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深愛的比較小眾的兒童文學作品?
大家都知道,兒童文學其實很多都是老少咸宜的,能夠為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打開一個奇妙的世界。所以這裡問的兒童文學不只限於童話或小孩「應該」讀的書,也可以是紀實,科幻,各種各樣都好,總之差不多就是就是故事故事故事~~。
題主最近翻出一本兒時的書,突然感覺到,每次讀兒童文學的時候都有一種被文字溫柔相待的感受,和「暖心」還不一樣,因為很多兒童文學並不是溫馨的故事,反而很悲傷,能夠敲打人的內心。這次想從朋友們這裡淘淘金,嘿嘿,大家一起還童啊。我這種看書少的人先拋磚~
(說是小眾自己看的還是很大眾(; ̄ェ ̄)《我的媽媽是個精靈》(萌萌噠又不失思考的故事)
《法老的詛咒》(是德國人寫的我忘了作者名改天查下)
《會唱歌的畫像》有些部分略微死板,但是想像非常靈活,能算是就是一本塑三觀的書,而且不乏針砭時弊之言。
《鹽丁兒》據說還有電視劇,沒看過。
《一個長翅膀的老頭》馬爾克斯的大作,兒時不知為何總縈繞在腦海中的故事。
《飛向月亮的兔子》,外國文學,講自由與安逸的部分好精彩!
《外公的十三號古宅》外國文學,魔笛人販子的更多想像。
《古堡里的月亮公主》外國文學,沒有名字聽上去那麼中二。其實主要想看大神還是小小神的時候愛什麼樣的書。( ̄^ ̄)ゞ
寫了《長襪子皮皮》的林格倫我稀飯,非常稀飯。
不過她讓人笑得喘不過氣的作品是《淘氣包埃米爾》,真正噴飯。
寫了《藍熊船長的十三條半命》的瓦爾特莫爾斯我稀飯,每本都稀飯。
但他最奇思妙想、最才子氣質的故事是《穿越夜空的瘋狂旅行》——插畫巨匠杜雷的奇妙同人。
寫《講不完的故事》的米切爾恩德我稀飯,很稀飯。
可是他適合講給孩子的故事不是《灰灰》,而是《願望潘趣酒》,一隻喵和一隻烏鴉拯救世界。
其實上面這些都不算真的特別小眾,
那就來說說一些大概受眾不廣的作品。
恰佩克,捷克的象徵派作家,他不僅寫童話,還寫得很有趣。
黛安娜.溫妮.瓊斯,不太出名,但真是個很有趣的作者,宮崎駿《移動城堡》就改變自其中的一部。這個作者很擅長寫問題一堆缺點一把的人物,以嘲笑自己筆下的角色為樂。《飛行魔毯》里有哈爾和蘇珊以及他們的孩子,逗比的哈爾一家以及毛病一堆的阿拉丁,十分有趣。
義大利的萬巴,他的《搗蛋鬼日記》,寫得有趣又心酸,可以和《男孩彭德羅的煩惱》對比閱讀。
內斯比特,雖然已經被大眾遺忘,但也算美國一個時代的兒童文學代表人物,《四個孩子和一個怪物》系列作者。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貌似完全不出名,和哈利波特的盛況空前相比簡直寒酸。
瑞典童話出過一本選集,不是林格倫,而是更接近北歐民間故事風格的童話,其中醜陋又倒霉的妖怪是最常出現的元素。我還記得有句咒語是「風卷妖怪離灰山」。封面徹底找不到了。
《羅珊娜和機器人》《小不點狗》,可以在《幽默兒童文學名著譯叢》里找到,《借東西的地下小人》也在這套書里,但估計也只能買到舊書了……當年真的很想偷光中學的圖書館啊,反正那些落滿塵土的書,除了我也沒有幾個人會看┑( ̄Д  ̄)┍。
俄羅斯童話選,建議大家有空一定要翻翻,因為它們都帶有非常強烈的民族地域特色。比如,你知道戰鬥民族版的灰姑娘嗎?灰姑娘嫁的不是王子,是「強壯的漢紙」,又強壯,又有錢。你知道戰鬥民族版的公主和斗龍窮小子嗎?公主是臉蛋紅撲撲,又高又壯的美人,彎弓射箭,能把國王的手捏成雞爪。總之,神異非常。
國內作家也有
包蕾,記得這個名字的童鞋應該不多。他的童話有三本,但只推薦《包蕾童話近作選》。對政治種族國家等等的諷刺十分犀利,以至於這本書中收納的幾個故事,在新的合集里再沒有出現過。
季羨林寫過兒童文學,真滴。特別贊一下他的《猴盜》,是個非常有愛的少年和動物的故事。
另外當年有本雜誌,忘了叫《兒童小說》還是《兒童文學》,或者其他差不多的名字,水準遠遠超出現在的青春刊物,作者十分專業,其中有很多篇章出自名家之手,但這本刊很似乎早就消失在時間線里,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XX大師還寫過少兒故事啊……
小時候最喜愛的三位兒童文學家是周銳、葛冰、孫幼軍,後來也讀了不少鄭淵潔,不過他們都很有名,算不得小眾。
要說小眾,有一個叫做「少年自我歷險小說」的系列不知道算不算。小說的模式比較類似紙面上的rpg遊戲,分為許多分支和許多不同的結局,讀者要根據線索不停做出各種選擇,最後導向一個或好或壞的結局——可能是成功脫險,可能是掛掉。各種分支的選擇,可能是考驗你的道德觀,可能是考驗你的科學常識和邏輯分析能力,可能是考驗你的勇氣和取捨能力,還是蠻有意思的。
比如說:「一束清晨的陽光照在花店的詐捐海報上。
如果你淚流滿面地捐款,請跳到77頁;
如果你冷嘲熱諷地圍觀,請跳到78頁;
如果你暴跳如雷地舉報,請跳到79頁;
如果你放出賬號自己也詐捐,請跳到80頁……」
這種類型的兒童文學在國外有不少,中國似乎只有一位名叫李國偉的兒童文學作家進行創作,此外我還讀過另一位中國作家夏輦生所寫的類似形式的「魔方童話」,但魔方童話系列中各種分支的導向是隨機的,最後會衍生出完全不同的故事,相比之下,李國偉的每一本書都在同一故事框架下,更加考驗邏輯判斷能力。
自我歷險小說:
魔方童話:
小時候非常喜歡看《兒童文學》雜誌,距今大約有十年了,剛剛想起一個當時非常喜歡的作家,叫黑鶴,蒙古作家,長這樣,不知兒童文學愛好者們能否想得起來,雜誌里的照片好像抱著一隻藏獒,很野性的一個漢子。
他經常發表一些人類與動物、大草原、自然關係的作品,我看過他寫的《鬼狗》、《黑焰》、《重返草原》,寫作風格很粗獷,情節深深地吸引人,摘一段《黑焰》讓大家回味一下。
那鬼魅般的影子,在母獒面前的雪地上站定。
是一頭雪豹。這頭被母獒的吠叫打斷了晚餐的雪豹在雪地里像一塊華美異常的緞子,粗壯如蟒的長尾拖曳在身後。它幾乎是在漫不經心地注視著面前的對手。剛才的一擊輕鬆得手,此時它張開被羊血染得鮮紅的巨口,傲慢地發出冰塊破裂一般的嗥叫。
夜深了,雪越來越大。
