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行業發展前景和趨勢如何?有哪些可能的商業模式?

例如一兆韋德這樣的。感覺是朝陽行業。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先說說觀點:


廣義的健身行業,是非常有前途的。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


但是一兆韋德這種傳統連鎖商業健身房只是這個行業里的一類參與者。


行業有前途,不代表所有參與者都有前途。


在健身行業未來的發展中,傳統的大型連鎖商業健身房前途怎樣,可能要看管理層對變革的態度。

上周二,美國著名商業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出版了2016年全球最佳創新公司專題。


在健身行業(Fitness),快公司列出了10家創新公司(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by Sector):

結合快公司的報道和各公司的官網信息、公開新聞,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6家的創新之處到底在哪裡:


1. Soul Cycle:線下動感單車的終極玩法


總部位於紐約的Soul Cycle是去年商業新聞上出現最頻繁的健身行業公司。


但是,你知道Soul Cycle最初只是紐約上西區一家小小的單車工作室嗎?


事實上,Soul Cycle已經創辦10年了。


兩名女創始人都不是業內人士:Elizabeth Cutler曾經是經紀人,而Julia Rice則在房產公司工作。


去年,Soul Cycle旗下的工作室從37家增長到55家。

2016年,Soul Cycle的計劃包括上市、開設休斯頓和費城工作室,和大型連鎖超市Target合作開展全國單車健身活動、在10座新的城市開展免費課程,以及開發線上課程。


為什麼Soul Cycle從傳統健身行業中脫穎而出?


普遍認為,Soul Cycle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良好的社區氛圍,以及提供和傳統健身房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


Soul Cycle提供的核心產品是45分鐘一節的線下單車課,34美元一次,有效期30天。


如果你第一次去,Soul Cycle專門為新手設計了價格20美元、時長1小時、有效期30天的入門課程。


另外,你也可以購買次卡。5次卡165美元,有效期45天。


在運營和開拓新市場上,Soul Cycle和Uber異曲同工,會先派一個小團隊去目標城市了解市場、建立用戶社區後再開設線下工作室。

2. Peloton:建立在線上的Soul Cycle

說完Soul Cycle一定要聊聊他們的競爭對手:


Peloton。

在我看來,這兩家在同一個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線。簡直是加州和紐約風格的鮮明對比。


創辦於2012年的Peloton在營業3年後就拿到了7千五百萬美元的融資。


核心產品是售價為1,995美元的智能單車:

但是,比單車更重要的是Peloton每天在線直播的線下動感單車課程:

換句話說,你如果想要加入「Peloton智能單車健身房」,


首先需要至少買一輛1995的智能單車、然後每月花39美元訂閱在線課程。


然後,

只要你有足夠放下這輛單車的房間、有Apple TV, Iphone,或是Ipod。


你就可以足不出戶享受高端健身房的單車課了。


當然,如果你只想體驗一下Peloton的單車課程氛圍到底怎麼樣,還可以去他們位於紐約和芝加哥的旗艦工作室參加線下課程。


新手課售價20美元。單次課售價30美元。


同時, Peloton了解大多數消費者是不可能只看公司高大上的網站就在智能單車上一擲千金的。


所以,他們在多家城市還同時開設了線下零售體驗店。


我認為,體驗Peloton的最大阻礙可能還是居住面積...


3. Fitbit:可穿戴設備業目前的老大


位於舊金山、創辦於2007年,去年上市的Fitbit,無疑是可穿戴裝備行業目前的領先者之一。


去年,Fitbit的預估收入為180萬美元。

Fitbit的核心產品為價位從60美元到250美元不等的運動手環和手錶:

其中,Fitbit Charge HR款是亞馬遜該類別內的bestseller:

《快公司》認為,Fitbit為運動手環設計的軟體是行業內體驗最好的。


在CES 2016上,Fitbit發布了一款用以與Apple Watch和其他廠商競爭的高端運動手錶-Blaze:

