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作以後讀書的感覺慢慢找不到了,買了好多書都讀不下來?
以前上學的時候讀書讀得很厲害,幾天一本讀得也很快,為什麼現在工作了,感覺讀書越來越吃力,依舊不停地買書,形成了習慣一樣,可是好多書都讀不下來,工作日上班,雙休日加班,零零散散的讀書總覺得差了點什麼勁,怎麼樣去調節?
謝邀。
以下可能:
你現在手頭有更多」我自己不一定喜歡但別人說讀這個比較好「的書了。
你的更多時間花在」我該讀什麼書呢「上,而非讀書本身。
你太把讀書當回事了,讀書本該是隨時隨地碎片時間都能讀的,只要你喜歡。但你現在未必有這麼樣正襟危坐讀書的時間。
你想讀的書越多,對一本書看得越鄭重,越會下意識的拖延著不去讀。
最簡單的就是,把書打開,讀,讀不下去就放開。世界上沒有非讀不可的書。讀自己喜歡的想讀的書就行。
此道理也可以推廣到別的許多東西上。有個不知道是不是段子的段子:據說德國有下水道工人每天正式開工之前,都會抽空看一會兒黑格爾……
沒有讀書的感覺,沒有讀書的時間,實際上可以轉化成這樣一個問題:沒有騰出讀書的時間。
再拆解一下:你是為了什麼而讀書?
1.為了獲取知識信息(散,沒有主要目的);
2.為了休閑;
3.為了專業方向的充電(集中,有主要目的);
4.其他。
工作後,人的時間不可避免的會被劃分為若干個碎片,很難像上學時候可以騰出較大量的空餘時間去進行(事實上,上學時候不讀書的人仍然比比皆是),而這些碎片化時間裡你仍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分個主次,是上網刷社交網路/論壇/Q群/知乎……呢,還是抽空打下DOTA/WOW/D3/遊戲機……呢,還是什麼都不做發獃……呢,每一天每一天你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而讀書,曾經很花時間很花心思的讀書,除非緊要,往往會在潛意識裡把它的排序自動往後。
讀書真的沒有什麼大訣竅,但你可以試著讓自己多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去儘可能多看一會兒書,等車時候,坐地鐵時候,午休時候,晚飯後,睡前,每天騰出大量時間看書的奢侈度太高,但每天擠出一小段一小段,日積月累下來的時間也並不少——關鍵還是看你如何取捨。書是一個又一個在你眼前展開的別人的世界,它不會像健身房塑形那麼迅速成效,不會像玩遊戲般可以立刻獲取快感,也不如刷網一樣可以輕鬆消磨時間,但在我看來,讀書,逛世界——這永遠是一個人升華自己的最好方式,只不過,他們需要的都是最奢侈的東西,時間。
唔……隨便寫了一下,我趕快把手頭這幾本消滅好了。讀了無數書卻沒啥變化?沒事兒,這本書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我家沒有書房,卧室和客廳一共擺了大大小小五個書架,擺滿了我們家幾口人的各種書。今年上半年我處理了兩大搬家紙箱的書,那時感慨,我真是好貪心,很多書看到了解到就想要擁有,買回來都沒怎麼看,堆著堆著就舊了,過時了。還有一些書,買的時候很上心,也記得自己看過,可是在整理的時候,居然一點兒也想不起來是什麼內容,有什麼要點。這書讀得都不好意思說已經讀過了。
我這種情況不是個案。有很多朋友也是這樣,書讀過和沒讀過也沒什麼區別。一本一本的,只是增加了可以誇耀的數目,生活沒啥改變。
這樣讀再多書又有什麼用處呢?自然,很多書是用來享受和陶冶情操的,不能付諸於功利心。可是,一些非虛構類書籍,商業書籍,職場書籍,還是應該尋求一些生活上的果效吧。
帶著這個目的,我翻開了大岩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薄薄的小書很有啟發作用。作者發現「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這一現象後,開始大量讀書,一年間閱讀300本以上的書籍。想要創業,也讀了相當多創業書,卻在五年之後才開始行動。於是他認真思索,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生活卻沒什麼變化?他認為,我們需要學習把書籍內容化為實際生活的方法。
《實用性閱讀指南》就是他在創業過程中使用的實用閱讀指南。讀書,可以休閑娛樂,也可以學到東西改變生活。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一種方法,讀書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掌握技能。
根據讀書目標不同,方法也不相同。這是自然地,如果有心,什麼書讀後都能對生活產生影響。然而,有沒有一套不需自己摸索,就能把書中內容化為實際用途的方法呢?
