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級心理類三甲碰到這樣的諮詢師,該不該繼續進行諮詢?

我是題主,看了大家的回答這麼多回答,基本形成了共識。我也有了自己的判斷。
這個問題畢竟是個人向的,不能再浪費其他人的時間了。準備要關閉這個問題了。
謝謝大家。


你好,恕本人直言,省三甲不能完全代表什麼,正規性自然相對有保證,但平台是一回事,醫生又是一回事。咱們去理髮店剪頭髮和去餐廳吃大餐也得看不同理髮師和主廚個人的手藝。更何況是不講好與不好,只談「合不合適」的心理諮詢。當然,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心理諮詢師的基本職業素養和專業性是需要得到體現的。

不清楚題主看的是門診還是治療。如果是治療,國際慣例標準為50分鐘/次。公立醫院就診費用通常比社會機構/私人執業便宜近一半。如果是門診,一般是30分鐘/次,費用不過百。所以題主給出的諮詢時間和費用,讓我稍感困惑。

下面就題主的幾點問題分享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1 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多次看手機。
首先,個人認為這是非常不尊重來訪者的行為。但實際上我偶爾也會看,比如緊急電話(我的習慣是調成振動)或是諮詢室的鐘壞掉的時候。一些諮詢師也會建議甚至要求來訪者關掉電話或靜音(尤其是業務繁忙的來訪者),為的是保證在諮詢中集中注意力,以便諮詢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做精神分析,自由聯想被打斷真心很窩火,對來訪者和諮詢師來講都一樣。
其次,你從這個頻繁發生的細節中感覺受到不公正對待,原本理應按照你的諮詢師所言可以變成一個挺好的探討素材。但我想這件事的關鍵不在於看手機,而是「多次」看,並且邊看邊讓你接著說。這很容易給來訪者造成沒有被認真對待的感覺,而且乍看起來的確如此。

2 改變是不舒服的。
這個真的有。不清楚諮詢師是如何告訴你「在我這裡做諮詢就是會很難受」。我的做法是:在開始就向我的來訪者作類似說明,同時對來訪者嘗試改變的行為作出肯定和鼓勵。畢竟人家來了,沒有選擇呆在家裡自怨自艾,絕對堪稱勇氣可嘉。對諮詢寄予不切實際期待的來訪者(其實很常見),我的回答只能是「諮詢師不是神仙」,後期會討論他們將我「理想化」的問題。
另外,基於精神分析的理論背景,我還會強調這種「難受」很可能是來訪者將生活中的一些人際互動模式和情感體驗不自覺地帶進了諮詢中,而一旦我們有機會在諮詢提供的安全環境里探討這些曾經固有的痛苦,就有機會修復它們。進而來訪者將會帶著對自己更清晰的理解,更滿意的評價,以更輕鬆快樂的姿態回到生活中。這個過程會很艱難和漫長,卻也朝向曙光。
那句「現階段你還不需要共情」,作為一名諮詢師,我表示無法理解。共情作為基本原則,何來需不需要?倘若定要劃分標準,最起碼前期是不可能不共情的,只能說在共情的基礎上,諮詢師會相應提供一些面質和解釋,這些往往沒有共情那麼讓來訪者舒服,免不了會令來訪者產生諸如失望、挫敗、生氣等一系列不良感受。用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的話來說,正是「恰到好處的挫折」,是成長的必備條件。但假如初期共情不充分,甚至擺明說不需要共情,就像讓幾個月的小嬰兒去跑步一樣,不是異想天開就是膽兒太大。

