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不再將詩詞融入小說創作中了?

四大名著里都有很多好詩好詞,尤其是《 紅樓夢 》。日本也有《源氏物語》。
這種感覺現在很少有了(不包括直接引用的),印象中好像只在網路小說裡面見到過,不提也罷。現代感的文章就算了,現代人寫古代的小說可以考慮一下呀,但是好像約定俗成地把詩詞與小說撇清了。日本動漫里不是偶爾來一句很有詩意的俳句嘛?感覺不錯哦!歡迎各位大觸來答(&>^ω^


在中國文學史,有一個「話本小說」的概念。在宋以來,有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藝術,叫「說話」。其底本叫「話本」,現在著重強調它們在文本上的小說性質,也把它們叫做「話本小說」。我們都知道,《三國志通俗演義》,它受了《三國志平話》極大的影響。後者正是一部話本小說。「平話」,就是「說話」的一種,不過與連說帶唱的詩話、詞話(與《滄浪詩話》《蕙風詞話》的「詩話」「詞話」不同,並非文學評論)不同,更偏重說。但這不妨礙,它是一種表演藝術。
我們可以參考現在的戲劇與曲藝,比如京劇、崑劇的定場詩。它們是不唱的、用來念,但念法又與普通的對白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們也有傳統的誦念吟歌唱,即便不去吟唱,我們念韻文的調子也和平時說話不同。
總之,在包括「平話」的各種說唱藝術中,韻文當是表演的載體、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而《三國志通俗演義》又受了話本《三國志平話》極大的影響,它保留這樣一種成分,是很好理解的。

事實上,話本小說在我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影響力乃至統治力的一種體裁。到了明代,甚至有部分作家,模仿這樣一種話本的體式,去創作案頭————他們也從未想過要把它們用於實際的說唱表演——短篇小說。這樣一種小說形式,被稱為「擬話本」,最著名的有「三言」(中的大部分,另有小部分是留存了真正的「話本」)、「兩拍」。
「話本」的影響也表現在長篇小說領域,如《金瓶梅》《水滸傳》《西遊記》。它們在引用詩句之前,常常先以一個「正是」或「有詩為證」提起;詩句也多用於描寫和評論:這都與說唱表演與話本小說並無二致。它們在詩詞的運用上,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特色和發明,但是,它們對「話本」,帶著模仿成分的繼承方式,是可以明確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小說,除卻《金瓶梅》,都帶有極其濃厚的通俗色彩。而文人小說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表現出的模仿成分,明顯較《水滸傳》《西遊記》更少。長篇如《儒林外史》《紅樓夢》、短篇如《聊齋志異》,除卻「話說……且聽下回分解」之外,已較少話本的痕迹,尤其是它們的敘述方式,已經與話本的說書人角色截然不同了。

《紅樓夢》中當然有詩詞,但它們看起來與《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或《西遊記》都不同。它多是在敘述中自然引出詩詞,或是楹聯所寫、或是小說中人所作所引,而減少了「說書人」或作者的「正是」、「有詩為證」。我們通過薛寶釵的「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去體味她的性格,正如通過她們的語言、動作一樣。這與作者外在的評論,是不同的。《水滸傳》固然也有宋江題反詩,但卻只是個例、不是主流,與《紅樓夢》數次同題、限韻所展現的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完全無法相比。
如果我們細讀《水滸傳》的詩詞,我們可以感覺到,通俗小說與文人小說,似乎在寫作目的上,就已有較大的分歧。通俗小說,即使標榜「教化」的「深層目的」,也總把吸引注意、滿足感官需求放在較為優先的地位。而文人小說,則在一切為主旨服務上,顯得更為自覺。或許正因為如此,通俗小說,更加偏愛帶有濃厚的誇張、表演性質的韻文成分。例如《水滸傳》第二回:

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
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
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話說這史進每日在莊上管待王教頭母子二人,指教武藝。史太公自去華陰縣中承當里正,不在話下。不覺荏苒光陰,早過半年之上。正是:
窗外日光彈指過,席間花影坐前移。
一杯未進笙歌送,階下辰牌又報時。

