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iPhone X 的工業設計?
相關問題:iPhone X 有哪些亮點?如何評價其 999 美元的定價?
如何評價 iPhoneX 正面的「凹」式劉海(異形屏)?
最高贊, @蘇志斌 先生所寫的答案讓我萬萬不敢苟同,居然還被知乎日報推了,我第一遍看,略有不適,第二遍看,強烈不適,第三遍看---去你的強行洗地文!!!
讓我開始引用原文,逐條評論。
首先致敬
在我看來,X 是 Apple 未來五到十年內的新起點。
這句話是我唯一贊同的,的確是,X是Apple的新起點,卻不是手機行業的新起點。
接下來,蘇先生對「小小的空間」大書特書,卻又沒有給出定義,我看了好幾遍,配合他的插圖還是沒有懂他到底指的是iPhone X 的圓角邊框還是那個齊劉海,暫且認為是圓角邊框。他認為iPhone X的圓角邊框使屏幕成為一個「視窗」。有道理,反正小米MIX和三星S7edge都先於iPhone使用圓角邊框,但是你的名詞你定義,你非要說iPhone的屏幕就是「視窗」我也沒有什麼意見。
接著,作者寫入第一條,用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論證方式。邏輯是:直角變圓角=侵入=助於聚焦;iOS7圖標變圓角,所以iOS7就是這種理念;iPhone X=齊劉海=侵入=助於聚焦=一脈相承iOS7=「取景器」。
更進一步說,有變化的邊緣特徵,與完整的框相比,看起來更像『取景器』,裡面是無邊際的內容世界,而完整的框所呈現的就只是一個『畫框』或者一張『畫布』。『取景器』所呈現的內部無邊際的感覺,需要『層』來明確內容的邏輯關係,與整個圓潤的一體化融合在一起,視覺界面上的穿透感就結合得很自然了。
我來反駁一下,作者引用了攝影作品表示,齊劉海給人一種「取景器」的感覺,是這樣的:
這是一種什麼邏輯?用靜態的攝影作品代替日常廣泛的動態手機使用,實際上,我心中的感覺是:
這樣能不能幫助我們「聚焦」「內容」---一部小米MIX2呢?這樣能不能給我一種「層」的感覺?
PS:我不是米粉,更不是友商,只是隨手截圖,順便說明小米也用了圓角邊框。
我再次反駁,這種用屏幕外在邊框來增加層次感的無邏輯論調。
我家的舊戴爾顯示器壞了,總是有一條線,我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竇文濤真的在屏幕的後面,真的很有層次感,很有「層」的感覺,建議戴爾以後多弄幾條線。
其他家那類完整的框的方案,不能說不好,但是其實無論有沒有曲面或者邊緣多窄一點點,本質上都是一回事,沒本質的區別,屏佔比再高也就是一張沒有縱深『畫布』。
我真不知道以後作者看到下一部iPhone技術進步,也變成沒有齊劉海的完整邊框的時候,作者會不會跳出來大罵蘋果居然在做「沒有縱深的『畫布』」。
2.接下來蘇先生提到一個「邊界」的問題。
由『層』的概念延伸出來,自然會形成『屏幕這邊』與『屏幕那邊』。『這邊』是我們的物理世界,『那邊』是疊加了各種『層』的虛擬世界,兩個世界之間需要一個明確的秩序感來確認邊界,這個邊界很自然地就由屏幕的邊緣來承擔。
為什麼需要邊界?
因為邊界意味著『安全感』和『可控感』。這種體驗可以通過打電動遊戲或者 VR 打殭屍的經驗獲得,對比一下那種真實撲面的殭屍遊戲與帶有各類 HUD 的射擊類遊戲,前者所提供的是驚險刺激的緊張感,後者卻能讓你覺得自己掌控了全局。對於 AR 而言,我們需要的是疊加更多的信息與內容到現實當中,掌控一切是 AR 需要強調的體驗,所以邊界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把『取景器』的體驗移植過來,是循序漸進推廣 AR 的一種較為恰當的處理方案。這個方案思路,其實和 iPhone 早期的擬物化界面是類似的,也就是用熟悉的界面導入新的界面。
融入是需要代價的,學習成本和內容的重新設計都需要時間,但這個過程需要舊界面的引導來消除陌生感和緊張感。承擔『取景器』的邊界可以在這個時間過程里承擔一個緩衝層的作用。
我看了真的真的很疑惑,蘇先生到底在寫什麼?「邊界」一詞到底特指什麼,是屏幕的邊緣嗎?現在也沒有哪家公司做出全無邊緣的手機啊!從「把『取景器』的體驗移植過來」一句話,我暫且認為他說的還是齊劉海。這就很搞笑了啊!因為讓我們替換一下------
「齊劉海,是循序漸進推廣 AR 的一種較為恰當的處理方案。這個方案思路,其實和 iPhone 早期的擬物化界面是類似的,也就是用熟悉的界面導入新的界面。
融入是需要代價的,學習成本和內容的重新設計都需要時間,但這個過程需要舊界面的引導來消除陌生感和緊張感。「齊劉海」的邊界可以在這個時間過程里承擔一個緩衝層的作用。」
齊劉海是為了循序漸進推廣AR?還是我們熟悉的舊界面?這是要笑死我嗎?
原諒我真的沒懂這段話到底說什麼東西,語文水平太低,歡迎看懂的讀者評論指正!
3.
