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那麼多,是否誰都一生看不完?
現存的佛經,是否再厲害的僧人,一生都看不完?
現在還有新的佛經,被撰寫出來嗎?
佛經為何那麼多,一般幾部重要佛經,大家都聽說過,我疑惑,如果佛法永恆不變,那麼通過幾部重要的佛經,佛教徒或僧人就知道如何修行,為何還需要那麼多佛經,是否是因為修鍊法佛的途徑有很多很多種,所以佛經就有很多種(類似佛教有很多宗派,每個宗派修行方式不同,所以佛經很多也有這個原因)?
各個宗派之間的佛經,在理念,觀點,修行方法上是否有矛盾的地方?
或者有些佛經只是像歷史書一樣,記錄一些歷史、故事、典故之類,並不是修行方法的記錄?
那麼多佛經,其中是否有重複的?
1、別說厲害的僧人,就算是小學生我,也可以在研究生畢業前差不多看完所有佛經。
書是最害怕被讀的。
我聽說康有為用錐子插書,每天插到多少讀多少,不長時間就把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讀得差不多了。如果真的這樣勇猛精進,什麼經書看不完?
2、最新的佛經是惠能的《壇經》。沒有到佛的境界,寫出的佛經都是偽書,算不得數。後世大德一般都是注佛經、寫論。
3、佛學的書分三種:經、律、論。
經分為了義經和不了義經,可分為阿含部、般若部、本緣部等等。
佛講法是有次第的,修行的途徑太多太多,即使是佛經,也沒有講完。
華嚴突顯十方凈土,天台旨在會三歸一。
禪宗直歸本源真性,三論突顯諸法實相。
凈土念佛能所雙亡,真言秘密阿字不生。
這幾家從各個角度來照亮了修行的道路,更別提律宗和許多依阿含和律論起的小乘宗了。
佛經越多越好,都是頂優秀的文化,如果外星人過來拷貝地球文明,佛經絕對是重要級最高的之一。所以再多也不嫌多。還有很多沒有傳來下,失傳了,想想就後悔。
4、據我所知,各個大乘佛宗及部分小乘都在用不同方法講述同一個東西。也許道面子不同,道里子還是一樣的。(明天舉例)
5、不只是本生部的佛經,其實每一部佛經都有一個故事。
《楞嚴經》一開頭,阿難困在紅燈區,險些失身,佛祖去救。
《維摩詰經》前部分,維摩詰居士病了,佛祖派弟子去看望,結果一個一個都不願意去,理由很足。
《壇經》,靠,真是比故事還故事,比網路小說精彩多了,大唐屌絲之逆襲。
惠能一開始就是個平民,一步一步艱辛上登;神秀出身好有很多粉絲,仍然「心中恍惚遍身污流」,惠能更是「辛苦受盡命若懸絲」,得道之後,仍是如履薄冰入山潛修。《壇經》里有說教,有辯論,勾心鬥角,有追殺、神通、神童、機鋒、間諜、開悟、逆轉。劇情和故事性就完勝絕大多數網路小說。
6、我還沒看到重複的佛經,即使有也是誤傳混淆的問題。佛經的結集的認真程度可比制憲。
實在沒入門,看看《金剛經說什麼》。。。
(上圖引用自「大眾閱藏」網,侵刪)
這是全部大藏經的結構。
通覽一遍——除了律部,經論二部,大約三年左右。在下親測。
精讀的話,推薦兩個大部頭,一個是《大智度論》,一個是《瑜伽師地論》。然後以上問題,基本都能有您自己的看法了。
正傳法師:《大藏經》是最好的大善知識文中的「正傳法師」,我知道的,他是從前年下半年開始閱藏,目前已經完成了三藏中的經藏閱讀——就最近的事情。所以,通讀佛經並不難,難的是下定決心,以及理解經義。
如果此處指的「佛經」是指「正確地記載了佛陀教言的經卷」,那麼是讀得完的,並且當世的很多人已經做到了。
第六次三藏結集是在緬甸進行的。結集完成後,有了「巴利語三藏第六次結集版本」,我拿到的版本共 118 冊,已經包含了全部巴利原典以及註疏。雖然體量挺大,但是還是不乏有系統研讀了全部三藏的前輩。或有像是緬甸已故的大長老——明貢三藏持者西亞多,他就是一位能夠背誦全部三藏原典內容的西亞多。而當世的三藏持者也不止他一位。
