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小孩玩 iPad 玩到不想上學,不讓玩就生氣哭鬧,怎樣引導比較好?
轉個以前看到過的教育小盆友的文章……算了,上全文吧……
+++++++++++++++++++++++++++++++++++++++++++++
[天涯聚焦]做為一個BT老媽,來講講對女兒的BT事件
++++++++++++++
以上……
=====================
更新:一切榮耀歸於天涯的桃魚丸子,阿門……
感謝新浪微博的 木有博德 兄告知原作者是誰,我刪掉了之前的答案,上了鏈接,大家有興趣的可猛擊之……
ipad給我,我來給他灌輸點自卑感他就乖了。
————展開————
4歲小孩玩 iPad 玩到不想上學,不讓玩就生氣哭鬧
句子很簡單,兩個分句,但正是因為句子簡單,所以很容易就會被只看見表面。
但這個句子其實表達的卻是四個獨立事件。
1,4歲小孩玩IPAD
2,不想上學
3,不讓玩
4,哭鬧
在題目里,題主已經主觀地加上了邏輯關係:
5,因為玩IPAD,所以不想上學
6,因為不想上學,所以不讓玩
7,因為不讓玩,所以就哭鬧
今天我站在推理的角度上,站在一個長大的孩子的視角上,我要質疑你們一下,5,6,7三個邏輯關係,有證據嗎!
你怎麼知道不想上學是因為玩IPAD?你怎麼知道不讓玩可以讓他變得想上學?你怎麼知道哭鬧是因為不讓玩?
你看到的其實只是一個現象。
就像那個科學家的段子一樣,砍掉了蜘蛛8條腿,發現蜘蛛不能動,以此來證明蜘蛛失去了聽力,這必然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
——————————分析——————
還是從4個獨立事件的角度去看。
1,4歲小孩玩IPAD,幾個問題:
1)IPAD哪來的
2)4歲小孩玩遊戲,誰教的
3)他主要玩什麼遊戲
4)遊戲上的最高分值紀錄,是誰的。
2,不想上學,幾個問題:
1)4歲小孩上什麼學,幼兒園嗎,有沒有課外班,平時是否壓力過大
2)是否被欺負,或者老師不喜歡
3)小孩是誰在帶,父母在帶還是爺爺奶奶在帶
4)不玩IPAD說,有過不想上學嗎,IPAD有多久了
3,不讓玩,幾個問題:
1)誰決定了
2)誰同意了
3)誰默認了
4)誰反對了
5)誰在做和事佬
4,哭鬧,幾個問題:
1)什麼時候有的第一次哭鬧
2)一般如果對付哭鬧
3)能哭鬧多久
4)哭鬧時是否能意識到哭鬧本身對自己也會造成傷害,哭鬧的目的是用傷害自己要挾對方,還是認為哭鬧本身會有攻擊性,也就是說,是出於討可憐,還是出於威脅。
以上問題,都是需要題主去詳細描述的,而不是把這些盲點都刻意地忽略掉,甚至還有別的內容沒有注意到,等想到…算了反正要被摺疊了我也不準備補了。
——————推理————————
首先,推理孩子的行為,有一個大前提。
8歲之前的小孩,不會有「道德」的觀念,過度的灌輸,會使他之後成為一個內向的人。
他不會有出於「道德」的考慮,他的想法就是,這個我做了,你會打我,那個我做了,你會表揚我,而不是這個我做了,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我沒做,我會受到良心的譴責。8歲之前的小孩,更趨向於從外界的鼓勵和批評中獲得方向,而不是從內心獲得力量的源泉,你要理解,也要明白,不要試圖控制他,要給他成長的機會。
下面我說到這個問題,因為題主提問的方式太簡單,所以我的大多數推理出發點都會是猜測,因此我針對的是共性而不是題主的個性,因為出於猜測,我就只能給出概率上最有可能的「原因」。
首先,4歲小孩,IPAD。
家裡有4歲小孩,還買IPAD,我們來看問題提出人的特徵。
男性——北京——擅長烹飪——回答過RPG類的問題並拿到過高票
結論:買得起房的北京遊戲宅男,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推理,他買IPAD的目的,可能本身就是為了玩遊戲,而不是與其他方向的用途,既然如此,IPAD,是父親買的,母親,持的應該是默認態度,爺爺奶奶表達的是好奇但默認的態度,孩子可能甚至一開始是排斥的,以為他不知道IPAD是什麼。
