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內心有問題、有困惑,所以去學習心理諮詢與治療,去當心理諮詢師來治癒自己。這樣的動機合適嗎?

很多臨床心理大師似乎也是有心理問題、創傷經歷的…


這裡要從心理諮詢的有效性因素來講起,首先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心理學的知識本身能夠解決心理問題嗎?

在有一定經驗的諮詢師眼裡,這個答案通常是不確定。心理學知識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問題,但這依靠當事人的創造力。例如當我們提到了防禦機制的概念時,部分來訪者就會反思,似乎自己對老婆的那種無名之火,並不是真的由老婆本身勾引起來的,它很有可能來自於自己在工作中受到的挫折。

在這個例子中,當事人有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有跳出來以第三方視角看待自己的能力,創造性的將一種理論和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於是,學習心理學知識對於他的親密關係有所幫助。

但是在更多的諮詢中我們發現,諮詢師本人精妙的分析,並不一定能夠給來訪者直接的幫助,來訪者通常會先表示贊同,感到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在回到家之後,尤其是回到家又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會覺得問題「又回來了」,我「明白了但是做不到」。也因此在諮詢圈裡慢慢出現這樣一個觀念:內容不是最重要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咨訪關係的話題就出現了。

咨訪關係是一個很特殊的關係模式,它讓諮詢師和來訪者兩個人非常近,以至於談什麼都可以,甚至包括死亡、創傷、性幻想等等;但它又很遙遠,來訪者甚至都不知道諮詢師家住哪裡,在諮詢時間以外也聯繫不到諮詢師本人。兩個人從陌生,到建立關係,直到在關係中碰撞、交互,最終到分離,整個過程都是在諮詢時間和空間之內發生的,因此,它們能夠被觀察、檢驗。諮詢師經常會和來訪者討論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不僅僅總結剛才的談話內容,還會觀察每一句話背後的動機。例如,來訪者細數自己過去是如何跟一個一個的女人一夜情,諮詢師發現來訪者似乎在通過這種方式表現自己的性能力,以此來勾引諮詢師。

在很多諮詢師眼裡(包括我個人),咨訪關係大於諮詢技術。心智化角度相信,諮詢師本人的心智化能夠促進來訪者心智化的發展。例如在咨訪關係中,通過設置讓來訪者體驗到安全;或者將自己整理出的個案概念化,反饋給來訪者;甚至就是直接的共情。

優質的咨訪關係能夠給來訪者改變的動力,例如可以提高來訪者對負面情緒的耐受力,讓來訪者在糟糕的生活環境中,發展出建立希望感的能力。動力學的諮詢,不僅關注諮詢師能夠發現來訪者的無意識衝突,還能關注當我們對某一套防禦機製做出解釋後,如何協助來訪者發展出更具有適應性的行為。例如在一名經常忍不住要作弊,且為此感到強烈羞恥感的中學生面前,我們發現他的作弊行為原來是「害怕低自尊體驗」和「期待自己能展示能力」兩種信念之間矛盾的產物。心理諮詢的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意識到這種矛盾,咨訪關係能夠幫助來訪者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作弊行為(或允許自己作弊)。


於是我們扯回來,通過學習心理諮詢去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合適嗎?答案也就明朗了一些。學習心理諮詢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但在更多的時候,我們仍需要一名諮詢師來協助我們應對心理問題。

不過話分兩頭說,學習心理諮詢,重要的不在於學習內容本身,而在於用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問題。我個人經驗會發現,多年學習心理諮詢的人,看待他人問題時更願意站在對方立場上,關注別人的能力、驚訝、困難、阻礙,而非態度。你也會發現,當一個人做真誠問題反思時,他絕大多數會說到關於自己的疏忽、能力、客觀阻礙,幾乎很少說自己「態度不端正」。因為當我們批評一個人態度不端正時,很容易站在自己立場上去評價他人,這很不「心理學」。

這種全新的視角,對於我們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是有幫助的。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學習心理諮詢,其中一個環節是個人體驗。說白了就是諮詢師自己接受諮詢,這個過程對於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和困惑是很有幫助的。


最終建議部分還是那個老比喻:

你想吃宮保雞丁,不一定要去新東方學廚師,樓下四川菜館也是可以搞定的;
你想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不一定要去學心理,找個諮詢師接受諮詢服務也是可以搞定的。

