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運動正當時,更多「運動」討論歡迎關注。


攀登the Nose線路,在岩壁上露營。有的攀岩的經歷讓人刻苦銘心,害怕、膽怯、失敗、放棄,但你又會再次回去… photo:Shumin Wu

謝邀!

接觸攀岩之後,我的生活突然變得很充實

2001年,我進入大學,那時我已經知道攀岩並對此產生興趣,一次路過江蘇路1號,那是一家很有名的戶外店,走進去一看,店裡還有一個場館,是攀岩館。回家以後,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攀岩,正好有一個俱樂部在組織戶外愛好者一起去攀岩,我就報名了。

活動就在江蘇路1號,終於可以一探究竟,那種心情無法形容,岩館是正方形的,很高,應該是15米左右吧,但我那時候的感覺,可能比15米還高。我進去的時候,正好有一個人在爬,他停在一個屋檐的位置,下面懸空。我感覺滿震撼的,特別羨慕他有這樣的身手。

大家穿好了安全帶、鞋子,一個個嘗試岩館裡初級的線路。輪到我了,三兩下我便爬到了頂,給我做保護的人說,不錯,第一次就能爬到頂。

我好像一下子就喜歡上這個運動。那是一種久違的感覺,就是你一直很喜歡一樣東西,但是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接觸了攀岩,我覺得這就是我要找的。

第一次攀岩之後,我每周都會有四五天去岩館,每去一次,爬四五個小時。沒有特別系統的訓練,就是多爬,一直爬上爬下,爬上爬下。有時候上午上課,下午去攀岩。有時候乾脆逃課。爬到晚上,學校的鐵大門鎖了,我就翻進去。

攀岩是非常講究技術的,一個人光有力,不一定攀岩就很好。一些攀岩動作有著複雜的運動軌跡,需要具備力量、柔韌性、協調性、平衡感。每一條線路由許多這樣的動作組成,要完成,就要靠平時的積累,爬多了自然就有經驗。

攀岩,有很多種形式。室內攀岩只是其中一種,我在攀岩館裡認識了很多人,有人告訴我,野外攀岩很有意思;也有一些人說,你的能力可以去參加比賽。我後來就去野外攀岩,同時也參加比賽。比賽讓我對攀岩技術有進一步學習,而野外攀岩是一番新天地。

Thunder muscle Boulder 平鐵山上的野外線路 photo:Song Wang

憑藉喜歡,在這條路上會不期而遇許多精彩的事

畢業之後,我工作了一段時間,那時攀岩時間變得很少,我感到了工作和攀岩的衝突,毅然決定辭職,選擇了攀岩,我去了陽朔,在一個客棧做義工,業餘時間攀岩。我沒有想過未來,就想追求一下純粹的攀登生活是怎麼樣的,爬一段時間再說,那時我也很年輕。

陽朔是中國戶外攀岩的天堂,那時候在陽朔的攀岩者大概有幾十個,包括我做義工的客棧老闆。

有一天,我在餐廳吃飯,遇到一個英國的攀岩教練Neil,他特地從英國來到陽朔開發線路,正需要有人幫他做保護,我就去了。結束之後,我們成為了朋友,他給了我兩個建議,一是學習英語,希望我能和更多人交流和學習。另外一個,就是要進行攀岩訓練。他用了一個晚上給我做了三年的計劃,到現在,這個計劃我還保留著。

2013年我去美國攀岩,通過Facebook聯繫上了Neil,他知道我現在還在攀岩,非常開心。

遇到我的攀登導師,我開始登山,那是一次探險,我開始嘗試全新的攀登。

山嶽攀登和運動攀岩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中國,攀登資訊匱乏,除了從書本上獲得攀登知識外,結實志同道合的人是相當關鍵的,如果你是初學者,他的攀登觀念會直接影響你。Jon Otto是美國登山家,在中國20年了,攀了很多未登峰,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在一次傳統攀岩節上,他嫻熟的攀岩技術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趕上成都要做攀岩節,需要志願者,我就踴躍報名了,正好又參加了他的關於如何進行遠征計劃的講座。同時感到他對山的敬畏心,我更加敬佩他了 。我逐漸走近山林…

之後,當Jon感受到我對攀登的興趣後,我們並一起攀登。2014年11月,Jon、Marcos、阿左、包一飛、我組成一個登山隊去雙橋溝攀登皇冠峰。這條線路是Jon爬其他山的時候發現的,他拍了下來,猜測那是一個未登峰。

皇冠峰海拔5518米,第一次攀登,我們失敗了,Jon、Marcos和我成為一個先鋒隊,爬到接近頂峰的時候,發現路線錯誤,同時變天了,天越來越黑,突然天下大雪還颳起風,Jon決定下撤,在暴風雪中我們下撤了有十幾段,雪擦過臉頰,感覺就像要擦傷一樣。那夜讓我無法忘記,人生有這樣的經歷,讓我每次回憶,總感到沉重又美好,越難以靠近,才讓這片風景變得更美。

從岩壁下來,我們發現隊友已經來過,在一塊大石頭下留了水,留下了一些吃的東西。天已經黑了,我們三個人躺在雪地上,我冷得睡不著,我們都睡不著,風又大,我起來試圖把這個風口堵上。大約躺了兩三小時,我們決定要走出去,但大雪把我們來時的路都埋了。我注意力非常的集中,走到了大概凌晨四五點的樣子,還是沒有找到路。天慢慢地亮了,金色的太陽照到岩壁上,那種橘黃色,在湛藍的天空下面特別美。一個晚上就這樣熬過來了。

我們一路踏雪走下山,回大本營,隊友也在往山上走繼續找我們。遇見時感到好像一個星期沒有見了。他們帶來吃的、水,過來擁抱我們。我更加體會到了友情是何物。

我和Marcos,在生活中他很幽默,在山上就變得嚴肅謹慎,我們認識很多年,一起登山後才成為了好朋友。

2015年2月,我正準備去美國,進行高塔攀登最後一次訓練,突然接到Jon的電話,說他們要再去爬皇冠峰。因為2014年有中、日、韓六支隊伍都去爬了這座山,都沒有成功。他說,我們明天要走了,你現在來吧。我說好吧,我來了。我第二天就從上海去了成都,和他們會合,一起出發。