儘管溫軟的雪地試著吸附所有的聲音,但畜群的方向還是發出了小小的聲響,驚動了母獒。她抬起巨大的頭顱,但濕潤的鼻子並沒有在空氣中捕捉到本應隨之而來的危險的氣息。
什麼也看不見,也沒有風。
母獒已經顧不了許多,畜群那邊傳來一頭羊壓抑不住的凄慘的叫聲,已經有氂牛站立起來,焦躁不安地挪動著蹄子,發出瓮聲瓮氣的踩踏著鬆散雪地的聲響。
真的發生了什麼。
母獒跑到畜群前時,所有的氂牛都已經站立起來,它們身上結著雪塊凍成的鎧甲,如同一塊塊浮動的巨石。羊群緊緊地擠成一團。
陌生的氣味——來自羊群的中央。
母獒狂怒地咆哮著用力撞向靠在最外邊的一頭山羊,被她撞中肚腹的山羊無動於衷地半閉著沒有任何錶情的眼睛,掛著霜花的眼睫毛像受驚蝴蝶的翅膀一樣翕動,但它卻一動不動。羊就是這樣,一旦發生什麼事,只知道緊緊地擠成一團。母獒又嘗試了幾次,羊群幾乎沒有任何反應。她對眼前的羊群沒有任何辦法,只好狂怒地咆哮著圍著羊群奔跑,試圖在某個地方撕開一個口子,找到那個隱匿在羊群中的狡猾的傢伙。
她向帳房聲嘶力竭地吠叫,催促主人快些出來。
因為無法進入羊群中找到那個陌生的敵人,憤怒像火一樣點燃了母獒,體內那種猛犬暴烈的基因無時無刻不催促著她衝進去,找出那個此時正躲在羊腹下竊笑的傢伙,將它撕成碎片。她沖著瑟瑟發抖的羊群發出一陣陣悶雷般的狂吠。她很清楚,只要裡面真的藏著什麼,不會一直待在裡面不出來的。
看到這個題目簡直要撲進來!~~~~
我深愛的兒童文學作品都很小眾啊~~~~
正好此前我給《國家人文歷史》寫過一篇介紹「國際安徒生獎」的文章,拿過來貼在這先~
安徒生獎 | 最值得十幾歲孩子讀的故事
2016年4月,曹文軒獲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中國讀者對這個獎並不熟悉。早在曹文軒教授獲獎之前,國內的安徽少兒出版社已經花大力氣引進了該獎獲獎作品;然而從豆瓣閱讀統計上來看,讀過的人寥寥可數。這實在是極大的憾事。這些最優秀的、最經得起時間洗禮的、最能跨越文化鴻溝、最值得十幾歲孩子閱讀的作品怎麼能被埋沒?下面舉三例,推薦給大家。:)
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給媽媽找男朋友》
奧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1984年安徒生獎得主。她生於1936年,是奧地利當代最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她擅長描寫孩子(特別是敏感的小女孩)在成長中所面臨的不大不小的困境:家庭的破裂與重組、成年人簡單粗暴的教育、心事不被理解的苦悶與孤獨。她的獨特之處在於從不將這些故事導向悲情,相反,以天才的想像力和幽默感淡化傷痛,啟迪思考。
《給媽媽找男朋友》中,六年級的小女孩蘇兒父母分居了,她和姐姐不得不隨媽媽回娘家。可是外祖母家顯然並非理想的家庭環境——外祖母專制,外姨祖母俗氣,未婚的小姨和分居中的媽媽心情不佳。在每天被嘮叨、被誤解的苦悶中,小姑娘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家裡都是女人,「女人堆里是非多」,必須要有個男人住進來;而家裡5個女人中最有可能馬上找到男人的是媽媽。所以,要給媽媽找個男朋友!這樣做的話,「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更理性,充滿更多的笑語和友愛」。
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蘇兒開始認真策劃這件事。她鎖定了一個理想對象:自己的德語老師——他因為有一頭紅髮而被稱為「烈火薩拉曼德爾」。現在的問題是:怎麼撮合他和媽媽呢?
一道天才之光閃過蘇兒的腦海。她曾經聽爸爸和生意夥伴說起「植入潛意識的廣告」,就是把一款賣不出去的椅子植入到他們公司所做的每一款廣告中,因為「一把椅子,既然隔三岔五就能見到它的樣子,肯定是一把很不錯的椅子」;那麼,有了!她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做廣告!把媽媽的形象植入烈火薩拉曼德爾的潛意識中!
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妙趣橫生。小姑娘開始認真做德語作業,但她的作業全都做成這樣:
烈火薩拉曼德爾要求他們寫一篇以森林為話題的小作文,她這樣寫——
「昨天,我和媽媽待在森林裡。我的媽媽非常漂亮,待人親切。她的頭髮是淡黃色的,胖得也恰到好處。她有一口潔白而美觀的牙齒,很少補牙,醫生說在她那個年齡段可難得一見。我的媽媽還非常的聰明,非常友善。她在服裝店裡上班,她有一個責任重大的工作崗位。森林裡非常漂亮!」
這樣的「植入潛意識的廣告」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烈火薩拉曼德爾對蘇兒開始格外關愛,「他常常第一個看她的作業本,聚精會神地慢慢翻閱她的作業,有時候還會撫摸一下蘇兒的腦袋」。終於有一天,烈火薩拉曼德爾給家裡打來電話,要求和蘇兒的媽媽談談,並約定晚上見面。
當天晚上,蘇兒從7點開始便站在家門口等待媽媽回來,誰也拉不進屋。終於,媽媽回來了,「她看上去面色蒼白。蘇兒吃了一驚——幸福讓她變得如此蒼白?媽媽擁抱著蘇兒,她小聲說:『我可憐的孩子!我的親愛的!我的好女兒!』」如此戲劇性的一幕意味著什麼?計劃成功了嗎?
答案是:「烈火薩拉曼德爾對媽媽說,蘇兒也許已經瘋了。他說,蘇兒患有一種可怕的心理障礙,她有神經官能症或者更糟糕的疾病。他讓蘇兒的媽媽看了蘇兒的作業本。他還說:如果不儘快採取治療措施的話,她就徹底沒救了!」
如此大的一個包袱甩出來,實在令讀者捧腹。
然而,我們堅強的蘇兒小姑娘沒有就此灰心,只是跑去跟鄰居小男孩訴苦。小男孩啟發她:「你有沒有考慮過我爸爸呢?」她眼前一亮,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開始醞釀一個更大的「給媽媽找男朋友」計劃??
