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黎導演的電視劇《孔子春秋》?

【歷史】孔子春秋01。


不定期吐槽。

看完孔鯉的回答,心癢難耐就忍不住挑了兩集看了幾分鐘,的確是好劇,絕對能看。
編劇的水平雖然並不見得有多驚艷,但手法還是很不錯的,怎麼說呢,有些《漢武大帝》編劇的影子。大家都知道漢武大帝電視劇,為了塑造一些人物,喜歡張冠李戴,譬如用曹操的段子給劉徹、冒頓的段子給伊稚斜。這樣做雖然有些偷懶,但要真的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話,會讓人有很贊的感覺。本劇里第一集楚使遊說齊國國君,台詞是用孟子里的經典段子「王好戰」;後面還有一集孔子給子路洗腦的說辭,台詞照搬《莊子·說劍》。幾分鐘就有倆經典張冠李戴的段子,我想本劇中其他的段子,大概都會有先秦諸子百家小故事的影子……

忍不住又看了一段……
齊景公要攻打魯國,晏子勸諫:「魯國已經是你的口中之食,何必急於一時。」齊景公歇斯底里地說:「太餓了!」(實在不是正史中那個謹慎過頭只敢玩陰謀的齊景公)
滿滿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小段子即視感……

我覺得這部戲的編劇,一定是個段子手……


當然還是有一些錯誤啊,譬如把國君都稱王……
把家宰叫家老。

PS:把家宰叫家老的事,貌似是孫皓暉《大秦帝國》的首創。孫教授寫小說參考了一些日本的東西,譬如將戰國的士的思想解釋為不要命死的一了百了的傻逼武士道,再譬如參照日本戰國大名家臣的首席把卿大夫的家臣首席叫做家老………………

春秋戰國時期卿大夫的家臣首席是有稱號的,叫家宰
以及 @gm zeng 提醒的另一個稱呼:室老
但不會叫家老……畢竟卿大夫不是大名……

然後還有門客的問題。
對於門客的問題,我曾在
怎麼看孟嘗君食客三千? - 關毛的回答 里說過。
春秋時代,卿大夫的下屬是家臣。
只有在各國都經過變法後的戰國時代,才會出現養門客數千的行為。
家臣的家族也是要忠於主人的,而門客呢,門客是對主人沒有什麼效忠義務的。
春秋末年,豫讓能為智伯瑤赴死,因為他是家臣,為主人去死是他的義務。
戰國末年,范雎能在發跡後羞辱自己的舊主須賈,因為范雎只是個門客,勿須對須賈有忠心的義務。
而該劇中……
家臣和門客是混淆的……

子路死前不忘正冠的舉動……
拍成了吐著血撿起地上的宋朝式樣的頭盔,戴了上去……
我想說這一下逼格變低了好多啊,真的啊……

忍不住想說說裡面幾個角色的定位。
首先是孔子……
該電視劇對孔子的定位就是一個……
倔強的小紅軍即視感……
有書生氣,老實善良……
然而這麼一個老實善良的人居然靠著老實和善良以及心靈雞湯的段子就收服了桀驁不馴的子路和計謀深沉的子貢?
怎麼可能!開玩笑啊……
連我這樣的凡人我都不敢跟著這樣的老實人和書獃子尤其是倔強的小紅軍混的……
當然……
可能多數人會覺得聖人也是凡人,就是這樣的。
但我想說明一條。
聖人可不一定是老實到有些迂腐的人……
孔子的政治抱負是比較迂腐守舊,但他要的秩序,而不是愚蠢。
孔子迂腐的也只是政治訴求,而不是個人行為。
但這個飾演孔子的演員的表演,還是讓人感覺很舒服,嗯,很舒服。

然後是我在正史中比較喜歡的一個「謹慎的陰謀家」齊景公。
此公一生不敢妄動刀兵,喜歡驅虎吞狼、坐山觀虎鬥,挑動晉國內亂欲圖恢復齊國霸業。
然而一輩子只敢玩陰的,卻不敢打仗的結果就是……
他遇到了趙鞅這樣的對手……
齊景公可絕對不是電視劇里那個傻逼啊…………………………
然後因為齊景公成了傻逼……
原本智慧、狡黠、進諫時十分巧妙、嘲諷人不帶刺的晏子,在電視劇里也成了……敢和齊景公對罵的伍子胥式老臣……

然後就是陽虎。
作為一個該劇中的反面角色,黨淏飾演的陽虎,讓我想起了《鏢王》里的山貓……
難道他演誰都是這麼個德性?
山貓是個瘋子,可陽虎是個很有手腕的權臣啊……
難道表現陽虎有手腕,就一定要像一個神經病一樣嗎?

