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國士兵的頭盔普遍都帶尖鐵嗎?什麼時候換成不帶尖鐵的了?僅僅只有裝飾作用嗎?


先回答問題:
1、1916年以前是,1916年以後不是。
2、1916年以後被沒有尖刺的鋼製頭盔取代。
3、主要是裝飾作用,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結構。


下面是展(chě)開(dàn):
這種尖頂的頭盔叫Pickelhaube,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在1842年設計。隨後,德意志地區的各個國家都裝備了Pickelhaube。不同地區的Pickelhaube,正面和側面的徽飾都不相同;1871年德意志帝國統一後,不同地區的Pickelhaube依舊存在這種差異:

例如下圖這頂M1915(該型號的尖刺可拆卸),根據正面的國徽和側面藍色—白色的徽飾,可以判斷是巴伐利亞步兵部隊的;一戰期間阿道夫·希特勒戴的就是這種,不過在戰場上一般會套上盔罩:

絕大多數Pickelhaube的主體部分是用皮革製作的;頂部的尖刺、正面的徽飾等金屬部件除了裝飾功能以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結構。1915年出現了一種戰時簡化版Pickelhaube,稱為M1915,最大的特徵是頂部的尖刺可以拆卸;1915年9月,德軍下達了一道命令,要求士兵在前線作戰時拆下頂部的尖刺,不過我估計就算沒有這道命令士兵們也會這麼干吧……
並不是所有Pickelhaube的頂部都是尖的,例如下圖這頂阿爾薩斯炮兵部隊的:

也不是所有Pickelhaube都是用皮革製作的。金屬制Pickelhaube主要裝備胸甲騎兵部隊,在一些高級軍官或者政治要人的相片、畫像里也會出現。
從1915年開始,因為皮革儲備不足,一些Pickelhaube改用薄鋼板製作;更有甚者,改用多層壓制的毛氈甚至紙板製作。下圖是兩頂普魯士M1915,左邊那頂較為華麗的是皮革制的,右邊那頂較為簡陋的則是鋼板制的:

由於防護能力過低,德國於1916年採用了取消裝飾的鋼製頭盔,稱為Stahlhelm,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德式鋼盔」式樣;而Pickelhaube則成了高級將領的禮服,畢竟他們都離戰火遠遠的。裝備鋼製頭盔後,德軍因頭部受傷導致的死亡人數降低了七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Stahlhelm主要有三大型號,如下圖,從上到下依次是M1916、M1917、M1918,護耳處沒有下頜帶鉚釘的M1918是最容易辨認出來的:

M1918有一種護耳帶缺口的型號,有人認為是為了便於聯絡兵接聽電話;然而事實上,這種設計是為了保證士兵的聽覺通暢,並且消除原來護耳內的回聲:

Stahlhelm兩側的通氣孔是凸起的,可以用來安裝附加鋼板以增強正面防護能力:

很多Stahlhelm還塗上了迷彩,例如下面三頂塗裝了不同式樣迷彩的:

真?題外話:
大家都知道帶護耳的「德式鋼盔」影響了很多國家的頭盔設計。實際上,以今天的眼光看上去華而不實的Pickelhaube其實在出現後不久也影響了歐洲、美洲很多國家的頭盔設計,畢竟在線列戰術的年代,頭盔的作用並沒有現在這麼大。例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這款頭盔:

2016年10月17日更新:某個早期的頭盔槍專利。


我猜是防止有人拿頭盔當凳子坐


嘛呢,這可是打仗啊,什麼裝飾,應該是這個作用[圖片]


德軍鋼盔的帽尖裝飾源於條頓騎士團時期的頭盔,條頓騎士團為了區分兵種按照社會階層與士兵用途在頭盔上鑲嵌不同的的裝飾物,比如矛兵頭頂上就是一個矛尖,重劍兵頭頂是一支手,騎士頭頂是一雙展開的翅膀。
後來條頓騎士團被波蘭立陶宛和諾夫格羅德的聯軍擊敗,成了波蘭治下的普魯士公國,再後來普魯士與勃蘭登堡合併為普魯士王國,從此普魯士就走上了窮兵黷武統一德意志之路。
但是燧發槍時代士兵是不帶頭盔的,所以這個遺傳並未表現出來,直到普法戰爭之後鋼盔普及,這個條頓的遺傳才顯現出來,不過戰爭爆發以後為了節省成本頭盔的裝飾物被取消,所以大部分帶有裝飾物的頭盔只是作為慶典使用,真正戰場上很少見到,二戰時期為了節省成本迅速擴軍,德國鋼盔統一取消的頂部裝飾物。


這是德國一戰時期陸軍總參謀長小毛奇。


顯得高


早期的頭盔只是裝飾作用,是皮盔,和帽子的防護效果一樣,後面換的才是鋼盔


推薦閱讀:

貞觀時代唐朝國力為何支撐能夠發動如此多戰爭?
遼寧號起降訓練時地勤的手勢為什麼會讓網友競相模仿?
鹿砦和拒馬是同一種東西嗎?如果不同,有什麼區別呢?
古代戰爭中,用最快速度行軍,走小路,繞過敵軍很多城市,直打首都,是否可行?
未來戰爭中士兵的作用是什麼?

TAG:軍事 | 頭盔 | 軍事裝備 | 戰爭史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