大多數人可能並沒關注到的是,Fitbit的收入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企業客戶。Fortune 500中超過70家公司都是Fitbit的企業健身項目客戶(Fitbit Wellness)。


4. Kit Ace:Lululemon創始人家族再出發


去年我和 @DHLLL 在運動品行業的現在與未來 - 讀讀日報上推送了很多Lululemon的相關報道啦。

如果你對我們的日報有印象(硬廣插入:歡迎感興趣的知乎er訂閱和投稿給運動品行業的現在與未來 - 讀讀日報),相信一定會對這家Lululemon創始人妻子和兒子創辦的公司感興趣。


Kit Ace 非常重視服裝面料的創新,主打單價100$左右,能夠日常穿著,舒適度又足以穿去運動的服飾:

是不是和Lululemon的感覺有點像?


Kit Ace也同樣非常重視線下零售店體驗,注重為每家門店打造社區感和當地特色,甚至提供用餐空間、歡迎當地獨立設計師和Kit Ace合作:

目前,剛剛創辦2年的Kit Ace已經擁有51家線下零售店。


今年春天,Kit Ace計劃推出自家獨創面料的泳裝產品線。


5. Mio:運動手環還能怎麼玩?

面對略顯擁擠、前途未卜的運動手環市場,後來者Mio不甘示弱。


據公司介紹,Mio的最大特點不是售價為149$~169$的運動手環,而是開發的獨特演算法Pai。

Mio認為,目前可穿戴裝備能夠收集的數據已經很多了,重要的是怎樣分析和處理這些前所未有的大量數據。


僅僅設置運動目標,比如每天一萬步,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Mio團隊開發了由科學理論驗證過的演算法,綜合考慮每個人的心率、年齡、性別,以及其他個人信息,為用戶提供一個新指標:Personal Activity Intelligence(PAI),你的個人運動信息檔案。


Mio團隊認為,PAI才能真實反映用戶的運動狀況,幫助用戶獲得更好的運動體驗。

6. Bandier:多品牌運動服飾零售店的未來?

說完了運動裝備,來看看總是被唱衰的傳統零售業可以在健身領域做什麼創新:


Bandier是一家創辦於2014年的多品牌運動服飾零售商。


起初,前音樂公司高管Bandier出於個人愛好,在紐約南安普頓開設了這家小小的精品零售店。


沒想到,這家希望將運動和時尚結合在一起的零售店受到了很多明星的歡迎。大家紛紛詢問她什麼時候在曼哈頓島開分店。

目前,Bandier已經有了5家線下零售店,同時也有自己的電商平台:Bandier Home.


Bandier提供的運動服飾來自超過40個設計師,價位從30$到325$不等。


但是,Bandier不滿足於此,還致力於打造「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零售體驗:


Bandier的零售店之一也作為健身工作室提供健身課程,包括瑜伽、有氧和HIIT課程等;


電商網站同時發布自己的生活方式電子雜誌,包括最近的健身潮流、健康生活方式信息等。


所有這一切附加體驗,都大大增加了零售店對顧客的吸引力,或者說,用戶黏性。

-------------------------我是分割線-------------------------------------------------------------------------


以上,希望對國內相關行業的創業者和從業人員有啟發。

健身運動行業是朝陽行業,也是注重用戶體驗的行業。


個人認為,健身行業需要更多想像力、創新、正能量和對用戶的尊重。


更少一些恐嚇式銷售和同行之間的撕x。


歡迎交流。


首發於公眾號fitnessforu。


以及歡迎關注運動品行業的現在與未來 - 讀讀日報.一起交流


健身行業本身不錯,但不看好傳統健身行業,也就是一兆,威*士,金*堡之類的。
就拿一兆來說吧,前一陣連鎖的康駿倒了,一兆說要和某公司聯合接盤,但被某個公司撕逼,說一兆一文不拿,沒有誠信。我大膽猜測,一兆是真沒多少余錢了,而且手頭的錢還大部分是預收款(估計上海所有一兆的預收會員費有5-10億),如果一兆以後擴張與銷售受阻甚至只是緩慢,他們自己都有倒閉或重組的危險(一般是重組,上海市政府不會讓他倒的)。
除非你想撈一票就走,否則你說去一兆有沒有前途呢?


