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周刊》有哪些優良傳統?
為什麼它跟別的雜誌氣質上有點不同呢?
鑒於知乎上有很多三聯的老師,想聽聽你們編輯部的特別故事。如果問題不好,歡迎修改 :)
」傳統「應該是指初期獨有、至今保留的,這個」讀者野史版「故事集來自於《十年》《600期》和其他書的印象,要是有出入,沒法兒核對啊。
1、野路子出身
楊浪他們招人有一個近乎偏執的標準:凡是大學新聞系的學生一般不要。他們覺著新聞系的上手快成長慢,別的專業學生正相反。首批招聘的記者中有學化學的、情報的、中文的、戲劇文學的、基本沒新聞的。但他們以專業的現代的方式進入了這個崗位,外界稱」黃埔一期「。後來傳統也流傳,高日立的畢業論文做的好像是《論馬鈴薯的種植》。
2、培訓奇怪
首批記者訓練包括」禮儀教師「」國標舞教師「,請解放軍藝術學校的專業老師給記者訓練形體禮儀,怎麼走路怎麼交談怎麼接電話。這些做法想法即或以今天的眼光看,也過於奢侈,但真正受益的是當時所有記者。後期朱偉的培訓除了」打罵「(參考小說《星期一是禮拜幾》,不知道老朱是不是真的會動手打人),還會在天氣好的時候給記者們講有意思的外國小說。據說三聯內不論主筆還是實習生的稿子,都是直接送到朱偉那,他追求簡單有效的操作模式,一開始就拿國際化的標準嚴格要求記者,不惟資歷,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機會,只要夠膽夠扛夠抗壓,這也是三聯獨特的氣質原因之一。
3、」選題強迫症「
每周的」選題會「是很多人的噩夢。據舒可文的先生趙汀陽說:」舒可文一到周日就緊張,趕緊看電視,看報紙,聽小道消息,覺也睡不踏實,生怕朱偉給臉看。「 每有新聞事件發生,在他們的想像中可以瞬間勾畫出」線索「」質疑角度「」線人布控「」採訪路徑」」前脖子後脖子「乃至「導語首句用疑問句還是判斷句「之類的操作方案,這病也叫」創意消化不良「,沒法治。
4、開心
楊迎明說新記者培訓的事,最後蛻化為聊天侃山。「我希望的狀態就是開心,不論是在一本刊物的編輯部中,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 後來苗煒一腳踏進了足球評論的泥淖,但他是清醒的,也是開心的;黃集偉告訴別人怎樣讀書並自己寫書,一如他與生俱來的別樣視角(印象里他家兩位公子名叫「佐思「」佑想」);石正茂仍是一副天下無賊夜不閉戶的大快樂面孔。
5、玩
主流的集體娛樂之一就是互相聯網打星際。雜誌社單身漢多的時候,正值周刊最忙,幹活太辛苦,自己人互毆的話太不人道。冬夜裡先後對戰的有:專欄漫畫作者(謝馭峰?)、漫畫作者、其他同行以及閑著沒事路過的計程車司機,經常是快下班的時候一幫人飛奔去網吧趕在中學生放學之前佔好座。
前不久,楊璐說到某一回去上海採訪,有人問她:」你又先去逛街了吧?「王愷回答:」不玩好怎麼能工作好呢?「
6、基本原則
一是不要和陳西林討論版面問題,他能把你繞進去,最後你持他的觀點與他爭論;二是不要和胡舒立討論經濟問題,她能把你頭搞大,最後你都不知道自己的觀點是什麼了;三是不要和李伯飛討論任何問題,他能和你上下五千年地旁徵博引,最後你都不知道你們最初爭論的是什麼問題。比如討論城市的公交系統,一個小時後,你們會為明式傢具腿兒的樣式差點打起來。
7、生活圓桌
記錄好多有意思的人和事,總有人寫出很好玩的東西,趣味多。後來被很多雜誌效仿,至今也是三聯挺受歡迎的一個欄目。
凈土衚衕時期的辦公室灰撲撲的很舊,會議室有怎麼也擦不幹凈的大圓桌子,中午大門外頭周刊食堂打了飯,有人留在食堂吃,有的人拿到會議室,邊吃邊討論,說什麼的都有,氣氛獨特。
8、筆名換得勤
生活圓桌的全集出來了,能看到許多薛氏出品,藏在費飛灰、青筋、貓腰等等筆名底下。自稱布丁、換了無數武俠小說人物名字的苗煒好生抒情和顯著機靈的文字間,很有點渴望國際大同大家發財大家都能找到女fans的良苦用心。
9、走了又回
有同事有次準備去一個新地方,告別飯都跟同事吃了好幾回,第二天又回三聯上班了。閆琦去過《Newton—科學世界》,後來又回來了。正在ing的是困困,她說要在外邊兒玩夠了再回家。
