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讀文獻,你有哪些願意分享的技巧?
對於學術性質的文獻,特別是CNS等頂尖雜誌的文獻,希望您可以分享您在閱讀包括撰寫文章過程中的體驗,尤其是一些技巧方面的心得。如閱讀的順序,哪些精讀、哪些略讀,如何利用參考文獻,如何快速就某個topic入門等等。
寶寶來放大招了!!分享一個幫助閱讀文獻的神器CiteSpace,這是一個可視化軟體,因為這段時間一直在研究這個軟體,覺得對閱讀文獻挺有幫助,所以寫下答案分享一下
通常,想要研究某個領域的知識,需要大量閱讀這個領域的相關文獻,才可以了解:
(1)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熱點?主要研究內容?研究趨勢?研究該主題的權威學者?等等)
(2)研究存在哪些不足?
(3)我想研究這個主題應該從哪些角度切入才有研究意義?才能推進目前的研究進展?
(4)等等...
那好了,如果研究的主題是相對成熟,那前人的研究成果肯定是相當多的,幾千甚至上萬的文獻,一篇一篇看?漫無目的地看?excuse me?...那要怎麼在國內外浩瀚的文獻中進行閱讀,從而達到快速了解該領域文獻的目的呢?這時候CIteSpace準備閃亮登場了~(≧▽≦)/~
舉個例子吧,之前跟著導師做的一個研究,主題是」國外社區規劃近十五年研究進展」
要用CiteSpace分析文獻,首先要下載相關的文獻信息,例如我在Web of science這個資料庫下載了所有跟「社區規劃」主題有關的文獻信息(因為我研究的是國外的社區規劃,所以相關文獻都是英文的,如果研究的文獻是中文的,就到CNKI下載相關的文獻信息。具體怎麼下載可以在網上搜陳超美老師關於軟體CiteSpace的操作教程,這裡只是提供大家CiteSpace如何有助於閱讀文獻的信息,大家感興趣了,具體操作自己再進一步研究啦)
通過在資料庫(WOS,CNKI,Scopus,CSSCI等等)下載文獻信息經過CiteSpace分析後,我覺得至少它可以幫助我面對一個全新的主題時,快速了解到以下的信息:
(1)研究熱點
這張圖顯示的是國外社區規劃研究熱點內容,圓圈越大,表示研究該方向的文獻數量越多。個人認為,通過這張圖,可以快速的了解,這個主題的學者都在研究什麼?什麼是這個主題下最關注的點?可以一定程度了解目前的研究進展(這張圖是通過提取所有相關文獻關鍵詞做出來的,試想一下,如果沒有citespace,通過一篇篇翻閱文獻去看每一篇論文的關鍵詞,那得多麻煩TT)
(2)代表人物和文章
這兩張圖表,顯示的是國外社區規劃主題研究的代表人物和文章,也就是引用頻次較高的作者和文章。在浩瀚的文獻中,閱讀引用頻次最高的文獻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該作者或者該文章的一些觀點被認為是該主題較有價值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篩選出較有代表性的文章供大家閱讀,也解決了大家考慮應該讀哪些文獻的困惑
(3)研究趨勢
從1999年到2014年國外社區規劃研究趨勢變化,可以知道每一年或者每幾年研究關注點的變化,幫助大家了解該主題研究的前沿
除了以上功能,citespace還有很多其他功能,這裡不一一列舉了,大家感興趣的,可以下載軟體和相關教程去學習。重點是,這個軟體操作起來相當簡單,輸入數據後點擊分析功能,分析結果一下子就出來了
不過個人經驗,雖然citespace功能很強大,可以讓你在一天內迅速了解某個主題的研究情況(哦。。如果你已經會用citepace了,那就是十分鐘的事情了),但是這個軟體也只是幫你入門,要真正了解某個領域的知識,還是得選好文獻扎紮實實去一篇一篇讀
沒錯,我就是這樣樸素的科研工作者
PS 文中圖片(當然除了最後一張)均來源於文章《國外社區規劃近十五年研究進展——基於citespace軟體的可視化分析》,已發表在《上海城市規劃》雜誌,感興趣的可以在CNKI搜索~(≧▽≦)/~
學術雜誌千千萬,你肯定不會全部都去看的,事實上也不需要全部都去看。譬如,搞生物的同學沒必要去看PRL吧?