3 諮詢師一方面發表「免責聲明」,一方面下結論。
坦白講,我自己作為諮詢師,也是普通人,是人就會「防禦」。我無從得知你的諮詢師在前面以「武斷」形容自己時用意何在。一個猜想是當我們先於他人一步貶低自己,則化了被動為主動。比如合理化了他對你做出的可能有些野蠻的分析以及你指向他的不滿。個人作為從業者,深深覺得諮詢師的自我保護可以理解,然而很重要的一點是對自己的狀態保持覺察,而不是見諸行動。我也會向來訪者說明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目的是讓來訪者了解在我這裡做諮詢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幫助以及我們將會怎樣開展工作。
聯繫到這位諮詢師在前幾次就給你解釋「死亡恐懼」,似乎太心急了些。精神動力取向的諮詢,前4次基本上還處於評估階段,諮詢師也許會做出一些嘗試性的詮釋,用來觀察來訪者是否能夠理解和接受,或者有疑問也能展開探討,促進來訪者向內探索。換句話說,初期的解釋與其說是分析,不如說是用來衡量匹配度。而對題主的這個解釋實在是過於深入,一上來就死亡恐懼,聽起來就很可怕的樣子。暫且不論是否貼合你的情況,可人沒躺好葯也沒塗就直接刺啦啦開膛破肚取腫瘤,好像有點粗暴了。
至於你提到父親,說一直儘力避免變成他那樣的人。我想諮詢師對你本人及所作出努力的否定恐怕也令你非常生氣。接下來說到「你以為你是受害者,你的女朋友才是受害者」,看來你的諮詢師跑去跟你女朋友共情了,也就是出現了「互補性反移情」。正常情況下,諮詢師需要努力共情來訪者,而不是向與來訪者對立的重要客體認同。一旦出現這種感受,就有必要儘力尋找「一致性反移情」,否則等於諮詢師在完成投射性認同,在來訪者面前再次呈現了一個不能理解,苛責性的形象,帶給來訪者的是二次創傷。
「沒有人會喜歡和聖人談戀愛的」,這句也頗有互補性反移情的味道,並且「聖人」在我聽來有點彆扭。我的一點感覺是:假如題主一直在扮演聖人,想必一定很累,因為聖人顯然不存於俗世。所以我有點擔心當你極盡善良甚至不排除自我犧牲式地對待他人時,是否也享受到了同等的待遇呢?如果沒有,會不會讓你感到不公和憤怒呢?另一個對「聖人」的理解是你的「超我」很強,會有很多對自己的規範約束。當你的諮詢師潛台詞意指你有問題時,恐怕會激起你強烈的自我懷疑和批評,讓你更難受。

4 你感到不舒服,那就是不舒服。
這點完全沒問題。但不得不說心理諮詢的目的絕非一味讓來訪者感到舒服,而是讓來訪者發展出更好的現實功能,最終離開諮詢也能過得好。倘若諮詢師只是一味滿足順應,也就和溺愛的父母沒什麼兩樣了。
補充:我暫時還沒有辦法尋找到你的諮詢師提出房價很不公正對你的諮詢意義在哪裡。

5 諮詢師的自戀傾向。
你的諮詢師談論自己如何對待各種來訪者,出於保密原則和咨訪界限,諮詢師不應在一位來訪者面前談論其他來訪者。況且你們是在做諮詢,不是在搞教學。知識本身的確可以讓來訪者更了解諮詢(此處知識的有效性尚且存疑),但始終無法改變來訪者的情感體驗,所以這也是看書上課不可能代替實實在在做諮詢的原因。
對於一切都說「好好好是是是」的來訪者,過於順從的背後多半藏有被壓抑的攻擊性。諮詢師「不說話」從表面看沒有問題,我在諮詢中也會有很多沉默,並且大部分情況下會等來訪者先開口說話,但目的是把更多的表達空間留給來訪者,也是為了來訪者從不斷地言說自身中獲得領悟。假如來訪者來幾次就不來了,那是典型的被壓抑的攻擊性見諸行動,以脫落的方式表現出來,對精神動力取向的諮詢來講,絕對是失敗(來訪者通過「打敗/拋棄」諮詢師暫時釋放了憤怒,但根本問題沒有解決)。
「在諮詢室里自己就是神」這個形容太詭異,當一個諮詢師置身於神壇不肯下來,那麼來訪者永遠只能臣服跪拜,何談自由上路。