當然……
這部電視劇真的很好看
能看成。
不然我也不會一會就跑來更新一小段了


感謝 @孔鯉 的邀請,5月份經 @孔鯉 的推薦開始觀覽此片,兩個月來忙裡偷閒,於今天上午終於一集不落地看完了。

  然而,與之前大部分人的交口稱讚相反,我為這部電視劇感到遺憾。

  與市面上光怪陸離的國產劇相比,《孔子春秋》無疑是一部精品之作。這部戲的攝影、表演、布景、道具、服飾都極盡精雅,看得出是花了一番苦心的。編導在敘事設計方面也別出心裁,以孔門弟子對先師的追憶為視角,以孔丘從小到大的經歷為主線,兩個時空之間來回跳躍,形成文本內部的對話性,使得整部戲張弛有度,並且蕩氣迴腸。

  然而,對於古裝劇大宗師張黎而言,這部戲的水準遠遠不夠格。

  孔子是流芳千古聞名東亞的「大賢至聖文宣王」,張黎則是古裝劇乃至國產劇導演第一人,這兩人在穿越千年面目相對的那一刻,本應激蕩而出驚心動魄的烈火霹靂,光耀四野、響徹九天。不幸的是,《孔子春秋》充其量只算是一撮精緻的二踢腳,滋呲嗶啦地響了一陣兒,僅此而已。

  張黎曾坦言,他在接手《孔子春秋》時,倍感壓力。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孔子這個題材,拍得好的話,那可以追根溯源探尋神州華夏兩千五百年道統的精神淵藪;拍得出了岔子,那導演就得背負上數典忘宗有辱先哲的「漢奸」罵名。更何況,無論拍的好不好,《孔子春秋》一出世,就勢必要承受無窮的爭議和口水——顯然,這一切都與張黎的低調作風背道而馳。

  從結果上看,黎叔已經盡心儘力了,《孔子春秋》延續了他精雕細琢、鬼斧神工的鏡頭風格,不要說與電視劇相比,即便是與電影相比,《孔子春秋》的視聽語言都堪稱是先鋒的。事實上,若不是有黎叔驚才絕艷的鏡頭語言,我或許根本沒有耐心把這部片子完整地看下來。

  原因有二,一曰演員,二曰劇本。

  先說演員。《孔子春秋》配備了極其強大的卡司,比如王學圻與小宋佳,比如孫淳,比如劉鑒,比如張志堅,比如倪大紅,連出場沒幾集的老子,都是請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的院長來客串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

  但是,本劇的男一號,男主角,也就是孔子的扮演者,朱剛日堯先生……

  ……我真不知該說他什麼好

  這麼說吧,在我有限的觀影史中,朱剛日堯先生的演技就算不是最差的,至少也是倒數前十。誠然,他的眉目與孔夫子的畫像不無肖似之處,可這憋屈的演技與氣質,去演孔鯉都夠嗆,怎麼敢挑大樑演孔聖人啊!

  當然,我們可以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聖人也是人,說不定還是個貌不驚人的人。夫子自道:「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再加上周遊列國累累若喪家之犬,所以一副工農子弟兵的形象也不無可能。但朱君的演技也太讓人捉急了些,在長達三十八集的表演中,他的表情不超過三種(微笑、咆哮、痛哭),別說是跟王繪春、周潤發這些老前輩比較,即便是作為電影學院期末作業小品表演,這種水平也是不合格的。不知道向來以對表演要求嚴苛著稱的張黎導演,在面對這個怎麼都調教不出來的男主演時,是抱著怎樣一種心情……

  朱剛日堯是白族人,在出演《孔子春秋》男一號之前,只演過一部電視劇的配角。據製片人說,為了避免給觀眾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才在孔子一角的選擇上大膽啟用新人。但毫不客氣地說,這一選角失敗得一塌糊塗,若不是後期請趙立新老師進行配音,這個孔子根本沒法看。

