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文藝片?

特意看過一些口碑比較好的文藝電影,比如斷背山、阿黛爾的生活、春風沉醉的夜晚等等,無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感覺節奏特別緩慢,兩三個小時看下來並沒有被吸引到,遠不如好萊塢商業大片有意思,請問是因為自己欣賞能力較低嗎,如果是的話怎樣可以提高對文藝片的欣賞能力呢?


題主提到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對電影的欣賞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能認識到這一點太好了。

人云亦云去看了所謂的「文藝片」,然後沒看懂就來吐槽的人太多了。

簡單說一下我的觀點,電影首先作為一門藝術,同前六大藝術,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建築和詩一樣,其欣賞都是有門檻的。假設題主沒有受過專業的音樂培訓、也沒有對音樂進行一定時間的自主的了解,那就會相對容易喜歡流行音樂,反之,如果受過幾年專業的音樂培訓,或者自身是一個多年的資深樂迷,那麼欣賞爵士樂或者古典樂就順理成章了。

大部分好萊塢電影就像流行音樂,它善於抓住你感官的部分,是為了滿足人類對感官愉悅的追求而誕生,其體驗往往是非常感性的。我們常說的類型片,比如驚悚、喜劇、恐怖、戰爭、科幻,為什麼去定義類型片,因為一種類型片往往滿足了人的一種感官需求(亦可以是多種)。看驚悚片是你往往心跳加快,喜劇片時哈哈大笑,科幻片時感到震驚和驚奇……而很多其他電影,則需要調動你理性的部分去參與到觀影當中來,你的觀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而是主動的,將理性和感性結合的。

提高欣賞電影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好像一個一直喜歡鳳凰傳奇的人突然讓他聽巴赫,他肯定受不了。但是你讓他聽周杰倫,誒,這個可以有。

提升欣賞力還可以從其他藝術作品入手。音樂、小說繪畫、攝影和電影的關係都密不可分。同時,如同其他藝術一樣,去了解藝術背後的歷史更有助於理解藝術本身,也能放大對藝術的感受。了解電影發展的歷史,出現過的流派,產生過的運動,誕生過的偉大導演和演員們,都是提升欣賞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至於生活與藝術的關係,我就不說了。」它們之間有莫大的關係(「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但是我們很難主動去改變,不如任其發展。

題主舉了《斷背山》、《阿黛爾的生活》和《春風沉醉的夜晚》這三部電影,如果這三部題主現在看起來還有點吃力的話,那我建議題主可以從豆瓣二百五看起,儘管對於豆瓣群體評分狀況有諸多不認可,但是對於初學者不失為一個好選擇。裡面基本沒爛片,有少數爆米花電影但是總體能夠幫助題主建立一個初步的評價體系。然後就可以去看一些通俗意義上的「文藝片」,比如題主說的這三部。再慢慢去關注一些殿堂級導演,如費里尼、老塔、老庫、博格曼們的作品。

總的來說,這必須是一條由你自己走進去的路,不過一旦你走進去,你一定不會後悔。

時間緊張,寫得比較粗糙,歡迎交流。


靜下心去慢慢欣賞。在我真正看文藝片已經是我觀影量300以上才開始接觸,有和同齡人一起看過孔雀,立春等,她們都已經要睡著了但是我看的津津有味(有一種自己是奇葩的感覺啊)…… 歸根結底,一定要慢慢地擺脫掉被好萊塢慣壞的口味,好萊塢過於強調戲劇性和衝突了,看多了好萊塢確實會對情節溫吞的文藝片感到很不適應,會覺得很無趣。但是電影這門藝術本身就不是只為劇情而生的,靜靜地去感受它特別的視聽語言會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 比如朴贊郁的很多電影,像《斯托克》這種故事,只能說是及格的分數,但是在各種蒙太奇中所呈現出來的,就遠遠不是那個劇本可以給人帶來的感受了。《親切的金子》也是如此。發自內心地去感受電影所帶來的魅力,擺脫浮躁的心情,真心地去融入電影。這樣就不是「提高品位」這個問題了,而是所有電影都想真誠地去接近,去觸摸。你愛著電影,電影也會愛你。

實際上文藝片也不是純粹地就為了藝術的表達,這裡面有很多門類,像很多商業片也是具有作者電影的因素,舉個栗子,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就是最近幾年國產中結合商業和文藝很成功的電影,所以文藝和商業並不是對立的,只是看主創比較傾向於哪一方而已。至於太過於小眾的就是cult片了。在觀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摸索到自己喜歡什麼口味的,然後去發掘,而不是一味地隨著大眾而走,也不是說文藝片就一定高於商業片。

題主說的幾個電影恰巧都看過,像《春風》這種,婁燁風格真的很重。可能對於很多初看這種類型的片子的人確實不太適應,我看的第一部婁燁的電影是《浮城謎事》,這已經是很有商業感的一部影片了,當然我覺得他最好的一部還是《蘇州河》。

很同意樓上的觀點,循序漸進吧,很多電影都是很悶的,真的是要耐住性子,小津安二郎那種長鏡頭確實是很難熬。所以不如從顧長衛,賈樟柯,王小帥等看起。第六代的導演都比較藝術啊……循序漸進這個事確實是很重要,參見今年的現象級作品《刺客聶隱娘》,就算最佳導演又怎樣?在大陸上映的那幾天,貓眼評分和豆瓣評分完全兩級,更不用說專業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了。普通觀眾甚至有很多直接離場或是短評兩個字「爛片」。可是這能抱怨那些普通觀眾品位不高嗎?我相信,如果是賈樟柯的《小武》這種衝突感比較強的文藝片,也不會造成《刺客》這種話題性現象。

我看很多影片的方式是,發現王小帥的《17歲的單車》不錯啊,然後就會繼續看導演的作品,這樣不知不覺就會對每個導演的藝術風格比較熟悉。

人生短暫,終其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電影都看完,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像我的口味就是《克洛伊》,《斯托克》,《愛的曝光》,這種並不是普羅大眾意義下的好片子,但就是特別符合我個人口味。我就完全不強迫自己去看我不喜歡的,對於《華爾街之狼》,《為奴十二年》這種實在是提不起興趣啊!233

綜上,沉澱下來感受電影是最主要的,其次循序漸進地去接觸,這樣一開始看來很悶的電影也會覺得十分有趣,最後就是不要太去糾結文藝和商業,這二者中間是沒有線的,很多被定義的文藝片也是有商業的考量在裡面的,賈科長的《二十四城記》這種題材該是不折不扣的文藝片吧,可是裡面還有陳冲陳建斌等明星,文藝和商業沒有牆!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這和第一點所強調的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正因為喜歡,才能用心去感受。

與題主在漫長的影迷路上共勉。


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說「第七藝術」 是「電影藝術」的。;是一種綜合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的"第七藝術"。
既然是藝術,審美品位出了很大一部分先天藝術細胞之外,也是可以後期培養噠。
建議再看一部劇之前,被這部劇的創作背景以及導演的個人風格進行預先了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英雄本色》三部曲?
有沒有那些讓你難忘的電影瞬間?
亂世佳人的最後,你覺得巴瑞德會回來嗎?
有哪些你差點因為名字而錯過的好電影?
觀眾看了三遍都看不懂的電影,是導演的問題,還是觀眾的問題?

TAG:電影 | 婁燁 | 文藝片 | 電影鑒賞 | 阿黛爾的生活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