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知道哪些寫吃的寫的很有水平的像汪曾祺這樣的作家?
你還知道哪些寫吃的寫的很有水平的像汪曾祺這樣的作家?最好是寫吃的,不是也行,反正就是這種很溫暖,很市井,很樸實,很生活,食人間煙火的作家。
怒答,終於遇到我能回答的一題了。
先上結論,我認為寫吃最好的3本:
《故鄉吃食》 汪曾祺
《雅舍談吃》 梁實秋
《老饕漫筆》 趙珩
題主所說的汪曾祺的關於吃食的作品,基本上都在《故鄉吃食》裡面了。但這本書被很多出版社出了很多版本,我知道的有《五味》,《人間有味是清歡》。其實內容都是一樣的。
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也很有名,而且風格和汪曾祺的很相似。它們都很鍾情老北京的吃食,回憶中常常充滿懷念。
但汪曾祺大學就讀西南聯大,所以多寫雲南吃食。梁實秋晚年居住在台灣,所以也會有這方面的內容。
趙珩是北京人,也研究北京民俗方面的內容。
《老饕漫筆》也多講北京吃食,每一篇的篇幅相對於《故鄉吃食》裡面的內容要稍多一些。但行文風格,內容詳實也不輸兩位前輩。
我不會寫書評,也不知道怎麼誇這本書。我只說一點:這本書是王世襄先生題詞,朱家溍先生作序。我覺得這應該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了吧。給個豆瓣連接:老饕漫筆 (豆瓣)
=========答題完畢的分割線==========
就是自己看過的關於吃食類的書,做一個總結,給題主參考。個人意見,不要深究。
《隨園食單》 袁枚
這本雖然很有名,但我覺得可讀性不太強。
袁枚自己也說這本不是菜譜。要我說,裡面的內容有關於吃食的故事,有純粹的菜譜,還有的就一句話——某年某月去某家吃了什麼菜。
《閑情偶寄——飲撰部》 李漁
這本的可讀性很強的。但《閑情偶寄》裡面記錄的內容多且雜,吃食只是其中一個主體。但李漁很有生活情趣,雖然窮,但吃東西也能玩出花兒來。我在看的時候,常常能體會到他的樂安天命,戲謔頑皮。
《吃主兒》 王敦煌
這本書我只看了其中的第一篇就放棄了。我不太明白作者為什麼要巨細靡遺的記錄他小時照顧他的一個婆婆和一個大爺,而且要用兒童的語氣。
(可能不太尊重,但這確實是我自己的感想)
《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陳大咖
這個風格比較現代,讀起來是一種不同的風格。具體說來,讀汪曾祺的文章是一種淡淡的享受,看陳大咖的文章,是在看別人的故事。
《不去吃會死》 許崧
作者真的去了好多地方,吃了很多東西。這本書消遣還是非常不錯,很輕鬆。但沒能留下什麼深刻的映像。
《美酒香螺嘬嘬菜》 談正衡
百度百科的評價很懾人,但我覺得這本書其實沒有特別神奇。
裝幀比較新穎,正方形厚厚的一本書。字比較小,內容很多,每一篇的篇幅稍長一些。這個作者還出了同類型的書好幾本。但這本書我沒看完,覺得篇幅過於重複。講魚的內容就用了好幾篇,感覺不清爽。
=========強烈夾帶私貨的分割線=============
《舊時風物》 趙珩
對呀對呀,就是我開始推薦的作者,這是他的另一本書。講老北京舊時的長廊,園林,手藝人等等。文筆很好,可讀性很強。
他繼《老饕漫筆》後出了一本《老饕續筆》,要稍微差些。
。。。這個也算嗎?