最後,題主對諮詢師也有肯定,我覺得你能容納好壞兩面,未持非黑即白的偏執,倒是蠻好的一件事。對於你的「不舒服」,一個簡單的回復是:和你的諮詢師討論。如果這種不舒服影響到了你在諮詢中真實自在地表達,或者你感到這種不舒服的程度簡直就是「受虐」,讓你認為目前為止的諮詢完全沒有任何幫助,對將來的諮詢也不抱希望,討論後無改善,儘早換人。

一次就中斷的情況很多,有科學研究表明第5次前脫落的來訪者過半。阻抗當然是一個常見理由,不過也可以嘗試從其他角度來理解:比如諮詢師有沒有很好地與來訪者建立工作聯盟?因為諮詢師眼裡的基本規則、簡單道理等是很多沒有接受過諮詢的來訪者並不知道的,這就必須前期加以說明。私以為,諮詢師的專業性除了體現在所謂精妙的某個詮釋,或許更體現在諮詢的細節以及能否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足夠的反思。一個再「正確」的解釋要想發揮作用,那也是建立在良好的諮詢關係和恰當的時機里的。

題主對這位動力取向的諮詢師保有質疑,精神分析貌似也間接躺槍。儘管我作為一個忠實的精神分析追隨者,但卻有點想說流派某些時候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當諮詢師使用任何諮詢技術前,首先是一個有血有肉之人。

祝好。


謝邀,看了題主的描述,能感到一種氣氛和不公的感受。
心理諮詢雖然流派眾多,雖然不同流派假設,治療方法不同,但一些基本的理念相同。
曾經有研究認為心理諮詢能夠對來訪者起到效果,有很大部分原因取決於咨訪關係。一段好的咨訪關係能夠起到治癒的效果。
所以對於來訪者的共情,理解,接納,中立,節制,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什麼時候應該共情或不應該共情的說法。
其次諮詢師守則中提到,諮詢師不能做諮詢以外其他事務,不應該談論諮詢外其他話題。說白了心理諮詢也算服務行業,不恰當的說來訪者也在用錢買諮詢師時間。所以期間應該收到專業的服務。
諮詢師一大忌,便是自戀問題。在學習諮詢,甚至前有時候診室中,感到已經看清了來訪者問發生髮展,但這僅僅是諮詢師所看到的,可能並非來訪者真實情況,所以野蠻分析,武斷的論述是自戀且不可取的。
任何諮詢師需要相信來訪者比諮詢師更了解自己的問題。


換和不換完全取決於你的感覺,總的原則是你還覺得他能理解你的表達就可以不換。這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不然其他免談,儘管這才是心理諮詢的開始——也正是這份簡單的信任帶來的特權,導致諮詢關係顯得無比沉重。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里講了個這樣的故事,我把它用提問的形式改寫了下:

「本人穆斯林,最近因為一些困惑在尋求心理諮詢,但是當我和諮詢師談到我每天生活必須完成的儀式時,諮詢師嘀咕了句:『要是讓我這樣,我寧可弔死。』 我當時氣得全身都在發抖,他怎麼能這麼侮辱我的信仰 。他是當世心理諮詢界第一人 歐文亞隆,我之前看過他的書,覺得他的書寫得非常精彩,質量應該有保障吧?我要不要考慮換個?」

但是你的情況似乎有些不一樣,「我諮詢里玩手機,我泄密,但我是個好諮詢師/我存在即治療」我很佩服這樣諮詢還能走的下去的人。手動滑稽。(突然想起冰與火之歌裡面詹姆吹他偶像的戰鬥力:「拂曉神劍可以右手噓噓,左手砍翻你們幾個廢物」)

