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由原來不上檯面的邊銷茶到如今受到廣大茶友喜愛的茶類,除了炒作外,普洱的工藝或者質量有了很大進步嗎?
普洱在過去應該是不上檯面的吧?也沒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了,如果問題有錯誤,請指正
關於評論中的新問題與質疑,在文後統一增補。
~~~~~~~~~~~~~~~~~~~~~~~~~~~~~~~~~~~~~~~~~~~~~~~~~~~~~~~~~~~~~~~~~~~~
過去是不大上檯面。
有多不上檯面呢?
僅僅在10年前,全雲南喝普洱茶的人,也就三千人上下。就這,還要包括不得不喝的從業者。
當然,也包括不少自稱祖宗八輩做茶的販子。
上述數據並非杜撰,而是來自當時的雲南官方。
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雲南當地人的本地茶首選是滇綠而非普洱茶(滇青)。在當地人看來,普洱茶是不入流的貨色,但凡有點兒追求的都不會喝這個。有點類似於想當年康師傅桶裝速食麵打敗統一袋裝速食麵的案例。
至於滇紅和熟普,前者茶性溫熱,不適合多數雲南人偏熱的體質,後者不但茶性不合,而且還有檔次不高的二次加持o(╯□╰)o
歷史上普洱茶一直不為中央政權重視。直到清朝,由於馬背民族坐江山,不少舊時的飲食習慣保留下來,普洱茶濃釅,適合烹煮奶茶,故而成為貢品。清代普洱茶入貢一直是用來烹調奶茶的(與故宮研究員求證過)——當然,現在不少大忽悠說清帝喝普洱都是清飲,,,嗯,它們有這個言論自由和創作自由。
當然,若是把故宮史料與故宮博物院微博管理員的水平視作同一水平,將清中前期皇室帶有濃厚游牧民族孑遺的飲食習慣與清中期漢人富貴人家飲食習慣甚至清末和民國的漢人民間飲茶習慣相混同,這也就沒杠抬了。可能在許多人眼中,故宮的保潔都得身兼高級研究員頭銜,天下人的飲食習慣都必須與當時的中央朝廷相一致吧o(╯□╰)o
清代的阮福曾寫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為何尤重之?請參考」楚王好細腰「。
後來到了道光年間,悲催了,普洱茶停貢了。為啥,不知道,我個人不靠譜的猜測是隨著滿清宮廷日益漢化,飲食習慣也隨之發生改變。茶品清飲日漸成為主流,普洱茶逐漸不吃香了。當然這僅僅是猜測。不過日後再看到有大仙說喝到了」故宮珍藏「的道光年以後的普洱茶,當個樂子看就好了。
普洱茶停貢以後,開啟了它的香港歷史。若是沒有這段歷史,恐怕也沒有後來渥堆熟茶工藝的創製。
普洱茶的緊壓形制之中,沱茶多是最為細嫩的原料;磚茶最粗老,多為邊銷;餅茶多為僑銷,其最主要的銷售地是香港和大馬。
香港市場選擇普洱茶並非因其質優,而是因為價廉。香港老式茶樓(港式飲茶,連吃帶喝那種,看過港片都知道)曾將普洱茶作為免費茶提供,若是點其它「高端」茶則需單獨收費。近年來普洱茶漲價,茶樓的新選擇是福鼎壽眉(現在白茶也炒起來了,替代品就知不道了)。
過去香港人飲普洱,一定是喝經過香港倉儲多年,入倉到位退倉亦到位的茶品。但從新茶到適飲起碼要經過5~10年,港商提出能否將這個過程縮短(當時已是49後),進而催生了熟茶工藝的誕生。
普洱茶被廣泛的再認識,應該說是從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一書開始。雖然書中有大量的謬誤,出版的背後也是有盤商先期收購大量書中記載老茶後推動,但起碼讓普洱茶這個曾經不入流的品類再度回到我們的視線之中。
過去因為普洱茶的廉價,以及雲南茶區制茶的粗放、原始,普洱茶中確實存在雜質多等現象。茶餅里鑲個茶果、茶花之類的算基本配備,有個把樹枝也不算奇怪,看過茶農家的雞鴨鵝狗貓在晾曬的茶葉上走來走去,那麼在茶葉中看到任何這些動物身上能掉下來的東西也都不稀奇了o(╯□╰)o——這還是在普洱茶的國營廠時代。貢茶時代的貢茶普洱多為單獨製作,執行的是另一套標準,執行監督的是《大清律》。
後來普洱茶廣為詬病的炒作時代開始,價格驢打滾般的上漲,但與此同時其工藝也日益精緻。起碼衛生狀況大有改善。對於越來越值錢的茶葉,茶農也不像以往一樣粗放對待了,獨立的曬棚使得外源雜質大為減少,進入精製階段後各種除雜手段(手工除雜、圓篩除雜、靜電除雜)等進一步提升了原料的凈度。現在的雲南中等以上的廠家都很少會出現離譜雜質的狀況了。