中國人就有一點牛逼,看到你掙錢眼紅了,殺進來,大家都殺進來發現啊掙錢怎麼辦?賠本干,反正也不掙錢拉你一起下水讓你跟我一起死。
所以現在好的地區可以享受到投資過百萬,千萬的健身房,才幾千塊的價格。趕緊享受吧
過幾年可能沒有這麼好的日子了。
今年健身行業都開始洗牌了,沒有實力的管理體系銷售體系不行的全部掛掉。小工作室也是覺得會點技術,沒有個人影響力和資本玩不轉的。
我覺得在明年6月一些城市的健身房會陸續關閉。


新一醬用數據來講講北上廣深和新一線城市的健身房現狀。

根據大眾點評的數據,過去一年,中國健身房最多的前10個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健身房數量增長率超過50%。

增長率這麼高,真的很容易賺錢?也不是。

一家健身房的前期投資非常大,盈利周期卻很長。以健身連鎖品牌美格菲為例,2000年該品牌在上海淮海中路開出第一家大型健身會所,13年之後才開始實現盈利。

美格菲位(與一兆韋德規模不相上下)於淮海中路的會所初期投資金額達到1200萬元,當年的會籍費是一年6000元。之後幾年,競爭對手越來越多,會籍費用持續走低,直到2005年關店,最後一張卡的會籍費跌至一千元。上海美格菲健身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何樹森認為,如此低廉的價格根本無法維持健身房的日常營運。

城市商業中心交通方便,人流量大,成為早期健身房選址的首選,但高額的租金和水電費會給公司帶來很大的負擔——怎麼辦?壓力就轉移到銷售和教練身上,這也是為何健身房通常銷售時間為一到五年不等的會員預付卡。

類似的也包括私教課程。以預付卡的形式賣掉一定數量的課程後,教練可以獲得一定的銷售提成。問題在於,健身房私教質量參差不齊,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教練管理體系。「管理教練是我最最頭疼的問題。」何樹森說。為了保證教練的教學質量,美格菲採取無銷售提成的方式,教練每節課的收入與公司五五分成,但這樣一來,教練的收入並不是很可觀,結果就是,「美格菲很難留住好的教練。」

目前一兆韋德的情況是這樣

美格菲已經在9個二線城市開設了會所,但目前的重點市場仍然是上海。2006年,美格菲在成都春熙路開出一家大型健身會所,7年之後卻因為虧損關店。此外,公司早前在武漢、西安、烏魯木齊等城市商業中心開設的門店在2004年、2005年左右全部交給業主自行經營管理,只保留美格菲的品牌。

一線城市的品牌在二線城市的挑戰也和整個行業的發展有關。2000年前後,健身房集中在城市商業中心;2003年開始,部分大型商業健身房成為社區配套設施,幫助開發商吸引購房者。

優質教練的流失是大型健身房的普遍現象。眼下的趨勢是:優秀的教練離開連鎖健身房品牌,創立自己的小型工作室,以專業化、小規模的一對一健身課程吸引顧客。

一定程度上,小型健身工作室的比例可以衡量一座城市健身產業的發達程度。不管是數量還是比例,上海和北京的小型健身房都遠超其他城市,是中國健身行業最發達的地方。

2015年,曾在國家體育總局擔任康復師的周琳在北京開了一家小型健身工作室,全部提供私教課程。私教課程按次收費,不再採取辦長期卡的會員制,一次課程300到500元。

按照周琳的說法,小型工作室必須通過優質的課程來吸引消費者,這符合國外更成熟健身產業的發展模式。「國外有優秀的教練不斷編出新穎的課程來吸引人,你來了一次,就會來第二次、第三次。」

