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特別注重避諱?甚至有些是無意義的避諱?

例如,唐朝詩人李賀就因為父親名字中有一「晉」字與「進」諧音而被取消考進士資格,即使韓愈專門撰文為其辯護都無濟於事。特別好奇像這些的避諱有什麼意義,拿著名諱,卻阻礙人一輩子的前途。至今無法理解,希望能有人解答。


名諱,避諱,說到底,即是對名字的崇拜——語言崇拜。弗雷澤所著的《金枝》中第二十二章·禁忌的辭彙中便有對這種現象的深入分析。事實上,名諱不只是中國的特產,在國外也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名諱習俗,原文比較長,我盡量抓緊要的有意思的寫出來,這裡主要摘錄的句子皆出自新世界出版社《金枝》,徐有新、汪培基、張澤石譯註(重要的事情要標粗):

名諱這種東西,追根溯源都與原始民族的迷信及習俗相關。在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低下 , 人類生存條件艱苦 , 原始民族不能理解和駕馭自然 , 無法解釋周邊發生的疾病、 死亡等變化多端的自然現象, 一切便求助於神靈 , 「萬物有靈論」 由此而生。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 《原始文化》 一書中首次提出 「萬物有靈」 的理論。他認為 , 在原始初民的眼裡 , 世界萬物都具有人格和意識, 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可以賜福和降禍於人間 。原始人思維能力低下, 把人與自然、 主觀與客觀混為一談, 以自己的經驗、 心理 、行為來理解自然界的現象 , 賦予它們意識 、 情感和魔力。

人類掌握語言系統後 , 語言也被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產生無邊的靈力 。原始初民認為一切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物體都有語言, 語言不僅屬於人類, 還屬於各種各樣的神祗 , 它是人與神之間相互溝通媒介。藉助語言,初民們領悟神的意旨 , 讓神感知自己的祈禱、 願望 。這樣, 語言, 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 , 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語言了, 它變得如此非凡神奇 , 是一切吉凶禍福的根源。這就是 「語言靈物崇拜」 。

名諱是語言靈物崇拜的一種。弗雷澤認為,原始初民辨不清事物和事物的名字 , 以為名字亦即此人或此物 。名字與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間存在著實質性的而不是任意的聯繫 。巫術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名字, 就像通過人身上的指甲 、 頭髮及其它東西一樣 , 對人施行巫術傷害。原始初民把名字看成自身重要的一部分而加以保護 , 不讓別人知道。當原始民族把名稱物神化, 把它看作一個人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以為擁有了事物的名稱就可控制事物時, 各種各樣的名諱便由此而生 。

例如, 美國的印第安人不肯把自己的姓名告訴給歐洲人。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人們一般擁有兩個名字 一個在公共社交場合使用, 另一個是保密的,只有上帝和部落里與自己最親密的人知道 。古埃及神話中司生育與繁殖的女神 Isis 就是因為說服太陽神 Ra 泄漏自己的名字才牢牢地掌握了他。歐洲有許多關於魔鬼的民間傳說 , 魔鬼往往是因為名字被發現而魔力喪失殆盡 , 被迫就範。孫悟空因為「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被吸到葫蘆里便是如此。

死者的名字也是忌諱。原始初民認為, 人有軀殼 , 有靈魂 , 靈魂附在人的名字上 , 人的名字代表著他的靈魂。弗雷澤分析對死者名字的避諱時說 , 人們因為害怕觸怒鬼魂而不敢提及死者的名字 。他們害怕死者的鬼魂回來,因此採取種種方法儘可能地避免任何可能引起或召喚這魂歸來的舉動。阿拉伯人,中國人都不以長輩的名字給孩子命名,澳大利亞的土著一個部落里很少有重複的名字,他們認為誰要死採用了死者用過的名字便會短命,因為與他同名的死鬼可能來把他也拖入陰間去。

至於中國的名諱習俗,雖然形式與《金枝》中的內容迥異,但本質其實差不多,無非是以「禮」來替代「宗教」「巫術」。古代中國的「禮」地位更高於法律,對於名諱的規矩要更複雜,皇上的名字要避諱,皇上長輩的名字要避諱,聖人的名字要避諱,祖宗的名字要避諱,甚至個別比較不要臉的父母官的名字,也要他下轄百姓避諱,比如宋代有個知州姓田名登, 為了避 「登」 字 , 嚴禁百姓說 「點燈」 , 只能說 「放火」 。百姓譏諷他 「只准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