首先需要高效率讀書。想要高效率需要先確定自己的讀書目標,找到主要內容,在限定時間裡快速讀完。
當然,閱讀時可以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可以在書上做記號,不要怕弄髒書。讀完之後要去整理,用思維導圖畫出結構圖,整理書的層次和內容。
讀完後也需要記住所讀的內容。不能讀完就忘記,豆瓣一標記就完事兒。根據記憶曲線,想要記住東西,必須還是得反覆看多重複。另外,現在認知科學的發展告訴我們,有感情地閱讀和輸入時,提取就更為容易;當我們帶要講給別人的明確目的時,大腦也就越活躍,記得就更牢固。還有一些特定的記憶方法可以使用,比如故事記憶法、首字母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等。
讀完了,記住了,不行動,書中的內容只是我們炫耀的資本,知識樹的一片葉子而已。還是要付出具體的行動。所以《實用性閱讀指南》重點講了如何將書中內容付諸實際行動。大原則是將「自我指導」用於讀書和行動。
最後,作者還介紹了和創業、自我啟發、考證、領導力、提升工作技能有關的五本書。
高效讀書
一本書拿到手裡,你對它有什麼期待,讀它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能夠把這一點弄清楚,基本上這本書你就不會讀得太吃力(這裡探討的書都是非虛構類,尤其是職場商務類)。可以的話,甚至可以列一個目的表,把自己想要達到的行動目的和讀這本書的目的都列出來。
明確目的之後,就要進入閱讀階段了,當然不能把書拿過來,從第一頁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讀。序言、目錄、後記等先讀一下,掌握大概內容之後,用最短的時間快速翻閱一遍。我自己是一頁一頁地翻一遍,在翻地過程中從左到右瞄一遍。
然後找出最核心內容,限定好時間,集中閱讀。限定時間這點非常重要。在有限時間裡有待完成目標時,大腦會適度緊張,精力更加集中,閱讀效率自然就會高一些。
讀得時候,需要注意,一本書不可能每個字,每個句子,每個章節都一樣重要,要學會取捨,並且一定不要試圖全部理解。總歸會有我們的知識面覆蓋不到的地方,那就先放下。也許讀完整本書,那個理解不了的地方因為反覆出現,就變得容易理解了。
想要提高閱讀效率,還有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帶著「輸出」的意識去讀。讀得時候想著「我要講給人聽」,「我要寫下來」。這樣「輸入」時難度就會加大,難度加大,記得就越清楚,輸入就越高效。
同時讀多本書,也是提高效率的好辦法。因為這樣也勢必增加閱讀難度,會去思考「上次讀到哪了」「前面講得是什麼?」等等,就會加深印象,閱讀效率也就會變高。當然同時讀最好是不同領域書籍,總得有兩本書是自己感興趣的。
讀書筆記的記法
我過去是不怎麼做筆記的,頂多在書上畫上幾個記號。可是只畫記號,又不重讀的話也是沒什麼用處。作者主張做讀書筆記。閱讀時在書上做各種標記,劃線、寫關鍵詞、貼便簽等等。然後寫筆記,一種是摘錄+感想,一種是全書結構層次。
前者,可以通過自己在書上畫的各種記號,找到想要做摘要的地方,直接把書中內容摘錄出來,加上自己的感想。現在有一個蘿蔔書摘APP就是這種形式,直接摘錄原書內容,加上自己的一點感想,就是一片讀書筆記。簡單明了,對個人和讀者都有幫助。當然作者還提出,可以把摘要的內容分類之後整理好,方便自己閱讀。
而全書結構層次這種筆記,作者認為思維導圖是最好的方式。用思維導圖來為整本書做筆記,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書籍原來的結構層次,另一種是自己有感想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結構層次。
高效記憶書中內容
根據艾賓斯曲線,人的記憶就是會逐步衰退,為了能夠記牢一些問題,我們需要反覆閱讀,不停重複。