10、英語好
在最早記者培訓里,所有記者早上8點到單位集體收聽《美國之音》的新聞訓練聽力口語,英語好也就不奇怪了。有黃集偉日記證明:」與崇文門一醉比,一同事這次真的喝高了。他不再說漢語,而是強迫所有在場的記者露天集中營,他自己則站到一個台階上,用英語大聲背誦《王子復仇記》中的那段著名的台詞。「
11、人周正、自信而軸
周正:
陳西林的原則強硬:男的要周正,女的更要周正,這和他的唯美有關。今天看在凈土衚衕的黑白合影,確實都周正清朗。現在腿短到」劈叉不過像稍息「的王小峰美得含蓄。
自信:
王鋒去面試,陶社長說:」以我們對你的初步了解,你還是挺適合這個工作的。「王鋒趕忙堅定地點點頭:」我也這麼認為。「也許這就是王小峰所說的牛掰。
軸:
面臨遣散的時候,充斥著沮喪惱火不甘,記者們私下複製編輯用糨子粘貼過一本和手抄本黃色小說差不多的」記者版「的《三聯生活周刊》。
12、各種政策鮮明的不持續性
每當快發錢的時候,上邊就開始修改發錢的條文,但不要著急,過不了幾個月,這個條文就會失效。短命的制度還有:輪班接聽讀者熱線、新聞突擊攻堅小組(這個名字真具喜感)、主筆輪流當主筆、記者輪流當主筆等等等。
13、孤魂野鬼
這是巫昂的原話。三聯的小作坊氣味和缺乏人才上升空間的客觀條件,一直都阻礙著它挽留住一批批成熟的記者,所以,社會上流動著一大批從」三聯「這個鳥巢飛出來的孤魂野鬼,他們身上有類似的氣質:不甚合群、孤傲而精英、比較熱愛精細生活、在關注新聞的同時對文化有研究、懷疑主義、自由主義、自嘲反諷、在有些事情上有點兒怯懦。但這些並不妨礙他們對三聯的熱愛。
什麼東西都自己的記者寫(包括紅樓夢解讀這樣的題目),記者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寫(從分析電視劇、娛樂八卦到突發性新聞、國際新聞),鼓勵長文章(不寫個8到10頁好像不算本事)。以上三條,你可以看成是優良傳統,也可以看成是致命缺陷。
補充兩條吧
1、層級簡單。剛剛看一本講蘋果公司的書,說從最底層員工到喬布斯只有6級。三聯更簡單,所有的人基本上只對朱偉一個人負責。這樣的壞處是你得隨時做好準備應付朱老闆的壞脾氣,雖然有時這壞脾氣並不始於你。好處呢,就是你只要按時交稿、字兒寫得還過得去,伺候好Mr.Lao Zhu一個人就行了——說老實話,對於專心寫字的人來說,這並不難。據我所知,好多媒體公司的編輯記者光伺候行政人員和廣告人員的臉色就伺候不過來。
2、除了少數幾個人,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稿費。這解釋了苗師傅所說的大稿子和紅樓夢。不停寫寫寫其實是在逼迫你不斷學習新的東西,雖然興趣常常終於遍尋資料而後明白事情原委之時,讓寫稿成為一件苦差。三聯的優良傳統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當回事,覺得自己都是天底下最牛逼的人,犯錯誤都是天底下最牛逼的錯誤。
活10年不死的雜誌,都是「老不死的」,??其實我想說都會有「大家庭」的感覺,不死,不只是雜誌牌子還在,而且創刊的一些人還在繼續自戀的寫啊寫啊。在裡面的孤魂野鬼能感覺。
據說《三聯生活周刊》還有一個傳統是,當同行或者讀者批評雜誌不夠專業或者不夠令人瞧得起的時候,以朱偉為首的編輯們會以更NB的姿態說,「X,我比你還瞧不起自己」,然後摔下電話。我沒接受過採訪訓練,沒參與過什麼重大選題和封面的討論與操作,只能說一個比較表面的:記者們都挺愛看書,算一個吧。前台經常因為幫同事墊付網路書店送來的書而不堪重負。有位主筆在她那兒存了兩千,很快用完。
辦公室里有幾隻書架,雖然書不是很多,但三聯書店出的新書會源源不斷地送來。每期讀書雜誌隨便取閱,外刊自由借閱,the economist、business week、forbes, fortune,fast company,wired一應俱全。
不知道朱老師這麼多年持之以恆的罵人習慣算不算貴刊的優良傳統……