人的視覺注意力是有限的,目光集中的範圍也是有限的,所以常常會有目光追蹤視覺熱力分布這樣的設計研究。
當我們看向手機的時候,內側鏡頭在上方的位置時,是視線範圍內很自然的一個狀態。由於下半部被手掌握持,以至於下角部的鏡頭既容易被手掌遮擋,又不在正常的視線範圍內,也就意味著,需要調整早已習慣的姿態來使用。基於對注意力和視覺熱力的考慮,看向『額頭』是更為合理的。
」目光追蹤熱力分布「這個問題我真的不了解,暫且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感測器放在齊劉海上是科技需要。
但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也就是凹形和凸形的觀感不太好。
大家可以嘗試隨機問一下身邊的人,不需要提前準備,問問他們,就在剛才,他們手機屏幕頂部那排小圖標里都有哪些應用在提示,或者都有哪些圖標在顯示。幾乎不會有人在日常的使用中會注意到那個位置。
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注意力盲區,或者說是弱視覺關注區,當新手機在手上擺弄一兩天之後,它就會漸漸成為一個邊緣地帶,而你的視覺中心會回到原本注意的那些地方。但我並不是說這個形狀好看,而是因為現在新品發布,大家會關注所有細節,放大一切看得見的東西,然而如果把這個屏幕1:1列印出來拿在手上看上好一陣子,這個邊緣也就漸漸後退了。
不論關注點在顯示區域多出來的兩個『角』,還是侵入屏幕的『劉海』,前者的顯示內容無關緊要,後者在色彩上屬於後退的角色,而兩者都處於視覺邊緣的弱關注區,那麼,如果有更重要的產品需求,這個凹凸正負形也就沒必要去糾結了。
但它仍然不是一個好看的東西對吧?是的。
我們看到蘇先生已經開始說齊劉海並不好看了,難道不是給人一種「取景器」帶來的「層」的感覺?或者一種「邊界」帶來的「安全感」和「可控感」?
讓我來回答他手機頂部到底有哪些圖標,我平時真的每時每刻都會看看這個地方,絕對不是一個「注意力盲區」。我發誓我沒有看手機作弊。最右往左:時間,電量,信號(數據,藍牙,WIFI)。最右往左:來電,簡訊,郵箱,網易雲,微信,QQ等APP 未讀消息的提醒圖標(順序打亂)。我們可以知道,最頂欄是手機的各種狀態的顯示,是我們最關注的地方,絕不是什麼「弱視覺盲區」之類的無稽之談。HTC之前甚至做了一個頂上有小屏幕的手機。
接下來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在此我引用另一位答主 @瑞奇Ricky 的回答:
當你打開 Safari,準備美滋滋地欣賞點小網站上的漂亮大姐姐時,立馬能意識到有一堆知道你幾歲、長啥樣、有沒有帶帽的「黑科技眼睛」正瞅著你。
是的,這一種侵入的齊劉海在我看來就是我會每時每刻都注意到蘋果這家大公司以及他的助手SIRI是不是每時每刻都在暗中觀察我臉上有沒有什麼血脈噴張的表情,唇語有沒有什麼說什麼秘密。我並沒有討論這個技術對隱私的保密性如何,三星也早就有了眼球追蹤的功能。我只是說,這種侵入式的齊劉海實際上更有可能讓用戶從屏幕上分心,並且注意到這些感測器。
4.接下來,蘇先生放大招了!真的放大招了,也就是這個大招讓我下定決心寫下這篇回答來懟他。
大家都知道全面屏是未來的趨勢,可是,為什麼是全面屏?為什麼不是正方形屏?不是電子墨水屏?全面屏之所以成為趨勢,並不是因為什麼屏佔比高了會更漂亮這種膚淺的理由,而是這是內容與其載體之間關係的必然走向。
全面屏。。。其他廠家都是「膚淺理由」,只有發布齊劉海才是奉天承運。欸。
深感鏡頭系統和雙攝像帶來更新更好的內容生產方式,3萬個探測點能掃下並識別人類變化細微的臉部細節,還識別不出其他物體么?晶元對 AR 的傾斜使 X 成為極佳的實驗平台,必將吸引大量開發者聚集,別家陣營不拚命追趕難道看著這個颱風眼被獨攬?無線充電一直缺少有力的推動,因為對於其他廠商而言這僅僅只是一個銷售噱頭,為什麼要這麼做缺少有力的動機支撐,但 Apple 從來就是追求拔掉一切線纜的,因為智能設備就應該是獨立的、完整的、渾然天成的。
景深雙攝像頭是HTC幾年前玩的,現在大家都是,蘋果開發者會創作AR,《pokeman go》卻早已經火過一次了。無線充電一直不火是並不是因為其他廠家都是「銷售噱頭」。抱歉了,大哥,你多年用蘋果,困於Apple擠牙膏心太狠,我真的要對你說,我用的是三星S7,支持無線快充,我用的牙刷飛利浦,也是無線充電,他不火只是因為無線充電技術不成熟,充電設備不能離開充電底座,與插線充電沒什麼區別,插線充電反而可以邊玩邊充更自由。當然我祝福你,更祝福動機純潔、奉天承運、擁有無上設計哲學的蘋果能夠把無線充電帶上一個台階。
對內容生產、用戶體驗以及交互認識能有機會產生質變的切入點,就算尚沒做到理想中的成熟度也是需要立 Flag 來搶步爭奪的,在這些長線的布局面前,快一步就是勝利,一個『小小的空間』就這麼不能妥協嗎?設計是一系列選擇的結果,並不是目的。況且這一小片能致命嗎?如果可以用一小片黑域換來更深更寬的護城河,讓對手緊張兮兮地追趕下一步棋,何樂而不為呢?
造型只是工業設計最後呈現的結果,過分追求屏佔比是歧途。
最後看了蘇先生的的這一段我實在臉紅,我決定不再說話,讓三星同志發表意見:
PS:抱歉我沒有找到小米的宣傳頁,我不是三星粉。
最後,祝福蘋果的護城河挖的足夠深!!!祝福小米,祝福三星,努力追趕,加油!
我是工業設計外行,不在這裡參與專業討論,我只給這個問題提供一點註腳。
近年蘋果的設計常遭質疑,比如 Airpods 易丟、Pencil 和無線滑鼠的充電方法丑爆、iPhone 6 以來攝像頭的鼓出,諸如此類,似乎都是喬布斯在世時不會出現的問題。Jonathan Ive 獨掌設計大權之後似乎有些毛躁。
我同意@Ami老師說的:Jonathan Ive 有一種勁,就是我能做好的東西就做到極致,我做不好的東西就毫不掩飾的擺出來。
這個東西,在一定程度上,是創作者的自負。雖然喬布斯時代也許的確不會出現類似的設計問題,但如果說 Ive 會出的問題都是設計層面的,喬布斯則更多會在產品和宣傳方面展露這種自負:早年 NeXT 電腦頂級過於昂貴、Cube 電腦降溫問題沒弄好就上市、iPod 用了兩年時間才出 PC 版 iTunes、iPhone 在喬布斯去世前堅持用小屏幕、iPad 在喬布斯去世時都沒找到殺手級應用......