這次沖頂我們做了充分準備。天未亮出發,走過冰川,站在大岩壁溝槽的雪坡底下,這次選擇的路線在第一次線路的左邊,Marcos先上,一個繩段後,用冰錐擰入冰中,設置好保護站,我們接連跟攀上去 ,到保護站,再進行下一段。一段一段向上推進。

到離頂峰100米的地方,已經是晚上10點了。我們就在一個靠著岩壁的小雪檐上扎了一個帳篷,三個人坐在帳篷里,但是再也容不下第四個人了。Marcos拿著睡袋待在帳篷外。帳篷里的人只能坐著,低著頭。過一會兒燒水喝一下,活動一下。就這樣過了一個晚上。但是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相當不錯了。

天亮以後,是個陰天,我們繼續攀登,快到頂了,岩石慢慢暴露出來。而且,頂峰沒有別人來過的痕迹。我們很開心。我如釋重負。下撤時我出現了高反,一直在吐,吃不進東西。到晚上10點,才撤下來。

站在皇冠峰頂 photo:Marcos

去更多不同地方攀岩,經歷世間美好的事情

印第安溪,聞名世界的裂縫攀岩聖地。學習一項新的技能,開始總是艱辛的,對任何人而言,面對的自己的弱點,它會成為你的強項。photo:Dave Anderson

如願完成The Amendment V10 感到自己的變化 photo: Shumin Wu

我和Alon,他是一個以色列人,不同的語言並不妨礙我們成為朋友。

去年我和另一個攀岩者邱洪樹,一起開設了攀岩班,開始把我們的經驗分享給更多愛好攀岩的人。photo: An Yi

因為攀岩,我漸漸的認識到這個更廣闊的攀岩世界,越深入就會越喜歡,它讓我了解自己,結識到世界各地的朋友。

攀岩在不同人的眼裡是完全不一樣的,攀岩在攀岩者眼中也有不一樣的詮釋,回首再看,攀岩已經滲透我生活的全部,這就是它對我的影響。

個人網站 http://www.sanwenyuclimbing.com


新浪微博:三文魚的彩色世界


寫在前面:

攀岩新手,爬了 8 個月,水平不穩定地在 V2,爆發力差,柔韌性不錯,耐力在新手中還算行。

這個問題下有很多大神的回答,我道行尚淺,說的也只是入門的一些體會。請多指教。

——————

27 歲之前,我完全搞不懂運動有什麼魅力。跑步跑到像狗喘,游泳憋氣能憋傻掉。自認為體質屬於弱雞型,體育課永遠在及格線徘徊,做不了俯卧撐,引體向上更是一個謎。

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一天居然去攀岩了。

攀岩的後遺症還非常嚴重,大概表現如下:

  • 看到窗戶,想爬;看到大樹,必須爬。看到牆必須摸一摸,咦,有裂縫,可以爬!悄悄說,我連我們公司廠房的橫樑都爬過(別告訴我老闆啊)。
  • 坐公交車,滿腦子想的是怎麼爬到車頂,左腳踩上座位,右腳掛上窗戶,雙手拉環腿用勁兒,嗯,問題不大。話說,以後去印度坐火車應該不是問題……
  • 去新地方旅行,先查下有沒有岩館;去郊遊不再看花花草草,而是到處摸石頭。這塊石頭抱石難度大概是 V2,矮馬這塊大石頭有意思,估計難度能上 V4!
  • 難得跟朋友見面,必須忽悠人家來岩館約會,摸爬滾打中建立的友誼會更加深厚嘛……
  • 在 Instagram 上關注了一大堆攀岩高手,偶像從幾十歲大叔變成了 16 歲的 Ashima 小姑娘……

我是如何中了攀岩的毒的,還得從一本書說起。

2016 年 7 月,我做了一本電子書從室內攀岩館到懸崖峭壁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書店,作者是國家攀岩運動員 @劉贇卿 三文魚 。書里的內容,梳理了她攀岩以來的重要階段。

書做出來之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對於極限運動員,從外行人的視角,更多是一種感嘆,哎呀技巧很不錯,哎呀身體真棒,哎呀克服了萬難達到了目標,哎呀克服了人類的極限真是酷炫。

感嘆很真實,但多少有些隔靴搔癢。極限運動只有用第一視角,才能體會到來自自我的樂趣與成長,所以我想自己也去試一下攀岩,以後才能有機會把這種類型的書做得更好一些。

第一次去岩館我就驚呆了。啊,好多美好的肉體(真的!);咦,他們怎麼隨隨便便就能在岩壁上蹦來蹦去(後來知道那叫 Dyno),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第一次去北京 768 攀岩館,看到菜花妹紙,有肌肉線條的妹紙真美啊)

那是我第一次攀岩,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原來執著喜歡一件事是這種感覺。之前也學過瑜伽學過鋼琴學過很多可以拿來「假裝多才多藝」的東西,但說實話,發朋友圈假裝學習的熱情遠勝於學習本身的樂趣(被戳中的可以舉手了),也就無法堅持。

青年作家任曉雯曾寫過:「很多人一生都沒找到自己的喜愛和擅長,他們是懷著某種無法言明的虧空感度日的。」如果活在人群中,順風順水往前走,假裝學學這個學學那個,永遠有一種隱秘的挫敗感和疲憊感。

我覺得好像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器皿,可以用它裝滿我的大半個人生。

雖然身體基礎差沒天賦,但我的優勢就是喜歡。喜歡就爬得多,所以會進步快;而且,進步的過程中會發現,體育體育,「體」之後是「育」,一項運動,也是一個項目,從頭到尾完成它的過程中,也會有對人性格的塑造。

攀岩之後,我對這些詞語,都有了新的理解。

第一個詞語,是「problem」。

室內抱石線路,英文也叫 problem,爬完一條線路,也是 solve problem 的過程。教練常常說:「每條抱石線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法,這是攀岩最有意思的地方。」發揮想像力去解決 problem,方式沒有對錯,但要不斷嘗試,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最優解……

