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有通貨膨脹嗎?如果有,政府有「宏觀調控」措施嗎?


多圖預警,爪機黨慎重

先說結論:哪個朝代都有。至於政府管不管,看情況。

春秋戰國及以前,社會上主要還是以糧食換東西,珠玉金銀甚至銅鑄幣使用的範圍都不夠廣泛。而且嚴格說來,春秋戰國很大一段時間還是奴隸幹活,不能算封建社會。(想了想還是放幾張圖吧,那時候的錢造型挺Q的)

空首布

刀幣和平首布

蟻鼻錢和銅貝幣

秦兼并六國,統一幣制。當時貨幣分三種,黃金,布帛,銅鑄幣。銅鑄幣是計重貨幣「半兩錢」,一枚錢重半兩,差不或等於現在的7.8克。當時出現過重量不足的情況,不過大秦朝太短命,還沒來得及通脹就亡了。西漢初年,劉邦讓老百姓自己鑄錢,沒錯,自己鑄錢。(買印鈔機,印人民幣)錢還叫半兩錢,可惜大部分質量不一,又薄又小。結果物價猛漲,這應該算是封建社會最早的全國性通貨膨脹。

秦半兩

榆莢錢(莢錢)

太不像話了,對吧?皇帝也這麼想,於是名正言順的禁掉民間私鑄,由政府有關部門和皇上的有關親戚繼續為人民服務。這裡說的呢,就是古代通脹的一個主要原因:鑄幣減重。

大漢朝不能不說的就是王莽,此人曾是中國金融史上的領銜主演。在位僅僅16年,居然搞了四次貨幣改革。第一次改革就玩了大的。漢武帝開始,國家開始鑄造五銖錢,也是一種計重貨幣。漢一兩為24銖,約等於現在的15.6g,所以五銖大概就是現在的3.25克左右。王莽搞了個金錯刀,一枚抵五銖錢5000枚

上面一刀兩個字使用黃金嵌進去的。但當時1斤黃金才值五銖錢一萬枚。兩塊兒銅就能換1斤黃金?不通脹才見鬼呢。不管古今,這是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鑄(印)大錢。
四次貨幣改革都是政府行為,爛攤子沒法收拾。最後綠林軍挺身而出,把通貨膨脹和政府,都給調控掉了。

東漢末年有個彩蛋。鑄錢需要用銅,兵荒馬亂的,不好收集。董卓進長安,把秦始皇的十二高達融掉,鑄造小錢,傳說質量極差。網上找了半天圖,應該是這樣子吧

對比下標準的五銖錢

西晉東晉沒啥通脹,倒不是說政府多好。只是大家過的太慘,基本都用糧食和布帛換東西。

南北朝有段時間,允許民間鑄錢,結果跟漢朝一樣,又出現了中國貨幣史上的奇葩,鵝眼錢。
下圖右一就是鵝眼錢。

然後,居然還有比這更差的。綖環錢,史載「十萬錢不盈一掬,斗米一萬,商貨不行」,可惜沒圖。

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手頭越來越緊,沒辦法又動起歪腦筋。效仿王莽,鑄造了當十和當五十大錢。沒啥新意,不多說。

黃巢起義的時候,各地節度使權利極大,鑄錢更是小意思。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劉仁恭用粘土鑄錢,強制流通。把好銅錢收集起來,藏到太行山山洞裡。然後殺掉挖洞的工匠,以防走漏消息。後來呢,這些錢到底也沒藏住,都被遼軍挖走。不要以為泥錢是笑話,日本人扶持溥儀跑到東北建國之後,就發行過陶幣(主要成分其實是氧化鎂)。單說質量,我親手試過,還是很不錯的,非常結實。這是古代通貨膨脹的又一個原因,摻雜低值原料鑄錢。