既然買了IPAD,小孩看到大人要玩,他肯定會感興趣,這個時候父親就會產生「讓他玩一玩應該無所謂」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爺爺奶奶(假設有,我說了,所有推理區都是從證據出發,以猜測為路徑)兩位老人支持小孩玩遊戲的一個論證,通過這個「讓小孩嘗試」的初始行為,爺爺奶奶將逐漸從一個默認的路人,轉化為低調支持玩遊戲的支持者,而此時,母親應該還是持默認態度的。
也就是說,從小孩不玩遊戲到玩遊戲這個區間里,小孩本身沒有遇到一點阻力,家裡沒有一個反對者。
這個論點,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1 IPAD哪來的 ————父親
1-2 4歲小孩玩遊戲,誰教的 ————父親初教,長輩輔助
2-3 小孩是誰在帶,父母在帶還是爺爺奶奶在帶 ————父母工作,爺爺奶奶帶著帶一點
2-4 IPAD存在時間 ————應當超過兩個月(與多巴胺分泌規律有關,不扯了)
3-1,2,3,4,5 (未接觸--已接觸階段)
第二步,變化。
小孩主要玩什麼遊戲,就我個人的觀察,大多是一些畫面簡單難度增級益智類的,如果將來我兒子4歲玩WOW,我絕對不會上來問這種問題,出門左拐查智商考清華才是正道,因為4歲小孩根本無法理解遊戲的意義,根本不知道怎樣從「方法」的角度解決一個遊戲,對他們來說,遊戲帶來的「新鮮感」恐怕要遠大於「挑戰感」。
而遊戲讓一個人上癮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新鮮感,是有的,挑戰感,也是有的,但讓人沉迷不可自拔的,絕對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成就感,而就根本原理而言,這種成就感來源於」挑戰「絕對比來源於」新鮮「要多得多,所以,我認為孩子沉迷於遊戲,根本原因是逃避而不是上癮。
到此,1-3解決。
我估計你家的孩子挺聰明的,在學校的時候很乖,經常被表揚,但就是這樣的小孩,往往他們內心具備能量而不得散發,價值觀的交疊也會常常使他們不知所措,善於思考而不善於交流常常是這種孩子的特徵,估計他平時會比較喜歡問「為什麼」而不是常常說「我喜歡這個」。
這樣的小孩非常容易在學校沒有存在感,平時不被老師注意,因為不喜歡跟別人說太多話可能也不是很受歡迎,試問這樣的人怎麼能從學校的「群體生活」中獲得遊戲的「獨立生活」中的快樂呢?正是因為遊戲在不停地刺激他的思考,比上學跟別人玩要快樂的多,甚至我可以推測,也許他在幼兒園並不感到開心,這才是他寧願玩遊戲也不願意上學的原因。
至於有沒有外課,資料不夠,連猜都猜不了。
2-2得論。
因為小孩開始因為「玩遊戲」而產生「讓家長不那麼開心」的行為,因此所有人的立場都在悄悄的變化,這個階段的推理要遵循的原則主要是3個:
父親是最懶惰的人,
母親是最尷尬的人,
長輩是最想當好人的人。
我猜測這個過程發生時,母親開始央求父親管理兒子,而自己儘可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觀察,而父親因為嫌麻煩開始把方向轉為用更簡單的方式管理兒子,因為父親的目的是為了讓兒子上學,而兒子的表現是玩IPAD,因此主觀地將兩個現象做了邏輯聯繫,並粗暴地得出結論不想上學是因為想玩IPAD,實際上這麼不負責的理論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懶惰。
而當問題逐漸變得棘手,並不是說受到抗拒而是說不那麼好解決之後,父親開始改變了方向並且逐漸失去了耐心,會動用一些「冷暴力」並完全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是錯的,隨後在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之後又不願意上升到暴力的高度,或者也有可能是要維護自己不暴力的形象,所以,「乾脆來知乎問一問吧」。
所以你的問題,才會這麼簡單,因為你已經沒有耐心了。
「不讓玩」全系列推理結束。
————特開一篇————
我要解決第四個問題,哭鬧的問題,本質上並不是為了解決你們父母的問題,而是為了給這個還沒有學會辯解的4歲動物說兩句公道話。
置身處地地想想吧,什麼才是哭,是威脅還是委屈。
你們從威脅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動機,難道不覺得是自己齷齪嗎?
