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 何時 下決心成為心理諮詢師的?

心理諮詢師路漫漫


心理諮詢師從來不是一個「光鮮」的職業,甚至很多時候不被周圍人理解,會面臨很多阻力。簡單心理曾經向平台的四百多位諮詢師徵集過「你是在哪個時刻,決定成為心理諮詢師的」,收到了上百份回復。一位諮詢師告訴我們「真正讓我成為諮詢師的是一顆真誠、敏銳、柔軟而堅韌的心」

以下是我們整理過的來自簡單心理諮詢師們的答案,這些故事也許可以為大家更溫暖、更細膩的展現諮詢師與心理諮詢結緣的奇妙契機。也希望這些分享能夠給想成為諮詢師的你帶來力量,勇敢堅定的追求自己的理想~

@楊薇
有一天,老師說:如果我們什麼都做得恰到好處,那麼就沒有機會學會新的事情了。說完,我見他,75歲筆直的身材,拄著拐杖離開,堅定而有力,有種叫生命力的東西,晃瞎了我的眼。於我,這個職業代表我生命力所在。於來訪者,這個職業讓我遇見更多的生命,就感覺,不枉此生。

也許是因為一部電影……

@李昂
從小時候看《成長的煩惱》開始吧,覺得The Seavers一家真的太酷了,爸爸從來不用出去上班,在家裡面有自己的工作室,真棒。後來知道人家那工作叫心理諮詢師就開始心生嚮往,感覺Seaver爸爸溫文爾雅且暖人心脾,好想成為那樣的人。當時的想法只是一個夢吧。後來干這行以後,也想過改行,因為掙得少(笑)。

真正下決心不改行,做這個是在2011年時,那是我入行的第三年,還不是特別有經驗和自信,總覺得這個行業不像其他行業,比如建築業那樣實在。我無意間聽到我的一個來訪者關於我的評價,他說李是一個非常好的諮詢師,因為他真誠的理解人。

我突然間發現這個原來職業能夠帶給你的視角,是任何一個其他職業都帶不給你的,也許我們不能真的蓋一個實實在在的大樓,但我們能看到的是最真誠,最至美的「人」。一下子好像有種內心頓悟,亮堂堂的感覺,就不準備換職業了。

@陳厚愷
我小學的時候看了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 這部電影,對影片里心理諮詢師的角色感到新鮮(和別人說話竟然是一種工作);而高中時看了潮浪王子(Prince of Tide)對於片中治療師對一個受苦靈魂的支持與陪伴更是深得我心,當然其中也有我個人的特質與家庭成長背景的影響,但大概都是在同一個階段成型的。我大概是個幸運的人,很早就知道自己要走諮詢師這一條路。

@龍琪斐
讀高中時,看電視劇《世紀之戰》,覺得裡面的心理諮詢師是很有智慧的人,就想做一個心理諮詢師了。

@何良
小時看過一部電影:一位小男孩坐在死去父親的身邊不願離去,讓警察很為難,這時一位女士來到他身邊,問他,你為什麼留在這裡,小男孩回答說:因為擔心爸爸冷,於是她把自己的大衣批在他父親身上,告訴他:這樣就不冷了。很順利的帶走了小男孩。可能從那一刻開始,我的潛意識替我做了這個決定吧。

也許是因為一本書……

@孫平
大三的時候,讀了霍妮的《自我分析》,開始動手分析自己的夢境。領悟到一些東西以後覺得蠻痛苦,但一周以後卻異常輕鬆:頓時覺得心理諮詢是一個會讓人有暫時苦痛,卻能獲得長遠解脫的療愈型職業。遂從之至今不悔。

@李姝軍
幾乎是「沒有決定」的一個自然的過程,就在學習心理學時,心裡就是這個藍圖。 如果非要找到一個節點,或許可以回溯剛初中看到《夢的解析》吧。

@閆煜蕾
上高二時看過一本書,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雖然不能完全看懂,卻被潛意識深深吸引了,決定高考志願報心理學,將來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去探索人類靈魂深處的奧秘。

@孫明遐
看完弗洛伊德傳……

@陳雲梅
發現看這類專業書一點也不覺得枯燥的時候。

也許是醫生轉行……

@張慶
2003年,一次聚會,聊到我不再做兒科醫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認為很多時候醫學是無力的,心理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朋友說:那你可以去做心理諮詢師啊,一扇門打開,我便堅定的走了進去。

@葛毅
我曾在腫瘤科工作,一直想:若是我被診斷癌症,該是怎樣的心情?悲催的是:它發生了。幸運的是:次日證實是誤診。體驗到從雲端墜入地獄,又返回人間,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學習心理學呢?

