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的中國為什麼不佔領北亞?而任由俄羅斯去佔領?


北亞對俄羅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靠著這片看上去荒無人煙,實則埋藏著無數資源,有著巨大戰略意義的廣袤土地,俄羅斯才得以一躍成為世界級大國,並在蘇聯時代躋身全球唯二的超級大國行列。

不過對北亞這塊俄羅斯的大國之基,中國人的心情就是百感交集了。畢竟儘管北亞極為惡劣的自然,決定了它沒有自成一體的可能,註定只能被周邊地緣文明吸納。不過在這場「爭奪」北亞的競爭中,以東亞大陸為基礎的中國,明顯較當初蝸居東歐平原的俄羅斯,要有競爭力的多。

地緣關係上,北亞——起碼其中東部的東西伯利亞山地與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亞大陸的關係要更為緊密。

而從歷史來看,雖然北亞的極端偏遠荒蠻,決定了古代從未有哪個外部文明勢力將它有效吸納,不過中原王朝在鼎盛之時,還是勉強能夠將影響力之末梢投射至此,並用羈縻的方式,把當地一些土著部落納入華夏朝貢體系,化為外藩,建立了名義上的宗主權。

力量更強,地緣關係更親密,政治上也佔得先機,可為何中國最後卻並沒有得到北亞,而是便宜了俄羅斯呢?

一般的認識,是俄羅斯在人類文明由農耕向工業過度的過程中搶佔先機,力壓依然深陷農耕泥沼的中國,進而借奪取了北亞的統治權。

但這種認識,用來解釋19世紀從中國手中奪取外興安嶺、庫頁島等地,倒還說得過去。不過用之來解釋整個北亞板塊的競爭,就不太恰當了。畢竟早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中俄就業已通過尼布楚、恰克圖等條約,勘定了兩國的邊界。根據協議,除了現西伯利亞南端靠近中國的一小部分,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的絕大部分領土,已經明白無誤的歸俄羅斯所有。

17世紀末,18世紀初,儘管當時的歐洲,在文明發展水平上業已超過了東方的華夏,不過工業革命尚未到來,二者的差距不算太明顯。再加上俄羅斯在歐洲文明圈中屬於較落後國家,中國又有巨大的體量和地緣關係優勢,所以在當時的北亞競爭中,中國應該說還是有一定優勢的——甚至,只要當時的中國下定決心,完全可以將俄羅斯的勢力限制在西西伯利亞平原,。

可歷史並非如此。挫敗了俄羅斯南侵東亞的圖謀後,中國就不願再與俄羅斯紛爭,而是通過《尼布楚條約》等形式,自願放棄了對北亞廣袤疆土的領土訴求

分明有進取北亞的能力,卻主動放棄,當時的中國實在怎麼想的?雲石君覺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是農耕文明的先天性局限。

這種局限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農耕文明條件下,農業生產潛力是衡量土地價值的最主要標準。而北亞惡劣自然環境,決定了它嚴重缺乏農業生產潛力,所以在當時的人眼中,北亞並無實際價值。

第二,農耕時代,由於人類征服自然能力有限,全球各大板塊之間的交流並不順暢,呈現出孤島格局,海洋、荒漠、山脈等強勢地緣屏障,在削弱各板塊間交流空間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它們相互間利益衝突的風險。

17、18世紀的人類文明,雖然較中世紀有很大提升,不過總的來說,突破地緣屏障的能力仍舊受限,北亞這種高緯度的苦寒之地,仍舊是非常有效的地緣屏障。

這種大環境下下,中國依然延續了對世界的傳統農耕時代認知。這種概念中,除了蒙古草原條件相對尚可,可供游牧勢力棲身,故而有必要駕馭外,北亞壓根沒有能力對自己構成威脅。當時的中國人料想不到,在不久的將來,這塊廣袤的苦寒之地會隨著文明的進步,被歐洲的俄羅斯有效開發,成為壓制東亞大陸的戰略基地。