在上海,消費者的健身需求越來越多元,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精緻的工作室——東南亞風格的瑜伽會館或是牆上畫滿塗鴉的拳道館。「上海的健身房非常分散」,森融健身CEO王浩說,「以後『萬能的健身房』會很難繼續存在。」這家健身創業公司曾推出過一款O2O健身產品「燃健身」,目前的主要業務為為健身商戶提供SaaS(軟體即服務)管理系統。據王浩說,大多數客戶是小型健身工作室。

不僅是北京和上海,包括南京、成都在內的新一線城市對小型健身房的需求也在增加。

李鋼是一名南京的健身愛好者,他平時的健身地點選在小區中一家有簡單器械的小健身房,會費一年700元。運動員出身的李鋼儲備了一些專業健身知識,兩年前,他開始在線上提供一些付費的健身指導,為客戶定製飲食和健身計劃。這些健身計劃不需要專業的器械和場地,客戶的健身目標以減脂為主,每天在家鍛煉三四十分鐘即可。

但現實是,小型健身房在新一線城市還沒有火起來。

北京和上海以外,小型健身房比例最高的城市是武漢,但這個比例也不到10%一個原因是,相比北京和上海,新一線城市更難吸引經驗豐富的教練。

目前新一線城市仍以綜合性健身房為主。連鎖健身房的品牌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如果一線城市的連鎖品牌想要進入其他城市,當地的本土品牌是阻礙之一——儘管這些品牌發展得遠不如一線城市品牌成熟。

另外,互聯網健身產品的興起正好切中了這一點——「99元包月」的低價誘惑曾風靡一時,但這種模仿美國「ClassPass」的模式並沒有在中國成熟起來:以燃健身為例,這款健身應用目前更多向線上社區發展。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連鎖健身房的抵制。

以上。

新一醬用數字講故事。


中國的健身行業,從大的角度來說,不太可能成為美國那樣的情況,而最有可能發展的像日本一樣(當然我其實不知道日本的健身行業啥樣)
健身房這個業態,和土地價格,人口密度,人均收入,人均休閑時間高度相關,中國的人口密度,土地價格,人均休閑時間都只能和日本靠攏,根本達不到美國那種有錢又閑全民愛運動的狀態。另外一個,就是美國大學生群體的全民體育健身熱,這個點中國也做不到。
健身行業在中國發展其實是比較費勁的,因為從政策層面上,不會針對健身房這個業態有什麼優惠政策,政策大都會向校園和專業體育領域傾斜,健身房這個業態,很可能在中國無法發展的好。當然啦,林林散散有些健身房和工作室,也是能活的。


其實你去哪個健身房工作都一樣,健身行業的模式已經成型,而且這個行業圈子小,模式都是一批香港人帶過來的模式,2014年上海健身行業大換血,威爾士的運營與銷售及中高層管理人員與一兆韋德互換,平穩的過程已經很明顯驗證,你如果真要去健身房,做運營,錢少事多還有內審一直在攝像頭看著你,做銷售,區域經理逼死會籍經理,會籍經理逼死你,做教練,別逗了,你一天上八小時課試試。

做什麼不好,做健身行業,銷售的確能賺錢,是,也就區域和會籍經理賺錢吧 而且普遍文化素質低,內鬥內行。

我是一兆韋德9年老會員,這家公司從開始之初就在喊上市,2015年更是叫的凶,上海弱智少,別總把別人當弱智,我們會員在背後早就看得明明白白。


從國家政策來看,神馬像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學習(建了辣么多體育場,全民健身中心留著幹嘛?與其荒廢,不如免費開房),鼓勵全民健身,還有越來越差的全民身體素質,尤其是青少年。所以健身是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當然全民健身跟健身房健身並不能劃等號,像廣場舞也是我們所提倡的。
從全民意識來看,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從治已病到未病,主動鍛煉的人會越來越多
這些勢必會帶動健身產業的發展,不用統計數據,只看小區門口一家家的健身館,瑜伽館,就知道最近幾年他們賺的是盆滿缽滿(經營不善的也有,少數)。但也暴露出來很多問題,
1.大多健身房經營方式大多是空手套白狼,年卡水分大,不甚正規,對於顧客來講,風險高
2.大家去健身房的次數不多,能達到可用天數的1/10已經算很好的會員了(話說如果大家都天天去,健身房賺個毛線)。箇中原因紛繁複雜,總之,可持續性有待提高,這也就對健身房的管理經營及教練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對於經常去的顧客,大多會被推薦各種私教課程,總之我是很反感,價高,超出了大部分顧客的可承受範圍。同時私教是除了辦卡以外,第二賺錢方式,由於接不到私教的課,為了盈利,健身房將價格提高