不難發現,涅斯特林格的作品試圖鼓勵困境中的孩子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學會平靜地審視自己的處境,用具有創造性的方式解決問題,讓生活更美好、更理性。
正如她在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時所說的:「當時我寫作的秘訣很簡單,由於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得不到構建烏托邦理想國的任何鼓勵,我們必須要給他們溫暖,告訴他們世界將會變得如何美麗、快樂、公平、仁愛。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憧憬更加美好的世界,而這種期待會激勵著他們去思考該為構建理想世界做些什麼。」
勒內·吉約:《大象的主人》
在名篇《故鄉》中,魯迅先生曾經這樣描述農家少年閏土給迅哥兒帶來的震撼:「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只能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孩子,又豈止迅哥兒呢!今天的孩子們對於宇宙、世界、大地、人類、人類情感的了解,大多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而1964年安徒生獎獲獎者、法國作家勒內·吉約的作品,能夠極大地開拓孩子對於世界的認知和想像,給他們帶來有如天地初開般的心靈震撼。
勒內·吉約生於1900年,23歲從法國波爾多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前往非洲塞內加爾的首都做了一名數學教師,一教就是15年。因為當時那個地區只有一所學校,所以當今幾乎所有塞內加爾的卓越人物,包括總統桑格爾,都曾是他的學生。二戰期間他進入軍隊服役,1946年,他又返回塞內加爾,在那裡開始從事兒童作品寫作。
《大象的主人》講述了14歲的法國孩子讓·呂克在非洲的一段難忘成長經歷。他來到非洲巴卡利山谷投奔經營種植園的父親,並在那裡的一所土著學校上學。整個學校只有一名來自法國的老師,兩個白人學生,其餘的都是當地土著洛比男孩。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同學每天來校時,都要在庭院中高大的芒果樹下停一停,把各自的武器掛在樹上。是的,武器。因為「洛比人從來不會不帶武器出行,哪怕是去離家不到二十步的地方。人們習慣在進入村莊或土屋之前卸下武器,空著兩手,以示善意」。這棵掛滿武器的芒果樹,「樹葉如漆過般閃閃發光,樹榦微微發紅色,寬大的樹冠在龜裂的紅土地上投下綠蔭,這是一棵和平之樹」。
在這個土著學校,讓·呂克發現自己的同桌弗法納一直沒有來上課。聽老師和父親談起,弗法納是一個聰明、勇敢、英俊、學業優秀的孩子,然而家境極差,為了償還價值兩頭牛的債務,他被父親抵押給鐵匠做兩年苦工。不知為何,讓·呂克對這位素未謀面的同桌充滿好奇,他和另外兩個同學,決定悄悄地在夜裡翻山越嶺去找弗法納。
那一夜,3個孩子在膽戰心驚、極為辛苦的長途跋涉後,見到了弗法納:
「跟平常一樣,今夜,他仍然獨自一人看管火爐。他唱的據說是一首能蠱惑火焰的單調旋律,他得一刻不停地唱到天亮。有時,音調急轉,變成尖厲的高音,彷彿是要激起火焰的憤怒;而下一刻,旋律重新變得平緩,高爐里的火苗又像沉睡的野獸一樣,發出呼嚕聲。
??
我們不敢靠近,只是小心翼翼地挪著步子,像不小心闖進奇幻世界的孩子一樣,生怕驚動這個屬於神靈的世界??
??他不能說話,也不能中斷那令人疲乏的彈唱。這個被父親送來做抵押的男孩,得堅守崗位,用歌聲確保熊熊火勢,直到天亮。」
這是在歐洲牧場長大的白人男孩從未見過的驚人場景,一段極為珍貴的友誼就此萌芽。
不用說孩子,這是一本成年人看了開頭,都會如饑似渴地閱讀下去的書。而實際上,勒內·吉約所有的作品都有這樣的特點:引人入勝,撼人心魄。在閱讀中,小讀者會覺得自己與那塊遙遠得有如在天邊的土地有了一種深刻的內在聯繫,更開始思考人與動物之間、不同種族的人之間的相互理解。
法國學者拉烏爾·杜波依斯曾這樣寫道:「吉約筆下的孩子都喜歡冒險,有情有義??書中反映的友誼教會我們相信人類、相信未來、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此外,作品中的人物從未有過一絲種族主義意識,無論他們做什麼,都擺脫了民族、種族的限制,一直按照環境和道德原則去生活。」
尤里·奧萊夫:《鳥兒街上的島嶼》
一個孩子所能遭遇到的最壞的事情是什麼?
無疑是戰爭和殺戮。
尤里·奧萊夫1931年出生於波蘭首都華沙,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醫生。二戰剛開始,父親就被送到了俄羅斯戰場,直到1954年才與他重逢。二戰前期,奧萊夫一直與母親、弟弟住在一起。後來母親不幸被納粹分子殺害,兄弟倆就由一個阿姨來照顧。他們逃出了華沙猶太區,躲進了一戶波蘭人家,但不幸被人出賣。二戰的最後幾年,兄弟倆是在貝爾森集中營度過的。
一位在童年時期被迫與父母分離,飽受飢餓、孤獨、恐懼折磨的作家,會如何在小說中再現那段經歷?他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傷痛、又將告訴小讀者什麼?
《鳥兒街上的島嶼》中,主人公、12歲的猶太男孩阿萊克斯的經歷幾乎就是奧萊夫童年經歷的再現:母親被納粹抓走,父親被迫與自己分開;自己為逃避納粹迫害,不得不躲進一棟廢棄房子(鳥兒街78號)的地洞中等待父親;為防止被人出賣,不能與任何人來往;被發現的危險無處不在,重見天日的希望卻極為渺茫。
怎麼辦?
阿萊克斯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然後開始了他令成年人都驚嘆不已的生活。
首先,他冒險回家,去接了自己的寵物鼠阿雪!理由很簡單,因為他不回去阿雪會餓死; 接著,他在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地方四處尋找食物進行儲備,他甚至還找到了兒童圖書;然後,他將自己的藏身之處由地洞搬到頂樓——那裡視野開闊卻極為安全;再然後,他救下了兩個反抗納粹的戰士,擊斃了一名德國士兵,並冒險前往一牆之隔的波蘭人居住區請醫生醫治其中一個戰士。
大結局是他與父親重逢了。而整段經歷中最妙的是——他竟然還談了一場萌萌的戀愛!
為了約會,他繼續冒險前往牆那邊的波蘭人居住區,在那裡與喜歡的小姑娘一起溜冰,度過了愉快的下午;和小姑娘用莫爾斯密碼交流;即使最後不得不分開,也約定要在戰爭結束後的首個元旦來此相見。
成年讀者大約會對此抱以懷疑:這也太主角光環了吧?真在這種情況下這樣做,早就沒有命了吧?而更寬容的讀者可能會莞爾一笑:這完全是小男孩自說自話的英雄情節嘛!