宋朝通貨膨脹也不少,但原因基本都是上面幾種。紙幣造成的通脹,元朝更為典型,所以宋朝就略過不提了。

宋朝經濟大發展,銅的產量已經不能滿足鑄錢需要。所以鐵錢,金銀開始大規模使用,紙幣也開始推廣。元世祖忽必烈開始發行中統鈔,然後禁錢禁金銀,從法律上講,紙幣基本成為單一貨幣。中統鈔起初是可以向政府兌換金銀的,像極了近代金本位。

好景不長,大汗南征江南,雖然沒有了郭大俠等一眾敵對勢力,軍事上比較輕鬆。但軍隊要吃糧,工資也要發的。一分錢難打英雄漢,錢搞不上來怎麼辦?
印!印!印!
中統鈔的幣值就穩定了十七八年的樣子。至元十二年發行量只有不到40萬錠,十三年劇增到100多萬錠,以後每年的發行都在100萬錠以上。發了這麼多票子,老百姓去兌換金銀怎麼辦,大元朝政府不就吃癟了嘛?哪裡會。解決方案簡單粗暴,直接取締金銀兌換。所以,通貨膨脹不可避免的發生了,七年時間,物件上漲10倍。
後來又發行至元,至大,至正寶鈔,結局都是票子越印越多,物價越來越漲。

(至元鈔。國家規定兌中統鈔匯率1:5)

元朝這麼短命,從貨幣金融角度看,完全是no zuo no die的典型。教訓是如此慘重,以至於明朝紙幣使用和流通時間不長,範圍也不廣泛。新皇帝們都不願觸那個霉頭,不吉利。

從明中期開始到清末鴉片戰爭以前,四海昇平,經濟大發展。政府不樂意發行紙幣,嘉慶朝有個官員提議發紙幣,結果被「交部議處,以為妄言亂政者戒」。白銀和銅產量又不夠,通貨膨脹沒有發生的土壤,中央政府最擔心的反而是通貨緊縮。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賠給洋人不少錢。接著又要打太平軍,咸豐皇帝愁啊,從哪弄錢去?於是從歷史中尋找靈感:咱們搞大錢,印票子吧。

官價2千文換一兩銀,但真去找朝廷,可換不來真金白銀哦。通貨膨脹的程度,大家自行腦補吧。

以後民間多使用國外銀元,以及本土錢莊庄票,清政府的權力削弱,通脹也就在沒起來。

再出現惡性通脹,已然幾十年後,校長治下之民國。

----------------------------------------補充的分割線---------------------------------------------------------------------------------------------------------------------------------------------------------------------------------------------------------------------------
1.西漢賈山跟漢文帝說過,錢「可以易富貴」,而富貴是「人主之操柄」,不能讓人民「與人主共操柄」。錢是一種權利,所以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國家是不允許私鑄的。即使允許私鑄,也因為民間鑄錢質量不穩定,劣幣驅除良幣,最後被國家禁「惡錢」,取締私鑄。(當然沒辦法禁絕,現在不還有假鈔嘛)
2.既然鑄錢是政府行為,政府又多是在沒錢花的時候故意通貨膨脹,控制通脹就是割自己肉。嗯,很疼。所以不現實。
3.中國古代鑄幣主要用銅,所以銅的開採流通受到嚴格管制。比如清朝,開始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以使用黃銅器皿。到四爺當政,就只有一品官員可以用黃銅了。
4.鹿鼎記里韋小寶隨身帶著幾十萬兩銀票,可是呢,那時候根本沒這個東西。首先,當時不發行官銀票。其次,民間錢莊直到鴉片戰爭前,資本一般也就兩三萬兩,開出的銀票最大也沒有超過一千兩的。而且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二次補充的分割線-----------------------------------------------------------------------------------------------------------------------------------------------------------------------------------------------------------------
感謝評論中李向陽童鞋的提醒,找到了跟這個問題比較相關的一個回答, @張英鋒這個答案灰常深刻,刀刀見肉,不粘過來會覺得不好意思
除卻最常見的那幾個,秦朝滅亡的原因還有什麼? - 張英鋒的回答


大致盤點中國古代的通脹史

西漢

秦末漢初的戰爭,物價飛漲,奸商囤積居奇,《史記·平準書》記載:「 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