但也不是所有內容都值得反覆閱讀。一本書的精華一般是全書的20%,而這20%中,可能也就只有20%是重點,是你所不了解的。這些內容才值得反覆讀。我自己是在讀地過程中划出重點、我喜歡的句子、新奇的想法、有趣的例子等等,再讀的話,我只看自己划過線的部分。這樣,即使重讀,也不會花特別多的時間。
現代認知科學研究,我們在大腦中輸入內容,如果輸入時難度越大,提取時就越容易。這個意思是說,閱讀的時候,花的力氣越大,能記住的部分越多。比如,如果帶著感情去讀,調動的大腦部位就會更多,相應的,也就更容易記住。前面提到的,剛開始讀的時候,就想著要向其他人複述,那麼輸入的難度相應就會變大,調用的腦細胞就更多,提取也就更容易,記住的就更多。
當然,不論我們怎麼利用大腦的特點來閱讀,還是會有很多內容並不能順利記住。那麼就需要一些記憶術來幫忙了。
把想要記住的內容整理成故事,越荒誕越容易記,因為我們的大腦是喜歡驚奇的大腦。
用首字母來記錄文字。比如SQ3R閱讀法,比如《結構思考力》中提到的「論證類比」。
聯想記憶法,通過一些具體形象聯繫記憶。把需要記住的內容用荒誕的畫面或者形象來展示一下,書中舉了個例子,需要記住書和富士山兩個無關的內容,就把富士山想像成一本巨大的書籍。
便利貼記憶法,把我們熟悉的場景作為記憶的背景,把需要記憶內容放入場景中,很容易就記住了。
想要實用,還得行動
所有書中內容,想要用起來,不能僅僅是記住了事,還需要付諸於行。
很多實用書籍都是為了說服我們行動的,當我們照著做了,自然就可以。可是怎麼照著做,怎麼結合自己的情況去做,則是有難度的事情,《實用性閱讀指南》中的這部分,我覺得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思考自己的現狀,確定現狀和目標的差距,加上10%,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就去完成那個10%,目標既不高入雲際,也沒有不費力氣。思考目標和現狀的差距。將目標具體下來,確定行動順序,開始實施,每一步都有具體可參考的指導。
舉個例子,最近我讀了極簡主義相關書籍,看完之後,太想讓我雜亂的家變成書里圖片上那樣乾淨整齊簡單。於是我制定了整理居住環境的目標,要在三個月內將我家裡的雜物都清除,做到物質極簡。這就是從書本上設定行動目標,這個目標要清楚可衡量,有時間限制。
想像一下,三個月後,我的客廳沒有堆積如山的書籍,我的沙發沒有到處亂跑的玩偶,我的廚房沒有亂七八糟的餐具,到處都是恰到好處,不論怎麼弄,也不會亂。我的心就要飛起來了,環境乾淨整齊,我可以集中精神做事情,太美妙了。這就是想像目標達成時自己的樣子,可以從狀態、心情、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五個方面來想像。
但是目前我家裡堆積了無數舊衣服,各種不怎麼玩的玩具,看過的、過時的書籍,數不清的雜物。這一步主要是明確自己現在所在的位置。
如果家裡的東西少10%,一些大件不用的物品不見了的話,空間就能騰出不少,心情也能稍微輕鬆一些。這是在思考,在現在的基礎上多完成10%的目標(這個例子里是我的東西減少10%),狀態會是什麼樣的,這一步可以說是思考與目標之間的差異。
為了減少10%的雜物,我可以將家裡閑置的餐具、玩具和陽台上的花盆先處理掉。這一步是縮小差距的具體行動。當然,一步一步,我們可以將行動目標漸漸提高,達到+10%目標的最小行動是什麼,達到+20%目標的最小行動是什麼,將100%分解成更近的小目標。
餐具、玩具、花盆,我最想先處理餐具。如果把閑置、不滿意的餐具都處理了,我的廚房會清爽很多,每天做飯都會有好心情。這一步是從所寫項目中選出一項:最想做什麼?會有什麼結果。
為了收拾餐具,我可以明天開始把所有鍋碗瓢盆都拿出來,挑出一直使用且喜歡的,把不喜歡的、閑置的打包整理好,送人或者扔掉。這一步是將行動細分為明天就能開始的小步驟,可以思考為了能這樣做,這一周我可以幹什麼。
先收拾大件的鍋,再收拾閑置的烘焙工具,最後是碗碟。這個周末把上面的事情做好,每天做一件。這一步確定要實施的事情,確定好時間、方法以及思考完成後會是什麼心情。
為了順利進行我的極簡計劃,我要把這個方案告訴家裡人,請他們監督我。明天就開始行動。這是最後一步,告訴他人,開始行動。