況且現在也沒證可考了……


新手諮詢師和心理學愛好者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

《心理小廚 | tianjinpsy》

微信搜索公眾號tianjinpsy即可訂閱。


因為自己內心有問題、困惑而接觸心理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通過成為心理諮詢師來實現自我療愈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一個可能更有幫助的操作是: 因為存在心理問題和困惑而接觸心理學,確認心理學有可能幫助自己後尋求相應的幫助,完成或初步實現療愈目標後回顧和反思這一行業, 再做出要不要投身入行的決定。

最後多說一句:從業有風險,入行需謹慎。詳見:危險的心理諮詢(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好問題!大約70%的心理師(諮詢師、治療師是因為自身心理困擾而學習心理學,最終走向職業心理師的道路。這樣有利的一面是學習刻苦認真,與自己的問題類似的情況容易「共情」;不利的一面是容易在一些諮詢工作中過度情感捲入,或過於理智化進行防禦。

當然,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問題,每位諮詢師也都會遇到自己的「盲點病人」。心理師的職業發展道路上總要遇到幾個典型的關口:錢、權力感、性、自戀。去通過被治療或被分析,突破這些關口,獲取人生的成長與深度覺察是一種職業責任也是自我成長所需。

但是在德國,如果一個人有嚴重的精神病,是不能進入職業培訓的。如果有嚴重人格障礙(主要是A簇以及B簇的嚴重人格障礙)是需要先以普通病人身份進入心理治療(社保會支付治療費用),等治療結束後,申請進入職業培訓,一般有一個委員會評估後決定是否可以准入,這個時候再接受培訓分析或被治療(自費或申請職業發展貸款,國家社保不管)。美國是學歷培養過程中有考試面試准入機制。但即使是這樣,也很難排除一些高智商的psychopath進入這個行業。我國大陸極其缺乏這樣的准入流程,因此現在的從業人員參差不齊,需要進一步發展。

補充參考依據:

1.心理學家與社工人員對自己心理病理問題的自我報告:

2.有多少心理從業人員自己存在心理疾患?

鏈接如下:

How many clinical psychologists suffer from mental illness?

【這是國外的數據,國內「心理諮詢師」的數據會更高些。】

3.為什麼心理從業人員需要自己被治療?鏈接:

(1)When therapists also need therapists: "Suffering is not unique to one group"

(2)Confessions of a depressed psychologist: I"m in a darker place than my patients

s/body/i-was-an-nhs-psychologist---but-i-suffered-from-depression/

4. 助人者無意識中的從業動機:

(1)Jane Vincent (1996)Why ever do we do it? Unconscious motivation in choosing social work as a career,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Vol. 10 , Iss. 1

(2)Pilgrim, D. 1987. 「Some psychodynamic aspects of helping: a critical overview」. In Current Issues in Clinical Psychology, Edited by: Karas, E. Vol. 3, New York: Plenum Press.


一個接受嚴格受訓的諮詢師其實是可以獲得治癒的,因為要接受個人治療。
不接受個人治療的話,不僅自己無法治癒,還可能害人害己。
但是如果你僅僅是為了獲得治癒,也可以選擇僅接受個人治療就好了,成本比成為一名合格的從業者低得多。


看情況,有一些不太嚴重的是可以自己來調整的,但是有一些是需要別人協助,我自己有抑鬱症,所以學習心理學,也有進行過幾次心理諮詢,但是大部分是依靠自己走出來的。

因為,當你發生改變的時候,有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你身邊的人的關係走向,但是,這種影響是有限的。


不合適。來訪者是來求助的,不是來給心理諮詢師當葯的、他們也沒有能力給人當葯啊。當心理諮詢師是去治癒別人的,而不是去治癒自己的。當然在給別人提供幫助的時候,自己也會有一些收穫和成長,但是心理諮詢的工作目標還是去治癒別人的。

我有至少5個來訪者是考過心理諮詢師證書的,還有2個來訪者是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他們沒法從考心理諮詢師證書、或者從他們的來訪者那裡獲得幫助,自己的心理問題還是得自己接受心理諮詢啊。

下面是以前寫的一篇博文《學心理學能治癒心理疾病嗎》,僅供參考。

學心理學能治癒心理疾病嗎?