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說出「我儘力了」這句話,也是非常需要勇氣和魄力的。意識總是先於身體放棄,如何去判斷自己是否已經竭盡全力,怎麼判斷這個「放棄」的點是不是就是該突破的點?簡直就是一種玄學。

(剛開始練習橫移,教練要求在牆上待夠 15 分鐘才能下來,我實在堅持不住了,又不想鬆手,最後蹲在了牆上……半年後岩館的橫移耐力比賽,我拿了新人組第二名。)

第二個詞語,是「準備」。

爬了一段時間,發現岩館高手們每周會舉行交流賽。我覺得自己還是個菜鳥,不敢參加。他們卻鼓勵道,駭,怕啥,見招拆招。線路千變萬化,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只有不斷嘗試不斷進步的過程。於是我就去比賽了,只拿了 0.5 分,卻高興得像個傻子。

(能和高手一起爬就已經很開心。)

第三個詞語,是「恐懼」。

攀岩有很多種,平常在室內爬抱石線路,偶爾也會去野攀,也就是戶外攀岩。那是和室內攀岩完全不一樣的體驗。雖然我爬的只是最簡單也最安全的頂繩而已,但每次上戶外岩壁,剛開始我還是會很緊張。當你真的獨立在岩壁上的時候,全世界只剩下風聲和你的呼吸,你只能努力說服自己調整呼吸,集中注意力,執著於眼前的每一個岩點。當然太專註也不行,還要顧全大局,我曾經就因為爬得太專註直接爬過了結束點……

(在北京老岩場爬「水跡平衡」。這條線後半段岩點很少,基本上靠平衡撐住,我感覺快要穩不住了,非常害怕,但還是堅持爬到了終點。那是我爬的第一條 5.10b。)

第四個詞語,是「學習」。

因為之前做教育,所以總是喜歡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觀察自己和他人的學習模式……攀岩也是一樣,優秀的人在面對新事物時,會不斷問「我怎樣能做得更好」,並且不斷糾正錯誤認知,快速改善;而有的初學者會一刻不停地自我設限:「不行,我太胖了」「不行,我胳膊沒勁」「啊我太不適合這項運動了」。

這其中也會遇到一個問題,學習的過程中,當你遇到比你強或弱的夥伴時,你會怎麼對待他們?我遇到過帶小夥伴來攀岩一直數落對方不會發力,也見過有人遇到高手只會酸溜溜說,這哥們兒基礎就是好。但大多數岩友都是真心欣賞高手,並樂於指導新手。我經常去的 768 岩館的岩友都是樂於教人的好老師,教我的人很多,有時候覺得自己簡直像吃百家飯長大的:)

(岩友們的腹肌,哈哈,這個妹紙並不是我……)

第五個詞語,是「視角」。

職業和興趣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我選擇了攀岩,從此,世界在我眼中多了一個視角,那就是岩壁。

去年十一,我第二次去泰國普吉,旅途的最後一站是去甲米島攀岩。那天本來是要在普吉鎮上住,但看了一眼甲米岩壁的照片,沒忍住,臨時退了房直奔甲米。到達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夜裡坐著長尾船搖搖晃晃,船尾巴翹到天上去,在滿天星空下,我們穿行於大海中聳立的大岩壁。它們安靜地立在那裡,就像多年不見的老友。如果不攀岩,我大概永遠體會不到它們的美吧。

(在泰國甲米攀岩)

8 個月前那本電子書的簡介里,我寫道:「面對一片岩壁,也是面對整個世界。這個自我的世界裡,包含著人的無數弱點:膽怯、固執、守舊、傲慢……」

攀岩之後,面對自己身體和心理上的各種弱點,我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因為攀岩,發現外在和內在更大的世界。我想,這就是攀岩對我的全部影響吧。

謝謝閱讀。

————————————

2017 年 12 月更新

時間又過去了 9 個月。這段時間與攀岩有關的事情:

  • 北京又新開了兩家非常棒的攀岩館,周末去新館刷新線變成常規項目;
  • 十一期間,和岩友一起去貴州六盤水和格凸攀岩,之前只敢爬頂繩的我,第一次挑戰先鋒攀爬,onsight 兩條 5.10a,並且把第一次沖墜也留在了貴州。(沖墜下來後,第一反應居然是歡呼:「啊,我終於沖墜了好爽!」哈哈哈!

貴州六盤水和格凸都有很好的攀岩線路
  • 十月底,第一次野外抱石,在北京白河鴿壁。

邊在山裡找石頭爬,邊好好看北京的秋天
  • 十一月底,我結婚了,和我的攀岩夥伴。

從此我們一起爬。

謝謝閱讀。


從十歲開始攀岩,到現在也有十二年了。現在有機會可以分享我對攀岩的感受,其中包括攀岩對我的影響,感謝題主和各位答主。

先說下面照片右邊比較帥的小屁孩的經歷:從十歲起開始攀岩,青少年時期成績挺好的,恩,挺好的!代表國家青年隊參加過幾屆世界比賽,作為國際攀聯代表在青奧會進行攀岩展演,20歲開始不再接觸比賽但依然是狂熱愛好者。攀岩作為我目前為止人生中最大的一節課也是我最重要的老師。

總而言之:別人上學的時候,我攀岩,別人放假的時候我攀岩,同學羨慕很厲害的時候,我一邊吹牛逼一邊攀岩。(吹牛逼結束)

附上一條時間線:

10歲-11歲(開始攀岩並獲得全國青年賽雙料冠軍)

12歲-15歲(逐漸開始進入逆反期,因為逆反差點經歷喪親之痛,只想攀岩,覺得除了攀岩,我以後無事可做,現在想想逆反期的時候只有攀岩可以讓我冷靜下來思考。與此同時班主任找我儘快找接收我的職高)

15歲:外出訓練家中存款告罄。拼盡全力,成為國家一級運動員,進入青島二中

16-17歲:全國青年錦標賽包攬三料冠軍,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回家過春節。作為國青集訓隊隊長前往奧地利訓練,之後參加了幾次世青賽和亞青賽。見識了大千世界,和父母關係緩和