  同樣是青年演員,周一圍的子貢,袁文康的少正卯,都很精彩。尤值得稱道的是周一圍對子貢的詮釋,恂恂儒雅、溫潤如玉,又帶點兒商賈的油滑氣,讓人壓根認不出他在《綉春刀》里還演過流氓氣十足的丁修。

  事實上,在《孔子春秋》這部戲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劉鑒老師飾演的齊景公。編劇把齊景公塑造成了一個昏聵好色之君,形象十分單薄,但一經劉鑒老師的表演,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大家可以細細品味一下齊景公與晏嬰、孔丘的幾場對手戲,在一般情況下,齊景公的雙眼都是半闔半張之間,頭微微昂起,雙手籠著袖子,佝僂著身子,說話略帶些漫不經心,底子里卻透著股君王的傲慢與威嚴。而氣急敗壞的時候,齊景公鬚髮飄動,揮袖頓足,甚至聲線在因急躁而尖促的同時,還摻雜了灰敗喑啞!

  要知道,齊景公一角原本是敲定讓黃品沅(《人間正道是滄桑》里的范班長,後來在《孔子春秋》里演晏嬰)來演的,結果後來晏嬰的演員因故離職,才讓黃品沅頂晏嬰,劉鑒老師頂齊景公。臨危受命,還能奉獻出教科書般的表演,不禁讓人嘆為觀止。

  演員說完了,再說劇本。我認為,《孔子春秋》一劇未能臻至化境,完全要歸咎於劇本的缺陷。

  一言以蔽之,《孔》劇劇本的缺點在於:浮光掠影、走馬觀花。

  《孔子春秋》的編劇是張挺,他最近的一部作品更有名氣,那就是……


  《道士下山》……


  《孔》與《道》在劇本結構上有驚人相似的缺點,那就是情節碎片化、斷裂化,每一個故事都是片段性地呈現出來,零零碎碎,前後根本銜接不起來。

  平心而論,編劇的態度還算認真,起碼用心研究過相關史料,對孔子、老子、端木賜、南子、三桓等歷史人物都有獨到的理解。劇本也創作得很工整,每一集的內容比較緊湊,不像大多數注水劇那樣不講良心。但無論如何,劇本也僅限於「工整」而已,基本上就是把歷史情節磕磕絆絆地複述出來,一板一眼、呆板生硬,沒有絲毫的靈氣。要不是有黎叔的攝影撐著場子,完全就流於俗套了。

  是編劇想像力匱乏,不會開腦洞嗎?顯然不是。編劇的腦洞開得蠻大的,比叔梁紇、顏徵在跨越生死階級的凄美戀情;比如孔丘、陽虎、少正卯義結金蘭,三人還為一個「小姜」爭風吃醋;比如少正卯做接盤俠喜當爹……

  所以,不是編劇不會開腦洞,而是腦洞開得太爛俗。市面上言情戲那一套牛黃狗寶屎尿棍,一股腦兒全給用上了。到了該開腦洞的地方,比方說」受教老聃「」誅少正卯」」子見南子「」受困陳蔡「」編刪詩書「,卻又老老實實地平鋪直述起來。

  可以看出,編劇是用力而沒用心,許多戲劇衝突塑造得幼稚而又拙劣。前一幕三桓或者少正卯想出一條奸計,下一幕轉眼就被孔門弟子三下五除二化解了。剛有人對儒家學說提出質疑,孔子三言兩語就嘴炮得對方啞口無言了。在情節和邏輯上,根本不具有信服力,更不具有戲劇張力。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劇本刻意營造出一系列的戲劇高潮,愣是搞出了種種迷之感動,莫名其妙地自我煽情起來。比如說顏回之死,顏回這位最能繼承孔子衣缽的高徒,在之前數十集中幾乎一點戲份都沒有,結果一出場不久就死了。緊接著就是哀樂大作,朱剛日堯一把鼻涕一把淚大喊回啊回啊,搞得很催人淚(niao)下的樣子,折騰了足足大半集。整部劇活脫脫像是為了表現孔子的偉大而刻意編排的獨角戲,顯得孔子因「必須偉大」而偉大,讓觀眾因「必須感動」而感動。