通脹的主要原因是戰爭導致的物資匱乏,漢高祖開始與民修養生息,同時還對商人徵收重稅,禁止商人穿絲綢衣服乘馬車。幾十年後物價平穩,民豐物饒,出現了文景之治。

王莽

王莽搞托古改制,五均、六管,大搞壟斷專賣,結果官商勾結,物價飛漲。

王莽又廢五銖錢,作金、銀、龜、貝、錢、布,名曰「寶貨」,共計「寶貨三物,六名,二十八品」。 複雜的幣值使得「百姓憒亂,其貨不行。 」因為使用五銖錢而獲罪者不計其數,於是又「行小錢直一,與大錢五十,二品並行 。」過了五年, 重新使用金、銀、龜、貝之貨 ,而且改變價值。廢除了過去的大、小錢,改作貨布二品,1貨布=25貨泉=25大錢,可是分量只有貨泉的5倍。每一次換錢,都導致大批百姓破產,在一次次的折騰中,王莽政權喪盡人心,最後被憤怒的長安市民所殺,隨後又被更始帝的漢軍肢解屍體。

通脹就是王莽一手摺騰出來的,越宏觀調控,通脹越是厲害,最後新莽政權垮台,漢光武帝重新恢復五銖錢,不再折騰,解決了問題。

南北朝

南北對峙,戰爭頻繁,朝廷開支巨大,於是多採取鑄小錢、惡錢以斂財。支出用惡錢,收入用好錢。

南朝劉宋開放民間鑄錢,於是各種惡錢大行於市,1000文不過三寸,民間號稱鵝眼錢, 「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尺帛斗粟,動輒一萬 」。

蕭梁在鑄錢方面,宛如王莽轉世重生,有直百五銖、五銖、女錢、太平百錢、定平一百、五銖雉錢、五銖對文等號,後來又廢銅錢,改鑄鐵錢。南陳鑄六銖錢,1六銖錢=10五銖錢。

坑爹的省陌制,最晚在蕭梁之時就已經出現,一貫錢不再是1000文,京師900文算一貫,三吳一帶800文一貫,江州郢州一帶700文一貫,後期最坑爹的有350一貫。

北朝相對南朝好些,但是私鑄錢一直屢禁不止,北魏則有雞眼錢,和鵝眼錢彼此彼此。北周國力薄弱,對抗北齊,財政困難,周武帝鑄布泉,以一當五,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後來布泉廢棄,周宣帝又鑄永通萬國,以一當十。幣制紊亂,民間多以布帛鹽谷交易,河西多西域商人,用波斯、拜占庭的金銀幣。周滅齊之後齊舊錢繼續通行。

隋文帝滅陳一統天下,統一頒行新版五銖錢,流通天下,銷毀劣錢,嚴查私鑄,開皇年間,幣值物價都比較穩定,但是到了隋煬帝後期,天下大亂,又開始亂來,1000文錢重2斤(根據出土實物,應該有2.8-3公斤),後來只有1斤,「翦鐵鍱,裁皮糊紙以為錢,相雜用之。」

通脹的主要原因在於民間私鑄劣錢,流通市場,一旦政局穩定,天下太平,朝廷嚴厲查處,自然平息。最後唐朝統一天下,鑄開元通寶。

金屬鑄幣時代的通脹,主要在於劣錢盜鑄,戰爭破壞,一旦戰亂平息,天下一統,通脹自然平息。

宋朝

宋朝的錢法極其混亂複雜。

土豆燒牛肉貼木兒:關於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北宋鐵錢本位的交子、錢引到後來宋徽宗時基本上成了廢紙,銅錢又變成了夾錫錢,最後大宋藥丸。

南宋初年的錢引會子濫發繼承北宋弊政,直到宋孝宗動用大內存銀100萬兩收回了大批會子,此後幣值物價穩定了一陣,但是到了南宋後期,會子又濫發,200貫18界會子買不到一雙草鞋,比廢紙還不如。最後又是大宋藥丸。