人們在遇到困擾的時候,總是會去尋找出路:有的人愛上了治癒系的音樂,比如許巍的歌;有的人愛上了文學,比如泰戈爾、紀伯倫、妥斯托爾夫斯基等;有的人去考了心理諮詢師……

我全職作為心理諮詢師的時間並不長,然而我的來訪者中已經有五位以上是考過心理諮詢師的,他們很多取證的時間比我長多了,然而卻依然深受困擾。

前一陣子還有一位老鄉,還表示我的心理諮詢價格實在昂貴(雖然我的價格在靠譜諮詢師中實在是良心價了),雖然她首次諮詢嘗試就感覺很有收穫,但是還是覺得無力承擔,進而想在考過心理諮詢師證書的基礎上再去參加一些心理諮詢的工作坊。我當然知道這樣的努力可能並不是最有效的,但是也很清楚,這個想法也並不容易改變。

那麼我的學過心理諮詢、參加過心理諮詢工作坊或其他培訓的來訪者到底怎麼樣呢?我很遺憾的說,他們其中有的人阻抗很大。在遭遇痛苦的時候,他們常常一口一個原生家庭,開始討論起諮詢的技術,而從痛苦的感受中悄悄的躲閃著。

如果你是想從事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我熱烈的歡迎你加入;如果你是想解決自己的痛苦,那麼你可能更應該是去做諮詢,而不是去學心理諮詢。

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完全客觀的看待這生活,尤其是本來就受到心理困擾折磨的人。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心理諮詢師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但是我也真的見過有個人看著《少有人走的路》然後去犯罪了–他好像是殺人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旁觀專業中立的眼光來幫我們看到自己的真實世界,來幫我們拉出無力走出的漩渦。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我已經做了全職的心理諮詢師,我也依然需要在有困擾的時候被諮詢。即使我很多時候看起來非常專業,我還是會有我偶爾難以避免的負面情緒,我還是會需要得到幫助的。

那麼學心理學不好么?並不是的。很多心理學的書籍確實使得我們更好的覺察自己,但是如果我們在作為來訪者被諮詢的過程中,只是盯著技術,那麼實際上確實並沒有什麼太大幫助。

醫者難自醫,需要諮詢的時候,還是勇敢的走進心理諮詢室吧,以來訪者的身份,拋開所有的技術,只是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相信這樣純粹的探索是需要勇氣的,但是也是可能會帶來極大收穫的。


沒問題。

但是要看清楚面對這個行業的時候,需要面對的具體是什麼。


心理諮詢師,技術和能力決定了結果。
心理諮詢就是安慰劑,心理問題是自己的思維習慣,產生的結果。只能通過改變思維習慣模式,才能換成另一種。
那麼,諮詢師作用在哪裡?
緩衝,安慰,鼓勵,並不能治療。通過安慰劑,會提高自我治療的可能是有的。
心理醫生呢?壓制生理,也不是治療,而是無限期的拖延。
諮詢師自己的心理問題,從來沒有治療完全過。回看一下心理學泰斗,有病的,哪個好過?
所以,要看效果,就要看長期的結果。


前提是,你內心的問題和困擾沒有達到心理異常的標準,那我覺得可以。只是一般心理問題範疇內的困擾,其實每個人都有,諮詢師都有,諮詢師也不是聖人對吧。的確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是可以幫助你解惑的。

不過如果你的內心困擾已經達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那在你還沒有完全康復之前,不可以做心理諮詢師。雖然我們國家監管的不嚴,導致的確許多有人格障礙、神經症的人在做心理諮詢師的工作,但不等於國家不查去這樣做就是對的。因為,這不但害了他們的來訪者,也害了他們自己。

——————————————————————————————————————————

公眾號:影心理

微博賬號名:心理諮詢師賈睿

分答賬號名:心理諮詢師賈睿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這個問題背後還有個問題。

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心理問題,有些人不會。

這裡就涉及到個概念。

心理敏感度,就像發達國家的人,被他們國家的各種食品安全機構保護的很好。

所以他們來我們國內吃東西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各種不適應。

也就是說,某些人,先天上他的心理環境,對更加文明的社會匹配度高,而和我們現在這種欠文明的社會度匹配度低的時候。他們就會出心理問題。

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說,我們普通正常人,在某些極其惡劣的外部社會環境下,精神會出問題,比如說成為共產黨幹部,就有很大的風險,精神出問題,進而人格功能和良知損壞,變成各種貪官污吏。

對有些人而言,我們覺得很普通的外部社會環境,對於他們的心理敏感性(或者我們可以叫做心靈柔軟度)是沒有辦法承受的極端惡劣環境,有些人會產生心理癥狀,有些人會產生精神癥狀。

