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重大發明是不是就算不被本來的發明者發明也遲早會被另一個人發明?


感謝各位的指正,關於印第安人的那一塊已經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來是出現在 @費米 的答案討論區里,現在改改就發個答案吧。不要怪我懶
————————————————————————————
引用下《槍炮、病菌與鋼鐵》裡面的一句話,「發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相反」。

就是說先有人腦袋一閃,冒出個發明,然後有個地方剛好能使用這個東西,於是在社會上就能流行開來。

書中舉得是愛迪生髮明留聲機的例子,最開始愛迪生給自己的留聲機預設了10種(大概)用途,包括保存垂死人的遺言,錄下書的內容讓盲人來聽。可是沒想到最後是在音樂領域(投幣式自動唱機)才讓留聲機發揚光大。最開始愛迪生還覺得自己高大上的發明用在給人錄唱片上很跌份兒,直到20年之後才不情願的接受了這個現實。

再比如說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其實他發明這個東西最開始只是用來給煤礦抽水的,但是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們都知道的吧。

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為什麼印第安人沒有發明輪子。可能他們之前發明過,但是因為在印第安人中沒有輪子可以使用的地方,再次引用我在 @費米 評論里的話:「在《槍炮、病菌與鋼鐵》里討論了下為啥印第安人沒有發明輪子。原因應該是因為印第安人沒有馴服可以作為牲畜的大型動物,比如牛等。他們只馴服了羊駝,而大羊駝(品種)體重只有100-200kg,這樣的體重基本上是不能拿來當畜力了。所以印第安人有輪子也沒法使。」

我又想到了個反面的例子,活字印刷——費斯托斯圓盤。就是底下這貨。它發現於克里特島,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這貨上面的圖案被認為是印刷上去的。具體過程可能是先用軟土做成陽模,然後烤硬了印在軟土的圓盤上,最後再拿去烤。可是這項技術在當時來說太超前了,就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

然而,從來沒有完全嶄新的發明,任何的發明都是前期的技術積累。我把書翻出來了,引用下《槍,菌,鋼》里的原話:


「技術的發展是長期積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為,技術發明出來後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發明出來滿足某種預見到的需要」

這個例子就更多了,愛迪生的燈泡是對從1841年到1878年其他發明者專利的改進。在萊特兄弟的灰機之前已經有了奧托`利林塔爾的載人無動力滑翔機和塞繆爾蘭利的不載人動力飛機。。。。。。。。反正這樣的例子翻翻科技史估計可以舉一天。

好吧,給個總結吧:(其實上面那句話就已經是總結了)

「技術的發展是長期積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為,技術發明出來後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發明出來滿足某種預見到的需要」


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件事——「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曾經多次出現過,這種同時發明或發現一件事物的現象被科學史學家稱之為「多重發現」(Multiples)。Malcolm Gladwell幾年前在《紐約客》上寫過一篇長文(Nathan Myhrvold and collective genius in science : The New Yorker),其中寫道:

第一個全面的「多重發現」名單是1922年由威廉·奧格伯恩(William Ogburn)和多羅西·托馬斯(Dorothy Thomas)整理的,他們發現有158項重大的科學發現符合多重發現模型。牛頓(Newton)和萊布尼茨(Leibniz)同時創立了微積分。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和阿弗雷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同時提出了進化論。三位數學家一起「發明」了小數。氧氣是1774年由英格蘭的約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發現的,而一年前,卡爾·威爾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在瑞典同樣發現了氧氣。法國人查爾斯·克羅斯(Charles Cros)和路易斯·迪科·迪歐龍(Louis Ducos du Hauron)同時發明了彩色攝影。對數的概念則是由英國人約翰·奈皮爾(John Napier)、亨利·比吉斯(Henry Briggs)以及瑞士人朱斯特·布爾基(Joost Burgi)一同提出的。

「1611年同時出現了四個獨立的太陽黑子發現者,他們分別是義大利的伽利略(Galileo)、德國的席耐爾(Scheiner)、荷蘭的法布里休斯(Fabricius)和英格蘭的哈利奧特(Harriott)。」奧格伯恩和托馬斯的記錄寫道。

科學和哲學上都具有重大意義的能量守恆定律,1847年就由焦耳(Joule), 湯姆遜(Thomson), 克勞丁(Colding)和海姆霍茲(Helmholz)分別獨立提出了四次。而在他們之前,羅伯特·梅爾(Robert Mayer)已經在1842年提出了該理論。好像已經有六個不同的人發明了溫度計,還有至少九個發明者分享瞭望遠鏡的發明權。在英國和美國,同時有好多人發明了打字機。蒸汽船則是富爾頓(Fulton)、儒佛瓦( Jouffroy)、拉姆塞(Rumsey)、史蒂文森(Stevens)和西明頓(Symmington)各自的「獨家」發明。

