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為什麼要出售百佳超市(ParknShop)?


下班前來答一個

老實說,李先生身為亞洲首富,其一言一行,集團的一舉一動,對外界都是一個強烈的訊息。李先生今次的舉動,如果說對香港並沒有影響,相信沒有多少人會認同。以李先生豐富的閱歷,沒有理由不清楚此舉的政、經影響,而李先生仍然選擇如此做,一定是綜合了經濟和政治的考量。
百佳超級市場在1973年開業,服務的是普羅的香港市民,根據市場資料,它僱用員工9,000人,差不多是在香港和黃員工的四分之一。

出售百佳,可以賺的更多
如果從和黃的立場看,出售百佳甚為划算,絕對上策。首先,百佳雖然是肥美的「現金牛」,但營運年中無休,燈油火蠟支出不菲。如今出售百佳,即時省下九千名員工的工資、水電等支出。
接下來,算算收入。百佳業務完善,可以賣得幾百億港元的好價錢。賣了盤,別忘記百佳所處的地點很多是和黃物業(百佳母公司),地點優越,有的是大型商場,有的是鬧巿中心,人流暢旺,尺金寸土。
不管哪一家公司收購百佳,和黃都繼續做包租公,且不必因為是同一集團而收取「友情價」,大可獅子大開口,「巿價」收租。

規模大盈利少 「像是做善事」(這個很多答案中已經提到了)
超市的業務並不是利潤豐厚。百佳沒有獨立上市,在和黃的年報中也只有一些綜合性的零售業務數字,當中包括了屈臣氏。反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惠康的財務數字,可以從牛奶國際的年報找到,它有較詳盡的分部資料(見表)。

除了沃爾瑪外,無論惠康或聯華超市,它們的經營利潤率都是很低的單位數字,約是2至3個百分點,即是每收100元收入,經營利潤只是2至3元,甚為不吸引。再以其他行業來比較,大家樂的經營利潤率為10.3%,莎莎國際為12.7%。這些都比超市高得多。

避免政治爭拗

近年來,香港仇富情緒高漲,剛剛過去的碼頭工人事件中,抵制李嘉誠、罷買百佳行動也愈發激烈。
營運上稍有差池(甚至沒有差池,碼頭工人事件理論上和百佳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便被冠上地產霸權、官商勾結等,似乎所有商人都被標籤為奸的人物。在商言商,一個回報不高的項目,可以養活9,000人或家庭,換來的不是感謝而是謾罵,不如把其賣掉找更好的投資好了。

進展:
一名接近交易人士指,8名遞交競投百佳意向書的買家,私募基金佔4間,包括KKR及TPG,但出價低於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估計是純粹投機一試,並非十分有誠意。至於另外4間潛在買家中,以華創出價最高,但亦低於和黃開價上限40億美元。
記者昨向和黃及華創查詢,和黃發言人表示不評論任何傳聞。華創發言人指出,不清楚其它入標者的出價,重申競投百佳並非志在必得。
和黃應該很清楚,華創是唯一一個最合適的買家。」接近交易人士分析,業務上,華創收購百佳,可即時增加華潤萬家在本港的銷售點,並達至規模效益。至於資金上,華創更是最具財力買家之一。

香港人感受:
我覺得用梁文道先生曾經的一個假設比較能說明現在香港人心態:大概是一年前吧,和朋友宵夜時開玩笑,想像未來會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中資集團大舉擴張,領匯等商場受到更高租金的吸引,紛紛把原有超市的位置轉給了新近崛起的大國超市,幹得百佳節節敗退。被逼到絕路的百佳只好轉頭訴諸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大打本土牌,希望民意起碼會站在它那邊。說不定他們的口號就是「百佳.香港人嘅超級市場」。要是真的發生了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我們香港人又會不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呢?一邊是老牌「地產霸權」,但忽然成了最新的「本土代表」;另一邊則是「強國紅勢力」,卻暫時充任了打倒固有壟斷的英雄豪傑;我們應該幫誰才對?


1.百佳的業績無疑拖累和記黃埔集團的後腿。和黃的零售業務稅前利潤增長率已從2010年的最高點38%下跌至2012的8%。百佳超市在2012年營業額雖高達217億港元,但毛利也僅2%至3%,只佔和黃集團整體收入的5%。目前百佳在香港的市場佔有率為33%,僅次於惠康;在港澳和華南地區總共擁有345家店鋪,但在內地僅62間,並主要集中在廣東省內。

2.謀求高回報投資。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李嘉誠就認定當時的歐洲如同1967年的香港,因而藉機在歐洲積極布局,謀求更高回報的投資。在歐洲的基建和電訊業務,李嘉誠已利用旗下和黃系、長實系資源,斥資數十億美元進行了多宗併購。高盛此前預計和黃,今後3年將可能調動500億港元進行併購。而成功出售百佳,可套現20億美元以上。「出售百佳將可以使和黃獲得超過20億美元以上的現金流,這對其重組歐洲的3G業務以及購買歐洲基建資產和電信資產將帶來現金支持。」

