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評價蘇聯的T-34坦克?
從小時候接觸二戰以後關於T34的爭論好像就沒有斷過,一方面在說著T34在各大戰役裡面的表現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也在說T34不堪一擊難當大任。所以應該如何評價T34呢?
謝@Vincent 邀
便宜啊
到1945年,一輛T-34的造價為:
136300 183工廠
173000 112工廠
171000 174工廠
179000 烏拉爾製造廠(經@趙xc 指出:1、查了一下資料,此烏拉爾並非同183工廠合併的那個下塔吉爾烏拉爾機車車輛製造廠,而是斯維爾德洛的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因其本業並非生產車輛而縮寫又恰好也是УЗТМ導致我沒過腦子就混淆了,實在對不住;2:УЗТМ在1943年8月就最後交付了9輛坦克結束了 T-34-76的生產,所以這個價格可能只是工廠報價)
要知道,在1940年哈爾科夫廠一輛 BT-7M都要17萬盧布。也就是說,到1945年,蘇聯生產一輛T-34幾乎和生產一輛BT-7一樣簡單。
你害怕不害怕?
如果這樣比較抽象,我們就加個比較:
美國謝爾曼M4的完全體大約50000美元, M4A3E2大約56000美元。
按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提供的歷史匯率,1945年美元對盧布為1:5.3
也就是說一輛謝爾曼M4在1945年要差不多250000盧布,約等於183工廠生產兩輛T-34,或者車裡雅賓斯克工廠生產一輛IS-3(267000盧布)
我一通電話叫來一卡車大表哥來打死你
還有,我要吐槽一句,T-34(早期)變速系統爛是真的,但是大多數是設計而非生產的鍋。主離合和變速箱恰好走了兩個極端:主離合特別複雜,變速箱特別簡單。根據後來測試,想要直接操作齒輪模擬換擋發現都不輕鬆,更不要說加入一堆複雜的機械之後。再加上操縱桿秘制不合理的鎖定機構,總之是變速特別是減速的時候特別的苟。不知道後期型有沒有改善。
如何評價,首先從德軍在開戰初期遭遇到的T-34危機就可以側面了解到這款坦克到底給漢斯們帶來什麼震撼,震撼的效果之一是影響德軍坦克發展,比如4號的後繼車vk3xxx的30噸級實驗車計劃作廢,直接開發vk4xxxx,結果誕生了虎式,同時德軍也考慮過直接仿造34,代號是vk3002db,當然方案被斃,最終產物是3號後繼車vk3002m黑豹,第二是將德軍坦克發展思路給拐到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死胡同
34優勢在於平衡的三大屬性,攻防機動,這個我就不再詳細展開了
A 1941年焊接型
B 1942年鑄造型 Zavod Nr112
C Ch Tz 1942年型
D Ch Tz 1943年型
E Uz TM 1943年型
F STZ 1943年型
G 1943型
圖是我自己畫的
關於34的發展,改良缺陷,循序漸進,比如早期車長兼職炮手,影響效率之類的
直到34進化出了3485,坦克和生物一樣,相生相剋,不斷進化,在之後經歷了t43 t44 最終則是更劃時代的t54坦克,總之,T-34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優點,經典就是經典
以上,寫的不足之處大家多指正
T-34和它的衍生型號,
是真正的適合打全面戰爭的坦克。
之前不是有哪位說過嘛:
如果我是車長,我要選擇虎王,因為我不想死的太早;如果我是營長,我要選擇黑豹,因為我要完成任務;如果我是元帥,我要選擇T-34,因為我需要贏得戰爭。
在火力、機動、防禦三個指標上和德軍的坦克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在製造和保養上則能形成碾壓態勢……相同的例子我們可以在AK47和M14上找到。
玩玩兒戰雷就知道了。
一方:
1輛虎王 2輛虎式 3輛黑豹
16輛T-34-85 2輛IS-2
嗯,對了,天上還有4架伊爾-2
時間1940年,找出一輛除T-34以外具備以下全部特徵的坦克——柴油機引擎,後置傳動,傾斜裝甲。
時間1960年,找出幾輛不具備以下全部特徵的坦克——柴油機引擎,後置傳動,傾斜裝甲。
T-34跟無畏艦一樣,是劃時代的。
蘇聯的「簡單武器」——蘇聯冷戰時期裝備邏輯
蘇聯設計師在幾十年前就認識到一個最樸實的真理――只有簡單而可靠的裝備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現實中同樣的道理還有:只有簡單而易於了解的計劃才能成功;只有最簡單和最耐磨損的佔地服裝才是最好的軍服……蘇聯人對武器的要求是:它必須易於生產,結構簡單,容易教會士兵使用,並易於維護和修理。
二戰中蘇聯的鋼產量和德國基本相同,但蘇聯生產坦克的數量卻遠遠超過德國。此外,由於結構簡單,有可能臨時修復幾萬輛這樣的坦克,以便兩次甚至三次地讓它們重返戰場。古德里安將軍欣賞蘇聯坦克,他曾熱情而不厭其煩地描述蘇軍坦克的優點,積極主張德國仿造T―34。後來,德國的「豹」式和稍後的「虎王」雖然受到蘇軍坦克的影響,但德國設計師未能滿足最重要的作戰要求――結構簡單。結果,「豹」式一共生產了4815輛,「虎王」只生產了484輛,蘇聯卻生產了102,000輛坦克,其中70,000輛是T―34。