刷paper分幾種目的。
第一:追最新動態。在自己的大方向內,可能有數個主流的雜誌,每月都要追一追。拿出刷知乎或者追美劇的精神嘛,只要刷標題就可以了。快速瀏覽,看到有抓眼球的標題的,讀一下摘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和你的研究有關。有,記下,留著看正文。
找到幾篇要看正文的,打開來摘要看一下,intro的最後一段看一下,翻一翻圖,結論看一下,基本就可以扔了。基本就是找這幾個東西:這幫傢伙到底幹了啥,研究對象我感興趣不?實驗方法我知道不?結論有悖通用理論不?都沒有的話,就可以扔了。如果有不清楚的,再留下來,哎喲,要細看。
CNS不見得就必須要緊緊追著。講真,因為Nature Science上的主題太寬泛了,天上地下古生物學啥都有,你看也看不懂,也不見得有興趣啊。每周一期,刷題目都好累的啦。通常要是自己領域裡的誰發了CNS,肯定是圈內大新聞,你不看老闆都會喊你看,隨意啦。
第二:了解領域概況。找綜述。當然綜述可能很嚇人,一篇動輒五六十頁的,你也沒必要一個字一個字看。瀏覽一下每個章節的開頭結尾就行了。還是總結一下,作者談了幾種體系呀?談了幾種實驗方法呀?用了什麼通用的模型呀?有沒有特別有意思的反通常理論的結論呀?哦我全部聽說過,基本原理懂,那就OK了。有些不明白,有感覺自己很需要用到的,再留下來細看。
第三:與自己的研究直接相關的。比如你自己的paper要寫intro。這個時候就要把和本主題密切相關的歷史資料全部扒墳扒出來。這時候就可以利用論文後的引用了。比如你知道最近15年或者14年的一篇paper,你的工作直接基於他們的基礎上。那好,那篇文章背後的引用挨個兒插過去,看標題摘要。此外,還可以逆向搜索。你知道這個具體體系是誰第一個做的,那篇paper通常都會有很多引用。在谷歌學術中先找到那篇開山之作,點擊 cited by,所有引用此篇文章的文章就都出來了。再刷一邊。
通常這樣刷兩三遍,很難再有漏網之魚的。
另外,這種高強度勞動,不到自己非要寫paper了,才懶得搞呢。
要學我本科室友,每天睡前必刷 JACS 和 OL,給跪
分享下自己的做法,拋磚引玉。
1. 感興趣文獻的獲取
- 對於已經發表的文獻:每次我換一個小方向的時候(不要問我為什麼老換小方向└(T_T;)┘),我都是很暴力地把業內主流期刊近十年的文章都遍歷一遍,有感興趣的就保存書籤或者下下來。
- 對於尚未發表的文獻:用 RSS 閱讀器訂閱下那些期刊 和對應研究方向的 arXiv。每天都會更新大量的文獻,但真正會感興趣的並不會太多。平時等車、坐地鐵、開會無聊的時候就用手機APP掃一下更新的列表,感興趣的話就標星。最近 Inoreader 出問題了,把我之前標星的數據都丟失了,所以到電腦前了還是把文章下下來以防萬一吧。
- scopus 有一個引文跟蹤功能,也可以用 RSS 訂閱。如果正在某篇有影響力的論文基礎上做改進工作(沒能力自己挖坑,只能跳別人的坑 =_=),利用這個功能就可以提早掌握他人在那篇論文上的改進工作,避免論文寫好了,idea 已經被別人做了的悲劇。
- 獲取文獻:在學校的一般都不用愁這個問題,但如果在校外了,其實也沒必要做伸手黨。一般通過Google學術和百度學術的所有版本、論文作者主頁和 Sci-Hub 基本都能找到。
2. 文獻管理
- 我用的是 Mendeley,添加文獻後,Mendeley 會自動把下載文獻添加到指定的文件夾,並且按照用戶的設置的一定格式重命名論文。
- 看論文的時候,我習慣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PDF里添加標註寫下來,所以這些PDF對自己還是挺有價值的,可以使用同步軟體同步下保存論文的文件夾,以前用Dropbox,現在用堅果雲。Mendeley還可以檢查重複的PDF,偶爾用用剔除冗餘。
- 看完一篇論文就把對應的 bibtex 下下來放到一個 bib 文件里,寫論文的時候就引用這個 bib 裡面的文獻,沒看過不引用,想引用就去看。這樣的話,一直維護一個 bib 就好了。管理 bib 可以用 JabRef,可以自動生成 BibTeX Key,以 Article 為例,我個人的設置是 [auth][year][journal:abbr][volume]。
- 在自己電腦里搜文獻,可以用 Mendeley 自帶的,也可以用 Everything。
3. 環境營造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考慮入手一個 Sony DPT-S1,或者換個24寸以上的顯示器,用 DVI/HDMI 線,不要用 VGA。
- 用些藍色光波過濾器、f.lux 這樣的軟體調節屏幕色溫,PDF 軟體背景調成不刺眼的顏色。
4. 讀文獻
- 就讀文獻本身而言,我覺得其實沒什麼技巧,就是花時間讀唄。讀得少,大部分內容對你都是新內容,吸收起來困難;讀得多了,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很容易抓住這篇文章的洞察和創新點。所以還是一個時間和數量積累的笨辦法,貌似沒有捷徑。寒假生病在家寫了個相關的小故事,《神諭》第二章 非線性過程,講得就是這個意思,搬完1000塊磚或許方能入門。
- 盡量看高檔次的英文文獻和原始文獻,避免看博客這樣的第N手資料。
- 如果身邊有幸有研究同一方向的,每個人看同一篇文章的角度和理解不一定一樣,多多交流,能夠加深自己的理解。同理,如果有機會做報告什麼的,也是加深理解的機緣,畢竟教是最好的學。
最後,我個人感覺科研就是個黑洞,會吞噬掉自己所有的時間。就我觀察身邊學術研究上成功的教授們,不少都是犧牲了很多生活樂趣和休閑時間。工作、生活、社交往往無法面面俱到,所以讀博需慎重,一定要有一定覺悟和心理準備後再選擇讀博。
剛好最近開了一起知乎講座,裡面講到上面提問的問題。我在此分享一些:
閱讀文獻,不是簡單地下載一篇文獻後電子版或列印版閱讀,在我研究生時期,也這麼干,結果效率很低,特別是閱讀英文文獻,甚至成了入眠神器。經過國外博士和研究工作的鍛煉,逐漸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閱讀文獻的方法。
首先,對自己領域內的好期刊,知名學者及聯繫方式,著名課題組等都先去了解,並從他們研究概括(主頁上會介紹)上總結大致的幾個研究分支,從大局上掌握整體研究方向的情況。這樣的好處是在後面閱讀高質量文獻時,了解作者,拉近了與作者的距離就感覺親切,就會提高閱讀效率,自然不會無聊。同時,由於了解全局研究情況,也就能快速發散性思考,聯想到其他某一點的研究就能快速找到對應的學者和他/她的論文。最後,閱讀時有疑問了,還可以發郵件問作者或者其他知名學者。
其次,針對自己的細小方向上的論文。
- 首先要熟悉論文的結構(Title, Abstract, IMRAD, Conclusion, References),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分塊閱讀或者全文閱讀。比如,只是去了解研究方法的,那直接找到method/methodology部分泛讀即可;
- 其次,先讀Title, Keywords, Abstract確定研究相關度和質量,下載那些相關度大和質量高的論文,並標註題目和發表時間,並確定是精讀還是泛讀,歸類後列印和裝訂;
- 先挑那些需要精讀的論文進行閱讀,按相關度和發表時間排序;
- 在閱讀某篇論文時,先掃讀標題和副標題,初步了解後,再進行閱讀全文,這樣腦中就有閱讀的結構,不至於亂讀;
- 對於科研新人,我推薦是先閱讀引言,因為引言會較為詳細地解釋研究背景、研究現狀、待解決問題、本文方法,就像開了一扇門和小徑給新人,再去看圖表,結論,方法,結果和討論就有了基礎;
- 對於老司機,可以直接先看圖表,因為好論文中的圖片和圖片標題或表格就可以告訴我們就要結果。這樣大致了解後,再讀引言,結論,結果,討論和方法就很快,效率也高;
最後,再分享如何記筆記和思考:
在論文空白處記錄和划出重點,並包含以下:
- 想解決什麼問題?