然後我們繼續回來說,其實所謂的需求心理支援的人群,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普通人承受了惡劣的外部社會環境,但是還有種情況下是,心靈比普通人柔軟的人承受了我們普通人以為的正型的外部社會環境。

其實,很多人認為,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臨床工作者需要從沒有心理問題的人中選出。

沒有心理問題的人,通常情況下,由兩種情況,一種是,普通人生活在普通以上的外部社會環境,一種是心靈比較柔軟的人生活在優質以上的外部社會環境。

這樣其實存在某個問題,就是心靈柔軟的人生活在優質以上的外部社會環境者,數量在當前的社會中極其稀少,從事心理臨床工作的概率極低。而普通人生活在普通心以上的外部環境的人,因為先天性的問題,他們即便是接受了非常大量的培訓(比如說幾千個小時的個人體驗),也依然很難有足夠的敏感度對敏感型致症的人進行幫助。

事實上在未來的很長時間裡,因為心理問題而從事心理學行業的人,依然會是臨床心理學的中流砥柱以及領頭羊。

通過當心理諮詢師治療自己,肯定是不對的,做心理諮詢師本身不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幫助。

而接受非常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養成系統的培訓,則是可以幫助自己的。


千萬別!你可以有治癒自己的念頭,但是千萬別付諸行動,因為這其實很難辦到,是效率最低的辦法。
實際工作中,有很多學生因為覺得找人諮詢太費時間(學校心理諮詢不收費),而常常問我同樣的問題,我直接給出否定的回答。也有學生真的這麼干,大學讀心理學,考諮詢師證,可是,他的問題還在那裡,該抑鬱的還抑鬱,該自閉的也還是自閉。
心理諮詢中的一個主流學派,叫做客體關係學派,認為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在最重要的關係中出了問題,所以解決問題就需要給來訪者引入新的,健康的親密關係,即給他們一個合適的諮詢師。
自己一個人能學很多心理學知識,可以念top10的心理學系,可是有新的親密關係嗎?
沒有,那問題就還是問題。


一個人因為心理問題去學習心理治療,動機沒問題。

一個人因為心理問題成為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治癒他人也獲得自我成長,動機沒問題。

一個人做心理諮詢師只為了治癒自己而不替來訪者考慮,動機有問題。


沒毛病,殊途同歸。諮詢師和治療師上崗之前都必須經歷足夠時間的自我體驗,換句話說把自己治一治,但自己治不了自己,得找體驗老師和督導師,把自己治得差不離了就能上崗了。理論學習和自我體驗,以及案例督導是諮詢師和治療師成長的核心內容,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尤為重要卻常常被忽略的是自我體驗。就是諮詢師去當來訪者,再找個老師給自己做心理諮詢。一般少則200個小時,最好能持續終生。雖然現在業內的監管不完善,諮詢師和治療師中的「病人」不少,但以後會完善的。病得太重的諮詢師很難發揮治療的作用。治療師分不同的流派,有些流派偏重技術,有些流派偏重關係的構建。我是動力流派,動力流派不強調技術,發揮治療效果的還是來訪者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不過這整個的過程都不容易,諮詢師的理論學習內容很多,自我體驗個人成長也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成長其實很痛苦的。不論是自我的探索和成長,還是訓練自己成為合格的諮詢師,都需要很多的精力,時間,金錢,還有堅持。
再補充一下,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絕對不是因為大師遭遇過的重大挫折和創傷。是他其他的素質,比如勤奮,機遇等。一個自己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是不會成為合格的諮詢師的。但也不要太迷信所謂的「大師」和「專家」。深入了解你就會知道,有些比較出名的專家其實自己病得還挺重的。有些本身非常優秀的諮詢師或治療師反而默默無聞。


如果你只是不想找諮詢師的話,這樣做也幫不了太大的忙。心理諮詢師自己遇到困惑的時候,還是需要找別的心理諮詢師的。比如以為自己愛上了病人的心理諮詢師就需要找別的心理諮詢師開導。

當然,如果只是想多了解心理學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話,強烈推薦學心理,不過沒必要自己做諮詢師。你做諮詢師其實大多數時間是作為別人的心靈垃圾桶而不是你自己的,本末倒置就不美了。