對於奧格伯恩和托馬斯來說,如此多的多重發現事件只能證明一件事:科學發現在某種意義上是必然的,它們必定都在特定時間地點及知識氛圍下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維基百科裡有一個「多重發現」的LIST:List of multiple discoveries


有些東西被發明是歷史的必然,比如樓上說的微積分,牛頓定律什麼的。當時的歐洲人,已經走到了那個歷史的必然點上,所以發明那些東西,在當時,都是必然的。比如,電學科技被點開之後,發明燈泡,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有些東西的發明並非如此。也許,有些東西,不是機緣巧合,可能永遠也發明不出來
比如,四輪馬車。這個東西,歐洲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了。而中國,直到兩千年後的清朝,也沒有發明出來。
比如,犁,非常簡單實用的東西,歐洲人用了一千年也沒發明出來,最後是中國傳過去的。
再比如,輪子。這個簡單吧。不能再簡單了。但是印第安人直到歐洲殖民者到了美洲的時候,他們還沒發明出來(或者說,曾經被發明出來,後來忘記了。)。

所以說,有些東西被發明,是歷史的必然,有些東西被發明,則是巧合。

至於哪些是必然,哪些是巧合,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謝邀。
歷史上的重大發明是不是就算不被本來的發明者發明也遲早會被另一個人發明?

這是個非常非常嚴肅的問題。從接到邀請我就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無論如何,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按照規矩,為了保證我們討論的是一個東西。

  • 什麼東西算作發明?什麼東西算作重大發明?
    • 按照字典定義:
      •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
        ——百度百科
      • 發明是指一種新事物或技術的首度出現。發明可以分為物件的發明及方法的發明;而物件的發明亦不限於有形的物件,無形的物件,如電腦程序、虛擬創作等亦包括在內。
        ——wikipedia

    • 好了,我們現在需要和發明相區別的第一件事就是發現。發現是找到客觀已經存在的東西。
    •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發明的東西實質上都是方法論。
    • 那麼什麼是重大發明呢?
      • 枚舉法: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火藥)、文字、陶瓷、麻醉、青黴素、雜交水稻、望遠鏡、集成電路光刻技術。
      • 詳細得列舉出所有你能想像到的發明之後,你會發現。發明的確是方法論。這些方法論注重於:
        • 控制更多的能量
        • 收集更多的信息
        • 活動更高的計算效率(如何更好的處理信息)
        • 獲得更高的累計計算力(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 既然是方法論。那麼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方法論是具有時效性的。
    • 試想:
      • 蔡倫的造紙術和當今的A4紙做比較。
      • 黑火藥和TNT做比較。
      • 莎士比亞的著作用詞和當今的英文辭彙做比較。
  • 除了時效性之外,方法論還是有地域性的。
    • 試想:
      • 蘇聯時期的玉米政策失敗。是因為沒有發明出非常好的玉米種植技術么?
      • 我們吃的米和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是一個米么?
      • 各個國家發明出來的戰鬥機是一個樣子的么?
  • 除了地域性之外,方法論還受到了發明者自身的限制。
    • 試想:
      • 諾基亞為何失敗?是因為塞班系統不是偉大的發明么?
      • 愛迪生的為何執意推廣直流電輸電系統?
      • 拖垮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不是偉大的發明么?
  • 除了發明者自身的限制之外,方法論還受到了發明者所處環境的限制。
    • 試想:
      • 不要再試想了,讓各位想是為了幫助大家獨立思考。
      • 這裡要想什麼留給大家自己思考。

簡單一想,我們就發現:發明作為一種方法論受到了時域、地域、自身、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加上它的出現是存在偶然性的。每個發明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承蒙了天時地利人和,迅速的推廣開來,解決了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不是偉大在於它自身。要知道,更優秀的方法論總是存在的,因為尋找最優方法論是個NP-Hard問題。

假設當年祖國大地盛產綿羊而不是漁網樹皮。那麼我們應該會看見肉倫發明羊皮卷的故事。

再次謝邀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註:以下引用且來自於《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

全世界的科學大師齊聚荷蘭,愛因斯坦在他的墓前致悼詞,愛因斯坦略帶哭泣的念到:「洛倫茲先生對我產生了最偉大的影響,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最高尚的人。」