首先,哭的原因一定是委屈,而且這種委屈剛好可以與逃避的結論互相證明,交換視角的想,成人也會有委屈的時候,女朋友來大姨媽了,躺在床上態度極其惡劣地叫男朋友去做飯,你就下結論「我的女朋友因為大姨媽所以不想做飯」嗎?你有沒有體會過這些現象背後的委屈,你再說她不講理,她就更委屈,更委屈就更想證明你對她好。
單純的生物,特點都是一樣的,即便委屈也不會改變用力的方向,始終認為解決委屈的方法就是更加委屈。
所以孩子也是一樣,剛開始,不想上學,玩遊戲,可以逃避;後來,不讓玩了,委屈;連委屈都不讓他委屈,更加委屈,那能不哭得越來越厲害嗎?你還要在知乎上找高手來對付他,要讓他知道哭得更委屈了,這難道就是你嘴裡的不講道理無理取鬧和感情敲詐嗎?
你總認為哭是一件「有動機」的事情,時間一長他就真的「有動機」了,動機一旦不純立刻失去價值觀的考量,後面干出什麼事情都難以預測了。
你只從你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角度考慮整個事件,而從來沒有從孩子身上考慮過所有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你都沒有把你自己的立場換進孩子的視角,試問你是如何得出如此簡單的結論?
——————方案——————
首先,不要急著下結論,先去看看他玩的是什麼遊戲,能玩到多少分,你玩不玩得過他,如果你都沒有想過要參與他的世界,請問你如何邀請他從自己的世界裡走到你的世界呢?
如果是動作類的遊戲,教他一些技巧,如果是益智的遊戲,給他一些攻略,作為家長給孩子一點背後的支持,很難嗎?你知道我爸小時候陪我打遊戲,我心裡有多開心嗎?你知道我小時候學習那麼努力,就是為了放假能和我爸一起玩嗎?當爹的不能在學習上給點指導,在遊戲上做個戰友很難嗎?很難嗎?你生兒子是為了讓他學習的嗎?
第二,你了解他的世界之後,一切都很簡單。
如果你真的嫌麻煩,好好談談心,不要逼迫他,多陪陪他,他自己會理解的,你給小孩這麼大壓力,一點信心不給他,他怎麼有決心去和世界戰鬥?
如果你不嫌麻煩,對付小孩打遊戲有非常簡單的辦法,玩動作類遊戲就調低難度,探險類遊戲就上英文版,益智類遊戲就直接發給他答案毀遊戲,玩網遊就殺到他不能復活,遊戲的問題,就用遊戲解決,你在生活中打他一頓,他就會在WOW里抓只狗起名叫爸爸。
而且,遊戲最大的敵人,永遠不是GM,而是外掛和難度,請從這兩個思路上解決他,他才會死心,(教你呢,做人也是這麼搞)。
然後,
對他好一點吧,能有父母的陪伴,多少是件非常溫馨的事情。
最後…
我要證明我開頭的那句話,那句被你們當作吐槽的話。
教育兒子,從對付他的玩具開始,所以,從IPAD上灌輸自卑感,非常重要。。
以上
PS:以後不還原真相,就不要急著下結論,尤其是教育這麼慎重的事情。每個哭鬧的熊孩子後面都有一對不著調的爹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孩子已經熟練掌握哭鬧技能的時候說明早成功過不知道幾回了。
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有家法,當諸如到時間必須吃飯,必須上學這些規矩受到挑戰的時候,家長也必須堅守,無論是否遇到哭鬧襲擊。
iPad這東西,可以規定一個孩子從父母處租借的規矩,一天達到某個可公平判斷的條件後可使用一段初始時常,達到諸如洗碗成功之類條件則獲得額外時長,每天每次上限時長也定下來。
不守規矩就需要進行懲罰。
懲罰原則是不傷筋骨,不扭曲心靈,但是要通過不讓他達到最想達成的心愿之類能立即見效的手段。盡量不要延期處罰。
孩子為了玩IPAD而哭,實際上只是一種感情敲詐,如果你給他了,就宣告他敲詐成功,處理感情敲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久了他就會感到自討沒趣,讓他意識到感情敲詐對你失效了,相當於你告訴他「我不會再上你的當了「。
——更新分割線——
@徐湘楠的觀點是對的,但是偏題、解讀過度了好么親?為了讓答案更圓滿(也表示向可惡的爆種的死理性派示威!哼!~),特此補充
什麼是感情敲詐?
