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冷戰的軍備競賽把蘇聯經濟拖垮,那為什麼沒有把美國經濟拖垮?
美國不也參加了軍備競賽,怎麼就沒有把美國拖垮?
我不確定這是美蘇冷戰的結果(很可能不是),但蘇聯垮台前後,美國經濟也不怎麼樣。
憑記憶寫:1987 年美國股市狂跌,之後一直到 1993 年,美國經濟都很不景氣。期間華爾街因為一系列投機行為和騙局(1987 年的電影《華爾街》上映,1990 年垃圾債大王米爾肯進監獄,1991 年出版的非虛構著作《賊巢》記錄了米爾肯、布斯基等人的投機行為),導致美國人對「聰明人」的喜愛度下降了很多,才會出現《阿甘正傳》這種頌揚傻瓜的大熱作品。Peter Thiel 的 Zero to One 里也寫到了 1994 年之前的美國經濟「瀰漫著令人抑鬱的氛圍」。
直到 1994 年互聯網出現,新的機會、新的需求、新的商業形態出現,一切都改變了。
當然,如果談為什麼,我覺得是三個原因:
1. 自由市場經濟,讓新機會能夠更快地浮現出來,資源能更快地被分配到合適的人手裡。比如 1994 年 Netscape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大學生 Marc Andreessen,他開發了第一個瀏覽器,拉開了互聯網大潮的序幕。這是前蘇聯那種計劃經濟,甚至日本、香港這種結構過於穩定的社會所做不到的。
2. 美國市場足夠大,能哺養巨大的機會。(今天全世界也只有美國和中國能做到這一點。)無論從人口還是消費能力上講,即使你抓住了一個機會,但如果你自己市場不夠大,你就沒法把這個經濟革命推向足夠深的層次。比如,香港、台灣很難出現很大的互聯網公司,這不是因為他們的創業者不聰明。
3. 豐厚的企業家資源儲備。1990 年代初期雖然很糟糕,但美國的企業家們蓄勢待發,微軟在研發史上最成功的操作系統之一 Win 95,喬布斯在陪著 Pixar 搞 Toy Story,Ted Turner 做了 CNN 直播海灣戰爭並改變了電視業,默多克加入了美國國籍搞衛星和 Simpsons 電視劇…… 他們有能力、有雄心、有資力去順應新的大潮流。
包括美國在電信領域一直落後於日本韓國,但 iPhone 出來之後,一款產品就顛覆了日本韓國乃至歐洲在電信領域的全部優勢。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樣的。
充分相信自由市場,擁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以及長年積累下來優質的企業家,這幾點都有,市場會自己找出一條繁榮之路。因為蘇聯本來就不是被軍備競賽拖垮的
有這樣一種流行的觀點:1979至1987年間因蘇阿戰爭和星球大戰計劃而增加的軍費開支對於蘇聯經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促成了蘇聯的解體。然而有關資料表明,儘管軍費開支過高確實導致蘇聯經濟增長放慢,但是其影響的程度很小,微不足道。據蘇聯防務問題專家Demitri Steinberg估計,增加的這筆軍費支出只相當於GDP的1.6個百分點,我們只能將1960至1987年間蘇聯增長率下降幅度的0.15個百分點歸因於軍費開支的增加。
事實上,蘇聯軍費開支長期增長發生在1960年以前,即經濟增長下降期之前。
蘇聯不是被軍備競賽拖垮的!它是被自己拖垮的。
這個世界上最堅固的社會主義國家,沒變過顏色的就是朝鮮了,為什麼朝鮮一直保持先軍政治?
因為實踐證明,社會主義這種體制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有效:那就是戰時共產主義。
在戰時共產主義里,面對外敵,所有人都團結一致,舉國之力集中辦大事。按傳統說法:敵我矛盾才是最主要的矛盾。於是在那種緊迫情況下,人們可以不計較吃的不好,穿的不暖和,睡的不舒服。因為這是緊急情況下嘛,只為了打敗家門口的惡狼,大家只能枕戈待旦,緊緊縮在一起。
但是,一旦外敵沒了,和平和發展是時代潮流之後,矛盾從敵我矛盾就開始轉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可是,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計劃經濟是為戰時共產主義服務的,造飛機,造大炮,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計劃經濟在行。但是,作為實施計劃經濟的官僚們,根本就沒有激勵,興趣,能力去了解人民不斷變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於是矛盾就難以調和了。計劃經濟的貧困,現在超過30歲的人都有記憶,而在蘇聯的例證是:戈爾巴喬夫訪問美國時非常震驚:他發現美國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和他一個大國的國家元首相差不遠,就這一點對比,擊潰了戈爾巴喬夫對共產主義的信仰。
所以像蘇聯這樣的國家,軍備競賽是不能將其拖垮的,這隻會讓他們團結一致,打敗美帝野心狼。但是讓他們一邊兒去獨自發展,就可能瞬間倒下整個大帝國。單就軍備競賽來說:
美國:以軍工研髮帶動科技產業升級,並運用於民用行業。大量的武器採購和人員(軍工/入伍)投入不僅刺激國內生產消費,還可以解決大量就業問題。
蘇聯:可謂窮兵黷武,由於民用產業薄弱,大量的軍事投入成為單純且浪費資源的純軍事投入,而武器採購和人員投入反而成為龐大的政府負擔,起不到拉動內部市場的作用。
沒有人提美國的「戰略思維」?
