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的《野狗》一篇,是想表達什麼?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鄉民李化龍,自山中竄歸。值大兵宵進,恐罹炎昆之禍,急無所匿,僵卧於死人之叢詐作屍。兵過既盡,未敢遽出。忽見闕頭斷臂之屍,起立如林,內一屍斷首猶連肩上,口中作語曰:「野狗子來,奈何?」群屍參差而應曰:「奈何!」俄頃蹶然盡倒,遂無聲。
李方驚顫欲起,有一物來,獸首人身,伏嚙人首,遍吸人腦。李懼,匿首屍下。物來撥李肩,欲得李首。李力伏,俾不可得。物乃推覆屍而移之,首見。李大懼,手索腰下,得巨石如碗,握之。物俯身欲齕,李驟起大呼,擊其首,中嘴。物嗥如鴟,掩口負痛而奔,吐血道上。就視之,於血中得二齒,中曲而端銳,長四寸余。懷歸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
尤其是聊齋,他一般只是講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我理解的就是:屍體被人格化,屍體們救了李化龍,李化龍把屍體們救了,就這。
翻譯
順治年間,山東於七作亂,朝廷派兵圍剿,殺人如麻。鄉民李化龍自山中逃回,正遇朝廷兵馬連夜進發,忙倒在死人堆里裝作死屍,以免被當作叛賊直接斬首。待兵馬過後,微微抬頭瞻望,以確定都已遠去。這時地上死屍,竟忽然之間都站了起來,一個個缺頭斷臂,可怕至極。其中一個,頭被連肩砍去,還剩一點皮帶著,垂在腰間,不住晃動,口中說道:「野狗子來了,如之奈何?」眾屍紛紛應道:「奈何!」說完一齊倒地,再無聲息。李嚇得渾身亂顫。正欲起身逃去,見前方一物漸漸走近。只得伏身看著,不敢出聲。但見那鬼物獸首人身,尖嘴長牙,正挨個吸人腦髓。心中恐懼又增幾分,暗暗將頭埋在別的屍體下面,只望它吸飽了別人不來吸自己。但很快那野狗子就吸過來了,用手撥著他的肩膀,要把頭翻出來。李心中惶恐,使勁往裡鑽,將頭埋得更深。野狗子不耐煩了,直接將上面屍體推開,好鮮嫩的一顆人頭啊。張嘴俯身,便要吸他腦髓。驚慌中,李兩手不住在地上亂摸,慶幸摸到一個碗大的石頭,跳起來大喝一聲,照著它嘴上猛砸過去。野狗子冷不防中此一招,痛徹心腑,吐了一灘血,捂著嘴號叫而去。李走近一看,血中兩顆尖牙,竟達四寸之長。帶回去叫親友辨識,皆不知何物。
鬼吹燈想表達什麼?
哈利波特想表達什麼?
三體又想表達什麼?
鬼吹燈表達對封建迷信喪葬文化的無情鞭撻?
哈利波特表達英帝主義人民對封建迷信的深信不疑?
而三體又表達全宇宙蟲子階級聯合起來?
哪有那麼多想表達。
蒲松齡很愛聽軼聞。所以聊齋里很多這類聽來的軼聞,很引人遐想。作為我這種愛聽鬼故事和軼聞的人深表理解。我最喜歡的是那篇青城娘子。沒有這篇恐怖氣氛這麼濃。
我覺得,其實並不是每篇文章都要表達什麼的。
《野狗》就像是一篇逸聞趣事,你都可以想像出這麼一副畫面來:吃完晚飯後大家蹲在門前柳樹下聊天時一個人神神秘秘的說「我聽說有個野狗,獸首人身,專吸死人的腦髓……」
我在做一個聊齋的文本內容分析,現在才做到第二卷,發現聊齋里多次提到農民起義兵敗被株連屠殺的內容。
比如《野狗》里的於七之亂: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鄉民李化龍,自山中竄歸。值大兵宵進,恐罹炎昆之禍,急無所匿,僵卧於死人之叢詐作屍。兵過既盡,未敢遽出。忽見闕頭斷臂之屍,起立如林,內一屍斷首猶連肩上,口中作語曰:「野狗子來,奈何?」
《鬼哭》里的謝遷之變:
謝遷之變,宦第皆為賊窟。王學使七襄之宅,盜聚尤眾。城破兵入,掃蕩群醜,屍填墀,血至充門而流。公入城,扛屍滌血而居。往往白晝見鬼;夜則床下燐飛,牆角鬼哭。
《公孫九娘》里再一次提到了於七之亂:
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碧血滿地,白骨撐天。上官慈悲,捐給棺木,濟城工肄,材木一空。
還有《快刀》:
明末,濟屬多盜。邑各置兵,捕得輒殺之。
於七,名樂吾,字孟熹,行七。明崇禎武舉人,山東棲霞縣人。順治五年(1648 ),他領導起義農民佔據鋸齒山。七年(1650 ),攻寧海,殺死登州知州。後清政府籠絡招撫,授於七棲霞把總。順治十八年 (1661 ),於七不堪壓迫,再度起事,以鋸齒、昆嵛、鰲、招虎諸山為根據地,活動範圍及於棲霞、萊陽、文登、福山、寧海等縣。清廷命禁軍及山東總督統兵會剿。康熙元年(1662 )春,於七潰圍逃去。起義失敗後,清廷株連興獄,對該地區人民進行血腥屠殺。這屠殺後的慘烈場景具體體現在《野狗》一篇里就是「殺人如麻…闕頭斷臂之屍,起立如林」。
在這些涉及到農民起義的篇目里,從字裡行間可以很微妙地看出他對清朝統治者對於農民起義者的蠻橫強暴以及血腥株連鎮壓政策含蓄地進行了否定和批評。(實際上因為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原因,他也不敢寫得很明顯)
PS:一直覺得《誅仙》里野狗道人的原型就是聊齋里的野狗,他的法寶就是狗牙!
