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文章 《中醫將亡於中藥》?
http://mp.weixin.qq.com/s/pSCx9SMOUZHBYiS_MtmHeg
問題的確如此,並非言過其實,現實中只會更嚴重。
就舉桂枝為例。桂枝可以說是傷寒的基礎葯,開篇第一方的主葯,年中我抓過的桂枝沒一斤也有八兩。但在實踐中發現,不同藥店的桂枝質量千差萬別。有些店的桂枝,截面起碼有大拇指粗,起藥效的桂皮只有薄薄一層,像這種桂枝用到30克50克也不見有效,一點桂枝香氣都沒有。好的桂枝牙籤粗,差一點的有筷子頭粗。這種桂枝不僅香氣濃郁,煮出來的湯液還會有桂枝出煮來的油星子。像這種桂枝按原方的量就很有效果。麻黃也是,差的麻黃都是粗莖,發汗能力差許多,好的麻黃都是細細,粗不到一毫米,發汗宣通的能力就很好。還有鮮桑葉和桑霜葉不分,現在找霜桑葉基本上找不到,全都是鮮的,那種肅降肺氣的效果就是差很多。
作為一個中醫醫師,必須要對自己駐點的飲片質量心中有數。在醫藥不分家的那時,中醫師可以指定甚至主導中藥的進貨渠道,這樣對自己的治療效果能有把握。但現在醫藥分家了,中藥飲片的質量又如此良莠不齊,有時方子無效都不知道是因為自己辨證錯誤還是藥品不行,這對於培養醫師是大大不利的。我也是吃過很多次虧才學乖了,每次到新店抓藥,都會要求看一下他們的葯櫃,有些藥品質量可以通過方子數量來糾正,但有些藥品就不行,就必須換一間抓。再這樣下去,就只有中醫師自己親自炮製的葯才能放心使用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悲觀 也沒有很樂觀
首先從來源上就已經魚龍混雜
中藥材有道地性 如雲南文山的三七 四大懷葯 四大亳葯 浙八味 南葯 關葯等等
南橘北枳的道理大家都懂 且不說其他地方種不出三七 就連雲南本地的三七都不能連作(連續每年都種三七,中途不更換其他作物)三七是比較特殊 可是人蔘花盆裡也能種啊 種出來的和蘿蔔沒什麼多大區別吧 中藥麒麟竭是棕櫚科麒麟竭果實的樹脂 而在某記錄片中為龍血樹 雖然百度百科中也介紹了效果相同 但肯定不是古文中記載的了
栽培上而言 很多藥材使用化肥農藥 種葯和種菜一樣 葯農們有些是傳統型的(祖祖輩輩都種葯)這些還好 沒有專業知識至少有經驗 可是在城市的發展中越來越少 更多的是企業承包或者自己創業的 經常看到各大論壇有人問:「今年哪種葯賺錢?我有多少多少畝地可以種?"之類的問題 還有年份不夠的如白芍牡丹都是五到六年一收 在各種添加劑化肥等的催使下 達到了檢驗的標準 就提前收割了
來源沒有弄清楚 偽品和非正品也特別多
1有同科屬不同種的 如梔子的偽品水梔子 雞血藤同科屬的等等 2有不同科屬純屬長得像的路路通和梧桐樹果子的 川木通關木通 防己和廣防己等 3有純假的 海金沙用磚粉做的 番紅花用衛生紙搓出形狀染色的 延胡索用石頭摻雜的等
採收藥材的時間 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六月當柴燒
現在的桑葉很少有霜後收的 枇杷葉也不是過冬的 女貞子還沒變色就摘完了
葉類全草類的葯基本都是一年四季 隨時隨地的采 夏天的枇杷葉如何治咳嗽