清代文學家袁枚。他對飲食的見解集中在《隨園食單》一書。
《隨園食單》一書共十四個條目,分別是: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 、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菜酒單。食單在須知單中提出了二十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提出了十四個注意事項,隨後用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流行的三百二十六種南北菜肴飯點及美酒名茶。
首先,因為袁枚推崇性靈說,所以在《隨園食單》中盡顯其性情。
如《戒單》:「戒強讓。治具宴客,禮也。然一餚既上,理宜憑客舉著,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近日倡家尤多此種惡習,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類強姦,殊為可惡。」又如「豬用最多,可稱『廣大教主』」。還如「宋嫂魚羹,徒存虛名。」宋嫂魚羹一直是杭州的名菜,袁枚就不買賬。
其次,袁枚還將飲食與「道」聯繫在一起。袁枚開篇就寫道:「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
又如:「本分須知。漢請滿人,滿請漢人,各用所長之菜,轉覺入口新鮮,不失邯鄲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討好。漢請滿人用滿菜,滿請漢人用漢菜,反致依樣葫蘆,有名無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矣。秀才下場,專做作自己文字,務極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師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則掇皮無真,終身不中矣。」
又如:「戒苟且。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廚者偷安。吃者隨便,皆飲食之大弊。審問慎思明辨,為學之方也;隨時指點,教學相長,作師之道也。於是味何獨不然?」
其三,食單飽含君子之風。
如:「變換須知。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
又如:「茶酒單。七碗生風,一杯忘世,非飲用六清不可。作《茶酒單》。」
再如:「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
其四,袁枚的人文關懷。
如:「戒暴步。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至於烈炭以炙活鵝之掌,刺刀以取生雞之肝,皆君子所不為也。何也?物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
其五,對美食的製作方法寫的乾淨利落。
如:「蹄膀一隻,不用爪,白水煮爛,去湯;好酒一斤,清醬酒杯半,陳皮一錢,紅棗四五個煨爛。起鍋時,用蔥、椒、酒潑入,去陳皮、紅棗,此一法也。」
又如:「白片雞,自是太羹元酒之味。尤宜於下鄉村、入旅店,烹飪不及之時,最為省便。煮時水不可多。」
最後,筆法風趣幽默。
如:「有甚好請客而菜不佳者,一客問曰:『我與君算相好乎?』主人曰:『相好!』客跽而請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許而後起。』主人驚問:『何求?』曰:『此後君家焉客,求免見招。』合坐為之大笑。」
又如:「……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
《隨園食單》很薄,很快就可以看完。袁枚也是個奇男子,除了是個老饕,風流韻事也挺有意思的。
以上。
放著我來~~~