@張光毅
在做精神科醫生的過程中體會到單用藥物的局限性時,前輩介紹認為心理治療可能會成為幫助病患的另一種要手段,開始想學習心理學,差不多有12年時間了。後面自己培訓的受益和病人的信任在鼓勵我不斷前進,一直充滿了對心理世界的好奇。

當然,也有程序員轉行……

@白雲波
做了七年的程序猿,三十歲陷入強烈心理危機,下決心轉行,把所有可從事的職業羅列出來,用加權法計算選擇,當聽說世上還有這麼一個職業時,心裡就再沒其他:我要當一個心理諮詢師!緣分吧。

總之,都是因為愛啦~

@劉婧恆
在紐約學習心理諮詢的時候,我因為各種壓力,孤單抑鬱,覺得自己哪哪都做不好,面對我的督導師大哭,他溫柔而堅定地對我說: 「What we can do is limited. That』s why we are human and become fantastic counselors.」

@曹曉鷗
那年,作為大學理科新生,沮喪地發現自己根本不屬於那個星球,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和從事有熱度的科學,當進入心理諮詢的世界,我找到了自己的歸屬。那一刻,我選擇了心理諮詢師這份終身的追求。

@宋鑽豪
記得在6、7歲時,我看到一塊大石頭,出於好奇想知道它下面是什麼,於是推開了它,突然間,無數的蟲子四處奔跑,極其壯觀!我永遠記住了那個瞬間,在平靜表象下有著如此巨大動力的瞬間。正是這個迷人的瞬間始終吸引著我去探索和理解人類內心神奇的世界,就像當年那個推開石頭的好奇的小孩。

@張傳利
決定往往不會來自一刻,而來自於有意識無意識的漫長醞釀。真正讓我成為諮詢師的是一顆真誠、敏銳、柔軟而堅韌的心。

@彭靜
在初中時,我遇到困擾去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做諮詢,我的諮詢師(一個頭髮花白的老爺子)對我說:」你值得被喜歡.』』的那一刻

@徐娟
兒時,在媽媽向我傾訴、小朋友拿我當知心姐姐說悄悄話,我從中體會到快樂或是傷心的感覺,那時候可能就註定了我會要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吧。呀,老太太說不要在背後「黑」人家,知道做媽媽的是要多聽聽孩子的心。嗬!

@李嚴
心理學似乎一直都對我有奇異的吸引力。上大學的時候就有心學習心理學,但記得那個時候心理學好像都屬於文科,所以我這個理科生只能望洋興嘆了。從大學到工作,心理學在我的生活中似乎總是一個影影綽綽的背景,不那麼重要,卻也從未淡出過我的視線。直到在工作中真正接觸到了心理諮詢工作,這個背景就一下子變成的引人注目的前景。似乎就是這麼水到渠成的走上了這條路。

@殷一婷
在我的個人諮詢中體驗到,心理諮詢可以在很深的層面影響和改變一個人。

@沈秀瓊
記不清從何時起,逐漸萌生期待,期待可以幫到更多人在歷經生活的坎坷後,依然熱愛生活。

@溫翠芹
從記事兒起,我就是一個很專註的傾聽者。知道了心理諮詢這個行業後,很自然就走進來了。

@王繼堃
高中時,有一次同學不開心時陪她聊天。次年的新年時,收到她的祝福賀卡,感謝我那次與她的聊天,很好地幫助了她。心中深深的感動。助人,並快樂著。

@王健
20多歲時,周圍很多人都願意和我談他們的「隱私」,我想:能不能在更高的層面上給予他們幫助呢?於是到處找可以學習心理學的地方,開始正規的心理學歷教育學習,雖然那時我已醫科畢業,在從事病理診斷工作了。