怎麼樣?龐大的清理工作看起來也不那麼嚇人了。
這個自我指導的方法雖然有點繁瑣,但是它把看似無從下手的大目標拆解成明天就可以著手的一個動作,輕輕鬆鬆開始行動,一邊行動一邊通過成功想像來激勵自己。果然夠實用,我想我明天就開始收拾廚房啦。
讀《實用性閱讀指南》,我最推薦的也是這一部分,如果能夠熟練掌握書中介紹的自我指導方法,讀任何書籍,只要我們想,就可以把它變為我們自己的技能,日積月累,想不進步都難呢!心境問題。
一般情況下,人的心境是由外部環境決定的。當你在學校的時候,你的環境就是學習的環境,是書本的環境。而工作之後,你的環境是與外界交流的環境,是講求付出與回報的環境。
在這個情況之下,讀書就變得不那麼單純了。你會思考一個問題,即是「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去讀書,能馬上學到些什麼呢」?而且,對於你經常加班的工作性質,這種情況會更嚴重。因為你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少,你會更珍惜自己的時間,會更要求馬上得到好處,功利性會更強。
再者,讀書的時候,精力集中地程度也會下降,不知不覺就被白天工作時遇到的一些事情差開了神。或是對馬上要做的事情感到焦慮,也會打擾讀書的心情。
於是,就有了樓主的感覺出現。
——作為同樣感受的我的一點分享。
前面很多人總結的都很不錯,我想說說的是既然讀不進去書,那就不要讀了。讀書的目的有很多,求知、凈化心靈、獲取知識與靈感等等... ...但是如果只是為了這些目的去讀書,那麼「讀書」就不具有不可替代性。看一部不錯的電影技能收穫靈感也能得到放鬆,聽一首音樂既能凈化心靈也能愉悅情緒。 被(移動)互聯網以及工作衝擊的生活狀態,其實有著很多有意義的方式去完成「讀書」所帶來的功能性。
很多人都被「讀書」這一概念所限制,使其物化成具體的事物或行為。誠然捧起一卷書,品著油墨的書香伴著清茶,是一種絕佳的享受。但是如果沒有調整好最佳的狀態,這種方式就成了負擔。所以,當自身信息所傳遞出來的是「我現在並不想讀書」,那麼去干點別的吧。哪怕是仔細端詳自己太太的美貌,或許也能有來自心靈的觸動。
我認為有一個原因真的很關鍵:
上學的環境(教室里)是沒有電腦的。而工作中,你是要整天面對著電腦的。
由於網上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滿足人「自由選擇接收各種不同信息,而不用太多思考」的需求,所以就算在沒有工作的時間,只要你坐在辦公桌前,就會不由自主地打開一個網頁來放鬆一下大腦,而不是打開一本書——而這個舉動給人帶來的放鬆感會更加消減你看書的動力。
在上學時,你把讀書當做一種娛樂,所以讀書很快。工作以後,你有更多娛樂的時間和金錢,所以讀書的吸引力沒那麼大了。這時候,你需要轉變讀書的目的,才可能重新養成閱讀的習慣。
閱讀的目的可以分為三種:
1.娛樂消遣。
絕大多數人的閱讀都是這種類型。武俠小說、愛情小說、甚至國外名著,讀這些書時,享受故事情節帶來的衝擊,情緒隨主角的命運變化而波動。
坦白講,這類閱讀,和看電影、唱KTV沒有什麼區別。這些內容,不會給你的人生帶來什麼智慧。《我的前半生》播出以後,有很多人總結裡面的人生道路和愛情哲學,非常搞笑,因為這類作品,最大的作用就是消磨人的時間,想從中學習什麼,幾乎沒什麼可能。
讀書時,不論在高中還是大學,大多數人的時間沒那麼自由,常常需要呆在學校,而且金錢也不寬裕,因此,讀書基本上就是最容易接觸、性價比最高的娛樂方式了。
工作以後,情況完全不一樣。下班以後,沒有人限制你去哪,浪到幾點,大多數人也慢慢有了積蓄,酒吧、party、通宵看劇、和同事一起玩王者榮耀,這些事比閱讀帶來的快樂更強烈、更直接,你當然抵擋不住誘惑了。
2.實踐應用。
這類閱讀的目的性很強,每一次閱讀,都需要給自己帶來知識或者技能上的提升。進行這類閱讀時,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 書中講了哪些知識或觀點?怎麼講述的?