- 為什麼要解決?
- 結論是否回應了該問題?創新點是什麼?
- 研究方法合理?可重複?
- 主要結果有哪些?完整和準確?
- 討論部分是否透徹分析?
- 研究局限性和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我的經驗,在起步階段,千萬不要多讀,而是要在精挑細選之後精讀3篇左右,並把每篇論文的主要部分總結成ppt,並找到相互聯繫點和啟發之處,不懂的地方找引用的參考文獻或其他資料去擴展閱讀,有疑惑之處發郵件問通訊作者。如果每篇讀完都沒感覺,都覺得作者講的真好,那基本上就是你還沒有讀透論文!
要讓閱讀文獻不再枯燥乏味,就要從單一地reading論文拓展到全局了解下的參與式閱讀(engage reading),在有效策略指引下,知人(作者)知事(論文內容),才有利於提煉優秀的科研想法。
首先,自己專業具有重要意義的paper一定要讀,跟讀教科書一樣地去讀;
其次,大佬們寫的review也要認真讀,然後把裡面重點的引用找出來認真讀;
以及,boss推薦的paper一定要及時認真讀完,這樣才能跟boss談笑風生~
自己找的paper,根據相關性、影響因子等快速讀。讀完根據創新性、實用性、具體方向等等分個標籤,保證以後需要時能快速找到。
需要認真讀的paper,就從頭到尾認認真真讀,順便把一作二作通訊的名字都記一下。引用的文獻多半也要過一遍,主要作者們的paper也過一遍。
快速讀paper,先看abstract,再看圖,最後看conclusion。如果覺得有價值就回頭好好把methodology等細節讀一讀。
跟a4紙差不多大的屏幕,還能直接在上面手寫標註,簡直不要太爽。支持各種dropbox,google drive, one drive。反正目前我已經放棄列印paper讀了~
讀PhD是讀什麼,讀的不只是知識,是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所以,請先從文獻調研做起。
- 首先,在你對此領域完全不了解的時候,好好看幾本專業入門書籍,打好基礎知識。否則去搜前沿論文也看不懂,白費時間。
- 有了基礎知識之後,認真學習一款專業文獻管理軟體,我自己用的Endnote, 科學研究先是系統地研究前人已完成的工作,再是科學創新。強烈反對使用Google scholar搜文獻然後列文件夾的方法,長期以來必定浪費不少時間(文獻作者,年份,雜誌等信息不一目了然,然而剛做研究的同學圖省事大多使用這種方式)。Endnote附帶的搜索功能可以直接連接各種資料庫,搜到的paper一鍵自動進入文獻管理和pdf下載,真的好用。
- 下面介紹如何切入該領域
- 以Endnote為例,第一步關鍵詞搜索 Review (你的領域),可以分很細,控制關鍵詞使結果只出現30篇以下的文章,然後,基本全精讀。綜述基本都是最為精華的文章,在有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可以幫你建立對該領域的模塊化了解。
- 完成第一步之後,你應當對你所研究領域的關鍵詞有數了,以幾個關鍵詞搜索,控制10年以內,篇數300篇左右吧,盡量精讀吧。
- 關鍵詞可以稍微放寬,3年以內搜,關係不大泛讀,關係大的精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科研閱讀的廣度也很重要。
- 入了門之後請下載各大雜誌的app,等車的時候,拉屎的時候,排隊買飯的時候,像刷微博,知乎一樣的刷各大雜誌的新paper,看個大概就大有裨益。
- 不建議天天都精度paper,但是泛讀是必須的,開題之前必須大量讀,確定一個好的切入課題。然後就是隔一段時間要總結科研路線,自我修正,這個時候需要讀大量paper。實驗遇到了問題,先做文獻調研讀paper。
本文針對理工科真正想做科研的人,混子噴子繞道
另外別只收藏不點贊啊.....