至於製作工藝方面,市場的需求反過來倒逼生產者,現在從毛茶製作到茶品壓制的精緻程度愈發進步,越來越多的茶農家裡有了萎凋槽和曬棚,殺青工藝的精緻度也日漸提高(比如過去臨滄市傳統滇紅產區,茶農習慣了紅茶的高揉捻度,做普洱時同樣照做,,造成舊時臨滄茶粗糙的口感,現在已日益改善)。熟茶方面除了傳統的大堆發酵,各種新工藝如小堆發酵、離地發酵等也陸續產生,雖然還沒有新工藝獲得廣泛認可,但對於熟茶渥堆這個產生尚不到半個世紀的「新」工藝而言,尚有不少提升空間,個人樂觀其成。
~~~~~~~~~~~~~~~~~~~~~~~~~~~~~~~~~~~~~~~~~~~~~~~~~~~~~~~~~~~~~~~
20150406關於評論中各種跑題的提問與質疑,統一整理回答。
1、普洱與日本。
普洱茶的外銷可分為僑銷路線和純外銷路線,前者主要為香港和大馬,歷史悠久;後者主要為法國和日本,且時間較晚,均在熟茶工藝定型之後——實際上這兩國進口的普洱茶都是熟茶,銷法沱因此揚名,而出口日本的以熟磚(7562和7581)為主。早期在日本市場上7581較7562更受歡迎,雖然7581用料粗老且衛生狀況相對不佳,但發酵度較重,當時現喝時口感比輕發酵的7562討喜——當然經過多年轉化時又有逆轉。
後來因台灣地區傳出普洱茶有毒的假新聞,導致普洱茶在日本和台灣崩盤,市場迅速縮小。近年來再度興起。
實際上,現在每年都有不少普洱茶銷往日本和韓國。
注意上述茶品嘜號特指國營廠時代(特別是早期,後期7562原料發酵度提升,等級下降),和現在的民營大益沒啥關聯。
2、關於十年前普洱茶在雲南受眾人數小並因此招致各色「本地人」質疑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很感興趣對此質疑的茶友如何在十多年前就有先見之明的開始存儲和品飲普洱——當時普洱既不知名,價格也不高(逐漸上升,2003年正好是古樹茶價格追平台地茶並超越的節點)——並同時急公好義的對全省品飲普洱的狀況進行全面的統計?
我的「3000人」資訊來源來自雲南官方,準確的說,提供者系曾任普洱市長、市委書記,後任雲南省副省長,去年被免職雙規的沈培平。雖然現在他已然被鬥倒斗臭,但客觀的講當年他對普洱茶還是有相當的貢獻的。同時,這個數據在我看來具有很高的置信度。
很高興有雲南的朋友為我的觀點提供佐證,在我看來普洱茶只有在定義產地時具有明確的地理屬性,其餘的各自努力,各自解讀。
實際上當我將各種「先見之明」講給茶區當地的朋友們(茶農、茶廠經營者、老國營廠員工等地)聽後,他們也都樂不可支的o(╯□╰)o感謝你們提供的佐餐笑話~~~
3、關於普洱的炒作。
本來普洱茶就不是啥上檔次的茶品,銷港也是因為價格低廉。後來讓更多人認識普洱茶,同時也打開了普洱茶炒作之路的肇始,便是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其實這本書的出版本來就是一次圍盤的開始,背後的推手先期收購了不少書中記載的老茶,然後大力推書借而拉抬其手中茶品的價格。
業內曾有一說法「普洱茶長在雲南,喝在香港,炒在台灣」(大概如是)。因為台灣商人的運作盈利讓香港茶商頗為不喜——別鬧,和道德操守無關,就是沒掙到那一票鬧心o(╯□╰)o
再後來,風吹到大陸,更大更多的資本介入了,場子更亂了。
古樹茶曾一度與野生茶(部分品種有毒,曾有中毒案例)混淆,被認為不能喝,並因此被排除在彼時國營廠的收購範圍之外——在當時禁止私人制茶(指建廠制茶,並非是原料階段的毛茶)的時代,這根本就等同於判了古樹茶的死刑。1985年,經何仕華先生與駱少君女士的努力,證明古樹茶安全可喝。但因慣性使然,直到本世紀初,古樹茶方才抬頭,到2003年價格追平台地茶並超越,古樹茶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公眾視線之內。
2004年,大益改制,被博文集團收購。本來這個集團一貫都是靠收購——包裝出售來玩空手套白狼的,但後來的崩盤讓大益砸在了手裡成了滯銷品,誰知道後來普洱茶再度翻生,也使得大益成為了留在他們手裡繼續經營的異數。(大益改制,老員工全部流失,庫存老料也全部流失,民營大益實際上僅僅留下了一個商標和廠房,因此民營大益在實質上與國營時代的大益並無關聯,有丫挺的說我黑大益——是的,沒錯,只是我玩明的。)
2007年,普洱茶的行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點,整個市場——包括廠家、經銷商和藏家——全部陷入瘋狂。07崩盤的根本原因在於整個市場的不理智,價格年漲幅過高,與普洱茶的實際消費增長嚴重脫節。崩盤直接原因則是因為中茶的各種無下限動作(又黑了個大鱷o(╯□╰)o)。當時業界各種沒節操橫行。大益傳統產品的批次很有規制,如7542的201批次就代表著一百件,而到了07年,一個批次的件數完全取決於印了多少包裝o(╯□╰)o市場各種假貨橫行,而假貨的最大製造者,便是具體掌握了真品辨識方法的一級經銷商。。。。中茶完全開放生產授權,只要一餅茶交上個幾百塊,就可以放上中茶的標誌……要知道那日子口一餅茶的成本才幾塊錢啊!!!鏈條中下游的經銷商和藏家的瘋狂自不必言,如此亂象,不崩盤就沒天理了。