既無大用,又無大害,中國農耕文明對北亞的漠視,也就自然而然了。

可話又說回來,即便不在乎,可北亞再怎麼說也是一大塊地盤。中國一直有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世界觀,基於這種邏輯,即便當時的中國不太重視北亞,但也不應該徹底無視——最少,也得羈縻一下才對。中國的「大度」背後,其實另有其因:

第二,性價比考慮。

就中國來說,古代中國之所以勢力範圍局限於東亞大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周邊板塊的土地農業潛力低下,開發收益有限,而由於地緣距離遙遠,關山阻隔等因素,如果中國非要去強行佔領,支付的成本十分昂貴。基於性價比考慮,中國在佔據了適宜農耕的東亞大陸中東部後,對待周邊相對荒涼之地,通常只是用羈縻之法,將他們化為內藩,就心滿意足。然至於更遠些的,最多就是再用朝貢體系籠絡一下,讓他們成為外藩,這便是中國的極限。

而這個規則同樣適用於北亞。北亞在農耕時代不能創造任何價值,也無力對中國構成什麼威脅,而中國若想其保持影響力,其成本開支有十分巨大。在俄羅斯之前,因著北亞土著部落弱小零散,均未開化,所以中國稍有一絲興趣,願意通過朝貢體系,從中獲換取一點利益(諸如動物皮毛、海東青、東珠之類)。但俄羅斯進入後,中國若再想經營北亞,勢必要花費更多資源——但收益卻依然只是那些無關痛癢的東珠和動物皮毛——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很不划算的。

這種情況下,清朝在武力挫敗俄羅斯南侵東亞的圖謀後,更願意與他們媾和,以放棄無用之北亞為代價,換取結束無止境的戰爭,並換取北方邊境的長久安寧——而從當時的視角來看,這筆買賣,也確實不能稱之為不划算。

第三,基於內部統治的考量。在古代華夷之防的世界觀下,清朝的非漢族出身,使得它在存在嚴重道德合法性危機;而且滿族人口不及漢人一成的現實,使得滿清要維持對中國的統治,難度相當之大。

對此,清廷的的應對之法有二:一方面,積極融入華夏文明,爭取漢人的認同;另一方面,大力籠絡蒙古各部,給它們高於漢人的政治地位,和大量的物資補貼,將它們收買成清王朝的統治支柱,藉助它們的游牧武力,制衡中原的龐大漢族勢力。

只是,滿蒙畢竟是兩族,而且蒙古游牧文明更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天敵。所以,身為中國的統治者,清朝既要憑藉蒙古之力震懾漢族,但又要防止蒙古坐大後反噬自身。這種情況下,清朝對蒙古,就必須在利用和防範之間,摸索一個妥善的平衡點。

倘若清廷要與俄羅斯爭奪北亞,那無論是從地緣關係,北亞自然環境,還是軍事特點來看,清廷都必須倚重蒙古游牧武裝——而考慮到俄羅斯的強大實力和對北亞的戰略決心,這種中俄鬥法將是長期性的。

這對清廷來說非常危險。軍事上過度倚重蒙古各部,必會導致尾大不掉,並加速蒙古各部的整合(只有各部政治上整合為一體,方可聚合出最強的武力),如此則有可能重蹈安史之亂覆轍。

而且,從長遠來看,清朝籠絡蒙古的目的,主要還是希望借其之力威懾中原漢人。要是講蒙古的力量消耗在與俄羅斯的長期纏鬥中,這非但會消耗自身資源,而且也相當於喪失了威懾中原的一支重要武裝。如果中原再出現反清復明之類的動亂,清廷所能仰仗的軍事力量將大不如前。因此,從內部維穩的角度,清廷也實在沒必要為了一個鳥不下蛋的北亞,而蒙古這種維護統治基礎的重要軍事勢力,投入到與俄羅斯綿綿不休的纏鬥當中。

北亞的荒涼、跟俄羅斯纏鬥的失大於得,以及內部維穩的戰略考量,與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天然局限性相結合,共同促使清朝十分爽快地退出了對北亞的競爭。

沒有中國的阻擾,俄羅斯拓展北亞、中亞的最大威脅由此消除。僅有了一兩百年時間,俄羅斯就把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歸入版圖。