歡迎關注或者投稿到我的專欄
新科技科普專欄 科研趣文
科研方法,科研寫作 SCI論文寫作
前言:
-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10分鐘
- 嘗試使用用本文所提到的工具並習得初步技能大概需要7天
- 形成習慣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應用
- 本文結構:前言——過程及技能描述——理念實例——推薦閱讀——更新記錄
----------------------------------------------------------------------------------------------------------------
總論:
- 文獻檢索的前提是情報搜集,文獻閱讀及利用的本質是管理。
- 從文獻閱讀到論文寫作,從理論分析到方案提出到實驗驗證,這些環節彼此交叉,成為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從系統的角度,就是說文獻閱讀和自己的課題、論文寫作、成果轉化是一件事。
方法論:
- 暗時間
- 把時間當作朋友
----------------------------------------------------------------------------------------------------------------
過程概述:查、用、引
1.查(為什麼查、查什麼、怎麼查)
情報(信息)的搜集及獲取,包括質和量兩個方面,選擇合適的搜索引擎能提升效率。
- 通用搜索引擎: Google 學術搜索 、 Bing學術、 百度學術等;
- 專業搜索引擎: Web of Science、Springer等;
- 國內常用: 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等;
- 導航類站點:生物360 學術導航、學術網站大全等;
- 重要的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等。
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之前,不妨使用 AMiner - Open Science Platform來搜索本領域的研究者及其文章,看並思考當前研究者的研究方向的變化趨勢,同時仔細閱讀思考高品質文章中的觀點、思路與方法。
2.有意識且有能力獲取自己心儀的文獻(別忘了這只是一種獲得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去閱讀去思考)
當前的主要途徑有:自己學校(院所)的圖書館、國家圖書館、Balis文獻傳遞、讀秀的文獻傳遞,百度學術的免費下載、Google的pdf語法、小木蟲求助等等。
3.Idea的管理文獻管理與引用(核心是目錄與標籤(Contents and Tags)
呼籲:用免費軟體和開源軟體代替盜版軟體、破解軟體。參考維基百科:文獻管理軟體比較,給自己選一個適合的參考文獻管理工具吧。
Idea管理不妨試試思維導圖
----------------------------------------------------------------------------------------------------------------
Top-Down管理理念在軟體中的應用?
- 音樂管理:網易雲音樂
- 電子書管理:Calibre
- 圖片管理:Picasa
- 文獻管理:Endnote、Mendeley、CNKI E-study等
----------------------------------------------------------------------------------------------------------------
如何追蹤最新研究動向?
- RSS閱讀
- Google快訊
- win10 Cortana學術
----------------------------------------------------------------------------------------------------------------
如何更高效地進行有目的的閱讀?
----------------------------------------------------------------------------------------------------------------
先寫這麼多,後期細節的東西再慢慢補充,歡迎討論。
利益聲明:文中所提到的工具,我都用過。
推薦閱讀:
羅昭峰:《文獻管理與文獻信息分析》
Google語法:如何用好 Google 等搜索引擎? - Google 搜索
由於360雲盤關閉個人雲存儲服務,推薦閱讀里的兩個鏈接均已經失效,不再提供,朋友們可以用文中的方式,自行查找。
----------------------------------------------------------------------------------------------------------------
更新記錄區:
2016 - 03 - 02更新:
- 為文章添加前言,方便大家快速把握文章結構
- 刪除一張圖片,更省流量,方便移動端讀者閱讀
- 文章結構更改為區塊化,可獨立閱讀,可整體閱讀
- 若將題目中「文獻」兩字改為「信息」,本文依然適用
- 管理的理念、檢索的技能是本文的核心
- 更新區置頂,方便更多人思考寫作的過程
- 出於知識傳播的目的,歡迎分享,但禁止演繹
2016 - 01 - 06 更新:
- 理念更新比工具應用更重要
- 80/20效率原則的應用
2015-12-06更新:
- 更新文獻檢索知識的理解
- 添加部分站點及資源鏈接
- 添加了一份學術相關的流程圖
- 更改答案邏輯結構及排版形式
- 如果對您有幫助,請將這份幫助傳遞下去,給需要的人
這半年發現的一個獲取「可以讀的文獻」的技巧,至少對於明清史學習和研究者來講是可以用的:善用「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資料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 。
現在每個月平均大概有二百篇左右的明清史論文發表,質量良莠不齊。對於學習者而言,由於不能準確獲知哪些論文質量較高、哪些論文質量較低,導致往往不能把主要時間用在研讀高水平文獻上。而對於研究者而言,時間非常寶貴,不可能遍歷知網各種刊物。因此其實如果有一個好的平台,每月推送一些相對來講質量稍高的文獻,便會很有幫助。這個平台要滿四方面的需求:
(1) 文章本身質量要有保證,至少要能文從字順、史料運用基本符合學界規範。
(2) 文章題材要「主流」一點,要有相對廣泛的受眾。
(3) 文章要能代表學界前沿。
(4) 最好能提供文本化的版本。
(看起來(2) 和(3) 有一定的矛盾。這必須有權衡。)