07年大崩盤雖是由廠貨(除了茶商特別定製,其餘均是純純的台地茶)引領,但整個市場,無論台地茶還是古樹茶全部被砸到谷底。而後因為價格回歸到理性範圍,普洱茶市場開始逐年恢復元氣,古樹茶價格也與2013追平07高點價格。2014年更是超越。
其後廠貨還有幾次崩盤,但規模不大,且因市場更加成熟,不同品類的區別更為明顯,並未造成全行業的大崩盤。
但是到了2014年,無論廠貨還是古樹茶都達到新的高峰。前者自然是期貨市場各種炒作的結果,後者則是各種遊資熱錢湧入茶區所致,雨林等品牌便是個中代表。了解雨林之流的原料收購方式便知道這又是一批沒節操的貨。鍵盤黨很難想像這些貨們是如何通過大小樹均價、收一槍就跑等方式把價格硬杠在它們預期的高度的。
然後,2015年,又崩了。
今年(2015春茶季)茶區古樹茶價格視不同地區下降20%~40%,這就是價格炒作虛高遠超過市場承受能力的結果。而大益也多年來首次降低了其原料收購價格。坊間傳聞其對經銷商也有種種鬆綁和釋放善意的動作(往年則是壓榨與相殺的格局)。
4、關於旅遊大忽悠。
曾在知乎的一個答案中看到一位答主的答案,推薦「去西雙版納的基諾山寨普及下普洱茶的知識」。這就是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典型案例。基諾山是茶區中較早開展茶葉旅遊的地區——說明白點,就是最早開始擺設好典型的中國式景點,用各種中國式「旅遊商品」幫助遊客錢包減負的地方。
但是,說普洱茶是「所有茶種最忽悠」者就太過了。騙你的,是中式旅遊產業,普洱茶也好,翡翠也好,只不過是行騙的道具。歸根到底,被騙,還是得自我檢討一下自個兒的眼力。
這也是我反對各種「原產地思維」(茶葉、紫砂壺)的原因,毛都不懂(或者自以為懂),揣著一顆文藝清新心(或者到產地一定能買到低廉的真貨的,,,「痴」心),您就是準備好來幫助當地經濟發展的。
5、關於道光停貢。
有朋友提供了關於普洱貢茶史的一篇文章(《普洱貢茶史》陳虎 李雙秀),宣稱停貢發生於1911年。但有如下存疑:
①1911年停貢,一定不是因為文中所謂「盜匪橫行」,而是因為那年節大清國的鐵杆莊稼木有咧。
②文中關於道光後的貢茶歷史,僅有地方史料。作為貢茶,不可能入宮之後不留下檔案。當地方史料與清宮檔案有出入時,後者顯然置信度更高。
所以在有更確鑿的史證之前,我仍保留舊有觀點。
另,需要註明的是,貢茶時代的普洱茶,是用來烹調奶茶而非清飲之用,當時普洱茶也是以新鮮為佳(故而有高檔的純芽茶進貢),當時還沒有越陳越香的觀點。游牧民族的陳茶完全是因為處於節約考量(想想過去有多少不富裕的人家捨得丟棄稍過期的茶葉?),這與後來普洱茶的香港歷史中茶品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經過長年轉化適應港人的口味取向完全是不同質的。
6、關於普洱的保健功效。
普洱茶不是養胃,而是「相對不傷胃」(熟茶和老生茶),這個在過往的答案中有所提及。茶葉的保健功效,就是來源於其內含物質,若是考慮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質對人體的影響,普洱茶與其他茶類區別並不大。需要特別考量的是,普洱茶茶區的生態環境,在中國所有茶區中,絕對是最佳的——即使考慮到現在一些地區農藥除草劑之類的濫用情況。國內其他茶葉茶區一些頂級生態環境的茶園,於普洱茶而言不過是生態茶的水準。良好的生態帶來的是茶葉內含物質的均衡(個人猜測,沒有經過科學檢驗,從N次品飲中得出的經驗數據,對於喝古樹和台地一個味兒的味盲症患者無意義)。同時良好的生態意味著茶葉中沒有各種有害物質殘留——有有益物質的加分就得考量有害物質的減分。當然,這一點對於拜論文派是必然不認同的,來,且幹了這碗百草枯拼樂果的好茶o(╯□╰)o
另,普洱熟茶與其他所有發酵茶類不同的渥堆工藝,使其產生了一些其他茶類不具備的物質(二甲氧基苯等),普洱熟茶對人體刺激相對較小,同時降血脂(看清了,不是體脂,想減肥您自個管住嘴邁開腿去)的功效較好。
7、關於「不上檯面」與「不好喝」。
本題題目是「不上檯面」,因此據實以答。但由此並不能推導出其好不好喝。
普洱茶能發展至今擁有相當數量的擁躉,若其純粹是炒作起來的低端茶,那麼這個品飲群體算是什麼?群體性癔症?