另外,關於流派問題,心理動力學諮詢怎麼做的,大體上可以參考南希的幾本書,像《個案概念化》之類的(我印象里算是比較按部就班的了),北京大學也主要是以這種取向為主,還可以參考美劇《捫心問診》。題主提到的情況要麼就是諮詢師自成體系了,要麼就是諮詢師很喜歡模仿彌爾頓艾瑞克森,還有雅克拉康學派的奇葩諮詢就比較多:某次諮詢的逐字稿:拉康:「你很準時,不過再見……」(完)

最後再修改:他的分析完全是沒入門的水平


諮詢師和你的關係背後,也有許多東西可以去看一下。比如,你是和多年的女友分手,這裡有一個情感的分離創傷。在四次與這個男諮詢師的相處中,他似乎在無視你的感受,不守規則,說教,讓你不舒服。你說你一直儘力避免變成像你父親那樣干涉指摘別人,並且你思想多元,習慣理解別人。在這裡,我會看到,似乎你找的這個諮詢師,還蠻象你的父親的。那麼,在這樣一個受傷、求診、吐槽的過程中,你和女友的關係,和諮詢師的關係,和你的原生家庭模式有什麼相似之處嗎?如果相似,在這個關係中,你可以突破的是什麼?


根據自己的感覺判斷,而不是根據外在的頭銜判斷


不同心理治療流派方法差異很大,彼此間爭執幾乎沒有中斷過
所以,別人的贊同或否定,都只是參考,沒有絕對。如何做選擇,你可以考慮尊重自己的直覺和需求
直覺上,你已經有了答案
那麼需求上,你的需求是什麼?對方的做法能幫你滿足這種需求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不妨明確與之溝通,若仍無法解決,如何選擇其實你也會有答案
最後說一句,個人認為你的直覺是對的:如果一個諮詢師成功激起了來訪者的自我防禦意識,而不是創造出一種適合改變的氛圍,那諮詢註定要失敗。
祝好!


醫院裡面的不是諮詢師,確切點說是「治療師」。做過心理諮詢的都清楚,其過程側重於談話治療,而醫生喜歡開藥,一進門診都是以治療的方式為主。比如,你今天哪裡不舒服啊,哪裡痛啊之類的這種話,而沒有太多使用心理諮詢的技術。

而且醫院有個特點,病人很多,醫生很忙,每天面對很多病人,早已習以為常。對於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方面的疏導方面遠遠不夠,不僅缺乏真誠和共情,在治療手段也是粗暴型的比較多。在這裡我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的醫院,好的醫生還是有的,但大多數求助者跟我反映的情況就是如此。

醫院裡的醫生喜歡開藥,聊不到幾句,說不上重點,也不知道有沒有用。感覺對方是醫生,行,應該沒問題吧?但實際上做完諮詢以後效果特別差,甚至還覺得有種花了冤枉錢的感覺。

從業有三年,我越來越感受到醫院與諮詢機構合作的重要性,甚至覺得在醫院最好與外面的機構展開合作。為什麼呢?

心理諮詢可以彌補醫生治療中不足的地方,比如和求助者建立諮詢關係方面,諮詢師做的要比醫院的醫生好,一些比較嚴重的神經症比如焦慮神經症、抑鬱神經症,光靠談話或者治療都是不夠的,必須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再者,可以減輕醫生的工作量。醫院裡人太多了,事情太雜,心理醫生很難給病人認真做諮詢,每個病人50分鐘諮詢,一天24小時,能看多少個病人呢?我非常希望諮詢機構與醫院的聯繫能夠密切一些,大家互相交流和合作,心理諮詢的發展才會更好。

當然,這裡面還涉及雙重關係、諮詢倫理等方面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針對不同問題的求助者,商討出一個合適的諮詢目標和方案,這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這裡我也跟求助者說件事,諮詢和治療在某些時候是可以同時進行的,雖然原則上說諮詢最好是1VS1,但也不排除有個別嚴重的情況需要醫生和諮詢師共同配合來進行心理治療或者諮詢。大家在找諮詢師的時候,最好能提前了解一下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工作性質,做一個初步了解,不要一知半解地就去看病。