簡而言之:我們不僅需要中國知網讓我們能夠下到一篇指定的文獻(「查文獻」),我們還需要一個平台能夠提供一些雖然不由我們指定、但水平較高的文獻供我們閱讀(「讀文獻」)。以前的辦法一般就是刷知網、跟大家勤聊天。這半年發現其實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資料庫的明清史這一塊還不錯。每月推送6-8篇全文,基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都至少會有一篇。可能是顧問編輯身經百戰,見得多了,感覺文章質量還是挺不錯的。而且每篇文章都有文本化的版本,摘錄和整理都方便。
進入網站主頁後,選擇「全文資料庫」選項卡,在學科分類里選擇歷史學-明清史,然後在右邊選擇按時間排序,就能看到它最新的文章了。它2017年5月號的目錄大概是這樣的:
點擊標題即可進入文章的界面:
(下面都是文章內容,就不截了)
而且他家還提供文章的doc格式下載。很適合摘抄進OneNote之類筆記軟體里。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本質上講是個文摘組織。它們每月收各雜誌社寄刊,分發給各個領域的專家審稿,選出若干篇,重新錄入,然後同時出版紙刊和電子版。就我所知很多大學都有訂購二者至少一種,自己買的話也還可以接受(我一直用學校的,沒自己買過,印象里幾塊錢一篇好像)。
最後強調兩點:第一,這是一個精讀文獻的機制,目的是在沒有什麼確定目的的情況下了解新知;它不適用於查閱一篇確定的文獻(你要的文獻很可能沒有全文)。第二,明清史以外的領域,該資料庫選文是否精當,我不能保證。
本文原文發布在簡書:高效率科研神器——駕馭文獻洪流
文獻無疑是目前科研成果的最主要載體。在大家堅持不懈地灌水努力下,現在的文獻是越來越多,大有濤濤江河匯成大海之勢。然而,怎樣才能在大海里暢遊而不迷失方向?怎樣才能在海里釣到大魚呢?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個人的經驗。
1. Readcube——最好的文獻管理器
Readcube是近乎完美的文獻管理器,如果沒有牆而你又是付費用戶的話,它會更完美。
獲取地址:https://www.readcube.com/home?r_c=YH1En
文獻管理器是閱讀和管理文獻的核心,因而選擇一款好用的文獻管理器十分重要。目前主流的選擇包括ReadCube, Mendeley和Endnote。根據筆者自己的實際使用體驗,這幾種文獻管理軟體中最好的是Readcube。無論從美觀程度、功能性、平台覆蓋面上都有碾壓其他軟體的勢頭,缺點是略微有點卡頓。下面我來具體介紹一下它的主要功能和特色。
Enhanced PDF——PDF文件自動識別和強化
目前幾乎所有的文獻都是以PDF格式存在,對PDF文件的處理方式和識別能力直接決定了一款文獻管理軟體的好壞,而ReadCube的殺手鐧正是PDF自動識別。
當我們從期刊網站或者課題組主頁上下載了某篇文件的PDF文件之後,通過Readcube的導入按鈕,將文獻拖動到Readcube界面或者直接定位到文獻所在文件夾,就可以將PDF文件批量導入Readcube。一旦導入,Readcube就會自動識別文獻的具體信息。識別成功的文獻會在軟體界面右側顯示文獻的信息,包括期刊、編號、標題、作者、摘要等等。甚至會顯示該文獻的引用量。這樣,你的文獻就不再只是以PDF文件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信息完備,分類詳細的資料庫的形式存在。管理將更為方便。你還可以選擇將資料庫中的文獻自動按照作者、發表時間或者標題進行重命名,重新保存到指定文件夾中。
點擊閱讀按鈕,我們可以打開增強後的PDF文件。文獻中的所有作者姓名和參考文獻的引用上標都變成了可以點擊的狀態,點擊之後,可以直接跳轉到該引用文獻的下載界面或者作者主頁。而右側的一系列選項卡除了提供了參考文獻列表以外,還提供了很多非常有用的功能。比如Metrics選項卡,以圖表形式給出了該文獻的引用數隨時間的變化。下方給出了具體的引用文獻,直接點擊就可以下載。它甚至還能給出其他引用文獻引用該文獻時的具體描述。這一功能簡直是科研工作者做夢都想要的功能。當我們找到一篇我們感興趣的重要文獻時,只需要結合ReadCube提供的引用和被引用文獻列表,就能夠非常迅速的勾勒出一個文獻網路,一旦在這個網路中發現其他感興趣的文獻,只需要一次點擊(在你的學校購買了相關資料庫的情況下),ReadCube就能夠自動幫你從學校代理連接到期刊網站,甚至能自動幫你下載好,放入你的資料庫。理想情況下,全程不需要任何額外操作。文獻查找和下載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Files選項卡給出了PDF文件在電腦中儲存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如果該文獻有Supporting Information,即使你沒有下載,Readcube也能夠在這個選項卡中顯示,點擊後就可以直接下載。而Cite選項卡則讓你能夠導出文獻各種格式的引用,方便在Word、PPT等軟體中插入。
Recommendations——推薦功能
Readcube另一個核心功能是自動化推薦,它能夠根據你文件庫中已有的文獻自動計算出你感興趣的文獻,推薦給你,同樣只需要簡單點擊就可以下載。而且它可以根據你導入文獻時創建的文件夾,針對性地推薦某一特定類別和特定時間段的文獻給你。這樣你就不需要費時費力地到網上檢索了。
All Platforms——全平台特性
相對於其他文獻管理軟體,Readcube的全平台同步特性非常強大。它幾乎覆蓋所有平台,包括Web、PC、Mac、iPad、Android等等。而且在各個平台上,Readcube的使用體驗幾乎一致,功能性並沒有損失。在網頁版上,Readcube還能夠自動列出文獻中的圖片和圖片標註,方便在閱讀文獻時定位到提及的圖片。
Readcube Web Importor——Chrome插件
Readcube Web Importor是Readcube新出的Chrome插件,付費用戶才能使用。通常,文獻需要將PDF文件下載下來,再導入軟體中才能夠進行管理,這個插件通過在瀏覽器中提供入口,將這一過程進一步簡化。當你打開Google Scholar或者Pubmed的時候,它會在頁面中的每個搜索結果後面直接加上一個按鈕,點擊以後可以直接將結果加入Readcube資料庫。而點擊插件欄上的按鈕,插件將自動識別搜索結果中的文獻,你可以通過勾選你感興趣的結果,將文獻直接批量加入Readcube資料庫中。這樣,你連下載PDF的時間都省了。
關於付費功能
Readcube的全平台同步和Metrics功能是需要購買按年付費的高級版的,高級版還提供一個付費功能是監控特定文件夾,有新文件後自動導入。新用戶可以獲得3個月高級版的免費試用,推薦十個人使用Readcube的話還可以獲得一年高級版。Readcube高級版的正常價格是55美金一年,但是黑色星期五之類的促銷季會打折。至於值不值,各位自己衡量啦。