除了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國際關係等「不宜被公開討論的敏感詞」原因外,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原因就是兩國戰略能力的差距—及時相同的資源,兩人採取的戰略不同,結果也不同。
美國當時的競爭策略非常簡單而又關鍵:揚長避短。
擁有一個「揚長避短」的策略,意味著你的每一步行動都會給競爭對手施加巨大的成本。你的一個舉動,競爭對手往往需要10倍的成本來應對。
舉個栗子!
當時美國軍方分析了本國的優勢,發現美國在導彈精準度、潛艇靜音等軍事科技佔據優勢,而蘇聯這類技術起步晚而且相關資源少。
於是美國就大力宣傳和鼓吹這些技術的重要性,然後投入巨大的資源去研發這些技術。
而既然是軍備競賽,你得跟進啊,於是蘇聯也被逼投入資源研發這些技術。
但是蘇聯國內缺乏研發和生產這些科技響應的資源,不得不投入十倍於美國的成本來跟進這個的策略。
這樣的「跟進」導致蘇聯把本來就稀缺的資源不斷地投入到「潛艇靜音」等無底洞中,嚴重拖累經濟,卻還是在這些技術上趕不上美國—因為美國本身就擅長這些技術。
這是美國當時對蘇聯實行的眾多競爭策略的一個例子,不光這個方面,在很多方面美國都非常具備策略性。
最終的結果你也知道了。
類似的戰略其實在商業上一直被使用:
比如當年淘寶打進入中國市場的eBay,採取的策略就是免費。
為什麼這個策略有效呢?因為eBay跟進這個策略需要付出比淘寶更大的成本,eBay是全球統一的公司,一旦在中國區免費,就意味著全球免費,意味著利潤一下子直線下降、股價下跌、CEO受股東質疑等等……所以eBay一開始不敢跟進。
而淘寶當時剛剛初創,背後還有盈利的阿里巴巴B2B業務的支撐,免費仍然能活下來,而且免費不會傷害其他業務。
所以這是「淘寶」的好戰略,因為一旦使用這個戰略,淘寶的每一步行動都會給競爭對手施加巨大的成本—如果在你競爭的領域,你的競爭對手成本和代價遠遠比你大,他早晚被你拖死。
我想說得是,「戰略」雖然本身是看不見的,但是它跟石油、礦產、鋼鐵、大炮一樣,也是一項重要的資源。一個好的戰略會成為你的力量之源,放大你的每一步行動。
如果你選擇了一個揚長避短的領域,這就意味著只要競爭對手在這個領域跟進你的策略,它就要付出數倍於你的代價。
美蘇爭霸表明上是國家軍事較量,實際上也是國家策略能力的較量。當時蘇聯比美國落後的不光是自然科技(比如潛艇),還有被很多人忽略的另一種重要科技—戰略能力。美國不光研究潛艇的教授比蘇聯多,研究「戰略管理」的教授更比蘇聯多。(看看美國有多少知名商學院就知道了。)
PS.個人商業分析微信公眾號「李叫獸」(ID: Professor-Li)
在下不是歷史專業的,以下都是查閱了資料後得出的結論:
首先,經濟產業結構上:
第二產業:
「前蘇聯由於大力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70年代,在工業產值上最高一度達到美國的65%左右」
注意,這裡只是第二產業總產值,而且是鼎盛時期。
第一產業,第三產業:
在這方面美國則遠遠領先蘇聯,因此,比較GDP的數量和質量上,哪怕是前蘇聯顛峰時刻的70年代,也不可能超過美國的65%。
進入80年代以後,蘇聯經濟陷入停滯,而美國由於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領先優勢,保持了穩健的發展速度,與蘇聯的差距又拉大開來,差距越來越大,直到蘇聯解體。