說白了,他們倆都有同樣的那種性格,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就格外敢做別人看起來很瘋狂甚至近乎很傻的事情。
我覺得一方面因為他們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評估專業領域的標準(且被成功反覆驗證過),另一方面是他們有更多信息,可以做更長期的規劃。
別的不說,比如 Pencil,充電方式真是傻到極致了,但,第一,這東西真的讓 iPad 更有價值了,第二,Ive 知道蘋果很快要進入無線充電時代了,但他不希望 Pencil 拖到那個時期再上市,第三,他知道這個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會有惡評,但不會傷及蘋果的根基。
iPhone X 現在的設計問題只有一個,就是所謂的劉海兒,這件事兒在中文互聯網上備受惡評,但蘋果在堅定的賭 Face ID 這件事(John Gruber 說蘋果員工告訴他,蘋果主動為 Face ID 放棄了屏幕下指紋識別,過去一年都只在做這一件事),他相信這是未來,為此他願意承擔代價,而這已經是目前蘋果能選擇的最佳方案了。在蘋果看來,相比一個看上去美觀但技術保守的方案,這個方案更符合長期布局。
所以,請在這樣的前提下去審視 iPhone X 的設計。謝邀啊!說說自己的愚見!
首先,形式追隨功能。這問題並不是如何評價iPhone X的外觀,而是工業設計。在吐槽劉海之前,首先這是一台與人產生頻繁交互設備,重點不僅僅是how it looks, 更是 how it works. 脫離了這點,我相信任何具備一些設計工具基礎的人都可以畫出更「理想」的iPhone. 就像每次發布前半年都會各種爆出的下一代iPhone渲染圖。
而這個劉海里承載的不僅僅是各色大家理解不了的感測器和攝像頭,更是蘋果對Face ID以及其相關技術的重視。相比 Touch ID更加精準,誤識率更低,而且無需額外的識別動作(例如把手指按在指紋識別區域),這無疑更加接近蘋果當年推出Touch ID之際所說的「Your Phone recognizes you」。而且用來實現這些的元器件,並沒有比Touch ID相關元器件佔用更大的手機正面空間,我認為這絕對是iPhone設計的進步。
其次,所謂「全面屏」的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它的目的就不是讓這個設備變得更好看,而是讓用戶得以更加關注屏幕中所呈現的內容,從中獲得更佳的沉浸體驗,或者說「去工具化,去設備化」的體驗。我們在各種科幻電影和遊戲中看到的,人物抬起手臂用手指劃拉幾下,手臂上突然出現一個類似全息屏幕的東西,然後美滋滋的開始交互,這時人們一定是關注顯示的內容,而忽略了相關設備的。iPhone X這種「劉海」的處理,應該也是在現有技術背景下,從最大化屏幕的可用空間這個角度來思考的,相比傳統的「額頭」或「下巴」,這種「劉海」浮在顯示屏上的設計,或多或少的在實際的使用中,隨著視線對顯示內容的關注,讓這台手機本身更加容易被忽略。
最後再聊聊外在。蘋果的產品追求的永遠是產品整體比例的和諧,以及這個由各個設計元素綜合而成的整體帶給人的感受。正面看上去,iPhone X的屏幕顯示邊緣,包括四個轉角,都和產品的物理外框之間形成了一個平行的等距邊框(唯一例外的地方就是那個「劉海」)。看看你手中的手機,包括其它全面屏手機,當你看到屏幕轉角處時,你的潛意識會立即告訴你,「這是一台帶有顯示屏的設備」,從而立即讓你從「正面全是顯示區域」的快感中跳脫出來。因為形態是一塊矩形(或者規則的類圓角矩形)的顯示區域,已經根深蒂固的在人們心中成為了「屏幕」的意象,而不是「顯示」本身的意象。
而將四個屏幕的轉角全部做出與產品外框等距的處理,目的是最大化地弱化帶來上述跳脫感的屏幕轉角。讓iPhone X 最大化地強化了「設備看上去幾乎是整面屏幕」的概念。它好像在說「我們不得不為了放置一些東西而在那裡留出一些位置,否則這款手機就真的全是屏幕啦」。而相比之下,例如三星S8等全面屏手機,好像說的是「我們得在上面或下面那裡放些東西,所以我們不能做真正的全屏幕手機」。這種"We tried but failed"的態度,相比"We just didn"t do it"來說,或許就是蘋果對於全面屏這一概念給出的答案。
在我看來,X 是 Apple 未來五到十年內的新起點。
先擱置各種美醜爭議,我分享一下我對 X 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關鍵詞:
『縱深』『層』『內容』『取景器』
這四個詞所代表的邏輯,是載體的弱化以及對內容的聚焦。
多數人的關注點在於屏幕上方那個『小小的空間』,但已經有許多朋友發現了,在官方發布的所有介紹里,給了這個圓角很多的鏡頭,喬納森的旁白也在此處停留了不少時間。一個圓角而已,給那麼多鏡頭,是想做什麼?
我借用 @Ami 的兩張圖給大家感受一下:
這是直角
這是圓角
僅僅一個圓角的改變,對內部的侵入,整個視覺重心都被引導收縮至這個『視窗』之內。交互的認知也就從這裡開始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來自 Focus 的區別,前者是一張『畫布』,而後者卻成為了一個『視窗』或『層』。
同樣是圓角,不同的弧度所呈現的結果是不同的:
左一形成了一個硬朗的實體,右一則是呈現出一個圓潤的體塊感,而中間這個區間就有其他可能性了。這種可能性往前再推進一步呢?
比方說,如果這是一個『視窗』?
是不是覺得很眼熟?