南宋和金之間除了真刀真槍之外,還大打貨幣戰爭,南宋禁止江北流通銅錢,金則禁止河南流通銅錢,以防止銅錢流向對方,河南江北流通的主要是鐵錢和紙幣,錢禍不比兵禍好多少。

金朝

金初沿用宋遼和偽齊的銅錢,自己也曾經鑄錢,但是由於北方缺銅,銅錢本位難以維持,於是到了熱衷漢化的海陵王時期,也開始學宋朝造紙幣交鈔,最大面額有10貫,最小100文,開始7年一換,後來金章宗時取消,除非紙幣破爛否則不回收,回收的工本費不同時期8-15文不等,收的是銅錢。

金朝由於銅錢嚴重匱乏,金章宗又鑄銀幣「承安寶貨」,以銀幣和紙幣作為主要流通手段,但是很快,大量民間私鑄的成色很低的銀幣充斥市場,「承安寶貨」用了三年而罷。金章宗北面和漠北部落打仗,南面南宋開禧北伐,軍費開支巨大,多半靠濫發交鈔來勉強彌補財政虧空。金章宗為了穩定交鈔的幣值也花了很多功夫,強令市場大額交易用紙幣,提高紙幣交稅份額,又企圖回收大額紙幣,可是用處不大,不久金章宗駕崩,交鈔開始加倍濫發。

金章宗死後,衛紹王繼位,成吉思汗入侵,會河川之戰,金朝廷用84車的鈔票勞軍,自然軍心浮動,金兵大敗,精銳盡沒。「交鈔之輕幾於不能市易矣」。金宣宗造1000貫交鈔,此時1貫交鈔換不到1文銅錢。後來金宣宗又廢交鈔,行貞祐寶券,後來又1000:1兌換成了 「貞祐通寶」 。5年功夫,隨著金兵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貶值200多倍,於是1兌400的「興定寶泉」出籠。金哀宗逃到蔡州,又發行「天興寶會」,只有幾個月功夫就亡國了。

金朝的紙幣通脹是中國古代通脹的巔峰,粗略計算1000*1000*400=4億倍,直到700年後才被刮民黨的法幣金圓券超越。除了大金藥丸,無藥可救。

元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最發達的朝代,元世祖先發行以絲為本位的交鈔,然後是中統元寶鈔,2貫=1兩白銀。鈔票以銀為本位,但是禁止金銀流通,中統鈔的幣值穩中有降,相對穩定了較長時間,主要是因為,元朝滅了南宋,鈔票流通範圍和人口大大增加,穩中有降的中統鈔比起天天跌停板的南宋18界會子自然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元世祖晚年,東征日本,南征安南占城爪哇緬甸,西北大戰海都篤哇,財政吃緊,很會搞錢的阿合馬又被人不明不白的做掉,於是新的理財大臣桑哥發行新的至元鈔,1:5,而物價已經比元世祖初年上漲十幾倍。元武宗時又發行了至大銀鈔,又是1:5至元鈔,元仁宗繼位後廢除了至大銀鈔。

元朝皇帝熱衷於做佛事,造佛塔佛像,耗費無數,而且賞賜吐蕃僧人與草原王公大手大腳,往往財政入不敷出,甚至挪用朝廷的紙鈔準備金。但是總體而言,到元順帝時脫脫變更鈔法以前的幾十年,元朝的幣值相對前朝還算比較穩定,泰定帝時每年的發行量和元世祖時每年的發行量始終是在一個數量級別上。大額的至大銀鈔,只發行了145萬,而且很快廢除。

有志於成就一番功業的脫脫希望根治黃河,想通過變更鈔法來緩解財政壓力,發行至正鈔,從原來的銀本位倒退到古代的銅錢本位,於是很快面臨南宋時候的紙幣銅錢雙本位下,劣幣驅逐良幣+民間盜鑄泛濫的後果。元朝刑寬,蒙古色目大員不接地氣,管理混亂,」行之未久,物價騰踴,價逾十倍。「正好又是紅巾軍起義, 「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 「。大都城內,10錠鈔買不到一斗粟。