若決定一個人品飲取向的決定性因素是此茶品是否「上檯面」、「拔范兒」,那麼這茶喝的也忒卑微了。
8、關於普洱餅茶散茶孰優孰劣。
毋庸置疑,歷史上所有知名普洱茶品均繫緊壓茶。普洱茶後期轉化,除了依賴茶種(雲南大葉茶)天生優勢和低溫製程之外,緊壓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緊壓茶耐儲運,不易殘損。且緊壓茶品可避免茶品過度接觸空氣造成過度氧化。
清代貢茶時期,最高級的普洱茶確實是芽茶散茶(進貢茶膏是做藥用,而不是用來品飲,當然,茶膏販子不是這麼說的),但當時普洱茶並沒有陳化概念,還停留在綠茶思維時代,在彼時青壯葉為主的緊壓茶確實不如幼嫩的芽茶討喜。但若認同普洱茶的陳化理念且有長期陳化茶品的實際經驗,就該知道等級過高的茶品既不耐沖泡,也經受不住長年倉儲,快速消費是其最佳選擇。
有茶友提到廖福散茶,以此為散茶優勝緊壓茶的依據。但實際上廖福散茶是越南菁,製作工藝近似黑茶,這貨從原料到工藝都與普洱茶沒半毛錢關係。
~~~~~~~~~~~~~~~~~~
20150904
~~~~~~~~~~~~~~~~~~~
20161208
關於送臉下鄉的匿名之輩的答案內容的增補:
總有些人,在學會識字能獨立讀書看報後,對其看到的一切印在紙張上的內容都如獲至寶,這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雲南普洱茶當年從業人員數量的問題,我沒有任何修改意見。只是提供以下幾個抽點。
①雲南省在2002年~2003年時,其茶產業生產總值中,普洱茶佔比多少?滇綠呢?滇紅呢?
②雲南省茶葉市場是否立法僅限銷售普洱茶?在十多年前,其各茶類銷售比例是多少?
③勐海茶廠究竟是「國營勐海茶廠」還是「國營勐海普洱茶廠」?上世紀五十年代,勐海廠恢復生產後,最先開始生產的茶類是普洱茶么?
「茶=普洱茶」,我自問既沒有這麼愛普洱,也沒有這麼恨我的語文老師o(╯□╰)o
以上
~~~~~~~~~~~~~~~~~~~~~~~~~~~~~~~~~~~~~~~~~~~~~~~~~
首先說,工藝和質量沒有什麼進步,反而倒退了不少。產量大規模提高,工藝和質量的倒退是必然的。 「邊銷茶」時代,也就是計劃經濟時代,普洱茶主要是三大國營茶廠的產品,毛茶原料主要由行政力量統一調配,雖然原料中不乏粗枝大葉,衛生情況也不是很好,但由於產量低、價格極便宜等因素,茶青採摘不但不過度,有些茶園、茶樹簡直是無人問津。這種條件下,毛茶原料能不好嘛?毛茶好,成品茶自然就好。 90年代以後,小茶廠紛紛成立,2000年以後,各類作坊式的私營小廠更是遍地都是。於是至少有三個問題出現了: 一是為提高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二是過度採摘;三是偷換工藝。最典型的就是拿烘青綠茶的工藝來製作生茶。而正是這個偷換工藝,是最致命的。如果說茶青是茶葉的身體,那工藝就是茶的靈魂。 現在也不是完全沒有進步,主要是衛生條件比上世紀大有改觀。
1999年,昌泰茶廠出了一款普洱生餅,售價10塊錢一片。現在,這款茶的市場價格在15000以上。15年,身價漲了1500倍。
講這個故事,不是為了講投資學,而是想說,人們對茶的認知水平和飲茶習慣都在不斷改變,對茶的陳化規律更是近幾年才有了新的認識,在十幾年前的大陸,沒有人能想到,一片「過期變質」的茶會在15年間增值1500倍。
清代周亮工寫過一首《閩茶曲》: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這說明,當時的茶農,對於茶的陳化規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百年戰亂,以華夏之大,一張平靜的書桌都放不下,中國人民能有心情去探索茶的陳化規律?直到現在,大家注意一下比較規範的茶葉包裝外頭,還都會寫明保質期,因為這是食品行業的「規定」。茶的保質期一般是寫兩年。意思是,過了兩年,就是過期茶,不合格。
茶業的飛躍發展,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就像房地產市場、汽車市場的大躍進一樣。就拿房子來說,十年前廣受歡迎的戶型和今天就有所不同;而十年之後,想必又有變化。
而且說心裡話,我真沒覺得普洱茶是廣受茶友喜愛的茶類。茶聚時,遇到普洱粉絲我一般都不敢吱聲,因為一開口就得被鄙視。在各種茶類的粉絲裡頭,普洱粉絲的鄙視鏈條最完整,鄙視鏈條大致是這樣的:古樹純料粉鄙視大廠粉(大廠茶都是垃圾),大廠粉鄙視小廠粉(小廠的衛生條件太嚇人了),小廠粉鄙視熟茶粉(熟茶有什麼喝頭,也配叫普洱茶?),熟茶粉鄙視老茶粉(老茶不就是緩慢發酵的熟茶么,死貴不實惠),老茶粉鄙視前面所有的粉(哈哈哈哈哈,你們這一幫窮逼,都給我滾得遠遠的)。
你在任何一個鏈條環節上,都得被鄙視。
———————————————————————————————————————————
我反對 @真的是單大寶關於清代宮廷普洱茶飲用方式的觀點。
單大寶認為:「清代普洱茶入貢一直是用來烹調奶茶的(與故宮研究員求證過)——當然,現在不少大忽悠說清帝喝普洱都是清飲,,,嗯,它們有這個言論自由和創作自由。」
故宮研究員一定代表權威?我先上張圖,證明一下故宮博物院有多麼不靠譜。
故宮博物院在官方微博裡頭,把鬲式爐的「鬲(音歷)」讀成「隔」,然後講鬥茶時又鬧個大笑話,說鬥茶之茶色「以青白為上」(正確的說法是:「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次之」)。當然,你們可以說,這是發布微博的人不懂,所以鬧的笑話。但是,你們相信故宮博物院這樣一個和央視平級的機構在發微博之前沒有人審核嗎?總之,故宮博物院都能鬧出這樣的笑話,你去和故宮研究員求證過清代皇帝喝普洱都是以奶茶的方式,呵呵…………讓我說什麼好。
不知道這位故宮研究員,可曾讀過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記》?書中明確記載:「檢(閱)貢茶案冊,知每年進貢之茶例於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一千兩,由思茅廳領去轉發採辦……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官名)領銀承辦。」
