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著裝怎麼分層?

天氣越來越冷,做戶外運動時應該怎麼按分層穿衣服?平常冬天穿衣服會類似秋衣,毛衣,外衣這麼穿,戶外穿衣有沒有分層講究?


【戶外服裝分層著裝理念】著重以爬山為例。


進行一些長線戶外活動時,驢子們穿多了怕熱,穿少了吧又怕冷。


出發前,一查天氣預報,納尼,目的地竟然還有可能颳風下雨飄大雪!在變化莫測的天氣面前,著裝如何叫人不頭痛?


那如何分層著裝,能簡單有效地應對各種戶外天氣呢?

▲廣東船頂底

一 分層理念

下面我們就隆重介紹分層理念,也可稱為分層系統,英文為Layer System。它是戶外運動著裝的核心思想,更是治療「衣物選擇困惑症」的中心理論。


分層理念根據服裝的功能將服裝分為三層:內層(Base Layer)、中層(Mid Layer)和外層(Outer Layer)。


其實,分層著裝很早就有了,比如典型的冬裝——內層為合成纖維衣物,中間層為毛衣,外層為羽絨服。然而,現在的分層著裝與其形式而質不同,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強調每一層的功能。

底層,與皮膚直接接觸。主要作用:吸汗排汗,保持皮膚的乾爽,以便形成保溫層。


當大量的汗水集聚在皮膚表面和衣服上時,蒸發汗水將帶走大量的熱。在夏季,這不是問題,但是在冬季時,這就很容易導致失溫。所以底層必須同時具備吸汗和排汗的功能。


比如,底層能夠快速地吸收汗水卻無法快速排出汗水,就很容易導致衣物潮濕,貼在皮膚表面,阻礙皮膚排汗,引起不適。此外,在休息過程中,汗水蒸發會帶走大量的熱量,很容易導致傷風感冒。棉質衣物就是典型的吸汗不排汗布料的代表,所以戶外活動中一定不要穿純棉衣物。


速乾衣是典型的底層服裝。

中間層的主要作用是保溫

防止熱量散失並隔絕外部的冷空氣。良好的中間層應該具備的兩個特性:透氣性和吸汗性。透氣性為汗水蒸發的提供了快速通道,而吸汗性則是能夠主動吸收內層的汗水並將其導向衣物外側,或者是衣物吸收汗水後依舊能夠保持良好的保溫性能。


最常見的中層就是抓絨衣(Fleece),此外美利奴羊毛衣(Merino Top)、軟殼(Soft Shell外層,中間層都會用到),羽絨服(Down Jacket)也是常見的中間層。

外層的主要功能就是隔絕風雨


防水和透氣。防水為隔絕外界的風雨,透氣即允許水蒸氣由內向外的單向通過。這看似矛盾的特質能夠實現,得益於現代紡織技術和塗層工藝,比如狗特斯(Gore-Tex)。


常見的外層就是衝鋒衣,國外稱為硬殼(Hard shell)及軟殼(Soft shell 通常在比較休閑的戶外活動中,用作外層)。需要注意的是,雨衣不能稱為外層,因為它僅僅是防水,透氣就不用奢望了。在徒步時,這會導致汗水無法散失並在雨衣內側凝結。最後的結果就是,帶了雨衣,仍然難以避免「濕身」。

三 結語

在進行戶外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遇到各種天氣。所以,對衣物的性能要求比日常生活苛刻很多,分層理念也因此而來。


但是要靈活運用這一理念,就需要了解常見的各層衣物,對天氣的情況有準確的預判。


通常情況下,速乾衣+抓絨衣+衝鋒衣的三層組合,就可以應對各種天氣下的普通長線活動。寒冷天氣就要再加上羽絨服了。

文?山西大寶;編輯?閃米特

大寶和閃米特一起致力於--普及戶外知識


期待有一天--與你在荒野相遇


戶外分層穿衣是安全的基礎保障,很多失溫山難都是因為衣服沒穿對。針對穿衣法則,我們曾經撰寫這篇文章,十分詳盡,多圖預警。

在了解戶外三層穿衣法則基礎上,靈活變通選擇衣物,做好備份,採用明智而非墨守陳規的穿衣之道。圖片來源:http://outdoorreserch.com

在戶外,很多人直到汗水浸濕才想到脫衣,一些人瑟瑟發抖後想起穿衣,還有一些人迷信高科技材料而偷懶。正確的戶外穿衣之道能讓你調控軀體,沉著應對環境與天氣。

走進山野

在戶外,自然環境瞬息萬變,正如《登山聖經》所言:

一旦進入山野,就進入了世界上氣候最複雜的區域(信息來源:《登山聖經》美國登山協會編著)。

山區氣候十分複雜,突降的雷暴、大風、暴雪等都考驗著登山者的意志、能力和裝備。

即使是溫暖季節,雷暴也可能在山區短時間形成,突然而至。

鋒面過境時會使兩股溫差極大的氣流發生碰撞,或氣團觸及向陽坡後急速升溫,出現雷暴天氣。動圖來源:Bram Van Den Bosch上傳的《4K Time Lapse》

在高海拔地區,急劇的氣候變化可能帶來暴雪和區域大風。

暴風雪可能帶來雪況的劇烈變化,這些變化既可能是登山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動圖來源:GORE-TEX HuntFish上傳的《Bad Weather. Good Day》

當營地搭建完善時,壞天氣的降臨考驗著帳篷質量和露營裝備,登山者只要在可靠的庇護所中,依靠充足的補給,並無多大危險。

在良好庇護條件下,山區的惡劣天氣並不難克服。動圖來源:Artashes Mkrtchyan上傳的《Strong wind on South Peak of mount Aragats》

風險更多地集聚於行進過程中。一旦登山時遭遇惡劣天氣,直接接受考驗的便是著裝。

山脊行進時遭遇大風,此時衣物的防風性能便受到考驗,空氣的對流會迅速帶走溫暖,「風寒效應」足以致命。動圖來源:horhay hopkins上傳的《ridge climb in wind and rain》

潮濕環境行進,衣物防水透氣性能不僅關乎舒適,也代表著安全。水分的蒸發會帶走熱量,需要衣物迅速的排水與保持乾燥。動圖來源:seongkon kim上傳的《Bad weather Climbing Kjeragbolten》

在更為惡劣的天氣下,堅韌的衣物是「壞天氣的好夥伴」。動圖來源:GORE-TEX HuntFish上傳的《Bad Weather. Good Day》

正是因為戶外環境多種多樣,瞬息萬變,正確著裝才是戶外安全的基礎。正確的著裝不僅會讓身體舒適,也能減少旅途風險:當狂風肆虐,風暴驟至,衣物要足以支撐撤離;當氣溫波動,衣物要能夠增減應對;劇烈運動時,身體的舒適乾燥也取決於衣物質量。

戶外衣物除了在寒冷時讓你保持溫暖,在潮濕時保持乾爽之外,衣物還要能在陽光明媚時保持涼爽,換句話說,衣物要在任何情況下保證你的舒適安全。同時體積和重量還不能太大(信息來源:《背包客手冊》作者:克里斯·唐森德)。

層次穿衣

戶外著裝最廣為流傳的理論是三層穿衣法,「三層」並非指「三件」衣服,而是用多件衣服構造外層、隔離層和基礎層三個層次。通過衣服的分層疊加,確保戶外活動的舒適。

分層系統一般僅指上身,但你可以同樣運用於腿部。

三個層次之間密切配合,形成一個保證溫暖乾燥的穿衣系統。圖片來源:http://mountainwarehouse.com 翻譯製作:雪線之上

為什麼需要複雜的穿衣體系?