- 哪些內容能應用到日常的工作或生活?
- 與現實情況相比,書中的內容是對還是錯?
這種閱讀比較辛苦,需要做批註,做筆記,對於特別好的內容,要反覆消化。一本經典的書,可能會讀很多遍,才能最好地利用其中的智慧。
這種閱讀也非常刺激,非常有成就感。畢業後,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戀人分手、和同事撕逼、積蓄漲得太慢,幾乎所有的現實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找到答案之後,立刻加以應用,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你會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修身養性。
讀一些古詩詞,或者經典的小說,能讓我們理解生命的厚重,對心靈產生一些引導。不過,年輕時不適合讀這些內容。
很多年輕人,讀了一些書籍,就認為自己與世無爭,其他人的努力沒有意義,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
沒有得到過財富,就標榜自己的輕心寡慾,非常沒有說服力。
沒有與他人產生過靈魂的震顫,就覺得戀愛是浪費時間,相當於人未老心先死。
看清了讀書的三個不同的目的,才能改變自己的習慣。
在20-35歲這段時間裡,閱讀以「應用實踐」為導向,用知識和智慧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就能獲得讀書的持久動力。
找不到好工作,從閱讀找答案;
很難建立親密關係,從閱讀找答案;
財富積累太慢,從閱讀找答案;
與人溝通有問題,從閱讀找答案。
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很獨特,以為自己的困難是獨一無二的,恰恰相反,99%的人生問題,都曾經有人遇到過,並且經歷了艱辛的探索從而找到答案。
那麼,解決了閱讀的動力之後,應該閱讀哪些書呢?在讀過1000本書以後,我選擇了這些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蘭啟昌:你的私人書單是什麼?
可能因為你本來就不喜歡讀書,在學生時代,讀書的目的就不純,只是為了純屬裝逼。
也可能因為學生時代無聊的是時間太多,所以,裝逼之餘還能打發一下時間何樂而不為。
也有可能是因為除了讀書,你的娛樂生活方式比學生時代多太多了。再加上讀書是一件需要耗費專註力的事,如果不是有很大的興趣,去讀書會很累,學生時代還好,讀書相當於是一種娛樂方式,但工作後我們想要的是一種更加放鬆,不需要自我抑制的一種娛樂方式。尤其是對於那些好書,需要精神集中不斷思考。當然,花千骨和少婦白潔這種書就不需要了。讀書和看小說打遊戲畢竟不一樣,後者會引導你馬上產生很爽的感覺,而前者卻不會。相對而言,讀書畢竟屬於學習行為,它需要你主動去消耗意志力去保持專註。而每個人在一段時間之內的意志力是相對固定的,當你在工作的壓力下去努力完成各個任務之後,你的意志力被大大消耗了的,因此在空餘時間,你便缺少意志力去克服自己偷懶享受的情緒,就導致了你所說的情況。
而你之所以買這麼多書,是因為你畢竟是個崇尚知識的人,買書能讓你馬上獲得一種「我已經獲得其中知識」的假性快感。
另外,有沒覺得你現在對買書的控制力都變差了?
突破現實
高中讀網路小說不下千本,開始一本看一個星期,好多好書,高考完了之後看的反胃,一本書只看目錄就玩了。
那麼我是如何在大學轉變,(大學就看了一兩本網路小說)。我記得接觸明朝那些事兒,我驚呆了,原來歷史如此好看,我看了于謙傳,接觸心學(戴闌珊,王覺仁,錢穆都有寫,錢穆的沒看),後來接觸法國大革命我又驚呆了,好好看,推薦一個記錄片大國崛起。有小說。然後接觸希臘,因為我愛好旅遊。因為歷史都是要廣泛的知識,所以覺得有趣,人物的悲觀離合,人性,事件,文化等都不錯,你應該看過劉猛的讓子彈飛,我後來看了弗,賽斯福的豺狼的末日,戰爭猛犬等書,因為看野餓敢死隊,結局那段墓志銘太經典了。我百度出這個作者,確實不錯。然後推理,因為看無限恐怖,後來看了電影東野圭吾的書,強烈推薦電視劇神探伽利略,電影盛夏的方程式,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還有別的忘記名字了。
一般網文有點黃,我無意間買了渡邊淳一的失樂園,真心驚呆了,又看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還有別的可以百度,世界十大禁書。
因為網路有科幻,我看了三體。
其實還有很多,我想不出來了。