自由,放養,追求自己的興趣,自己為自己負責,這點和北大倒是有相似之處
做事情有一個基本水準,久而久之,能養成好習慣和好態度
主編嚴厲,小宇宙要強大,對自己最終還是有好處
不說空話,不搞沒意義、不實際的那一套,能扎紮實實學到很多東西說實話,不喜歡這本雜誌。2006年左右,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那期的專題報道,讓我很瞧不起這本雜誌。此後還看過一年,但少有能讓我看得進去的文章。至於優秀傳統,可能就是「三聯」這倆字了。
1 我不是那傳統的一部分,但它確實組成了我大學7年的周末生活。 也許在貝小戎老師畢業的時候,它就放在逸夫樓老館期刊閱覽室的盡頭 ,屬於「生活類」刊物,(和《愛情婚姻家庭》這樣的雜誌挨得很近,謝天謝地,後來來了《南方人物周刊》等等。)
2 (E.g. 和《南方人物周刊》相比)同樣一個社會選題/文化熱點,三聯的討論總顯得充沛(頁數多)、證據充足、邏輯自如。(後來也驚訝地發現他們很少利用外約稿件,像南方人物或者經濟觀察報的觀察家版一樣,都是記者們真空上陣,而且都能聞到他們剛從故紙堆里探出頭來的氣息)。3 三聯是個求知的地方,不是一個給有狂躁新聞理想的人提供道德優越感的地方。(這也是我上次為GQ 採訪主筆王鴻諒之後的感覺)。我覺得他們更像斯多噶主義者,在行文方面理性得不可救藥。
我覺得是商業氣息沒那麼重 可能是 我的錯覺 覺得廣告也比其他雜誌少 再有就是文化氣質在三聯上體現的尤其明顯 書香氣更重 經常會有些專刊 比如今年的茶道專刊,整整一本都在講茶文化 從中國古代到現代 以及不同地域茶文化的比較 ,還對比了中國和日本茶道的淵源 介紹了日本的抹茶道和煎茶道,看的時候就在想 更多人關心茶道多半是稍微感興趣 而且不少人還只是附庸風雅而已吧 真誘人能認真靜下心來把這樣一本純粹的 沒有新聞 沒有段子 不真心感興趣就真沒什麼意思的雜誌看完嗎 它不顧慮市場反響嗎 但三聯就是這樣踏踏實實堅持著自己的東西 同樣是今年的馬爾克斯專刊 本來之前已經排版好的據說臨時改成了悼念馬爾克斯的專刊 因為他太重要。類似的太多了 莎士比亞專刊 和杜拉斯連載 都是在今年花了相當多的版面的 ,今年是杜拉斯誕辰多少周年。這種堅持讓人不得不尊重。我個人其實最喜歡的雜誌是新周刊 它確實更好看,但在以上方面 新周刊不能望其項背
不欺負發行商,有錢一起掙,有困難一起扛。
1.三聯的動輒20多頁專題的水平很差,一個專題分成幾篇文章,相互之間根本沒有邏輯關係,往往是幾篇文章都說不清一件事情。
2.軟文太多,明目張胆。
3.沒人說說三聯被曝出來的一些抄襲事件?比如阿花曾經在微博上寫過的。人治、某種家庭氛圍、無知無畏
帶三個表
封面的專題其實每一期都能感覺到他們在認真做,但是是不是意味著其他的內容就可以不用心做
感覺三聯需要的編輯、記者似乎是某種程度的創造者或者想像者,不是社會記錄者我覺得,真實的記錄比什麼都重要,當你的雜誌沒有定位於一本文學雜誌的時候
看到很多三聯的人在這,久仰!以前喜歡看三聯,現在看得少了。如苗煒所說,文章都是自己寫,不管什麼題目也自己寫,還寫得老長。所以對各位主編編輯熟悉了。後來不看是因為收集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一個事情,在互聯網上更能看到不同的解讀,更全面一些。而三聯總是諸位編輯寫,寫文章的套路長了都是差不多的,無新鮮感,又長。後來經常只看最後一頁的讀者來信,因為短,而且內容多變。不過現在我也看三聯iphone客戶端版了,還不錯。
我是三聯周刊最早的讀者,但是近5年我已經不讀它了。非常的不喜歡,很多的商業炒作及整合營銷傳播推廣專刊。他不像是三聯出的東西,非常浮躁。
推薦閱讀:
※作為編輯,遇到過怎樣誇張的拖稿作者或拖稿事件?
※大連賣英文圖書或雜誌的好書店有哪些?在哪裡?
※除了科學美國人(現在中文版叫環球科學),還有那些靠譜的科普雜誌?
※如何合法地在大陸辦一份雜誌?
※羽然和姬野最後的結局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