人體有一個狹窄的安全溫度範圍,即攝氏36.1度至37.5度,無論徒步、滑雪、登山,都需要在自然環境中保持溫暖乾燥。

為什麼山區會有寒風刺骨的感覺?分層系統的應對原理是什麼?我們需要了解人體獲取和失去溫度的四種途徑。

對流,蒸發都會帶走身體熱量,傳導和輻射是雙向行為,可能增溫,也可以帶走體溫。圖片來源:http://Inditramp.com

蒸發——無論汗水還是降水,水分蒸發的過程都會帶走溫度。出汗是正常的身體冷卻手段,但在高山環境,如果出汗帶走的體溫不能得到及時補償,便會產生危險。

棉質內衣的危險之處,便在於構造了一個包裹身體的潮濕環境,通過不斷蒸發,實現熱量流失。

一個炎熱午後的山間驟雨也可能會讓你在路途中面臨失溫,如果伴隨風冷效應更是雪上加霜。圖片來源:http://photoshelter.com

分層的優勢便在於,基礎層通過燈芯作用排出水分,在活動時保持乾爽,同時在停止活動時配合隔離層鎖住體溫,外層則能減少雨水浸濕身體的概率。

優秀的分層系統從內部開始水分管理,經過層層疏導排出,在運動時避免過熱,在靜止時防止過冷。

輻射——伴隨新陳代謝,身體會產熱。如果熱量過多流失到外界,核心體溫便會不保。

大部分熱量會通過頭部散發,當然,如果你全身赤裸,熱量會主要從胸部核心區域散發。分層系統可通過核心區域保暖和頭部保暖滯留熱量。

頭部是重要的散熱器官,寒冷天氣做好頭部防護十分重要。圖片來源:http://haglofs.com

傳導——身體接觸寒冷物體會產生熱傳導,這就是為什麼露營時會使用睡墊隔絕冰冷地面。戶外徒步活動中,足部與地面接觸最多,因此鞋子和襪子的末端保護很重要。同樣在進行攀冰等活動時,手部也需要接觸寒冷物體,戴上手套可提供保護。

傳導也發生在雨雪,冰雹直接接觸身體的情況下,每一滴雨都會通過傳導吸收身體熱量。防水外層意義便在此。

在寒冷岩面露宿時,睡墊便是為了隔絕熱量傳導。圖片來源:http://photoshelter.com

對流——風寒之所以會讓人迅速失溫,便在於結合了對流和蒸發,達到雙倍帶走熱量。

對流的原理可以想像為站在瀑布下的人,一陣水流衝過人體帶走溫度,新的水流接踵而至,快速帶走體溫。避免這種情況需要防風雨,故外層作用於此。

水流和風都會迅速帶走體溫。圖片來源:http://codyduncan.com

分層系統的運作

分層的意義在於保持溫暖乾燥,每一層的設計都具有針對性。正確的分層系統可在運動時避免過熱,停止時保持溫暖。不同層次的配合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各層系統具體應對三個目標:排出汗水、捕捉熱量與隔絕冷空氣、阻擋風雪。以下面的例子進行層次分析:

此例穿著方法運用於野外滑雪,攀冰和中等強度登山。圖片來源:《Introduction to Layered Clothing Systems》作者:McKenzie Long RJ Spurrier

羊毛內衣用於基礎層,防風夾克和棉服共同運用於隔離層,技術外殼作為外層使用。具體作用如下:

  • 基礎層:基礎層與皮膚直接接觸,通過排出汗水調整體溫,保持乾燥。該層在夏季保持身體涼爽,冬季防止失溫,使汗水蒸發。美利奴羊毛在相同厚度下提供了比合成材料更多的溫暖。
  • 隔離層:示例中展現了可選的防風層,主要原因一是補充防風性,二是提供水汽屏障加強保暖。防風層的缺陷是在運動時較沉悶,調節主要通過各層拉鏈。

棉服用於捕捉身體熱量,蓬鬆空隙用於存儲熱空氣,良好的絕緣性也可以抵禦外界冷空氣。

  • 外層:戶外活動總是存在在汗流浹背與風暴中等待天晴間周轉的情況,故可採用技術外殼提供保護,完成抵禦風雪的任務。

多層穿著更保暖的原因是熱空氣會被不同層次滯留在身體周圍。這套系統的優勢在於可應對戶外不同的場合:良好天氣下,完全可以身著基礎層出發,將其他層收納入包,避免行進過熱;天氣變化時,隔離層和外層則可應付不時之需。

基礎層

基礎層直接針對皮膚,是人體對抗環境的最裡層。它往往採用緊身設計以最大化貼合身體。

基礎層作用——基礎層提供少量的溫暖,主要作用仍然是構建一個遠離水分的機體環境。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大量排汗產熱,基礎層作為最緊密接觸皮膚的層次,起到調節體溫與排出水分的作用。

基礎層穿著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blackwoodspress.com

基礎層材料——基礎層最接近皮膚,意味著收集汗水。這一層的目的是保持乾燥並實現水分傳導,故材質應緊身並具備一定鎖溫能力。廣泛運用於基礎層的材料有以下兩種:

  • 羊毛:羊毛是優秀的貼身基礎層,即使濕了也有保暖性,能應對波動的溫度狀況。美利奴羊毛常用於戶外運動,它比普通羊毛薄而輕,更少的刺癢感,並且不保留氣味。羊毛的缺點是不抗撕裂。
  • 合成材料:合成材料是主要以聚丙烯或聚酯材料為基礎的人造織物。不同品牌廠家生產的基礎層合成材料各不相同,很多廠商具有獨家配方。

合成材料不會產生刺癢,往往比羊毛便宜,更耐用,乾燥也快。合成基礎層的缺點是容易保留氣味。

巴塔哥尼亞推出的Capilene 忍者連體系列基礎層中添加了銀離子抗菌,解決合成材料的異味問題。圖片來源:http://patagonia.com

拒絕棉質基礎層——棉花吸收水分,但不會把水分排出後讓其蒸發,水分會在貼身的棉纖維中蒸發,從而帶走身體熱量。

棉花纖維是一種植物纖維,纖維內充滿了活細胞。當棉花被採摘後,這些細胞枯竭造成纖維坍縮中空,留下足以儲水的空間。當吸收身體汗液時,汗水便會滯留在纖維之中,在蒸發時帶走熱量。圖片來源:http://gizmodo.com

基礎層選擇——基礎層的選擇立足材料透氣性和合身程度,厚薄保暖程度根據天氣狀況選擇。通常,在攀岩和攀冰等活動時,具有抗撕裂的合成織物更有優勢,更容易損傷的羊毛則在徒步上表現良好。

高強度溫暖環境活動,比如越野跑,只穿著基礎層也是合適的。圖片來源:http://mountain-ma.com

如果你打算在寒冷條件下劇烈有氧運動,如運動登山或滑雪,選擇透氣為主兼顧保暖的基礎層是較為明智的選擇,因為防止過熱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圖片來源:http://yamatomichi.blogspot.jp

基礎層最重要的任務是調控皮膚,根據活動強度選擇保暖程度:帶拉鏈的基礎層可以更方便的調節皮膚;帶帽基礎層強化保暖能力;羊毛材質基礎層可提供更強的保溫能力。

巴塔哥尼亞 Capilene 4 的拉鏈設計,額外的拉鏈可以讓你通過脖子調節體溫,減少增減衣物的次數,從而節約時間。圖片來源:http://SwitchbackTravel.com

基礎層會有輕量,全能,保暖等程度區分。輕量型注重排汗透氣,全能型兼顧保暖與透氣,保暖性則強調保溫。需要根據活動強度和環境進行選擇。圖片來源:http://odlo.com

基礎層不僅包括軀幹與腿部著裝,戶外活動中脆弱而重要的足部也應納入其中。

基礎層同樣包括了足部,美利奴羊毛襪可以保持足部的舒適,提供基礎保暖與透氣。圖片來源:http://duffy.com

基礎層構造了人體遠離潮濕的環境,同時將水氣傳輸進入隔離層。隔離層就像一張濾網,將無用的水分排出,留下寶貴的熱量。

隔離層

隔離層也叫中層,或者保暖層,這一層的衣物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不同作用的多件。

隔離層作用——隔離層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絕緣,阻隔基礎層沒能保留的身體熱量,並防止外界冷空氣進入身體。良好的隔離層應該具有透氣性,幫助基礎層的水氣通過蒸發。

隔離層穿著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blackwoodspress.com

隔離層材料——棉服和厚羊毛都可作為隔離層,但棉服的缺點是可能被內衣排出的汗水浸濕而喪失保暖性;厚羊毛的缺陷在於體積和重量,同等重量下,抓絨更輕巧。當然,更為寒冷的條件下,羽絨也是隔離層的選擇。

抓絨具有優秀的保暖性和排汗性,重量輕,耐用,容易干且不易吸水,是戶外保暖首選。

在風雨交加的天氣里徒步一整天后,我經常發現衝鋒衣內層的抓絨衣外表面相當潮濕,而內表面卻是乾燥的。如果你感到寒冷,貼身穿一層乾燥的抓絨上衣可以很快暖和起來(信息來源:《背包客手冊》作者:克里斯·唐森德)。