綜合來說,蘇聯從未在GDP上超過美國,美國是當時地球上綜合意義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到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蘇聯的經濟規模只為美國的40%,也就是在23213億美金左右.世界排名第三,次於美國和日本。
所以可以判斷出,1.蘇聯經濟結構問題嚴重,2.經濟總量不如美國
其次,在軍備競賽上:
這裡有一張圖片
這是1945年到2005年美俄彈頭數量的對比
比較一下經濟總量,經濟構成的合理性和軍備規模,你會發現蘇聯當時完全是打腫臉充胖子。
軍備不能當飯吃,一個國家如果從基礎經濟構成上都存在嚴重問題,卻在軍備上想要長期壓制對方,直接的後果就是比對方先崩潰。
同時還要結合當時國際環境,制度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的合理性。當經濟無法說服人民,人民會做出自己的選擇。
PS:題外話。當然,經濟的發展的確能掩蓋一部分制度的問題,但是1.經濟不可能是永遠發展的,2.經濟發展以後人們會需要更多制度上的自由。這些都對一個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金融時報最近有一期對張維迎的專訪,可以看看。
第一,星球大戰計劃是個騙局。
第二,東線常規力量,蘇聯是碾壓北約的,問題是有核武器。
第三,美國有海運航道,有製造業發達的西歐和日本。蘇聯有啥?
第四,蘇聯的建立目的,就是戰爭。不打仗,他就是個悲劇。從赫魯曉夫放棄輸出革命,打算穿西裝打領帶做個正常人類開始,毛子就完了。
第五,鑒於俄羅斯民族的悲慘歷史,毛子只能玩命搞軍備擴張以減輕不安全感(俄羅斯的不安全感見喬治凱南的政治報告),這引發了太祖的一條線政策,列國對蘇聯形成了C形包圍。毛子大驚失色,向中亞豬突做最後努力想要奪取印度洋出口,力竭於阿富汗,卒,七十八歲。
你沒人家土豪,你跟人家比燒錢這不傻逼么
美國:來,走兩步……哎,對了,是不是有感覺……不信你再跺腳試試……跺,使勁跺……
蘇聯:哎……哎……媳婦兒,我咋麻了呢
眾人:我老頭子咋麻了呢
美國:廢話,你跺你也麻
上圖為斯德哥爾摩世界和平研究所公布的蘇聯軍費,下圖為美國SIPRI Publications
由此可見,美國經濟總量大,軍費開支對國民經濟阻礙小。當然這也由於美國的軍備採購是全球最為科學的體系,再加上在很多軍火種類上(並不是全部,比如VX毒氣,因為更大規模的儲量意味著需要更多樣的布撒器,更多更分散的儲備基地),單一型號的武器採購數量增多也帶來了成本的降低;美國更多更市場化的軍火商也起到良性競爭,控制成本科學優化的作用(例如70年代以前群魔亂舞的航空業,北美、格魯門現在早已人面不知何處)
蘇聯的軍備採購一直存在誤區,大量廉價、低壽命、用途單一、實力有限的產品充斥蘇聯以及華約軍隊,實際上他們更加適合二戰這樣的消耗戰形式。但是,請注意,冷戰期間沒有任何一個軍棋推演認為全面戰爭可以持續半年以上,往往雙方來不及調動所有兵力用於第一線,戰爭已經結束了,因為核武器在漫長的冷戰年份里,都是一個實用兵器。推薦冷戰史入門書籍——白雲居士《冰與火之歌——美蘇冷戰爭霸回顧》
看看蘇聯自身的經濟結構問題。
都說某大學生因跑馬拉松而猝死,那為什麼運動員沒死?