回顧俄羅斯的領土擴張歷史,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即全盤鯨吞。其所搶得土地,基本上都被俄羅斯帝國直接併入版圖。

這跟其他西方列強有些不一樣。其他歐洲列強,無論是早先的西班牙、葡萄牙,抑或之後的英、法,甚至德國、義大利,這些國家的領土擴張,大多是建立殖民地式的間接占,唯有俄羅斯,是佔一塊吞一塊,無論良莠,統統收入囊中。

俄羅斯為什麼對領土這般渴求?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地緣政治113:俄羅斯為什麼能發展成全球第一領土大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112篇——俄羅斯之第2節。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讀者,可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地緣政治文章。


伊爾庫斯克地區種植農作物都是19世紀中期的事情,之前俄羅斯在遠東居民點的糧食和生活用品都靠與中國貿易獲得,19世紀中葉以前俄羅斯能夠經略西伯利亞靠的還是中俄貿易的茶葉之路經濟利益維繫。換成中國,誰出錢啊?



滿族自己本身對西伯利亞也沒有任何合法要求啊~談何征服?滿族起源於長白山,北邊大小興安嶺地區都是野人女真和鄂倫春這種通古斯部落了,滿族在入關前人口不過幾十萬人,兵丁十幾萬,能佔領200萬平方公里的東北就已經不容易,談什麼去要西伯利亞呢?

如果滿清不入關,就守著東北那200萬平方公里,也無力去征服西伯利亞。沙俄征服西伯利亞的主要財政來源是西伯利亞的毛皮,滿清不可能重複這種做法,甚至到19世紀滿清自己可能依然要丟掉薩哈林島甚至海參崴。而到時候中國依然被限制在長城以南,談什麼征服西伯利亞?


那麼冷誰要。


一個字,冷。
而且在農業文明之下,沒有糧食作物產出,礦產也因為基建的原因無法開採。
傳說中蘇武牧羊的地方北海,也就是貝加爾湖,號稱是苦寒之地,但是從地圖上來看,其實也才到哪裡,算得上北亞的邊緣。
再往上,游牧民族都不願意去。
而當時的沙俄,其實也就是靠著鐵路,將這些地區串起來才形成了有效的統治,更多時候,所謂控制北亞,可能就是派了個探險隊去了下。
其二,沙俄其實是先到的北亞。
雅克薩之戰是康熙時代的事情。
平定準噶爾則從康熙一直到乾隆才完全平定。
也就是說,清搞定我們現在看到的前期版圖之前,沙俄早就把北部亞洲探索遍了,還和清打了一架。
而清還在清理內部矛盾,根本也沒有意願去控制北亞。


主要是賴沒東北人,東北人那麼愛貂,當年毛子占鳥不拉屎的西伯利亞就是為了倒騰皮毛貿易,要那時候有100萬東北銀在東北那嘎達天天要買貂,毛子你瞅啥?西伯利亞是俺家那嘎達不可分割一部分。


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這些國家居然放著南方那麼大一塊大陸不去佔領,不知道他們領導人怎麼想的。
要知道那塊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充沛的淡水資源和風能資源


砍頭的生意有人做,虧錢的事兒沒人干,凡事得看個投入收益比。清代,廣大西伯利亞地區對中原有什麼用嗎?頂多就是野蠻部落弄些皮毛進貢給皇室,其他的收益屁都沒有,還要付出大堆管理成本,何苦呢。
對於俄國來說是相反的,當時的歐洲時尚界,盛行皮毛,各種貂皮非常昂貴,被稱為軟黃金,俄國從歐洲皮毛市場獲得的收益都曾經佔了國民經濟的很大一塊。所以,盛產各種貂的西伯利亞,對於俄國來說就是一個大金礦啊。由此,俄國有非常充足的動力佔領廣大西伯利亞地區。
眼光放遠了看,俄國對西伯利亞的佔領其實就是歐洲大發展,大殖民運動的一部分。廣闊的歐洲市場給了俄國的皮毛生意強勁動力,發達的軍事技術給了俄國大肆擴張的能力。有動力,又有能力,自然,擴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了。


