自我分析當做他的主要任務。但是這種專註擴大了他和外界之間的鴻溝。一個人一旦自愛到這種程度,他就只能進一步脫離不屬於他的一切,並且進一步把他的孤獨視為神聖不可侵犯。只關心自己就找不到理由去關心自身以外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活動都是利他主義的,因為它是離心的,並且擴散到自身以外。相反,思考是某種個人的、利己主義的東西,因為一個人只有在脫離客觀世界重新回到主觀世界時才能思考,而且越是完全回到主觀世界,思想就越是集中。同社會混在一起是不能進行思考的,要思考就必須停止和社會混在一起,以便能從外部來觀察社會,自我反省就更需如此。因此,全部活動都轉向內心思考的人對他周圍的一切變得無動於衷。他之所以戀愛,並不是為了獻身給另一個人,也不是為了和另一個人一起生兒育女,而是為了對他的愛進行思考。他的情慾只是表面上的,因為這種情慾不會開花結果。他的情慾小時在形象的徒勞結合中,不會產生出自身以外的任何結果。

但是從另一方面拉看,任何內心生活都從外部汲取它的養料。我們只能思考某些客觀事物或我們思考這些事物的方式。我們不能在一種完全不確定的狀態下思考我們的意識;在這種形式下,意識是不可思考的。意識只有在受到自身以外的事物影響時才能確定。因此,如果意識在一定範圍之外個性化,如果它過於徹底地脫離人或事物等其他存在,它就不再與它在正常情況下獲得養料的來源有聯系,也就不再有用武之地了。由於在它的周圍形成空白,所以它也使自己成為空白,除了它自身的不幸,再也沒有什麽可思考的了。除了自身的空虛和由此而引起的悲哀,它就再也沒有思考的對象。它以一種病態的喜悅滿足於這種空虛,沈湎於這種空虛之中。拉馬丁了解這種空虛,並通過他筆下的任務之口出色地描繪了這種空虛:「我周圍的一切事物的萎靡不振和我自身的萎靡不振非常合拍。一切事物的萎靡不振誘使我更加萎靡不振。我陷入了憂傷的深淵。但這種憂傷是活生生的,充滿了思想、印象、與無限的交往和我靈魂深處的半明半暗,使我不希望從中擺脫出來。這是人的病態;但對這種病態的感覺是一種誘惑,而不是一種痛苦;在這種病態中,死亡就像令人愉快地小時在無限之中。我決心從此完全投身於其中,決心擺脫任何能把我從中脫身出來的社會,決心在我遇到的蕓蕓眾生中用沈默、孤獨和冷漠把自己包裹起來;我在精神上的孤獨是一層遮蓋物,通過這層遮蓋物,我不再願意看到人類,而只願意看到自然和上帝。

——《自殺論》塗爾幹


感謝您的閱讀,筆者還有一個公眾號「若昧若退」,主要發一些哲學和歷史的隨筆,有興趣歡迎關註:

http://weixin.qq.com/r/hTm_povEBdZ6rc-F92y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或者可以來本人的小站:晏如齋隨筆,看看:)


謝謝 @東南偏北 的答案,整理了那麼多的資料。
題主的問題,「思考人生」與「抑鬱」關聯,其實提的不恰當,你並沒有足夠樣本證據證明二者之間的關係。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思考人生」能帶來什麼樣的人生後果。
你面前有一塊大石頭,你再怎麼思考它,這塊石頭也不會因為你的「思考」而發生什麼變化。然而,「思考人生」卻不同,對人生的思考會反饋到你的生活中去,你的思考會影響你以及這個世界的關係。比如,你認為某人怎樣怎樣,當你遇到這人,你的思考就會呈現出結果,不愉快的互動會加深你的思考習慣。在所有自殺的人中,並非「思考人生」導致了他們如此結局,而是在於他們和這個世界,其他人,甚至和自己都無法取得平衡一致。他們當中,有飽受病痛的,有飽受磨難的,也有自己胡思亂想的。
我記得某本書曾經寫到過,在二戰德國集中營里,最容易崩潰的,反而是那些樂觀者,那些樂觀者總覺得美軍很快就能來解放他們了,蘇聯紅軍很快就打到這裡來了,一次次失望伴隨著集中營里的恐懼與磨難,很快就會把這類人擊潰。相反,那些比較理想客觀的人,那些知道天上不會隨便掉下餡餅的人,反而會集中注意力過好當前,過好今天,他們會默默的忍受,不讓自己和外部環境過於激烈的衝突,因為你去對抗環境,簡直就像螞蟻撼大樹,順勢才是最重要的。
根據@東南偏北 的答案,我特意查了詩人聞捷之死,他的死,真的不能說是思考人生導致的,相反,他欠缺對人生的適應力。我承認,在經歷妻子自殺子女流放的悲劇之後,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忍受這種苦難而不崩潰。他把所有的人生希望都放在與戴厚英的戀愛當中,其實,他這麼做是很正確的,然而在一些很關鍵問題上的處理中,他做的欠妥,他明知道張春橋得勢,而且張與自己不對付,偏偏不斷做些事情激化與張的矛盾,這就太不理性了,幾波批鬥會下來,真是巨虧無比。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可是他看不到希望,又無法忍受當前,那真是生不如死的境地了。
人生其實很奇妙,你覺得人生苦短,但對你獲得人生幸福而言,匆匆一生就足夠了。而且,人生幾乎每十年甚至每五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的轉折與變化,這種轉折與變化甚至不是你努力而來的,而是人生的「勢」到了。
如果聞捷能夠忍受,遷就,與人生妥協,那麼當幾年後文革過去,他得到平反,子女必然也會回到身邊,而他與戴厚英的愛情也能瓜熟蒂落,他忽視了一點最重要的東西:戴厚英對他是真愛,而且戴厚英的性格很強,不會輕易放棄。他也忽視了另一點重要的規律:所有瘋狂的,必然也會滅亡,而文革的結束時間,其實就看某人的壽命了,而那時,某人已經很老了。(最後這句我覺得是事後諸葛亮了…………然而,聞捷實在是太可惜了。)


思考人生,說明對人生,對世界有著好奇心,願意主動去探索,然而,如果說,思考的結果是自殺,那其實不是自殺,而是被思考的內容謀殺,這時,人已經了思想的木偶了,不再是人本身了。
就好比,你用電腦是解決生活的問題,但在用的過程中,反過來,被電腦控制了,成了電腦的工具。生死不再是自己控制了。


我覺得,思考人生沒什麼,反思自己,感悟生活,找尋生命存在的意義都沒有錯,可問題是不能太過鑽牛角尖,思考進去容易,可出來就比較難,什麼事情想的太透也就變得平淡了,有意義的東西都可以琢磨成無意義,有這思考的時間,多出去走走,運動運動。一定要記住,真正的英雄,是看透了生活,思考完人生依舊熱愛生活和生命。還有就是人和人的心智模式不同,進的去出不來,不如進不去,這樣好歹能隨時保持激情。多看看哲學類的書籍。


我覺得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思考人生,有自殺傾向的大家都注意到了,而樂觀向上的大家都沒有發現。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add/adhder,是什麼原因 讓你拒絕或停止或抗拒使用利他林和專註達等興奮劑類藥物治療?
如何跟家人解釋轉基因?
旅行會讓人變得有氣質嗎?
是什麼造成了同齡人成熟度的巨大差異?
如何做到在社交中完全釋放自我?

TAG:心理學 | 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