3.傳統零售業衰落。2012年,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0.2%,增速較2011年大幅放緩11.5個百分點,創下1999年以來的最低點。

4.成本上漲。傳統零售業面臨的壓力有商鋪租金上漲以及進貨成本上升。據仲量聯行最新發布的香港零售業市場報告分析,雖然2013年香港零售業保持增長,但經營成本加大,預計2013年香港商鋪租金整體漲幅將放緩至5%左右。

補充:
最近華潤創業方面已經證實了百佳的出售
華潤證實競購百佳超市

華潤創業首席財務官黎汝雄透露,集團已經入標競購和記黃埔旗下的百佳超市,看中百佳超市的品牌及管理團隊。出價是按回報及市場環境而定,但對收購百佳超市並非志在必得。本月初華潤創業與樂購簽署諒解備忘錄,表示雙方將組成合資公司。

數據顯示,去年百佳超市在香港的市場份額為33.1%,僅次於惠康的39.8%,華潤萬家以7.8%的市場份額列第三位。業界普遍認為,如果能成功收購百佳超市,華潤萬家將成為香港市場份額最高的超市。但近年來華潤創業靠頻頻收購多家零售企業,逐漸成為中國零售界大佬,但併購後消化不良也成為一大問題。 華潤創業中期財報顯示,旗下零售業務即華潤萬家上半年實現營業額479億港元,同比增加13.7%。

現在李先生已經不僅僅是賣百佳了

8月29日晚間,和記黃埔發布公告稱,旗下Viewin擬以13.92億元,出售Rhine Rise股份,另以約2.42億元作價轉讓Rhine Rise貸款;長實旗下長江中國物業,則以16.34億元出售BEL股份。Rhine Rise及BEL各持有雅和50%股權,而雅和持有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及位於其地庫一層與二層之所有停車場、老年活動中心。和黃預期,交易將帶來約4.9億元收益。

上海以及廣州的優質物業都被和黃系或長實系出售了。


因為超市毛利太低,如同李當年放棄塑膠花,搞來搞去沒意思。

超市的最大益處在於現金奶牛。
但是如果李不缺現金,意義也不大。


@黃繼新 先生求詳述,以下為詳述:

先來看看整個大型超市零售行業的情況:

永輝超市201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稱,凈利潤同比下降近30%;人人樂連鎖超市上半年凈利潤虧損5500萬元;卜蜂蓮花亦稱或將出現虧損;家樂福在華連關6店 家樂福在華連關6店 再現全球「關店潮」……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大部分一線城市中大型賣場布局已近飽和,「店多為王」時代已經終結,單店的輻射能力和盈利能力正逐步減小。

大型超市日子不好過,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大城市的大型超市布局已經或接近飽和。「一般來說,一個1萬平方米左右的大賣場可以輻射至少周邊5平方公里的人群,按照這樣計算,省內很多城市的超市、大賣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在經濟形勢比較好的時候可能不會有什麼問題,一旦經濟形勢不怎麼好的時候,大型超市可能就會首先被衝擊。」

其二,成本尤其是房租成本超過忍受能力。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1年連鎖零售企業主要業態門店基準情況」顯示,大型超市業態(平均營業面積約10073平方米)每平方米年銷售額約為2.94萬元,毛利率約12.9%。而「樣本店是各個企業中經營較為良好的門店,代表行業較高水平」。
按此「較高水平」計算,原廣州百佳中旅店6000平方米營業面積的超市賣場,年銷售額約在1.76億元,毛利潤約在2276萬元。另一方面,按每個月200元/平方米的租金以及中旅商業城負二層38元/平方米的物業管理費計算,每年該處物業的租金和管理費的開支超過1700萬元,占銷售額的比例將近10%。其中租金為1440萬元,約佔銷售額的8.2%。超市租金超銷售額3%難以生存

其三,網路渠道的強力衝擊。目前網商(京東、天貓、蘇寧易購)除了萵筍白菜不賣,其他都在賣,生鮮電商也在部署當中。家樂福、沃爾瑪相比電商,在商品種類、產品價格、成本控制上已經基本完敗。
家樂福向供應商收進場費、促銷費、雜七雜八費,供應商又不是傻子,肯定把價格加到最終售價上。這樣算來,他們為什麼不去做電子商務?另一方面,消費者也不是傻子,同樣一本書實體店賣40元,網上只賣28元,你說選擇誰?