尤里·奧萊夫在自傳體隨筆《沙灘遊戲》中提到,自己曾經花時間閱讀了許多與戰爭有關的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總是戰無不勝。這些故事燃起了他的想像,他將自己在大屠殺中的經歷看作一種冒險,而自己就是冒險小說中戰無不勝的英雄。他說:「我身邊被迫害的人越多,我就越堅信自己沒事,我的故事定會以喜劇收場。」
越是在困境中,這種堅信的力量就越顯得珍貴。如果你不相信小說中的人物會有那麼幸運,那麼看看奧萊夫自己的經歷吧。
在被轉移到另一個集中營的途中,奧萊夫被美國士兵解救下來。之後,他移民到以色列,還參了軍,並在以色列的集體農場工作。1962年起他開始寫作,1976年開始創作兒童文學,1996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
連苦難也無法磨滅的理想主義,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吧。它的光芒點亮了這個故事,也點亮了千萬小讀者的心靈:一個孩子如何在飽受孤獨和恐懼的折磨中,依然保留生活的樂趣?平靜地堅信,勇敢地生活,或許就是最好的回答。
一起來看看故事中名為「最愉快的一天」中的節選吧:
「這天是我生命中最愉快的一天。至少,自打我開始獨自生活以來,這是我最愉快的一個下午啦。我繫緊絲塔莎的鞋帶,幫她套上冰刀,用一把鑰匙將它們擰緊。然後,她扶著我的胳膊,我遞給她一把椅子,讓她來到冰面上,我陪在她的身邊慢慢地滑著。
??我聽見有個人說:『他們真像一對小夫妻呀!』」
我們滑了整整兩個小時,那是我充滿無窮樂趣的兩個小時??
你是否能感受到戰爭與殺戮的陰霾?你是否能感受到主人公內心的惶恐哀傷?不能,你能感受到的,只是小男孩像陽光一樣的活力和勇氣。而這光芒,是黑暗歲月中最珍貴的東西。
在安徽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國際安徒生獎大獎書系」的序言中,兒童文學理論家方衛平呼籲人們「越過一個世界級獎項的耀眼光芒,去關注這個獎項所內含的那些最生動的文本、最具體的寫作以及最貼近我們文學體溫的語言和故事」,因為——
「這些兒童文學經典作品所播撒開去的那一粒粒種子,將成為孩子們童年生命中一種重要的塑形力量。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經典閱讀帶給他們的,將是最開闊的思想,最寬廣的想像,最豐富的文化體驗以及最深厚的語言和情感的力量。」
我喜歡黃蓓佳,最開始是看了《我要做好孩子》和《小船,小船》,是我喜歡的感覺,我覺得他的描述很像我想像中的八九十年代鄉村小鎮的感覺,淳樸單純美好,還有一本《遙遠的風鈴》讓我魂牽夢縈了好多年,林小芽、賀天宇、黃規章、溫醫生。。。
到如今我的記憶中還清晰的存在著那片綠油油的清風吹過像海浪般翻滾的蘆葦盪。
但是當時候去書店找這系列的都沒有,去年突然又想起她的作品,就從網上下了幾本。
《今天我是升旗手》的主人公很優秀,幾乎沒有缺點的,但是他有時受到的委屈時的感受和一些小惡作劇還是有我的影子。我們都曾是個好學生。
《艾晚的水仙球》中的艾晚我覺得最像我,最不被重視的一個,但是也有自己的小世界。
還有《我飛了》《親親我的媽媽》等等
周銳啊啊啊啊啊!我簡直不敢相信這麼好的作家會沒有那個反科學的鄭淵潔有名!托他的福,我四大名著一個沒讀,卻能應對當年各種高中語文題,《幽默水滸》《幽默三國》啥的我都買齊了!《幽默聊齋》更是天馬行空!還有好多現實問題的隱喻!非常好玩深刻。他除了好多那種小說故事集合,全部買齊好嗎!很多故事反諷現實又非常有趣,比楊紅櫻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周銳使我看得比別人更深刻和透徹,他的兒童文學我認為難有出其右者,不看是種損失。
曹文軒:《草房子》、《青銅葵花》
陳丹燕:《九生》、《我的媽媽是精靈》
安房直子:《狐狸的窗戶》
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
王爾德:《快樂王子》、《自私的巨人》
E.B.懷特:《夏洛的網》
弗里曼.鮑姆:《綠野仙蹤》
肯尼斯.格雷厄姆:《柳林風聲》
桑德拉.希斯內羅斯:《芒果街上的小屋》
德瓦斯康賽羅斯:《我親愛的甜橙樹》
…
上面很多外國作家其實都很有名,但在國內還算冷門,知道的人不多,至於《小王子》、《安徒生童話》一類的暢銷書我就不列舉了。
我來答!
《會說話的路》張登魁著。
本書出版於70年代。作者是總政(還是總後?忘記了)的一個退休老幹部。
本書由五篇(兒童)文學作品組成。
有三篇是文革期間小學生參加革命鬥爭和生產建設,和各路階級敵人單挑的故事。
有四篇故事的主人公是未成年人。
這些小主人公的英勇事迹有:
在山區林海里蒙眼走夜路。
拿飛雷打狼(飛雷=帶鋼鉤的防風繩)
抓潛伏特務。
開山鑿石,掛在懸崖上鑿眼。
為了搶修水渠,肩扛巨大木料超過三個小時以上。。。
。。。。。
深深滴跪了。
小時候我最喜歡看的故事書。。
(有時間再更新吧。。。。。。)
曹文軒的《山羊不吃天堂草》,印象很深,不知道算不算小眾,我周圍看過這本書的挺少。
安房直子的童話啊
說起來也像是寫給大人的童話
小時候買了一套,翻來覆去地看,驚艷得不行
住在火山煙霧裡的熊,從山腳開到山尖的紅花石蒜
森林裡嚮往大海的綠孔雀
桂花變成的騎車少女
被風鈴吵得不能休息,不能開花的波斯菊
從手指搭成的窗子里看見逝去母親的小狐狸
以及喝了魚湯就能看到的沉在海底的城市,小銀匠打給心愛姑娘的銀魚手鏈……
想起來都美好,後來搬家輾轉幾次,書不見了QAQ
最早兒童文學的啟蒙是鄭淵潔,由於父親一向認為兒文與成人文學並無本質區別,所以當年他比較反對我買皮皮魯系列,認為沒有收藏價值。寫點東西紀念一下。
鄭淵潔,看完了所有,最喜歡金姆指。
楊紅櫻,也基本看完,班裡當時很流行馬小跳,喜歡女生日記。
周銳,長篇只買過笑話西遊和三國(應該是叫這個吧。。。)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兒文上的一個中篇戲台上的蟒蛇。
黃蓓佳,看齊了一套,兒文中少見的細膩文風,喜歡遙遠的風鈴和漂來的狗兒。(梗有時重複,課文梗出現兩次。。。)
秦文君,饒雪漫都看過,但不多。姐姐還比較喜歡商曉娜的同桌系列。
原來還很流行小虎隊系列和老鼠記者,都看過不少,看看可以,買就比較浪費。還有兒文出的一系列,基本看過,可讀性略遜,不建議買什麼震動蘿鈴的魔力楊梅都比較一般,倒是一些短篇很喜歡,這是一個訂了五年兒文的人。
窗邊的小豆豆,很可愛,看完非常嚮往。
貓武士,只買全第一套,搬家的時候遺失了,非常遺憾。
長襪子皮皮,特別可愛的一篇。
小公主。有四本。
小爵爺。
秘密花園,值得收藏。
彼得潘,我的名字和女主角很相近,所以很有親切感。
沒人提張秋生嗎?(?_?)