  誠然,這部劇確實把孔子從」神「還原成了」人「,可惜這個」人「是個」完人「,他唯一的缺點,也只是」固執「」嚴格「而已。孔子歷史形象中的很多缺點,包括」禮教「等儒家學說中的糟粕,全都給隱去了。這實際上不過是偉人傳記式電視劇的另一種拍法,只是披上了古裝這層外衣而已。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江蘇廣電、湖南廣電聯手參與此劇製作的關係,才讓這部劇顯得那麼偉光正。

  同樣是因為劇本呆板生硬的緣故,劇中的人物,也顯得單薄片面,甚至變得臉譜化、漫畫化。

  比如說陽虎、公山不狃、仲梁懷這三個人,還有魯國三桓這三兄弟,完全成了功能性的角色,不是陰險狡詐,就是野心勃勃,跟革命戲裡的黃世仁差不多,壞得一點特點都沒有,還陰陽怪氣的,換誰吹鬍子瞪眼都能演,浪費了那麼多優秀的演員。

  再比如說李耳、季札、子產這些當世俊傑,每個人曇花一現,裝一裝13,接著就下場了……讓我瞠目結舌,不知所對。

  再比如說孔門弟子,除了花大篇幅展現的子貢還有些神采外,子路、子夏、冉有、伯牛,甚至是伯魚、顏回、曾子,給人的印象還不如《史記》《論語》中的隻言片語來得形象鮮明。

  這還是當年呈現出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嘉靖、嚴嵩、趙貞吉;楊立仁、楚材、董建昌這些立體多面、血肉豐實的形象的張黎作品嘛?

  所以說,這是一部立意很高,格局不大的作品,一部因主角、劇本二宗罪而淪為平庸的神作。

  另:很多人物的離場台詞太齣戲了。
  比如季孫氏臨死前的台詞是:」魯國若沒有我,不知早已有幾人稱霸、幾人稱王?「(曹操)
  子路臨死前的台詞是:」人生五十年,如夢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壯士何所憾?「(織田信長《敦盛》)
  孔子臨死前的台詞是:」我的《春秋》《詩》編纂已成,無論天地震怒,還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為無形!「(……奧維德《變形記》序言)


今天終於看完,著實是一部好劇。
編劇將孔丘楊虎少正卯串在一起出人意料,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有點小家子氣。魯國的格局因此變小了,連帶著六國的格局都小了很多。整部劇的基調也從恢宏的歷史大劇降為人物傳記。當然,也許這就是編劇的本意。而另一方面,小格局敘事也更容易掌控,孔子的形象也因此更加鮮活豐滿。

孔丘突然長大換演員讓我齣戲了一段時間,但是適應了以後倒覺得這演員也不錯。從青年到中年,演員的表演也在逐漸成長,而這些變化又與孔丘閱歷知識的增長相契合,歪打正著。

導演的表現手法也比較新穎,以弟子回憶為準線,讓弟子評價直接代替了畫外音,夾敘夾議,不顯突兀。而且在劇集很多地方都穿插了一些表現心理活動、夢境和幻想的鏡頭,看的出來導演很糾結,想表達的情緒很濃,但有些地方也讓我看的莫名其妙。

總體來說,劇是好劇,編劇導演演員都下了功夫。也許劇中所表現的孔子形象沒有讓一部分人滿意,但這麼一個鮮活的孔丘也讓我在孔聖人之外有了更多的腦補空間。更何況,哪有讓所有人都滿意的事呢?

我現在唯一不解的就是這部劇央視為何壓著不放,看完我也沒發現什麼玄機。難不成就因為子貢那段話,「先生是毀不掉的。莫說當世的人,就是後世的人,將先生的像毀了,把先生的書燒了,對先生的聲譽也毫無損害,這隻能表示當政者太愚蠢,太自不量力了!」


我覺得張黎似乎總是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影射點什麼,我個人對此並不感冒,不過我也承認他的作品都是精品,絕無敷衍了事之作。


我是一個持否定儒家思想態度的人,但我仍然看了兩三遍該劇的韓版視頻,應該客觀地來講,這是一個綜合質量很高的視劇,似乎目前還沒能在衛視上公開播放。

印象深刻片段有兩個,一個是第22集孔子結合仁、義、利、智、信與盜賊狠狠地黑了一把自古而今的「官僚」作風。一個是最後1集孔子與早死於己的兒子孔鯉道別之時,回憶自己的人生的片段,說實話藝術感染力達到了極巔,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眼眶濕潤了。