隨手摘幾段唐魯孫的
糖炒栗子
金風送爽,一立秋,大街上乾果子鋪的糖炒栗子就上市啦!賣糖炒栗子,得把臨時爐灶、大鐵鍋、長煙筒,先搬到門口架上安好。等太陽一偏西,就把破蘆席干劈柴點著,先在鍋里炒黑鐵砂子,等砂子炒熱,放下栗子,用一種特製大平鏟,翻來覆去地炒,不時還往鍋里澆上幾勺子蜜糖水。等栗子炒熟,便往大鐵絲篩子里盛,把砂子抖摟回鍋,熱栗子可就拿到櫃檯上用簸籮盛著,蓋上棉挖單,趁熱賣了。熱栗子又香又粉,愈吃愈想吃,時常吃得擋住晚飯。您如果把吃不了的糖炒栗子碾成粉,用鮮奶油拌著吃,那就是名貴西點,奶油栗子面啦。
羊肉
羊頭肉這種小吃,也可以說是北平的一樣特產。賣羊頭肉是論季節的,不交立冬,您就是想吃羊頭肉,全北平也沒有賣的。賣羊肉多半是背竹筐子來賣,挑擔子擺攤子賣的,就不常見了。到了數九天,晚上八九點鐘,路靜人稀,西北風刮起來,就像小刀子似的剮臉,遠巷深處,您就聽見賣羊頭肉的吆喝了。
賣羊頭肉的,都帶著一盞雪亮燈罩兒的油燈,大概是賣羊頭肉的標誌。雖然賣羊頭肉的主要的是羊前臉,還有羊腱子、羊蹄筋,碰巧了有羊口條、羊耳朵甚至於羊眼睛。切肉的刀,又寬又大,晶光耀眼,鋒利之極,運刀如飛,偏著切下來的肉片,真是其薄如紙。然後把大牛犄角里裝的花椒細鹽末,從牛角小洞洞磕出來,撒在肉上。有的時候天太冷,肉上還掛著冰碴兒,蘸著椒鹽吃,真是另有股子冷冽醒腦香味。羊眼睛是吃中間的溏心兒,羊耳朵是吃脆骨,羊筋是吃個筋道勁兒,如果再喝上幾兩燒刀子,從頭到腳都是暖和的,就如同穿了件羊皮襖一樣。
魚翅
人家福壽堂端陽節請卮的翠蓋魚翅,可就迥然不同了。這道菜他們是選用上品小排翅,發好,用雞湯文火清燉,到了火候,然後用大個紫鮑、真正雲腿,連同膛好的油雞,僅要撂下的雞皮,用新鮮荷葉一塊包起來,放好作料來燒。大約要燒兩小時,再換新荷葉蓋在上面,上籠屜蒸二十分鐘起鍋,再把荷葉扔掉,另用綠荷葉蓋在菜上上桌,所以叫翠蓋魚翅。魚翅本身不鮮,原來就是一道借味菜,火功到家,火腿鮑魚的香味全讓魚翅吸收,雞油又比脂油滑細,這個菜自然清醇細潤,荷香四溢而不膩人。不過人家柜上請客,一年一次,除非是老主顧,恐怕吃過的人還真不太多呢。
北城什剎海的會賢堂,因為什剎海是消夏避暑勝地,會賢堂佔了地利的關係,所以夏季生意特別興旺。究其實,這個飯莊子並沒有什麼拿手好菜,只是下酒的冷盤種類特別多,尤其是河鮮兒"什錦冰碗",那是別家飯莊子比不了的。
據說會賢堂左近有十畝荷塘,遍種河鮮菱藕,塘水來源跟北府(北平人管醇親王府叫北府,也就是光緒、宣統的出生地)同一總源,都是京西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泉水,引渠注入。因此所產河鮮,細嫩透明,酥脆香甜;比起杭州西湖的蓮藕,尤有過之。特別是鮮蓮子顆顆粒壯衣薄,別有清香。
此外河塘還產雞頭米(又名茨實米,南方入藥用),普通雞頭,都是等老了才采來挑擔子下街吆喝著賣,賣不完往藥鋪一送,頂多采點二蒼子(不老不嫩者叫二蒼子),應付應付老主顧。剛剛壯粒的雞頭,極嫩的煮出來呈淺黃顏色,不但不出分量,藥鋪也不收,所以誰也捨不得采。可是會賢堂因為是供應做河鮮冰碗用的,越嫩越好,也就不惜工本了。
冰碗里除了鮮蓮、鮮藕、鮮菱角、鮮雞頭米之外,還得配上鮮核桃仁、鮮杏仁、鮮榛子,最後配上幾粒蜜餞溫朴,底下用嫩荷葉一托,紅是紅,白是白,綠是綠。炎炎夏日,有這麼一份冰碗來卻暑消酒,的確令人心暢神怡。這種配合天時地利的時鮮,如果在台北大餐廳大飯店有售,價格一定高得驚人。
唐魯孫
看那麼多人推薦了那麼多,為什麼沒有人提小寬呢?小寬的才情,在寫吃的作家裡面,毋庸置疑是一流。《飯否》、《青春飯,我們都愛重口味》、《汁吃詩》都非常值得一看。
特地把KINDEL抱來翻了翻
唐魯孫有人提了
還有梁實秋呀,陸文夫
還有知乎大牛 @張佳瑋 ,代表作《孤獨的人都要吃飽》《無非求碗熱湯喝》
董克平的《吃貨》系列還算能看
蔡瀾不是也出過幾本書
唐魯孫,殳俏,焦桐,逯耀東,沈宏非。
賈平凹的寫吃系列。
談吃的書的路子都不一樣,有人是為了懷念,有人烘托意境,有人談文化,有人托背景,有人就是勾你饞蟲。
梁實秋,著有《雅舍談吃》,老先生是雅人,會吃懂吃。
我能簡單粗暴撂個鏈接嗎,拿好不謝。
吃·書