18至今。作為國際攀聯代表參加青奧會攀岩項目展演,大學法學專業,在中國登山協會實習,正在幾位恩師的幫助下不斷完善自己,並在今年考研成功,英語一60分,達到六級水平考研成功,面試成績第一,英語口語第一。


圖片是作為中國青少年攀岩代表接待國際奧委會主席

每一次回家,父母都在感受我的進步,他們很少看我攀岩和比賽(比賽也就看過三場),但是會因為知道我很努力的訓練,每一年大家都會比之前更加努力,三個人互相鼓勵,進步,現在也算小康。ps:父母真的很努力,很無恥的承認一下他們看過我一次比賽就不再像教育小孩子一樣吵我了。


成績算是熱愛攀岩+升學所迫的副產品吧,也感謝這些壓力的推動。

攀岩只是一項普通運動:它和跑跳投以及你見過的所有體育項目都一樣。

他的獨特之處在於絕大部分的climber在高處同時面對的是來自於自己的恐懼(對功虧一簣的恐懼和恐高的本能,爬了十多年還是會怕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攀岩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和有正規保護員的前提下是安全的!安全的!安全的!


在觸摸到岩點,看到一條感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線路→分布幾個難點→串聯這些動作(可能會失敗很多次)→完成

攀爬的精彩並非在於是否完成了這條線路,精彩的是期間對它的感受, 每一次失敗,幾近喪失信心的經歷都是攀岩在給我們重新思考自己,喘息的好機會。

只要享受攀岩就好,因為它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攀岩中發生了非常多有意思的事情這裡不一一贅述,希望有機會一起和三文魚大姐頭再一起爬牆!

所以分享一下攀岩傳授給我的東西,很大一部分是精神上的,也是我學習以及工作的基石:


1、在面對難點時保持思考,即便你已經筋疲力盡,好像是除了脫落別無二法。

2、不要害怕失敗,請在失敗後冷靜下來,思考失敗原因在冷靜下來思考的一瞬間,已經決定了你會進步。

3、在攀爬前,規劃好你的動作並自信的完成你的規劃


4、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在高空請相信你的搭檔,放手去實現規劃的動作,方法請參考2.但確保不要受傷。

5、要去見識更多的線路,豐富你的資料庫,掌握了更多的動作,增長閱歷,才有資本實現更高的目標


6、去結交更多的朋友:你的朋友會有不同的經歷,大膽交談,他們會對你提出讓你更好的建議,你也可以從他身上看到閃光點。

7、不要止步於難點之前:如果不去做,怎麼知道無法做。何況一把就能完成的難點,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8、不要怕別人比你先完成一條線路:發自內心的祝賀,因為他們真的很厲害!

9、請清楚地知道:完成一條線路,很難!優秀的

完成一件事,很難,請努力!

做酸菜魚只需要把魚扔到鍋里嗎?買菜,搭配佐料,片魚,火候,擺盤呢。。

攀岩對我來說是生活里永遠不會消失的一部分,所有事情我並不需要冠軍或者完成多難的線路證明他對我的意義。

還是那句話,攀岩的本質是一項運動,「體」之後是「育」的本質。


堅強面對生活和從容享受當下,因為是一名climber


這是在雲南黎明爬傳統攀。
-----------------------------------------------
到底攀登改變了我什麼?

其實攀登只是讓我看到了,軟弱的,強大的,多疑的,自信的,迷亂的,堅定的,自私的,慷慨的,衝動的,冷靜的,馬虎的,仔細的,有愛的,無情的。。。。。。。。。我。

哦,這麼一說,原來攀登又還是改變了我許多?

管他呢,反正,這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另外,現在五歲的女兒終於也可以刷線了。
每次岩館大部分時間都是給她打保護。

因為我之前去野外,她也帶著一起。哈哈。

陽朔白山。

雲南石鼓。

雲南老君山。山路特別陡,我都服了她。偏題一下,每次在外面,我都覺得她特別好。有人可能擔心累啊等等,但總體感覺下來,比起在大都市旅行,小朋友要自在的多,興趣點也多,大都市裡其實挺無聊的。


又到了我最喜歡的戶外話題

大學時體育館角落有一處攀岩牆,每次路過的時候總覺得人得有多作死才會去玩這個。

其實我從09年開始就經常戶外徒步和露營了,但是始終堅信瘋子才沒事爬這種東西。

11年時看了一部電影改變了我的想法,加勒比海盜4,片尾Gibbs問Jack手裡攥著七龍珠,為何不自己得永生呢?

大致(我理解)的意思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所以死前一定要活得精彩。

(本文除前三張圖片,均為本人或本人搭檔拍攝,未經授權使用的都是流氓)

沒有失去的危機感就沒有存在感,每天都是一個循環,好像很多事都顯得那麼順理成章。
要是不會死的話,活著就真沒意思了。

我決定去玩命,還得玩出彩。

所以當時是多少有點瘋癲的想法才去嘗試攀岩的。多年國內國外的科學思維訓練,我覺得我很缺少感性衝動,是時候改變一下了。可是後來攀岩學習的越多,越覺得這是一項非常安全的運動,講究勇氣和縝密思維平衡,真沒勁。

攀岩/登山有兩種危險:客觀危險(objective hazard)和主觀危險(subjective hazard)。

客觀危險指的是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危險。例如攀登K2登頂前要繞過巨大一坨半懸著的冰,正常路線就必須經過它底下。那麼多人都走過去了沒事,但是誰知道誰哪天點背就被砸了呢?換句話說這種危險是不可控因素,簡單講就是運氣。

主觀危險是可控的,跟人的性格、經驗、認知、身體素質都有關係。主觀危險是可以隨著時間的累計降低的。

我屬於自控型人格,雖然很多朋友覺得我玩命,其實我客觀危險的不要。我每次出去爬山說服父母也是靠這個理由,不讓自己一時慾望爆棚而承擔不必要的後果。

在野外,看到的全是自己,勇敢,膽小,自大,懦弱,一切性格都被赤裸裸的放大出來。戶外運動最難能可貴知道自己水平在哪裡,不去做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有的人好運氣,好天氣,好心情,好狀態,登頂了一座高於自己正常水平的山峰,於是到處吹噓自己如何牛B。下一次再去衝擊自己能力極限,很可能就會碰得一頭灰,甚至付出代價。

