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松茸、白松露等菌類為什麼都是野生的,人工種植難在哪裡?


感謝 @藺佳同學給我這個機會,讓我重新把答案豐富了一下,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盡我科普逗趣之所能,歡迎大家討論拍磚。


松露和松茸,無疑是目前東西方餐飲業界中代表食用菌品(bi)味(ge)的兩大象徵,美味、稀缺是他們共有的特徵。按道理來說有需求的地方必然有市場,可為何以這兩位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同胞們遲遲無法被量產?野生食用菌是否能被人工栽培?栽培野生食用菌究竟還缺些什麼?讓我們來一起走進菇房……


以商人的角度來說:單位成本產出過於低下,虧本的東西咱幹嘛去種。

以科研人員的角度來說:由於目前該品種出菇機理尚不明確;或出菇機理已明確,但無法找到可替代、低成本的栽培介質,只能通過模仿野生環境(給予和野生菌相同的營養介質、溫濕光氣等條件)的方法進行栽培,效率自然低了很多。


——————————————科研狗的分割線————————————————


聽不懂科研狗的話沒關係,我們可以從實現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種慢慢開始扯起。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分為兩大派別:設施化栽培與仿野生栽培。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的食用菌產品,都是設施化栽培的產物。

食用菌設施化栽培的代表、微博上著名的see you tomorrow,就是在可控、恆定的環境下茁壯成長的,圖片來自網路。同樣市面上的大部分蟹味菇、白玉菇、杏鮑菇也是在工廠化的環境條件下被「生產」出來的。工廠化食用菌栽培的培養料大多源於農業的下腳料,例如玉米芯(就是啃完玉米剩下的棒子)、麩皮(生產麵粉的副產品)、棉籽殼(生產棉花的副產品)、以及稻草麥草等等,是不是很環保呢?

竹林下的仿野生竹蓀栽培,圖片同樣來自網路。由於竹蓀的營養來源僅限於竹林下的有機質,因此只能就地取材。在竹林下埋下菌種,就能收穫許許多多美麗的小白裙。

順便夾帶點私貨:仿野生栽培試驗,坐標上海浦東,圖片由本人拍攝。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間,埋菌包、蓋土,出菇的場面蔚為壯觀,整整當了一天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另外大家可以猜猜這是什麼菇,平時一定都吃過哦。

結論就是:當該食用菌品種所需要的培養料(營養介質)獲取較為容易時,這個食用菌品種就有被量產的希望。而悲劇在於,類似於松露、松茸等需要與松樹共生形成菌根才能存活或出菇的食用菌品種,他們的營養來源只能是「活的松樹」!就算採取仿野生的栽培方式,試想一下把菌種的接種地點挪到一棵棵松樹下,在野外雜菌的包圍下挖土、消毒、接種、隔離,還要保證目標菌種成為優勢群體,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


———————————————吃貨的分割線————————————————

也許有不氣餒的吃貨要問了,既然都是仿野生栽培,那為何竹蓀可以活的好好的,換做松茸就不行呢?這就要提到第二個難點,菌種的來源問題了。


由於本人在菌種方面涉獵較少,因此只能翻閱一下國內文獻,截至目前最近的有關松茸菌絲體分離的試驗報告發表於2011年02期《中國食用菌》:《鬆口蘑菌絲分離及其RAPD-PCR鑒定》,(國內科研你懂的!)試驗成果也僅僅停留於母種制種階段,離原種、栽培種的制種技術的成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這也是為何松茸無法模仿竹蓀通過埋菌種產生優勢群體,從而發菌出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小助農的分割線———————————————


若是想要這些品種真正投入大規模量產,途徑只有一個:育種,培育出對環境不需要那麼苛刻要求的、口味菇形又盡量相似的品種,作為野生品種的替代品,殺入市場。


更新一條對吃貨們來說振奮人心的消息:目前,日本方面已經開始了對松茸的基因測序工作,相信在有生之年,吃貨們就能在家門口的菜市場找到松茸的蹤跡了嚶嚶嚶…

最後引用一下國內食用菌行業領導者、福建農林大學黃毅教授的說法,供大家參考:

幾乎所有的木生菌類都可以進行人工栽培,完成其生活史,只依靠單一菌絲的參與,就可以進行人工栽培,但人工栽培不一定能夠具有商品開發價值,有的甚至還有毒素存在,比如夜光菌。

目前在木生菌類中有的菌類完成其生活史,不是僅依靠單一菌絲能夠完成生活史,必須依靠另一菌類協同才能夠完成其生活史,才能夠栽培成功,比如銀耳,必須在香灰菌絲(羽毛狀菌絲)協同下,才能夠更好完成生活史。再比如,金耳,必須在粗毛硬革菌協同之下才能夠完成生活史,從上述兩例子,看出都屬於膠質菌類,一般肉質菌類就沒有這問題。

有的菌類屬於草腐生的菌類,比如草菇,蘑菇,雞腿蘑等,主要利用纖維素為主。

所有土生菌類,大多數難以進行人工栽培,完成生活史,還必須有其他環境條件協同,比如雞棕菌,必須有螞蟻窩,菌柄是從菌圃(螞蟻窩)上開始發育的。至今依然沒有獲得人工栽培的進展。他們之間的噢妙關係,至今依然是一個謎團。

不少菌類和某些樹種的根系存在片利共生的關係,比如,紅菇。鵝膏菌屬。

有些寄生菌類,比如冬蟲夏草。

有些菌類,比如羊肚菌,其生活史比較獨特,還沒有完全弄明白,所以如何培育成功?我還不太了解,最近報告的比較多,也許我這老頭消息過於閉塞,沒有親眼所見,很難解除我的疑慮。

萬千菌類世界還有待你們年輕人去開發。

回答完畢,懇請 @孫翔 前來指正錯漏,感激不盡

好啦其實我放的那張圖是杏鮑菇,不要不相信,林下的杏鮑菇長得就是這麼奔放!