@王雪岩
在成為媽媽的的那一刻,突然發現心理知識對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

@秦琳
開始學心理學是想解決自己的困惑。一次與諮詢師的談話讓我意識到:人的痛苦更多是心理感受而非生理問題。他說:有誰沒受過內心的折磨呢? 一句簡單的話讓我流淚,那時起我決定將心理諮詢作為職業進行下去。

@路梅
在我的人生陷入停滯和迷惑的時候,生活與職業都一團糟,我找不到方向,我想脫離困境,就遵從自己一向的興趣重返課堂,重新開始。

@賴彗臨
小學的時候就有想過,那個時候經常生病住院,大人和醫生雖然很照顧我,但都是照顧身體多,不太知道撫慰病人的心理,那個時候開始有這個想法長大以後要作照顧病人心理需求的工作。

@郝紅霞
源起也許是高中時代對人的好奇,為什麼這個人是這樣的,那個人是那樣的呢?確定想做諮詢師來自我在被分析中的體驗:了解和理解自己是如此的痛並快樂的事。

@陳一格
在大學的時候,有人問我對什麼最感興趣,我逗趣地回答他們:「人!」轉念,自己才恍然大悟,確實我最感興趣的事情正如同心理諮詢一樣,陪伴「人們」探索他們的內心。

@陳小燕
我的有些特殊的成長經歷讓我從小就對人性充滿了好奇,成年后豐富的人生體驗也幫了我,我的第一任督導老師Dr. Deborah Steinberg對我說過,「You are born to be a therapist.」.

@魏湘
我從小就在尋求一種內心踏實的感覺,直到我了解了這個工作的內涵,體會到了那個心靈連接的愉悅,被人理解的幸福,我在想也許我也可以通過這個方式與更多的人深度溝通,在他們痛苦時,可以被看到,被理解到,可以踏實地存在著。於是,那一刻我決定了。

@柴欣
畢業以後選擇成為心理諮詢師一方面是因為喜歡這個當初所選擇的專業,另一方面是想努力把興趣變成一種職業。而之後陪伴越來越多的來訪者,見證他們內在真實的自我,讓我體驗到能夠在人性深處與他人相遇是一種喜悅。

@徐永煒
當我發現自己通過心理諮詢獲得的成長真的可以讓我更自由更有幸福感,我決定要用我學到的來幫助更多的人。

@林菲
當發現身邊的人遭受痛苦和無助,無法走出困境時,才明白心理健康多麼的重要。

@東美
一個人成為怎樣的人有很多因素決定,有些時候內心的感覺會告訴自己:對,這就是我要做的。大三上心理諮詢課的時候,老師說「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當事人的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那一刻感覺很感動,覺得這就是我要做的。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來找我們玩!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這裡哦~ 在線心理諮詢_心理測試_心理學知識 - 簡單心理


謝謝 @簡小單 的邀請

我的經歷里,其實沒有某個特定時刻做決定,而是最初有一個模糊的意識,然後隨著一段又一段的經歷,不斷強化了我的興趣、信心和投入。

比如大三的時候參加了一個團體治療的工作坊,當時我只是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去打雜,但是在模擬的階段卻被鼓勵去扮演小組leader的角色。在這之前我沒有任何臨床經驗,也沒有見過別人做個案或者小組。那是一個全是中年人的場面,都是女性,小組設定的主題是婚戀問題互助小組。20分鐘的模擬結束之後,我全身汗濕透,攤在椅子上站不起來。當時真的給嚇傻了,但是後來想想,很喜歡那種體驗。

比如大四的時候回四川做汶川地震的賑災志願者,沒有做個案,但是和很多倖存者交談。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苦惱和問題,甚至都來不及談自己的心理狀況。而我至此也沒有任何個案經驗,他們感到無力,我感到更加無力。但後來想想,那種體驗給了我很大的激勵。