我狀態最好的時候也不過室內先鋒5.11a,抱石V5,通常這個水平傳統攀登5.9頂頭了。於是我挑選戶外路線最高5.8,考慮到不可控因素,自降一級比較妥。

14年因為創業非常忙,趁著一次出差路過的機會,跟同事去Banff呆了一天。為了這次難得的機會我準備了少說兩個月,鍛煉身體,研究路書,最後爬的是照片左邊這個小尖尖,離地100多米高吧也就,難度5.8,傳統攀登。給朋友看都覺得我瘋了,這個柱子一定會倒的。

(加拿大的九月,是會下雪的。)

對岩友來說,這種東西就像在對你說:climb me,來爬我吧。

五段繩距大概爬了兩三個小時,恐懼歸根結底是知道自己身處危險而無法改變。而這個攀登過程一點都沒覺得害怕,因為一切都是自己掌控之中的。

知道自己在一個危險的環境中,但是因為自身能力足夠、操作規範和裝備齊全,自己其實是安全的。如果都這樣了還會恐懼,那是傻。

可是回國過馬路的時候寶寶還是差點嚇出屎來。

愛對了人,天天都是情人節。
生對了地方,天天都是使命召喚。
我說的是敘利亞。

不懂的人說我天天出去玩命,我說過馬路的漢子受我一拜。

-----------------------------------------------------------
為保證時間線連續性,補充答案寫在這裡。

工作一直很忙,不過再忙也要擠時間出去平衡一下,感覺一年至少出去一次,要不然這一年荒廢了一樣。

去年跟搭檔Jason約的Bugaboo,景色無敵好,接近路上無敵累。Jason是個馬來西亞華人,在加拿大出生長大,在MEC打工時候認識的。到現在一起玩了三年了,情同手足,這傢伙除了脾氣好力氣也好,他背得總是比我多,而且有一種很畸形的幽默感。

接近路上說帶了什麼吃的,我說我以前帶過脫水Macon cheese,沖水以後巨TM黏,勺根本洗不幹凈。

Jason:千萬別帶Macon cheese,不然尿尿會是這個味道。

我當時以為我聽錯了。

第一天接近,紮營,第二天早上四點起床準備攀岩。對於alpine start來說,我們著實起得太晚。

不過不要緊,我們那天走錯路了,天亮我記得是六點半左右,我們到岩壁下面已經9點多了。頭頂還有13段繩距才能登頂,登頂後又是漫長的繩降,然後又是漫長的徒步回營地。時間完全不趕趟。這時候硬來我們很可能就出現在2015北美山難那本書里了,於是決定低處隨便爬一爬當熱身,明天再戰。

這時候一件詭異的事情發生了,迎面飄來一股速食麵味。

"Dude, is that you?"
"Yeh I had noodles this morning."
"I don"t think it was Macon cheese neither. It"s just you."

如果你還沒猜到發生了什麼,是我搭檔放了一個屁。

回營地路上我們討論了一下第三天的計劃,因為進山之前有信號時,天氣預報一直說第三天會下大雪,請注意不是小雪,是大雪,再請注意我們是8月20多號去的。很不巧因為第二天的好天氣被浪費,第三天是我們攀岩唯一的機會了,討論後決定一點起床看看,如果天是晴的(有星星),我們就走起。

八月份下雪?呵呵呵呵呵呵........Bullshit.

果然第三天凌晨的天空,就像沾滿頭皮屑的黑色襯衫,一清二楚。果斷鑽出被窩走起啊!

到岩壁底下的時候天亮了,畫風卻是這樣的。

卧槽,還真他媽下雪啊!

這時候我們已經爬到山脊上,第一段繩距起點近在咫尺。一大片烏雲從西面壓過來,從風向看有可能一兩個小時就給吹散。

我說:我們得下撤,趁還來得及。
搭檔一副賣萌臉:再等會吧,也許一會就天晴了呢,你看風向。

還好哥倆都練過,夏天進山也帶了羽絨服(很薄的那種),雖然不完全暖和,但是我們倆也沒有太凍著。

過了半個小時,發現除了越來越冷,情況並沒有什麼變化。

我說:我們得下撤,趁還來得及。
搭檔很沮喪:我這輩子還一次攀岩登頂都沒有呢。

通常我在山裡決策還是很果斷的,14年我和他和一個羅馬尼亞人去爬Haling Peak,情況太差就是我決定下撤的。另一篇回答里有簡要介紹:萬能的知乎,請問這是哪裡的山,到達路徑,海拔高度? - 熊燒貓香的回答

可是這一次心軟了,我今年工作這麼忙,就這一次出來的機會,什麼都不做太可惜了。

「好吧,我們爬到起點,爬完第一段還不好轉就撤。」搭檔點點頭。

當時已經開始下雪,也不完全是蓬鬆的雪花,更像是細小的冰雹,積累的很快。

這張照片遠處可以看到,當時(雨夾)雪下得很兇。

畢竟是八月,岩壁很快變得濕滑,起點前面二三十米是一條寬縫,沒法打保護。如果岩壁是乾的,這裡完全閑庭信步就過去了,濕滑實在是太難。最危險的是沒有保護,我倆還捆在一條繩子上,一個人摔了倆人就捆成粽子掉下去了。

不得不說,這種風險突破了我的舒適度。下撤沒話說,不然友盡。

剛剛達成一致決定下撤,這時候居!然!打!雷!了!!!
雷聲特別近,我倆當時對視了一下,卧槽我還不想變成掛爐烤鴨啊!

你要是問我在山裡打雷了如何應對。我也只能說採用合理措施應對。

因為我倆當時裝束都是這樣的:

你看到那根冰斧,哦不,避雷針了嗎?向我開炮即視感有木有!(這張晴天照片是13年拍的)

褲子全被雨雪浸透了,下撤的時候我有一點失溫,能感覺到意識有一點模糊。所幸之前登山攀岩有一定經驗,下撤過程中幾次判斷都算準確,操作基本是肌肉記憶所以都安全。

每次回想起來,這段刻骨的經歷比登頂好幾座山都有價值得多。一直想把這段回憶記錄下來,借這道回答如願了。說這個故事好像跟原問題無關,其實字裡行間都是我學到的東西。

有一句話我一定要直白說出來:這不是一篇雞湯文章激勵讀者去無腦挑戰自己,一定要量力而行!一定要量力而行!一定要量力而行!經驗不足時要不然去上專業課,要不然讓經驗豐富的前輩帶!

