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進入緬甸境內的中華民國國軍部隊的經歷是怎樣的?

我指的不是中國遠征軍,而是1949年後進入緬甸的中華民國國軍部隊。


雖說我一向給蔣公洗地,可是孤軍這事情,實在是洗不幹凈啊。且不論有多少客觀原因,放著赤膽忠心的孤軍不顧,這事情實在令人失望。

泰緬孤軍簡史多數摘自 Wikipedia:泰緬孤軍,有改寫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將軍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將軍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等部隊,以及政府官員、民眾百姓等逃難人員。因為盧漢投降共產黨,被迫偕同家屬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1 年春,孤軍成為直屬國防部的「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孤軍於 1951 年 5 至 7 月反攻雲南,攻下滄源、耿馬、瀾滄、雙江四縣,但因孤軍人力不足,難以固守,在解放軍以優勢兵力進攻下,於 7 月撤出雲南。

緬甸於 1953 年與蘇聯在聯合國控告中華民國「入侵」。聯合國大會因此於 1953 年通過決議,要求孤軍放下武器,退出緬甸。中、美、泰、緬舉行四國會議讓孤軍撤回台灣。孤軍第一次撤退至台總人數是 6986 人。1953 年 7 月,蔣經國前往巡視。

1954 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原雲南反共救國軍未撤退部隊中較精良的人員重新整編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以志願軍名號繼續滯留在佤山區域反共作戰,以表示與中華民國政府無關。1955 年,孤軍受到緬軍清剿,但擊敗緬軍。直到 1960 年中緬簽署邊界條約後,在解放軍與緬軍聯合進攻下,孤軍方撤出緬甸。經由泰國和聯合國的同意,孤軍來到泰緬邊境的金三角和泰國清萊的美斯樂,一部份分三批撤回台灣;另一部份在屬荒山野嶺的邊陲地帶,等候反攻故鄉的佳機。

1961 年,在美國等國的壓力下,蔣中正決議第二次撤退,其中第一、二、四軍 4200 人撤到台灣,6000 人到寮國。第三、五軍沒有撤離。在國際壓力下,蔣中正也不得不停止援助孤軍,「當地軍人」不再有任何行動,以後與中華民國政府無關。第三、五軍留在泰緬邊境,成為泰北孤軍,統轄權歸於泰國政府,泰方稱之為「國民黨中國軍隊難民」。


因生存需要,應泰國軍方要求,孤軍主將段希文、副將李文煥、參謀長雷雨田與內部決議,出面協助遠征泰國政府非常頭疼又久攻不下的苗共和泰共。經孤軍多番血戰,最後完全將之平定,孤軍亦死傷過半。


消息傳至曼谷,對泰國政府言之,乃天大喜訊,泰王普密蓬,主動御賜公民權和居留權。第三軍最後駐地在唐窩、第五軍最後駐地在美斯樂。

美斯樂孤軍後裔現狀


戰事結束後,美斯樂的孤軍轉而以種茶為生。美斯樂於是被稱作「泰國春城」、「中國村」。


由於泰國人仍難以充分信任這批外籍軍人,生活圈也在泰國反對黨的要求下,完全被局限於泰國北部,子弟被要求不可以赴泰國一般鄉鎮或城市求職,僅允留住當地。起初約有20年的歲月,這批客寄在泰緬邊境的荒野的國軍,生活形式猶如難民。


1982 年,始經柏楊親訪,方披露了孤軍在當地仍過著沒水沒電的生活,引發了香港和台灣的救濟風潮,援建了公路等基礎設施,孤軍的生活型態和子弟的教育品質方有所改善。在那一陣援助風潮中,亦有人作《美斯樂》一歌。

今日在美斯樂的路上、民居、商店,你聽到的都是普通話或是雲南話。


一些美斯樂現在的照片:

作為一個雲南人,也一度是個國粉,聽聞孤軍在外鄉零落這麼多年,心裡挺難過的。我並沒有去過美斯樂,但是一定會在幾年內去看一看。


前面幾位,說的其實都不全面。因為裡面漏掉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小李將軍」李國輝。沒有他,就沒有金三角的局面。繞過他,也沒法說金三角的故事。
國民黨陸軍第八軍七零九團團長,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在中國大陸肯定無足輕重,基本上沒有人知道這個名字,但在金三角,這個人物卻赫赫有名,到了家戶曉的地步。如果你在金三角不知道李國輝,就像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中國人不知道孫中山一樣。
1950年初,李國輝率領的著一千人是隸屬李彌第八軍的一支隊伍,而當時第八軍是國民黨堅守西南大陸的最後一道防線,蔣介石令其據守滇南,以策應反攻大陸。沒想到解放軍同時從四川和廣西發動千里奔襲,蒙自一戰,第八軍勢如山崩,元江追擊,兵團主力數萬人被殲於元江河谷東岸。剩下殘部四分五裂,紛紛南逃。國內戰史將這場戰鬥稱之為「解放大陸的最後一戰」。

