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主旨是什麼呢?

糾結主旨到底是什麼(一萬個人眼裡有一萬個哈姆雷特)看到上面這篇論文就在想《儒林外史》到底主題是什麼,是「功名富貴無憑據」,那是對「功名富貴」的反對諷刺呢,還是僅是對其描寫,所謂功名富貴對其的追求是可以的,只要合乎情理就行
論文為 《儒林外史》「諷刺說」獻疑


謝邀,這也是我思考過嗎並且仍在思考的問題。
我也認為儒林的主旨並不是諷刺,或者說,不完全是諷刺。而且我不是特別贊成用某一個主旨去概括一篇小說,尤其是一本人物眾多的長篇。吳敬梓並沒聽說有其他小說作品傳世,這一本儒林,他是用半生時光來寫的,可以說,他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基本都融合在這一本書里了,這樣的厚度與廣度,非要用某一種思想去概括,我想是做不到的。人的思想是很複雜的,有很多層面,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不會像公式那樣有一個標準答案。作者傳達他的思想,讀者卻可以結合自己的閱歷,從中讀出自己的思考,這就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含義吧。
儒林里當然是有諷刺的,我們都很熟悉的范進中舉,嚴監生之死,單獨看,都是諷刺名篇。但是用片段去概括主旨,這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行為。儒林中人物很多,這兩個人只是冰山一角,而即使對這兩個人,作者也不是完全的諷刺。范進是個本分的窮苦人,窮的時候沒米下鍋,受盡白眼,他不偷不搶,老老實實走科舉這條路,發達之後其實也沒啥劣跡,最大的黑點也就是記著老師的情徇私提拔荀玫,結果還沒幫上忙。對他,作者是寄予了同情的,諷刺之餘,是辛酸的悲憫。而嚴監生的吝嗇,某種程度上是誤讀了。嚴監生是個對自己苛刻卻對親戚朋友稱得上大方的人,出錢為哥哥平息事端,對妻妾都稱得上有情有義,對妻子那邊的親戚也很尊敬有禮數,出手大方,實際上他的形象更像是反襯他哥哥嚴貢生,因為嚴貢生才是一個真正自私自利各種貪小便宜損人利己的形象,嚴監生反而是正面的。所以,僅僅用諷刺去概括儒林的主旨,我是不贊成的。
儒林的主旨到底是什麼呢?我傾向於是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這既包含了作者對種種社會現象的不滿與揭露,也包含了作者所嚮往所肯定的生活狀態,而且後一種才是重心所在。
儒林里有一個人,完全是作者自身的寫照,那就是杜儀。聯繫作者的生平來看,這個人物簡直和作者一模一樣。所以我覺得要把握主旨,就要理解杜儀這個人。他是個散盡千金付之一笑的人,是個對欺騙自己的小人不縈於心而對朋友傾心相交的人,是個在富貴時豪爽落拓時依然洒脫的人,這樣胸襟的人,他的目光必然不會僅僅放在可悲可笑之人身上,而會更多的投注在那些和他相知,和他有共同理想的人物身上。
而寄託了作者理想的人,就在王冕,虞博士,杜儀,蕭雲仙這一群人身上。他們讀聖賢書,尚禮儀,淡泊名利,在官場能為百姓做實事,在民間也能靠一技之長糊口,讀書勞作,恬然自得。我想這就是作者的理想,是作者飽含熱情去讚美去推崇的生活狀態,也最接近本書的主旨吧。
比較遺憾的是,作者寫這些理想人物不如小人物鮮活精彩。大約世上小人物多,聖賢少,所以小人物更能打動人心吧,所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對儒林的誤讀。


不請自來,隨便說說,隨便摘抄,歡迎指教!

文學作品的主旨一般是多樣的,特別是名著,流傳多年,有不同層析的解讀,一方面這個這個主旨是合情合理的,難以辯駁,邏輯清楚的。另一方面則是指一部作品存在著邏輯上矛盾的多重意義,然而每個意義有存在著確定性。

小說中確實有諷刺的地方,但是不局限於諷刺。

題主這段話應該是選自『儒林外史_諷刺說_獻疑_羅舒敏』

原論文的後邊有這麼一段:

所以這段的意思應該是,追求功名富貴是可以的,但是要符合「道」,諷刺的是不擇手段的追求功名富貴,諷刺的是程朱理學的虛偽,諷刺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應該是回到「道」所規範的社會,和孔子提倡「恢復周禮」有類似的地方。

胡益民在其著作《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中曾經提到,儒林外史所說的「道」,在作者的眼中是什麼?


推薦閱讀:

儒林外史里,為什麼張鄉紳僅僅為了打秋風,要給范進送房子銀子?
儒林外史里蕭雲仙使的彈弓是怎麼樣的?
如何評價馬二先生?
《儒林外史》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王冕學畫》是出自《儒林外史》還是《世說新語》?

TAG:儒林外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