動機論人性論下的救世主明鏡高懸畢竟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範疇,真君子,萬不取一。不若退而求次,自由平等、社會契約,三權分立。

想想412光明日報提到尋找兼通馬克思和儒家思想的周伯通們,也算滋味酸爽。


我非常努力地看到了第三集,實在看不下去了……能歷史篡改到這種程度,實在是讓人噁心。

首先,叔梁紇娶妻無子;復娶妾,生一愚魯跛足之子,名孟皮,字伯尼;後又娶顏征在,生下孔子。所以孔子的母親絕不是什麼奴隸,而且孔子的父親是親自上門求婚的,而且孩子的外祖父是非常有文化的人,孔子的父親去世後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和母親回到了娘家。孔子的外祖父顏襄。 顏襄是當時一位博古通今的學者,素來喜歡這個天資聰穎,好學不倦的外孫,於是收下了這最後一位弟子,傾盡自己的才學教授,並從大處引導:「做人:君子有三思,一是年少不勤學,年長一無所能;二是年老不講學,死後無人紀念;三是有財不布施,窮了無人救助。在出世上:若將來能出仕,居高位,掌國政,應當遠宗堯舜的道理,近守文武的法則,順著天時,察看地理,小則可以教民安樂。大則可以賓士天下,自可是頂天立地的大聖人。」直至顏襄去世。
由此可見,孔子所受的家庭教育是非常牛的,就是以現在來看,一般的家庭絕對不可能望其項背。而中國的文化,自古黃帝以來就沒有過荒蠻的時期,尤其自周建立之後,更是禮制來格。

其次,整部劇,拍到第三集,只看到粗魯、野蠻,這是現代人對兩千年前的古人的無禮無知的揣度。
周武王滅殷之後,就把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國號為魯。周公因為輔助成王的緣故就沒有前往封地就國,於是讓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國。伯禽也就成了魯國實際的開國君主。伯禽出發之前,周公告誡他應該謙恭下士,不能因為傲慢而失去民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周公是孔子一生最為推崇的人。
明白了嗎?也就是說,魯國是周武王給周公封地,由周公的兒子成為魯國第一任國君,能夠繼承父親封地的孩子,必定是經過的訓練和挑選的,也就是說,魯國從第一任國君開始,就重視禮樂教育的國家,所謂的禮樂,不是玩樂,儒家的禮相當於佛教的「戒」,這其實是一種教育,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象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充滿了戾氣?粗俗無禮?囂張跋扈?怎麼可能到處都是髒兮兮的?怎麼可能象歐洲中世紀一樣?魯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以兵強天下的國家,自成立伊始,魯國就是以文化強國,所以即便到了戰國時期,天下大亂,魯國依舊是文化非常昌明,人也也彬彬有禮,也正因為太重視文化,而忽略了軍事,才導致了被秦滅國。在這樣的國家,不可能出現此劇所描繪的骯髒,煩躁,崇尚物質的狀態。

再次,孔子其人,劇中有一種說法,對孔子的描繪也是建立在這樣的角度上的,意思是說這個世界上就沒有那種小孩子,天生就非常守禮,天生就會懂得孝順,孔子也一定是跟普通的孩子一樣,走過了彎路的,也一定干過偷雞摸狗的勾當,一定羨慕過別人的物質生活,甚至跟母親報怨:為什麼他們家有冰碗,我們沒有?我在這裡賣一輩子酒,也不可能用這樣的碗吃冰……
這純屬胡扯,憑著自己粗魯無禮的人生去揣度他人。

我因為是南山書苑的心理諮詢師,所以觀察過很多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很貪婪,很無智,而且父母及家人也放縱孩子的貪婪,但有的孩子就是很寧靜,這樣的家庭即便父母沒有太多時間管教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因為有天生的某些素質,就是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培養,更容易行在道上,對善德更主動地親近,也更能約束自己,這樣的孩子,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成為道德修養很高的人,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幹偷雞摸狗的勾當,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想用漂亮的碗吃飯,一個孩子,如果開始為了某個女孩子干偷雞摸狗的勾當,開始想用漂亮的碗,而且開始對母親所提供的物質生活產生極在的不滿,這樣的孩子已經不可能教育成材了。教育是在孩子不懂得挑剔物質環境的時候開始的,教育是基於孩子對父母的愛開始的。