」感情敲詐,就是指和你在感情上很親近的人,非常微妙地威脅你,如果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將懲罰你,或你將因此而受罪。他們了解你隱藏得最深的秘密和你最大的弱點,從而利用對你的了解來迫使你服從於他。不管你有什麼優點或缺點,敲詐者都會利用它來對付你。「
《為什麼男人愛撒謊女人愛哭泣》一書里總結了感情敲詐的幾大要素:
- 被敲詐者:有犯罪感或某種義務的人。
- 敲詐者:知道受害者弱點的人。
- 要求:被敲詐者掏錢或付出代價讓敲詐者保持沉默或合作。
- 威脅:或讓被敲詐者的醜事曝光,或對其進行懲罰,或讓其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或讓其有歉疚感。
- 抵制:被敲詐者最初的反應都是拒絕合作。
- 屈服:滿足敲詐者的要求。
- 糾纏:沒完沒了不斷地提出要求。
孩子從小就發現,進行感情敲詐是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的方法——尤其是當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也經常使用這個策略以後。小孩由於身高和年齡的限制,相對而言顯得軟弱無力,因此,感情敲詐成了他們達到自己目的的最容易的途徑。
孩子:我要玩iPad!我就要玩ipad!你們要是不給我玩我就不去上學啦!55555555~(無限循環)
被敲詐成功後的後果分析:孩子無意間發現了感情敲詐這種武器,並感受到了其所帶來的好處,通過反覆實驗先後收穫「玩具店前用眼淚換來的玩偶」「用比不上同學的自卑感求來的iPhone15」「以死相逼守住的人渣男友或極品女友」等成果。
」感情敲詐能夠摧毀被敲詐者對自我的形象認識。」
這點上@徐湘楠同學已經被影響了,他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孩子父母的問題,這就正中敲詐者的下懷。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感情敲詐,具體應該怎麼應對?
「沒辦法,你自己願意這麼選擇就這麼選擇吧。」
「很遺憾,你自己愛這麼想,我也沒辦法。」
「很顯然你現在很生氣,讓我們等你平靜下來了再討論這個問題吧。」
「我看得出來你不高興,但事情就是這個樣子。」
「我想這需要認真考慮,讓我們以後再說吧。」
「顯然你很失望,但這事沒有商量的餘地。」
作為一國之君,面對臣子的感情敲詐,具體應該怎麼應對?