在考慮這些數字時還應考慮,大部分德國在遭到轟炸時,很多蘇聯工廠也毀於一旦――哈爾科夫工廠戰爭頭幾個月即被德國佔領,而這是蘇聯最大的工廠,也是T―34的誕生地。斯大林格勒的坦克工廠處於激烈的戰鬥前沿,情況也可楊而知,列寧格勒被圍困,既無鋼材又無煤炭,那裡的工廠不斷遭受炮擊,卻堅持維修坦克達3年之久,有時候,還在修理中的坦克不得不從牆壁間隙中對前進中的德國士兵開炮……剩下的工廠是在烏拉爾,機器是從別處搬去的,實際上是在露天安裝的,但它生產了世界上最簡單,最可靠的坦克。
不要認為蘇聯裝備的結構簡單,使用效果就不好。恰恰相反的是,T―34不僅簡單,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的坦克。
T34:mmp,我一個美利堅大重坦怎麼就給紅色馬桶搋子打下手了,而且120mm主炮203mm炮盾當然要比德三鐵皮玩具車貴啊,作為重坦工時比豹子多也很正常啊。
然而蘇聯那是T-34好吧
早期也還行,沒無線電什麼的確實難受(43年之後就開始普及了)。
而且德軍前期確實挺厲害,當然沒什麼好看的戰績。
到了後來的工時造價都比豹子來的實惠,以及紅軍也不是戰爭前期的紅軍了,所以戰場表現也還行。
也是蘇軍裡面,虎式出現時都能有效對抗德軍的戰車。
至於五號豹子,側面紙糊不用多說了吧(T70都能拿人頭,丟人玩意)
對了,T34很好的,尤其是分房系統改善之後,推薦沒買的可以去買個=_=
T-34當然是一款極為成功的坦克。即使不比較詳細數據也能明白。
如果T-34不強的話,德國也沒必要去設計生產豹式。
德軍偏向於生產一些適合反坦克的坦克,這本身就說明問題。儘管德國坦克的強大反坦克能力是很多軍迷喜歡他們的原因,但是這種思路肯定不僅僅是「品味」問題,這肯定是被對方坦克的優勢逼出來的。
能把德軍逼成這樣的也就只能是T-34了。
坦克最初的目的,就是用來突破壕溝陣線的。到了二戰中,坦克主要的作用還是突破防線,快速突擊。德國將軍,作為閃電戰的大師,當然希望坦克可以突破敵人陣線以後,快速深遠突擊,迂迴,合圍消滅敵人,這才叫閃電戰。和敵人坦克正面硬扛不是主要考慮。
但是德國後期偏偏設計了很多善於正面硬扛的坦克。討論正面單挑,當然比T-34強,否則還造出來幹嘛。但是這種思路本身就說明德軍意識到自己的裝甲力量整體上是劣勢的,是被動的,所以有必要大量生產此類坦克抵消對方裝甲部隊的攻擊威脅。
反坦克的坦克,其實就是偏防禦的武器。那防禦的對象當然主要就是T-34。這本身就可以說明問題了吧。
德國人日本人美國人最有發言權
還有我軍
據解放軍報的報道,1979年8月,陸軍第63軍187師依託一個建制步兵營,一個坦克連,一個榴炮連,一個無後坐力炮連,一個高射機槍連,一個工兵排,一個通信排,一個防化班,一個噴火班以及相應後勤分隊,組建起我軍歷史上首支合成營,首開我軍諸兵種合成作戰訓練先河。當初那個試訓的合成營僅包含幾個傳統的兵種專業分隊。如今隨著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長足發展,陸航、電子對抗、無人機等新型作戰力量都可為合成營所調配。本文作者蔡海時任187師561團管理股文書兼軍械員,全程經歷了這次合成營的探索試驗,日前應邀專門撰寫了回憶,以下是回憶錄全文:
這是一張1979年9月4日的《解放軍報》,標題是:改變車馬炮不見面的狀況,探索諸兵種協同訓練問題——某軍試建的合成營開始訓練。這張三十八年前的報紙是我老同學在某軍事學院圖書館找到的,如今讀來倍感親切,一段三十八年前的往事湧上心頭。
那是1979年的二季度,我所在的部隊——陸軍第63軍187師561團接到上級命令,調步兵第一營(下轄一連、三連和機炮連),與其他各兵種的幾個分隊組成合成營,由軍作訓處統一安排訓練內容,為部隊在現代條件下諸兵種合成訓練探索路子。
團領導非常重視,為加強一營的領導力量,經上級批准,特意將司令部作訓股長謝愛峰任命為一營營長,團長政委率司政後機關及一營開赴訓練地域——山西省五寨縣的深山裡。我當時任司令部管理股文書兼軍械員,也隨團機關參與了相關保障工作。
我記得當時63軍曹步墀軍長親率軍機關組成前指,也來到五寨縣,並從軍坦克團調來一個連,從師炮團調來加農炮和榴彈炮分隊,以及噴火、工兵和防化分隊,並將我團的高射機槍連也調來編入合成營。(由於年代較遠,我已記不清炮兵是兩個連還是混編為一個加強連),但對坦克連我還是記憶猶新的,因為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T34坦克。
當時63軍的裝備確實一般,與38軍、27軍的裝備差一個檔次。其中187師屬乙種師裝備,除師屬炮團、高炮營、工兵營為摩托化外,三個步兵團均為騾馬化(只有高機連和團炮連為汽車牽引)。我都沒想到,軍坦克團居然還是蘇式T34坦克,可見那時國家底子薄,軍隊裝備寒酸。
當時流傳一句話,說我們的陸軍是「五十年代的裝備,四十年代的戰術,三十年代的訓練方法」。雖是調侃,確也是實情。
當年的大背景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不久,軍隊高中層對部隊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軍事素質和專業技能不甚滿意,加之全國勁吹改革之風,部隊開始反思傳統的訓練方法,力求興利除弊,進一步提高訓練水平和軍事素質。
當時軍報提出過一個口號:立足現有裝備,搞好當前訓練。