比如我做的第一個個案,是碩士實習階段,來訪者自稱有邊緣人格障礙,很緊張和焦慮,而我比她還緊張焦慮。個案結束的時候,一摸後背又是汗水濕透。但是後來想想,那種體驗讓我對這行業充滿期待和好奇。

比如我的第一個長期來訪者結案,最後一次諮詢結束後我們握手告別,我看著他的背影,目送他一步步走遠,然後關上辦公室的門。然後我面對著門站了很久,我知道我未必真的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能夠在另一個人的生命里留下一些東西,讓他能有一些不同,那種感覺好像和天堂很近。

後來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體驗。這些體驗未必都是十分順利和開心的,但是卻激勵和啟發了我。我不排除在未來某些時候,我會遇到一些事情對我做諮詢師的想法有消極影響,甚至讓我放棄這個行業,但至少現在為止,我的人生和職業之路上,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正向激勵,而這些激勵,就是決定我在當下這一刻,特別喜歡這個職業的原因。


謝謝簡小單的邀請!

一直蟄伏到我的人生經歷能夠覆蓋大多數人的人生經歷,一直等到我的痛苦能夠轉化為別人的養分,一直自省到我的個性圓融能夠包容大多數的不幸與苦難的時候,我才決定做一個心理諮詢師,我要讓人們體驗做一個真正的有主體意識的人的滋味。


高中時,我斜下鋪的室友抑鬱發作,送到醫院後自殺了,他走之前我送了他一件衣服(冬天,他家裡很困難。)他留給我一本希特勒傳,午休時躺在床上看這本書,突然就想,我要成為心理諮詢師。(我文科生學不了醫。)


儘管我已經從業幾年了,但我依然不覺得我已經下定決心這輩子只做心理諮詢師。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放下普度眾生的願景;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放下懸壺濟世的情操;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放下對它的熱情;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放下靠它成名成家的願望;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放下靠它一夜暴富的幻想;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放下助人為樂的衝動;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能夠忍耐它的寂寞;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能夠忍耐治療失敗的挫折;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能夠忍耐欲哭無淚的悲傷;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能夠忍耐一無所知帶來的恐慌;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能夠忍耐不知所措的無力;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能夠忍耐每一分鐘的沉默;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可以接受需要接受照顧和幫助的,首先是我自己;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可以接受在找我的人中,我只能幫助一小部分;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可以接受我不是我的病人的救世主,只是ta的生活的一個目擊者;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可以接受大量的培訓需要的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支出;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可以接受對它的缺陷的討厭,甚至是恨;
我依然在等待,在自己內心裡,可以接受

洗盡鉛華之後,能夠看到這個行業真實的樣子,感受到腳踏實地的踏實,發現自己依然對它充滿熱情,願意為了做好諮詢工作不懈的努力付出。那時,我才能夠確定,是我自己做的決定,做一名心理諮詢師;而不是被歷史大潮、社會趨勢、我生活的周邊環境,我自己盲目的熱情,機緣巧合甚至只是習慣所裹挾,才做了這個職業。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那會是在什麼時候。


沒有下決心。
心理諮詢師是全心全意的。
這種覺悟讓我尊重和保護。
多數時候,我稱不上心理諮詢師。


抑鬱時,被無理的情緒包裹得密不透風,找不到出路,沒人理解我的那一刻。

去醫院拿葯坐在公交上,看到窗外小女孩燦爛笑容,控制不住地哭泣,為什麼別人能活的這麼開心,我卻要活得如此痛苦,無數個追問為什麼那一刻。

從困境中走出來時,看到還在掙扎彷徨的人,回憶起以前的自己,就想過去給個懷抱,這麼久了,你一定很累很累吧,來,在我這躺會休息吧。

目前還不是心理諮詢師,但是在為這個職業努力著,家境一般,知道心理諮詢師耗費大量錢財、精力,但是還忍不住想為之而奮鬥。心理諮詢於我就像虔誠的教徒對於接納他們的宗教而言,帶給我歸屬感與認同感,我想把這份感覺分享給更多的人。