先說結論:醫者不自醫。一個醫生假如得了小傷小病,自己貼個創可貼沒問題,但我想即使你不是醫生,做這個工作照樣沒問題;如果真的有大毛病要動手術,那麼無論你是醫生也好還是普通患者也好,都還是得求助其他醫生。

心理諮詢也是同樣的道理。小毛病,自己看雞湯文勵志一下就可以解決的東西,你不學也可以去處理;大毛病,你學了一樣處理不了。相對於學心理諮詢這麼高的成本,也許更簡單、更便捷、更經濟的做法,還是直接求助於一位可靠的心理諮詢師。別嫌一個小時幾百塊的諮詢費用很貴,因為你自己去學比這貴多了。讓人提供成品的服務,相當於去飯店吃一道紅燒肉,比你從養豬開始親力親為省錢很多倍。

但是,為了「治好自己的心理疾病而去學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的諮詢師不在少數。我想,相比「能不能解決」,更重要的是,為什麼總會有人有這種願望,想要通過自學去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其實在學習心理諮詢之前,我同樣有過這樣的想法,而且我也沒有去求助於心理諮詢,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直到我開始學以後,才開始找諮詢師做體驗。直到這時,我才知道這是我作為一個諮詢師完善自己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步;並且,即使不做諮詢師,這也會是一個讓我受益終生的過程。

求助於心理諮詢,除了花錢,更重要的是覺得不靠譜:你要把自己赤裸裸的敞開,將內心的秘密毫無保留的告訴一個陌生人、並且期待對方能夠幫助自己、相信對方不會害自己(因為此時你已經給了TA傷害你的機會)。這樣的信任,本身就觸及了人性最根本的焦慮和危機感。

但是這恰恰是建立諮詢關係最重要的一步。諮詢關係是不對等的、是早期的母嬰關係的重現。一個嬰兒來到這個世界,在母親的懷抱里,TA除了全盤相信和依賴母親別無選擇,如果母親拋棄或者傷害TA,TA只有死路一條,這是何等無助的情境。同樣,在這樣不對等的、暴露的、依賴的諮詢關係中,早期關係會浮現出來,生命最本質的焦慮和恐懼也會浮現出來。在很多情況下,來訪者的問題正是出在這個階段,而這些關係建立的困難、早期的焦慮和恐懼,也正是心理諮詢或者治療需要去工作的重點。

因為這個特點,我想我完全能夠理解,為什麼總有人寧願花大筆的錢、上很多很多課,也不願意找個諮詢師來諮詢,建立一段長期的、穩定的諮詢關係。因為依賴和信任別人是一種能力,相信自己,總是比相信別人,容易很多倍。但是,在關係中產生的問題,終究需要放到關係中去解決。這是為什麼自我學習沒有辦法達到這個效果的原因。


我不相信這世上存在沒有心理問題的人(。
而且職業醫師會有自己的督導的。

我個人認為心理學方面,哪怕讀點靠譜的民科都能受益匪淺(當然我就是那種喜歡讀各類民科不認真搞主業學術的)。更別提去進行專業系統的學習了。

人們受心理問題精神問題折磨除了生理病變外我個人認為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和對自我的盲目認知。

舉個漏洞很多但是挺形象的栗子:

把一個個體比作一輛馬車。
這個馬車由車+馬+車夫+車內坐著的主人構成。

人們總會認為自己是主人,是自己肉體和魂靈的主宰。
其實一般情況下只是馬而已。
好一點的自我認知深刻一些的可以當車夫。
主人這個角色只能屬於潛意識。

當馬認為自己是主人時容易盲目自信,在發現前進方向並不受自己控制的時候又會陷入巨大恐慌。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日常生活中我就會留心向內觀察自己。試圖去捕捉自己的潛意識。

然後,放棄掙扎,順從它,臣服於它。

我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只是為了過得明白些。當然人生於世,活得明白註定活得不會很愉快。

快樂就是快樂,痛苦就是痛苦,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放不下就是放不下。

順服於自己的潛意識,接受所有形態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然後你也就能接受他人,接受整個世界。


推薦閱讀:

在何種情況下,心理諮詢師應該考慮自己是否需要換一個督導?
心理諮詢師如何識別來訪者的實話假話?
考完心理諮詢師後,從事怎樣的學習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心理諮詢師?
如何評價「心理諮詢師資格認證考試」被正式取消?對行業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鬧自殺的人真的只是想死嗎?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社會心理學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