「如果你馬上拒絕屈服或談判,很可能會讓敲詐者有一個憤怒期或沉默期。很多被敲詐者往往就是在這個時候妥協的。事情必須得到解決,但必須在敲詐者願意理智地、成熟地討論問題的時候才能解決。在敲詐者處於沉默期的時候,不要對他有任何抱怨。因為你一抱怨,他就知道你很沮喪,從而使他更來勁。你只要這樣說就行了:「等你願意心平氣和地討論這個問題了,我再和你討論。」
「不要還擊敲詐者的威脅和冒犯,也不要攻擊敲詐者的弱點。」
「這時候,敲詐者可能會覺得絕望和無助,但還是想挽回面子。所以,轉而用其優點來打動他。如果雙方能夠達成妥協,那你要劃定自己的底線,並且要堅守這個底線。如果敲詐者讓你覺得不舒服,不管他說什麼你都不要聽。 」
好了,到這裡,各位有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自己幾乎每天都在敲詐別人或被別人敲詐?大家還記不記得前陣子微博熱門話題里流行過一段視頻:
小女孩假裝自己抬不動碗,死活不願意把碗放到桌子上去,各種影后靈魂附體,叫得死去活來,可他爸爸不為所動,立場堅定,循循善誘下讓孩子不情不願的把碗放到了該放的地方去。
很多人看到這段視頻後直呼好萌好萌呀~可我看到的是這位在視頻里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父親正確的教育方式,如果是中國的父母,我想八成是罵罵咧咧幾句後又像奴僕一樣把碗撿起來放好了。小女孩施展的正是感情敲詐的伎倆,而他的父親很清醒的拒絕了女兒的敲詐,這為以後向女兒實施正確的家庭教育打下了基礎。
我偏題了嗎?好像是吧~
——————吃完宵夜後再一次的分割線————————
上面已經提到,「這時候,敲詐者可能會覺得絕望和無助,但還是想挽回面子。所以,轉而用其優點來打動他。「,也就是說,拒絕敲詐的目的是為了最終的互相妥協,一切的談判只有在戰鬥之外的氛圍下才有意義,而談判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感情敲詐,這是一次放眼未來的教育行為。
@徐湘楠 的解決方案還是非常有意思的,不過我猜想效果會不會是短期的呢?等過幾個月或者他又大了一歲,你灌輸給他的自卑感因為他的成長或許已經失效了,到時又再來一次自卑感灌輸工程?那他慣於感情敲詐的惡習就一直無法改正,延伸到他人生的未來,這可不是一件好事。我從小缺乏父母的管教和愛,所以我太了解小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了,就是管教和愛,管教是適當的,主要是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承擔部分的時間管理義務,在題主提的這個問題里,愛、陪伴和糾正他的惡習並不衝突。
我在此再次聲明我的觀點:感情敲詐是必須根除的惡習,但愛與陪伴是教育的常態。
這是我第三次說這句話:愛、陪伴與糾正惡習三者之間並不衝突。
之所以用「敲詐」一詞,是因為我找不到你們需要的更加「政治正確」的替代詞,一些人陰暗齷齪的認為我的想法是齷齪的,本身就是斷章取義的行為
PS:我早已私信給提問者,與他交流,因為我是真心想幫助提問者,而不是在知乎上像一隻雄性孔雀一樣展示自己的才華與口才,也許我們彼此的補充有鬥氣的意味,但我希望我們可以真正學會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智慧,尊重提問者,尊重你的贊同者、質疑者(如果你強行把「質疑」扭曲為「攻擊」,當我沒說),這也是對你自己才華的尊重,否則就像大部分"INTP"一樣,充滿才華,但更擅長毀滅人際關係。
希望我不必再把此答案加長了,好累。四歲的孩子一定要玩iPad,玩到不想上學了,怎麼辦呢?
為什麼不能用ipad?
這個問題的背後,有一個隱含的價值判斷,就是孩子過多玩ipad是一件不好的事。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從心理學上談談為什麼孩子不能用iPad。皮亞傑和維果斯基是西方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我想借用他們兩人的觀點來分析這個問題。
▲左:讓·皮亞傑 兒童心理學家、認知學家
右:維果斯基 心理學家
皮亞傑的認知學論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通過感官來學習,所以孩子需要用「玩」的方式來認識世界。比如,他需要接觸粘土,接觸生活的東西,這樣子才能刺激他大腦的發育。
維果斯基認為,一個孩子要發育得好,一定要多跟人接觸,這就是為什麼需要父母、同伴的陪伴。通過言語的交談、肌膚上的感覺,跟這個世界連接,孩子的發育發展才會更好。
所以不能用iPad的原因很簡單,iPad完全沒有人類的溫度,並且影像的變化非常迅速。很多研究也表明,它和很多好動兒童的發展是有關聯的。因為這些孩子看到的東西非常短暫,一秒鐘之內就切換到下個畫面,影響了孩子注意力的發展。
根據心理學上的理論再來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不難了。
轉移注意力
從心理學上說,四歲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短暫的,所以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說,拿個他喜歡的玩具、找些他最喜歡的點心,或者和他說去外面散步,這樣孩子眼不見為凈,注意力一旦轉移,父母趕快把iPad收起來,不要讓他再看到,也就忘記了。
堅決表態
這種情況對有的孩子行得通,有的孩子還是沒辦法。有些孩子會非常堅持,他一定要玩到不可,在地上又哭又叫又鬧,甚至還會用頭撞地板、撞牆,嚇得家長魂飛魄散。不但一大早心情就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且家長上班、孩子上學都會遲到,該怎麼辦呢?