這段話的核心,就是講,清代中晚期貢茶的形態分為八種,分別是五種規格的團茶、兩種散茶和一種茶膏。
您認為啊,清代皇帝喝普洱是以奶茶的形式而非清飲,我只想說,你們清代皇帝真會玩,喝個奶茶,茶葉原料還得搞八種包裝。
清代在上層社會中,普洱茶以清飲的方式飲用,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里寫得很明白:「寶玉忙笑道:「媽媽說的是。我每日都睡的早,媽媽每日進來,可都是我不知道的,已經睡了。今日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一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該燜些普洱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燜了一茶缸子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大娘也嘗一碗,都是現成的。」
「女兒茶」,即是等級較高的普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普洱茶記》)。而且,被單大寶引用過的那句著名的「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同樣也是出自阮福的這部著作里。明明寫著「味最釅」三個字,非要視而不見,請問,奶茶能喝出「味最釅」的體驗來?
民國時期的北平上層社會,基本延續著清代晚期的審美習慣和飲食方式。梁實秋在《喝茶》中寫到:「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陽樓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動彈,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
正陽樓是北京著名的"八大樓"之一,民國時期京城裡的高級館子。這說明,普洱茶以清飲的方式飲用而達到消食解膩的功效,在當時已經是為上層社會所普遍接受的方式。
在廣東喝普洱很普遍,尤其是在茶樓,一般就喝普洱、鐵觀音這兩種,有些地方還有菊花、菊普。從我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風氣,例如爺爺帶我去喝早茶,要麼普洱要麼菊普。這麼說來,不用一個廣東,一個廣東小縣城都有三千人喝普洱。但這些都是大壺茶的喝法。普洱茶成為功夫茶常客確實是最近十年八年的事,之前只要是喝鐵觀音。
普洱曾經是邊銷茶並不是什麼不見得光的事,只是它的市場恰恰在那裡而已。如今全國上下也流行喝普洱,是因為現在經濟發達了,肉不再是奢侈品了,很多人的飲食比以前油膩了,所以也像以前的游牧、農牧民族一樣,需要普洱的刮油功能了。簡單點說就是,普洱的工藝沒怎麼進步,包括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技術革新,說到底只是催熟技術,但普洱的特性、功能一直沒變。變了的是市場需求,數量更大了、範圍更廣了。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供給的變化,利益的驅動之下,茶農幹活更認真了,茶園茶廠管理更完善了,茶商的包裝、宣傳、忽悠都更給力了,各種專營店、茶莊也開得更多了。如果市場能進入一種需求、供給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那普洱自然能成為消費大項。但在這過程中也有很多無節操的行為,樓上說過很多了,在此不表。
還有一個角度可以解釋普洱為什麼曾經上不了檯面,就是借用一句吃貨們經常提起的「老材老做,嫩材嫩做」。龍井、碧螺春和各種毛尖,因為不發酵,所以選料要求嚴格,要麼一芽一葉要麼單芽,光賣相就高大上。而普洱是全發酵茶,各種工藝下來,一坨坨一磚磚的,早就面目全非,所以選料不怎麼嚴格,賣到邊區,人家性格豪邁也不在乎什麼賣相,反正就是喝它的功能。但其實歷史上也有單芽和一芽一葉的普洱,那是進貢到朝廷的團茶,一般人根本喝不到,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普洱還是邊茶、粗茶、大路貨。
在廣東,功夫茶的流行也跟商貿發達有關。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談生意嘛,要費點口水,所以免不了白天喝茶、晚上喝酒。綠茶適合自己品;招呼客人還以功夫茶為佳,同飲一壺茶,同用一款杯,距離就拉近了。而喝功夫茶要求茶葉耐泡,普洱和鐵觀音都符合這個要求。在我小時候,印象中功夫茶主要是喝鐵觀音的,而如今,普洱茶已經大有平分秋色之勢,至少在我接觸的範圍,喝普洱比喝鐵觀音的多了。流行這種東西,就跟韭菜一樣,一茬一茬的收割,永不會停歇。
家裡就是制茶的,想起來咱國家真是大江南北,到處都有生產茶葉。
九十年代還是家鄉的茶響譽海外。現在卻沉寂的驚人。
2003左右流行的鐵觀音,2008年左右流行的普洱,2012年至今流行的鳳凰單縱,一代新人換舊人……
流行這種東西,對於咱這些普通人來說,真是太過縹緲。
可以看一下我的其他茶葉相關問答,認識一下我家的茶葉也不錯嘛
我們家做了十幾年普洱生意,沒有什麼高見,作為一個商人,普洱生茶其實還是很好喝的,熟茶實在喝不慣。
其實普洱為什麼出名,一個是因為跟風,但是本身還是挺好喝的,再就一個就是利潤高。綠茶喝了這麼多年,已經賣穿了,沒有了利潤。
普洱放的時間越長越好,所以現在都流行收藏普洱。還有就是普洱真正好的是散茶普洱。比餅不知道好哪去了。
半年了,再回來看這個問題,發現某大神還在神神叨叨。
2017年6月21日更新
看他的原文。
「這個數據在我看來還是具有很高的置信度。」
一、我說的就是真的,你說的就是假的。
真尼瑪搞笑,自己把一個入獄官員話如奉至寶,回頭說別人把印在報紙上的話不值一提?