還有炮製的問題 何首烏地黃省去的九蒸九曬 炒白朮兩面金黃即可 大量的中藥被硫磺熏過變得又白又好看 在中國 最好的葯出口到國外 良莠不齊的混雜在市場藥店 最差的被硫磺熏過做花茶 美名其曰養生減肥安神
儲存問題 大城市的還好小城鎮的中藥基本就不要買了 要麼就是葯不全 要麼就是發霉生蟲的 葯不全就那其他的炮製品代替 如山楂肉用焦山楂 生白朮用炒白朮 防風被蟲蛀的都是洞洞 問:"你們家葯從哪進的?""亳州啊」 我的天哪 你店門口曬的橘子皮誒 也是亳州運來的橘子嗎? 一副普通的健胃消食葯十幾味常見葯46塊錢 煮過以後上面浮著一層長翅膀的蟲子 下面沉著一層白白胖胖的蟲子 喝完以後真的是更不想吃飯了
然後就是從沒接觸過中藥的人 曾經在某論壇遇到一個樓主 她貼了一張枳殼的圖片 有人就告訴她是枳實 本著想給大家普及知識的想法我就把專業書的知識拿出來
可是人家不信 說百度過了 就是枳實
好氣奧 但是還是要保持微笑
這裡只是舉個例子 藥材這種東西 枳實枳殼青皮橘紅香圓橘子橙子切一樣晒乾本來就差不多 有的時候一張圖片還真的不能分辨 他們有的連花都很像 比如佛手花和代代花 不要萬事都信百度 尤其專業性特彆強的 因為百度上的編寫人員不一定是專業人員 課本都有錯的更何況百度
還有就是各種江湖神棍 中醫藥黑可能就是從這來的 從古至今樂此不疲的騙老人買包治百病的靈藥 沒有葯是包治百病的 能治百病的葯也就是什麼病都治不好
常見的賣的有一口盅 厚鱗柯(風流果)馬卡黃葯子都被冠以補腎壯陽的名字
如果人人都有一點點中藥基本知識 那麼也不會出現這麼多情況
當然現在的藥材管理還是很嚴格的 藥材市場是很少有偽品假藥的 也沒有毒性中藥買 買中藥建議去大藥店購買 不輕信神葯 不盲目補身 經常看見有人問某某藥材燉雞湯好嗎? 某種湯里放什麼藥材好?
沒事別亂補 當歸人蔘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吃的 況且湯里放藥材真的好喝嗎?以上純手打 內容來源於平時上課內容社交網站和一些專業相關的書籍 如有不正確的地方請指正不接受撕逼和噴
謝謝觀看呢~
刺灸老師上課講過,他一個同學在醫院實習,和他爸是同事,他第一次開方子,結果病人沒好,回來找了
他爸問他開的什麼,他告訴了他爸,他爸說沒錯啊,隨即要他開的方劑單,看完之後,他爸重新開的葯,把病人哄走後,把他帶到藥局
他一去藥局,就愣了,所有的葯都是破藥渣子
他爸沒多說,就告訴他,以後開藥,劑量翻倍
我後來親身體驗了一把
大姑在同仁堂國醫館坐診,我帶老媽去開些中藥調理調理,開到黃芪這味葯時,大姑跟我說,這個葯要貴的,1g多1毛錢,我看了看,15g,3副葯45g,也就多4塊5,就說可以
抓藥時,大姑拉我去葯櫃看了為什麼要買好黃芪
上品的黃芪用的都是精選的主幹,乾淨品相又好,次品則是用根須等部位壓成的一個葯餅,甚至我感覺還有些土…
我小姨夫是日本人,說他早上起床後總是覺得身體像背著大書包一樣,吃的不多,肚子脹,大便軟軟的不成型,鼻子附近總是出很多油,我看他口中粘膩,說話嘴角口水比較多,我說這是脾虛濕盛,開的成藥參苓白朮散,我說買同仁堂的或者日本的都可以,他一臉疑惑的看著我問我為什麼要推薦日本的,這裡不是中藥的發源地嗎?
我告訴他,中國中藥現在很多藥力不如以前,而且農藥常有超標,而日本的絕大部分中藥都達到了出口標準,炮製也不比中國差
他一臉可惜的跟我說,這不是自己人害自己人嗎?