心理諮詢不是聊天,而心理治療也不是開藥。


換吧!簡單心理平台上找找看,相對專業靠譜有保障些~


你不但可以換,還可以告他。有錄音的話,穩贏。

這種行為不論是什麼流派的諮詢師都是不允許的(諮詢時間看手機),單這一點就是職業道德問題。剩下的要麼強行解釋,專業上叫做暴力分析;要麼說一些不專業的話(要你難得糊塗?這真是槽點滿滿,諮詢師是不可以給來訪者具有指向性的建議的,還難得糊塗)都是極不專業的行為。還有在諮詢中,共情是一個貫穿全程的工作,沒有哪個階段不需要。


諮詢師的作用是協助你啟發你,給你多一個視角去重新理解、看待自己。

如果兩個人氣場不合、話不投機,千萬別委屈自己,換一個沒錯的。

這個職業很幫助人,但是不是每個諮詢師都是合格的,哪都一樣,他之所以合格,是因為他的專業性和風格適合你,而不因他在哪裡工作。

其實在最好的三甲醫院的精神科也跟診過,學校是心理學最好的學校,老師水平、醫生水平照樣參差不齊。


諮詢師邊諮詢邊看手機,被質疑,不道歉還假裝專業地討論?
我沒見過這麼傲慢的心理諮詢。

精神心理動力學派?他再這麼搞下去,我都不想自稱心理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了,求放過心理動力學,為什麼不自稱CBT取向啊。好丟臉啊。

答主,你趕緊退坑保平安吧。


感覺不舒服就換,別的不說,我去三甲醫院的正規心理治療師那裡諮詢的時候 ,諮詢師多次就他的手機在響而向我道歉,我表示理解後,他說你是一個很能理解他人的人。同時我的諮詢師也曾給我一些武斷的定論,但是我回去深思再與他探討後,他會很誠懇的告訴我,他上次的定論是錯的,他會繼續加深與我的交流來更了解我。總之,雖然我對他的能力高低還不好評價,但至少他在我眼裡是一個真誠而有職業道德並且值得去依賴的心理醫生。


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心裡已經有答案了吧
治療效果更重要 如果去了四次仍不能為你的問題帶來任何解決 那麼還是建議換


只要你感覺不舒服就已經可以換了~別的不說。


題主,我們經歷有點相似,包括說邏輯性方面我們性格也有點類似,我可能能夠體會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如果你覺得可以的話可以私信我陪你討論這些困惑,沒有什麼動機哈哈,題主無需擔心,只是很相似的感覺。


果斷換!


一個字,換


可能方法有時候不一樣 這個可以理解 但個人認為治療得以患者為主 你既然產生疑問不信任那就換一位也許對你更好


不太熟悉精神分析流派。畢竟每個流派的習慣手法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對於改變都是不舒服的這點我還是贊同的。
心理諮詢其實是個雙向選擇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沒有在這幾次諮詢中取得成果。如果沒有成果而且你覺得不舒服那麼建議你換個諮詢師,然後記得把你這段經歷告訴新的諮詢師


所有流派的心理諮詢,核心都一樣,是積極關注,是傾聽。

感覺你的諮詢師像諮詢師等級考試的錯誤示範案例題。

以上,有想問的可以加我的公眾號:陸地心理
有問必答


說句難聽話,能坐在那裡給你諮詢的不會是什麼厲害角色。至於大師之類,現在一個領域裡總共有多少,我想也可以想的明白。白花冤枉錢,還不如找個寺廟住一個月來的實在


推薦閱讀:

對於專業人員和想深入了解心理動力學的人士,有何書籍推薦?
一個經常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很容易放棄,怎麼辦?
如何把內向的自己變得外向?
多重人格有什麼好處?

TAG:心理 | 精神分析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