大膽預測一下未來健身行業發展趨勢,說不定經過這幾年的沉澱,未來朝著正規化,專業化,個性化,低價去走,看現在越來越多的健身教練參加國內外賽事,健身工作室做的越來越好了,可以窺見一斑


服務幾千家健身俱樂部、健身工作室的SAAS系統(給健身房管理會員、教練這些的系統)產品經理來答一發。

先說結論:廣義健身行業非常有前景;狹義的健身行業中,國內沒有可持續化的的經營模式

廣義的健身行業牽涉甚廣:服裝、飲食、互聯網、器械製造。健身行業的很多優秀公司都來自這些細分領域。

健身基因使得安德瑪發展勢頭愈發強勁。

腹愁者的融資、發展一路穩健。

KEEP、馬甲線等各種健身教學應用。

英派斯上市,依舊是靠器械業務。

我對狹義健身行業的定義:做「讓人們鍛煉身體」這事兒,並獲利

為什麼與其他回答不一樣,說國內沒有可持續化的經營模式呢?

一方面:人多的發展中國家,決定了中國的市場大頭就是教育小白,但是大多數人,也就停留在小白期。

健身的意識的確再提高,需求度也在逐年增加。KEEP在一路拼殺後,能夠斬獲巨大用戶量和知名度(當然現在依舊競爭激烈)

另一方面:傳統健身會所(深度健身用戶市場)的經營不具有可持續性。

傳統健身房不管連鎖的一兆X德、威X士;加盟的金X堡還是其他單店,經營套路都不健康。

新模式經營者在99元包月被燒死後,出現了些愈發成熟的團隊,但經營模式依舊沒有得到正解。

繼續留坑


每到體校生畢業,軍人退伍的時候,報名健身教練培訓的人數是最多的,可見健身教練這個職業是多麼的讓人青睞,但是很多諮詢的人都會問到,培訓之後,健身教練好找工作嗎?會不會培訓之後就失業了呢?
首先,健身教練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職業,為什麼這麼說呢,現代社會,每個人除了關係怎麼賺錢就是怎麼保持自己健康,用一個熱門詞就是「病不起」,可見,健康是多麼重要。人們一提到健康,很多人就會想到健身房裡健身教練那鼓鼓的肌肉,這就是健康的顯著標志。這導致去健身房健身的人逐漸增多,健身房也以每年近千家的速度猛增,但是,一個健身房不可能只有一個健身教練,這導致健身教練增長的速度不能滿足健身房行業發展的需要,經驗豐富的健身教練可謂值千金。
社會中有很多健身教練培訓機構,有的短短几天就可以畢業拿從業資格證,但是短短的幾天能夠學到什麼呢?健身教練需要的是專業的技術,目前還沒有哪個俱樂部只招收有高健身學歷的人,一切都看自己的專業知識是否豐富,實際操作是否熟練,一個經驗豐富的健身教練是非常好找工作的,可以說是「搶手貨」,但只有證書,沒有一點經驗的新手來說,找工作就有些困難了。
想要從事健身教練行業的童鞋注意了,現在要做的是提高自身的健身知識,而不只是考一個證就能勝任健身教練這個職位,建議參加零基礎健身教練培訓,這樣能學更多的健身知識,畢業後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才能賺更多的RMB,這才是重點,不是么!