蘇聯連糧食都要從美國進口,真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
查一下二戰之後的各國經濟數據吧,沒記錯的話美國好像佔全球GDP的50%以上。其實我一直懷疑冷戰是怎麼發生的,在我看來蘇聯根本沒有和美國全面競爭的能力。
補充一個直接致命的原因: 蘇聯就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大號加油站。
蘇聯地那麼多人那麼少,但是居然從二戰之後一直沒實現糧食自給,像中東一樣依賴石油換食品。
赫魯曉夫號稱造導彈如造香腸,結果訪美看到香腸流水線看傻掉了。回來推廣土豆。。。是玉米,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未果。
80年代油價一跌,蘇聯就餓死了。
這種事以後可能還會繼續上演甚至反覆上演。這個以核彈為核心的紅巨星國家如果反覆剝殼最終坍縮成白矮星中子星,不知道會不會爆炸成超新星。
美國無論冷戰時再怎麼賣抑鬱萌,也過著全民大口吃肉大車燒油大別墅睡覺的超級發達國家生活。冷戰都是耗實力的
美國當年不僅是美國,還有歐洲的3億人,日本的1.3億人,還有四小龍生產各種日用品,比如玩具,衣服之類。後來中國又加入了這個經濟循環,相當於又多了幾億人給美國生產低檔日用品,美國可以專心的對抗蘇聯。如果把美國市場的中國日用品拿掉,把越南印尼等第三世界的東西拿掉,你看美國還有多大的經濟實力對抗蘇聯
蘇聯當年其實也是這麼設計的,中國做日用品,蘇聯做工業,被太祖堅決的否定的,中國走上了工業道路,雖然後來也倒向了西方國家,如果當年的蘇聯有中國現在的日用品生產能力給他出口日用品,你覺得還會有問題嗎?現在的俄羅斯實力遠不如蘇聯,就因為有中國支持,日用品不愁,吃穿不愁,對外在烏克蘭敘利亞土耳其屢屢得分。
換言之,全球化是全球的調動資源,中國要和美國比拼實力,也得對抗美國的全球資源調動能力,現在美國國內的工業調動能力恐怕還不如中國,一旦美國失去中國的勞動力產品,一樣會面臨和蘇聯當年排隊找商品的盛況正好之前剛看完關於上個世紀關於蘇聯的書,從當時蘇聯的高層政策可以淺談一下。
二戰勝利後,斯大林和赫魯曉夫在蘇聯推行集體農村經濟,農村當時的中級以及富農,都被當做資產階級流放到西伯利亞等偏遠地區,甚至處死。而留在農村的,可以說都是統治階級的奴隸。可以想像,掌握著先進技術水平的中產以及富農的離開,農村的經濟會是什麼樣,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農產品產量逐年下降。當時很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搞社會主義以前,有土豆吃;搞社會主義以後,沒土豆吃。
正常情況下,糧食的欠收,應該會導致糧食 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但是赫魯曉夫時期曾因食品價格上漲爆發的一次大的民眾暴動,使赫魯曉夫以及接下來幾屆領導人都心有餘悸,不敢再調整糧食及農產品的價格。所以,後來蘇聯每年的財政,至少三分之一都要補貼糧食價格。
蘇聯後期的領導人不是沒有意識到每年農村經濟所帶來的後果,但是沒有一個領導人有那樣的魄力以及高明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到了七十年代,蘇聯國內糧食產量已經不足以供應本國民眾的需求,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買國際上的糧食。你能想像在地域上,世界第一大國不能養活自己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況嗎,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世界糧食價格大漲。然後,每年蘇聯還要在軍備上投入大量的資金,蘇聯政府其實很早就出現崩盤的跡象。
而使蘇聯能存活這麼多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聯發現大量的油氣田,可以出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氣,而當時國際原油價格的高漲,是可以使得蘇聯做到拆西牆補東牆的,如果蘇聯沒有這些油氣田,蘇聯的解體應該是可以往前推移二十到三十年的。
進入八十年代中後期,拋開國內積攢的政治原因不談,國際原油價格大跌,使得蘇聯的國家經濟終於支撐不住了(當時蘇聯每年的糧食還需要從國際上進口),政府解體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崩盤。其實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政府都像開公司一樣,開公司就是要賺錢的,經濟不行的時候,這個政府自然就不行了。
蘇聯民眾在政府高壓 不開放的情況下,實際上跟美國在各個領域都是差距很大的。所以,壓垮蘇聯的未必是因為它與美國之間的軍備競賽,而美國政府層面,也沒有出現像蘇聯那樣政府級別的重大決策失誤。
謝不邀。
蘇聯根本不是被軍備競賽拖垮的。蘇聯經濟在衛國戰爭那樣全民軍工的條件下都沒垮,豈會被冷戰時這種軍工體制拖垮。
