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四重奏在同一個作曲家的不同體裁作品裡,最重要」的觀點,你怎麼說?

這是我在一個群里看到的觀點。
那位的原話:「就是,該怎麼說,四重奏像作曲家的日記。鋼琴作品,是素描、草稿。交響樂、歌劇、協奏曲都是寫給public的。」
「而且四重奏形式很特殊。沒有配器,沒有歌詞。音色又收到弦樂局限,同時,四重奏又很平衡。」
感覺說的很對,又有點怪怪的感覺、你們怎麼看?
----------------------------------------------
嗯、其實我並不是想要來探討文學、美術這些非我族類的問題的請諒解:)
這只是某位群友一次群聊隨口說的話啦、沒有什麼值得往很深很深地方挖掘的那個必要了啦
-----------------------
看來我語言表達的不太清楚、我其實是對那位的觀點持支持欣賞的態度的。
希望能在弦四體裁上有更多的理解、請各位多擔待:)


我覺得人們對藝術有獨到的見解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題主所引用的言論顯然是不太正確的。

首先比喻的本體喻體就很混亂,明明一開始在說像日記,怎麼又扯到素描上了呢?以我淺薄的美術知識來看,素描似乎是一種相對基礎的,帶有一定訓練目的架上藝術,再加個草稿,它似乎是一種尚未完成,或者說可以進一步深化的藝術形式;如此一來若是硬要類比到鋼琴上,那麼鋼琴縮編譜也許可以大致符合這個比喻。比如有的電影作曲家會先寫好鋼琴版的縮譜再讓助手去配器做成管弦樂;也會有人把現成的管弦樂總譜縮編成鋼琴譜以更好地觀察和聲織體等等。但是深入下去終究不是一個太好的比喻,再把範圍擴展到所有的鋼琴作品上就更以偏概全了——鋼琴獨奏作品乃是表達鋼琴這件樂器本身獨有的音樂語言,並非一種屬於某種樂隊形式的素描或草稿,很多鋼琴曲也不能直接地擴展為樂隊曲。

「交響樂、歌劇、協奏曲都是寫給public的。」這個放在本題語境下就更不明所以了。

要說弦樂四重奏的確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對於別的重奏形式它的特點比較中庸,因此能成為最常見的重奏形式。弦樂四重奏中庸的地方在於:

  • 作為重奏曲都會存在的一個問題,也就是演奏樂器數不夠多,表現手段上會受到限制(簡單粗暴地理解,就是縱向上它不能同時鋪開那麼多音),音色的豐富度肯定也不及管弦樂隊(你把小提琴死命拉也拉不出大號的音色);
  • 然而弦樂組的音色同質化相比其他組是最高的,各件樂器本身的音色區別不大,在不同的力度範圍和音區音色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且總體力度和音域都非常廣,可控性強;
  • 相比於木管組和銅管組,弦樂組每件樂器都能拉奏不少雙音甚至和弦。

從這個角度來講,弦樂四重奏無疑可作為考量作曲家作曲水平的重要評判參考,這個編制不簡單但也不會太難(像木管五重奏這麼變態的編制歷史上留下的優秀作品就鮮少),作曲家需要在一定的限制之下發揮自己的寫作技巧。另外在寫作弦四的時候肯定也是需要考慮配器的。


歷史上有不少作曲家都留下了優秀的弦樂四重奏作品,這些作品分別對於他們個人來講也頗為重要,如Mozart, Haydn, Beethoven, Brahms等等。但是你要說他們的弦樂四重奏對於他們個人來講都是最重要的作品,這個很難令人讚同。更別說像偉大的作曲家Scriabin一生似乎就沒有留下弦樂四重奏的作品(頂多也就兩首弦樂隊作品)。因此不同的作曲家肯定有不同擅長的樂器作品,不同的偏好,比如像Scriabin這樣的作曲家人們往往都會認為他的鋼琴作品,尤其是鋼琴奏鳴曲對他來講更為重要。


首先,姑且承認他的比喻沒錯,四重奏就是作曲家的日記,那難道日記就是最重要的?有多少作家的最重要作品是日記,而不是小說,詩歌,戲劇這些寫給公眾的作品?
其次,有哪些大作曲家的四重奏可以算是他們最重要的作品呢?能想到的也只有海頓、貝多芬、巴托克、肖斯塔科維奇,而且即使對這幾個人來說,四重奏是否是他們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不能下定論的。
最後,如何證明「沒有配器,沒有歌詞,音色局限,只是很平衡」的體裁是最重要的?何況四重奏難道不講配器,音色局限?這個人顯然沒聽過二十世紀的任何一首。


對「最」字的批判很簡單,找一個反例即可如巴赫……

然而弦四對一部分大作曲家來說確實是極為傾注心血的作品,如貝多芬(Op.127起的晚期作品尤甚)、巴托克、肖斯塔科維奇。其中貝多芬晚年幾乎只寫弦四,在這一體裁上創造出了相當前衛的音樂語言。斯特拉文斯基評《大賦格》:「這是一部現代音樂,而且永遠是現代音樂。」勛伯格則稱其「就像無調性音樂」。

此外,海頓之後的大部分作曲家都對以弦四為代表的弦樂重奏相當敬畏,基本是以濃縮交響曲的態度寫作弦四。例如門德爾松的《八重奏》(混進了什麼奇怪的東西)。


我能理解那位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但不得不說他的表達有些有失公允。
「就是,該怎麼說,四重奏像作曲家的日記。」: 其實他想說的是「室內樂」吧,相比與管弦樂曲而言。而不僅僅局限於什麼「四重奏」。或許這個人弦四聽的還不少。才說出此言。然而「日記」這個比喻讓我的嘴角微微上揚。先拋下音樂不談,如果較起真來,日記也分給自己看的與給大眾(也就是原題中的public)看的。這一點不能否認吧。
那個人想說的就是弦四(引申為室內樂)可以真正地,或者說是更多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
由此,我便想到了肖斯塔科維奇。
他的音樂比較符合問題中說的那些話。他或許是比較喜愛老肖的音樂?
至於第一句後面的那些話,什麼素描草稿平衡之類的。槽點估計得有一火車皮,還是交給正宗學院派來談吧。我這個音樂小白就不多BB了。
至於我的個人觀點嘛,我倒是覺得這跟作曲家自身有關。作曲家想表達內心的話是不用管什麼體裁的。何況聽音樂又不是高中的古詩詞鑒賞,考慮太多反而無益。聽開心,聽爽了就成。


群友好~~

人家就隨便在qq群說了點話 還當審論文一樣扣字眼了


推薦閱讀:

拉赫馬尼諾夫的拉三是不是手沒有十一度以上的人不管多努力永遠彈不了?
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屬於古典時期的奏鳴曲嗎?
貝多芬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章 Rondo. Allegro Scherzando 和春節序曲 為什麼那麼相似?
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之中,你覺得哪首最難?
韓國巡演」車禍「後李雲迪還有未來嗎?

TAG:古典音樂 | 作曲家 | 弦樂四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