喂喂,你的沈培平有沒有對你說過這話還不知道呢,不知道是否你自己在說夢話。
你自己3000人的數據唯一來源就是沈培平,哈哈,回頭指責別人登報的數據不準確。王天璽之前是雲南省委副書記,不比你沈培平高一個等級啊?
你能抱著沈培平的話如獲至寶,別人貼數據就說數據不準?
對這位大師來說,應該是我說話,就是真理。別人說的,即使有數據來源,也是假的。也是不可信的。
開神馬玩笑?這位大師合適建立一個宗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凡是我說 ,即使私下入獄官員說 話,都是真實可靠無誤的。(雖然不知道入獄官員有無說過這話)
凡是反駁我的,都是假的,來源都不可信的。
二、我的數據沒有任何支撐,只有一張嘴,但絕對真的。
神邏輯。
三。你的數據不可信,茶廠都產滇紅滇綠。
問題是?產普洱同時就不能產滇紅滇綠?同一個廠,若產普洱同時,也有滇紅滇綠就不能算普洱茶從業者?
大渡崗 這個公司幾年成立?1981年,這個數據是2000年左右的。大渡崗是不是產滇紅滇綠就不算普洱茶從業者?
四。上嘴唇頂天 下嘴唇貼地 我的數據最准
你除了一句沈培平說的3000人,你可有數據支持你的論點?強坳
我還說沈培平跟我說從業者30萬人呢。
五。我貼不出數據,但是你貼的數據就是假的。
下面是2000年的一片文章,茶產業從業人數1200W。你這1200萬你取百分之一從事普洱茶吧,1200萬的百分之一是多少?
比你張嘴就來的3000多還是少?
皮厚肉糙 我就是真理
這種大師其實合適收徒賺錢。賣的已經不是普洱茶了,是公正 客觀 與科學
下面是2016年12月的原回答。
------------
匿名好,更有愉悅感。
首先歪題回答一下「十年前全雲南喝普洱3000人上下,還包括從業者」,後來往下看,原來是作者信誓旦旦說是某個入獄官員告訴他的。官員還曾經是雲南省副省長。然後呢?可有一丁點數據支持?臉腫的跟胖子似得,還死不承認,查一下數據有多難?
1.先看一個調查報告就可以了
2002年,求是雜誌的《茶·茶文化·茶產業 ——關 於 振 興 雲 南 茶 葉 產 業 的 調 查 報 告》
以下是部分複製粘貼
「目前,雲南茶業產值不算大,
只有十幾億元,但茶業在雲南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
位。首先,茶業是 「衣食萬戶」的產業,全省大多
數地方都種茶,參與種茶、制茶、售茶的人口達
1300 萬,茶稅構成許多地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例如,鳳慶縣有34萬人種茶,幾乎佔到了全縣總人
口的80%以上,茶稅占縣財政收入的20%,勐海縣
農民收入和縣財政收入的30 %都來自茶葉。」
好吧,你會不會說這個數據是假的?你的數據來源是沈培平,曾任普洱市長。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天璽,時任求是雜誌總編輯。他的前面一個職務是雲南省委副書記,省宣傳部部長。
2.另外,我不知道那個作者是否知道昆明市的幾個茶葉市場是什麼時候建起來的?金實,雄達,康樂,邦盛~~~去查查這幾個茶葉市場建立的時間,基本都十年以上的茶葉市場,去看看最初的規模,再去算算商鋪幾家,會發現3000人是多麼可笑的結論?
3.另外,茶山的茶農一直都有喝老黃片的習慣,從古至今,一直都在喝。你要不要算算有多少茶山有多少茶農?
