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 Netflix 和 IMDb 上電視劇的平均評分要高於電影?
在Netflix上的用戶評分中,電視劇多數在4星半左右,而電影的平均評分不到4星。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不僅 Netflix、IMDb 這樣,中國的豆瓣、時光也這樣。
這和電視劇質量關係不大,美劇確實處於黃金年代,但電影發展了一百多年,優秀作品也層出不窮,打分都沒電視劇那麼誇張。
原因有兩個:
1. 電視劇很長,沒興趣的人看了幾集就放棄了,除非特別糟糕,否則也不太會特意打個分,或者說覺得自己都沒看完呢,還沒資格打分。
2. 同樣因為電視劇很長,觀眾看完一部劇要比看一部電影投入更多時間成本、金錢成本,這本身就會讓自己的評價不客觀。整體趨嚮往好了評價。
每種媒體因為欣賞方式不同,所以相互間很難有個統一標準體系評價。因為電視劇平均分高就說它整體質量比電影高,這是無法成立的。最合理的比較方式只是同類間對比,比如電視劇只和電視劇對比。
謝邀!好吧,題目改了。答案也改了一下。
我先來回答 IMDb 的問題。電影類最高分是《肖申克的救贖》9.2,能超過 9.0 的電影只有三部。而電視劇(不含紀錄片、動畫片、綜藝片)目前能超過 9.0 的有 20 部,最高是《絕命毒師》9.6。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是因為電影和電視劇的受眾群不同。看電影是儀式感很強的一項活動,你得著裝得體,驅車來到影院,在一個黑暗的只剩下屏幕的房間里呆上兩個小時,走出影院那刻好像才有重新回到現實的感覺。而以前要看到電影的途徑只有兩種,一是去影院,一是購買 DVD。這也無疑增加了影片到達觀影者手中的難度,所以觀眾,尤其是非商業片的觀眾,對電影的態度要嚴肅的多。而電視劇沒有這樣強的儀式感,觀眾更草根,更平民化,一旦出現受歡迎的劇集,會迅速形成收看熱潮,帶來大量的愛(náo)好(cán)者(fěn),把評分帶高。
這樣能解釋 Netflix 的問題嗎?不能,在上面看電影和電視劇一樣方便,不存在儀式感強這種加成。那為什麼?因為時間太長了。電影從上映到下線,到可以在網上下載或點播,最快也要一個多月時間,這期間還有各種影評人的苛刻點評,影迷第一波觀影的熱情也冷卻了,打分也會回歸理性。而電視劇上線的速度要快的多,尤其是《紙牌屋》這樣的自製劇,一季一次性放出,觀眾正沉浸於劇情中,大家又是一起看一起討論,心情一好順手打個高分也不奇怪。
當然這也和近年來電影業的衰落和電視劇的崛起有關,當代電視劇的創作自由度,題材廣泛度,內容優秀度已經全面超越電影,剛剛橫掃艾美獎的《絕命毒師》足以和《黑道家族》一樣記入史冊。希望以後人們可以把這個時代稱為美劇的…嗯…第三個「黃金時代」吧。電影時長2小時左右,在觀眾眼裡好與不好就看這2小時了.
電視劇(以美劇為例)多半10集以上,且邊播邊拍,導演跟編劇可以根據觀眾反饋修改劇本,分數自然會高些.
花了一個多小時整理了IMDB的投票數據,先說結論。
1、IMDB的官方評分不是完全基於用戶評分。
至少加入了其它的權重。最誇張的評分偏差可達11%
2、相較於Movie,TV的評分更為不理性,兩極分化更嚴重,2~6分的投票人數之和還沒有1分的投票人數多,這也是題主想問的問題的解答。
Movie:10分的投票比例為45.33%,1分的投票比例為1.93%
TV:10分的投票比例為67.22%,1分的投票比例為2.85%
movie中的其它投票相對來說更平均的分布在2~9分里。
3、無論是Movie還是TV,低分普遍來自於Under 18的投票群體。
至於是惡評刷子還是說下一代的欣賞習慣改變了,這個就要看IMDB內部的投票IP數據了。
4、Movie的投票人數遠超TV
畢竟追劇的時間成本遠高於看電影。
數據
截取IMDB上top10的TV和Movie的數據,繪製表格如下
1、TV數據
2、Movie數據
3、投票分布
簡單的說,對電影評價低的人比對電視劇評價低的人更傾向於給作品打分。這些人的低分拉低了電影的平均分。
評分不是所有人對作品的評價,評分表明的只是那些打了分的人對作品的評價。如果電視劇和電影兩個領域對留下來評分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選擇力量,那麼這兩個領域的評分就會有顯著區別。
選擇去看的人的區別
你可以在大街上隨處可見電影的宣傳海報,但卻很難看到電視劇的宣傳。雖然電影也靠口碑傳播,但完全不上電視劇幾乎完全依賴於口碑。你可能會完全因為一個電影的宣傳影響大而去看,表示自己要去看看這個電影有多爛,而不太可能會去對電視劇說同樣的話。選擇去看某個電視劇的人群對於該劇的評價先驗上就已經可能高於選擇去看某個電影的人群對於該電影的評價。
在電影院看電影是很少中途走人的,即使對於大爛片。但對於電視劇,由於是在家裡看,觀眾可以選擇任何時候去換台,也可以在季中換台。所以那些對電影不滿的人看完整個作品的可能性是遠遠大於對電視劇不滿的人看完整個作品的可能性的。而通常沒有看完作品的人,很少會有動力去給影片打分,一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二是影片沒有留下足夠壞或者足夠好的印象給予動力。這就導致有很多不喜歡某電影的人去給電影打分,而沒有多少不喜歡電視劇的人會去給電視劇打分。
謝邀!