以往抓絨的缺點是不防風,但如今也有採用Windstopper,Windbloc等新型材料製作的防風抓絨,不過會犧牲些透氣性。

隔離層選擇——抓絨分不同厚度,比如Polartec面料就有100、200和300幾種厚度分類以適應各種環境。細密修身的抓絨可緊貼基礎層,提供更好的保暖效果。

根據天氣和活動選擇隔離層,若天氣許可,只穿著基礎層與隔離層也是可行的。無論如何,多穿幾層比單一層次更為靈活。

好幾層薄的衣服比單一層較厚的衣服更容易調整,後者常讓你陷入穿上太熱,脫下太冷的尷尬境地。盡量攜帶不同功能的衣物,視情況靈活組合(信息來源:《背包客手冊》作者:克里斯·唐森德)。

棉服濕潤後仍然可以保暖,是技術攀登者的好選擇。圖片來源:http://middleburymountaineer.com

抓絨適合寒冷天氣隔離層,如果再結合一件軟殼則提供更好的保暖,同時預防外殼雨水浸入。圖片來源:http://hikinginfinland.com

抓絨基礎上,利用一件背心加強核心區域溫度,保持四肢靈活程度,這是隔離層的折中穿法。圖片來源:http://hikinginfinland.com

如果天氣更為寒冷,經過絕緣處理的棉服外套或者羽絨是更好的選擇。圖片來源:http://hikinginfinland.com

當然,在完善隔離層搭配的過程中,手套和帽子提供的末端保護也不容忽視。

輕薄型手套提供基礎的保暖防護,比如左圖的北面(TNF)彈性抓絨手套;基礎功能型手套防風保暖,比如中圖的始祖鳥(Arcteryx)領悟軟殼手套;更加註重防護的功能性手套如右圖北面蒙大拿連指手套。如果你的活動強調手部動作,手套的靈活性很重要。圖片來源:http://backpacker.com

在頭部,帽子的選擇同樣可以參考多層法則。帽子的材料和設計代表著功能。比如上圖中,從左至右,始祖鳥(Arcteryx)多功能帽是速乾材料,適合基礎層;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羊毛圓頂帽可由於隔離保溫;OR(Outdoor Research)秘魯帽把耳朵納入保護,採用防風抓絨面料抗風;山浩(Mountain Hardwear)忍者盔則延伸了頭頸部保護面積。圖片來源:http://backcountry.com

基礎層調溫排汗,隔離層絕緣保暖,但在人與自然的對抗中,還需要抵抗風雨的外層作為第一道防線。

外層

外層通常指一件可以抗擊風雨,耐磨,同時不會影響活動性的外部衣物。它的作用是防護風、雨、雪,從強調低重量與打包能力的普通防風衣到強調耐磨和多功能的阿式攀登衝鋒衣,都有用於外層的情況。

外層作用——外殼的主要目的是阻擋風雨,在此基礎上,同時要求透氣性以便排出汗水和水氣。

外層穿著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blackwoodspress.com

外層材料——技術外殼是材料運用最為極致的一層,大多數既允許汗水蒸汽排出,也採用DWR( durable water repellent)防潑水處理,使水成珠狀滾落面料表面。外層分為以下幾種面料:

  • 防水透氣面料(Waterproof/breathable shells):多為Gore-Tex 或eVent層壓製作,有時也採用經濟的織物塗層。
  • 拒水透氣面料(Water-resistant/breathable shells):通常為緻密機織物,比如輕量抗撕裂尼龍(mini-ripstop nylon)。
  • 軟殼(soft shells):強調透氣性,通常為彈性面料和拼接混紡織物,增加有氧運動的舒適性。
  • 防水不透氣面料(Waterproof/non-breathable shells):一種較為經濟的面料,多用堅固的PU塗層尼龍,抗風雨能力強,多用於高強度降雨下的低強度活動(比如釣魚)。
  • 絕緣保暖面料(Insulated shells):一些外層內部會有保暖層,比如羊毛或抓絨襯裡。絕緣保暖面料適合寒冷潮濕環境,缺陷是不方便根據溫度波動狀況調整增減,容易處於脫了太冷,穿上太熱的窘境。

外層選擇——外層是壞天氣的好夥伴。如果水浸入身體或汗水不能有效排出,聚集內里都會讓人體寒冷。

通常情況下,只要你的中間層足夠保暖,薄而輕的外層是更好的選擇。如果氣候嚴寒,你應該考慮增加中間層,或者選擇一件厚重的外層。外層大小應該既能容納其他層,又不會限制活動。圖片來源:http://CampSaver.com

