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的主角職業為什麼是大提琴師?

我發現 久石讓 特別青睞鋼琴和大提琴,是為了配合久石讓的喜好才將主角的職業設置為大提琴師,便於久石讓的創作嗎?


我覺得題主的猜測很有可能是對的。


是因為編劇寫劇本的時候在聽馬友友…


大提琴本身音質低婉悠長,用於配背景音樂表達人物內心細膩情感再合適不過。而如此動聽的大提琴在樂隊的需求量是很低的,不像小提琴。也不適合獨奏,像鋼琴。相比其他樂器大提琴價格昂貴,社會需求量也不高,大悟因此被淘汰也是自然。物似主人形,大悟如同他的琴一般,細膩眉眼中有著淡淡惆悵。原因也是處於生活經濟的窘迫。音色悠長憂鬱的樂器有很多,編劇恰恰選中了大提琴,中國古裝片就喜歡洞簫。日本為何不選三味線之類傳統樂器呢?入殮儀式為傳統,大悟是從東京來的,代表著西式的價值觀,影片也暗示大悟在國外求學,大悟母親去世時他在國外。大悟本身是個矛盾的人,受著西方價值觀的教育,但確實一個傳統內斂的日本人。處事懦弱,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正是這種矛盾才有了他與老師傅關係細微的變化。大提琴手代表著大悟另一個生活形態,最後西方與東方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可見無論哪種文化都渴望生後,依然得到尊敬與祝福,而非殘忍的屍體。


為了bgm


不知道。不過可以從個人經驗談起。

我個人最喜歡的演奏樂器是大提琴,其次是鋼琴。大提琴的音色是安靜的,卻很有穿透力。個人聽起來是一種關注生命本質,訴說歷史長河,充滿故事的聲音,大提琴一出,就可以安靜地聽生命訴說的感覺。

這也是聽那曲獨奏的感覺,這聲音最接近逝去的生命。


那你覺得啥合適?架子鼓?


為了形成一種反差的藝術感。我覺得是日本電影慣用的手法,例如,入殮師里的屍體與美食,親人死亡的傷痛與多年不見鄉親一見如故的關懷,入殮的日本傳統儀式和本身受西方音樂文化熏陶成長的男主角。恰恰是這樣的大對比,反差感,讓入殮師這個題材不會讓觀眾接受不了(在整部電影觀看過程中),同時也更能夠突出入殮師這個職業的故事,描述得更細緻深刻。

另外一部反差感很強的片子:(我也很喜歡)
《南極建料理人》
天寒地凍不毛之地南極與熱騰騰的豐富奢華的美食!這個設定下的南極,絕對比國家地理雜誌紀錄片的要好看的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歐陽娜娜的大提琴水平?
在演奏試聽過程中,遇到一些「經典」曲目,自己卻索然無味,到底是否正常?
大提琴和中提琴難學么?
大提琴挑手指或者身材嗎?

TAG:電影 | 電影原聲 | 久石讓 | 大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