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新華書店買的書,就是他的《魔法師皮里巴拉狼》和《易拉罐里的老鼠》,正版好貴,天殺的花了我二十塊錢吶!
那可是我準備寒假買炮的錢啊!
於是當其他小夥伴們都興高采烈的玩擦炮摔炮衝天炮的時候,我卻坐在樓上緩緩打開故事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十多年了,這兩本書現在還和剛買的時候一樣精美,正版就是厲害,真的很感謝張秋生先生,您那些單純可愛的童話故事,伴我走過無數個日日夜夜。
哪怕遇到再多不幸,也從未對人類失望過,因為從小就接觸過那麼多美麗的故事啊。
一個喜歡童話甚至念念不忘的人,絕不會是個大壞蛋。
寫到大壞蛋這個詞的時候,忽然笑了起來,恍惚間回到了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整天討論著英雄壞蛋,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追趕打鬧,偷偷希望能被漂亮的女生注意到。哪怕只是輕微的一絲笑,足以快樂整天。
無憂無慮的童年啊。
《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作者為美國女作家羅蘭 英格絲 懷德。
講述了小女孩在美國西部拓荒熱潮中,從兩歲開始隨父母拓荒遷徙的生活。
羅蘭奶奶65歲開始寫這系列的第一本,十年時間完成了一系列九本。看似緩緩道來稀鬆平常,但其中每一本都蘊藏著靜水流深的力量。
每一次讀到那些細膩真摯的文字,再煩躁的心都能漸漸平靜下來。
它好似閃爍的星芒般動人,好似盛夏的蟬鳴般熱烈,好似均勻的呼吸般自然——最後,附上一段編輯手記。
每一次靜下心來,走進『小木屋』,走進羅蘭的世界,我都會被深深地感動;在那樣艱辛的拓荒過程中,羅蘭的世界裡總是充滿著爸的小提琴聲和媽溫柔的笑容。那琴聲、那笑容,是多麼讓孩子安心,讓家充滿愛和希望。每一次,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我好希望有一個小女兒,我會常常給她講羅蘭故事;等她長大一定能像羅蘭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而我,也一定會像羅蘭的爸、媽一樣,哪怕是身邊最艱難困苦的境地,也要將最美的琴聲,最美的微笑送給我的女兒,讓她在每一個夜晚,穿著潔凈的睡衣,心滿意足地安然入睡。」
——編輯手記我小時候春風文藝出版社出過很多特別有意思的故事書,像小布頭叢書和小布老虎叢書。
我看過的有
《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
《狼先生和他的大炮》
《肚皮上的塞子》
《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雲里國曆險記》
那時候真是一遍又一遍的看,看完了就到處跟人講,現在想想我爸媽應該都聽煩了(笑)。
真是幸福的感覺。
只是這些書應該不能算小眾了。
應該蠻小眾的一套童書,其中最喜歡的是《小巫婆求仙記》。
故事內容是關於兩個小女孩的友情。
重點是!我很長時間都以為這個故事是真的。。曾經學主角收集指甲,幻想自己也能做出飛行油膏。。還學會了使用念力,用來讓別人摔倒之類的(成功幾率挺高的!)
是因為這個童話寫的太日常了,就是講一個正常的女孩生活、上學、交朋友的瑣事,也都是普通小女孩的心情。。而我的認知中,童話=《快樂王子》《匹諾曹》《綠野仙蹤》這種架空流,發生在「現代」就沒法理解了……
哦對,我也以為瑪麗波平斯阿姨在現實中存在。。每次在地上畫粉筆畫,都會試圖走入畫里的世界。。。
好像在天朝科幻算兒童文學
有本書,是中國作家的童話選集,書名叫宇宙鯨魚。我印象中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裡面的童話都非常好。裡面印象很深的幾篇
《舞蛇的淚》
在某個地區有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的說法,每年冬天當地的老鼠會去吃冬眠的蛇。這是背景。
有一隻小白鼠,機緣巧合下遇到了一位耍蛇的老人和他的會跳舞的蛇,從而迷上了蛇的舞姿和老人吹奏的竹笛,每天偷看老人吹著竹笛引導著舞蛇跳舞賣藝。再後來小白鼠偷偷也做了一個小竹笛,邊看邊學,學會了吹笛子。每天老人和蛇在屋子裡練習的時候小白鼠就在屋外跟著吹,其樂融融。
某年冬天,老人去世了,小屋的火熄滅了,舞蛇也被凍僵,小白鼠的同類趁機將舞蛇抓回老鼠窩準備吃掉。小白鼠苦苦哀求同類放過舞蛇未果,抱著試一試的心吹起了小竹笛。聽到笛子聲音的舞蛇本能地開始恢復舞蹈,並漸漸蘇醒。老鼠們驚慌失措散開了,只剩下在吹笛的小白鼠。而醒來的舞蛇在看到小白鼠後,出於生物本能對小白鼠發出了致命一擊。
音樂停了,舞蛇愣了,小白鼠用盡最後力氣吹響了竹笛,舞蛇才明白是小白鼠的音樂救了自己。舞蛇的眼淚滴在了小白鼠身上,並為它跳了一支無聲的舞蹈。小白鼠看過舞蹈後微笑著永遠閉上了眼睛。舞蛇將小白鼠的身體頂在了頭上,在所有老鼠的注視下,離開了老鼠窩。故事完。
《狼毫筆的由來》
某地的老鼠瘋狂吃莊稼,人們養了貓來滅鼠,但貓卻好吃懶做,效果不佳。有一天,黃鼠狼來到了這個地方,兢兢業業地捕鼠,使得鼠害受到了控制。被殺得七零八落的老鼠們勾結了因為黃鼠狼來到而地位下降的貓,將一窩雞的死亡嫁禍給黃鼠狼,從而有了「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的說法。人們對黃鼠狼進行了審判,但是卻誤信了大量的貓的假證詞,錯誤地決定對黃鼠狼執行死刑。冤屈的黃鼠狼想到,筆是用來記錄真實的工具,於是請求人類在處死自己之後,能拿自己的毛來做筆,這就是狼毫筆的由來。
所以小朋友們,聽到這個故事之後,請你們一定要用筆來記錄真實,而不是用它來勾造謊言,不然黃鼠狼的冤屈是無法昭雪的啊。
這個故事是不是應該講給所有的記者聽啊,尤其是最近某閉路電視台的記者。
《九重天》
某年蟠桃盛會王母娘娘牙疼,蟠桃盛會不開啦,請各位想吃桃子的神仙自己去領點桃子吃吧~
觀音手下的紅孩兒,現在叫善財童子啦,拎著籃子上天領桃子去了,卻發現,九重天里住的神仙也有各種各樣被擾鄰的煩惱:
一重天二十八星宿值夜班回來補覺,會被二重天的雷部眾神吵醒
二重天雷部眾神的天火,會被三重天的瑤池倒下來的廚餘澆滅
三重天瑤池做的飯,經常會被四重天的御馬司的天馬拉的便便砸中
四重天的天馬飼料,會被五重天的織女供的喜鵲偷吃(這層的故事很有意思,和西遊記的結合很深)
五重天織女織的布會被六重天哪吒風火輪漏下的火星燒壞
七重天四大金剛搞來個吉他每天練習,刺激得六重天托塔李天王躲進防空洞...