防水透氣面料適合高強度高風雨環境。一件優秀的防水透氣衝鋒衣應該防風抗雨,兼備呼吸。圖片來源:http://haglofs.com

拒水透氣面料是低強度風雨環境的高強度活動選擇。圖片來源:http://t3.com

軟殼在保暖與防護之間取平衡,所以軟殼其實是保暖層與防護層合二為一的做法,是晴朗微涼天氣,低強度風雨天氣的選擇。軟殼靈活,透氣,不過一些具有層壓防風膜的軟殼犧牲了透氣性。圖片來源:http://laughingsquid.com

外層之所以被廣泛稱為「衝鋒衣」,便在於其擁有應對嚴酷環境的功能性。動圖來源:GORE-TEX? Products上傳的《 Products Test》

分層系統的應用

總的來說,戶外衣物的選擇需要綜合環境狀況與活動強度兩方面因素,環境狀況決定了需要選擇的衣物種類,而活動強度則決定了如何正確增減衣物。

環境狀況——天氣變化不一定遵循預報,局部氣候變化也很難預測,同時季節,晝夜溫差,風速等條件都會影響著裝。風雨需要技術外殼抵禦,保暖衣物隔絕冷空氣,排汗內衣則在身體出汗時保持皮膚乾燥。在不同的環境中,可以直觀的感受到著裝的不同:

  • 炎熱乾燥的天氣,在做好表皮防晒的基礎上,穿著速干舒適的短裝作為基礎層徒步可以最大化保持涼爽。

圖片來源:http://obozfootwear.com

  • 潮濕溫暖的山林環境,為了避免風寒效應,採用排汗基礎層與防風外層的折中穿著,確保舒適安全。

圖片來源:http://i1os.com

  • 強風裸岩環境,則需要高性能外殼與隔離層,排汗層相互結合,構造著裝系統。同時,手,足,頭部等防護也不應忽視。

圖片來源:http://gizmodo.com

綜合考慮環境,決定需要攜帶的衣物,不至於累贅也避免狼狽。在環境基礎上,還應考慮活動強度。

活動強度——活動強度不僅源於活動類型,也受到個體差異,路段狀況等影響。在一次普通的行山中可能有高強度運動路段,帶來身體急劇產熱;遠征級探險也會有停步休息的時刻,讓身體冷卻散熱。活動強度帶來不同的排汗量,故需要及時根據不同階段的身體信息增減衣物:

  • 行進中的人體大量產熱,此時若環境許可,不必穿著過於累贅,可減少隔離層,以透氣散熱優先。

圖片來源:http://yamatomichi.blogspot.jp

  • 駐足修整或者不追求速度的行山,穿上中等厚度的隔離層可防止體溫急劇流失,視風力情況還可以考慮是否穿上外殼。

圖片來源:http://gngtgb.weebly.com

  • 營地活動強度較小,身體產熱減少,增加隔離層可以鎖住更多熱量,開展營地活動。

圖片來源:http://codyduncan.com

總而言之,根據活動強度增減衣物,可調控身體至舒適水平,同時確保舒適與安全。

分層系統需要靈活運用,不同層次的組合適合不同強度運動與環境狀況。需要注意的是,強度與環境共同決定了穿衣層次。同時,時刻備份衣物以應對環境的突變也是確保安全的準則。以下是具體搭配案例:

溫暖季節半日活動——溫暖季節單日徒步,運動攀登,推薦兩層穿衣系統。因為天氣溫暖,半日活動距離獲得人工補給的路程也較近,故隔離層的過度保護不太必要。

如果判斷會有驟雨或強風,在找到庇護所和轉移之前,可能需要備份衣物提供額外保護。

搭配示例,一件可以放入口袋打包的防風衣,一件功能性排汗內衣。信息來源:《How to Layer Clothing for each season》作者:McKenzie Long RJ Spurrier

  • 基礎層:排汗襯衫或功能內衣,短袖或長袖取決於陽光強度與氣溫,材質可選羊毛或合成材料。長袖帶拉鏈羊毛內衣,是一種防異味的選擇。
  • 外層:作為第二層,如果顧忌重量與體積,可選擇輕量化可壓縮防風夾克,替代選項是防風抓絨。若環境潮濕,軟殼也是可供替代的選項。

防風層在夏季是極其實用的,當你發現技術外殼的重量和防護在夏季山區活動略顯多餘時,一件防風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大多數防風層能在短暫的夏季雷雨,提供足夠撤離至安全地帶的防護。