我記得是1979年的三、四月份部隊擴編,我團從27軍和坦克一師補充進來不少戰士,使原來的一些「架子連」擴充至齊裝滿員。團里在大禮堂召開歡迎大會,團長高崇武講話,要求戰士們向新來的同志們學習,還特別讚揚了27軍是作風頑強的部隊。
士兵們在私下裡也有交流,如個別從27軍調入步兵連的戰士認為我團的訓練比較嚴也比較苦,從坦克一師調入的戰士則認為我團裝備不行,這在當時也算是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吧。
實際上當時部隊的軍事訓練總體還是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對士兵的訓練抓的還行,但對軍官的訓練培養極不完善(許多軍事院校剛開始恢復)。在營區進行基礎科目(如射擊投彈刺殺)訓練時還可以,但到野外進行戰術訓練時則容易走過場。
不過,那時候的部隊領導還是一心一意抓訓練謀打仗的,儘管武器裝備差,生活條件苦,但部隊內部風氣正,榮譽感強,崇尚吃苦耐勞,特別是有一種爭當先鋒的精神。
在這樣的環境下,合成營應運而生了。現在看來,這是改革開放之後我軍組建的第一支合成部隊(儘管是臨時的)。可見,我國軍事領域的改革與農村改革一樣,活力也是來自於基層。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曹步墀軍長。
曹步墀(1922年~2003年),抗美援朝時任63軍188師564團團長,率團參加了慘烈的鐵原阻擊戰(該團在此戰中英勇頑強表現出色,戰後榮立一等功),是一員具有實戰經驗的驍將。後任師長、副軍長、軍政委,1978年原63軍軍長閻同茂調任66軍軍長,曹改任軍長,後在政治學院副政委任上離休。
我記得當時合成營在訓練中遇到的一個實際問題,就是步兵在搭乘坦克行進時無法與車內的坦克乘員聯繫溝通,一營的幹部戰士便發明了一種簡易通話裝置,當時軍報在做後續報導時還配有插圖。這在通信器材非常發達的今天看來不是問題,在當時則只能自己動手解決。
近年來隨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一些戰例和細節逐漸曝光,我們知道了當時步兵在搭乘坦克行進時用背包帶將自己綁在坦克上,結果遭敵火力殺傷,損失不小,我想可能與步兵不能及時與坦克乘員溝通有關。所以說訓練中遇到的小問題往往在戰時就可能成為大問題。
合成營在當時還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一兵多能,即一個步兵戰士要學會使用多種武器和掌握多種技能,如駕使坦克和操作高射機槍,在這方面合成營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當時全軍上下對訓練改革的熱情很高,有關方面對合成營很關注,《解放軍報》做過幾期報道,八一電影廠還派來一個攝製組,將合成營訓練過程拍成影片,並將未剪輯的影片給部隊放映,戰士們很興奮,當看見有的老兵鬍子拉茬的樣子出現在銀幕上時,連隊里的官兵們都笑了。
大約是十一月份,天冷了,合成營的訓練也結束了。軍里組織了各師團幹部觀摩了合成營的檢驗性演習,軍區和總部是否派人下來,我已記不清了。不過,一營機炮連的一位同鄉戰友向我講述了一件趣事我至今記著:該連住的小山村旁有個水塘在夜裡跑水了,第二天早晨連隊發現水溝里凍住了一些魚,而山西老鄉當時是不吃魚的,連隊便組織戰士們砸冰揀魚,弄了好幾筐……
一晃近四十年過去了,現在部隊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條件與當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合成營『』的故事告訴人們,儘管那時軍裝簡樸裝備簡單,但部隊精神飽滿作風優良並勇於創新,平時訓練認真嚴格,一旦國家有警肯定沖得上去,照樣打勝仗!
本文作者:蔡海
1952年秋季,抗美援朝戰爭處於相對穩定階段。9月上旬,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根據敵情判斷,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為擺脫板門店談判的被動局面,有可能從正面發動局部進攻。為粉碎美軍企圖和鍛煉自己的部隊,志願軍決定對敵進行戰術性反擊作戰。9月14日,志願軍司令部下達作戰命令。命令中規定,反擊時間為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間,各軍對各自目標的具體反擊時間,根據準備情況由各軍自己確定。命令還強調:反擊中要做到攻必克、戰必殲,力爭打陣地前的殲滅戰,在同敵人進行反覆爭奪中殲滅敵人。同時要求在作戰中要大膽使用坦克,靈活機動地發揚坦克的強大火力。志願軍坦克第5團奉命參加了這次反擊作戰。由於準備充分,計劃周密,坦克與步兵、炮兵密切協同,坦克第5團在反擊作戰中取得了顯著戰果,成為坦克支援步兵作戰中攻必克、戰必殲的一個範例。
我軍為避免空襲造成損失,將T-34/85型坦克停放在坑道中待機
西場里北山爭奪戰
西場里北山位於開城東南,板門店正南約30千米處,它背靠155高地,右依67高地,面對砂川河,因經敵我多次爭奪,遠看紅騰騰光禿禿,近瞧土翻石爛,是前沿群山中最顯眼的一個高地。地圖上找不到它的名字,指戰員們都叫它「紅山包」。「紅山包」和67高地,猶如敵人的兩隻毒眼,緊盯保衛開城的志願軍第65軍的前沿陣地。軍指揮員決心在這次反擊作戰中從這裡開刀。拿下這兩個目標,155高地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敵人一定會拚命反撲,志願軍正好可以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伴隨步兵前進的美軍M26型「潘興」重型坦克(M26型坦克是當時美軍除了M36坦克殲擊車外,唯一可以抗衡志願軍裝備的T-34/85型中型坦克和IS-2型「斯大林」重型坦克的裝甲車輛)