說實話,我當時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真雞兒丟人!
不僅是質量問題,不僅是
現在女性常有的問題之一,肝鬱脾虛
經常有人來問我,痛經,易怒,愛嘆氣,漲肚,乏力,臉上,鼻子附近起膿包吃什麼,簡單,逍遙散
不過每次我都會說,同仁堂加味逍遙丸
她們有人問我是不是同仁堂的托
並不,一是藥效還不錯,二是,價格公開
我有次去藥店給自己買人蔘健脾丸,藥店老闆娘說湊夠100給瓶豆油,我就給老媽買了六味地黃丸和人蔘健脾丸
湊合湊合100了,去付款,老闆娘可惜的看著我說,同仁堂的葯不能算在活動里
我問為什麼,她說,這一盒人蔘健脾丸,同仁堂掛在這賣,7塊6一盒,我連1塊都賺不到
為了過年用的豆油,我就去拿了濟葯的
一盒15,嗯,一盒15,凈含量一樣
現在真的是,為了錢,可以把別人的健康搭上
傷心…不想多說…巫醫藥丸?怎麼可能呢?藥效不行更是可笑,下面我就舉幾味葯,打那些巫醫黑的臉!
青黴素G :味酸、微苦,性寒,歸肺、心、膀胱經。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化濕。
頭孢拉定:味苦,性寒,歸肺、膽、膀胱經,清熱解毒、燥濕化痰。適用於實熱證(濕熱證、痰熱證、熱毒證) 。
紅霉素:味苦、酸、微咸,性寒,歸肺、胃、大腸經。清熱化濕、兼化痰熱,用於濕熱病、痰熱壅肺等症。
氯黴素:味極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清熱化濕,用於濕熱類疾病,對濕溫、濕熱痢、紅眼疫、沙虱毒、斑疹傷寒等症療效尤佳。
氫氯噻嗪:味甘、苦,歸經於肺、脾、腎、膀胱。具升浮之性。
阿司匹林:味酸略苦,性寒涼,歸肺、肝、腎、脾諸經。歸於"風葯"之屬;根據用量、歸經的不同,輕則清涼透熱,重則燥濕止痛,亦有活血通絡的"動葯"特性。
異煙肼:味酸、微苦,歸肺、大腸、腎經。滋陰降火,可用於陰虛火旺,各種癆病等。
呋喃唑酮:味苦,性寒,歸大腸經。清熱燥濕,適用於濕熱證。
甲硝唑:味苦,微酸,歸胃、大腸、膀胱經。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用於外感熱病,尤其濕熱病症,如淋證、帶下、痢疾等。
鹽酸小檗鹼:味苦,性寒,歸胃、大腸、心、肝、膽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胃腸濕熱、腹瀉及痢疾,肝膽濕熱,瀉心肝胃火,心火亢盛,煩熱不解,胃熱吐酸,肝火脅痛,失眠等。
蝮蛇抗栓酶:味辛、甘,性微溫,歸肝、心經。通絡。
尼莫地平:味辛、微澀,性溫,歸肝經。活血通絡,適用於有淤血證象的虛寒證且體質較強患者。
腦維路通:味辛、甘,性微溫,歸肝經。活血通絡,適用於有淤血證象的虛寒證。
胞二磷膽鹼:味甘、酸,性微溫,歸肝、腎、心經。補肝腎,開竅,用於寒證中風病,熱證患者慎用。
多潘立酮:味辛、苦,性寒,歸脾、胃、肝經。和胃降逆、疏肝清熱、活血化濕,用於肝胃不和、肝胃鬱熱、肝鬱脾虛和脾胃濕熱證。
甘露醇:味甘、淡,性平,歸腎、膀胱、肝、心經。利水消腫,開竅。
利血平:味甘,性寒涼,歸肝經。平肝潛陽、清瀉肝火,用於肝陽上亢證。
阿托品:味苦、微辛,性溫,大劑量時屬熱
歸心、肺、脾、胃、大腸、小腸、腎經。(1)溫肺化痰,用於寒痰襲肺證;(2)溫陽固表,用於陽虛自汗證;(3)溫中止痛,用於脾胃虛寒證;(4)溫煦腎陽,用於陽虛遺尿證;(5)溫振心陽,用於心陽不振證;(6)溫通血脈,用於陽虛血瘀證;(7)回陽固脫,用於陽虛欲脫證。
你以為上面是我瞎編的嗎?