曾多次與師弟師妹及學員們分享我的心理路,其實說起來可笑,因為我從未考慮過多,只是混啊混啊就這樣了。

高考選擇專業時,從未考慮過多,由於年少好奇,只想著選擇冷門專業,殯儀館化妝師和心理諮詢,因為從小怕鬼,所以選擇了心理諮詢。

大學都是考證混日子,心理專業必然要考心理諮詢師證書,同學們還在補考心理諮詢師三級的時候,一不小心,二十歲考過了心理諮詢師二級。(考過後,政策馬上嚴格了,不滿二十八周歲不可報考二級。)實習期碰巧某心理專家收徒弟,於是拜在其門下研修。(其實當時只是為了有個地方可去。)

不知為何,在心理方面小有悟性,一不小心,越學越多。於是乎,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總之,從未下過決心,依然走在路上。


在交了好幾百塊考試報名費之後。


當發現沒有人可以聽到我內心的聲音的時候,我想做一個能聽到別人內心的聲音的人。


最好的自愈就是幫助同樣的人渡過難關


對自己的好奇,對人性的好奇


不邀自答。

因為一本書「危險方法」,裡面收錄了大量卡爾榮格,弗洛伊德等人的書信,當然還有浪漫又危險的榮格和女病人斯皮爾賴因的羅曼史。
感覺這是個非常有趣,而且現實中能幫助到他人的職業。
後來就考了資格,現在還在路上。

-----------------------------不負責任的分割線------------------------------

其實還有個我一般不說的原因:

我海外留學期間,認識了H。
第一眼見到他就覺得怎麼有這麼英俊的男生。
後來和他慢慢接近了,知道他有精神病史,雖然經藥物治癒,仍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惑。
H很特別,我為他心疼的時候,他卻說沒關係,得病也是一種必然的修行。
異國戀,最終分手了。
準確說,是因為他才會找著各種精神分析的書看,參見上面的標準回答。

嗯,這只是個拙劣的故事而已。


其實並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卻還是湊了趣。

我已經忘記為什麼想去做一名心理醫生,但是卻在畢業以後轉了行,做起了神經內科。

老實說,很多心理諮詢師,我都不看在眼裡。他們所有的專業知識和分析技能,還需要我去科普。但是心理學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真的需要心理及其強大的人,去剖析自己以後,再剖析別人——當然,我是精神分析學派。

在我剖析了自己以後,發現了很多我潛意識不能承認——即使意識知道,為了精神世界的穩定,潛意識仍舊是否認的狀態——的事情。除了對自己和親人的傷害,真的沒有更多的益處。

所以,在中國現有的培訓條件和沒有強大的精神支柱下,真的不要選擇這個職業,害人害己。


大概是為了治療自己吧。

不過後來發現,醫者不能自醫。
自己不能算是一個心理諮詢師,只是考過了三級的證,以後會跨專業繼續學習。


看到這麼多人都是關注心理障礙和心理干預這方面
我想說我是因為積極心理學而想做諮詢的,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怎樣才能獲得人生幸福並且幫助別人也得到人生幸福是我選擇要做諮詢的目標


青春期就開始為:我是誰?我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我值得愛嗎?之類的主題困惑,開始了漫長的尋找自我同一性的過程,自然而然的開始接近心理學,就像飢餓的人會不自主的尋找食物一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在一次次的選擇中,發現自己把心理學當中職業的對待,慢慢的走向職業心理人的過程。


看上面的答案好感動。在路上


在喜歡的人難過的時候。


2005年一次偶然收看CCTV12的一欄電視節目《心理訪談》之後。


推薦閱讀:

結束心理諮詢後,咨訪雙方再以不同身份見面,諮詢剩下的移情該怎樣處理?
如何在因為充分準備而產生的害怕失敗的壓力與由不準備所帶來的輕鬆之間尋找平衡點?
為啥在心理諮詢中談對諮詢師的移情會那麼困難?
如何修復自己工作/學習的內在動機/內驅力?
總感覺和周圍人越來越脫節,是我三觀不正?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心理學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