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家庭的解決方式是否能從國外借鑒?
失獨家庭,老無所依,那麼社會與國家對他們的關懷照顧,能從其他國家比較類似的情況借鑒嗎?或者在二戰後,很多家庭失去了自己的子女又怎麼克服,政府又給予他們什麼幫助與心理康復?
謝邀。我認可 @讀之行 在回答中的部分說法,中外社會環境大不同,中國人看重血脈的傳承。
過繼親屬的孩子和領養無血緣關係的孩子,是國內外自古以來處理不孕不育和子女亡故的解決之道。不過國內孩子的領養手續並不好辦,和過繼親屬的子女一樣,都會有領養或過繼他人子女所產生的問題,較多見的是領養或過繼子女的親生父母找上門,要領回孩子和持續索要財物。也無法滿足一些父母想留下直系血脈,喚回失去子女修復心理創傷的願望。
現代的試管嬰兒和激素治療的醫療發展,給未生育和子女身故的父母們帶來了新興的解決之道。早在2003年的新聞「生育孩子年紀新紀錄:印度65歲老嫗生一男孩」中提及印度65歲老婦產子,2016年5月新聞「印度72歲老婦人工受孕生子 丈夫79歲」中的這對老夫婦,刷新了國際上高齡懷孕生子的新紀錄。
國內新聞「失獨女子61歲生下雙胞胎:為孩子爭取活到104歲」中提到失獨的盛海琳,2010年5月產下雙胞胎女兒,打破生育極限成為當時的中國最高齡產婦。2016年12月底新聞「罕見!吉林64歲失獨高齡產婦生下7斤4兩重男嬰」中提及的老齡產婦,因失獨在閉經10年後再次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懷孕,可能是國內目前為止年齡最大的產婦。
老年人通過試管嬰兒生育子女,見相關報道成功概率僅在5%,是個既有風險又痛苦的過程。但是就新聞中提及的印度夫婦不生育會遭到歧視,甚至財產繼承受巨大影響之外,所接觸過的失獨父母,由於失獨帶給他們的哀痛情緒常年的揮之不去,就像他們的內心有個巨大的空洞無法被填補,作為生者有部分已被死去的子女帶入地下,能讓旁觀者看到起心理陰影。
失獨家庭再生育對心理創傷的修復作用,除了新聞「失獨女子61歲生下雙胞胎:為孩子爭取活到104歲」中提及的部分,也可從「汶川地震七周年:生活還在繼續回憶從未抹去」中對幾個家庭的回訪中獲悉。以往也從其他渠道聽聞過類似新聞中提到的,失獨父母成功再生育子女後,精神狀況有較大改善,能夠恢復到失獨前的情況。
步入老年高齡生育,給子女帶來的生理、心理及生存方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和小窺,目前這方面醫療技術創造的奇蹟,仍屬於倫理有爭議的範疇,所以高齡生子的老年人在成功擁有子女之後,在某些社會環境下也會面臨備受輿論壓力和側目的困境。
除了領養、過繼和高齡生育子女的解決途徑,目前所知的其他解決途徑,失獨家庭的年邁父母找親屬或僱人照料,領退休金、吃積蓄或由親朋好友供養,選擇住老人院或寺院。國內暫時沒聽聞過存在針對失獨家庭的心理康復組織或機構,也極少有老年人肯接受心理諮詢的幫助,部分人能夠通過親友及鄰居的關心、養寵物和參與老年團體活動得到心理方面的緩解,從喪子的哀痛中得以恢復。
整體環境都不一樣,中國人最重血緣,怎麼辦?國家不讓有孩子,中年輩的一些又喪失了生育能力的失獨家庭怎麼辦?只能是被犧牲掉的一代人。計劃生育是國策,閉關鎖國也曾是國策。對錯分辨不出來嘛?對於目前中年輩的失獨家庭,真的是毫無辦法…你不能簡單的讓我們借鑒國外政府給補償,他們需要補償嘛?他們所有的一切都是要給自己的兒女的,他們去了?補償有什麼用呢?領養孩子?你覺得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有多少家庭會去為他貢獻後半生的心血?坑害了三十餘年的制度,有良心的話,該被消除了。
對失獨問題,認為是意識形態與國家福利造成的。我們養老情況堪憂,還有是對孩子的精神寄託過於重要。在失去孩子後,精神寄託的失去與養老壓力增加,讓人過分壓力。
福利政策對其日後的生活無法起到保證作用,導致失獨(也包括其他無子女狀態)產生的後果嚴重,精神壓力也就上去了.
推薦閱讀:
※國內的第一批丁克(DINK)家庭,現在都怎麼樣了?
※獨身生活一輩子如何保證有尊嚴地養老和過完這一輩子?
※本人21,獨生女,父母近50,想生二胎,說為了分擔我的養老壓力,我很迷茫?
※日本養老產業的先進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如何評價《80後的養老危機:可能是史上最悲劇的一代》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