4.最簡單的是,你去看看當時中茶在雲南旗下有多少員工就可以了吧?去統計一下2000左右雲南有多少茶廠還有勐海廠,下關廠,昆明廠雖然96年就倒閉,但是一直都有在陸陸續續的生產。這些茶廠的員工加起來至少好幾萬。
3000的數據還在嘴硬,也是醉了。
普洱的工藝,尤其是熟茶的工藝還是有很大的進步,不過這個很大也是相對而言,看和什麼行業比較!這一進步具體體現在工業化程度有所提高,衛生條件大大提高。
本人喝普洱完全是因為它養壺養的好
前兩天讀梁實秋的雅舍談吃裡面還提到普洱,作用是吃多了太油膩解膩喝。大概地位相當於王老吉。
喜歡那個味道就喝,不喜歡就算嘍。要是因為價格就抬高它的地位就好讓人惋惜。其實不存在上不上檯面一說,只是你知與不知而已。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你說茶是在檯面上還是檯面下?歷史上,普洱茶曾經是清朝貢茶。《紅樓夢》里,又一次老祖宗「賈母」晚上吃多了怕積食,於是飯後吃碗普洱茶消食。茶馬古道,將普洱茶馱往邊疆和異域他鄉。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齊名。作為經濟作物,無論是在皇家貴族、上流社會還是對於國家的戰略意義,普洱茶的地位都無可取代。普洱茶,不僅僅只做邊銷茶。精工細作的也有的,比如歷史上的「御貢女兒茶」,在圈定的皇家茶園內,頭春芽頭,由處子採摘,名師精加工,製作完成後快馬加鞭,一級一級往京城送。以上主要是說普洱茶一直就在檯面上的。只是你關不關注而已啦!炒作,恩,大家都看這裡!看這裡!看這裡!然後就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普洱茶了。但是,由關注到喜愛,是因為大家發現了普洱茶的好。首先講工藝。遠的不扯,講建國後吧。其實像茶這類經濟作物是受國家調控的,它具有戰略意義。中國是個產茶大國,產茶的地方人喝茶,內蒙、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喜歡喝奶茶,北方人喜歡喝茉莉花茶。還有好多好多人不喝茶。茶葉外銷一直是出口的重頭戲,鴉片戰爭就不提了。好吧,為什麼扯這些犢子呢,因為要賣什麼茶就得做什麼茶,這就涉及到工藝了。1949年建國,1950年中國和前蘇聯建交,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鐵哥們,當時茶葉主要出口就是前蘇聯,因為他們有喝奶茶的習慣,而且是喝紅茶。好吧,福建,江西,雲南,貴州,大家一起來做紅茶。什麼?人才?工藝?國家支持!調人!誰會誰去!不會大家一起研究,到會為止!普洱?人家做的是「滇紅」。好吧,後來,中國和前蘇聯鬧掰了,然後和日本恢復建交。日本也是茶葉消耗大國啊,但是日本喝什麼茶?綠茶!好吧,大家一起來做綠茶。普洱?人家做的是「滇青」。技術?這東西也是可以平均分配的,上山下鄉,支持邊疆建設。
但是,普洱做出來的綠茶口感偏苦澀,且性寒涼,很多人體質不適宜飲,香港人發現存上一段時間不但不會壞,口感還會更不錯喔,然後又加上當年的賣不完,然後開始各種存。「干倉」,「濕倉」開始出現,然後蕙質蘭心的一些人,受啟發,曲折的研發了渥堆技術,然後開始出現「生茶」和「熟茶」。好了,改革開放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愛做什麼茶做什麼茶。什麼好賣就開始做什麼茶了。現在我們說的普洱茶工藝和傳統工藝其實略有不同,現在所說的普洱茶,他的前身是「滇青」。工藝的基礎背景差不多,越好賣就做的越精。在工藝有了基本保證之後,普洱茶最迷人的地方來了:古樹,隱匿在原始森林裡成片成片的古樹茶園。大家傳統印象中茶樹應該是像西湖龍井那樣梯級分布的,可是,普洱古茶樹,許多比北方的柿子樹還要高大,而且是成片成片的,茶園裡有各種蘑菇,蕨類,蘭花,寄生植物。他們成百上千年前就被先人種下了,世代相傳。對於愛茶人,足以讓人發瘋(我就瘋了!)其實最最重要的,還是口感(這個就不說了,如有緣分喝道地道古樹茶,自己感受。)。為什麼那麼多的老茶鬼,喝了普洱就不願意再回過頭去喝其他茶了。岩茶,鐵觀音的香醇,是工藝賦予的,而普洱茶的香、苦、澀、回甘、清涼、喉韻、體感等等,是大自然造就的。不要以為大家都是傻子,一有人咋呼就蜂擁而上,抱著不撒手。如果半年一年是被忽悠了,那麼十幾年過去了,喜歡普洱的人只增不減,為什麼?因為那真的是寶唄,傻子!工藝和品質的進步是必須有的,因為有源源不斷流入的資金和人力,但更重要的是,他本來就很棒!!!