就算不要求把三藏原典全部憶持,通讀過一遍乃至多遍的,也是大有人在。緬甸有佛法考試,需要對三藏的理論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通過考試後則能夠獲得「Dhammacariya」頭銜。而還有一種比這考試更難的考試,通過後則獲得「Abhivamsa」(阿比旺薩)頭銜,該頭銜非常難獲得,於是成功通過該考試的僧人,其法名也將加上該頭銜。前者在任何年齡都可以去考,而後者則只允許在 27 歲前參加。換言之,成為 Abhivamsa 的都是即年輕又精通三藏教理的比庫。譬如班迪達西亞多,其法名是 Panditabhivamsa。Abhivamsa 的級別可以成為 Dhammacariya 的老師。這些都是精研過三藏的博學者。
由於緬甸國幾乎全民信奉上座部,而獲得 Abhivamsa 就像是中國古時候中了狀元一樣,非常光榮,會在大街小巷張榜公布姓名和照片,於是家中有女兒的父母都巴不得這樣的年輕人能夠還俗當他們的女婿。畢竟和別國不同,緬甸的僧人有著高於在家人的文化水平,而大大小小的寺院在緬甸也承擔著部分學校的功能,在家眾會去到寺院接受一系列的教導。
六祖聽見一句金剛經而開悟。那之後他也沒讀佛經。
後來法達問他法華經。六祖當然沒看過。就讓他給他念一遍。結果念到譬喻品。六祖就說,止!就把經給法達講明白了。
類似的故事還有比丘尼找他問大涅槃經。他也沒看過。也是直接把比丘尼講開悟了。
其實我講這個段子不是回答題主問題。我是看到上座部的妄想執著而忍不住發笑。
人的精力有限也沒有必要通通把佛經都讀完,如果讀經不明理,於義做冤家,增長無明。只理解不去實行,增長邪知邪見,增長狂慧。不在於數量在質量,廣度深度一起抓。理論通,實踐通。有了完整的學佛理論體系,邁起步來一環扣一環,決不會走偏差。理論就是佛教講的見地,見地就是方向,目標,地圖,路徑,舵手,接下了才能正確的修證,而後行願第一。見地,修證,行願,缺一不可。七年見地,三年修證,一生行願。
今天把我個人學習過的經典說出,供各位朋友參考。
發起菩薩志樂經,大寶積經,圓覺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楞嚴經,楞伽經,地藏經,十善業道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普門品,普賢行願品,華嚴經凈行品,
大顛和尚注心經,金剛經集注,圓覺經略說,化性談,宗鏡錄,禪林寶訓,了凡四訓,道德經,太上感應篇,大學,論語,醫學心理學,黃帝內經,禪門日誦,
虛雲大師,來果禪師,母音老人,廣欽老和尚,王鳳儀,密勒日巴尊者,這些大德高僧的著作。
學了這些之後 才發現自己在佛法這裡有多麼幼稚,多麼無知,甚至佛法的一滴亦未嘗到,浩若煙海的佛法盡未來際也恐怕難知一二。
當代一位大德高僧 妙境法師(1930~2003),曾經用二十多年時間沉潛修行,遍閱《大藏經》三遍,每讀一遍用時七年。他不是瀏覽略讀,而是精讀熟記。
妙境法師後來的弘揚佛法過程中,有人向他請教修行的疑難時,他常常開口就能說,《大藏經》中的某某經第幾卷第幾頁,佛是這麼說的……然後就背出一段經文來,再依據這段經文解答問者的疑難。他能指導不同境界不同法門的學佛人,去修學契機的經典。他對佛教的經律論爛熟於心,他在講法時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是令人極其佩服的。
冒昧猜測一句,題主將佛學看的太小。
比如,你初學物理,無老師教你,也無其他參考書,只有幾本愛因斯坦的著作可以研習,你是否能盡知裡面的深奧理論?