2. Google圖片——進行直觀的發散式搜索
很少有人會喜歡閱讀滿屏幕的英文,尤其當這些英文中還夾雜著很多字典也查不出來的專業辭彙的時候。但是圖片卻不一樣。優秀的學術文章大多會有簡潔美觀的示意圖。通常情況下,看到這些圖片,你就能夠大致明白文獻的主題。人腦的強大之處在於形象思維和抽象能力。通常情況下,人們更能夠從滿屏幕的圖片而不是滿屏幕的文字中發現相關信息。從這一點出發,我自創了一種快速查找文獻的方法,那就是利用Google圖片。Google圖片搜索的優良演算法能夠很好的將相關或者近似領域的搜索結果顯示到一起。而且針對單一圖片,能夠進一步展示類似圖片。並且,相對於其他搜索引擎,我個人感覺,Google給予學術結果的權重更大。
下面我們以Self-assembly為例,來看看怎麼利用Google圖片搜索學術資料。
我們可以看到搜索結果基本都是簡潔明了的學術文獻的示意圖。大部分圖片我們不需要看注釋文字就可以大致猜出它要表示的內容。點擊排在前面的一幅圖片,這幅圖片來自nature網站,圖片標題下方給出了圖片的文字描述,我們可以根據描述進一步理解圖片表達的意思。而文字描述下方,Related images給出了類似的其他圖片,我們不需要離開當前頁面就可以進一步查看。而點擊View More,我們就可以查找和當前圖片相關的其他圖片,注意,這時候新的搜索是以圖片為基礎,而不需要輸入關鍵詞,也就是說Google可以根據你感興趣的圖片自動幫你聯想關鍵詞。這樣你就不要煞費腦汁的去思考用什麼英文單詞來搜索了。
這一系列看似簡單的功能,實際上使得我們能夠以一兩個關鍵詞為出發點,極其方便的構建一個龐大的搜索網路,而整個過程中,所有結果都是以圖片形式呈現,你甚至不需要輸入文字,只需要點擊滑鼠就行了。你所有的注意力只需要集中到對圖片想要表達意思的抽象判斷上。這無疑讓查找文獻的過程變得極為高效和簡化。
相關插件
搜索結果圖片中,前面的一排方形文字是安裝了Chrome谷歌搜索優化插件之後顯示的關鍵詞進一步精確化的建議,它能將原來網頁搜索結果上方的搜索建議進一步細化,並且以更美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以相同顏色表示相同類別的關鍵詞,方便識別。
同時推薦安裝Power Zoom圖片放大插件,按下Ctrl鍵,滑鼠移過圖片的同時可顯示該圖片的全尺寸放大圖。
3. 文獻訂閱
自從被Google拋棄之後,RSS訂閱服務似乎漸趨沒落,使用者越來越少。但是由於科研領域的特殊性,RSS在科研領域還是有它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在文獻推薦方面。這裡,我介紹兩個新穎的RSS文獻推薦和訂閱服務。
一覽閱讀——新時代的最佳RSS閱讀器之一
作為一款本土應用,一覽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存在。它界面簡潔美觀,提供瀑布流式的瀏覽方式。而且它自帶頗為豐富的訂閱源,除了可以訂閱專業學術期刊網站外,還可以訂閱很多泛科學領域的知名網站,如知乎、果殼等。可以說是目前國內RSS閱讀器最好的選擇之一。
SciReader
SciReader是專註於學術領域的免費文獻個性化推薦服務。它的主頁面提供三個基本功能,一個是根據你設置的關鍵詞和興趣領域推薦相關的最新文獻給你,可以自動發送到你的郵箱,第二個是在tweeter上討論最多的文獻,第三個是來自Science Daily上的學術新聞。見面美觀簡潔,功能實用,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服務。
4. 瀏覽器插件
除了獨立的網站和軟體之外,有一些優秀的瀏覽器插件也能夠給我們的學術生活帶來很大便利。
Wiki2 or Wikiwand
Wiki2 和 Wikiwand 都是維基百科美化和功能增強插件。維基百科是目前最為龐大的網路百科全書,儲藏了海量的知識,但是界面卻略顯簡陋。這兩個插件的主要作用是給維基百科穿上漂亮的衣服,同時提供鏈接預覽、頁面收藏等增強功能。兩者的界面風格幾乎是兩個極端。Wikiwand是灰白色調為主的現代風格,提供平板和手機客戶端,而Wiki2非常絢麗多彩,並且,Wiki2在每個維基頁面還集成了Youtube搜索功能,能自動在維基百科頁面中插入相關的Youtube視頻。筆者個人更喜歡Wiki2。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各位自己選擇一個更順眼的吧。
Google學術搜索按鈕
這個插件是谷歌公司官方出品的,功能非常實用。當你打開某個期刊的文獻頁面的時候,點擊這個插件的按鈕,它能夠自動顯示頁面中文獻的谷歌學術搜索結果。如果有免費的PDF提供,就會有一個綠色按鈕,點擊即可免費下載文獻,不需要你的學校購買相關的資料庫。點擊引號還可以直接輸出參考文獻的引用,非常方便。
5. 寫在後面
必要的硬體升級
如果你的電腦還用著2G內存和機械硬碟,那麼這篇文章其實對你不會有太大幫助。因為相對於優秀軟體帶來的便利,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令人不悅的卡頓。如果你無法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情,效率的提升就無從談起。我強烈推薦你升級到8G以上內存,並且至少將系統盤換成SSD。即使你的老闆很摳門,需要你自己掏這筆錢(500元以內)。
另外,如果你需要經常碼字,我推薦你給自己裝備一個機械鍵盤,它能讓你愛上打字的感覺。
付費軟體的價值
大部分好的軟體是免費的,但是它們的增值服務是收費的。這也是絕大部分優秀軟體公司的生存方式。中國用戶在使用這些軟體的時候,很少考慮購買增值服務。也有一些即使有購買的意願,也會受到支付渠道的限制。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增值服務,但是我希望當你真的需要的時候,不要猶豫。
我寫過一些相關文章,推薦給大家:
- http://www.jianshu.com/p/d09838e9b72c
- http://www.jianshu.com/p/f411bcf5d664
- http://www.jianshu.com/p/6bf14803dc99
- http://www.jianshu.com/p/851100273d7a
怎樣讀文獻
1. 目標:漫無目的則毫無效率,抓不住重點才效率低下。選題之前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迷茫狀態,不知從哪入手。胡亂看了大量文獻,卻不知所以然。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同行的啟發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入門就從這裡開始。即使導師不導,沒有定題,自己也要先設定一個具體的問題看文獻。不管你將來做不做這些東西,總比沒有目標好得多,保證有收穫。科研的一般法則是共通的。