蘇聯體制玩不下去是因為其領導核心自己作死。《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專制體制什麼時候最危險?絕不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更不是哪裡壓迫深重哪裡最先反抗。而是當一個制度企圖自我改革開始否定之前的政策和制度時最為可能出現反抗。因為舊有的制度有制度依賴性,長時間的執行下來,已經不能討論合法性了,無數鮮血證明了體制的「正確性」。而一旦你自己否定這些時,尤其是用一種分權放權的方式否定時,就註定是危險的了。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搞公開化,搞新聞自由,自己把自己搞臭了。又搞民主化,自己把自己搞亂了。再想靠當總統來集權挽回局面!對不起,人民已經不怕你了也瞧不上了,地方上也可以藐視你了,軍隊都不與你同心。不解體沒天理。
所以天朝絕不敢完全否定太祖,而朝鮮一樣可以三世四世,就老大哥一放鬆就垮了。
樓上有答主提到,蘇聯玩完,那是美+中+歐+日等,幾乎是全世界主流國家共同下手的結果。
如果僅憑美國一已之力,至少沒有中國的幫助,那蘇聯還會堅挺許多年的。
另外,社會主義體制與自由經濟體制比拼經濟,那肯定是先天就不是強項。
也許,閉關自處的計劃經濟體制,大概沒有外壓,也會挺難。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冷戰是美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高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沛公是誰,是大英帝國,蘇聯不過是個豎起來的靶子。
美國為了樹立美元霸權,需要瓦解英國殖民地內的英鎊自循環。一手策動老牌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一手拿蘇聯的軍事威脅嚇唬歐洲列強。
通過美元霸權的樹立,美國可以整合世界絕大部分國家的資源為己用,蘇聯只能靠著社會主義共助圈子的國家輸血。 特別是70年代,美國對中國的一系列又拉又打,分化離間中蘇的手法收穫了成果,中國正式倒戈美國陣營,給蘇聯致命一擊。
星球大戰只是美國下的這盤大棋當中將軍的一步,被大家注意到了,形成將軍之勢是很多的鋪墊。 蘇聯的倒下只是美國摟草打兔子,真正的勝利是把大英帝國從競爭對手收編為馬仔。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
就是其實美國也差點被拖垮了。
整個70-80年代初,由於第一次石油危機和越南戰爭的影響,美國的經濟增長几乎陷於停滯,里根上台的1981年,美國GDP增長率0.1%,而失業率卻高達7.1%,消費品的物價上漲12.4%。里根和他的繼任者布希都是大規模提高國防預算,並且增加政府赤字減少社會福利,而且靠著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開放市場,經濟才重新有了起色。老布希為什麼搞死了蘇聯還沒能連任,主要就是因為任內加稅的原因,柯林頓為什麼大家都很懷念他,因為他靠著蘇聯解體的餘利,搞好了經濟,政府開始有了盈餘。
沒有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竊國蘇聯也不會那麼快垮,中國的日子也會難過很多。
其他答案說的軍備和經濟等其他因素都不是擊垮一個國家的決定因素。
一個證明就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的經濟遠遠不如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俄羅斯聯邦現在不挺好的沒垮么。
最主要原因,其實是蘇聯人口太少。
什麼經濟惡化,只是人口太少的副產品,不是根本因素。
談到蘇聯的崩潰沒落,經常會讓很多中國人有一點沮喪,這倒不是我們對蘇聯有什麼特殊感情,只是我們和蘇聯一樣也是追趕者。蘇聯最終敗給了美國人發起的第三 次工業革命。
轉載自大目標
第三次工業革命
美國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前的情況比蘇聯最惡劣的時期都糟糕許多,
19 世紀後期,美國各地的罷工和抗議風起雲湧,我們熟悉的「五一勞動節」和「三八婦女節」,都源於這個時代的美國。為了鎮壓罷工,美國資本家和財團僱用 了大量私人武裝,僅僅平克頓偵探社一家的打手就超過美國陸軍的總兵力,裝備也只好不差。手段從早期的馬隊驅散、非法逮捕,到後來的私刑、公開處決、血洗,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發生了大規模屠殺之後,老羅斯福把洛克菲勒請到辦公室里往桌子上拍手槍也無濟於事,畢竟出了白宮的門,還是洛克菲勒的武裝打手比美國政府 軍多。
這樣美國都不垮,靠的是美國有足夠的人口進行產業升級,發動第二次工業革命。
蘇聯沒人口,進不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於是就在經濟惡化中慢慢衰落,本來衰落湊活過日子也就過了。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再一竊國,卒
推薦閱讀:
※是否可以通過逆向工程來掌握競爭對手的技術(如發動機、操作系統等)?
※蒙古族南侵、清軍入關,日本侵華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戰德國士兵的頭盔普遍都帶尖鐵嗎?什麼時候換成不帶尖鐵的了?僅僅只有裝飾作用嗎?
※貞觀時代唐朝國力為何支撐能夠發動如此多戰爭?
※遼寧號起降訓練時地勤的手勢為什麼會讓網友競相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