在此後長達一個多月的超級馬拉松追擊中,沒有汽車、飛機,沒有公路鐵路,雙方全憑一雙腳板,跑得快就是勝者。國軍大多數沒能跑贏共軍,要麼成了散兵,要麼做了俘虜。李國輝率領的行軍的隊伍正是少數免遭覆滅的隊伍之一,他們的全部希望只有一個,那就是趕在追兵封鎖國境前搶先越過界河,成為這場生死攸關的長途賽跑中的僥倖勝利者。從四川西昌越過大小涼山,進入莽莽蒼蒼的滇南叢林,向西是與金三角接壤的千里國境線,李國輝指揮隊伍涉過界河後,知道這個時刻對他們這群中國人的重大意義,跨過國界,他們就是離鄉背井,到異國土地上流浪的人了。
從地圖上看,國境線距離這隊人馬的目的地小勐捧,直線距離只有一百多公里,中間隔著一架被土著稱為「野人山」的大山。這是一片方圓數百里的原始森林無人區,沒有道路,只有一條馬幫小道曲曲彎彎穿行其間。
可以想見,這些毫無準備的文明人冒冒失失闖入險象環生的熱帶雨林,就等於誤入魔鬼宮殿,他們終將為自己的入侵付出沉重代價。億萬年來,大自然在地球上划出嚴格界限,造就另一種人類禁區,那就是森林和海洋。重重疊疊的植物群落將天地溶為一體,飛鳥如雲,孔雀舞蹈,野獸怒吼,蟒蛇橫行。沒有人跡,沒有房屋,更沒有道路車輛和城市喧嘩,繁衍和死亡一直是主宰這個世界的永恆主題。
士兵輪流在前面開路,他們揮動砍刀,在厚牆一般的藤蔓、灌木、荒草和植物中劈出一條小徑來。不斷有人倒下,被致命的瘴癘、蚊蟲、毒蛇和野獸擊倒,但是後來人踏著死者屍體繼續前進。他們決不能停留,停留意味著死亡。長官得到報告,健康牲口和人口都在劇減,每天失蹤和掉隊官兵多達數十人,生病者與日劇增。軍需官報告,攜帶糧食告罄,由於無人區沒有村寨,於是飢餓像猙獰的魔鬼開始威脅人們。由於吃不飽,隊伍有時一天只能前進幾公里。李國輝下令宰殺牲口,扔掉重裝備,派人打獵,然而這些措施還是不能從根本上緩解斷糧威脅。求生本能支撐著人們,沒有退路,只有前進,簡單的道理成為一座照耀隊伍的燈塔。
在原始森林地行軍中,許多人永遠就在了那裡。悲慘程度讓人又想起了1942的野人山……在此不作贅述。
幾天之後,當又一個傍晚即將來臨,在遠遠的森林和大地邊緣,一座湖泊樣的平地出現在他們眼前——小勐捧!為了這一天,他們在惡夢般的大森林裡整整掙扎了半個月!團長李國輝率領第8軍237師709團的700餘人和早幾天過境的譚忠及他的二七八團600多人會合了。另外,與他們會合的還有流亡於緬甸車佛南的原中國遠征軍第6軍93師200餘人。後來,從雲南外逃的散兵、土匪、地主武裝紛紛前來投靠,殘軍很快由1500餘人擴充至3000餘人。增設了特務大隊、搜索大隊和獨立第一、二、三大隊,成為老緬泰邊境地區最大的一股武裝力量。

距第八兵團元江覆沒之後大約兩個月,1950年旱季中的一天(1950年4月20日),在金三角東北部一處叫做大其力的一個村子小勐捧的荒涼地方,一群國民黨指揮官聚在一起召開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但是對於未來的毒品王國金三角來說,這次會議卻意義極其深遠,它表明國民黨軍隊作為一支重要力量主宰和統治金三角的開始。會議結束時,李國輝走出房間,他以總指揮身份宣布,第七零九團與二七八團實行合併,一支嶄新的部隊——「中華民國復興部隊總指揮部」從此誕生。
殘軍合併後共有戰鬥員一千六百餘人,步槍卡賓槍千餘枝,數十匹騾馬,輕重機槍數十挺,迫擊炮兩門。李國輝出任總指揮兼第七零九團團長,譚忠任副總指揮兼第二七八團團長,錢運周任參謀長,下轄三個支隊和兩個特別大隊,總部暫時設在小勐捧。
經過李國輝等人努力,部隊迅速擴大到了九千人,李團長與部下一商量,決定:
既然黨國不要他們了,他們又不能去投奔解放軍,那就只好在緬甸留下來。可是,緬甸早已獨立,其政府不可能讓一支帶槍的外國軍隊進駐他們的國土。怎麼辦?
一不做,二不休,李團長決定以武力對付緬甸政府。他重建部隊,自任總指揮,就在金三角一帶建立起根據地。
如文前所述,緬甸山民對國民革命軍感覺良好。見到國軍正規部隊逃到這裡,緬甸當地人十分歡迎,軍民相處如魚水相歡。不久,許多國軍士兵與當地姑娘結婚。在後來與緬甸政府軍的戰鬥中,當地人民支持國軍對付政府軍。
緬甸政府聽說有支國民革命軍殘軍駐紮在自己的領土上,十分氣憤,通牒要求殘軍在十天內撤走,否則訴諸武力。李國輝等人不為所動,大家一致認為,要打就打,要打出國軍的威信、氣勢。結果,二千人的殘軍,痛擊緬甸政府軍二萬餘人
此後,緬甸政府軍多次「進犯」,都被殘軍擊退。緬甸政府拿殘軍沒辦法,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殘軍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生活越來越繁榮穩定,並開始種植鴉片,開展鴉片貿易。世界著名的「金三角」就這樣出名了。