如愛因斯坦著作之初,不僅想到初學者,甚至連那不認字的農夫,也考慮在內,於是將這些著作內容,一一展開,從最淺顯處說,你覺得,他要寫多少才行?
而這佛學的高深奧妙,卻是這世界上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即便是最聰明的人,在這些思想面前,也如農夫。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或再多十個四十九年,也無法說盡。
如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能說法無數。
這相是什麼?
這相包括什麼?
為何有種種相?
如何滅種種相?
這虛妄為什麼是虛妄?
這虛妄從何而來?
如何判斷是否虛妄?
既虛妄,是否有真?
粗粗一算,就是七部。而其中任何一問,都能衍生出七部來。如你是大根器者,實可舉一反三,一通百通;但如是凡夫,恐怕就要多看多想,慢慢參悟。
但即便是大根器者,如有細微理解有差,就能謬以千里。這就是為什麼有宗派之分的原因之一。宗派之間對於佛陀的主要教旨並無分歧,也就是對目的地(解脫)和主要路干(十二因緣等)無疑,但是對於如何走(比如漸悟或頓悟),路上會出現什麼(比如中陰身的有無),走的時候時間與空間的問題(三世是否實有)等等各有說辭。但這些問題無謂對錯,只要有對佛法的正信,自然就能證得。
如不學,也不修證,不知何為經,不知何為論,不知因果何物,只是興之所至,門外投石,豈非自增煩惱?
我正在糾結要不要認真的給這個回答。
作者是不是看到那麼多經書被嚇到啦,這個和我以前一樣,可是後來我安下心來按照《大正藏》的次第。
A從經藏的阿含部讀開始:讀過了《四阿含經》183卷。《般若經》600卷。《六十.八十華嚴經》140卷。《大寶積經》120卷,《大集經》60卷。《大般涅槃經》40卷。(經藏中本緣部,經集部,密教部的就不一一說了)
B律藏中大部頭的有《四分律》60卷。(其他還有一些如《十誦律》《五分律》《摩訶僧祗律》等~沒有看律典的內容相差不會太多)
C論藏就看過了《大智度論》100卷,《中論》4卷。《十住毗婆沙論》17卷。《阿毗曇毗婆沙論》60卷。《舍利弗阿毗曇論》30卷。(100卷《瑜伽師地論》和30卷《具舍論》沒有看過,這個是唯識系統的,我對中觀系統的更感興趣)
大致是把印度翻譯過來的大經大論閱過一遍。現在回頭來看,其實真沒有那麼難的離譜,也真沒有那麼容易啊。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個人發心,你在閱經的過程是時常有法喜的,這一點我自己是深深的體會到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你所有的疑惑,在經上都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我們太懶惰了,呵呵,好吧,還是系統的給大家回答關於佛教經典吧:
就語言來區分,世界上現存的有三大佛教體系。分別是1.巴利語佛教體系(主要分部在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的雲南傣族等),2.漢語佛教體系(主要分部在中國的大部,日本,韓國等),3.藏語佛教體系(主要分部在中國的西藏地區)。這三大佛教地區都源於兩千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的說法弘化,都保存著各自的佛教教理體系,各自的三藏典籍。現在就對說說這些地區的典籍吧。
1.巴利語三藏典籍:有嚴格的分為藏典和藏外論典。藏典只有很少的幾部經具體的看我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吧~上座部收錄的經典有哪些?目前已被證實是偽經的經典又有哪些? - 佛教