溫暖季節全日活動——推薦三層穿衣系統。整日的山間活動會遭遇各種情況,在很多山區,夏日午後會有雷陣雨,七至九月雷陣雨更會毫無徵兆地突然到來。

在這樣的天氣狀況下,缺乏足夠的防護不僅會讓人不適,也會帶來危險。不管是全日徒步還是嚴肅的阿式攀登,在背包中放入備用衣物是嚴謹的做法。

搭配示例,一件功能內衣,一件中等重量抓絨,一件防水透氣外殼。信息來源:《How to Layer Clothing for each season》作者:McKenzie Long RJ Spurrier

  • 基礎層:合成材料排汗內衣,輕量化拉鏈式美麗奴羊毛內衣。
  • 隔離層:中等重量抓絨,若是春秋兩季,可以替換為套頭抓絨。
  • 外層:如果運動量較大,防護層可以選用軟殼或者輕量化防水透氣衝鋒衣,如果可能有強降雨,打包一件硬殼或輕量雨衣以備不時之需。
  • 注意:一日徒步如果遭遇惡劣天氣,露營的可能性會顯著增加,所以一頂溫暖的帽子也是打包選擇。

多日徒步露營—— 推薦三層穿衣系統。 針對多日戶外活動,保守的做法是假設會有壞天氣發生,所以多一些衣物可以備用。

搭配示例,一件羊毛內衣,一件抓絨,一件棉服,一件防水透氣硬殼。絕緣層棉服和中等重量抓絨結合保持溫暖,一個美利奴羊毛基礎層提供了最佳重量與溫度比率。信息來源:《How to Layer Clothing for each season》作者:McKenzie Long RJ Spurrier

  • 基礎層:美利奴羊毛長袖內衣,功能襯衫。
  • 隔離層:輕量連帽抓絨衣,或輕量保暖夾克。
  • 外層:防水透氣硬殼。
  • 備用:雨衣,雨褲,保暖帽子,抓絨或羽絨。

寒冷季節活動——寒冷潮濕環境下的活動,多層穿衣可以更方便的增減,使得活動時保持舒適乾爽,在休息或躲避風暴時保住體溫,應對任何可能的天氣突變。

搭配示例,一件羊毛內衣,一件抓絨,一件棉服,一件防水透氣硬殼。信息來源:《How to Layer Clothing for each season》作者:McKenzie Long RJ Spurrier

  • 基礎層:運動強度大時,避免選擇太厚的內衣,較透氣舒適的長袖內衣是更好的選擇。即使是高海拔探險,太厚的內衣層也會在接近時產生過熱。當然,腿部和腳部防護較厚優先,因為腿腳相較於核心出汗量較少。
  • 隔離保暖層:挑選一件保暖的套頭抓絨,不必太厚,因為冬季保暖還會有絕緣層,也可選擇中等重量抓絨,馬甲羽絨或輕量排骨羽絨。
  • 隔離絕緣層:冬季活動隔離層可組合一件帶絕緣拼接材料的衣物,隔離層很可能弄濕,所以一定的防水性也是必要的。
  • 外殼:一件堅韌的外殼,同時具備呼吸性能,可隨時應對任何一種天氣。高質量羽絨服也是寒冷乾燥氣候的選擇。
  • 注意:注重面部,耳部,脖子和手部防護。

極端氣候下活動的著衣選擇類似於冬季多層穿法,但應該更厚,提供更多保護。但即使是極端氣候,感覺太熱也需要及時刪減衣物,因為被汗水浸透的身體會在停止運動時感覺更冷。

防護型羽絨極為注重保暖,是任何惡劣氣候地區的堅實夥伴。圖片來源:http://alpenglowexpeditions.com

靈活增減

多層穿衣並不困難,但靈活增減卻很難做到。一個良好的著裝控制系統可以調控流汗,無論裝備條件如何,在寒冷氣候中過多流汗都是危險的。

避免過熱的重要性勝過防寒,良好的熱量平衡比過多的保護更能令人舒適。

在嚴寒氣候,我有時選用抓絨用於行進。晴朗條件下的冬季活動,活動時不穿沉悶的外殼能讓我更敏銳的感知外界環境——這在攀爬時尤其重要。背心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在保住核心體溫的同時讓手臂靈活乾爽(信息來源:http://ukclimbing.com 作者:Andy Kirkpatrick)。