這恰恰就是 iOS 7的基礎邏輯:
『層』
這一點在 iOS7開始加入的『搖晃效果』里可以看到比較直觀的表現,即晃動手機時各『層』跟隨晃動的視差動效。
X 額頭上那一撇劉海可以說是向技術硬體妥協的表現,但這麼一大堆東西,既可以放在上面,也可以放在下面,可以選擇聚在一塊,也可以分開來擺,可以選擇凸一塊出來,也可以拉平了做一道全黑,這時候,如何選擇就取決於你究竟想要做什麼事情了。
X 這一塊『小小的空間』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整合了一大堆瘋狂、前沿的 senso,我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點:
1、『取景器』與內容的縱深
在網上隨便找了一張圖,這是我對於 X 屏幕處理方式的感受。
人類對於『視野』的感受經驗,往往是寄託於參照物的。一片開闊的海面,與一片有樹木的沙灘,雖然主體沒有發生變化,但是這兩者之間的層級關係和縱深感是完全不同的。開闊海面所提供的感受,類似於閉上眼睛後那些血管的殘影,星星點點卻也模糊不清;而樹木與草地的侵入則形成了一道前景,一個『取景器』,使得視野被引導至『前景→沙灘→海浪→海面→海平面→天空』這樣一組層級關係里。
這樣的感受同樣也存在於我們日常攝影的經驗里:
『樹葉→建築→天空』
『一座大門』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個『劉海』方案的選擇實際上與 iOS7 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是在妥協的過程中對原有邏輯的延續或繼承。
注意截圖中箭頭所指的位置,可以看到 UI 適配外形所做的變化。但這只是為了適配圓角所做的決定嗎?再看看 iOS 的變化:
界面形態外部的圓角處理,來自『層』的邏輯需求。
反過來,既然形態內部圓角的侵入能提供由這頭看向那頭的『視野』,那麼這個『視野』與『層』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組對偶的關係。
更進一步說,有變化的邊緣特徵,與完整的框相比,看起來更像『取景器』,裡面是無邊際的內容世界,而完整的框所呈現的就只是一個『畫框』或者一張『畫布』。『取景器』所呈現的內部無邊際的感覺,需要『層』來明確內容的邏輯關係,與整個圓潤的一體化融合在一起,視覺界面上的穿透感就結合得很自然了。其他家那類完整的框的方案,不能說不好,但是其實無論有沒有曲面或者邊緣多窄一點點,本質上都是一回事,沒本質的區別,屏佔比再高也就是一張沒有縱深『畫布』。
關於『層』,可以去看下 Apple 的官網、視頻乃至包裝、店面及新總部大樓的設計,iPhone X 的官網專頁更甚,這不僅僅是前兩年 iOS7 推出時大家議論的什麼扁平化或者 style 的轉變,要拉長時間維度來看,這是布局。
2、從隔離感到融入感
由『層』的概念延伸出來,自然會形成『屏幕這邊』與『屏幕那邊』。『這邊』是我們的物理世界,『那邊』是疊加了各種『層』的虛擬世界,兩個世界之間需要一個明確的秩序感來確認邊界,這個邊界很自然地就由屏幕的邊緣來承擔。
為什麼需要邊界?
因為邊界意味著『安全感』和『可控感』。
這種體驗可以通過打電動遊戲或者 VR 打殭屍的經驗獲得,對比一下那種真實撲面的殭屍遊戲與帶有各類 HUD 的射擊類遊戲,前者所提供的是驚險刺激的緊張感,後者卻能讓你覺得自己掌控了全局。對於 AR 而言,我們需要的是疊加更多的信息與內容到現實當中,掌控一切是 AR 需要強調的體驗,所以邊界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把『取景器』的體驗移植過來,是循序漸進推廣 AR 的一種較為恰當的處理方案。這個方案思路,其實和 iPhone 早期的擬物化界面是類似的,也就是用熟悉的界面導入新的界面。
融入是需要代價的,學習成本和內容的重新設計都需要時間,但這個過程需要舊界面的引導來消除陌生感和緊張感。承擔『取景器』的邊界可以在這個時間過程里承擔一個緩衝層的作用。
3、應該看向哪裡
人的視覺注意力是有限的,目光集中的範圍也是有限的,所以常常會有目光追蹤視覺熱力分布這樣的設計研究。
當我們看向手機的時候,內側鏡頭在上方的位置時,是視線範圍內很自然的一個狀態。由於下半部被手掌握持,以至於下角部的鏡頭既容易被手掌遮擋,又不在正常的視線範圍內,也就意味著,需要調整早已習慣的姿態來使用。基於對注意力和視覺熱力的考慮,看向『額頭』是更為合理的。
但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也就是凹形和凸形的觀感不太好。
大家可以嘗試隨機問一下身邊的人,不需要提前準備,問問他們,就在剛才,他們手機屏幕頂部那排小圖標里都有哪些應用在提示,或者都有哪些圖標在顯示。幾乎不會有人在日常的使用中會注意到那個位置。
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注意力盲區,或者說是弱視覺關注區,當新手機在手上擺弄一兩天之後,它就會漸漸成為一個邊緣地帶,而你的視覺中心會回到原本注意的那些地方。但我並不是說這個形狀好看,而是因為現在新品發布,大家會關注所有細節,放大一切看得見的東西,然而如果把這個屏幕1:1列印出來拿在手上看上好一陣子,這個邊緣也就漸漸後退了。
不論關注點在顯示區域多出來的兩個『角』,還是侵入屏幕的『劉海』,前者的顯示內容無關緊要,後者在色彩上屬於後退的角色,而兩者都處於視覺邊緣的弱關注區,那麼,如果有更重要的產品需求,例如由深度感知系統所帶來的Face ID,這個凹凸正負形也就沒必要去糾結了。
但它仍然不是一個好看的東西對吧?是的。
4、放長線,布大局
大家都知道全面屏是未來的趨勢,可是,為什麼是全面屏?為什麼不是正方形屏?不是電子墨水屏?全面屏之所以成為趨勢,並不是因為什麼屏佔比高了會更漂亮這種膚淺的理由,而是這是內容與其載體之間關係的必然走向。
這意味著,所有細節都得為內容服務,所有的新增元素都得圍繞著內容的生成、傳播服務,而 X 則在大家關於屏佔比的吵嚷聲中,自顧自地繼續往『容器』更進了一步。
深感鏡頭系統和雙攝像帶來更新更好的內容生產方式,3萬個探測點能掃下並識別人類變化細微的臉部細節,還識別不出其他物體么?晶元對 AR 的傾斜使 X 成為極佳的實驗平台,必將吸引大量開發者聚集,別家陣營不拚命追趕難道看著這個颱風眼被獨攬?無線充電一直缺少有力的推動,因為對於其他廠商而言這僅僅只是一個銷售噱頭,為什麼要這麼做缺少有力的動機支撐,但 Apple 從來就是追求拔掉一切線纜的,因為智能設備就應該是獨立的、完整的、渾然天成的。
相比之下,側弧面觸屏和鏡頭放在下巴上,除了片面地一味追求屏佔比外,還有什麼必須的理由嗎?沒有。
對內容生產、用戶體驗以及交互認識能有機會產生質變的切入點,就算尚沒做到理想中的成熟度也是需要立 Flag 來搶步爭奪的,在這些長線的布局面前,快一步就是勝利,一個『小小的空間』就這麼不能妥協嗎?設計是一系列選擇的結果,並不是目的。況且這一小片能致命嗎?如果可以用一小片黑域換來更深更寬的護城河,讓對手緊張兮兮地追趕下一步棋,何樂而不為呢?