中西的不同之處,根本在於,西方受宗教傳統文化的影響, 名諱多數充溢著濃厚的宗教色彩, 它包括人們膜拜的神明和畏懼的事物的名稱 。而中國對於君長的避諱,本質上就是將皇帝祖宗神格化,當政者利用此種手段提升自己的地位,是百姓對其膜拜和畏懼。發展至今,避諱這種行為,更多只是出於禮貌與尊重了。


一句話:為了維護秩序


《春秋》:「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


尊者,代表權力的掌握者,居於最高位的就是皇帝;

賢者,代表德行的所有者,居於最高位的就是聖人;

親者,代表家族的象徵者,居於最高位的就是家長。


權力負責統治,

德行負責教化,

家族負責約束。

避諱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其核心規則不變:地位低者須為地位高者做出讓步和犧牲


以負責編纂《春秋》的孔子為例,封建時代的世界觀是:人與人是不平等的,為了長治久安,國家必須交由聖賢來管理;為了使這套法則更加順利地推行下去,就必須不遺餘力地維護聖賢的威信,為其合法性背書。


尊者、賢者、親者,分別代表了國家機器、思想領域、家族範圍的聖賢化身。


樹立和維護聖賢的行為發展到極端,必然是將其神格化、極端化、完美化,使得民眾對其無比景仰、無限崇拜、無上虔誠。


聖賢一旦被神格化、成為偶像,就必須高高在上、脫離大眾,與凡人劃清界限,這就必然要求營造神秘感、製造敬畏心。


避諱,就是為了上述目的而服務的具體手段和語言工具。


避免聖賢的稱謂為凡人直接提及,製造了聖賢和凡人之間的距離,營造神秘感;

將文字這一人類共同智慧的結晶,人為地賦予聖賢專屬使用權,例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彰顯了聖賢的特殊地位;

對違反避諱規則的人施以嚴厲處罰,如題主描述舉的李賀一例,製造敬畏之心。


任何形式的壟斷,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現有秩序,保障強者的利益。

http://weixin.qq.com/r/BEzSyjTE8WmOrXCp9xkW (二維碼自動識別)


現在你帶著國家領導人的名字發帖,不也發不出去嗎?


因為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個指向。學過C語言指針的童鞋能夠明白我的意思。
萬物有靈,而一些強大的存在,在宇宙的內存中佔據了巨大的版圖。一旦牽涉凡人觸及那個名諱,就是和這個存在產生了一種聯繫。
避諱從最原始的意義來說,是對人的保護。子不語怪力亂神,隨意和一些存在產生聯繫並不是什麼好事。
答主說的中西各種不同的避諱風俗,實際上都源於這個基礎。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理,稱名也是一種和存在溝通和感應的手段。比如西方的祈禱,中國的凈土宗等等。


樓上幾位尤其是高票已經回答地很好了,我來補充幾點。


這個問題得分不同文化和不同時期來談。


最初,這只是一種自然崇拜。愚昧時期的先民對萬物有靈的迷信,延伸到語言上,就形成了最原始的避諱。原始人大都認為事物的名字與事物本身有神秘的聯繫,所以對一些害怕的事物,本能地害怕它們的名字。這種泛靈信仰因為缺乏組織性和系統性等問題,很快被新興的有組織的宗教消滅了。之後,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對避諱問題也採取了不同的態度。


首先看中國,中國的避諱制度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與禮教的發展緊密聯繫的。最早的夏朝和商朝,完全沒有避諱。像夏朝的太康少康,商朝的太丁武丁,相同名字的君王不知凡幾,可見當時取名就像西方人一樣隨意。而甲骨文顯示商朝將先王作為神靈來供奉,說明商朝可能信奉著和古羅馬一樣的多神教。在商朝,先王的名字作為呼喚神靈的暗號,應該有著神秘的意義,但並沒有到後世必須迴避的地步。

"小邦周"伐滅"大邦商"後,作為一個殖民政權,必須提倡一種制度來防止被殖民地區的反抗。


(挖坑待填)


因為害怕名字被寫到友人帳上去……


還是用事實來說話吧。
[轉載]還原一個真實的有缺點的魯迅

可見人性使然,亘古恆一,並非古人所特有。「為尊者諱,為長輩隱,為權貴瞞,是我們國人的優良傳統,但我很想破壞它,我想魯迅先生如健在的話,也會同意破壞的。」真正理解魯迅的人,想來是不會為他搞什麼「避諱」的。對孔子,對那些先賢而言,「避諱」只是後人的「創意」罷了。