西場里北山和67高地,是美陸戰第1師編成內南朝鮮軍陸戰第1團的陣地,有4個加強排扼守,工事堅固,位置突出,陣地前沿設有雷場和防步兵障礙物,正面有50多個火力發射點,67高地反斜面還築有坑道式掩蔽部。敵防禦陣地除可得到炮兵群和空軍的火力支援外,還可隨時得到團屬第1坦克連的增援。該連集結在155高地的後方地域,有17輛「謝爾曼」M4A3E8中型坦克(該型坦克原裝備美軍坦克營,由於它機動能力低,火炮口徑小,裝甲較薄,曾在700米距離上被志願軍的T-34坦克炮擊穿炮塔,而且被擊中後內部易於起火。因此很快就被M26中型坦克替代。於是,美軍就將M4A3E8中型坦克裝備到南朝鮮軍隊中,有些
坦克還安裝了火焰噴射器)。
朝鮮戰爭中,一輛美軍M4A3E8型「謝爾曼」中型坦克在對志願軍陣地進行炮擊(M4A3E8雖然裝備了76.2毫米口徑的M1A1C型長身管火炮,但是在性能上還無法抗衡志願軍裝備的T-34/85坦克及其裝備的M1941型85毫米長身管坦克炮)
志願軍第65軍第194師第582團根據上級賦予的任務,決心以兩個步兵連的兵力,在炮兵和坦克的支援下,攻佔西場里北山和67高地,並準備擊退反衝擊之敵,在反覆爭奪陣地中大量殺傷其有生力量,最後鞏固既得陣地。
志願軍坦克第5團以第2、第3、第4連的8輛T-34中型坦克和4輛IS-2重型坦克支援第582團戰鬥。坦克團團長馮家樹受領任務後,率參謀攜電台到聯合指揮所參加指揮。9月30日至10月1日晚,在團政委鄭力人和參謀長許瑛的組織指揮下,坦克第2連劉恆謙連長率6輛中型坦克、第3連杜修信連長率2輛T-34中型坦克、第4連康文瑞連長率4輛IS-2重型坦克,先後由待機地域前出,隱蔽地進入發射陣地。
正在通過鐵路線向前線機動的志願軍IS-2型「斯大林」重型坦克(IS-2是蘇聯在二戰後期研製的重型坦克,裝備一門122毫米火炮,在10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60毫米的裝甲,是打擊「聯合國軍」坦克的利器)
地煙塵騰起,地震山搖,步兵突擊隊迅速佔領了衝擊出發陣地,隱蔽在敵人眼皮底下的屯兵洞中。5分鐘過去了,猛烈的炮火向敵後延伸。但步兵仍潛伏不動。暗堡中的敵人不知是計,以為炮火準備之後步兵會馬上發起衝擊,於是各種火器一齊開火,噴吐著一條條火舌,致使所有暗堡的位置清楚地顯露出來,機警的志願軍坦克炮手們迅速用瞄準鏡瞄準這些火力點,按照戰前射擊火力區分與炮兵一起進行了10分鐘破壞射擊,將敵人的大部分火力點摧毀。這時,步兵突擊隊如同猛虎一般衝上山頭,僅8分鐘就佔領了表面陣地,守敵大部退入地堡和坑道,攻擊分隊逐點爆破,與敵拼殺,戰至21時,全殲守敵200餘名。步兵隨即就地轉入防禦,準備迎接來至155高地敵人的反衝擊。坦克分隊除6輛中型坦克留在原陣地支援步兵固守外,其餘撤出了發射陣地。
志願軍裝甲兵某部裝備的207號T-34/85型坦克進行渡江訓練
3日4時30分,美軍出動飛機20架次向陣地狂轟濫炸,投彈260餘枚,接著以2個排的兵力和5輛坦克發動試探性進攻。當敵坦克進至中西谷南側時,被陣地上嚴陣以待的T-34坦克擊毀3輛,另2輛倉皇逃竄。失去坦克掩護的敵步兵連續發動3次反撲,均被我步兵擊退。此後,敵人又以1個營的兵力在38架飛機和10輛坦克掩護下,連續進行了14次反撲,但都被擊退。當日,殲敵590人,步兵反坦克分隊毀傷敵坦克3輛。由於敵我作戰距離拉長,超出了T-34坦克的有效射擊距離,於是坦克第5團當晚決定換上2輛重型坦克和1輛122毫米自行火炮。
4日,南朝鮮軍又以1個連的兵力在57架次飛機和4輛坦克的支援下,向67高地進攻。坦克第5團的505號自行火炮先後擊毀擊傷敵坦克各1輛,團屬高炮連擊落F-47戰機1架,配合步兵粉碎了敵7次衝擊,陣地上布滿了敵人數不清的屍體。坦克第5團支援步兵反覆爭奪西場里北山和67高地,激戰五晝夜,坦克和自行火炮無一損傷,和其他兵種密切協同共殲敵1 650餘人,毀傷敵坦克18輛,摧毀地堡46個,擊落敵機1架。203號T-34/85坦克戰鬥中擊毀敵坦克2輛,榮立集體二等功。
步坦協同作戰的志願軍部隊
篤正里伏擊戰
秋季反擊戰打響後,志願軍第40軍第119師第357團準備奪佔美軍陸戰第1師防禦前沿陣地130高地和140高地。兩高地後有161高地,敵坦克經常出現在那裡,居高臨下,向志願軍陣地射擊,射擊後美軍還大模大樣地在坦克上喝酒喧鬧,根本沒有把志願軍放在眼裡。為了打掉敵人的囂張氣焰,支援步兵奪占敵陣地,坦克第5團決定由第1連連長張履華率T-34中型坦克1輛(109號)和蘇制SU-122型122毫米自行火炮1輛(501號)擔任伏擊任務。
坦克教員在講解如何使用炮鏡瞄準器。從坦克的炮口制退器來看,這是一輛蘇制IS-2型重型坦克
根據地形和敵情,張連長決定把發射陣地選在篤正里南山根下。此地射界開闊,便於火力機動;靠近道路,進出方便;有土稜線及灌木叢構成的天然屏障和偽裝。而且發射陣地前方1 000多米處的山頭,是志願軍炮兵用過的老陣地,該山頭與坦克發射陣地在一個射向上,便於迷惑敵軍。
志願軍裝甲兵部隊的SU-122型122毫米自行火炮進行夜戰訓練(志願軍裝備的少量SU-76和SU-122型自行火炮,在對付美軍中重型裝甲車輛時顯示了優勢,但由於美軍轟炸機的頻繁轟炸,使得我軍自行火炮部隊很少有與美軍重型坦克交手的機會)