當四歲的孩子在哭鬧時候,還可以有這樣的做法:緊抱著孩子,但是眼睛要盯著他看,很堅決地跟他說,「媽媽知道你生氣難過,但是iPad現在不可以玩」。無論孩子聽不聽,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這個方法只適合能夠冷靜的家長,如果孩子在你懷裡掙脫著又鬧又哭,你被他激怒的話,情況會更糟。
「冷」處理
如果家長覺得自己做不到冷靜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在美國,即使孩子又哭又鬧,家長也不能心軟手軟。
美國的老師和醫生都接受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哭鬧不停的時候,把他抱起來,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比如說他的床,這一定是他爬不出來的安全的地方,還要有軟墊。
這樣做的意思是,讓孩子冷靜一下,家長也可以離開。當然,前提是孩子必須是安全的。孩子哭鬧,其實是給家長看的,他沒有觀眾,也就鬧不起來了。另外,有時候家長想要堅持,但是孩子在你面前撕心裂肺地哭,很容易就屈服了。
如果孩子一哭鬧,家長立馬就範的話,孩子就會知道,他以後要是想要什麼,只要「一哭二鬧三上吊」,就可以得逞。這樣的想法在孩子的將來可能會有很大的問題。現在是要玩iPad,將來可能是不寫作業,或者是要錢,甚至做一些危險的事情。
如果孩子哭鬧幾次後卻發現沒有效果,就會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這個情況也就不會再發生了。
所以結論就是,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先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即使不行,也不要讓孩子的哭鬧成為勒索家長的一種方法,要讓他知道,這是父母的堅持,爸爸媽媽覺得不對的事情,是不會妥協的。
不要說大道理
另外補充一點,四歲的孩子,沒有必要跟他說大道理,他也聽不懂,他們的大腦結構和認知發展,跟大人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想法非常單純:我要這個,沒有這個,我就要哭;我哭了還是沒有,我就不哭了;或者有另外一個更好玩的,我也不哭了。孩子的思維就這麼簡單,他們是聽不到家長的人生大道理的。
既然已經知道這個事情不好,那麼我們就要著重在預防上。剛才講到的方法,是已經走到這個地步的不得已之舉。那麼怎麼樣才能讓這個事情不會在家裡發生呢?
家長的以身作則
首先,少玩ipad就是一件家長要做到事情。爸爸媽媽設想一下,如果自己每天回到家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機、看iPad、看電腦,就沒有資格讓孩子不做這個事情,因為他的生活經驗里就是這些東西,所以家長們一定要以身作則。
當然我也知道這件事情有點困難,那可以這麼做,至少有一個小時之內,大家的手機是放在旁邊的。以我們家來說,一回到家,所有的手機都是放在同一個地方充電,有需要的人就過去看一下。我的孩子都已經上大學了,還是這麼做的。
準備合適的玩具
很多家長都說,沒有iPad小孩子就吵鬧怎麼辦呢?這件事情,不是每個時代都是這樣的。幾十年前我們沒有iPad的時候,不也過來了嗎?老實說,最適合孩子們的玩具,絕對不是iPad,建議家長們可以在家裡放一些粘土、積木、蠟筆、紙、書,這些就夠孩子玩了。
很家長還是會說,可是他看到iPad就不想玩了。沒錯,所以iPad一定不要出現在孩子的視線里,然後把這東西給孩子,跟孩子們一起玩。孩子很需要大人的溫度,很需要跟父母交流,他的語言才會發展得好,才會知道人跟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一些應對進退,還有很多知識。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問,可以隨時跟他聊天、補充。這些,都是iPad做不到的事情。
在平時的生活中,給孩子提供正確的玩具,對小孩子來說,最簡單的玩具就是他們最好的玩具。家長也要把自己使用ipad的時間控制住,不要把iPad當保姆、當阿姨、當媽媽,這個樣子,孩子可能暫時不來煩你,之後要來煩你的事情可多了呢。
四歲的孩子為了玩ipad不肯上學,這不僅僅是孩子的錯,希望家長能夠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以前我小的時候要什麼我娘不給我就哭。後來我娘就是不給我就躲到房間里哭,我娘不理我,我哭了半小時出來了,我娘問我,你怎麼不哭了,我拖著鼻音答:哭也~沒~用~~。
後來越長大越發現撒嬌比哭有用多了=,=這個時候,不是愛心泛濫的時候。
一定要讓他意識到哭鬧無法使你在原則上讓步。
如果傳統的打罵方式令你感到違和,你可以搶走他的『玩具』,在他哭鬧的時候轉移他的注意力,不領情則不理會。然後再試圖和他達成一個共識,只有在認真學習做功課的條件下才可以玩『玩具』。
****************************************
我是來贊同@Daybreak拂曉的。
寧可做父母的飽受愛的折磨,也不要驕縱孩子的不合理慾望。
所謂人格健全的人我沒遇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倒是太多了。
愛孩子,在達到『不去上學』的程度之前就去幫助孩子改正習慣;
愛孩子,就不要讓孩子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重要,就算我做錯了,每個人也都要走入我的世界、理解我』。
理解孩子,走入他的心去和交流,多麼美好的境界!多麼崇高的父母!