造型只是工業設計最後呈現的結果,過分追求屏佔比是歧途。
推了那麼多年沒推起來的QI終於要普及開了,大量開發資源將會向 AR 和 AI 傾斜,深感鏡頭和人臉識別也將成為其他廠商下一波猛追的標配,開發者又有了全新的舞台,還有更多有趣的變化將因此而來。
面對同樣的全屏困局,選擇『劉海』還是『下巴』,是立足點的區別,也是Vision和能力的差距。
護城河那麼深,不被拋太遠就偷笑了,就別談什麼超越和碾壓了嘛。
*註:以上分析僅為個人觀點,無任何利益相關,或有疏漏和謬誤,歡迎指正和探討。
2017.9.14 19:30 補充:
評論里很多人建議我應該關閉評論區,避免噴子泛濫。 抱歉了各位,在我個人看來這樣是不對的,我並不支持這類做法。
原因如下:
1、討論應該是公開和公平的,任何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論贊同或反對;
2、評論區里激烈辯論的同時,會產生有價值的觀點,合理的觀點不應該因為不合理的攻擊而被『關閉評論』阻斷繼續發言的機會,話說一半是人都不爽;
3、我個人不贊同『自動置頂高贊評論』這個設計,已反饋:
2017.9.15 15:57 補充:
1、關於圓角與屏幕的關係以及設計手法上的分析,請見 @Rip Guo 的回答。
2、對『劉海』的歧義和反對意見,請見我在 @張小凡 回答評論區里的補充說明。2017.9.18 17:37 補充:
第四部分的觀點可參考 @張亮 的回答及我在評論區內的留言。
另有局部文字調整:
1、在『這恰恰就是 iOS 7的基礎邏輯:「層」』之後
新增:這一點在 iOS7開始加入的『搖晃效果』里可以看到比較直觀的表現,即晃動手機時各『層』跟隨晃動的視差動效。
2、『我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修正為:我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點
3、在『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個『劉海』方案的選擇實際上與 iOS7 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後
新增:是在妥協的過程中對原有邏輯的延續或繼承。
4、『形態外部的圓角處理,來自『層』的邏輯需求。』
修正為:界面形態外部的圓角處理,來自『層』的邏輯需求。
5、『關於『層』,可以去看下 Apple 的官網、視頻乃至包裝、店面的設計』
修正為:關於『層』,可以去看下 Apple 的官網、視頻乃至包裝、店面及新總部大樓的設計
6、『如果有更重要的產品需求,這個凹凸正負形也就沒必要去糾結了。』
修正為:如果有更重要的產品需求,例如由深度感知系統所帶來的Face ID,這個凹凸正負形也就沒必要去糾結了。
一言以蔽之
蘋果重新定義了美
從6開始不就這樣了
你們不習慣?
蘋果的一切本質是硬體的市場影響力
而不是美學,不是技術。
大圓眼睛尖下巴真的好看嗎?
大家都這麼P,就是好看
審丑如果成為一種價值標籤,那麼就會變成審美
但畢竟這個世界不是理性的世界,而是「社會學」的世界
這個世界的審美,是由「有錢的傻逼」們決定的
你不滿意?但你毫無辦法,你無法阻止蘋果價值兜售,也就無法阻止蘋果審美的擴散,老羅當年說土豪喜歡了就會最終變成不喜歡,其實是低估了蘋果對消費價值主義的掌控力
咦~~~莫名其妙被邀請。
看在很久沒答題的份上,出來答一發吧。
為了實現全面屏,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工業設計其實有三個方向的代表:
分別是三星S8(上下窄額頭),小米MIX2(保留下巴),以及iphone X(齊劉海)。
這是在必須保留前置聽筒感應器攝像頭的情況下,所能想到的全面屏三種設計方案的代表,喏——如果你能想到第四種算我輸。就好像以前的HOME鍵一樣,你只能想到選擇要麼像蘋果圓形,要麼像三星橢圓形,沒第三種選擇。
有的時候大家喊著工業設計創新,但是創新這種事不是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而且關鍵是你想要去創新的時候,發現真正可以有的選擇並不多。
全面屏在技術未達到階段性突破的前提下,必須保留前置元件的結果,就是工業設計上只有三星,小米,蘋果三種設計方向。
以工業設計實現的難度來看,iphone X >小米MIX2>三星S8。
蘋果在正面保留的一段小小的劉海里繼承了包括面部識別在內的諸多感測器,是目前手機工業技術的極限和最高水平了,除了蘋果目前任何一家公司都做不出來,這種較高的複雜的工藝難度導致iphone X 產能每個月只有一萬台左右。
以工藝設計的美感來說的話:
三星S8>小米MIX2>iphone X。
技術上的難度低一些,外觀也就有了可以做的更好看的一些空間。
在當年諾基亞、摩托羅拉使用鍵盤的功能機時代,蘋果發布了第一款正面只有一個屏幕和一個按鈕的智能手機,大家耳目一新,覺得蘋果重新定義了手機,十年過去了,大家也已經看膩了現在的智能手機。大家也都在期待手機有新的形態產生,但是任何的工業創新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基於現有的技術積累迭代更新。而可預見的未來的手機的進化方向,其實也只有一種方向——正面剛100%屏幕,無論蘋果也好,三星也好,小米也好,他們未來都會想做出這樣的手機。
所以,你看,結果已經可以預見了,毫無驚喜好無趣啊。未來手機的外觀仍然是趨同的。但是沒辦法啊,工業創新工業設計也是要以來科學發展觀的,總不能期待某天某個廠家突然發明了一個植入視網膜的手機吧。
但是,我們應該尊重每一次的科技的創新和進步,哪怕是微小的。
儘管目前的蘋果iPhone X確實挺丑,但我尊敬蘋果的工業設計,我相信這是邁向真正全面屏的重要一步,也許等到iphone X2的時候就可以實現正面100%全屏幕了——我覺得蘋果會是第一家實現的廠家,技術成熟之後後續其他廠家會跟進。
不過真到了那麼一天,大家手機正面都一樣,怎麼才能區分各自使用的是什麼品牌的手機呢,把背面的LOGO做大一些嗎?哈哈哈~~那畫面想想不要太美。
最後,雖說吐槽了iphone X的丑,但是我還是會去買的。
這種感覺類似戀愛,嘴上嫌棄的不要不要的,但是見面了還是要撲倒。
反對張小凡的部分觀點
一、
張小凡所說這只是假象,否則,這種現象就不只是調侃了
實際上,iPhone X 是有自己的設計規範的
Building Apps for iPhone X - Fall 2017 - Videos - Apple Developer
這是手機的橫向安全區,在此引用 @Riceman 米飯俠 的觀點
蘋果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由於你無法預測用戶在橫向持握下會把「劉海」放在左邊還是右邊,如果安全區不是橫向居中放置的,會造成界面中元素與手機邊緣的相對位置不固定。他們認為,用戶在使用手機時(尤其是玩遊戲的時候)高度依賴手部的肌肉記憶,不對稱設計儘管空間利用率更高,但與用戶的肌肉記憶相背,由此導致的失敗操作容易讓用戶沮喪。因此,蘋果向廣大設計師們高聲疾呼:請把按鍵全都放到安全區里來吧!
