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人在哪都會失敗,成功的人在哪都會成功,這句話怎麼看?
我之前是在一個工廠里上班,感覺在裡面做的工作重複單調沒有技術含量,就想著出來做銷售鍛煉自己。現在做的是淘寶,天貓代運營這方面的銷售,每天主要是不斷打電話尋找意向客戶,然後去見。但是本人本來內向不擅長說話,電銷這塊目前做的吃力也沒有預期的結果,想換一種類型的工作,但是又想到「失敗者在哪裡都會失敗」又不願意輕易放棄。這樣每天很難以積極的心態去做工作,大部分時間只是機械的做著。
概念問題要理清。
什麼樣的人才叫「失敗的人」(失敗者)?「失敗了」的人能夠被叫成「失敗的人」(失敗者)么?
不想熬雞湯,就簡單說。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有句屁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這絕大多數人的一輩子,根本經歷不到失敗與成功,碌碌一生罷了。
敗而不餒,失有所得,幾經拼搏,最終成就自我的人,才有資格談這句話。對於這種人來說,「失敗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敗打倒,擊潰,再也沒有重來一次的勇氣。只有在喪失勇氣的時候,他們才能被叫做「失敗的人」(失敗者)。
明明經歷不多,只是溫和地做著普通的工作,就好意思給自己扣上「失敗的人」的帽子?得了吧,分明就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平凡一員罷了。
就好比,有人說自己是「屌絲」是自嘲,始終為逆襲努力;有人把「屌絲」當借口,是自己懶得努力的擋箭牌。其實這些偷懶者,不管叫什麼都一樣,都只是平凡的一員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平凡才是絕大多數,沒有什麼可抱怨、自卑的。好好活著,不背家族,不累眷屬,就可以了,至於最後的不負自己,有多少人真能做到呢。
這句話單看,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是在某些文章中,這句話就是最恰當的結論。
因為,成功者大多數都是依賴於之前的積累,而非之後的運氣。這和失敗者的區別是,失敗者既缺乏積累也不會積累。
舉個例子,有人在知乎回答問題只是隨心所欲的寫寫自己腦子裡面的知識,總結一下,寫的亂七八糟毫無條理。而有些人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先將自己腦子裡的這方面的知識寫出來,然後做分類,並對一些不太熟悉的細節部分,做詳細的補充。
甚至購買這方面書籍做閱讀,寫筆記寫總結,在花費許多時間之後,才開始對答案進行梳理,並列出各項要點,在寫到一部分地方覺著吃力的時候,到網上以及各種搜集信息的地方,對吃力的部分進行調查,最後成文。
前者花費的時間短,但質量低。後者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多,但質量高。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不認真,而後者認真。敢問世界上才有多少人做到認真?
有些人創業,資金來源不靠譜,創業前不做詳盡的準備,未曾積累下行業的豐富經驗,招攬人才的時候,導致公司成了外行指揮內行的局面,還不會放權,以至於最後失敗。
這種人失敗的原因,就在於不會使用腦子解決問題,這種人如果反反覆復失敗,則說明了這種人失敗後並沒有自我反省,也沒有吸取失敗的經驗。這種人確實是「在哪都會失敗」。
我認為,一個人要創業,那麼最少它在中學時期就應該有意識的鍛煉自己這方面的能力,並研究行業內的發展脈絡,通過嚴密的分析論證來找到財路找到商機。
這樣才能把學生時期的時間都充分利用起來,之後畢業,就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來做到積累,諸如人脈、資金鏈、關係圈等等資源,便可以令其在之後的創業過程中,少走彎路,減少內耗。
可是這些思路,很多人都不明白。所以「失敗的人在哪都會失敗,成功的人在哪都會成功」。世上真的有那種在哪都會失敗的人,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小聰明和技巧掩飾自己的錯誤。
雖然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但是除去資源優勝和投機取巧的,大多具有一些過人之處。堅持,敏銳,反思,是許多成功的人具有的特長。成功的人的優點往往掩蓋不住,使他們獨立於庸人,吸引旁人和他們交朋友。
失敗的人在哪都會失敗,成功的人即使失敗了,也會弄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失敗。
找清楚失敗的原因,對自己將要做的改變有準確的預測,才是工作重點。推薦閱讀:
※哪些知識,曾系統化的改寫了你的三觀?
※知乎上人們的表達可否算是世界觀?你所認為的世界觀是什麼?世界觀有高下之分嗎?
※你受到的或者看到的最嚴重的歧視是什麼?
※什麼是「三觀不正」?
※《黃金時代》里的蕭紅人生為什麼那麼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