你真的確定孩子能夠理解你的苦心,理解你行事的軌跡?也能走進你的世界?能按照你設想的那樣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寶貝?
不要再為了滿足你心中無法宣洩的愛而去綁架一個孩子的天真。
你為他做得再多,都遠遠及不上糾正他一個錯誤的思考方式;
你為他花再多的時間去陪伴,都彌補不了他日後因為性格的缺憾而造成的後悔。
所以,還是那句話,寧可做父母的飽受愛的折磨,也不要為了一己之愛,毀了孩子的人生。
1轉移興趣點;2家長多陪孩子,開闊眼界
因為一開始就沒有限制,以及制定遊戲規則。所以成為無規則性的小孩。
舉實例,我家手機電腦遊戲,孩子在的時候一律不開,有電視,沒有電視信號。其他IPAD之類更是絕跡。
小朋友提出要看動畫片,可以,每天最多半小時,超過時間關掉。
最近需要做圍棋作業(遊戲性質的),第一次開始就給他制定原則,一天只能做3大題,超過關掉。
不需要批評,打罵,商量等。原則時間內的,他願意爸爸媽媽陪他,就陪他,時間一到,乖乖自己關機,玩別的。看不慣某死硬派的答案,前面先是拆句子,把一個邏輯很清楚的問題拆成好幾個但與答題毫無關係的句子,隨後進行幾乎毫無根據憑空想像的推理,我想問:你這是答題呢還是寫偵探小說呢?回答之前先問好提問者的基本情況不行么,別自己憑空想像,讓人看著答案挺神的,其實對於提問者幫助很小。吐槽結束,開始回答。
1. 首先你問的是:「4歲小孩玩 iPad 玩到不想上學,不讓玩就生氣哭鬧,怎樣引導比較好?」 我完全可以把問題變為「4歲小孩玩 psp玩到不想上學,不讓玩就生氣哭鬧,怎樣引導比較好?」「 4歲小孩玩電腦玩到不想上學,不讓玩就生氣哭鬧,怎樣引導比較好?」或是 「4歲小孩看電視看到不想上學,不讓看就生氣哭鬧,怎樣引導比較好?」等等。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問題並不特殊,屬於一個大的範疇,可以被統稱為「兒童對電子產品上癮的問題」,並且這樣的問題曾經在別的孩子上一定出現過而且通過適當的引導得以解決了,不應過度的擔心。
2. 解決方案:
1』.我推薦諮詢兒童問題的專家,他們更加專業,遇到兒童對電子產品上癮過這樣的事例,經驗豐富,更加知道如何引導孩子。
2』.說說我的想法:首先應該積極的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心中所想。問問他喜歡那個遊戲或那類遊戲,原因是什麼。若是孩子在幼兒園,沒有夥伴,缺乏溝通之類的原因,只能通過玩遊戲放鬆的話。家長就應多陪陪孩子,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相互溝通,玩耍。若是因為單純的喜歡遊戲,覺得新奇,適當的玩玩也並沒有什麼壞處,但同時應該培養孩子其它的興趣,如戶外鍛煉,讀書,或是學習樂器之類的,分散孩子的興趣點。另外,可以通過自己疊被子,洗碗(4歲孩子能做么。。。)一次可以獲得半個小時遊戲時間之類的獎勵機制,培養孩子。核心就是:多與孩子交流,多關心他,讓他覺著你不是高高在上。當然也應有原則,該睡覺時就是應該睡覺,該學習就應該學習,樹立家長的威信,告訴他什麼是必須做的。。
一頓毒打。