10月1日19時20分,109號和501號車在志願軍炮兵的猛烈炮火掩護下,開進伏擊陣地,坦克手們立即依著地貌細緻地進行偽裝,把翻出的新土用草皮蓋上,炮口前的地面潑上水,並用篷布蓋上,以免射擊時揚起塵土。為了迷惑敵人,連長領著乘員到前方老炮兵陣地上塔起木架,綁上雜草,偽裝成坦克隱蔽地。2日清晨,兩輛車的乘員根據敵坦克的活動規律,確定方位物、射擊地段和射擊距離,繪出射擊要圖,並趁炮兵射擊的時候,進行試射。共發射21發炮彈,摧毀了3個地堡,這3個地堡都在161高地敵坦克可能出現的地段附近,試射取得成功。當天,步兵向美軍陣地發起進攻,奪佔了130和140高地,激戰中敵坦克沒有出現。
109號和501號車上的坦克兵耐著性子等待了兩天,敵坦克還是沒有露面。傍晚,有情報說:「敵人在大貓耳山後集結了28輛美軍的M4A3E8中型坦克。」張連長判斷,明天美軍坦克必定要發起進攻。果然不出所料,5日14時,5輛敵坦克沿161高地盤山道向前運動。全體乘員屏住呼吸,等待射擊命令。敵前頭坦克剛上土稜線就向志願軍步兵陣地開了一炮。張連長及時發出射擊命令,只聽「轟轟」兩聲巨響,第2發炮彈當即命中爬上土稜線的美軍坦克,將其擊毀。嚇得其餘4輛坦克停在土稜線後不敢上來。
此時,敵機飛臨志願軍陣地上空轉著圈子進行偵察,張連長隨即命令兩車停止射擊。敵機似乎發現了什麼,接著炮彈像雨點似的打了過來,只見炮兵用過的老陣地濃煙四起。這樣一來,敵人以為志願軍的坦克被擊毀,躲在土稜線後面的坦克又大模大樣地開了上來。張連長果斷地命令:「打!」兩車連續發射,擊傷敵最後1輛坦克,中間的3輛坦克因最後1輛堵住了迴路,無法逃脫,先後被擊傷,冒出了黑煙。109號和501號車在這次戰鬥中表現出高度的英雄主義精神。501號車上的副排長兼車長、共產黨員楊三義,在其他乘員被火藥氣體熏倒的情況下,獨自一人邊裝炮彈邊射擊,勇敢頑強地協同109號車完成了殲敵坦克的任務,戰後榮記二等功。109號車的炮長高玉峰也因作戰勇敢、戰績顯著而記二等功。
下面,筆者再敘述一下著名的215號T-34/85型中型坦克乘員組的戰鬥事迹。
215號T-34/85型坦克乘員組們,他們被授予了「英雄坦克組」稱號,215號車現已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1953年7月,為配合板門店談判,215號坦克所在部隊配合23軍,決心首先吃掉盤踞在朝鮮石硯洞北山的美軍王牌第7師,然後奪取石硯洞北山側翼334、334.6高地。
7月6日夜,215車在敵炮火中穿越一片開闊的泥濘地。猝然間,一發炮彈在坦克正前方一米處炸開了。「停車!」駕駛員陳文奎一個急剎車。晚了,巨大的慣性把坦克推進了彈坑。「陷車!」乘員的腦子裡立刻閃現出這個可怕的字眼。陳文奎一腳轟大油門,企圖衝出彈坑,但力不從心。儘管坦克發動機發出了歇斯底里的吼叫,坦克卻在坑裡一動不動。 指揮所得知215號坦克陷車消息後,非常吃驚。那裡距敵陣地僅1.4公里,又是開闊地域,天一亮,坦克就完全暴露在敵人的面前。指揮所被迫命令216、217號坦克改道334高地右側,壓制敵人火力,掩護步兵衝鋒,215車就地偽裝,準備第二天夜晚拖救。
楊阿如指揮的"人民英雄坦克"稱號的215號T-34/85型坦克,在戰鬥中共擊毀敵重型坦克5輛,擊傷1輛,擊毀化學迫擊炮9門,摧毀敵人地堡26個,因為這樣的戰績,後來八一電影製片廠以楊阿如和215車組全體乘員為原型,拍攝了影片《英雄坦克手》
這時我步兵已沖至山腰部,炮火開始向縱深延伸。敵殘存的火力開始復活,阻擾我步兵衝擊。借著敵照明彈的光亮,楊阿如從潛望鏡中發現,敵346.6高地的3輛美軍M26型「潘興」重型坦克正兇狠地吐著火舌,向我步兵進行攔阻射擊,給步兵衝鋒造成極大威脅。意外的發現使215車乘員群情振奮。他們決心幹掉敵坦克。
美軍M26型「潘興」重型坦克在向前方推進
此時,美軍M26坦克上的乘員雖然發現了這輛T-34型坦克,但美軍觀察手卻認為這只是輛被中共軍隊遺棄的坦克,所以便大搖大擺地從215號坦克旁經過。215號坦克坦克乘員們的突然打擊,直接將這輛M26打成殘廢。後面的2輛M26急忙調轉炮口,開了一炮,雖命中T-34但我坦克沒有造成損失。而T-34/85型坦克的M1941型85毫米主炮早就乘機瞄準了它們,「咚咚」兩聲,剩下的2輛M26也變啞巴了。美軍急忙呼叫後方炮兵支援,但我軍炮兵的及時掩護,使得美軍暫時停止炮擊。兵不厭詐,駕駛員陳文奎靈機一動。他猛地啟動坦克,油門一踏到底。頓時坦克發動機震天響地。幾十秒鐘後,他漸漸收小油門。敵人聽見坦克馬達聲愈來愈弱,誤認為我坦克完成任務撤出了戰鬥,立即進行炮火延伸,企圖咬住聲音不放。結果敵人中計了。他們的炮火追逐射擊達兩公里之遠,可是一無所獲。
然而,故事卻沒有結束。
深夜,擔任偽裝的工兵搶救組趕來了。他們用稀泥、石塊以及松枝將陷在泥坑中的215號坦克壘成一個土包形狀,直到露不出半點破綻,才踏著夜色悄然離去。
天亮了,戰鬥仍在石硯洞北山激烈進行。下午3點多鐘,楊阿如從觀察鏡中發現了敵346.6高地又鑽出幾個人來,向石硯洞北山的主峰方向比畫著什麼。然後他們鑽回兩輛坦克里,打起炮來。