儒學這個要說下,因為接觸心學,對宗教,儒,佛等產生興趣,其實也不錯。
我以前也是怕看這個,後來發現還不錯,比如才看了好兵帥克,基督山伯爵。因為如果廣泛看網文,一看的快,二,思維幻想性大(喜歡yy),三,網文趣味性強,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好書讓你產生共鳴。
比如,動漫類的同人書籍,你是否可以引申出日本動漫文化,音樂,聲優等。繼而引申出對日本的了解,我看了菊與刀,德川家康,一些其它的書。
愛好法國大革命,接觸盧梭, 黑格爾,亞當.斯密等人的作品。
喜歡網文應該喜歡趣味性強的。不過大學在繼續覺得沒意義,所以接觸了發現也不錯。
哎,其實很多人對網文有偏見,不過北大不是有這個研究,我發個摺疊。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655713/answer/41986468。
現在在看日本武士的書。所以每當我看書看的煩躁,我就先放下在看的,去找其他的領域的。今天上午把大學抄了一遍。
其實當你看了很多書,你可以看下紀錄片,電影,水群,和志同道合的交流。我好像加了5.60個群。有興趣就水下。
看書也會讓我有衝動,去年寒假看了當代中國的現代文化,逃離北上廣之上海太貴,在寒假去上海一邊旅遊一邊看相關的書,太愛于謙跑去了杭州。
我在寒假上班的效率和數量也大大減少,真的沒這麼多時間。我當時就是看視頻,偶爾一次看幾本書。一天看一點,不好的捨棄。
我手機上看書軟體就有上十個,因為在網上加了許多好友,偶爾相互交流一下,會更有收穫,因為當一直一個人看書和世界隔絕真的看不下去,我現在喜歡把書當做一個突破口去發現更廣闊的世界。
所以我的建議,看書,交流(可以網上),相關的事物等。這樣你會發現看書真的很快樂,我就感覺很快樂的。
我舉一下自己的例子,記得當初看了當代文化的現代中國,主要講老上海,所以當我去上海就去了城隍廟,加了幾個上海人都說沒啥看的。可當我去了一切是那麼好看,因為我看書知其歷史,默默想很多年前的人在做什麼,它見證了什麼,當我觸摸每一個門柱,走過每一條小街我都在想它的歷史過程,或許不被書記載。
我去磨山梅園觀賞也是,想想書中所寫的那種望不到頭的場景。去網上有視頻,照片,但當你生臨其境你感受到不同。
雖然我也沒見過啥高大上的古物,但我覺得每一個歷史,藝術都是經過歲月和故事的沉澱,所以優美。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都是一滴水,唯有那些能夠流傳的物體才能讓我們感受到那不能經歷的時代。
以上個人想法,所以喜歡到處逛。且往往有得。
加一句,國外,國內,冷門,雜誌等真的多得你看不完。慢慢去尋找吧。
工作很多時候是功利的,而讀書不是,兩種心情的切換是有難度的,尤其當你的工作又和文字有關的時候,不功利地讀書對你來說就變得更難了。
我開始工作之後幾乎沒怎麼看書,我做的是文案,常常寫些營銷性質很重的文章,我覺得有時候看書會變得很難受,覺得自己在生產垃圾。
這段時間我辭職了,在家裡呆了一個月,瘋狂地看書,像永遠吃不飽一樣,我才明白原來是工作影響了我的閱讀。
樓主的困惑,我也有過。也去思考過原因,除了工作之後被日常繁瑣的事情擺弄的沒有那麼多心思看書外。我覺得也跟現在的微信、微博有著一定的關係。
我不知道樓主是不是玩微信微博,知乎裡面之前就有過相關的討論,雖然與你的問題不是直接相關,但是或許可以開拓你的思路。如下:
如何權衡微信朋友圈獲得的信息和浪費的時間?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289246
知乎上那麼多人極力推崇讀書,那麼為什麼不把上知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82901
此外,我覺得就像我們做一些事情需要找感覺一樣,我不知道樓主處在一個怎樣的氛圍中,若是你周遭的人不再像學生時代一樣讀書氛圍濃厚,那樓主現在的心境自然也是很好理解的。而且,讀書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要有興趣去看,同時,最好有交流的意願。這裡的第二個知乎討論里的學習金字塔就提到說,交流分享會加深你對閱讀的理解。在我看來,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你的閱讀興趣。
因為工作後,工作性質的關係,工作內容很瑣碎,有一度時間我也很困惑,自己上亞馬遜、上噹噹買了不少書,但是怎麼即使刷著微信、朋友圈,也略帶慵懶不願意去閱讀,覺得靜不下心。