@_@另,向敢說真話的魏老師致敬。


題主說的李賀父親的事情,在古代屬於大不敬,侵犯了皇帝的尊嚴,十惡之罪,依唐律處罰很嚴厲的。這並不是無意義的,而是政治問題。
自古就為尊者諱,今天雖不避諱,但是這種觀念一直流傳下來,根植於公共習俗。直呼你父親的名字,或者祖父的名字,都是無禮的行為,那麼這種觀念的起源,就是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國家需要秩序,家庭也需要秩序,所謂尊尊,親親。避諱實則是對對方的尊敬和高階地位的肯定。


廟堂下的你你看到的只是避他的名。

廟堂上的他的心裡所想的卻是他的神秘、威嚴、統治地位以及那個破名字里包含的他祖宗十八代的血脈。


避諱與迷信不同。古代是君權社會,講究三綱五常,核心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是君為臣綱的衍生物,目的就是支持這種核心思想,加強君主極權。達到此目的,就要從姓名這樣的小事做起,比如因為劉啟,「啟封」改名為開封;比如通假字,有的也是避父親的名諱(司馬遷寫魏安釐王就是避免祖先的僖字。
總之,就是君權神授的思想,看似父親的名諱也要避免,殊不知還是君主威儀不容黔首侵犯


恩,代稱避諱什麼的都是為了樹立權威,當你連人的名字都不能提的時候,恐懼謹慎就埋在了你的心中,就如基督徒稱主,古埃及稱法老一樣。當然我蛤不在此列,崇拜兩棲動物是我國傳統哦~~


不光是古人啊,神探狄仁傑裡面那個什麼家莊的,一庄人本來都姓jiang,結果播出的時候全改成簡,,,某嗶站上還能看到原版的呢,,,
截圖坐等被摺疊被刪


可參看宋紹定本《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已收入《四部叢刊》,頗為易得)中關於避諱的規定。有宋一代,避諱最嚴,不僅要避相同的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在韻書中體現為整個小韻的字)——前者謂之諱字,後者謂之嫌名。


文化禮儀所致,孝道、君臣之道、敬師之道等


因為天地君親師。


神秘人 那個連名字都不能提的人 黑魔王 伏地魔


為什麼有避諱,就說來話長了,大概是從一種自發的對長輩的尊重逐漸轉化為一種強制性的道德約束。

但為什麼有人用避諱去限制他人,就大約有如下幾個原因:

1、自己小時候受過避諱的罪,長大後希望將這種痛苦傳承下去。

類似的:新兵挨老兵揍,成長為老兵後又欺負新新兵;
類似的:古時候的公婆欺負兒媳婦;

2、利益考量,同被限制人為競爭對手,或者嫉妒心作祟,見不得別人好,所謂文人相輕,相輕則相迫害

類似的:太多了

3、認同感考量,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世事人情如此,早已習慣,見不得一些大的改變。

類似的:滿清遺老,文革餘孽

4、牆倒眾人推,借高尚的理由行齷蹉之事。

類似的:鬧洞房
類似的:往秦檜跪像(文物)上吐痰

5、牆倒眾人推,你不推他就會有人推你。

類似的:和至親劃清界限,揭發檢舉


我覺得我可以答一下,這個行為從春秋時期就有了,之前應該可能還有

春秋時期的史書,對自己國家的君主就有避諱的,比如建設部長叫司空,但是宋國有個君主也叫司空,於是宋國的官方史書里,司空就叫司城了。這個規矩不是春秋宋國搞出來的,而是宋國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來的

要再往上推溯

武王以前的史料,缺乏還是比較多。我認為,周公為了讓大周的秩序穩定,他們要維持在他們死後,整個社會秩序穩定,就需要一種尊敬(或者說有些壓抑)的氣氛,政府主要提拔孝子為高級重臣,因為孝子往往會當忠臣,更能忍受,造反鬧事的概率低。(舜是特例)

畢竟古時候也有很多不講道理的父母,他們這樣的情況下,也不敢違抗的兒子們,往往比較懦弱,比較逆來順受,那麼在朝堂上受到君主的委屈也不太容易造反。


中華歷史五千年,都在避諱啊,不同歷史時期側重點不一樣!


避諱來自周禮,不同時代嚴格程度不一樣,李賀趕上了不好的時代。而我更懷疑另有隱情,很可能有人為因素在起作用。


推薦閱讀:

有沒有深入解讀王安石變法的書?
靖康恥為什麼稱作恥?
聽評書五道興唐,為什麼唐朝推崇佛教而不是道教?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盟會意義是什麼?
唐朝皇帝真的是胡人嗎?

TAG: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史諱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