當時洛倫茲提出的洛倫茲變換啟迪了愛因斯坦,於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但同時也啟迪了另外一個人,那就是龐加萊。

其實愛因斯坦並不孤獨,法國大數學家龐加萊(Poincaré 1854-1912,提出著名的龐加萊猜想的那位)幾乎同時與愛因斯坦有了同樣的想法,而且只比愛因斯坦晚了幾個星期寫出了和愛因斯坦寫出的幾乎一模一樣的公式,但與愛因斯坦不同的是他用的是純數學的思想來構建,並沒有思考太多實際的物理意義,因此當龐加萊一看到愛因斯坦的論文就大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但龐加萊非常謙虛,他一面義務幫愛因斯坦宣傳他的理論,一面不斷的告訴人們是愛因斯坦第一個發現了相對論。

所以,就算沒有愛因斯坦,也應該會有人提出與《狹義相對論》類似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愛因斯坦,估計直到現在都沒人能提出《廣義相對論》,這才是愛因斯坦對科學界最偉大的貢獻!

==================================
PS:《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這本書不錯,推薦給大家看。


==================================
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以下來自百度百科

畢達哥拉斯定理是一個基本的幾何定理,傳統上認為是由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所證明。在中國,《周髀算經》記載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與證明,相傳是在商代由商高發現,故又有稱之為商高定理,三國時代的趙爽對《周髀算經》內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詳細注釋,又給出了另外一個證明。埃及稱為埃及三角形。
早在畢達哥拉斯之前,許多民族已經發現了這個事實,而且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中國、古印度等的發現都有真憑實據,有案可查。相反,畢達哥拉斯的著作卻什麼也沒有留傳下來,關於他的種種傳說都是後人輾轉傳播的。可以說真偽難辨。這個現象的確不太公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現代的數學和科學來源於西方,而西方的數學及科學又來源於古希臘,古希臘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著作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而其中許多定理再往前追溯,自然就落在畢達哥拉斯的頭上。他常常被推崇為「數論的始祖」,而在他之前的泰勒斯被稱為「幾何的始祖」,西方的科學史一般就上溯到此為止了。至於希臘科學的起源只是近一二百年才有更深入的研究。因此,畢達哥拉斯定理這個名稱一時半會兒改不了。不過,在中國,因為我們的老祖宗也研究過這個問題,因此稱為商高定理,而更普遍地則稱為勾股定理。中國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較短的直角邊叫做勾,較長的直角邊叫做股,斜邊叫做弦。
古埃及人用這樣的方法畫直角勾股定理,是幾何學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被稱為「幾何學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數學和其他學科中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正因為這樣,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都已發現並且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因此有許多名稱。
中國是發現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數學家稱直角三角形為勾股形,較短的直角邊稱為勾,另一直角邊稱為股,斜邊稱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稱為勾股弦定理。在公元前1000多年,據記載,商高(約公元前1120年)答周公曰「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國又稱「商高定理」。在公元前7至6世紀一中國學者陳子,曾經給出過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即「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乘並開方除之得邪至日。
還有的國家稱勾股定理為「平方定理」。
在陳子後一二百年,希臘的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了這個定理,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稱勾股定理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為了慶祝這一定理的發現,畢達哥拉斯學派殺了一百頭牛酬謝供奉神靈,因此這個定理又有人叫做「百牛定理」.
商高定理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紀的中國人。當時中國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隸社會時期。在中國古代大約是戰國時期西漢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記錄著商 高同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商高那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短邊)和4(長邊)時,徑隅(就是弦)則為5。以後人們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關於勾股定理的發現,《周髀算經》上說:"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此數"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勾三股四弦五這種關係是在大禹治水時發現的。

由上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畢達哥拉斯定理一定會被發現,只是誰發現的問題。

以上,謝謝!


當然不是。
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就是進化論本身, @胡彥 的答案十分接近,但沒有提到進化論,特來補充一下。

一個同義問題:在英國的某個化學工廠的土壤里,科學家發現了身體內砷含量遠超過致死量的蚯蚓,這是進化的結果,在無數個蚯蚓中,曾有一條或者幾條蚯蚓產生了突變,能夠比較耐受較高含量的砷,在土壤中活了下來,不具備這個突變的蚯蚓被毒死掉了,他們的後代中不斷地進行這種篩選,結果最終這片土地上的蚯蚓,能抵禦高劑量的砷。

問:重新找一片土壤,再建一個化學工廠,一定能培養出這種蚯蚓嗎?