本人致力於收集美食隨筆很多年。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k5Mzc3NA==mid=2247483740idx=1sn=3bc0daf7d4dcbf32f8c6aabdfa313eb3scene=1srcid=0423eKntbMOkwN9eD30co0Va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推薦金曾豪和他的《藍調江南》
其實作家們多多少少都有寫市井生活的文字,比如老舍有些散文,說過年,說京城裡賣水果的攤販,頗有趣味。
蕭乾有一篇《吆喝》,選入課本的,也值得一讀。查吆喝的時候發現它是選自《北京城雜憶》,似乎每一篇都很有趣,不多說,讀書去也。
汪曾祺只有一個,以至於像他的人還不如不像,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么,平淡做不好就顯得裝了,比華麗還甚。要說吃,梁實秋,唐魯孫都是過來人,吃過見過的主兒,但是也止於吃而已。而且沒有老汪的親民,所以看的頻率上沒有老汪高。
歐陽應霽和殳俏也不賴嘛,前陣子看了本《飲食譚屑》寫東北日常飲食的,啊,餓了。
@張佳瑋
他的「無非求碗熱湯喝」是圖書館借來看的,看完後立馬買了本做收藏.
為什麼沒人推薦張佳瑋?買了他的《無非求碗熱湯喝》,真是極致的饕餮享受。看得那叫一個爽,越看越爽,越爽越餓,勞資看到半夜實在忍不住了,自己硬是做了一大碗牛肉青豆什錦蛋炒飯,那是我吃過的最酣暢淋漓的一頓蛋炒飯。
另外還有唐魯孫先生的飲食隨筆,一套十本,我有電子版的。老先生滿清貴族出身,吃喝玩樂的見識當真不凡,寫得也精彩極了,純貴族范的生活。看完之後,第一感想就是八旗子弟完蛋確實是有道理的;
逯耀東先生的兩本美食隨筆集《肚大能容》、《寒夜客來》,無論是吃情還是文筆都頗見功力;
還有朱振藩先生的四本美食隨筆集《食味萬千》《食髓知味》、《食家列傳》、《食林外史》,文筆隨筆上面幾位差了寫,但吃喝之道是絲毫不差的。
當今還有個叫二毛的,《媽媽的柴火堆》值得一看;
此外還有石光華、向東的關於川菜的集子,舒國治的台北小吃,趙衍的《老饕漫筆》,孔明珠的煙火氣,崔岱遠的北京吃食,聶作平《舌尖的纏綿》,殳俏的《吃吃地笑》等也都還值得一觀。
王敦煌,別的沒了,殳翹等上海作家細膩有餘,但是卻有局限
前面有幾位都說了唐魯孫,但說的不詳細,我這段時間看了好幾本他的書,我盡我所能說得詳細一些吧!)(
先上圖
先介紹唐魯孫_百度百科
唐魯孫(1908-1985),滿族,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魯孫。鑲紅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孫。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46年到台灣,1985年病逝。出身貴胄,自幼出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了如指掌;年輕時隻身出外謀職,游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又熟諳各地民俗風情。 著有《中國吃》藝術,這套書是作者晚年的憶舊之作,信手拈來,妙趣橫生,既可以使人增廣見聞,又可以補正史與民俗學之闕。
他的作品大體是講關於吃的,但有一部分回憶故人逸事、風俗掌故和各種玩意(如王世襄那樣)等。我覺得這樣混合讀起來更爽。太棒了!》《
但我發現了他的書的一個小缺點,就是你連續讀了他幾本書之後,你會發現有些故事或小吃什麼被重複描寫了兩三遍,重複了。如 老佛爺吃餑餑和取水車的小黃旗等描寫。
我讀書筆記記得很少,都是一些專有名詞!如裡面的「敬行鏡,攻胥鎖,東宮車,永始斝,宛仁錢,秦嘉印,晉卿匣,一囊珍秘,且與身俱」 中典故有哪些? - 歷史、九龍杯、白湯麵、合子菜、太陽糕、柳手灑、馬肉米粉、板羊肉等
裡面的佳句有:
- 不時不食。
- 這真是知味之言。
- 調羹之妙,易牙難傳。
裡面的描寫,取自《說東道西》
梁實秋,唐魯孫,逯耀東,趙衍,王敦煌,聶鳳喬,陸文夫
為什麼木有人說林清玄???!!!!