於是乎大元藥丸。拿著天天跌停板的至正鈔的大元各族官軍,面對紅巾軍和大明軍,自然阿卜阿卜然後投降也。

平心而論,元朝的紙幣政策還算是比較成功的,僅次於本朝。

明朝前期

明太祖發行大明寶鈔,一沒有準備金,二沒有流通期限,三不設舊鈔票兌換,坑爹至極。早年隨著明太祖東征西討,大明寶鈔的流通範圍一路擴大,幣值暫時穩中有跌。到了永樂年間,對外無法再開拓疆土,擴大流通,可是明成祖征漠北,下西洋,遷北京,耗費無數,只能靠印鈔票彌補財政虧空,幾十貫大明寶鈔才能買一石米,到了明英宗時期,允許白銀使用,寶鈔不久就形同廢紙。

紙幣時代的通脹如同毒品一般上癮,當朝者欲罷而不能!只要紙幣還在流通,貶值是總體趨勢,維持幣值的辦法:

1、宋孝宗一般真金白銀的出血,可惜後世採納者寥寥無幾;

2、減少開支,很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3、擴大流通範圍走出去,如同元初明初一般,但是有臨界點,到了擴張極限之後加速貶值;

4、治標不治本的技術手段,兌換、回收、新鈔等等,往往暫時穩定,隨後就加速下跌;

5、藥丸……

美國一向熱衷於把大國搞亂解體,經常支持各國的分裂勢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可以把該大國的貨幣廢掉,原來的國內貿易變成了國際貿易,用美元結算,可以大幅擴大美元的流通。


以下來自《資治通鑒》① 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② 漢太宗孝文皇帝中五年(丙寅,公元前一七五年)

  春,二月,地震。

  初,秦用半兩錢,高祖嫌其重,難用,更鑄莢錢。於是物價騰踴,米至石萬錢 ③沈慶之復啟聽民私鑄錢,由是錢貨亂敗。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於此者,謂之「綖環錢」;貫之以縷,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復料數,十萬錢不盈一掬,斗米一萬,商貨不行(宋紀十二)。
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但凡是戰爭年代或者立國初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通貨膨脹,原因自然是戰爭帶來的摧毀導致人民基本的溫飽都不能得到滿足。另一則是私鑄錢幣導致。如王莽「 莽以錢幣訖不行,復下書曰:「寶貨皆重則小用不給,皆輕則僦載煩費;輕重大小各有差品,則用便而民樂。」於是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錢貨六品,金貨一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貝貨五品,布貨十品,凡寶貨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百姓潰亂,其貨不行。莽知民愁,乃但行小錢直一與大錢五十,二品並行;龜、貝、布屬且 」,又例如———————— 初,秦用半兩錢,高祖嫌其重,難用,更鑄莢錢。於是物價騰踴,米至石萬錢。夏,四月,更造四銖錢,除盜鑄錢令,使民得自鑄。

  賈誼諫曰:「法使天下公得雇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它巧者,其罪黥。然鑄錢之情,非殽雜為巧,則不可得贏;而殽之甚微,為利其厚。夫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奸;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各隱屏而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縣百數,及吏之所疑搒笞奔走者甚眾。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隱阱,孰多於此!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法錢不立,吏急而壹之乎?則大為煩苛而力不能勝;縱而弗呵乎?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苟非其術,何鄉而可哉!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錢日多,五穀不為多。善人怵而為姦邪,願民陷而之刑戮;刑戮將甚不詳,奈何而忽!國知患此,吏議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術,其傷必大。令禁鑄錢,則錢必重;重則其利深,盜鑄如雲而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數不勝而法禁數潰,銅使之然也。銅佈於天下,其為禍博矣,故不如收之。」賈山亦上書諫,以為:「錢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貴。富貴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為之,是與人主共操柄,不可長也。」上不聽。,至於政府怎麼調控,題主還是多看書吧