答:99%情況應該是,全部蚯蚓都被毒死了,因為碰巧一些蚯蚓剛好又發生了這個突變的可能性無限地小。

雖然繞得比較大,但我我覺得能解釋你的問題。


我把前面幾位的答案綜合一下吧。
大致上人類社會應該分成兩個時期,現代科學出現前,現代科學出現後。

在古代社會,即使有需求,而且自然條件滿足,也不代表一定有發明,因為當時人類的技術進步非常依賴偶然。馬車和輪子的例子有人反駁了,我說一個無法反駁的——紙。造紙的需求世界各地都有,即使原本沒有的,見過紙以後也非常急迫地想發明它,但是中國人發明紙之後1000年,再無人發明紙,西方人即使見過紙,甚至見過造紙的過程,都無法複製出這個產品,以至於紙在歐洲很長時間裡都是一種戰略資源。這就說明,紙這個發明的複雜性,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人類社會的能力範疇,只能靠純粹的偶然才能出現。真正發明西方的紙已經是近代科學的黎明期了。另外,輪子是有需求的,當然有需求,西方人考察中國的時候就說獨輪車這種東西只有缺乏畜力的中國才會流行。按某樓說法中國也不該有輪子了?

近代科學出現之後,對於技術經驗的總結和交流還有應用都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辦法,而且材料,力學,化學等基礎科學有了質的進步,這才有了滿足需求的條件。同樣是紙,假設19世紀西方還沒有紙,他們只要看一下成品,就能很快製造出相似的產品,而且量產性和質量都要好得多。因此現代發明的出現,取決於需求和基礎科學的進展。

總結一下,結論就有了:發明的根基是需求和技術基礎,只有兩者都具備,才談得上「早晚會有人發明出來」。如果只有需求卻沒有技術基礎,或者如果只有技術基礎而沒有需求,那麼就要完全依靠偶然性才能發明出來(前者是靠發明者的個人天才,後者是發明者靠閑的蛋疼)。


我倒認為某些發明/發現的出現都是具有必然性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微積分就算沒有牛頓也有萊布尼茨。事實上由多人在差不多的時間獨立發現某條定理等等是很常見的事,本來在研究領域就是很多人朝著同一個方向研究比誰動作快而已。上面那些乘機痛批馬克思主義的,夾帶私貨不帶這麼明顯的。


update:看到有幾個答案以印第安人沒有發明輪子和中國人沒有發明四輪馬車為例試圖證明歷史的發明具有偶然性,但是第一:題主問的是人類,所以這個現象難道不是恰好證明了就算一個發明在一群人中沒有出現,也早晚會被另外一群人發現么?第二,關於馬車,四輪還是兩輪不是取決於歷史的偶然性。歐洲的馬種比亞洲的馬種強壯的多,而多一對輪子意味著更大的摩擦力,所以在中國只有兩輪馬車而在歐洲有四輪馬車。況且歐洲也不是沒有過兩輪馬車,羅馬帝國的戰車就是兩輪的。所以請不要輕視古人的智慧,給馬車加對輪子這種事,你想得到我們的祖先必然也想得到。就好比美帝這邊拉貨的大多是十八輪,你在國內丘陵地區開輛十八輪試試?難道這樣就能說明十八輪的出現是歷史的偶然?


我倒認為不見得,比如如果人類沒有使用電作為主要能源,那後續的電子設備可能就不會出現。
科技樹上一個地方改變,那後續的枝杈肯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科技樹上只有發展是必然的。


發明的產生有兩種模式,需求反向推動型和知識正向帶動發明(原諒我語文老師是教體育的。。。)

本身人類社會的知識體系和實際生活體系並不是統一的,實際上是脫軌的。例如現代社會研究的數學和理論物理對於實際生活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特別是數學體系,無數的數學公式在被創造的初期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但隨著人類其他學科的發展,遇到了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轉向數學發現前人某套數學體系可以剛好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最早在1545年,義大利數學家卡丹諾(GirolamoCardano,1501年~1576年)在《大術》一書中,首先研究了虛數,並進行了一些計算。但到了18世紀末虛數才在物理學的虛功這一概念中得到使用。

需求反向推動型發明就更易懂很多,比如戰爭的需求使得坦克的產生,本身自行火炮+鐵殼子防禦的概念並不複雜,而這一需求又是確實存在的,那麼這種發明也是會水到渠成的。


這個問題可以改成論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可能某個發現或者發明是科學家的偶然發現的,歷史車輪滾滾碾過去必然不能再改變,你沒有時光機也無法再去砍掉牛頓靠著的那棵蘋果樹,問題確實不錯,可是歷史的必然與偶然的問題被無數大科學家哲學家討論了一萬多年,也沒討論出啥,想在這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恐怕是很難了,總的來說你能改變歷史,這個問題就能得到答案,但是如果你改變了歷史,那這算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呢?科學上有許多悖論,這個問題的探究方法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我覺得,題主自己想一想就好,不必深究。


人工誘導幹細胞。

如果沒有yamanaka或許永遠也不會出現吧


是的,時間早晚的問題


需求呼喚發明。沒有需求就沒有發明,就算有也是擺設。


有句話叫 「文章本天成,
後面一句什麼來的?