從清末民初名醫張錫純發明「阿司匹林白虎湯」,到中國從八十年代初中國巫醫科學院岳鳳先提出的「西藥中藥化」,發展到現在,上面是一部分成果,百度學術搜「西藥中藥化」、「岳鳳先」,你會知道這一切。
巫醫只會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中醫亡於中藥的主要原因應該是藥理不清(當然不能拿五行的理論去解釋)。
藥理清楚的,比如青蒿素,不就得了諾貝爾獎了么?
文章中提到炮製枇杷葉。作為中醫學者,理應去研究,為什麼古法好,現在這樣瞎弄就不行?當然,是用現代生物、化學等科學手段,就像屠呦呦研究出來,《肘後備急方》(古方)裡面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其汁」的意義是青蒿裡面抗瘧的有效成分可能會被高溫破壞。而不是「青蒿性寒,不可久煎」之類的說不清的話。
依照現代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屠呦呦團隊成功得到青蒿素的晶體,並證明,這就是有效成份,確實不能耐受高溫。這就讓人信服。任何中藥,做到這一點,就不會亡。
中醫典籍作為經驗記錄支撐了屠呦呦團隊的結論。屠呦呦團隊的成功也說明,我們能從中醫典籍中找到研製新葯的線索。這是屠呦呦用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給中醫從業者指明的讓中醫不亡的途徑。
說了半天枇杷葉,還是說不清究竟為什麼要前一年的,為什麼要蜜炙。是某種有效成分需要長時間的氧化or發酵?還是有效成分和蜂蜜中的某些物質結合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原理說清楚了,有效成分能提取了,這味葯難道還會死?絕不是危言聳聽。你去任何正規藥店里買300克炮附子,300克制半夏,清的法的姜的都行,給我熬上一鍋湯我敢一口喝了你信嗎?
火神派現在這麼熱,用量動輒一百二百,就很少有人從藥材質量上分析分析。不然你用我家的附子試試?60克夠你死三回了。正兒八經古法炮的附子,用一枚就夠撒野了。
別的葯質量良莠不齊就不說了,大多數的葯只要識貨總也能買到好的。就附子半夏,除了自己買生葯炮製,哪也沒有好的,同仁堂的也不行,因為藥典規定的方法就是扯犢子。照藥典炮出來的那就是藥渣。
本來,中藥少三五種也沒什麼。可單單沒了這兩個葯,傷寒就廢了一大半。傷寒廢了一大半,中醫也就廢了一大半。
這也是我不看好傳統中醫前景的一個方面。這個年頭,自然生長的東西是很寶貴的,如今的自然環境根本無力供養那麼多數量的患者。人工種植出來的原材料又千差萬別,種植過程中變數不能統一,種出來的東西也是千差萬別。醫學所用的東西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穩定啊,本來人體變數就夠多的了,藥材再來一個變數這還治個球。
所以我說化學分析,找到藥效物質,合成生產才是目前科技條件下唯一出路。
以下文字乃是我家養的寵物在鍵盤上亂按拼湊而成,我認識當中的每一個字,但不明白它們組合起來的意思,不負任何責任,特此聲明!