所以說,這種現象還真只是調侃
二、
張小凡回答里放出來的幾張圖
實際上,iPhone X的實際尺寸
圖中,額頭部分大概為30多points,實際占手機長度20/1不到,當然任何人都有說iPhone X額頭丑的自由,但是刻意放出這樣兩張圖可以說是相當雞賊了
三、
張小凡所說默認主題上部暗化處理是為了降低劉海存在感更是無稽之談了
實際上,眾所周知這一直使蘋果的默認主題
(圖來自網路,侵刪)
然後我又截取了幾張iPhone X設計規範視頻里的截圖
可以看到,蘋果從未刻意去遮蓋額頭部分,不管是天氣應用還是其他默認應用。
為什麼其默認主題要把上部暗化處理?就是為了降低「劉海」的存在感!若不是,設計這種主題,妨礙視覺延伸,蘋果的設計師是不是傻?
真不知道張小凡這種言論從何而來?!
你們是沒看發布會嗎?
一開始看諜照的時候我也覺得齊劉海有點尷尬,但是發布會上人家演示的時候,說實話新的ui界面設計已經考慮到這個劉海了,其實並不會有什麼很大的影響。
另外,蘋果一向是做取捨的高手,世界上總是沒有完美的設計,一定要為了一些優點放棄其他的東西,macbook就是為了輕便放棄了散熱,雖然被詬病很多,但其實大部分人使用體驗很好,只有一幫測評網站抓著不放。
x應該也是如此的,劉海的設計我猜應該也是和內部組件相配合,捨棄了完整的設計美感,但一定有其他方面的提升。(猜測是為了新的攝像頭組件)
另外從6開始,iphone開始走大屏+圓角的設計,被各種人莫名其妙地說丑。首先我覺得更好看,其次圓角帶來的更好的操作手感完全被你們忽略了。
再說全面屏。
首先全面屏其實是不存在的,其實是超窄邊框,不論圖片修的多好看,都有邊框,只不過很窄。然而實際上掏出你的手機,當你集中精力看手機的時候(王者榮耀,視頻),往往其實根本就不會注意到邊框。同時mix全面屏廣告到處都是,共同點是屏幕顯示和背景一致。而x的發布會其實沒有就全面屏展開太多,重點是放在新home鍵和攝像頭的交互上。我的理解是,全面屏其實是一個安卓廠商抱團炒作出來的偽需求。我並沒有感受到太多實質上的使用體驗的提升。安卓系統自身上限的問題,很難有太多的交互設計上的提升,所以安卓機這些年都是一直在刷硬體的提升。而ios一直在不斷的提升交互內容,如果你從ios5一路用過來一定能懂我的意思。總之,全面屏是為了做出更好的手機,而不是做手機是為了有一塊全面屏。
所以如何評價x的工業設計,我只能說他並不是行業內最頂端的,但是它仍然在引領手機行業的方向,它看到了未來AI、AR、交互的發展將主導手機,硬體已經不再是手機發展的首要目標了。
利益相關:Industrial Design學生,目前手持iPhone6和華為v9。
我總結一下一些噴子的邏輯:
1.人臉識別是新技術,所以一定不成熟。(建議去看發布會snapchat的現場演示,而且其實我比較擔心的是無線充電...感覺這樣充電的時候使用起來會不如有線的方便)
2.iphx的攝像頭是豎排列的,丑到爆炸(???)
3.劉海影響做ui,要重新設計,垃圾還丑(說了一萬遍請先拿到真機體驗一下再評論這個)
4.mix全面屏超牛逼,蘋果毫無美感(你買手機是拿來用的,況且其實蘋果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才是更加極致的全面屏...願者上鉤...)
5.你說蘋果好就是果粉,安卓就是比ios好(你非要這麼說我是無法反駁的,畢竟交互設計也講個人體驗,你一開始懷著敵意對待ios覺得怎麼用都不舒服是你的事,並不妨礙蘋果的交互被當作教材被各種研究)
總之,作為一名學設計的學生,即便買不起iphx,也希望能從裡面學到一些蘋果的設計理念。蘋果有最好的marketing和interaction design,我相信大眾能看到的問題他們同樣早就看到了,然而這背後他們是如何作出取捨和妥協,如何判斷手機未來發展趨勢,如何選擇新技術的,是一名工設學生更希望了解的。(老師下周帶去特斯拉看model 3,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去蘋果)
我們要說清楚一個問題:劉海兒是不得已的設計還是蘋果有恃無恐任性而為?換句話說,是不是為了劉海兒而劉海兒?
我認為就是任性。蘋果不允許開發者掩人耳目用黑條遮住劉海兒,說明蘋果自己也知道開發者肯定會嫌棄劉海兒,憑本事設計的劉海兒憑什麼讓你給遮住!