將衣物分門別類有助於調控,可以採用以下分法:

  • 行動套裝:外殼,基礎層,輕量隔離層用於行走和攀登。
  • 確保套裝:一件羽絨或厚外套在處於「靜態」時提供溫暖。
  • 速度控制套裝:背包中放入中等厚度連帽抓絨等可以增添入隔離層的衣物,在低速混合地形使用。

通過拉鏈,手套和帽子不斷調節溫度,如果預知是前方高強度運動路段,可以採用基礎層直接結合外層。下雨會不可避免降低硬殼透氣性,可以利用拉鏈進行透氣。圖片來源:http://photoshelter.com

多層穿衣法強調對自己身體的監控能力,體現著戶外穿衣的得體,自然,專業和井然有序,也需要結合實踐摸索最適合自身之道。

(本文已載於公眾號雪線之上)


瀉藥。
戶外著裝目前最廣泛的標準認知是由美軍著裝制度演化而來的「三層著裝法」,按從裡到外分別為基本層、保溫層(中間層)、保護層;
基本層一般採用貼身無刺激的速干類(如coolmax一類滌綸化纖)面料所製成,目的以提高舒適性以及保持身體乾爽;
中間層一般採取穿著抓絨、羽絨、絲棉或者是羊絨等可保持體溫,防止溫度擴散的衣褲;
保護層一般以衝鋒衣褲一類具有一定防風、防水以及耐磨抗撕裂面料所製成的外套,主要以保護中間層(或基本層)以延長使用壽命和增強保溫效果為目的。
如今的三層著裝與最初分層明確的特點有了些許不同,比如在軟殼誕生後,既可作為中間層,也可作為保護層,羽絨服也有採用外層加厚防水面料的設計,可單獨作為外層穿著,等等一些列的改進均已舒適便捷以及高效為引導,所謂的「三層著裝法」的層與層間的界限也已逐步模糊融合。


所謂的幾層穿著法,沒有一定之規。
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能失溫,關於失溫,海量貼子在講,就不扯開來說了。
在戶外,動態狀態下,出汗是頻繁的,排汗速干放第一,純棉是大忌,無他,吸汗難干,導致身體失溫。
在戶外,靜態狀態下,出汗基本不多,保溫放第一,單層不保暖的,就是摞上七層,也是白搭,這時候,你需要加上保溫層,例如抓絨、棉衣、羽絨。外層弄件防風的,就可以了。
以上基於天氣正常的狀態,雨雪天氣,防水就放在前面了。
了解你要去的地方,著裝要有備份冗餘,要知道,夏天也不是到哪兒就是短袖短褲的。


速乾衣+抓絨+衝鋒衣,除非是惡劣天氣,這三件搭配基本上夠了
題主問的是冬天戶外運動,以跑步為例,長袖速乾衣或者衛衣基本夠用了,不建議秋衣、毛衣,出汗之後透心涼會感冒的


分層系統穿衣法
分層穿衣原則的「分層」是指貼身內層、保暖層、外層。
1、貼身內層
內層衣物應選擇排汗性較強的內衣,以保持身體乾爽,排汗對於保暖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濕衣服貼在皮膚上會加劇體溫的流失。
貼身內衣一般材質為聚丙烯和聚酯纖維合成的材料。
2、保暖層
保暖層應該包住人體周圍的溫暖空氣,這層空氣越厚,人就會感覺越溫暖。穿數件寬鬆的薄衣服也可以一層一層包住暖空氣,達到保暖效果。
毛衣、羽絨、人造纖維等材質的衣物,都是不錯的保暖層選擇。
3、外層
外層衣物一定要能夠防風、防雨和防晒。
外層衣物可以選擇有防水透氣功能的雨衣、防風服或衝鋒衣等。


排汗層,保暖層,防風層(防雨層),視情況加減即可。


可以參考美軍的
戰甲科普:從L1到L7--戶外服裝分層系統如何穿?_性能戶外_戰甲軍品資料網


推薦閱讀:

環遊世界需要準備什麼?
有哪些較為專業的運動服裝品牌?
力量舉搭配什麼樣的競技運動最好?
剛看了喜瑪拉雅天梯,突然想知道一些關於登山的事?
山地車託運和迪卡儂的車的質量?

TAG:戶外運動 | 爬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