Netflix不熟,只說說我對打分的看法。
我是一個打分控,孜孜不倦的在IMDb、豆瓣、時光上記錄著,對於題主提出的問題,我心裡始終隱約的有答案。
1.影視作品的故事性,昆汀對新晉導演的忠告就是「故事為王」,大衛·芬奇在指導《紙牌屋》時也曾說到,「最好的故事在劇集」。縱觀高分電影,無一不是在故事性上做足功夫,甚至一個故事通過視聽語言的演繹,可以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而完整的故事往往需要更大的載體,那就是劇集,可以按時間線把故事完整講完,可以閃回過去的背景,可以預演未來的結局,甚至可以講平行空間,這些無一例外不是為故事服務的,所以當一個講了幾年的故事快要完結時,任何在乎它的人都會客觀的、不忍心打低分。
2.IMDb上的單集打分機制和十分制,由於IMDb上可以給單集打分,這樣對於一些追劇者欲罷不能的劇集,打9分甚至10分就是家常便飯了,所以這就造就了高分劇集個別單集超過9.5的高分,我一直嘆為觀止的是《絕命毒師》的倒數第三集Ozymandias達到了滿分("Breaking Bad" Ozymandias (TV Episode 2013)),這也是一個追劇者集體的情感出口,即使有5%的觀眾並沒有打10分,但仍不妨礙本集滿分。IMDb和時光網採用的是10分制,豆瓣採用的是五星制,這在打分時就會有諸多學問,比如《老友記》,其實絕大多數劇集的質量都是在8~9分之間,而且整體看來,本片是可以介於9~10分之間的,所以本片在IMDb上的得分是9.0分,而在豆瓣上只能按季打分,除了少數無愛的可能不會打五星,最終將近91%的人把第十季推到了9.7的高分。
3.以上兩點基於 @盧旺杉 的觀點,加上我的看法就是,很多人會故意的去黑電影,而真正認真給劇集打分的人是能夠堅持看完的,一切的分數都基於已經打分的人對作品的評價,再結合以上的兩點,就是我的全部答案。
第2點略跑題。
難道不是因為電視劇你觀看的周期較長一時間難以決斷到底分數如何,開始的時候被吸引會給一個較高的分數(因為不好的話不會繼續看下去。。)但是後來棄劇的時候還會回來修改分數么。
至於電影是一個一次性評分標準,一部電影看了三遍以上的再來修改分數畢竟是少數。
(個人觀點)
用戶成本問題,成本越高,篩選越嚴格。
一部電視劇你能看完並且願意寫下評分,本身就表明你不是那麼討厭它,因為這個過程的成本太高了。
一部電影就稍微低一點。
同樣,一本書看完後評分的成本也略高於一部電影,所以書籍平均評分也較高。水軍何時何地都存在。另外,由於電視劇的獲得和觀看體驗和電影存在較大差別,所以打分上也會有所不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電影的劇本優良率遠遠小於美劇,這可能跟前幾年的編劇罷工事件存在直接聯繫。
其實國內的豆瓣也是如此。我覺得吧,大家對電視劇的包容心遠遠大於電影。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看電視劇只費電費時間,不好嘻嘻哈哈就過去了。看到不好的電影就費錢了!
有人邀請我回答。那個,我不懂。
因為看電影是要錢的,一張票10刀,加上可樂和爆米花就20刀了。花了錢花了精力,看了爛片很不爽要吐槽。netflix電視劇看不下去就棄劇,成本極低,懶得去評論。
能把連續劇堅持看完的,大概都不會討厭這部連續劇吧。
受眾不同,電視劇受眾要求低
不曉得怎麼看分數 Netflix的片子只看過紙牌屋
netflix的片子貌似免費的比較多,電影需要票錢,考慮到國外有感恩節,分數有可能從這裡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Netflix出品的《盧克·凱奇》(Luke Cage)?
※如何評價美劇《毒梟》第二季 Narcos Seaso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