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 中文字體測試內容是「我能吞下玻璃而不傷身體」,這有什麼典故嗎?


補充夏夏的答案。

這句話的來源是一句英文「I can eat glass, it doesn"t hurt me.」出自哈佛學生Ethan Mollick創造的一個叫做I Can Eat Glass的項目。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教會人用非母語的語言說一句簡單而地道的話,通過說這句話能夠令用該語言作為母語的人感到驚訝。這個項目想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一個人去了一個完全不說自己語言的地方會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想要說當地人說的話並且讓他們刮目相看。大家都覺得這個idea牛逼極了,於是都來幫助地道地翻譯並且提供語音樣本。這是這個項目最初的雛形。其中,給出的普通話翻譯是這樣的:

(來源:I Can Eat Glass Project)

後來,這個項目被哥倫比亞大學(對,就是奶茶妹妹那個)的UTF-8樣本項目相中了。原因就是這個項目最終成為了一個語言樣本庫,把這句話的大多數語言的地道翻譯集齊了,同時UTF-8作為萬國碼,一個碼能把所有這些語言都表現出來是很牛逼的事情。於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人們為此付出了一些努力,把翻譯改進成了「我能吞下玻璃而不傷身體」。
(來源:UTF-8 Sampler)

至於為什麼字體測試用它?其實這原來不是字體測試,而是字體字形完整性測試,本來的用法是顯示所有語言的這句話。我無責任揣測是因為這個代碼和資源已經存在,所以後來寫多語言字體測試的時候直接拿來用了。

我只是維基的搬運工。


哈佛的一個學生想搞一個項目,目的是給語言不通的旅客提供地道的翻譯(好像還側重於讓人「一句話知道你不是外地人」這個感覺),至於為什麼選擇這句話,wiki裡面說的是「the phrase was chosen because of its unorthodox nature」,(不明覺厲)。然後全世界給這句話提供翻譯的越來越多,已經超過了150種,然後成功成為了一個internet meme.
因為成名梗了,還有150多種語言的翻譯,一樓給的鏈接裡面用這句話作測試也就很正常了,因為UTF-8最初就是為了改善對部分小語種文字的支持的,以上為個人理解。
另外弱弱地說,雖然我不清楚為什麼選擇吃玻璃這句話,但是那個項目介紹上用的第二個測試短句「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我知道為什麼~因為這是最短的包含a~z所有字母的句子~
(橙子姐姐萌萌噠)


Suppose it"s just another bad, geeky joke served only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ng translations.
http://www.columbia.edu/~fdc/utf8/index.html#notes


筆者可以嘗試開一期流言終結者,內容就是這個,僅供建議


就像「那隻紅狐狸跳過那隻懶狗」一樣


推薦閱讀:

如何根據一個現成的字,知道他的字體名字?
「信黑體」好在哪裡?
乘風破浪電影海報所用的是什麼字體?
《新世紀福音戰士》中頻繁使用的那款字體叫什麼?

TAG:字體 | 中文字體 | Ubuntu | Ubuntu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