有的。

紙幣方面,從宋代到民國,每次都是不可控制的通貨膨脹,直到變成廢紙。

金屬貨幣,明朝靠美洲白銀改成銀本位,實際上也參與了全球範圍的價格革命。只不過後來被饑荒和農民起義掩蓋了。

清朝被鴉片害慘了,通縮還來不及。


又是一個極宏觀、極難回答的問題。我只是嘗試著來作一些解答,希望有人能夠補充

在原始社會以後,人類從穴居走出來,進行簡單的交易行為開始,通貨膨脹就開始存在。因為交易需要中介貨幣,或者就算是物物交易也需要有一個市場比值。這個貨幣和比值的存在必然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通膨自然也不可避免。

從漢字的「貨」 、「買」 、「賣」、和 」販「字可推得,早期的貨幣交易可能跟貝殼有關,而當商品社會發展到天然貝殼已經不足以支撐交易規模的時候,金屬貨幣也開始進入歷史舞台了。據考,商代晚期殷墟遺址里就發現了銅製的貨幣,這也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一種飛躍。

中國的通貨膨脹史,然則就是一部黑歷史,是一部真正反映」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曲悲哀的讚歌。

據彭信威先生統計,中國萬倍以上的通貨膨脹,自漢以來,有五六次。其中以金人治下為最,達到六千萬倍的通貨膨脹 (暈啊)。

貶值方法匯總
1)小錢- 方法:減輕重量- 例子:董卓,但他算佛心來的,只減重了五倍(原來的五分之一)。而且他的通貨膨脹估計也只在長安地區。。。
2)大錢-方法:空手套白狼- 例子:王莽。鑄幣兩把刀就可以收人民黃金一斤(難怪滅亡得快啊)。孫權 (果然齷齪)。咸豐。
3)紙幣- 方法:美聯儲 - 例子:交子、大明寶鈔。

有沒有」宏觀調控「措施? 當然有。這裡說兩個很早期的。

最早直接提出宏觀調控理論的,很有可能是越王勾踐的心腹計然(一說是范蠡提出的),他說: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就是不能過度通脹,也不能過度通縮,而要通過調控來達到這個平衡。

而後春秋戰國貨幣理論的集大成者,就是《管子》一書了,其中寫道:
「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貨幣購買力)
「人君知其然,故視國之羨不足而御其財物。谷賤則以幣予食,布帛賤則以幣予衣。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准,故貴賤可調而君得其利。」 (貨幣理論)
「今谷重於吾國,輕於天下,則諸侯之自泄,如原水之就下。故物重則至,輕則去。有以重至而輕處者,我動而錯之,天下即已於我矣。」(貿易理論)
所以人說小半部《管子》就可以管理一個央行,這是一點沒錯的。

先說這些吧。


通貨膨脹的原因就是政府發行了太多的貨幣,沒有之一。
所以,在沒有法定貨幣的封建社會,就不會有通貨膨脹。
比如白銀或者黃金在某種極端情況下如果突然變多,那也只會導致這兩種貴金屬相對固定發行的法幣貶值而已。市場自然會放棄使用這兩種貴金屬做一般等價物。
只有在有法定貨幣,比如五株錢,並且政府有大量新鑄幣(王莽改制)的情況下,才會有通貨膨脹的產生。


和我一起念:通!貨!膨!脹!多!半!因!為!政!府!


不論中國還是羅馬,奴隸只佔人口的五分之一不到,其實是曲解了馬克思的原義,馬克思是說奴隸勞動是那個時代的主要特色,奴隸矛盾是主要矛盾,資本主義時代,自耕農依然是國家主體,難道就不是資本主義了?
最早都是把農具鏟子和武器刀和布匹卷和秤砣等小東西當錢用的,後來才重新發明了錢(上古貝殼當錢)
桑弘羊的均輸平準這個最早的宏觀調控