其實劉海兒設計不是錯,錯的是蘋果非要讓劉海兒位置的屏幕「物盡其用」結果造就了一塊不完整的屏幕。耳朵區的顯示區本來可以增加顯示空間,安全區的設定反而讓某些應用束手束腳損失掉更多空間。
LG的V20和V10就是劉海兒(斜劉海)設計的。但是LG並不把劉海兒視為主屏幕的一部分,而是作為附屬來顯示一些快捷操作圖標。雖然LG用的同樣是異形屏,物理上沒有主屏副屏的區別。
影視界預言做得最好的《黑鏡》顯然不認可一塊不完整的屏幕,所以寧願捨棄前置攝像頭。
感謝邀請 @周鑫
這個問題是評價iPhoneX的工業設計,那麼就從工業設計的角度瞎說一下吧,畢竟也是窮人,看真機估計得等到體驗店體驗了。
工業設計大的方面就三個,工學,美學,經濟學。一個一個瞎說
首先是工學方面的評價,蘋果一貫的作風還是比較靠譜的,而且蘋果的優勢也在於對硬體/軟體/結構的整合優化做的很好。iPhoneX從發布的圖像資料來看,採用柔性OLED屏幕,做成這樣的外觀,工學裡面的結構設計,加工工藝,表面處理工藝上的要求還是很高的。蘋果產品的品控一向也是很嚴格,在工學這一方面,可以給個高分。
然後是美學;很多人說審美是個主觀的事情,這個話只說對了一部分,審美還有其科學嚴謹的一部分。這話就不擴展了,個人是這麼個認識。以上面這句話為基礎,來看看iPhoneX的美學評價,我個人給出的評價是中規中矩。
很多人一上來就立場鮮明的說「漂亮」/「丑」,簡單點說,這是兩個反映直覺的詞,無可厚非。但是要嚴肅的說,這個就是主觀評價,並不嚴謹。一般來說,高檔的材料,優秀的加工工藝,精緻的細節等等都能給人帶來美的感覺。智能手機作為一種高度集成化的產品,在這些方面一是要追求極致,二是要做好平衡。蘋果的產品這個平衡做的比較好,很多美感都體現在了細節上,這些細節又有很多是看圖看不出來的,上手體驗才行。
然後說一下這個被大家調侃的「劉海」設計。初看的話,確實很突兀,因為我們習慣了方方正正的屏幕。但是還要仔細推敲背後的道理。設計上一般會講,形式追隨功能。iPhoneX也說的很明白,劉海的出現是因為劉海部分集成了大量的元器件。所以出現了劉海設計。對比一下同時出的小米的MIX2,也是全面屏設計,但是把元器件這一部分集成到了屏幕下方。這兩種設計方式,其實各有優劣,對於iPhoneX而言,出現了劉海設計,這實在挑戰大眾的習慣。但是也反映了蘋果的一個野心,如有一天技術成熟,這些東西統統要集成到不影響屏幕的地方,同時還要保持全面屏幕。這樣的設計,這些元器件和屏幕在視覺的聯繫也相對緊密一些,同時也反映了oled屏幕的可塑造性很強,未來的屏幕應該不止方方正正一個樣子,可能會有更多形式。而MIX2的設計,則保證了方正屏幕的視覺習慣,但是集成元件這些東西和屏幕確確實實的分割開來了,聯繫性不夠緊密。這兩條路,目前還看不到哪個更好,需要持續關注產品的迭代。
不過由此也能看出來,蘋果近些年確確實實是有些力不從心了,在一些新概念的輸出上,國產的手機甚至走的更遠,所以我在美學上給的打分是中等。
最後是經濟學,至於這個經濟學么。。。。買不起還談啥經濟學。。。。
對這個問題還會持續關注,有新想法了可能回更新,畢竟很懶,啊不,很忙。。。
比起大家都在吐槽的正面異形屏幕的設計,新一代iPhone在設計上的另一項改變更耐人尋味,雙面玻璃。
這個三明治結構在iPhone4上初次問世,消失於iPhone6,這次又拿出來應該是為無線充電讓步。
近年來蘋果無論是在iMac,MacBook,iPhone,還是在上半年發布的homepod上都沿襲著unibody這個設計理念。從iPhone6到iPhone7亮黑版,這款手機已經剝離了作為一個物體的基本屬性,材質,而成為一個純粹的形態來作為iPhone的核心-iOS的載體。
按照預想的情況,新的iPhone應該在如何處理鏡頭,屏幕與機身的結合上提出新的方案來進一步發展unibody。然而,新的三明治結構粗暴的將這個整體撕裂開,前面板和後面板產生了巨大的視覺落差,更不用說那顆跟主體毫無造型聯繫的攝像頭。
如果說屏幕缺口,突出的攝像頭這些妥協尚可以接受,這個從iPhone4上拿來的三明治結構更像是一個倉促之下的臨時解決方案,或者說,半成品。如果這不是蘋果在發展新的設計語言,那麼可以肯定的是,蘋果頭一次在產品設計上開了倒車。
從這一點可以窺探出蘋果在對待iPhone這款產品時在設計和功能上的權衡產生了變化。另外,雖然蘋果聲稱iPhone X代表著手機未來十年發展方向,但是從這次在設計上的猶豫可以看出其實蘋果對這款產品未來的規劃並不清晰。
我覺得蘋果的劉海給工業設計增加了一個新命題:求解如何去掉劉海
抖機靈調侃沒什麼意義,以蘋果的設計能力,難道他們審美還不如你們的平均水平?問題是,設計出來更好的,造的出來的?蘋果動輒幾千萬的出貨量,你去冒風險,風險你擔?
以一個正常普通人,不喜歡拿手機等電子產品滿足自己高人一等的心理(即zb),客觀且非專業的角度說:丑。
說它好看引領未來的,你們良心不會痛嗎?
最高贊是什麼鬼,故弄玄乎,AR和VR追求的目標都是去除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蘋果處心積慮要搞個邊界出來怕人掉進虛擬世界出不來,這種挑戰行業目標來做人文關懷精神太感人了吧!
還扯上iOS7,7到11設計語言已經變了不少,的確是強調層了(因為純扁平化有諸多交互表達上的限制),但這跟劉海有關係?