有些答案我覺得太空洞,我相信確確實實是知友的感受,但是這種感覺通過簡單的文字傳遞不到。我想把我經歷過的最原始的還原給你,讓你去體驗攀岩的魅力,在旅行中學習。

-----------------------------------------------------------

美好的事情在自己身上發生過,死而無憾。


以前都是回答學術問題,打個雞血來回答下這個。掐指算來,從2010年開始攀岩到目前為止,我斷斷續續爬了7年了。從上海轉戰香港,然後再轉戰美國波士頓,跟攀岩也算是七年之癢了。攀岩水平一直在V6,5.11c之間震蕩波動。從以前剛到美國每周去岩館死磕3次,到目前勉強擠出時間一周爬2次,一直享受著攀岩的過程。

攀岩對我的影響很大,身體,心理和人生態度上都是。身體上,我有更強的動機堅持每天去健身房訓練,跟打RPG遊戲打怪升級似的提升技能,為的是攻克更難的攀岩線路。同時也給了我一個從繁重的研究工作中脫身出來的理由。心理上,每條攀岩線路都跟一個謎題似的,攀完一條線路總有更難的線路等著你,變化多端的攀岩線路也無時無刻都帶來挫敗感。很多時候,我連續嘗試了兩個禮拜都沒法完攀某條線路。於是我會逐漸習慣這種挫敗感,這反而讓自己更有動力去訓練和思考線路的解法。到最後終於能爆發完攀時的那個喜悅感是非常享受的。這種隨挫敗感前行的 經歷對我的科研工作本身也有潛在幫助,因為學術科研本身大部分時間是挫折和停滯不前的,調整心理繼續前行非常重要。人生態度上,攀岩裡面有個詞叫Dirtbag, 形容這些在岩壁上追求極致終其一生的人。我挺羨慕這樣純粹的人生。就這麼幾十年時光,何不放開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攀岩將人重新跟自然融為一體,解除了科技給人帶來的各種束縛。若干年後,我依然懷念在泰國甲米海灘攀岩的日子:住在Tonsai的破竹房子里,晚上都沒電,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早晨就背著裝備去岩壁,一直爬到下午3,4點收工,回去沖個涼然後去海灘邊跟朋友喝酒聊天,一周過得跟野人似的。在若干年後,當我被繁雜的工作侵蝕,工作之餘在室內岩館內領攀線路,也能再次體驗這種自由精神,也足夠。

身體力行去攀岩,我也把攀岩作為運動文化來關注。比如說,在youtube上觀戰IFSC世界攀岩錦標賽,關注攀岩運動員的最新動態(最喜歡的運動員是萌妹子Akiyo Noguchi),每年去看Reel Rock在波士頓地區的巡演,去Dark Horse決賽現場圍觀Daniel Woods和Alex Puccio,在岩館跟偶爾來比賽的Ashima和Sasha打照面say hi。今年USA National冠軍黑人小哥Kay也是常年在波士頓的CRG岩館訓練;去年暑假在FB實習,還有幸參加了Alex Honnold到公司來給關於環保的講座。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球狀閃電》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所以,美好人生的關鍵在於你能迷上點什麼」,攀岩,如是。也希望各位能找到讓自己著迷的東西。「我迷上了畫畫,雖然知道自己成不了梵高。」


----------------分割線----------------------------

幾年前寫過一篇博客轉載在岩蜥論壇上《談談我所了解的香港攀石 - 岩界資訊 【Information of Climbing】 - 岩蜥攀岩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歡迎圍觀,有空以後再寫篇波士頓地區的攀石。


還在爬 V 1 路線的小白。
最大的影響大概是相信「意志的勝利」。
作為一個偏理性的人,之前對於所謂意念是不太相信的,比如什麼「你相信自己會贏就一定贏」,我相信我可以得 100 分但是是學渣有啥用呢……歸根結底還是靠實力說話。意念這種東西,大概是僥倖心理吧。
但是體育好像真的不一樣誒,尤其是攀岩這種有時要靠爆發力的運動。
我有一條線大概爬了一個晚上,對於新手來說,力量恢復得慢,反覆爬太多次,最後往往還沒有第一次好。但是最後一把決定拼了,一把抓住竟然就完攀了。我才感覺教練說的竟然是對的誒,他在下面的鼓勵,我自己的信念,都是有用的。
當然並不是每一次都能靠意志(妄想?)獲得勝利,但如果剛開始就覺得自己爬不過去,那一定是失敗的。這也可算是某種反向的「意志勝利法」的證明吧。

PS:另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做引體向上。如果達成,也算是攀岩帶來的巨大影響。


看了很多答案都是說攀岩優點的,那我就不說優點,來說說缺點吧。
2015年開始攀岩,斷斷續續爬了一年左右,每周去一到兩次,現在已經停止。top rope水平大概在5.11bcd 偶爾爬5.12,bouldering水平在v1-v2,偶爾v3。爬的並不好,但因為爬的比較多比較久,身體上的變化有:
1 手變粗糙。只要一去岩館雙手就會沾滿滑石粉,手上皮膚變差也很容易理解。加上手經常抓很小的東西,時間一長就會磨出老繭,根據水平不同老繭的位置會從手指肚一直到指尖。不過這些問題在停止攀岩後都會消失,所以並不打緊。
2。身材上的變化。因為我是女生,可能對自己身體上的變化比較敏感,我自己的感覺是胳膊變粗肩膀變厚,尤其是胳膊根部。練哪粗哪不是沒有道理的。這種體態對於男生來講可能顯得非常健康,國外可能也喜歡這樣的女生,但這並不符合大部分國人對於女生的主流審美,畢竟胳膊粗肩厚很多時候穿漏肩弔帶連衣裙沒那麼好看。放一張一個爬的非常好的女性朋友的身材:

不過不同身材人各有愛,而且短時間偶爾爬爬很難有身材上明顯得變化,所以萌妹子們不用擔心變魁梧。不過這種變化感覺是不可逆的,肩膀胳膊一旦變粗很難瘦回去
3。手指指關節變粗。這點是我個人的感覺,並沒有調查考證過,而且粗了以後很難細回去,之前的蔥段變成了甘蔗。。
4 危險 top rope和bouldering還好,但是lead climbing和戶外攀岩真是充滿了危險,各位小心。

綜上是我自己對於攀岩的「缺點」的體會了,攀岩真的是很好玩,不然我也不會一直爬那麼久,要不是換工作平時沒時間爬,我可能還會繼續下去,並且攀岩能結識一群小夥伴,多開心呀!