2. 層次:對於一個具體的課題來說,相關文獻分屬於三個層次: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課題。例如有人研究幹細胞定向分化治療帕金森病,對他來說,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領域是帕金森病的幹細胞治療,研究課題是某種物質誘導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看文獻時要分清手上的文獻是屬於那個層次,這決定你對它要掌握到什麼程度。研究方向層次的文獻:一般涉及,基礎知識,學科水準,了解當前重大進展與趨勢,達到專業人員水平;研究領域層次的文獻:了解焦點與熱點,已/正/將進行的課題,達到專家水平;研究課題層次的文獻:要全面,了解歷史、現狀、展望、主要方法、手段,達到No1專家水平。正確分辨文章的層次,才能把精力用到點子上。
3. 形式:廣義的文獻包括可以閱讀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書、專著、會議摘要彙編、期刊、網頁、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應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書;要參考大鼠腦立體定點陣圖譜,最好是看專著;要知道最新進展,最好是查閱期刊;要了解別人的研究動向,最好是參會或看會議論文彙編。不要找錯信息源。
4. 程度:對文獻的熟悉程度不同,閱讀文獻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學習式閱讀,逐字逐句,搞清細節,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最初的十幾、幾十篇要精讀,精華的幾篇甚至要背誦。老手搜索式閱讀,已熟悉各種研究的常見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夠迅速提取關鍵信息,把握思路,經常不按常規順序閱讀。有人看圖說話,有人辨數識字。高手批判式閱讀,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所在。實際上沒有一篇論文是無懈可擊的。新手要穩,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研究生、導師和審稿人,但認真鑽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實現從新手到高手的嬗變。對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式。
5. 矛盾:文獻讀的多了,腦子裡塞滿了信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而無所適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循證醫學劃分臨床試驗證據的等級;同理,我們看文獻也要重視實驗證據的強度。發現矛盾,是第一步;找出異同,是第二步;思考解決,是第三步。從相互矛盾的結論推導中發現矛盾的根源,此時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維定勢,從原始的科學問題出發,"無招勝有招",真正是到達另外一種境界了。何必翻譯外國人的綜述謊稱自己的綜述?何必重複別人做過的實驗謊稱自己的思路?我個人在寫演講稿或者論文時的步驟比較簡單。對於我個人來說,非常高效。
準備工作,是拿一個空本子,一隻筆。
閱讀前,首先有大概的輪廓,自己要給自己提問。感興趣的問題。
在閱讀任何文獻時,關於自己專業的,統一用筆記下來,然後後面寫上文獻編號和作者。
不會只看一個,而是大量的看,一旦遇到自己沒把握的詞,一定會延伸閱讀,會查字典,一直到全部弄通為止。
這個過程全部用筆記下。
然後看看自己到底寫了什麼東西,重新歸類,順序整理,並且總結。和解決問題。
我的書桌上有兩台電腦,一台閱讀,一台是iPad Pro,專門用來查各類生詞和延伸資料。其次就是我說的筆和紙。列印出來讀,比盯著屏幕看爽多了!
基本的事實是:人的精力有限,文獻海量,以有涯求無涯則殆矣。
基於以上事實,實踐的原則是:以問題為導向,把文獻當做說明書讀,挑自己需要的看。
具體實踐時需注意:一、熟悉論文體例;二、看的同時要寫,輸入與輸出要平衡。
三大核心能力:一、語言能力;二、檢索能力;三、「想方設法偷懶」的能力。
大家都對「想方設法偷懶」很感興趣。在下就做一個簡略的說明:
首先,「想方設法偷懶」這樣的提法是一種比較討巧的提法;
其次,「偷懶」的本質是在紛繁複雜的資訊中快速找到極少量有用的內容,去除意義不大的內容;
第三,「偷懶」能力的獲得與提升需要許多看似與讀文獻無關的能力的培養與鍛煉;這些鍛煉包括但不限於:保持平和、準確歸納自己的問題、靈敏而細緻的體察。
利益相關:無線通信在讀博士僧。最近三個月怒看過100+篇某topic文獻,就快速入門和閱讀的一些經驗分享一下。
1.topic快速入門:
如果能找到survey/tutorial 一類的文章,如Luyao Zou 所述,這種文章一般有50+頁,參考文獻可能就有100+篇,通讀耗時且痛苦。這種文章一般仔細閱讀完introduction部分,就可以弄清楚,此topic的時效性和前景如何,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未來值得研究的方向有哪些。現有的進展有哪些分支,在大腦建立一個樹形結構,把每一個問題放進去,那麼一個全局的認識就建立了。這個時候,根據自己的基礎,也基本能明確自己可以在那些地方填坑了。
另一種情況,就是topic時效性特彆強,還沒有類似survey/tutorial的文章,那麼就需要自己動手找文章。參考引用數,作者水平,發表刊物水平,基本可以鎖定幾篇文獻。這個時候,重點讀這些文章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對比著讀,也是能很快的建立一個宏觀的認識。
2.文章閱讀順序:- 個人方法:
Abstract—&>introduction—&>system model/equipment/assumptions—&>conclusion—&>experiment/simulation—&>method
Abstract:可以對作者的motivation/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初步認識。
Introduction:這一部分就像一個導航圖,先告訴國家的概括,然後到關注的城市,再到落腳點,也像一隻管道,從寬廣的海域到最後的支流,可以細緻的獲取:
system model:作者假設的條件是什麼,和平常的文獻不同在什麼地方,為何如此假設,合理性如何?