2漢傳三藏典籍:漢傳佛教的傳入就通行的說法: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明帝夜夢金佛,於是派出使臣求法,於罽賓(相當於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請回了佛像及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位高僧並翻譯出了《四十二章經》……再經過歷代西來三藏法師的翻譯(四大譯經師:鳩摩羅什三藏、真諦三藏、玄奘三藏、不空三藏or義凈三藏)……直到北宋開寶年間,首次開始官方修訂板刻大藏經。[這一版也就《開寶藏》現已亡,以《開寶藏》為模板復刻的有《高麗藏》和《趙城金藏》現在發現算是這兩部藏經最古,所以現在校勘基本上是選這兩部藏經為底本。現在流行最廣的《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就是以《高麗藏》為底本加以充實的。(這裡必須要提到的是明末高僧藕益智旭法師的貢獻了,他系統的閱讀並整理了藏經作了《閱藏知津》,依天台宗教法提出了新的劃分法,現在的《大正藏》就是受了他的影響,在稍微的修改而成的)]
《大正藏》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祇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曆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電腦安裝的是台灣2009年版的,據說台灣2014年版的已經出來了,但是我手上沒有。)
我現在看完的也就是各大部的大經大論(上面我已經說了),中國祖師部分的都沒有看開始(這裡要強調一點,我在看其他答案中說到了偽經這個問題,如比這位知友說的:「現存佛經有很多杜撰出來,有很多偽經,還有很多重複,又有很多是釋迦摩尼佛的弟子所寫的論著,還有非佛弟子所寫的妄語…佛法因為無相所以常被人利用,推薦你看看南傳上座部經典,這是可以證明的釋迦牟尼佛所述,有阿難尊者背誦,500羅漢印證的最傳統的佛經,可以信任,當然其中也有其他大成就者所述,但與釋迦牟尼佛所講無悖,所以才能被收錄其中。」如果要按照這個邏輯來,那我也只能說南傳也不可靠,哈哈哈,因為據《島史》的說法是在阿育王時期(佛滅200多年,這是《島史》說的),他兒子馬興德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把佛教正式傳入斯里蘭卡。關鍵是阿育王時期,部派佛教以出現,各派之間都依自己的教義組織自己的三藏的,你對比南北傳的阿含就可以看出,南傳上座部也不過是各部派中的一部,既然是其中的一個部派,那怎麼能說南傳的就是值得信任的,北傳的就不可靠啦!再說了在三個體系中,只要漢傳佛教保存的佛典最為豐富,包含了各部派典籍,這對於對比比較部派佛教而從中得到最原汁原味的佛陀說的法,還是很好。)
就我個人的觀點(這點主觀性很強,謹供參考),中國的佛教其實是祖師的佛教。八大宗派中,每個宗派都依各自的祖師的著作而展開的。肯定會涉及到本土化的問題,我還是肯定本土化的。畢竟,離開了你生活的文化背景去談一個新事物,不容易。三武一宗滅法到現在還能保存下來不容易,還是需要大眾基礎的。
3藏傳佛教典籍(這個我實在沒辦法,因為手頭沒有這藏傳漢譯的藏經,所以希望有知友們補充)
沒那麼多。南懷瑾峨眉山閉關三年,就讀完了大藏經。
經書多,是佛陀為不同根性的人講的,並不是讓題主一口氣看完。
因緣足夠的話,選擇適合自己的經書就行,而不是說讀的越多越好。
如果自己悟了,想幫助別人,這個時候可能需要閱讀其他經書來參考吧。
學佛的根本在於信解受持、在於聞思修,多在生活裡面去體悟,如果能把這點做好,
我想應該比多讀幾本經書有用吧。
首先要明白讀經的意義在哪裡,終極目的在於證得法身,不是積累佛教的知識,知見是悟道的障礙,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多聞,深入經藏不僅僅是多看佛經,而是身體力行,才是深入經藏。