我對健身行業了解比較粗淺。說的不對多多包涵。在我看來,傳統健身行業主要目標集中在減脂,塑形。這也是由目前主流健身人群的需求決定的。在慢性病康復健身方面是比較薄弱的環節。這一塊的需求其實也是不小的。只是相對於1,2年甚至更短就可以培訓出一個健身教練,瑜伽教練。慢性病康復教練的培養時間更長,費用更大。這可能是康復健身發展較慢的一個原因。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現在都開始注重健身,個人認為,健身行業目前還沒有達到飽和狀態,現在大多是新興行業,比如我家哪裡,都是剛剛起步,沒有完善的體系。覆蓋率也不全,自我感覺會成為趨勢吧。畢竟現在周圍好多人都開始注重健身,這是以前沒有出過的現象


健身最終是為了健康,現在本末倒置的搞減肥,搞塑形,那些本應該是運動帶來健身的副產品。


健身行業市場容量:我們推算目前健身房領域有230億元人民幣附近的市場容量,未來有望增長到1000億。相對這個市場規模,可以支撐數十億至上百億市值公司的出現。

健身受眾畫像:健身行業的受眾是多層次的,用支付能力、投入時間和意願等三方面可以將受眾群劃分為「高端」「有毅力白領」「有為青年」等8種類型,不同用戶之間存在相互轉化的可能。

切入模式分析:健身服務的供給需要適應需求,健身服務的從業者需要針對用戶可能匱乏的點,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或幫助用戶向更高級別轉化。

◇傳統健身房:滿足用戶專業性需求的供給是充足的,但是層次可能不足,導致不能打動有效需求。

◇多層次的健身解決方案,包括線下新型健身房、線上健身APP,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是一個健身愛好者,但是我喜歡自由自在健身,還有就是我時間緊張所以我希望隨時隨地都可以健身,不過聽說現在有不出門就可以健身。不知道是那個平台。


上邊的總結算是比較齊全,如果在五六年前你開了一個健身房,那時候是真的賺錢,儘管會員費用不高,但競爭少,所以你會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國家政策現在鼓勵全民健身,所有人都看到了這個商機,一窩蜂而上,分分鐘在你健身房附近開一家新的健身房,你試試,市場蛋糕就這麼一塊,十個人和一百個人分必然有很大差別,所以現在很多健身房鴨梨山大,或者倒閉或者被收購,這就是事實,儘管新科技一直在興起,可穿戴設備等等出現,這一行業想要改善路還很長,因為傳統的健身房模式留下不少弊端,工作室現在是個大趨勢,以後工作室可能會越來越多,就目前來看想要達到國外對健身的重視程度抑或是發展程度實在太難,佔得住先機方能最賺錢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未來肯定是服務至上,為什麼海底撈備受讚譽,他們的火鍋不一定好吃,但是服務得好,你沒想到的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都能幫你解決,愛屋及烏,口碑慢慢就形成了,健身行業也是服務行業,如何做好服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國內健身行業洗牌在即,讓我們靜觀其變吧


我覺得目前的健身都太麻煩了!
要是在廣大街頭開一個簡單點的健身房,通過掃碼現用現結,可以方便很多吧!


一兆韋德是朝陽行業?啊哈哈哈哈。。。


不會,健身行業未來模式跟現在,過去只會一樣。不在乎是健身房,私教,一些推規範的app或者公眾號(成不了氣候)。健身房和私教是大頭,私教最多再加一個AR私教,家庭健身,通過AR來帶練,這可能是個商機。其他的沒有了。


我覺得國內健身行業好不好,主要看互聯網行業的臉色。

」有錢,男性,腦力勞動,單身「 -- 你說你們的目標客戶是誰?


推薦閱讀:

近而立之年,想健身,應該偏重於減肥還是增肌?
低杠位深蹲(low bar squat)導致手臂疼痛。癥狀的分析,治療和預防?
為什麼年齡越大,肚子會越來越大,像球一樣?
哪個動作活動的肌肉數量/重量最高?
如何制定科學的力量舉計劃?

TAG:創業 | 健身 | 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