百佳的問題不是它本身的問題,是整個行業的問題。如果我是李嘉誠,也會把資金投向利潤更高的地方。

~~~~~~~~~~~~~~~~~~~~~~~~~~~~~~~~~~~~~~~~~~~~~~~~~~~~
下為黃繼新與鄧斯汀的探討:
~~~~~~~~~~~~~~~~~~~~~~~~~~~~~~~~~~~~~~~~~~~~~~~~~~~~

黃:這是大陸市場的狀況吧?百佳在大陸並無斬獲,見 @YKshum 的回答。

鄧:據我所查資料,百佳超市在大陸共有50家店(其中深圳19家,東莞5家,廣州16家)。根據公開報道,百佳超市店鋪總數達到345間,也就是說,另外有>250家店在香港。在香港一個彈丸之地,百佳竟有250家門店。再加上競爭對手惠康的278家(截至2012年2月,惠康於香港共經營278店),也就是說香港這個700萬人的彈丸之地大型超市百佳+惠康數量有超過500家。這個市場早已飽和了。

黃:是,我意思就是,百佳在中國大陸的拓展太小了,你的回答里說的都是中國大陸市場狀況的變化,這和百佳幾乎沒什麼關係。這就像英國洗衣機市場萎縮和海爾的銷售額下滑關係不大一樣。

鄧:那我的問題是,為什麼百佳不大規模在大陸開店而要出售呢?

黃: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吧?不過香港其他幾個大的超市連鎖也沒有很好進入大陸市場。

鄧:所以李嘉誠的考慮可能是這樣的:香港市場已經飽和,大陸市場競爭對手強大(家樂福沃爾瑪、京東天貓),成本高,利潤率又低,沒有大規模開發的必要,不如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還在分析市場數據的朋友,自己不想想零售行業的問題是大家都面臨的問題,要是真的無以為繼,百佳超市又憑什麼賣得出去呢?

零售行業的優勢在於網點資源,這個李氏不可能不知道,不要看零售行業貌似利潤不高就否定網點資源,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217億港元的收入,估價20億美元,呵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零售行業普遍的PS值,你會得到更多的提示。

宋世泊說的沒錯,出售百佳超市,就是為了轉移資產。

有興趣的可以搜一搜,關鍵詞 李嘉誠 撤資


總的來說,李嘉誠現在正在把資產轉移到法制更加完善,制度更合理的歐洲和加拿大;如果之前李嘉誠的生意看成是攻,現在要退休後更多的是守,宏觀風險,政治風險都是重點需要考慮的問題,李家目前轉移了很多資產到英國。現在變賣百佳超市,等於是高位套現,沒有太多的成長性了。


...


說個有親身經歷的事情。
以前工作過的工廠,在東莞虎門ringtoys, 08年金融海嘯,樟木頭合俊玩具倒閉之前,和記港陸已經悄悄的把我們工廠低價拋售給了一家義大利公司,還有中山一家工廠(中山國際)也同時賣掉。
現在過去四五年時間,虎門RINGTOYS已經在義大利老闆的經營下於去年倒閉了。。。。
這說明李家的眼光很有前瞻性。。。任何一個經營的產業,看到出現敗象,果斷拋棄。。。
------------------------------------------------------------------------------------------------------------------------------------------
那麼下一個 出現大規模倒閉的行業會是超級市場行業么。。。。
附上新聞鏈接 李嘉誠玩具業務虧損嚴重拋售虎門冠越


這是出於戰略布局


毛利低,投資收益比低,出售,資金重組,優化布局


失去信心。


那他賣廣州商場套現30億這個又是什麼信號!

據香港明報報道,繼標售百佳超級市場,亞洲首富李嘉誠的上市旗艦長實(0001)及和黃(0013)再度出售中港資產,是次目標為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長實及和黃將合共套現約30.3億元,買家為離岸公司GCREF Acquisitions 22 Limited。

買家為離岸公司

內地傳媒上周才引述消息人士報道,長和系打算出售上海陸家嘴的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中心,叫價60億元人民幣。長和系當時未有正面響應,僅稱該項目一切準備工作仍在進行中,未料率先「跑出」的是廣州西城都薈廣場。

和黃昨晚發公告,旗下Viewin擬以13.92億元,出售Rhine Rise股份,另以約2.42億元作價轉讓Rhine Rise貸款;長實旗下長江中國物業,則以16.34億元出售BEL股份。Rhine Rise及BEL各持有雅和50%股權,而雅和持有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及位於其地庫一層與二層之所有停車場、老年活動中心。和黃預期,交易將帶來約4.9億元收益。

商場鄰近地鐵站步行街

西城都薈廣場是廣州地鐵開始興建時,廣州市人民政府在香港招商的首批地鐵上蓋綜合商住項目,廣場位於廣州市荔灣區黃沙大道8號,是一個大型綜合購物商場,佔地約7.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8萬平方米,商場共4層,毗鄰廣州地鐵1號線及6號線黃沙站、上下九步行街和沙面。


不缺錢,百佳相比屈臣氏盈利能力太差了。


李嘉誠的撤資行為,到底是出於商業原因呢?還是政治原因?或者兩者兼具?


推薦閱讀: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那麼小,房價那麼高,老百姓又不能影響特首選舉,大部分百姓不覺房價高嗎?
現在去香港購物的人越來越少嗎?為什麼?
近期去香港,有什麼值得帶的手信嗎?
為什麼會有香港人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這一代90後香港男生的普遍特點是什麼?

TAG:香港 | 李嘉誠人物 | 零售店鋪 | 超市 | 零售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