是不是能不能讀完,看道行,唐朝有個和尚在從天王殿走到大殿,100步就讀了一遍華嚴經,因為是在禪定中。如果修行到了一定功夫是可以的。
要根據每個人的根器,上等根器的人,一句佛偈都能開悟,比如慧能,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真龍一滴水就遍雨一世界,泥龍縱然泡在水裡,也不能免去喪身之禍,讀了再多佛經,不去實踐也是枉然。
佛經從哪裡來的,是從佛的清凈心流出來的,關鍵看你慧根,上根利智之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真正的讀完是一旦開悟,是人心中有經,六根門頭常放光明,一經通百經通。
現在的人讀佛經,不過為了讓的熾熱的心求得幾分清涼罷了。
南傳地區的大藏經篇幅沒那麼大,較早的時候甚至有持三藏者,也就是能全部背誦下來的。北傳的大藏,前面有不少人說了,三四年讀完問題不大。
佛經的內容南傳北傳都早就基本定型,陸續出現的偽經當然層出不窮,也不斷的被揭露出來。
眾生品類繁多,生死煩惱病患種類也多,佛法應病與葯,就好像身體治療的藥物種類繁多一樣,自然也就種類繁多。
至於說矛盾,方法上可能有矛盾,這就好像體溫過高和體溫過低,低血糖和糖尿病,當然治療的辦法不同。但是佛法的根本上對解脫的標準是一致的,就好像身體健康的標準也是基本一致的。
那些記錄類的一般被稱為本生故事,或者歸於論典,不是佛經了。
佛經被反覆異譯的很多。至於說不同的經典,內容裡面有部分雷同。還是用藥物作比喻,不同的感冒藥裡面,有效成分類似的很多,就是這個道理。一本論語于丹就講了幾十集,還出各種演講,還出書……這算是稀釋還是注釋還是新編?
讀經不在多,在精。
比如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狠讀過兩個月《楞嚴經》,兩個半月的時候我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綻,於是寫了楞嚴經硬傷.pdf。
讀《金剛經》的時候,拿十個版本比照著狠讀了半個月,很快發現了什譯的諸多毛病,於是寫了金剛經梵漢英十種對勘析評稿(艾習角).pdf。
一個外國人,想學中文,上網一查,我這一輩子也不可能學完中文,有 同音字,同意字,簡化字,繁體字,白話文,文言文,而且中國每個地區對 漢字發音又不一樣。而且學完單字後 發現 兩個單字 組合在一起 根本就不是原來的意思,比如,東,西,東西, 上海,海上,,你,現在還糾結自己能否讀完佛經的問題嗎?
絕大多數是偽經。
佛法,就是一個禪修方法而已。方法本身極簡單,但很難接受與奉行。真經中的大部分文字,也只是為了引導人建立正見(個人覺得稱為「放下邪見」或者「放下成見」更準確,真正的正見是實修中一步步證悟一步步建立的。)與精進禪修的興趣。
學佛,重要的是實修自證!假如有點慧根,或者遇到明師,只要理解了正確的禪修方法,真經也不是非讀不可,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精進禪修。
現存佛經有很多杜撰出來,有很多偽經,還有很多重複,又有很多是釋迦摩尼佛的弟子所寫的論著,還有非佛弟子所寫的妄語…佛法因為無相所以常被人利用,推薦你看看南傳上座部經典,這是可以證明的釋迦牟尼佛所述,有阿難尊者背誦,500羅漢印證的最傳統的佛經,可以信任,當然其中也有其他大成就者所述,但與釋迦牟尼佛所講無悖,所以才能被收錄其中。
北傳的經典里很多都是同本異譯,對比著讀的話花不了多少時間,不是所有佛經都是華嚴般若那樣的大部頭
引用段禪師的話: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 風瀟瀟,雨洒洒,飄飄黃葉止兒啼 。
南懷瑾先生所闡述:
「他用的都是《法華經》上的典故。《法華經》上佛說的,催犢,犢,就是小牛。所以我在打引磬,想起這件事。為什麼打「片片白雲催犢返」,你們這些大乘菩薩的大白牛,點心吃飽了趕快回來啊,上堂修行啊。「飄飄黃葉止兒啼」就是《法華經》上說的。《法華經》佛說,一切佛講的法門,都是空拳誑小兒,都是黃葉止兒啼。你們就懂了,什麼禪宗、密宗、什麼宗…唯識、法相、中觀,都是這些東西。怎麼說空拳「誑」,言字旁邊一個狂。騙,小孩子哭了,沒辦法了。不要哭,不要哭,來,這裡有糖,你不要哭。或小孩子玩火,不肯放下。不要玩…來來,這裡,我手裡有個東西給你,比你那個好玩。實際上來了,空的。只要使他不玩火、不哭,就對了嘛。所以有時候小孩子哭了沒辦法,拿一片樹葉子,秋天掉下來,不要哭,這是黃金,不要哭。你看這個多漂亮,拿給爺爺去看。然後小孩子高興跑來,把樹葉子拿走。就高興了嘛。一切佛說的法門都是指黃葉為黃金啊。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因為小孩子哭了,沒有辦法。他就指著黃葉就是黃金,只要小孩子不哭了,達到目的了。所以參禪、念佛、念咒子、練氣脈啊,做功夫等等…飄飄黃葉止兒啼。這就懂了吧。什麼唯識啦、中觀啦、法向啦、相法啦,都是,飄飄黃葉止兒啼。所以拿起引磬一敲,心裡想,片片白雲催犢返。大家來了,到禪堂幹什麼?自己,飄飄黃葉止兒啼,你們都悟了,對不對?說悟了就悟了嘛。當然那個誤字是言字旁一個口天的誤。口的下面半個央字那個誤。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那個「誤」,都誤了。」
所以佛經就是黃葉啊,方便法門,只是為了方便:)
明昆三藏持者大長老
1911年11月11日出生於Thaibyuwa。八歲時,他被送去Min-gyaung寺讀基本佛學。十歲時,他在那間寺院出家為沙彌,授戒師是U Sobhita大長老。
十年後,他去到Sagaing,明崑山的法流寺深造。在1930年時,他受了具足戒。當他的授戒師,即第一代法流寺住持在1937年去世時,他成了該寺的住持。
大長老在1953年成了緬甸有史以來的第一位三藏持者(Tipitakadhara)。他花了四年的時間通過了在緬甸最艱難的佛學考試。這項考試不單只要求應考者能流利地背誦三藏,更需要精通一切註疏與疏鈔。在1985年,大長老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一萬六千頁佛教經典的能力被列入健力世大全里。(過後另有五位比丘通過了這項最艱難考試。目前在世的還有三位。)
在佛教第六次經典結集召開前,他被委為三藏經典總編輯。在召開經典結集的兩年期間內,他扮演了回答者的角色(即第一次結集時優婆離尊者與阿難陀尊者的角色)。其時發問者是已故的馬哈希大長老(他扮演了大迦葉尊者的角色)。
經典結集結束之後,在當時緬甸首相烏努(U Nu)多次懇求之下,大長老從1956年至1969年期間,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時間來編這套《大佛史》。這套《大佛史》一共有六集八冊。第一集上下兩冊解釋如何修習菩薩道,其主要資料來源是《佛種姓經》、《行藏》、《本生經》及它們的註疏,也有些部份是引用自其它經典及論著,例如《清凈道論》。其餘五集六冊則解釋佛法僧三寶:第二至第五集細述佛陀降生人間至證入般涅盤期間的事迹;第五集的最後一章解釋法寶;而第六集上下兩冊則簡述諸大弟子的事迹,包括比丘、比丘尼及在家男女居士。這套巨著為緬甸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普遍受到僧伽與在家眾的歡迎與稱頌。
除此之外,大長老也成立了三藏協會以訓練年輕一代的比丘成為三藏持者。他也協助推動成立佛教大學與為僧伽特設的佛教命施專科醫院。
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大長老在明崑山法流寺病逝,享年八十一歲。
推薦閱讀:
※和尚為什麼食素而不食葷?
※佛學中講的無欲和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有什麼不同?
※佛教因果關係的根據是什麼?
※中國哪些較成功的企業家是信佛的?
※什麼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