小時候都是這樣把。。引導他寫ipad 程序。
「玩到不想上學」
這句話本身就說明,平時縱容的太過了,想只靠引導的方式回到正軌是不現實的。平時錯誤的縱容就是錯誤的引導,所以現在必須急剎車!然後輔以其他活動,分散其興趣。
很明顯你的家庭教育體系里缺少一個東西:什麼事情可以商量,什麼事情沒商量。
一定要反覆強調,讓小孩知道,一旦有事情被列入沒商量名單了,他就不能再針對這事情討價還價了:
比如沒商量的事情:水火電之類的東西不能去碰;對長輩有禮貌,不許故意說謊;不許惡意傷害別人等等
一旦觸犯,一次警告,二次懲罰,三次毒打
你這種情況的話,立刻把「每天必須去上學」列入此名單,剩下的就是堅持不妥協,小孩很快就明白了。
今天我想晚一點睡
不行,你明天會起不來床,遲到的
我保證明天早上鬧鐘一響就起來,肯定不遲到
好吧,那你可以再玩30分鐘;不過如果明天因為起不來床遲到的話,以後就要按時睡覺
-----
寫完了忽然發現羅嗦了,其實總結就是 立法明,執法嚴
讓他玩到吐,如果他能一直堅持玩十年,相信我,他會有大成就的。不過要是不能,哼,那你當初幹嘛哭著喊著要玩,你自己的選擇,你就得負責!什麼?小孩不懂事?好借口!你長大了也不會懂事的。
哭鬧就不去管他,他自己就不哭了
越去管,他哭鬧的越厲害
你們大人和幼兒園都太沒勁,連個iPad都不如,我忍了只能玩這個了。什麼!不讓我玩!我的世界崩潰了!!!
iPad上學去了
我覺得吧,孩子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原來可以玩,現在卻不讓了。
舉個例子,我姐的姑娘,兩歲開始就玩小遊戲了,但是從她開始玩遊戲那天開始,我姐就告訴她,對眼睛不好所以你只能玩十分鐘,開始她不捨得,總是多玩一會兒,我姐過兩分鐘提醒她一次,直到她自己主動關機,抱過來她狠狠的表揚,現在四歲玩遊戲十分鐘停像機器人一樣準時。
再舉個例子,我大姑子的兒子,剛剛會吃東西的時候他媽總怕他噎著,只要他嘴裡東西多了就會指揮"兒子,吐、快吐",常常自豪她兒子噎不著,現在她兒子三歲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吃飽了不餓了,就會抓起食物嚼完滿地吐,公公想管他攔著不讓吐,他就滿地打滾嚎,一鬆手他趕緊吐,接著嚼接著吐。
大姑子孩子是熊孩子么,我不覺得,至少在我這裡他特別聽話,每當他玩我手機我都會耐心的在他耳邊一遍遍重複,舅媽的手機要充電哦,不能玩哦,你幫舅媽拿去充電哦,說幾次他就拿去了好好的放那兒,我再抱他來表揚,所以他從不玩我手機,從不搶不哭,但是他媽的就不能倖免了,嚎的驚天地泣鬼神哪。
這算是感情要挾么,就算是吧,那也是大人給了他權力
4歲了還這麼不懂事,煮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穿紙尿褲不用尿布?
※一歲半孩子似懂非懂,怎麼斷奶能夠使得大人和孩子都儘可能不那麼痛苦?
※4個多月的男寶寶,晚上醒四次,請問需要睡眠糾正嗎?
※從出生到20個月大,撫育一個寶寶到底要花多少?
※兩個多月的寶寶總愛吃手,需不需要現在就買安撫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