善財童子打算向玉皇大帝提議,不如來個大搬家,讓各位神仙都住的舒服一些,可是該如何讓玉皇大帝接受自己的進諫呢?
呵呵呵~~~~(此處拒絕劇透)
最終大家都搬了,住得各種科學合理。四大金剛可以對馬彈琴,瑤池的廚餘可餵飽織女的喜鵲,哪吒的風火輪漏下的火星可讓天火燒的更旺~~~
《藍鯨的眼睛》
藍鯨是漁民們的保護神,它們的眼睛和它們的靈魂是結合的。藍鯨每天浮出水面,一邊唱歌,以便用月光星光清洗自己的眼睛,等到它們的眼睛被洗得一塵不染,它們的靈魂就會飛到天上去了。傳說中,獲得藍鯨的眼睛的盲人會復明,但是這隻眼睛的主人(主鯨?)必須是活的,否則眼睛也會死去。同樣的,如果一隻藍鯨的眼睛死去,這隻鯨也會死亡。
漁村裡有一位年輕的漁民,為了自己暗戀的目盲姑娘出海,用帶倒鉤的漁叉取下了一隻藍鯨的眼睛。回來的路上,他遇到了暴風雨,萬幸那隻眼睛隨著海浪漂到了目盲姑娘的手中。姑娘雖然重獲了光明,卻從自己的爺爺口中得知失去眼睛的藍鯨的靈魂就無法上天,於心不忍,打算將眼睛還給藍鯨,每天都會帶著眼睛,將星光和月光指給它看。
另一方面,獨眼的藍鯨開始了對人類的報復,它哼著幽怨的調子,搗毀一切遇到的漁船,但保護神的本性卻又促使它護送每個落水漁民安全上岸。它憎恨人類,卻又能感到自己的眼睛在被誰守護著。
漁民們恐懼了,他們不知道獨眼藍鯨為什麼要破壞漁船,年輕漁民知道大禍皆因自己而起,獨自駕船出海來到獨眼藍鯨身邊,藍鯨照例拍碎了船,並沒有傷害漁民,但漁民為了贖罪拿出尖刀刺入了自己的胸膛。
年輕漁民的死被漁村的人誤會了,他們認為是藍鯨殺了他,目盲姑娘的爺爺趁著姑娘熟睡時偷走眼睛將其活埋,藍鯨開始痛苦地尖叫。尖叫聲吵醒了姑娘,失去了眼睛再次失明的她,在得知爺爺活埋了藍鯨的眼睛之後,瘋狂地挖掘每一個能摸到的地方,終於趕在藍鯨失去生命之前救出了眼睛,並將眼睛拋向了大海。得到了眼睛的藍鯨,哼著美妙的曲子,靈魂升上了天空。
另外,這個回答也能有人反對,我也是醉了。
曹文軒,&<青銅葵花&>。質樸又純真,故事也很吸引。讀這樣的書,就如同沐浴在冬日的陽光下,從頭到腳的溫暖。
無法判定是否小眾但是我問了身邊的人都沒有這個印象,我現在抓心撓肝的想記起這個小說的名字,但是還是想不起來,順便求助萬能的知乎!(朋友圈:你這個求完我就變心的小婊砸!)
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十幾歲的年紀,性格孤僻,很喜歡畫畫,家庭很窮,很窮,是那種窮的不行了不行了的。
她的媽媽很漂亮,但是一隻眼睛是假的,是玻璃珠,像波斯貓一樣。
她的爸爸的腿殘疾,是木頭做的假肢。
他們家的經濟來源是照顧一個老爺爺,每天從那個老爺爺的兜里拿錢。後來老爺爺也沒有錢了,小女孩就靠畫掙錢,把錢塞進老爺爺的兜里騙爸爸媽媽。
還有一個少年,似乎是老爺爺的親戚,喜歡小女孩?
這本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因為太慘了,太窮了,但是整個小說卻是一種樂觀的敘事,爸爸媽媽也特別樂觀(更像沒心沒肺)
我記得一個情節,他們家沒錢交電費停了電,於是一家人在黑暗中依偎在一起。
真的是兒童文學!雖然回頭來看我都不信!
我以為我已經忘了它,看到這個問題記憶突然像開閘一樣,直到現在我才有點模糊的感覺到,它對我確實有著影響。
求名字,求作者。
從根本上,我更相信和偏愛中國作者的兒童文學。總有人說中國作者創作不出好的兒童文學,這一點我不敢苟同。塑造一個中國孩子,中國作者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寫作本身彷彿是與自己的過往對話。文化基因貯藏在給孩子看的作品當中,孩子們更好吸收,中國作者們描寫複雜感情和心緒的能力也絕對不缺乏,只不過,只有當大人們都意識到兒童文學的重要性的時候,當我們願意走進書店,去欣賞和關注一下和我們現實生活沒什麼關係的兒童作品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也才能真正擁有更多的、優秀的兒童文學。
儘管時代變遷,下面推薦的作品中,有些所寫到的事情,比如幾塊錢的零花錢,已經和今天城市孩子的生活境況不再完全吻合;有些敘述的語言也帶有些路遙同時期作家的風格,已經不那麼時尚了。然而,除了這些時光造就的小瑕疵之外,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有它們各自的閃光之處,或在迷人的文采,或是構建了一個富有特色與美的世界,亦或是對孩童敏感的內心體察入微、讓當時作為孩子的自己共鳴深切——無論哪一種,它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兒童文學。
感謝它們,感謝這些作者,其實,只有成年人才能真正的創造童話,創造一個自己已永遠擁有、也永遠失去的精神世界。而那些小讀者們,總有一天會變成成年人,那時我們才明白,也只有成年人,才真正的需要童話。
一 《不能飛翔的天空》
這是一本童話小說,比哈利波特系列早了幾年,也只有一本書的體量,然而它構建了一個毫不遜色的、充滿民族風情的奇幻世界,這個世界風光無限,神秘悠遠,充滿了迷人的東方色彩,同時,這個美麗的世界不是憑空建立的,而是包含著堅實而獨特的價值觀。正如哈利波特裡面蘊含著對勇敢、忠誠、成長、愛等無尚的價值,在《不能飛翔的天空》里,對內心價值的探討是通過不露聲色的情節、更為中國人式的表達體現出來的。
故事開展在塞北,神秘的白山黑水間,一個保持著原始部落宗族信仰的民族(滿蒙民族)中,主人公是個小男孩,叫魯格列,他和自己的母親、爺爺相依為命。這個處於大自然中的村莊,對自然、對天地、對生靈有著深厚的情感,對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念和認識。而有一天,魯格列忽然發現,這個村莊里的每個人,無論是自己的朋友,母親,爺爺,叔叔阿姨,各個人都是一種動物,每個人都不一樣。在部落傳統的文化里也確實曾經是這樣認定的,然而村莊發展到現在,傳統已經慢慢的在消散,這個傳統只被作為傳說在老人孩子們之間當做笑談。可是魯格列堅信,自己是能夠看到包括媽媽在內的每個人,在獨處時候的「真身」的,雖然只有神鹿相信他,他卻始終堅持。而與此同時,他非常想念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曾經部落最勇敢的戰士,然而一次打獵過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父親的真身是什麼呢?正當魯格列陷入對這個秘密的神傷和好奇之中時,他發現另一個驚人的秘密——看似憨厚、對母親默默追求的大叔,他的真身似乎蘊藏著危險的一面……