占他幹嘛?地廣人稀,氣候惡劣,資源匱乏。佔了他,花代價完善基礎設施,動員人口遷移,值當嗎?俄羅斯占他也無外乎是圖一個不凍港而已


滿清利用一系列偶然和明朝自身的腐敗竊取了華夏。趙烈文就說過,「.......(滿清)取得天下過於機巧.......」。而滿清自身,不管從 哪一方面來說,都極其的低劣,它們極其愚昧,素質極其底下,沒有任何創造力,如果推動科技發展,思想啟蒙,文明進步是正方向,那麼滿清就是完全相反的絕對 的負方向。滿清自身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它們把所有的精力和智商都用在維持自身的統治上了。它們始終提心弔膽的在害怕先進而文明的漢族起來消滅它們,清算它 們。對於它們而言,來自內部的,追求光明和進步的漢族的威脅,要遠遠的大於來自外部的威脅。因此它們對內採用極端的高壓統治,愚民,弱民,奉行極端的反智 主義,焚毀典籍,大興文字獄,讓人民生活在蒙昧和恐怖當中,對外則自絕於世界人民,自我封閉隔絕,實行閉關鎖國,它們害怕來自外國的先進思想進入中國一方 面激起先進而文明的漢族的共鳴,一方面反襯出它們的愚昧和無知。它們寧可對外不思進取,乃至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跪下來舔洋人鬼佬的屁眼,也要拚命的,千 方百計的維持它對廣大漢族的可憐而可笑的統治。


最關鍵的因素,不在乎。

對於滿清來說,他們很清楚地知道最重要的是維持他們作為少數民族對中國主體民族的統治特權。從這個邏輯出發,為西伯利亞而戰利益何在?就算這裡『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又怎樣"?他們可是「以滿清而統中國」的。且,開戰萬一便宜了蒙古諸部怎麼辦?稍微了解一點清史都都該懂得被鼓吹的「滿蒙一家」是怎麼回事。

雖然「寧予友邦不與家奴」這話後來才有,但內部邏輯是一脈相承的。對於滿清統治階級來說,他們是主子,中國其他民族都是奴隸(奴才)。學漢語又如何?再窮再廢的滿人也以勝利者自居,看不起漢人的。『我愛學就學,愛造就造,愛毀就毀,愛送就送』,一群亡國奴才,還敢有異議?


北方游牧民族的首要戰略方向都是向南的。因為南方暖和、富裕。向西、向北遷徙或進攻則主要是是南方中央王朝的軍事壓力較大不得已而為之。明朝內亂,清的首要方向肯定是南方。那時候西西伯利亞有什麼能吸引清兵的呢。


看來各位基本都是明白人,這個遼闊的北方土地,氣候惡劣、原始蠻荒,自然資源豐富倒是不假,問題是想要大規模開發必須先行巨量基建。所以,還是讓不擅長經濟的毛子搞生產吧,我們出錢買原料就是了。


大清連東北都不開放,佔北亞有啥意思……

人家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其實興趣也不大,冷……


清朝統治範圍,早就超過其政體和技術能夠統治的極限。

太多土地對清朝統治者來說,更多是負擔。

除了核心的領土外,其他邊遠疆界,統治者都是抱著能守就守一下,不能守就放棄的態度。

更不要說北邊那種苦寒之地,送給皇帝也嫌累贅。


在古代中國人的眼裡,中原地區才是正統,周圍的民族都視為蠻夷。經過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後,漢人勉強接受民族大融合,後來的王朝也經常會把周圍的少數民族納入了中華大體系中。而西伯利亞地區中國古代幾乎沒有太多認知,更視為蠻夷。歷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範圍也頂多到今蒙古國境內,再往北幾乎是去都沒去過。要它


誰叫我們工業化得慢,,北亞和西伯利亞長年沒人住,誰先到誰先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章惇?
如何評價王莽的托古改制,王莽是君子還是小人?
諸葛亮《前出師表》中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舊都」指哪裡?
商朝是個野蠻時代么?
如何評價拖雷(蒙古國監國,成吉思汗幼子)?

TAG:中國歷史 | 俄羅斯 | 清朝 | 蒙古國家 | 西伯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