還有,孔子這輩子都沒想過去當家奴,以當時的社會地位來說,孔子的哥哥因為殘疾,也是為妾所生,所以無法繼承孔子父親的爵位,(後來有一種說法是孔子的母親,因為不堪原配的欺壓,帶著孔子和孔子的哥哥一起離開孔家,孔子跟他哥哥的感情是很好的,所以孔子的哥哥去世後,孔子承擔了作為父親的責任,選了一位比自己的女婿還優秀的人,把哥哥的女兒許配給他。)所以孔子父親的爵位由孔子來繼承,雖然不是多高的爵位,但是這標誌著孔子是有機會正式為官,正式為國所用的,以當時的思潮來說,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家世爵位為榮,一個「士」是絕不可能想要主動降身為「奴」,那是莫在的污辱。

最後,這部劇就應當封殺,一個人污辱了自己的文化,就是在污辱自己,一個人污辱了自己的民族,就是在污辱自己,一個人污辱了自己民族的聖人,就是在污辱自己,別的國家和民族,為了證明自己有半點跟孔子沾親帶故,不惜篡改歷史,證明孔子是他們國家的人,沒有聖人還要杜撰一個聖人出來,沒有文化還要吹牛吹出來一個文化,而中國的這些所謂的編劇,所謂的導演,因為自己的自尊心極為低下,就污衊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聖人,這是極為無恥和卑劣的做法——你自己想當孫子,就老老實實當孫子,自己想賣祖求榮就就老老實實當奴才,不要污衊中國的聖人,使得聖人比你還低劣,以顯示自己的高大威猛,這是很不要臉的做法。這樣的導演,這樣的編劇,實在比漢奸更為可恨。

~~~~~~~~~~~~~~~~~~~~~~~~~~~~~~~~~~~
補充一下,陽虎這種人從來就不是孔子的朋友,如果孔子能跟這種人成為朋友,孔子也絕不可能成為聖人,不要做那種什麼從小一起長大的孩子,未來的道路卻不相同的鬼夢,從小一起長大的孩子,雖然成人後會有所差別,但也絕不會天差地別,觀察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我們自己的成長經驗,就可以發現,有些人就是不能成為朋友,從小就不能成為朋友,充其量算是認識,充其量算是見過而已,根本不可能成為朋友,而從小混在一起長大的人,就算是未來的發展不太一樣,也不會能是天壤之別。這完全是不符合現實生活的。
還有劇中孔子的母親,那麼情緒化的一個瘋女人,連孔子問一句:我爹是誰?都得挨揍。不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都干不出來這事,而且以當時魯國的風氣來說,孔子好歹算是出身上有爵位的士階級,這樣的門楣,怎麼可能子孫不以其父為傲?母親不以其夫為榮?怎麼可能生下來十幾年不祭拜自己的父親?這不是胡扯嗎?你以為象現代人只認錢嗎?切……
中國不是到了孔子才有文化,不是到了孔子才有了宗族,才有祭祀,尤其是創立了禮制的周公旦的兒子建立的國家,人民的教化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這是周公之所以成為聖人的最重要的一個標誌,
這種污辱孔子的劇,怪不得會賣到韓國和日本去,正好可以讓他們拿來證明,現代中國是沒有文化,沒有根基的一代人,正好讓他們用來污辱我們中國人,證明我們現代的無知無智,可恨。中國應當禁止這種劇出售到海外,否則我們所有中國人都跟著這個導演和編劇一起丟人現眼。

~~~~~~~~~~~~~~~~~~~~~~~~~~~~~~~~~~~
作為一個文化傳播者,不管他是用什麼形式來傳播文化,都沒有資格,也沒有理由篡改歷史,如果不能尊重歷史,不能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先驅,又有什麼資格成為一個文化的傳播者?有哪個國家的導演和編劇惡搞過自己民族的文化?即便篡改,人家也是往好的方向,提升民族自尊心的方向上篡改,哪有越改越下作的道理?哪裡有這樣所謂的必然?
既然作導演和編劇,既然已經是文化傳播者,就必須具備一個文化傳播者所應當具備的職業道德的素養,一個損傷民族自尊心的東西就應當被封殺,而且應當斬草除根,尤其不應當外流到日韓這樣的國家,這些國家對於孔子的推崇比中國人要厲害百倍也不止,與此同時又不斷地嘲笑現代的中國人沒有文化,再傳播這種東西出去,只會授人以柄,貽笑大方,更會對中國人進行污辱、漫罵和鄙視。
如果有一天,當你站在日本和韓國人面前,人家以這部電視劇為標準,來嘲笑你,嘲笑中國人的無知時,你就知道了這部電視劇對你的傷害了,它將不僅僅是一部用來娛樂大眾的電視劇,因為那關係到了你個人的尊嚴。