李彌時代孤軍部隊最後集結的兵力達到35000人。

後因緬甸多次向聯合國提交申請,蔣介石陸續分七批次撤回20000餘人,但仍留有5000餘精銳組成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柳元麟任總指揮,李文煥任第三軍軍長,段希文任第五軍軍長。

該殘軍多次與政府交戰,因眾多原因,最後達成和平協議,並釋放所有俘虜。還幫助泰國政府剿滅部分反政府武裝,因此,他們獲得了永久的居住權和公民證。至今在留在那裡的後代仍有6萬餘人。

金三角武裝販毒的行當,是李國輝和錢運周一手創辦並發展起來的。後來的李彌時代、羅星漢時代和坤沙時代等等,都是「摘桃派」,都是李國輝的事業繼承人。

台灣派李彌去金三角前,電召交出軍權後的李國輝飛回台灣,至此「小李將軍」的時代結束。
李國輝終老台灣,於1980年逝世,終年69歲。


摘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2%E5%8D%97%E7%9C%81_(%E4%B8%AD%E8%8F%AF%E6%B0%91%E5%9C%8B)

1949年(民國38年),國民政府退守四川、西康、雲南等西南一帶。同年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率部投共,李彌離昆後,與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湯堯商議,將部隊撒到滇南的開遠,蒙自一帶,企圖捲土重來。1950年1月,李彌奉召前去台灣。不久,李彌所指揮的第八、第二十六軍除了撤往緬甸、寮國、泰國交界地的少部分以外,大部被殲滅於雲南境內。

9月,蔣介石派李彌等人到緬甸北部,以孟撒為基地,糾集殘部組成「反共抗俄救國軍滇南邊區第一縱隊」。12月,李彌擔任「雲南省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及「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1951年5至7月,在緬國軍在台灣和美國的支援下,向雲南反攻,並攻下滄源、耿馬、瀾滄、雙江四縣,並設置西南行署治理。但由於兵力太少,隨後即遭解放軍迎頭痛擊,7月撤出雲南境內。10月26日,原本代行省政府職能的雲南靖綏公署亦撤銷,自此僅存「雲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

1953年1月,在緬國軍殘部改稱「雲南反共救國軍游擊總部」。孤軍為求生存,私底下與克倫族和蒙族合作,緬甸政府基於主權完整的理由,對李彌殘部進行軍事圍剿,以致爆發為期一月的中緬大戰,並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孤軍侵佔緬甸國土。由美國、中華民國、泰國及緬甸在曼谷召開的四國會議會商,國民政府必須撤回孤軍。同年底至1954年,李彌殘部多數陸續撤往台灣。


過程:大約有3-5萬國民黨殘兵敗將進入緬北(類似49年之後的土匪),多次大敗緬甸數倍的政府軍。
後應緬甸政府請求,解放軍進軍緬北,重創國民黨軍。然後大部分國民黨軍撤回台灣。
結果:未撤離的國軍成為緬北軍閥的一隻重要勢力。緬甸意識到中國的實力,向中國靠攏。中國喪失國土(承認麥克馬洪線緬甸段)。


推薦看「異域」這部電影


說一個挺冷的知識,國民黨在緬甸的那支孤軍,成員中穆斯林的比例不低於30%,算上家屬可能不低於50%。


唉,大明永曆皇帝啥經歷。一群亡國孑遺。


推薦閱讀:

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待遇和威望真就那麼高嗎?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教育投入經費僅次于軍費」是真的嗎?
如果袁世凱和孫中山多活個十年,民國史將走向何處?
自北伐戰爭起,蔣介石指揮的勝仗有哪些?
為什麼南京大屠殺前,南京政府沒有通知全城百姓撤離?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國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