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給葯系統現在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經皮給葯系統現在發展到什麼程度了,為什麼現在還很少藥物通過此種方式給葯,是什麼因素導致不能大力推廣,是技術不到位,還是這種方式有局限性


經皮給葯系統(TDDS)本身有不可忽視的局限性,比如說不適合要求起效快的藥物和劑量大的藥物,藥物吸收的個體差異和給葯部位的差異也比較大,等等。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適用於製成經皮給葯製劑的藥物可選擇面太窄:首先必須是藥理活性強的藥物(日劑量小於10mg),因為TDDS註定不能大劑量給葯;適合半衰期短需要頻繁給葯或者首過效應強的藥物,這樣才能真正發揮TDDS的長處;分子量應小於500,否則難以透過角質層;溶解度&>1mg/ml;熔點&<200°C,熔點低易透過角質層;氫鍵受體或供體&< 2,因為若藥物分子具有氫鍵的供體或受體,會與角質層的類脂形成氫鍵,對藥物經皮吸收起負效應;半衰期短,對皮膚無刺激,不過敏;油水分配係數絕對值1-2,這樣才能保證藥物既能透過角質層又能進入活性表皮;等等。正是因為這種種限制,如今已開發成熟的經皮給葯製劑才如此之少,常見的藥物包括東莨菪鹼、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煙鹼、可樂定、睾酮、硝酸異山梨酯、左炔諾酮等。
當然了,或許TDDS的技術得以進一步創新,突破以上所述的種種限制(實際上只需要小部分限制),用於經皮給葯的品種將會大大增加。


匿名用戶說得挺好的,TDDS其實還是很有前景的,就是需要克服許多限制,但是做為非口服,又不需要注射的給藥方式,是很必要的補充。身體的表面積是很大的,能夠利用起來做為給藥方式,其實是不錯的主意,又不會擔心種種因為注射導致的風險。我就補充一些實際使用的時候的局限吧。
一般來說通過皮膚給葯就是兩種,一種是貼在皮膚上的patch,一種是做成油或者霜或者gel抹在皮膚上。這兩者當然也有劣勢,patch的問題是對皮膚的刺激,對於皮膚敏感的人可能無法使用。皮膚很油,出汗很多的則會使patch掉下來。臨床上採取的辦法是如果是因為敏感(起紅印子之類)就用Flovent puffer(是哮喘病人用的吸入的steroid)噴兩下再貼;如果是因為出汗,就用Atrovent puffer(antihcolinergic)噴兩下。這屬於完全off label的用法,不過似乎還是管用的。還有就是使用patch的鴉片類藥物比如Fentanyl,還要考慮濫用和安全性的問題。一個是當patch該換了之後,換下來的patch仍然含有很多的藥物,如果不妥善處置,會造成安全風險。有過一個案例是一個小孩去老人院看爺爺奶奶,然後到處跑著玩,在地上撿了一個fentanyl patch(具體是換下來沒扔好還是意外掉下來的不清楚),他自己貼在身上了,也沒人知道。結果當天晚上就不行了,最後沒有救回來。至於意外吃到肚子里喪命的寵物估計也不少。幾乎所有的patch都有這個問題,但是越危險藥物,這個問題就越大。還有一個是fentanyl是非常強的opioid,所以很多人想方設法提取其中的fentanyl,以前是Duragesic的時候(就是原研廠),patch的中間是gel,所以很難提取出來(不好溶於水,變成一團糊糊,沒法吸也沒法注射)。後來仿製葯出來了,但是仿製藥廠使用的不是gel那個技術,而是用matrix技術(估計價格比較低廉),這樣想要提取fentanyl就容易許多。結果造成了濫用的問題。而且因為Fentanyl非常強力,一般吸海洛因的如果吸fentanyl一不小心就容易過量而鬧出人命。
至於做成乳液或者gel之類的,由於接觸時間短(會幹掉,要不停抹),沒有patch合適。好像我見過的就是睾丸酮和雌二醇。但是這個方式比較容易做,現在有專門的base,油水比都可以自己調,有專門的compounding藥房。曾經帶我的一個老師對這個特別感興趣,他說幾乎所有葯都可以做成cream(不過他沒說效果如何就是了)。只不過這樣的系統給藥方式還是初級探索階段。


微針給葯,能對生物大分子和疫苗進行給葯,避免注射疼痛


應該還是傳統的止痛範圍;

以後應該是方向,畢竟吃藥麻煩,打針又疼


推薦閱讀:

藥學專業大學生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諾華市值 2700 億美元,為什麼那麼高?它生產什麼葯呢?
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原理是什麼?
有沒有臨床用藥投入使用的時候是一種效用,一段時間後發現它的另一種效用並沿用至今?
有關艾艾貼的功效和原理是什麼?

TAG:藥物研發 | 醫藥 | 藥物 | 藥物化學 | 醫藥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