我們實在看不出,特意採用韻文的形式,對於表現人物、敘述事件有什麼額外的幫助。如果不是為了表演、為了趣味、為了調節氣氛與節奏,它就不免有為韻文而韻文的嫌疑。顯然,文人小說不太會有這種的狀況,它們對刻畫人物更有興趣。

題主也提到,「現代感的文章也就算了」,意即承認,現代背景、現代白話文小說,要恰當的使用詩詞而不破壞風味的統一是很難的。而對於嚴肅的文人小說而言,現代白話文庶幾必然,現代背景也要佔去大多數,那些以史為鑒、借古諷今的小說,也要以深刻銳利的分析和見識為先,不大會去大規模地使用創作詩詞的手段。
而題主所說「偶爾來一句很有詩意的俳句」就屬於調劑。這種使用在當代小說中還是不少見的。

總而總之:韻文對於特定時期的通俗小說而言,是出於迎合讀者的目的而必備的成分,也是一種創作的風氣。而這樣的需求在當下已經失去,這樣的風氣在多數題材內已經消滅,作者也就不需要去刻意迎合。(當然,答者亦不否認這些作者的能力,難以駕馭詩詞。)對於文人小說、或者說嚴肅小說而言,韻文本就只是可供選擇的手段而已。當作者不需要,或者無法以恰當的方式和成熟的能力去驅使,自然就棄之不用了。


以前寫小說的人本身就是寫詩詞的人,作者們都擅長詩詞這種表達方式。現在詩詞好的人寫的小說沒流行起來,流行小說作者寫個「詩詞」估計大部分沒法看。


→ →因為大部分人詩寫得爛...放進去了影響整個作品質量= =不過幾個寫武俠的作家還是經常寫詩的,只是你看得少。


其實有的。
比如金庸的作品。查先生書中多有佳句,《天龍八部》一書情節跌宕,對應的章回題目都可聯為詞句,這首水龍吟其實也很有名
「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魔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土。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枯井底,污泥處。 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露?敝屣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
又比如古龍的作品。熊先生雖然性情疏狂不工對仗,但他的書中也多有意味深長之句。天涯明月刀的開篇,兩人一問一答,雖然不是詩,卻詩意盎然。
「天涯遠不遠?
不遠!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麽會遠?
明月是什麽顏色?
是藍的,就像海一樣藍,一樣深,一樣憂鬱。
明月在那?
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
他的人呢?
人猶未歸,人已斷腸。
何處是歸程?
歸程就在他眼前。
他看不見?
他沒有去看。
所以他找不到?
現在雖然找不到,遲早總有一天會找到的!
一定會找到?
一定!」

再比如我上學時最愛看的《今古傳奇——武俠》,連載過許多不錯的武俠小說,其中也有些句子是很有韻味的。
「寒鴉掠過亂雲去,咫尺茫茫是醉鄉! 一笑寂寥空萬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鳳歌《崑崙》
「人說天宇是個覆盆,我們匍匐著在此生死,明尊是我慈父,引我同歸彼岸樂土。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來兮何所終。」
——滄月《大漠荒顏》

這還只是武俠小說,其實很多現代小說里有不少很不錯的句子,不拘泥於傳統詩詞的表現形式而已。主要還是跟情節有關,有時候詩詞運用不恰當就會顯得無病呻吟,反而不利於閱讀了。


燕大《天行健》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燕壘生《天行健》


誰說的?我就在自己寫小說里放了詩啊!不管是自己寫的還是引用的古人詩文。。。然後我的小說就沒人看了


沒什麼不可以啊,用些詩詞點綴渲染效果還是很好的,前提是畫風合適,而且詩詞的水平要夠


推薦閱讀:

現代社會,詩詞在文化中居於什麼位置?背古詩詞的意義有多大?
如何評價蘇軾的《水調歌頭》?
有哪字可以表示:照亮? 僅用一個字
突然讀懂了一首詩詞是什麼感受?
詞的豪放婉約之分的由來是什麼?以及如何反駁這種區分方法?

TAG:小說 | 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