作為一個生於塞北、長於北國的人,我對於書中那聖潔的雪景、粗獷又不失細膩的民風,實在是感同身受。這部作品的文筆令人稱道,乾淨簡潔,寥寥幾筆就勾畫了一個東北亞的神奇世界,伴以薩滿族的神秘、純樸的信仰。其中塑造的人物關係,更以超越了血緣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給魯格列,也給讀書的孩子以深切的震撼。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在其中如小型史詩一般展開。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智慧,更重要的是,什麼是選擇和信任,在其中展露得不露聲色,卻淋漓盡致。小小的魯格列最後化作神鷹,從山崖上縱躍而下,雖然離開了母親,卻真正懂得了母親,懂得了每個人的命運,最終朝著自己的人生飛去。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寫給男孩子看的童話小說,它並不是天真浪漫波平浪靜的,而是有著特有的不服、不甘、委屈,甚至小小的敵視和仇恨,然而這些曲折隱秘的情感卻都是那麼純凈,能夠從這種來自對「生父被取代」的哈姆萊特式悲情之中,最終得到一種廣袤的胸懷。
更重要的是,對一般的孩子而言,父親和母親並非是「男人」和「女人」,而僅僅是「供養自己的人」,也就是孩子們很難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父母的全部世界,他們是人、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陷,因為意識不到這一點,孩子們往往也難以真正的接受父母,難以接受父母的不足,難以接受父母的選擇,也難以理解父母成人含蓄的愛。而這正是這本書中魯格列所最終克服和認識到的地方之一。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風平浪靜的,在試飛的過程中,充滿了懷疑和不解,氣餒和痛苦,然而在這種悲情之中,孕育著勇氣和希望,沒有不能飛翔的天空,只要心上別折了翅膀。
二,《我的媽媽是精靈》
《小布老虎叢書》出了一系列書,有不少精品,給80末90初的孩子貢獻了不少精神食糧。這本書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我是在幼時好朋友的書桌上第一次看見它的,當時拿來翻閱,頓時陷入其中。
和《不能飛翔的天空》一樣,它並沒有構建一個五好家庭。其實在現實生活里,轉型社會之中,每個孩子所面對的,往往都不是一個理想當中完美的家庭,甚至,在孩子敏感的世界裡,早早就能夠勘破成人世界的殘缺,早早就能意識到現實世界和童話根本不一樣。所以,何必在兒童文學裡勾勒一個全然完美的虛幻世界呢?最美好的兒童故事,一定是有現實中的落腳點的,它把孩子的夢幻和眼前的現實連接起來,幫助他們慢慢理解那些難以理解的地方。
在《我的媽媽是精靈》里,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她愉快的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然而忽然有一天,小女孩發現,其實,自己的媽媽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一隻精靈——也就是去世之後遲滯人間的靈魂。精靈媽媽和爸爸一起帶給小女孩一段包含著笑與淚、團聚與揮別的難忘生活……作者那娓娓道來的文筆,讓你簡直看不到死亡——雖然死亡在文中無處不在;你也找不到離別——雖然它就在前方。
主人公敏感、細膩、小巧而溫情。在這種溫情之中,含有成長的寓意,借著精靈媽媽的口眼,教給一個女孩子許多做一個體面、有教養的姑娘所不可或缺的東西,同樣也是因為媽媽,小女孩對生命的理解不僅僅局限在「活著」,而是能夠第一次理解超越身體的存在。它和《不能飛翔的天空》都含有一種淡淡的哀傷感,然而上一本書更多的是把人帶出了城市、帶向塞外的森林和高崖,而這一本書就停留在孩子們的身邊,就在日常的瑣事之中,從未離開,在成長面對一個個雖然小、卻五味雜陳的事情的時候,它會冒出來,不讓我們感到孤立無援、無所適從。
是的,生與死都無法阻隔愛。這本書里同樣有父母之間真實的互動和愛情,孩子看到,他們不僅僅是提供給自己養分的供養者,而是活生生的人,有愛欲、有對錯,是男女,是平凡人,是我們需要把他們當做另外的個體去愛的,而不僅僅是「孝」。
而當我們面對別離的時候,這本書以它暖如朝陽的講述,抹去了一切離別當中的灰暗和晦澀,留下的是珍惜和希望。孩子們從中得到的是趣味,是面對一切分別、獨自前行的燦爛笑容。
這本書深深影響了我現在對生死鬼神的看法。我不是個無神論者,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有神,有靈,然而我卻不信任何一個宗教,因為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壟斷生命和信仰,這些神靈就在我們身邊,和我們肌膚相親、共同相處,他們中有我們的愛人,有我們的朋友,也有對著我們做各種鬼臉、翻傲嬌白眼的討厭鬼、小對頭,然而他們始終關注著我們,感知著我們,我們從未孤獨,他們也從未離去。這種樸素的信仰就來自這本書中精靈媽媽所展示的精靈們。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最初書桌上放著這本書的好朋友,後來與書中的小女孩一樣,在小學的時候母親就忽然去世了。在那些日子裡,她顯示出的堅強、明媚、執著、純真,一如書里的主人公。我不知道,這本小時候的童話是不是在一些時刻,給了她啟示和力量。雖然沒有問過她,但是我默默堅信,這本小小的故事對於她的人生而言,一定已然化在了骨子裡。 這就是兒童文學的力量。
四,《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之《請你服用苗條劑》《割掉了假話腺的孩子》《「女兒潭」邊的吶喊》《山不轉水轉》
這是一套書,我買的時候還是上下兩冊,不知道現在是否已成為多冊。這套書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講述的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是真實的採集的素材,作者採訪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記錄下了他們殘缺不全、思維跳躍的夢之後,再根據這些素材進行再創作,按照年齡段分為「八歲的夢」「十歲的夢」……從五歲到十五歲,跨度十年,涵蓋了整個兒可以被稱作「童年」的時光。這樣分明的層次,讓人一路讀下來,彷彿又重新成長了一遍,從稚嫩到懵懂,孩子在對人世的隱約認知間,他們的世界折射出的是成人世界無情的現實。
書中好故事不少,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並且覺得最值得一讀的是以下幾篇。