………神妙就在這地方。先前有一個病人,百葯無效;待到遇見了什麼葉天士先生,只在舊方上加了一味藥引:梧桐葉。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醫者,意也。」其時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氣。其先百葯不投,今以秋氣動之,以氣感氣,所以……蘆根,須到河邊去掘……經霜三年的甘蔗……蘆根和經霜三年的甘蔗,他就從來沒有用過。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註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醮,連做葯資格也喪失了。………然而還有一種特別的丸藥:敗鼓皮丸。這「敗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舊鼓皮做成;水腫一名鼓脹,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魯迅先生 《父親的病》這是個商業大潮的時代,但是,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商業化,都應該商業化。教育商業化,醫藥變相商業化。。。。。。然而一個葯農如果不緊跟商業化,製藥過程商業化,效率化,一板一眼的固守傳統方法,又如何能得以生存下去。「環境」逼人啊!
中醫中醫,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現如今,怎麼連這葯都不「中」了呢?
中藥質量的確堪憂!
肉桂,在嘴裡吃著沒味道。桂枝,粗得能當肉桂用了!現在姜水半夏當姜半夏用!!看電視農業節目,一葯農說今年附子產量好。全是在太陽光下長的,產量能不好嗎!可質量呢?在太陽下,附子種三代就沒什麼藥效了!陰暗處長的附子才能有效果。
在學校聽老師說,地道中藥,最好質量的,一是特供,二是出口。其次的才在國內銷售。聽說而已,不知道真假。
中藥質量不過關,病人吃了葯後沒效果,中醫生沒法確定是辨證的問題還是中藥的問題,對醫術的提升沒有任何好處!中醫生的醫術不提高,病人就少,病人少了中醫也就沒了!
亡是肯定亡了,至於為什麼亡,撿好聽的說吧。
說的沒錯,我基本同意。
再補充一點:現在的中醫,用藥多的嚇死人。
以前去中醫診所,老中醫拿著專用的小秤,一錢一錢的稱量,抓好葯還囑咐你用多少水熬多久,熬完多長時間之內要喝掉,喝掉後多久可以吃飯。現在年輕的中醫們真是在用手抓藥啊尼瑪,抓完之後告訴你「熬出味就行,飯前喝」。這特么彷彿是在逗我。請大家團結合法中醫,不要盲目擴大打擊面。
目前主要鬥爭對象是無證三無中醫以及非法游醫以及各種騙子
遇到中醫粉,請勸說其去三甲中醫院就醫。這句話本身是有道理的。
首先,中藥材的種植、晒乾還是晾乾、儲藏等等都很有講究,每一種藥材有自己適應生產的環境。1)環境上,對土壤、空氣濕度、海拔等都有要求,有些藥物就適宜在某些地區種植,換了地方就收不到那麼好的效果。東阿阿膠有一種傳說是,只能用東阿的水熬制。
2)藥材收納上,現在包括同仁堂在內的很多重要,都是直接用烘乾機烘乾的,光這一步就已經讓藥用價值減半了,烘乾跟太陽下晒乾、晾乾很大區別,再加上熬制的時候,用不鏽鋼熬藥機,藥物精華再一次流失,說實話,現在等你拿到熬好的中藥的時候,可能只喝到了其中精華的20%-30%……
其次,在北方適宜用的中藥,在南方很可能不適宜,中藥用藥也講究因地適宜的,人蔘就是一個例子。
個人觀點,絕沒有攻擊各位有道之士的意思
看了幾篇行醫者的回答,貌似都辨得出原料的良莠,分得出製法的對錯,都嘆今不如昔,市面上多是濫竽,優品罕見,大家皆懷「中醫將亡於中藥」的憂慮之心。
那麼有個問題,我骨鯁在喉,想問問大家:
— 一個好廚子,難道會因為菜市場賣得都是注水肉,化肥農藥菜而起「美食將絕於世」之心嗎?或者烹煮下等食材,然後對客人說「你覺得我的菜難吃是因為市場上的原料太差了」?
大廚展現廚藝必須藉助優質的食材,為此每個大廚都不惜去田間河畔,山野深林去尋,甚至自己親自種菜養豬,從第一道工序開始親自動手,八蒸八曬,腌鹵釀熏,歷經酷暑寒冬,方製成美味佳肴的所需原料。
大廚跟食材不分家,中醫跟中藥怎麼能分得開呢?一個合格的中醫難道不應該起嗎做到一個大廚對待食材那樣對待中藥材嗎?