6年老岩友,攀岩不但改變了身材,更多的是對心理的磨練,教會我面對困難要有耐心和信心。雖然現在攀岩是打醬油狀態,不過攀岩已經是融入血液里的一種愛好。

攀岩不僅帶給我運動的樂趣,也讓我收穫了很多運動以外的東西。改變了體型的薄弱環節:練出了無敵背部肌肉線條和超強的指力,從此對自己的身材信心大增。每次戶外野攀,在完成不同的線路時,都是心靈上的一次洗禮,使我在生活中面對困難永不放棄,更有勇氣去挑戰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這幾年一在研究健身和攀岩的結合點,我就從健身的角度說一下攀岩的好處: 如果有一種訓練可以稱之為「本源訓練」,攀岩是當之無愧的本源訓練運動。攀爬是我們蝕刻在基因深處的運動。現在人之所身體越來越孱弱,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丟失了它應有的功能、不斷在退化。訓練的根本目標就是重新獲取我們已經喪失的能力,而攀岩恰恰是最佳的一種訓練手段。


說到底攀岩也只是一項運動,對一個人有多大影響,完全取決於你投入多少。無論是你的時間,還是你的思考。


聽過身邊一個攀岩大神說:當你即將到達結束點時力竭了,有兩個選擇。一個人放棄墜落,一個是全力一搏。如果有幸完成線路,你會有種征服世界的感覺。

一個永不言棄,不斷挑戰自我的運動


力量 膽識 眼界 以及對生命的認識


這話題對於我,太終極了

特想了解:

1. 怎樣克服恐高症的?

2. 身處懸空感覺到底是啥?

3. 野外的生命感是那麼地強烈嗎?


講講我第一次攀岩的經歷吧:還記得那是我二十歲生日那天,一向不安分的我逛街時突然發現有可以攀岩的地方就立馬報名了,躍躍欲試的我在下面看了前面幾個哥們都是晾在半中央進退維谷最終選擇放棄,心裡就瞬間沒底了。本來想放棄,但又臉皮太薄不好意思退錢,就咬咬牙上了。

從小在山裡野慣了,攀登時那一身肌肉盡顯無餘,尤其是小腿,哎喲我去太明顯了,我就說怎麼跑步也老不見細下來呢!就這樣一路暢通無阻的到了快接近頂點的地方,心裡還在納悶,那幾個爺們咋整的,根本沒啥挑戰性嘛!還害得我忐忑了好一陣,眼看就要旗開得勝了,剩下兩步使出渾身解數卻怎麼也上不去,這可著實打擊到我了,下意識的向下瞄了一眼,媽呀,咋這麼高,嚇死寶寶了,瞬間手和腳開始不聽使喚的抖了起來,全身肌肉綳得緊緊地,精神處於高度緊張中。那時候我特么想哭想放棄,可是下面有那麼多觀眾在為我加油,教練也在耐心的指導,下去覺得自己太慫太沒面子了,而且好不容易就要接近頂點了,放棄太可惜了,以後肯定會後悔的。於是我會過頭,一咬牙心一橫,使出吃奶得勁開始向上爬,終於……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攻克了這個難關後一路暢通無阻的抖著腿到了頂點。下面立馬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著實又為自己女漢子的稱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下去時恐高不敢鬆手,足足跟教練杠了幾十秒才閉著眼睛把手鬆了,不過眨眼的功夫又回到了地球母親的懷抱,心理瞬間踏實了。雖然內心依舊波濤洶湧,但還是很淡定的微笑著給大家打了個招呼。

有了這次經歷,後來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攀岩。

我覺著吧攀岩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你不傾盡全力,狠下心來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夠走到哪一步!在往後的日子裡,每當我遇到問題想要退縮時,我就會想起這次經歷,便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下,奇蹟沒準就會出現;同時讓我明白,內心的恐懼其實是可以克服的,我們害怕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來自於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恐懼,當我們熬過去了也就會覺得其實沒啥可怕的嘛!這種感覺很爽很奇妙,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會讓人上癮的。

哈哈哈~~~~~容本宮去找找還有沒有當時的照片。


攀岩= 吸毒。會上癮的。
攀岩人經常處於高度的危險狀態,這會促使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會產生欣快感。久而久之產生依賴,就欲罷不能了。


現有的答案都好~~~~~~~~長~~~~~~~~~啊,看來攀岩的人說起攀岩都滔滔不絕。
好幾個回答都是專業攀岩運動員,大多數人可能都是像我一樣的業餘愛好者吧,想從這個角度分享一下。

長話短說:攀岩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這麼誇張?嗯。我覺得任何一個你真心熱愛的事情都能對人生造成這種影響吧。攀岩剛好是我很熱愛,同時也很適合我的一項運動。這裡澄清一個概念,我這裡指的攀岩是戶外攀岩,而不是岩館的室內攀岩。對不去戶外攀岩的人來說,室內攀岩更像是健身的一個類型,對去外面爬的人而言,室內攀岩是一種訓練方式,故在此不作討論。

首先說攀岩本身。它不僅需要強壯、靈活的身體,還要清醒、快速的大腦,它需要全身心地專註,在攀岩時我經常發現自己處於忘我狀態。當然,還有它與身俱來的危險性,人類天生不喜歡下落,攀岩意味著你不僅需要克服恐懼的天性,還要習以為常。即便如此,我發現自己還是在某些時刻被恐懼附身,害怕下落,害怕漂浮在空氣中的那幾秒……一天的攀岩後我發現自己身心俱疲。那是一種甜蜜的疲勞。因為它對一個人的要求如此之多,開始攀岩之後很少有運動能不讓我覺得無聊了。