車長楊阿如立即向指揮所報告了這個情況,並請求開炮,幹掉敵坦克。得到了指揮所的同意。天完全黑下來,借著遠處炮火的閃耀,救援小組迅速從車體下向外掏著稀泥細沙,並用草包、石塊和圓木在坦克履帶正面鋪設了一條堅實的道路。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楊阿如一聲令下,215號坦克發齣劇烈的顫動聲,一昂頭,躍出了土坑。215車行動自如了!楊阿如立即發出口令:「2號,準備射擊。」 炮口指向敵左面一輛坦克。「命中!」敵坦克頓時變成了一堆大火。另一輛敵坦克一看不妙,頓時亂了方寸,慌忙逃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楊阿如的眼圈濕潤了,215車的乘員都流淚了。215號坦克乘著夜色,踩著泥濘,驕傲返回。
不僅僅是215坦克車組,志願軍坦克部隊的其他車組,也創造了殲敵的奇蹟。這是在馬良山反擊戰中,連續摧毀敵人6座工事的志願軍402號IS-2型重型坦克及全體乘員
1953年的夏季進攻戰役,是志願軍轉入戰略防禦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參加正面防禦的志願軍4個坦克團投入了反擊作戰。歷時12晝夜的反擊戰,志願軍出動坦克25輛次,作戰11次,共擊毀、擊傷敵坦克18輛,摧毀火炮11門、地堡67個,有力地配合步兵,擊退美軍多達187次的反撲,鞏固了陣地,牽制了西線美軍的東援,保障了整個戰役的勝利。此次戰鬥共殲敵3500餘名,並使「人民英雄坦克」在戰場上脫穎而出。志願軍T-34坦克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作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只知道一款武器,那麼它將是AK-47。如果只知道一款坦克,那麼它是T-34。
蘇聯人自己形容,虎式坦克可能是高貴的日耳曼騎士,那麼T-34就是粗壯的斯拉夫農夫。他身上幾乎有所有斯拉夫民族的優點和缺點,堅毅耐勞、不拘小節、驍勇善戰……甚至和我們一樣都愛喝上一杯(高酒精度數的防凍液)。
T-34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一舉奠定了毛子「大陸軍」的地位。德國人把坦克擺到了主戰兵器的位置上;而蘇聯人把坦克放到了決定性陸戰兵器的位置上。從衛國戰爭開始,橫掃歐洲的蘇俄裝甲兵直至今日都是懸在西歐頭上的一柄利劍。
T-34還創下了一個記錄:在鐵路被破壞的情況下,一個坦克集團軍600多輛T-34,沿著鐵路越野機動開到預定地域,最後只掉隊了13輛車。說句實話,今天你讓M1A2、豹2AV、99大改、T14這麼跑成績都未必比這個好,如果是阿瓊、10、K-2的話,能到13輛算他厲害。
說T-34不好維護的:
圖片來源見水印,這是烏克蘭內戰期間民兵修復的「紀念碑」。
在中國紀念碑算不動產,在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可不一定哦!
我的真愛車 T-34
怎麼說呢,這款車被稱為紅色經典不是沒有原因的。
低成本,低造價,無論是T-34-76和T-34-85都有1000m外擊毀三四號坦克的能力。
四號坦克的魔改型四號G和四號H才有和1944年之前的T-34-76匹敵的能力。
總的來說,低造價,低成本,隨便找點鋼板就能造。。。以前還曾有大量的T34使用了質量低下的氣泡鋼。
不過樓上有誤,T34的45mm 32度傾斜裝甲不可能具有130mm的等效厚度,不然這種厚度連德國佬的pak40都打不穿。而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德國佬的虎式坦克航程不遠,在1943年後,缺乏補給的德軍重裝甲營經常出現燃油不足而被航程是其兩倍的T-34-85圍殲的情況。而且T-34那總共45000輛的總生產數量完爆德軍。質不夠,量來湊。
簡單的來說,T-34是蘇聯現代坦克的里程碑,開創了傾斜裝甲和大口徑坦克炮的先河。它是人類史上生產量最大的坦克。它繼承了T-28中型坦克的技術,再加上了經典的五對輪,成為了蘇聯坦克軍的進攻利器和隨後幾年華約國家的主要裝備。而隨後的su系列坦克殲擊車也應用了T-34的底盤,有的國家甚至一直將其服役到80年代。而烏克蘭內戰那兩輛老古董,一輛被擊毀裡面的成員毫髮無損,所以也一定程度的證明了這種坦克極高的可靠性和低故障率。
很好的體現了蘇維埃人民永不低頭的特性
如果我是一輛坦克的車長,為了能在戰爭中活下來而戰鬥,我會選擇虎式重坦
如果我是一個裝甲師的師長,為了能完成上級的作戰任務,我會選擇豹式中坦
如果我是一支軍隊的統帥,為了能打贏整個戰爭,我會選擇T-34中坦
斯大林選擇了T-34,他贏得了戰爭
鑒於某位仁兄堅持認為黑豹拆掉車頂裝甲板的工作量不算什麼,我就把黑豹謝爾曼和t-34的變速箱維護拿出來比較一下。謝爾曼褲襠有一個艙口,把幾個螺絲拆下來能把那一塊裝甲板輕鬆卸下,如果人手足夠吊臂都不用就能進行輕鬆更換。
我。。。你開心就好
T-34的動力部分基本都集中在車尾,維修時將炮塔轉向一邊,靠前艙口用單手就能輕鬆提起,裡面是發動機。靠後的艙口有彈簧,雙手提起后里面是防彈百葉版,拆除百葉版之後就能看見變速箱。
黑豹的變速箱在車首底部,沒有直接用於檢查的口子,需要維護人員鑽在陰暗狹小的駕駛員位打開蓋子進行檢查。一方面檢查的難度直線提升,同時更換更加需要拆除包括電台在內的駕駛員和通訊兵位才能將變速箱吊出,圖在後面。
那我們來再現一下黑豹變速箱損壞之後的情形。坦克動不了了,想辦法帶回陣地,維護人員齁著腰打著手電筒發現變速箱出了點問題,於是車組人員開始拆除駕駛員位和通訊兵位,將電台拆下帶出車子,同時拆除頂部裝甲,找來吊車小心地把變速箱從車子底部像猴子撈月一般吊出,然後找來新的,再將其小心地劃入車子底部。嗯,也不是太麻煩,是嗎?