《請你服用苗條劑》,這篇故事給當時的我以莫大的觸動。讀到它的時候我還是個純粹的孩子,尚未發育,也根本沒有遇到文中主人公所遇到的問題,唯有在越髮長大的成年世界,世人看待我們的眼光才慢慢地發生了轉變——他們上下打量著你,從頭到腳,看你是不是笑靨如花、秀髮如雲、身材如流水,所有人都有評判和打分的資格,而作為一個女孩,這種「被」看待、「被」打量、「被」苛求,已然習以為常。對那個時候的我而言,跟隨著主人公渴求美麗的卑微之心,真的能夠越過年齡,體諒她的每一點窘迫、委屈。多年以後,當我回過頭去,會覺得這世界對姑娘們的塑造尤其在青少年時期,確實是經歷了一個充滿脹痛的過程,不自知還好,一旦發現了這個過程的殘酷,其實內心之中會平添一絲無奈。當年女權主義對國人而言還很陌生,在兒童教育中更是充滿了對女孩子的審美苛刻,可是這篇作品保護了當年的我,讓女孩子們獲得一個內心反思、呼喊的過程,不但學會如何評價自己、也學會如何評價別人。
同樣《「女兒潭」邊的吶喊》也是女孩作為主人公的作品,不但如此,它們還都是通過各種藝術化的手段來強化了這種「性別」角色的作品,「性別」在故事的敘述當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這兩部作品可以相當於對孩子認知「女性」——如果本身是女孩,那麼就更是自我認知的過程——的啟蒙。 女權主義費了很多心血在既有的社會秩序間振臂高呼,其實,改變現有的生存秩序,僅僅依靠這種外力來推動正式的制度和架構改革,不過是治標不治本;何妨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呢?不要太心急,想一下子改變世界,幻想所有的好事一起發生,我們只是靜待這個世界隨著我們的女兒們一起長大,當一個不一樣的她們出落得光彩照人、風采各異的時候,她們自然會打造一個被光彩所照亮的世界。
《割掉了假話腺的孩子》,這是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一篇,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我內心好評度最高的一篇童話。奇特的想像,歡快的節奏,以及寓於童話之中對現實的辛辣諷刺,處理得藝術而生動,是不可多得的童話精品。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漸漸地失去了說真話的本領,更多的時候,是喪失了說真話的勇氣。「成熟「意味著懂得」因地制宜「,在合適的場合,講」合適「的話。中國人最深諳其中的要義。而不幸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恰是一個直率頑皮的「炮筒子「,在現實生活中,撕掉皇帝的新衣的小孩往往會招來諸多煩惱。可是這該如何是好呢?醫院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安裝一個」假話腺「,顧名思義,它的作用一目了然。然而裝了假話腺的人生真的一帆風順了嗎?…… 對於某一些實利主義者而言,是非尚無所謂,何況真假?而對於另一些人而言,真抑或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絕對的真誠和不設防固然難以為繼一生,但當下的問題並不是真誠過多所造成,而恰恰相反,它成了稀缺的資源。從小主人公的眼睛裡看到的各位急迫地安裝「假話腺「的叔叔阿姨身上,我們會不會覺得熟悉?在我們已經漸漸被小小幼童稱作叔叔阿姨的年紀上,我們是不是變成了那些叔叔阿姨?最終噩夢驚醒,四下無聲,醒來的世界與夢裡究竟孰是孰非?又或者,現實本來也不過是黃粱一夢?
這篇作品的文風與上文提到的其他作品有明顯的不同,跳躍活潑、輕鬆不羈,有著淘小子式的快節奏,尤其對焦急、憂慮、恐懼、慌張等激烈的情緒和不斷變化的心情做了乾淨利落的呈現。這樣的節奏到故事末尾戛然而止,頗得短篇小說結尾的精髓,令人餘韻悠長。
最後介紹的這個故事來自十五歲的夢。十五歲,是年長的大孩子,卻仍是尚在胚胎當中的成人年紀。那個似懂非懂的時候,對於世界已經有了最初的印象,卻仍舊未涉世事,懵懂跌撞。而《山不轉水轉》作為一個童話中不折不扣的悲劇故事,正是這個年齡段童年世界與現實世界銜接處發人深省的部分。 故事背景和人物經歷似乎並不是普遍現象——一個頗具歌唱天賦的女孩子因毒品而走上一條坎坷之路,而身邊如花綻開的朋友走向覆滅。作為寫給孩子的童話而言,它的話題和內容都太過沉重和負面,但是正因為它是「十五歲「的夢,並沒有要讓七八歲的孩子來讀,十一二歲的時候許多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去發現這個世界的荒誕——它並不是一帆風順、宛若仙境,反而處處掩藏著暗流。童話給予人溫暖和撫慰,並不只是源於它皆大歡喜的模板,不一定都是笑語歡歌,反而,只要寫作者的初衷和筆觸足夠剋制、溫柔、含有希望,那麼即便是觸目驚心的話題,在童話的世界裡都會變成花朵。這些花朵用它們凋零的美感,將人生的鄭重、分量沉甸甸地交付給孩子,讓他們擺脫隨心所欲的輕率,避免滑向虛無的兒戲。 整部書描繪的夢來自各個年齡、天南海北,然而讀起來卻有著出色的整體感,作者的文筆淡雅,擅長用短句,並且有著在短促的句式當中吐露感情的能力。畢竟,「夢「本身是高度個體化、情緒化的事物,很難想像一個毫無感情色彩的夢,講述者語氣充滿了感同身受的起伏,而這給每一個夢都籠罩上一層亦真亦幻的薄霧,讀來深覺自己確實行走在別人的夢境里,而不是踩在硬硬的石板上,走在現實的故事當中。
五,《不曾改變的呼吸》
如果你是一個平凡人,你應該會遇到過這樣的時刻:身邊出現了一個人,他/她比你優秀,比你漂亮,比你家境優越,你看到他的時候,他周身都在發光,什麼都好;甚至,你產生了模仿他的衝動,跟他相比,自己如此渺小、平凡甚至笨拙。你在意別人的眼光,羨慕他的光鮮,自己亦步亦趨,卻難以跟上腳步。 這不是孩子的困境,而是成人們也會遇到的桎梏。而對於缺乏自制力和辨識力的孩子來說,更容易被一些東西迷惑,潛藏在心中的虛榮、好強等等小鬼頭都悄悄地冒了出來。尤其在一個階層固化板結日益嚴重的社會,同處一室的小同學之間往往也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這種鴻溝和差距在今天已經被孩子們所覺察,無形之中塑造著他們的行為和觀念。這篇童話在處理文字的藝術手段上,恐怕沒有前面的幾篇更為嫻熟,時不時帶有一點兒時代的烙印(畢竟筆者小時候看的童話,距離現在也還是有些年頭了),甚至可以說有些紅色價值觀在其中。然而這部童話讀起來仍然並不令人厭煩,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種比對之下的情緒實在是真實至極,並且可以稱得上人之常情。作為一部寫給孩子們的書,它最重要的起點是感性的捕捉、情感的共鳴,而非邏輯的嚴謹、理性的正確。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不曾改變的呼吸》頗有點兒「啟迪性」故事的意味,從名字到結局,傳統而略顯老套。但是就是這種「老套」含有樸素和稚拙,倒也不妨讀來,回看一下那種雖不久遠、卻已被時代疾馳所遺落的時光。
Ende
推薦閱讀:
※韓寒的文學素養到底怎麼樣?
※哪些詩句讓你拍案叫絕?
※《伊利亞特》好在哪裡?
※如何看待詞ci這樣的軟體?
※張愛玲頻繁使用紅樓夢(或類似紅樓夢)的辭彙,會不會對她作品的文學性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