戶外攀岩的另一個吸引人之處是身處戶外,攀岩地往往都很美(有不美的山峰和岩壁嗎),它讓我意識到自己自然有多好,我有多不喜歡城市。正因此我才在年初辭掉在北京的工作,搬到離自然更近的地方,住在蒼山腳下,夏天到可可托海露營和攀岩一個月。

任何一種運動都伴隨著一個社區,攀岩社區極其多元,各個國家、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因為攀岩結實。然而卻又分享一些共性:攀岩人一般都不那麼急功近利,他們理解熱愛的價值,並願意追求它。我現在最好的朋友們都因為攀岩結識,包括現在的男友。

它能改變你的大腦。《鸚鵡螺》雜誌前段時間的一篇文章便介紹了Alex Honnald 的大腦怎麼被攀岩改變的故事。

攀岩是能改變一個人的,身體、思想和精神,方方面面。攀岩運動背後有吸引人的文化支撐,我希望有機會能寫寫這方面。攀岩永遠提供新的挑戰,同時又需要你極度誠實。它對人產生的種種影響數之不盡,去試一下,也許你也會愛上了。


攀岩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有生以來第二次野攀時遇到了她,第一眼就喜歡上了,淡藍色雙眸,沉靜獨特。徹夜長談到凌晨五點,相見恨晚。第二天繼續精神煥發攀岩,當然了,難度只有5.7的樣子。


愈發喜歡,以攀岩為理由,開始不停見面,一個完美的周末莫過於和她在某座山裡根據攀岩手冊,挑一面不太難的牆,她領攀我隨後頂繩攀。保護時仰視她的身影,矯健靈動,真是美極了,以此為掩飾,一直盯著她看也不怕被發現,不會害羞(這算是攀岩的福利之一?)兩人水平迅速成長,聊天也越來越深入。其中有兩天聯繫不上她,非常焦慮,基本是每分鐘拿手機看一次的節奏,這才意識到多麼在乎這個人。第三天她找我,說是前天突然超級想攀岩,就翹課消失,和幾個朋友去山裡了,「太想了,於是我就去了」,她這麼說的。


後來,我越來越喜歡攀岩,從一周一次到一周三次,看高手的攀岩視頻就壓根停不住。搬到一個新的城市,大部分朋友都是攀岩認識,水平也從當初認識她時的5.7
一路上升到5.11,並且慢慢開始領攀。


我們現在相隔了幾千公里,各自與新的人探索著無限的可能性。然而每次我拽起繩子放進快掛里(僅限從容穩定時),依舊能感受到幾年前抬頭望著她帶著橘紅色BD
half dome那款攀岩帽,在岩壁上輾轉時內心止不住地一陣悸動,她告訴我這叫做there is a butterfly in my
stomach.


因為攀岩而結識,並且一度被掰彎成蚊香。即便此生也未必能在Yosemites搞羨煞人的big
wall multi-pitches,永遠也不會如Alex,Dean,或者Tommy
Caldwell那般瀟洒自如,也沒有Ashima,Sasha那般天賦,我依舊如往昔般熱愛,因為既快樂又有奔頭。


你說攀岩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深刻明白了一個道理,該做動作的時候,就別猶豫,在岩壁上的每分每秒都會耗盡你的體力。

平時,就是想的太多了,權衡利弊,勸服自己,卻遲遲不敢行動,無非就是失敗嘛,無非就是掉下來嘛,重新爬上去,重新站起來就好了。

2016.12.9想補一段年終總結里關於攀岩的話

這一年最美好的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偶然攀岩卻深深愛上,又因為攀岩遇到了自己很喜歡的人;去稻城旅行,意外帶回來一隻小狗娃,給了我生命中不曾有的體驗。雖然也遭遇了很多很挫敗的事情,但是一切都在慢慢變好。野攀n次,旅行兩次,初夏的陽朔和深秋的稻城,都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想去的地方。因為有攀岩,我知道陽朔不僅有西街,還可以在乳酪在雷劈攀岩;稻城不僅有雪山,還可以抱石。很感謝攀岩,幫我開啟了看世界的新視角,以及認識的那一群很棒的朋友,還有他。


看了很多答案,竟然沒人提到一部日本漫畫《孤高之人》

書裡面描寫一名內向的高中生如何接觸攀岩然後一步一步征服各座高山,而一個內向的人註定是成為一個獨攀者,而攀山這種講求團隊互相扶持的運動設置這種獨攀者的主角,正是作者有意用攀山來凸顯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而現實是到了某種境界,也只有獨攀者才能體會。喜歡攀岩登山的朋友,此書不可不看!


我也是一名攀岩/爬山,極限運動愛好者。我認為攀岩的一種最大特點,就是能讓人體會到一種戰勝自己的體驗。在極限運動的過程中能讓人在體力接近透支時候發掘自己有一種潛在力量的無限。而作為一名攀岩愛好者的我,認為攀岩的最大魅力,就是在感受到體力極近透支而又恰巧登臨山頂的這一剎那,體會到的一種目標實現的成功,一種很高的自我成就感,和一種控制征服慾望的得以實現,帶來的精神的滿足和興奮。而這種滿足和興奮又因為運動使大腦內產生的多巴胺的助劑而加強。
正因如此,攀岩/爬山也漸漸成為調味工作和生活的一種方式。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心靈上與自己溫柔作伴,愛自己,加之運動給生活方式和思想上的改變,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很多心理問題。
也許,這樣也可以說成算作是攀岩對一個人的影響吧。關注心理健康,愛生活,愛自己。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攀冰與攀岩有哪些相同之處?不同又是什麼?
現實中真存在像德雷克那樣的攀爬能力的人嗎?
沒人爬過的岩壁懸崖怎麼爬上去?
能否用視頻分享一下,攀岩是怎樣的體驗?
初入門的攀岩者需要購置哪些裝備?花費幾何?

TAG:心理學 | 身材 | 人生 | 攀岩 | 戶外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