感謝 @其實挺好 的修正,記憶有點偏差,已經進行了修正。
作為一款在戰爭開始就服役的老將來說,T-34撐夠全場已經很能夠說明這是一款多麼優秀的坦克了。
從裝甲上來看,在戰爭初期能夠有效抵禦敵方無論是裝甲部隊還是步兵部隊的大部分火力,但是這在戰爭末期,T-34的裝甲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甚至中期就已經略顯疲軟。
火力上毛子秉承著粗就是好的道理,可能由於遊戲的關係我們會覺得76炮並不是什麼很粗的口徑,但在戰前中型坦克普遍使用40-50口徑左右的情況下,這種76炮無論是穿深還是口徑都已經超越了同期英法重坦【四號早期的75榴彈炮更加不具備有可比性】。後期面臨虎式換裝了85炮,雖然穿深上比不過ez8的76炮,但是在戰場上的表現來說,還是勉強夠用的。
T-34在機動上沒有特別大的黑點,主要黑材料的來源是美國的測試。測試中,T-34的空氣濾清器表現極差極差,但是對比一下時間點就可以發現,1942年的蘇聯實在是到了最危急的時候,一方面是大量工廠搬遷,另一方面,由於坦克的極度缺失導致一切都以最快生產為優先,以至於42年產最好的一批34送到美國去質量都是不過關的,但是在一切穩定下來以後,T-34-85已經基本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特別是換裝了新的空氣濾清器之後,表現大幅提升,而戰前的T-34也完成了超過2000km的測試。
另一方面,就蘇聯所推崇的大縱深來說,T-34很好勝任了往敵軍後方擴大戰果的職責,這種超長行程有效確保了這條口子足夠深,以至於德國在後期很難堵住防線上的漏洞,導致一潰千里。
生產性上T-34隻能說很好,能生產很多,但因為演算法和生產流程的不同,不能夠非常明確的和其他國家坦克比較。同時T-34還有一點值得讚揚,其底盤的擴展性好得驚人,二戰在封閉戰鬥室的情況下能夠裝上一門100炮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而維護性上,T-34肯定比不過特別為了前線修理而特別設計的謝爾曼,但是表現也比經常需要返廠的德國坦克好上不少,特別是黑豹,特別是黑豹,不要覺得德國的維護人員多就能說維護比蘇聯更到位,以黑豹舉例,前置變速箱而沒有留出任何方便的修理空間,導致黑豹的變速箱更換簡直成了一場噩夢,需要拆除通訊兵及駕駛員的座位,包括電台等一系列在車首的設備。蘇聯在對很多裝備都有著不求好用但求耐操的執念,但不得不說,對於戰場來說,這種不一定好用但一定耐用的裝備才是最好的。
接下來就是爭議點,T-34的傳動後置在很多人看來是敗筆。誠然,傳動後置導致了重心不穩,榔頭換擋這種黑材料,甚至45t級的is-2都不得不在車首上開個駕駛員用的門,但是相對的,一方面讓t-34的車高極低【車輛的長寬高所帶來的重量增加基本符合1:2:4】,盡量在重量不變的情況下能擁有最好的防護,戰場上的存活性也能大大提升,特別是二戰這種索敵基本靠眼睛的戰場。同時,傳動後置還讓改裝變得更加簡單,能夠在儘可能壓低火線的情況下把一門更大的炮裝上去,獵豹就是典型的反例,僅僅是一門長88就把投影面弄得奇高無比,而更加能夠體現出對比的是灰熊突擊炮。
作為一個撐夠二戰順便戰後又在不少地方繼續服役的老將來說,T-34確實是一款優秀的坦克,不管你們對這輛坦克或是它的國家印象如何,坦克史上,T-34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這難道還有爭議?
敵人的評價才是最真實的評價
We had nothing comparable. —Friedrich von Mellenthin (Panzer Battles)
我們說到二戰蘇聯,鋼鐵洪流這四個字是逃不掉的,什麼叫鋼鐵洪流?
有多少個國家用過T-34?
還用說?
