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應州之戰戰果是否被後代史官抹黑?真實情況如何?


十萬人廝殺了一天一夜,戰後數年小王子不敢來犯,明顯不是明實錄上的記載能解釋的。應州大捷應該是被抹黑的。


應該是有一部分故意說小了明武宗的功績,並且後世史家對明武宗的抹黑也不止這一件事。

此戰殺死蒙古人不明,《明實錄》作斬虜首十六級,明軍死亡52人,重傷563人,武宗本人也「乘輿幾陷」。戊申朝鮮國王李懌遣工曹參判孫仲暾等來朝賀,賜宴並賞織金衣彩叚絹鈔如例。辛亥韃靼再來,武宗又率兵出擊,不過未交戰。

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明武宗回宮,自稱威武大將軍,說他在榆河「斬虜首一級」。不過應州附近並沒有叫「榆河」的地方。因此在榆河「斬虜首一級」可能地點有誤。此後,韃靼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通過文人的記載,可見這場戰鬥還是很激烈的,明武宗本人甚至也短兵相接地戰鬥過。

而蒙古方面,達延汗在察罕格爾台得報,明軍到來,就留少量部隊警戒,本人和兒妻察靜夫人逃跑了。之後下令討伐蒙古勒津部,而後討伐其他部,沒有時間再攻擊明朝。所以,明武宗作戰的對象並不是韃靼主力,取得「大捷」也是合乎情理的。

弔詭的是,48歲的達延汗死於同年,應於此役不明原因死於征途。這一點倒是和後來的努爾哈赤挺像,去世是否和之前與明軍的作戰有關,不得而知。但從後來的實際情況來看,客觀形勢對明朝有利,也成就了明武宗和袁崇煥。

所謂的「應州之戰」,實際上在明武宗親征之前,大同和宣府的明軍已與韃靼交戰過。而明武宗親自指揮,甚至親手殺敵的「大捷」應該只是一場規模不大的遭遇戰。

儒家文人記載歷史,可能也談不上什麼故意抹黑。但是,可以看出他們對明武宗的這場軍事行動的極不支持。事實上,他們後來還反對明武宗南下平定寧王叛亂。

我覺得這場戰鬥帶來的精神意義遠大於實際戰果。歷史上的明武宗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剛毅果斷,「離經叛道」的皇帝。他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應州大敗小王子,最後不明不白地在回京路上去世,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

而後世發明出來的「仁宣之治」,社會完全失去了抵抗力,文人把這個最終實現的死水一灘的平靜稱之為儒家的仁政。

文人士大夫歷來反對君主出了京城到處走動,前有白登之圍、隋煬帝大運河暴政的教訓,後有守舊大臣千方百計地阻撓光緒和溥儀出洋考察。所以,像俄國彼得大帝這樣的君主永遠不會誕生在東亞。

明武宗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正德八年起在江南全面推行的賦稅改革,既減輕了江南當地百姓的負擔,更使從弘治晚期開始,江南地區拖欠中央累積十年之久的賦稅,僅經兩年時間就全部還清。另外,還有市舶司的改革,增加了外貿收入,擴大了朝廷稅源。同時,他頗能容忍大臣,不罪勸諫之人。


贏了,而且小王子多年不敢來犯。畢竟初生牛犢,可能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是至少邊關穩定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朝打得過歐洲列強,卻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
建文帝去哪了?
為什麼在一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朝代,對於兵士卻如此瞧不起?
朱棣被鐵鉉詐降後為什麼不繼續水淹濟南城?炮轟前本來決定水淹的!
魯迅和明朝的東林黨人有什麼區別?

TAG:明朝 | 正德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