貨幣起源於殷商時期,日常生產工具鏟等青銅器小型化使之成為了早期的金屬貨幣,強大的兩漢直至明朝期間已銅幣為主,後期則為白銀貨幣,中間不時穿插著布匹絹帛作為貨幣使用。古代社會的貨幣與現代本質的區別在於其使用價值,金屬在古代始終是一種珍貴的資源,武器,銅鏡器皿與錢幣一直在爭奪稀缺的金屬資源並相互轉化。拋開戰亂商品漲價而導致的貨幣貶值和統治階層的惡性鑄幣稅這兩種極端情況而言,如何提供更多的金屬資源解決通縮才是時人無時無刻不在考慮的問題。西漢早期由於貨幣極端缺乏故改秦半兩為瑜伽,由於重,名不符使之有大利,時人紛紛盜鑄,外加鑄幣防偽差和割據勢力影響產生嚴重的通脹,武帝上林三官五銖之後 逐漸名,重相符,防偽好,管制嚴。從此基本節奏就是將通縮進行到底了。我個人認為古代無謂通脹,因為錢幣的面值本質還是含銅量,剪裁錢雖然貶值但其用銅少銅價也上漲。現代意義上的通脹入剖去鑄幣稅因素應為信用過剩,商品貨幣通脹只有清末金本位下的白銀流入可算。 結論 古代治理通脹就是不要做死 治理通縮就是好好挖礦


清朝因為南美白銀內流,引起輸入性通貨膨脹,政府採取閉關鎖國政策進行宏觀調控


題主看看鹽鐵論…


我相信,世界各國的君主,都是貪婪不公的。他們欺騙臣民,把貨幣所屬的金屬分量,次第削減。 出自國富論的一句話,印象挺深刻的。


好睏難的題目。首先關於封建社會,是相對五十步可以笑百步而言的呢還是絕對封建思想而言?其次以為通貨膨脹的必要前提是,憑券購物,如此必有券物對應的通貨問題(至於膨脹緊縮就次要了),就是說只要不明確有這問題也就無所謂主動應題但除了被動應付必然的後果吧。
對題目吹毛求疵了。


這個問題你看看《管子》這本書就能明白了


沒有生產過剩,就談不上通貨膨脹,所以封建社會基本上沒有真正意義的通貨膨脹。


那會兒都是硬通貨(相對於紙幣),所以如果不是出現特別大的貨幣造假,正常是不會的


這個問題上西方經濟學的時候討論過 對於現在的通貨膨脹大致就是大多印刷鈔票 投資大於儲蓄 貨幣貶值 在古代的貨幣是黃金白銀 這是有保值的大宗商品 所以古代幾乎沒有通貨膨脹(還是學生 可能回答的不太對 不要嫌棄╮(╯▽╰)╭)


有,宋朝做的不錯,元朝明朝亂髮貨幣,明中後期大量白銀湧入中國也算


一看這個問題 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 你是一個高三苦逼黨!
不要問我為什麼 因為我現在就是!
這個問題發起的好(gao)啊(siao) 將歷史經濟問題和政治經濟相融合 。
在此我只能說那時沒有宏觀調控 因為宏觀調控是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解和控制 並且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為目標前提下 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 無論有沒有經濟問題 宏觀上必須由宏觀調控來指導 微觀上由市場經濟的決定性做主導地位 所以說 那時候沒有宏觀調控這一說法。
而且你說的古代市場經濟問題 當時是自然經濟,小農社會 大多重農抑商 經濟發達時期很少 也就宋、唐幾代吧。
所以說,你這個問題是矛盾的。


封建社會也會產生通貨膨脹,印象里漢武帝董卓都干過這種缺德事。


推薦閱讀:

最近美國製造業,就業市場,以及房地產都有所回暖,經濟預期向好,這對美國國債市場的影響將會是如何?
哪個遊戲的經濟系統最為模擬?為什麼?
為什麼經濟學家難以成為成功的商人,即便他們對支撐商業決策的基本經濟規律了如指掌?
如何評價美國某藥廠購得特效藥「達拉匹林(Daraprim)」生產權後將葯價哄抬 55 倍的事件?
知識應不應該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

TAG:貨幣 | 科技 | 經濟學 | 金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