一個合格的中醫難道不是必須要認得藥材的樣子辨得形態的優劣,還應該要識得性味懂得製法吧,甚至應該有計劃自己去野外采尋,親手洗切曬洗、煎煮飲服,對葯了解到這樣的程度,才算是個杏林中人了吧。
一個只熟記了醫書案例,經方配伍的人,主管開方兒,不管病人從哪裡抓來什麼真的假的樹皮樹根,自己煮了喝,喝好了功勞自領,沒喝好就是市面上沒有合格的藥材,導致辯證英明卻毀於藥鋪的卑劣。
這裡面總覺得哪裡不對呢?反正我是不知道有人是仗著菜譜背的熟成為一代名廚的啦……應推行全國統一對中藥材的品質分級鑒定體系,品級較低的培植藥材,應按比例在藥方中加成數量,以補質量不足。這一鑒定應從產地抓起,中藥藥店來把關,主管部門抽查監督,目前很多只能當個批發商的中藥鋪子,趁早關門大吉。
有答案認為要像西藥一樣提取有效成分來人工合成保證品質。個人認為這不現實,即使在一味中藥材中,有效成分大部分也都是復方的,君臣輔佐四個字真不是說說而已,更不要說多味葯組成的藥方了。
什麼中醫,西醫,搞得好像很對立似的。
根本就是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
現代的並不是各項都行,
傳統的也並不是一無是處。
畢竟幾千年的經驗,
科學的意義就在於,證明。
對的證實,錯的證偽。
全方位的正確看待中醫,中藥。
讓傳統醫學,服務並促進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知道了,有效成分叫乙醯水楊酸。
而乙醯水楊酸本身刺激胃,我們將其做成鈉鹽。
還有青黴素。
青蒿素等,
都是來源於傳統又高於傳統。
沒有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的葯只能叫做物質。
同樣,針灸,沒有中醫理論作為指導,扎在身體上的都是洞。
現在中藥的質量真的堪憂!
我是開藥店的,中藥由於容易生蟲、發霉,很多中藥都會用硫磺熏,比如大家常用的當歸,有黃色和黑色兩種,黃色的就明顯是硫磺熏過的。党參也有兩種,那種顏色淺的,漂亮一點的,熏的更嚴重,翻開聞一下,那個硫磺氣味,能沿著鼻腔衝到喉嚨里去
為什麼要熏?易於儲存啊,省事啊,硫磺一熏,放在那裡存個幾年,都沒事!
人家那文章寫的非常好。我寫寫我感覺到的問題。
1.監管體系差了一點。監管主要靠葯監部門檢查和輿論。葯監部門和各個藥廠、醫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輿論監督不到位。媒體和大眾不應該只關注中醫理論,更要從操作細節方面關注,比如藥材是真是假。記者要是敢蹲在協和藥房天天替他們化驗藥品,我保證什麼新聞也沒有。
2.只看中藥價格。現在中藥面臨大規模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劣等葯便宜,銷路好。好葯貴,沒人買。這就造成道地藥材競爭不過移植藥材,野生藥材競爭不過家種藥材,真葯競爭不過假藥。以砂仁為例,假貨40元每公斤,真貨400元左右每公斤,它倆完全是兩種不同種類的植物,但肉眼難辨真假。我曾經勸哈爾濱一人採購點好藥材,他說好葯賣不出去,你讓我喝西北風啊。
3.大部分中醫不懂中藥。有些大醫肯定是中藥行家,但就中國整體情況來說,大部分中醫不認識他們藥方里的中藥。更別說同種藥材不同產地藥性不同,同個藥材不同部位藥性不同,同種藥材野生和家種藥性也不同。以前中醫學徒先在藥房實習五年,我覺得這方法不錯。