conclusion+experiment:文章得到的結論和實驗數據互相參照,可以更好的理解結論。
method:經過前面幾部分的篩查,覺得需要深入閱讀,可以再閱讀此部分。
需要創造性提問:首先自己想想下,如果是面對同樣的問題,如何設計method解決問題;
批判性提問:為什麼要作者選擇這麼做,本質的原因是什麼,是否合理,存著什麼缺點。。。等等問題。
- 像審稿人一樣閱讀:
找到In this paper, 作者到底what does he/she/it 弄啥嘞,然後introduction找到具體的做法介紹,接著在主要內容中找到相應的支撐,最後看實驗和模擬印證結論。
3.精讀/略讀的劃分:
增量閱讀,已知的部分一眼掃過,困惑的地方仔細品味。
提兩個小經驗吧,限於化學材料之類的領域。
1、綜述類文章,不管發在多好的雜誌上,只要作者超過4個人,質量基本都不會有保證的。要是作者有七八個其中還有一半以上中國人,那麼基本確定要麼是剛入學的新生為了入門寫的完全不靠譜的文獻總結,要麼是七八個人一人寫一塊兒拼在一起的,有很多綜述甚至寫的人都沒做過這個領域——這個我見識的多了,真是害人不淺。現在綜述類文章只看領域內特定幾個人牽頭的了。
2、材料類文章水太多,除非你對合成類感興趣,否則那些不講機理只講效果的文章隨便瞄一眼就算了。新材料類應用那一塊兒作假的太多了。
具體需要自己練習,我自己的經驗:
1. 聽老師的推薦很重要。好的老師永遠是該讀什麼不該讀什麼最好的指引。
2. 重要的文章讀兩遍(至少)。讀第二遍永遠比讀第一遍更有收穫。
3. 學會放棄。讀到一半或者開頭1/3覺得很沒有意思,果斷放棄。不要有什麼已經開始了,讀完總是更好的這樣的想法。時間寶貴,沒時間浪費。如果想要 adapt 文章中的技術,
一定要仔細讀!不要略讀!
一定要仔細讀!不要略讀!
一定要仔細讀!不要略讀!
一個之前被「略讀(skim)」坑過的科研工作者路過。
Update 11/26
看來還是有不少搬磚同仁的,過百贊就更新一個實戰版教程哈,雖然網上已經能搜到不少教程了,但是感覺還是主觀感受居多,還不能說明這個軟體的強大之處,實操說明一切喲
學會用Histcite,可以讓文獻閱讀事半功倍
以下回答包含大量個人偏好,請謹慎閱讀。。。。。。。。。。。。
==================================================================================================================================================================================
說下我讀prl和prb理論文章的一般過程(也包括其他一些比如epl,epjb等等等非主流期刊。什麼?你說中文期刊?那不是幼兒園讀物么?)。僅限我自己的課題領域。
有些經典是可以細讀的,比如BCS得諾獎的那篇超導的文章,比如Nambu那篇,比如Anderson的那篇,比如俺偶像Dirac的那些篇秋水文章,比如張首晟早期的文章等等等等。
對於讀文獻,個人覺得因學科的不同、個人偏好的不同,讀文獻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上面有很多朋友提到了文獻管理軟體的運用可以事半功倍,本人也很認同,但怎樣來評價讀文獻的最終效果呢?個人認為所讀的文獻首先能夠對自己的研究有所幫助比如能夠誘發讀者的靈感,使讀者產生新思路;然後,將文獻的內容徹底的消化,作者為什麼那麼做?他的貢獻在哪裡?他是怎麼個邏輯?他是怎麼做到的?他的局限性在哪裡?自己能做嗎?經過這些思考,轉化到自己的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成果,在這過程中或許會發現需要讀更多相關的文獻來支撐自己的研究,這樣不斷延伸,在讀文獻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科研成果,然後也成了別人讀的文獻。
再補充一下關於文獻管理工具的看法,其實它們只是便於文獻的管理,難得是讀好文獻,即使整理文獻千百篇,不如用心讀三五篇,不要本末倒置,當然文獻管理軟體能夠幫助梳理文獻,編輯文獻,但歸根到底還是要讀、要拿出耐心和毅力來讀。
還有一點,讀文章也不是追求數量,也不在於跟別人說自己讀了多少篇top,主要是選擇領域內主流期刊與自己相關的來讀,二八定律同樣適用於讀文獻,避免讀了很多沒有實質性幫助的文獻,建議對文獻精選,然後列印出來,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來讀,日積月累或許會有所收穫。
個人見解,作為交流討論。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與重大科學發現失之交臂的例子?
※既然現實世界是非線性的,那麼線性方程和線性規劃能解決的問題豈非太少?
※夢裡有沒有顏色?
※物理算玄學嗎?
※以下九張圖分別是什麼?我知道有的是水晶,有的是碧璽,怎麼區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