我不是學院派,我不喜歡翻書找論據。「茶馬古道」是常識,《紅樓夢》是自己看的,紅茶、綠茶一說是今年春天去福建武夷山學習時聽某制茶大家聊的,古樹茶園是我自己翻山越嶺親眼看到的。
本人剛從老曼娥下來 在上面聽到的東西應該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其實現在普洱茶的工藝可以說在改進也可以說在普及 之前我和老曼娥的茶農聊天的時候他就告訴我 在最開始 他們寨子里的茶不萎凋 用自家的炒菜鍋炒 沒有煙囪 用腳揉捻 更沒有挑黃這個步驟 現在雖然鮮葉總體質量不如以前 但是由於茶商和茶廠的要求帶來的工藝上的進步使毛茶的品質有很大的提升 縱觀現在市場上各個品牌主打的幾個寨子(老曼娥、老班章、賀開、冰島之類的)由於所產的鮮葉規格不同(比如老曼娥葉子很大之類的) 在炒青和揉捻的步驟會顯現出地區的差異 這些差異都是在由早年的一批專家以綠茶的製作工藝為基礎根據各地的情況改進的 隨著普洱茶價格的提升 各地都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制茶工藝的進一步改善
說的這些不知道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可以的話點個贊什麼的吧
並不是不上檯面,只不過運輸不便。不錯的普洱在雲南賣得也不貴。而且最近人們生活有了改善,以前都是隨便找點茶就算了,現在是要挑好的茶來喝,這也是提價的原因之一。普洱的味道我是相當喜歡的,陳香
普洱茶體感強是一個特點
喝茶本身和上不上檯面就沒有關係
從小跟著爸媽喝鐵觀音龍井到普洱
還是覺得普洱最對胃口
為什麼總有人愛拿價格或者是上不上檯面來比較喝什麼茶這件事情
也不是很能理解
不知道。但是呢剛開始喝茶的人大多不喜歡普洱。
我是大愛。喝著喝著就會覺得它的妙處。煮起來最佳。我喝普洱熟茶已有6、7年多了,是因為之前一直胃疼伴隨燒灼感,老媽是中醫,建議我喝普洱熟茶養胃,喝之後就慢慢出效果了,基本上工作日每天都要喝,三年之後胃就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了,一直到現在還都沒事!我喝的也不貴,就是七彩雲南的熟普系列!
不是工藝進步。
1、普洱和綠茶不同,綠茶、烏龍茶過了一年就口味退化,大跌身價,而普洱過個幾年可以還能喝,而且每年口味不同,最方便囤積炒作。
2、普洱茶的口味濃烈,很多老年人年紀大,味覺退化,對於相對清淡的綠茶、烏龍茶已經嘗不出味道了,普洱茶尤其是生普洱或者放了幾年的普洱茶可以讓他們感覺到茶味道。
3、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大肆宣傳。
1普洱上了檯面,其本身品飲、養生保健及存儲價值,還是關鍵原因,加上這些年的炒作。
2或者可以說,工藝和質量,因為炒作而更多的茶愛好者所了解。
3要說工藝和質量,近年來開始出現和注重古樹和純料,以及原產地的茶,如,冰島古樹純料普洱。
4普洱工藝與質量來說,個人覺得或許是這些年一些個性化、高端愛好者的需求,使得一些茶農茶企更加精益求精。
5但也因為市場的升溫,一些茶山產地的受追捧,導致一些茶商為了逐利,粗製濫造和造假,尤其是所謂的老字號、名山名寨的普洱。
鑒於有網友一直對我進行言語攻擊,我有必要重申一下我的觀點:
我評論的出發點是普洱茶的科研經費,普洱茶研究先期以雲南農大為牽頭單位,以下信息可以在雲南農業大學龍潤普洱茶學院網站查詢:
07年,科技部撥付4800萬用於雲南特產茶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雲南省市政府配套資金,雲南農大配套資金無法查詢(原評論為雲南省至少配套了4000w,這個是估計,沒有直接相關的證明),不得而知;還有三個專門針對普洱茶的加工技術、功能成分和標準建設的科技支撐項目,經費超過6000w(原評論中所述6000萬),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普洱茶功能成分,保健功能逐漸被揭示(原評論讓雲南農大找出普洱茶可以宣傳的點,不負眾望,普洱茶瞬間有了各種其他茶都沒有的神奇功效。這句話不太客觀中立),從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普洱茶含有多酚、多糖等多種有效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保健效果,但是,現有的研究並沒有關於普洱茶可以藥用的證據,因此,我們只能將普洱茶定位於食品,既然是食品(或飲品)其過段宣傳保健功能出發點就值得質疑。
題外話:
從分類學角度來說:根據新國標的規定( GB/T30766-2014)之規定,普洱茶屬於黑茶類。
當然,學術界仍有對於普洱毛茶(生普)屬於曬青綠茶的爭論。
最後,歡迎各位補充,但不歡迎不懂禮貌的人評論。
普洱的工藝沒大發展,但人民群眾的油膩確實大大滴發展了。
推薦閱讀:
※英式紅茶和國內的正山小種、等有何不同?英國更偏愛做調配茶嗎?伯爵茶怎樣調配?
※各位老師看看這是不是染色紅茶?
※拋開商業因素,從實用與藝術性出發,這把所謂日本迴流的紫砂壺能否通過泥料與工藝判斷其為一把好的老壺嗎?
※工夫茶與功夫茶如何分辨?
※小說《金瓶梅》中提到哪些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