沒有人看過91年張新建導演的《孔子》嗎,個人覺得除了《東周列國·春秋篇》,在先秦的影視作品中,再沒有能夠達到這種高度的歷史劇了。 服裝、場景、道具、音樂都是經過精心考究的,印象深的是服裝,可與典籍和考古相印證,背景音樂是成公亮先生的《文王操》。
網上資料太少,找到一篇對於這部劇的評價 電視劇《孔子》劇情簡介——摘部分:「劇中的美術設計十分精心而準確。宮殿、太廟、社壇、箭樓、街市等古代建築都具有春秋時代崇尚方正、闊大的美學風格;劇中人物的服裝面料,均以麻、葛、生絲、錦為主,體現了春秋時代的歷史特點;劇中展現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社會風貌、禮儀典範、婚喪嫁娶、民俗民情等,都經過認真的考證;劇中的音樂古樸典雅,莊重肅穆;劇中的九段舞蹈,如魯國的武士舞、小雅、郊祭舞,齊國的裙擺舞、屍女舞、蛇舞、萊夷舞和衛國的竹竿舞等,舞蹈語彙新穎而又不失古風。這些精彩的細節不僅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也具有一定的民俗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一部氣勢恢宏、意境深遠、古樸凝重的佳作。但劇中孔子的形象還顯得拘謹,劇中著重刻畫了孔子的迂闊、固執,卻忽略了孔子性格中的睿智與靈性、瀟洒而幽默的一面。」


張導出品,必屬精品,我是腦殘粉。


看張黎的片,要是代入歷史去看,那麼《1566》根本沒法看,張黎的片子就是改編歷史原形,拍出另一個故事來,要是以張黎的片向歷史真實看齊,那實在是錯上加錯。張黎的片有味道,要認真品味,其樂無窮。要是較真去比較歷史,那就是鑽牛角尖,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黎叔的戲,只一部——軍人機密 我認為已經達到神作級別。無論是人物的使用,劇情的鋪張,多線索的共同推進,人物對於情節的鋪墊、講述,心理階段性的變化,懸念的重疊,鏡頭語言和人物表情的階段變化……等等 都讓我為之敬仰。去年雖然有一部大清鹽商,但是還是不能賽過軍人機密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第一集又是齊王魯王,還有高粱酒


總體上這部電視劇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但是太多的細節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包括對白還有一些道具錯的離譜,還有一些情節和論語都不符合


像張黎和姜文的片子,看不懂是好事。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覺得自己幸福。


但是你不要自作聰明,去作一些不該作的死。
大明王朝裡面前半部分所講的套路,大致也就是某些市的套路。

如果你賺錢不易,那就更不要衝進去送掉自己人生的積蓄。

(某些市並不是中國所獨有,而是全世界所共有的套路。某心理師說這種電視劇讓外國人笑話中國人,。 呵呵。。 我覺得這種心理諮詢師,跟一些專家大師沒啥不同。 )

-------------------------------

至於那些看電視劇喜歡找漏洞顯示自己懂歷史的。我只能引用權利里的那句台詞
「You know nothing."


不談孔子的塑造,這劇整體風格用力過度,神神叨叨,令我無法忍受。就不能樸實點說話嗎?


【指正】首先很感謝答主,我找這部劇很久了,是答主的鏈接一飽我眼福!
現在我只看到18集,又回來看了答主的答案,感覺有一個錯誤:
劇中倪大紅扮演的魯君應該不是襄公,而是襄公之子昭公。
望修正,謝謝


名字好糾結


不符合史實,他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如此


推薦閱讀:

劉備是用什麼手段團結了一幫文臣武將跟著他的?
為什麼蒙古國人口這麼少,如果蒙古國有幾千萬人口,會怎樣影響世界格局?
互聯網歷史上有哪些換域名的經典案例?
請問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產生了什麼有利效果?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問史實的偏袒陳阿嬌?

TAG:歷史 | 電視劇 | 孔子 | 中國劇集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