因為這類菌是與活的植物共生的,也就是說它的營養由於其共生的活植物供給,營養機理難以弄清。
要種的話只能仿生栽培。


我來吐個槽,荷蘭的裸蓋菇和賢者松露就是人工量產的,曾經美國一個節目採訪了某蘑菇廠的農場主,兄弟二人都是專業蘑菇種植起家,他們說研究賢者松露的人工種植近十年才完全掌握,他們通過控制培養環境的參數(細菌營養溫度光照等等),讓賢者松露處於類似惡劣環境下自我保護的狀態,從而菌絲盤成了一個大菌球,這樣就得到了一大塊松露。但是賢者松露是因為裸蓋菇被取締了才有的瘋狂市場需求,所以有人願意研發人工技術。

P.S. 獻上那期採訪節目的鏈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55793


當年日本人發現了松茸,最初覺得它們像男性的那啥,他們崇尚以形補形,後來松茸大量送往日本,經各種臨產證明有抗癌的效果,最後,他們想培植,發現根本實現不了。松茸的價格就是日本人炒起來的,在此之前,我們的山民還是用來餵豬的。
野生的原因無非是這幾個:1,海拔3500以上的松林。2,二戰時期,原子彈爆炸,生靈塗炭,可是在次年,在強輻射的情況下,松茸長出來了,足以說明了它獨特的營養吸收關係。3,無法培植,人類能創造很多東西,卻創造不了大自然的獨特。
它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確實珍貴。


想要明白這個就先要從松茸的生長階段開始講起。松茸的生長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孢子形成菌絲,第二階段菌絲形成菌根,第三階段菌根孕育出子實體,第四階段子實體散播孢子。整個過程需要5——6年時間。當一支松茸開朵衰老時,它會散播出400億個孢子。這些孢子隨風飄蕩,只有落在松樹根系下的那些能夠存活,並隨著雨露沉入淺層土中,吸收根系附近的養分,長出菌絲。隨著時間的推移,菌絲會逐漸增多並形成菌根,在經歷了5——6年的時間後,菌根處會長出一支子實體,這就是我們常言所講的松茸。子實體從出土到成熟,一般只需要7天時間;而子實體成熟48小時後,松茸會迅速衰老,開始新的一輪循環。

從這一系列複雜而漫長的生長階段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想要對松茸進行人工栽培是非常困難的。

首先,松茸的生長是在松樹的細根上長出外生菌根,並通過菌根直接吸取松樹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糖類,這種特殊的營養吸收方式給人工栽培松茸的進行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其次,人們至今還未探明松樹和松茸的共生關係系統到底是怎樣的。所以人工栽培松茸有相當大的難度。當然,如果你願意為了松茸種植一片茂密的松樹林,應該也沒有人會反對。


1是對管理要求過於苛刻,2是他們都要和樹根形成共生關係。


需要共生啊,另外一個就是國內沒這個研究需求啊。


才買的,只能給你看下,我還沒吃。
朋友的同學老家大涼山,從那邊郵寄過來的,香格里拉野生松茸,價格是要比市裡買便宜,我之前也懷疑是不是真的野生,看了別的答案覺得很高興啊哈哈^ω^看起來倒還算可以。吃了來更。


大多數回答都是從技術層面來闡述的。

還有一點:
松茸也好,白松露也罷;同理的還有限量發售XXXX、純手工打造XXXX等等等等.....看出點兒什麼了嗎?
啊?還不明白?

香港缺地么?為什麼不大量建造「公屋」給老百姓?香港現在平均房價多少??


人工種植不了解。但是我知道因為松茸的繁殖特性,人們大量採集未開傘的松茸,會導致松茸以後會慢慢從地球上消失。


之前在甘孜新聞網看見過對它的介紹,松茸的成長環境特別嚴格,是松櫟等樹木外生的菌根真菌,具有獨特的濃郁香味,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藥用菌,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松茸好生於養份不多而且比較乾燥的林地,一般在秋季生成,通常寄生於赤松、偃松、鐵杉、日本鐵杉的根部。松茸是一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用菌類,被譽為「菌中之王」。相傳1945年8月廣島原子彈襲擊後,唯一存活的植物只有松茸,目前全世界都不能人工培植。它長在寒溫帶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目前國際市場公認的中國優秀松茸主要來自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產茸區包括迪慶產茸區、部分西藏產茸區和四川甘孜州產茸區,年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70%


兩者共生關係複雜,不可控因素太多。


推薦閱讀:

蘆薈該怎麼養?
養多肉是什麼心情?
如何從零開始在家中陽台搭建微型花園?
在露台上種點什麼可以吸引鳥類?
花卉市場的花開得很漂亮,為什麼買回來卻很難養活?

TAG:植物種植 | 農業 | 真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