T-34表示,老子漆都沒幹,生產線上下來就開炮的時候,你還在東北玩泥巴了吧。
地位:劃時代的產物,沒人不服。
第一種火力,機動和防護上達到均衡的坦克,毛子在西班牙和遠東交的學費,終於收穫了成果,二戰中三國4種中型坦克,能夠與之競爭的是美國人的M4,奈何就是出生晚了,德國的4號有太多舊時代色彩,黑豹又在生產成本效率上的黑點太多。
優點:
1、火力,機動,防禦三者均衡統一;
2、在毛子體系下的生產簡便性;
3、適當的生產維護性;
黑點:
原始設計方面:
1、兼顧成本和要兼顧機動性,沿用了 克里斯蒂懸掛 ,佔用大量空間,而且通過性也一般(PS這個是參考胖朝瘋狗的帖子);
2、 在防護上吹毛求疵的地方比較多,車體側面和車體後側設計成傾斜裝甲,導致車體空間狹小;
3、34/76的雙人炮塔,車長負擔過重;
4、早期沒辦法配全電台;
5、沒有炮彈水套,容易著火和殉爆;
6、早期發動機可靠性很差。
簡而言之,雖然是革命性的產品,但是值得優化細節的地方還很多。
生產質量問題:
1、裝甲板生產質量問題;
2、潛望鏡質量問題;
3、變速箱質量問題;
反正就是這樣那樣因為毛子民族性格、工業基礎、戰時搬遷工廠、熟練工人因素導致的各種生產質量問題。
------------------------------------------------------------------分割線
雖然有各種問題,它依然是偉大的T-34。
確實比黑豹貴,比黑豹工時高,但是。。。
蛤?原來我是蘇聯車
不記得是誰說蘇聯/美國能夠把德三打趴在地的原因。
T-34的一些型號,生產一輛只需要8000工時。
謝饅頭生產一輛,只需要20000工時。
德國生產那一堆這號那號需要的工時,是100000。
這就是勝利之源。
(PS:單純從外形上對比,T-34應該是同時代所有中坦中最像現代坦克的了,我看過的幾種坦克發展史都說它是後來的所有現代坦克最初的設計範本,起到了極大的承前啟後的作用)
各位大神說了很多,我也就不再補充技術層面了.分類討論下使用環境,德軍戰術方面最大的優勢在於最先開發出集中使用裝甲突破一點的閃電戰戰術,但是有優勢就會帶來劣勢,他們的防禦地區很多時候缺乏裝甲力量支援,而高機動的T34雖然經常在各個坦克戰例里被人刷人頭,但是我們看不到的聽不到的被T34肆虐蹂躪的德軍步兵的哭喊呢?最後蘇聯很多贏得戰役的戰術行動很多都是T34碾壓德軍無裝甲步兵取得的……有問題嗎?有虎豹坦克據守的陣地T34真心難突破……,但是地圖這麼大,別的地方沖啊……這才是T34真正的威力啊
很多人沒有直觀概念,我們來腦補一下:你是一位德軍排長帶著兩個排兩門反坦克炮駐守一段陣地,1.5KM外你發現了蘇軍,有5輛坦克一個連左右。。。然後炮擊開始了,你指揮大家躲坑隱蔽,大地被炮彈振的隆隆,從最後一顆炮彈到確認炮擊結束了大地還是在震……因為T34已經發動開過來了,1.5KM大概是要三分鐘……你首先是讓還在隱蔽的兄弟們趕緊進入戰鬥位置,自己帶副手和炮手跑向反坦克陣地,發現一門炮被炸壞,趕緊用另一門炮,這時三發坦克炮在你周圍爆炸,另外兩發招呼給你之前布置的機槍陣地……你副手已經炸飛了,你和炮手們瞄準了最近一輛T34側面(此處已耗時1:30-2:00)一炮命中,擊毀一部!趕緊裝彈轉向瞄準另外四輛中的一輛,可是他們都正面轉向你了,烏拉烏拉一堆人從坦克上坦克後跳出來跳下來手榴彈滿天飛,你們又打出一發不知是偏了還是跳彈,只見一大波爆炸和煙霧,你醒來已在戰俘營……參考集結號穀子地被炸……T-34正式登場是1941年。在那個時候,45mm傾斜裝甲帶來的防護力對德國人的37、50、短75來說都是嘆息之牆。只有50mm APCR可以在合理的距離擊穿T-34。
而76mm F-32/F-34主炮,穿甲威力可以碾壓德國人的一票30、50mm前臉的三號、四號,各種輕坦更不在話下,而榴彈威力與短75同級。結果就造就了著名的T-34危機。
當然,被兵臨城下時生產的T-34,令人詬病的地方也很多。
後置變速箱導致操縱連桿需要穿過車體,嚴重影響駕駛員的操控;
簡陋的變速箱設計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問題;
二人炮塔設計,車長需要兼顧觀察索敵與主炮開火,往往兩頭都顧不上;
低劣的訓練與協同水平,德國人看來簡直是送肉(然而這肉太硬咬不動)。
至於硬指標上的優勢,也在德國人搞出四號F2後被拉平(75L43+50mm前裝甲可以與T-34互相擊穿),而德國人的訓練、協同等等水平明顯更高,此時T-34優勢不再。
甚至都不需要黑豹和虎式登場,四號H就已經是T-34難以戰勝的對手了。
黑豹,對T-34來說,只有正臉啃不動,40mm側面,只要能打到,就不難打穿。換句話說,只要有數量優勢和合理的戰術,有時甚至只需要一個不錯的伏擊陣地,T-34也能戰勝黑豹。
而虎式,即使是側裝甲,對F-34主炮也是難啃的骨頭,非要用APCR近距離射擊才有把握擊穿。這也就意味著,包抄、伏擊等等對付黑豹的手段,對虎式基本是無效的。
於是裝備碾壓的方向換了過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T-34/85登場。
T-34/85最大的意義是使T-34重新擁有了能可靠擊穿虎式裝甲的主炮(儘管很多時候還是要打側面),順帶碾壓了此時德國人的主力4號H。而相對於西線盟軍的同級選手M4A3E8,85炮的榴彈威力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此外防護、人機工效上的改進也不少,而且依然保留了T-34一貫的生產性和高載油量,是紅軍戰略進攻的得力武器,一路開到了柏林城下。
戰後,與M4系列在西方陣營爛大街類似,各種T-34也被大量提供給蘇聯的盟友們。只是由於蘇聯很快開始輸出T-54系列,T-34隨之退居二線,鮮有大幅度魔改的例子。但這並不代表T-34缺乏改裝潛力——南斯拉夫搞出了搭載滿血版D10T的型號,而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給T-34裝上了100炮,甚至還要上自動裝彈機。
推薦閱讀:
※《狂怒》中美軍要想十拿九穩得幹掉虎式,應投入多少輛 M4 坦克?
※面對上世紀八十年代蘇聯遠東部隊駐蒙古的T-72,T-55等坦克,中國能否有效阻擋蘇聯可能的入侵?
※如何看待挑戰者系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線膛炮的主戰坦克?
※T80U和T90孰優孰劣?
※往坦克炮管里扔手雷是不是能把坦克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