木魚餛飩
林清玄
冬季里的一天,天空中飄著無力的小雨,我正讀著一冊印刷極為精美的《金剛經》,讀到最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段,木魚聲恰好從遠處的巷口傳來,使人覺得格外空靈,我披衣坐起,撐著一把傘,決心去找木魚聲音的所在。
那木魚聲敲得十分沉重有力,從滿天的雨絲里飛揚開來,它敲敲停停,忽遠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廟裡讀經時急落的木魚。我追蹤著聲音的軌跡,匆匆的穿過巷子,遠遠地,看到一個披著寬大布衣,戴著氈帽的小老頭子,推著一輛老舊的攤車,正搖搖擺擺地從巷子那一頭走來。攤車上掛著一盞小燈,隨著道路的起伏,在微雨的暗道里飄搖。一直迷惑我的木魚聲,就是那位老頭所敲出來的。
一走近,我才知道那隻不過是一個尋常賣餛飩的攤子,我問老人為什麼選擇了敲奏木魚,他的回答竟十分簡單。他說:「喜歡吃我餛飩的老顧客,一聽到我的木魚聲,就會跑出來買餛飩了。」我不禁啞然,原來木魚於他,就像鄉下賣豆花的人搖動的鈴鐺,或者是賣冰水的小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種再也簡單不過的信號。是我自己把木魚聯想得太遠了,其實它有時候僅僅是一種勞苦大眾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說:「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餛飩吧,完全是用精肉做的,不加一點蔥菜,連大飯店的廚師都愛吃我的餛飩。」於是我丟棄了自己對木魚的魔障,撐著傘,站立在一座紅門前,就著老人攤子上的小燈,吃了一碗餛飩。在風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餛飩確是人間的美味,不亞於他手中敲的木魚。
後來,我也慢慢成為老人忠實的顧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時候,遠遠聽到他的木魚聲,就在巷口裡候他,吃完一碗餛飩,才繼續我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後,才知道他選擇木魚做為賣餛飩的信號是別具匠心的。
他說因為他的生意在深夜,實在想不出一種可以讓遠近都聽聞而不至於吵醒熟睡的人們的工具,而且在深夜裡像賣粽子的人一樣大聲叫嚷,他覺得有失尊嚴。最後他選擇了木魚——既讓清醒者可以聽到他的叫賣聲,又不至於打斷熟睡者的美夢。木魚就是木魚,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它,仍舊有它的可愛之處,即使是用在一個餛飩攤子上。
我吃老人的餛飩吃了一年多,直到後來遷居,才和他失去聯繫,但每當在靜夜裡工作,我仍時常懷念著他和他的餛飩。
老人是我們社會角落裡一個平凡的人,他在臨沂街一帶賣了三十年餛飩,已經成為那一帶夜生活中盡人皆知的人物,他顯然對自己親手烹調後小心翼翼裝在鐵盒裡的餛飩很有信心,他用木魚聲叫賣的餛飩也成為那一帶的金字招牌。木魚對他,對吃餛飩的人來說,都已成為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還是一襲布衣、還是敲著那個敲了三十年的木魚,可是老人已經完全忘記我了。我想,歲月於他只是雲淡風輕的一串聲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緩緩推走小小的攤車,消失在巷子的轉角。一直到很遠了,我還可以聽見木魚聲從黑夜的空中穿過,溫暖著未睡者的心靈。
舒國治 《台北小吃札記》。
曹雪芹,紅樓夢裡對吃的描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柳永?
※如何理解木心的」懂得樹就懂得貝多芬」?
※厄普代克關於如何寫書評的六條「金科玉律」是什麼?
※你覺得《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怎麼樣?
※有哪些周朝的文學作品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