然後我就跑圖書館去了一趟,然後我發現,原來氛圍對我的影響真的不小。在圖書館裡靜靜的呆上一會兒,我又能稍微找回一點兒讀書的感覺。同時,強迫自己養成去豆瓣逛逛,在豆瓣讀書寫寫自己的讀書筆記。
慢慢的,把一些讀書的感覺找回來。此外,不妨找一些自己原先沒有涉獵的範圍,或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驚喜。
願我們都能找回自己的閱讀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家裡面斷網~哈哈 我就是這麼乾的 回家後從不開電腦~
別把閱讀想的太神聖,也別太功利,讀得進去就讀,讀不進去就放下
吃飯的碎片時間,洗腳的碎片時間,有一星半點的空隙,就拿起來看兩眼愛讀的
日積月累,一年也能讀掉不少呢快搞個Kindle,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上下班通勤吃午飯都能看
學生時代大塊時間去讀書,工作後是大塊時間是工作
需要改變的是##利用零散的時間去讀書##,個人覺得你是對於連續讀書養成了習慣,如果利用零散時間去讀書,比如:
- 睡前
- 早上晨便(反正我習慣抽一根)
- 地鐵
工作後很難找到大塊的時間去讀書了,建議如果周末不忙可以拋開手機和電腦等有網路的環境,這樣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靜心下去讀書了。
最後祝題主找回閱讀的樂趣,身體or心靈保持一直在路上
我猜是因為買的都不是你真正想看的書吧。
大多數人進入工作後的通病,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加班,娛樂,應酬,不肯分出一點給讀書或者健身。
久而久之,人乏了,心倦了,鬥志消沉了,理想也不再談了。
建議題主抽出一個大塊時間,搞一次全身乏力,累到半死的健身,來一次沒日沒夜,昏天暗地的讀書,感受一下什麼叫活著。
人脫離學生時代的,讀書和鍛煉,是生活的第二次開始
我也以一樣。但是5月份開始,我已經戒網了,工作以外的時間絕不碰電腦,就看書,偶爾看看電視,慢慢就找回了看書的感覺了。公車上也看書。一個月我看了有8本書了。現在對電腦沒那麼依賴了。你可以這樣試試。
新人裝逼,試著說一說
首先,這個問題不只是你的問題,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
首先,從時代層面講,我們處在一個現代到後代的過渡期,在現代文化中,時間還是連續性的,整個社會是中心化的社會,但是,當幾十年前的後現代先驅們所預言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來臨後,後現代現象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看書是一件需要大片連續時間的事,但時間的碎片化讓這種大片連續時間變得越來越稀少,另一方面,在中心化的社會,我們相信權威,只有權威人士的書本才能夠打動讀者,能夠買到手裡的書大多都很優秀,都能夠將我們的注意力深度吸引,而到了去中心化的時代,阿貓阿狗都可以寫書出書了,書的數量暴增質量卻驟減,所以你買的那些書越來越難讓人沉浸其中。
其次,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指數級增長,創造了大量的新的產品,大到諸如手機電腦,小到各種新奇的小玩意,產生了新的拜物教文化,這種文化影響了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使其心思和時間都越來越分散在諸多外物之上,從而無法將更多的心思時間放在閱讀之上
再次,儘管世界經濟在發展,但競爭卻越來越激烈,激烈的競爭導致每個人時刻得擔心自己的生存質量,從而將更多的時間精力都花費在了工作上面,而另一方面,年輕人受網路上各種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追逐更多娛樂的東西,而失去的沉思的能力,你從大陸以芒果台為代表那些綜藝節目有多火就看得出來,不沉思,就沒有疑問,沒有疑問,自然不會有去書本中尋找答案的動機。
最後一點,就是拜金主義盛行,一個滿腦子整天想著如何賺錢的人,你讓他靜下心來閱讀思考,不太可能。
手機黨,回答的比較倉促,有空回來補充~推薦閱讀:
※沒錢怎麼出國留學?
※中午不午睡對身體、工作、學習有什麼弊端嗎?
※高二學生,覺得自己已經撐不下去了?
※我是男生今年24歲學鋼琴真的沒用嗎?
※怎樣才能成為真正有血性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