我個人看法是,歷史會出現很多的分支,如果一個東西沒有被發明,可能會有另一個可以實現相似功能的東西被另外的人發明,不過可能不會是exactly原本的那一個。
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把東西方假設為兩個完全不通的平行世界:東方發明了筷子,西方發明了刀叉,於是他們都可以吃飯,但是很多事情都不太一樣了。
歷史也一樣。


發明,從點子,到市場、產品化,其實有很長的路。

就點子而言,很多時候,早就有了,比如平板電腦,比如自動駕駛汽車,比如個人飛行器。

而市場化、產品化,則要考慮技術問題、成本問題、需求問題等等。一般要天時地利人和。導致很多時候,人們所記住的,往往不是第一個想到這個點子的人(其實也幾乎不可能界定),甚至不是做出核心技術的人,而是那個將這個發明做到人人能用、或是家喻戶曉的人:如瓦特,如喬布斯等等。

展望現在與未來,手機產業發展,導致很多技術壁壘下降,元器件成本下降,應該會催生一大批發明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這些發明,其實點子早就有了。

做技術的話,也會發現,隨著元器件性能的改變,很多之前最常用方法效果不一定最好了,很多之前不能用的方法也好用了,也產生了很多新問題。因此也會導致一些新的演算法、理論的大規模使用,乃至催生新的理論與演算法框架。

但。。。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做技術的)。。。

四海無閑田,農夫(做技術的)猶餓死。。。

前面說到,人們所記住的,往往不是第一個想到這個點子的人,甚至不是做出核心技術的人,而是那個將這個發明做到人人能用、或是家喻戶曉的人。

其實獲得最大回報的,往往也不是第一個想到這個點子的人,甚至不是做出核心技術的人,而是那個將這個發明做到人人能用、或是家喻戶曉的人。

希望未來有所改觀。。。

跑題了。。。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從宏觀上看,人類文明進程是否存在著堅定的主線。 多數歷史學家的觀點是「是」,他們的視角也往往不會留漣於孤立事件。比如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


如何說呢,正如前面@曹軒說的,認為馬克思說的不對。
這裡可以粗淺的分析下,馬克思的理論,總是把人的個性磨滅了,人都很客觀,主觀遵循客觀。那些背道而馳的主觀思想,都會被淘汰。
但是問題是這樣未免有著事後諸葛亮的味道。因為事後,你才知道歷史的發展趨勢,你才能判斷,什麼樣的思想是順應了客觀規律。
無形中,馬克思默認人類的發展,長期看來是進步的。
並且,馬克思主義後來的理論,多少借鑒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可是達爾文清楚的說到,人類的發展就是不確定性的。人類現在能成為自然界最高峰,大因素是運氣。
因此,困惑之處就在於,無論你的理論如何抽象,妄想預測未來,最後看到本質,都是可笑的。
因此,讓我們重拾人的個性,我覺得少了那個發明家,也許一些東西,就不會出現了。一些東西的出現,就是因為這個發明家幸運的來到世界上。
你說,無他,按照歷史規律,有後繼者開發出來。可是你這又是預測未來了,不覺得可笑嗎?你怎麼知道有後繼者?你的歷史規律是歷史經驗,又不是自然法則。

舉個恰當的例子,馬克思也許認為,人只要不斷努力,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自己。這條放在哪裡都是有問題,高考那麼多孩子,也沒看到個個都清北。

也就是,你不能鑽牛角尖,認為人類努力生孩子,努力生存,神童就一直生生不息的供給者,任何宇宙的問題,我都可以靠生神童來打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推薦閱讀:

如果發明出類似哆啦A夢中的「任意門」,會給世界帶來哪些改變?
未來一百年,可能出現哪些改變世界的發明?
「美國花好幾億造出太空圓珠筆後,發現蘇聯航天員用鉛筆」的故事真實嗎?
有哪些你想發明卻已經被人發明了的東西?
有什麼廉價但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東西?

TAG:歷史 | 發明 | 發明家 | 發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