劉海就是因為沒法調和前置sensor和全面屏的矛盾而出現的,跟現實妥協而已,哪裡來這麼多奇奇怪怪的理論。至於選擇劉海異形而不是某米的下巴或三星的短額頭短下巴,其實就是為了屏佔比,不然也不至於一時激動把touch ID拿掉了。另一方面,出於上下保持對稱的需要,這個小劉海的設計可能是最優方案了。
謝邀!
在沒有把玩到真機前,我不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很多設計的亮點,創意,以及某方面的做工等問題需要實際體驗且認真把玩後才能回答。等我入手了以後再繼續!
iPhone 8和iPhone x的發布,是蘋果設計邏輯的一種混亂。
名稱是顯而易見的脫離了軌跡,這讓7s和9應該怎麼出現?蘋果之於其它品牌手機,其中的一個有力的競爭點,手機命名簡單是絕對佔一定比例的,不像其它一些品牌手機亂成一鍋粥,消費者傻傻分不清楚,讓櫃檯推銷員說的頭疼欲裂。現在蘋果就是自廢武功。
蘋果:你看,我能把金屬做的像玻璃一樣。我就問你怕不怕?
吃瓜群眾:確實叼!下一代一定更加會叼炸天。
嗯,iPhone x就是玻璃。
那你從iPhone 5到iPhone 7就是純粹的在炫技?!
吃瓜群眾忍受了這麼多年的白帶換來的是4s的玻璃?
愛了你這麼多年,你說還是前任好,要不要請薛之謙代言呀。
我感覺是歷屆iphone中顏值最高的一款了。沒有跟風上曲面屏而是把直屏在做到了與曲面屏相同甚至更高的效果,性能在三星s9發布之前也應該會是手機界最高水準。售價也對得起工業設計。s9要加油了,曲面屏就算再牛逼,你總不能四周都曲面吧,被蘋果這麼一帶,s8的下巴在s9上應該就消失了,但是我現在很難想像沒有下巴過渡的曲面屏。
額頭據說會固定顯示手機狀態,但我想在瀏覽放大的圖片時應該會承擔顯示功能吧。
雖然全屏幕很驚艷,但是邊框還是太粗,這是美中不足的一點。(圖片來自網路)
卸腰。
要談及iPhone X的工業設計,當然必不可少地要談及這塊產自三桑的OLED屏幕。
高達458dpi的屏幕直接把Retina屏幕直接拉成了2K級別的Super Retina,
更明艷的顏色和更出色的功耗自不必多說,而2K級別的屏幕對於AR功能的支撐也確確實實是真實不虛的。與 iPad Pro 一樣,iPhone X 屏幕也使用了原彩顯示(True Tone)技術,使屏幕可以根據環境自動調節白平衡。
而另外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項革新,就是替代Touch ID而生的Face ID功能。
這就讓人想起來之前 @雷軍雷總在前天發布Mix2的小米發布會上談及的三種全面屏的設計方向,期間雷總也談及了三種設計方向(現在看來就是小米、蘋果和三星)可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並行發展。
只憑設計美感上來說,可能Face ID確實是像「齊劉海」一樣突兀和打眼的古怪設計。但在創新程度上來說,Face ID確實無愧為蘋果的殺手級功能。
殺手在哪呢?上張圖來說明下吧。
在佔據屏幕一半的「齊劉海」內塞下了紅外攝像頭、泛光燈、距離感測器、環境光感測器、聽筒、麥克風、正面攝像頭和光點投射器。
而這樣密集的感測器分布,實現了什麼呢?面部識別。但這樣的字面上簡單的功能實現,其實此前並沒有商用品能夠實現,即便是Galaxy S8+的虹膜識別也做不到像這樣的高寬容度的功能體現。後者的功能實現邏輯好像用一張高精度的照片去類別的你虹膜,而前者則是用3D建模一個面部模型,用模型來比對。
發布會上的透出的基本原理是這麼說的:通過點陣投影,在面部形成30000多個紅外點,再利用紅外相機拍攝,根據一定的演算法進行三維建模,匹配識別。因為設置了紅外線攝像頭的存在,使得Face ID在黑暗情況下也能使用,大大提高了使用場景的廣泛性。
至於安全性,Apple則巧妙地設置,讓iPhone X 在你注視它時才會解鎖,讓它可以防止被照片或面具假冒的人臉欺騙。你的面部數據會被加密並保護在安全隔離區中。身份驗證會在設備上存貯,不會被上傳到雲端。 這一下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網傳段子睡覺時別人用iPhone X對一下臉就能解鎖,二是面具或照片假冒真人,三是隱私安全問題。
實現同類型功能需要什麼呢?
一台Kinect加一台投影儀。從這個角度來說,只漲了3K的價格真真算得上是良心。
另外,由於 Face ID 的加入,iPhone X 得到了全新設計的新前置相機——原深感攝像頭。它由一顆 700 萬像素攝像頭以及多個精密感測器構成,讓你能夠在前置相機上使用人像模式和新加入的人像光效。
此外,搭載 6 核 (4+2)A11 仿生處理器,續航卻仍比 iPhone 7 提升 2 小時。(大概是仰賴於OLED屏幕的採用)
自助設計的GPU也發人遐想,神經思維的應用在Animoji上已經可見一斑。
在機身厚度上,我們也能夠管中窺豹地看一看Apple的工業設計。
蘋果在官網介紹 iPhone X 的屏幕時為了讓這塊屏幕更貼合機身曲線,提到其採用了「創新的摺疊和電路堆疊技術」。
而在必不可免的抬高厚度的各種工藝和感測器面前,iP X卻僅僅只厚了0.6mm。
很多朋友都談及iP X,必帶上Mix 2。好像一定要吹一貶一,才能算得上好產品。
但其實大可不必武斷下結論,市場是檢驗一切的真理。銷量會告訴我們誰才是市場的正確答案。
每每公布嫌人丑,
次次首發搶成狗。
橫批:「求代購」
推薦閱讀:
※為什麼 2012 款 iMac 要保留屏幕下方的金屬區域?
※你遇到過哪些好的防呆設計?
※怎樣製作工業設計作品集?
※MacBook Pro 2016為輕薄操碎了心,為何仍比ThinkPad帶網卡的傻大黑粗機型重?
※自動扶梯的內部結構與荊州扶梯卷人事件?
TAG:工業設計 | iPhoneX | Apple特別活動2017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