4.大眾唯(可掌握的)自然科學論太嚴重。自然科學一直在進步,目前很難解釋中醫理論,中醫理論也肯定有需要進步改善的地方。甚至一些藥方民間用法需要調整。但根據中醫那套陰陽五行確實能治病。如果非要以屠呦呦式的方法用目前自然科學研究中醫,會讓中醫非常複雜。中醫最牛逼的地方不是每味葯有什麼功效,比如青蒿素治瘧疾,而是由多味藥材組成的復方產生的功效。研究復方的作用需要至少植物學、化學、統計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的基礎,這在目前很難完成,也沒那個人才,因為每味葯都含有很多化學元素,含有很多生物組織,含有不同對人體的作用,它們之間還能反應,反而用中醫理論可以解釋。
5.打著中醫騙人的太多。目前國家為了支持中醫打算進一步放開中醫許可,我覺得不好。現在很多縣城的中醫大夫退休開門診,他們有些連基礎知識都沒搞明白,更不能深入了解中藥,讓他們開門診可能會讓更多假藥劣葯流入市場。更別說,沒有行醫資格赤裸裸的那些神棍和騙子。他們開診所,九成九是為掙錢,這對本來就脆弱的中醫會造成進一步打擊。
6.農民種植問題。以前藥材多野生,現在多人工種植。農民在種植藥材時候,多數只追求產量,這造成部分藥材藥性不足,農殘重金屬超標。這時候,這種中藥不是治病而是害人。有一些投資人投資了農場種藥材,進而又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瞎種,沒產量,拿補貼後走人,二種是會種,肯花錢使勁打農藥,掙錢。給肯德基種土豆的人,換茬也會種黃芪,他們屬於第二種人。第二種人不吃土豆和肯德基。三種是規範種植,不使用農藥,按時令採收。我只知道日本人在山東這樣種藥材。
7.加工方法不正確。題主說的文章大篇幅寫了中藥炮製問題。我想說的是,現在市場上九成以上的中藥飲片不是在正規藥廠生產的,而是在農村小作坊生產的。法規規定不經飲片廠生產的飲片一經發現立刻銷毀,但現在有幾包藥材被銷毀了?
8.真正種藥材的農民都是土裡刨食的可憐人。藥材和糧食都是農民種植,哪個貴他們種哪個。想想現在中國的糧食價格吧,一年一畝產量少的可憐,不如外出打工半個月工資。凡是老實人包土地做農場,無一例外賠本。
9.科學家過於理想化。很多大學教授和實際經營者想法差別太大。教授了解完一個理論,並且親自驗證下,他覺得這東西有效果,非常先進科學。經營者看到,馬上會意識到這東西騙人更合適。一個理論落地,需要的中間環節非常多。假科學和真科學往往非常接近,但假科學能掙更多的錢。拿中藥顆粒來說,葯還是原來的葯,中間加上萃取環節,就變成中藥顆粒了,雖然成本變高了,但食用方便了。咦?怎麼藥性沒有了,教授們不接受了,假裝看不見了。
裡面很多東西沒有嚴密的邏輯性,都是用一些,有的這樣的虛詞。反正我也不承擔法律責任。我國整體情況,確實是有的藥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不能統一而論,所以只能用有些有些。國家一直在進步,國家推行2015版藥典後,藥材質量有很大改善,比如以前有些藥廠沒見過真砂仁,根據15版藥典元素含量要求,他們必須買真砂仁了,但肯定不到位。我指的到位的標準不是藥到病除,而是趕上世界上最好的標準。現在中國最好的藥材出口,其次做飲片,再次進藥廠,再再次進獸藥廠。希望我寫的對大家了解傳統中醫藥有幫助。
推薦閱讀:
※中醫認為近視眼的成因是怎麼樣的,是否有效方法治療?
※中醫是怎麼穿上白大褂的?西醫傳入以前中醫也穿白大褂么?中醫的白大褂是模仿西醫么?
※小說里常提到「毒藥旁邊往往生長著解藥」是真的嗎?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為什麼有一些人反對/支持中醫?
※為什麼會存在反中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