這一段表達了什麼?本文意義是什麼?……成功喚起了學生時代對語文的恐懼感?
生死皆苦,生不得農民起義,不管誰殺誰,很多人死了。李化龍僥倖逃生,卻在死人堆中看到了更慘的一幕,野狗子食人腦髓。中間「忽見闕頭斷臂之屍,起立如林,內一屍斷首猶連肩上,口中作語「到這裡想到的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何懼!「但說出的話卻是」野狗子來,奈何!「」奈何!「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俄頃蹶然盡倒,遂無聲「,很悲涼,從人間到陰司……」遍吸人腦「……野狗子的形象,獸首人身,這個我直覺是牛頭馬面之流,冥府的勾魂使者或者差役,但他來到死人堆的第一件事卻是……幸好幸好,李命大,」手索腰下,得巨石如碗「,逃過一劫,想說是天借其手行事,但天若有知,又怎麼會有這般慘象出現?天上地下人間無一處凈土,慘象,這是我的理解。
我感覺有兩種假設:
1、作者頌揚的是勇於反抗的精神。那些死人知道即將被野狗吃掉腦子卻不採取任何自衛措施(從他們「起立如林」這一點可以看出來他們至少還是有點自衛能力的,能動而且人多),結果只能任人宰割;李化龍不甘心被吃掉奮起反抗反而保全性命。嚇得一群死人無可奈何的野狗被李化龍一個人用一塊石頭就能打跑,足見野狗也不是很難對付,但是那群死人卻坐以待斃,很可能這群死人活著的時候就不知道反抗。越是軟弱之人越是下場凄慘,活著被人殺,死了被狗吃。
2、反應清朝統治之殘酷。「殺人如麻」、「 闕頭斷臂 」,足見殺人之多,手段之殘忍;「 恐罹炎昆之禍 」足見清兵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殺的血腥。被殺之人就算知道自己將被野狗吃掉,也不敢反抗,足見精神之麻木。
你一定是自己有了什麼想法 才會來這裡尋找證實
而其實古人並沒有多想 更大的可能只是記錄一個道聽途說的野間故事
-
甚好的小說。
一、
一開始的「於七之亂」是反清起義,「殺人如麻」四字,貶意十足。
主角八成也是一份子,從「山中竄歸」,遇見大兵夜行軍,怕丟了小命,只能藏身屍堆。
換言之,是自找的苦吃。
二、
屍體堆積,他藏身於內,遇見屍體說話,又遇見食屍的野狗。
從頭到尾,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死裡逃生」。
從文章開始迄今,短短兩段,已是生死交關四次,真是倒霉透頂了:
於七敗亡,清軍追剿,死屍說話,野狗一隻。
三、
這是一篇很好的「商業娛樂」讀物,短短數百字,竟有「背叛 + 逃亡 + 殭屍 + 異形」。
確是太好的「寫作範例」,作者堆砌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就是要你喘不過氣來。
要我說,若問這小說有啥意義,其實很簡單,就是「舔」上層結構的「癢處」來的。
君不見,全文飽含「教訓」,不停地告誡你:
別作亂臣賊子,好好服從大清統治,別若禍上身……。
為了再強調真實感,文章最後,不惜加上「兩根牙齒」云云,非常盡職。
(小說筆法,發明一個「物證」,從故事幻境,穿透到真實世界,強調「不是故事,而是實事」。)
四、
最後再說一點:
蒲松齡寫「聊齋」,是康熙19年事。
「於七之亂」前後數次,最後一次,是康熙元年事。
我認為,這文章的「政治警告」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 首先,我們看看《聊齋志異》。
其顧名思義,是記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其中「神狐鬼精魅故事」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是人與人或非人之間的友情故事。2.是不滿黑暗社會現實的反抗故事。3.是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
然後我們看看「於七之亂」。
簡單來說,於七是清初膠東農民抗清鬥爭的著名領袖。順治五年於棲霞縣為根據地聚眾抗清,一方面經常率軍出擊騷擾清軍,另一方面又「割富濟貧」,除暴安良,打擊當地豪紳地主,得到登州地區農民群眾的熱烈支持,成為當地實力最強的一支農民起義軍,被清統治者稱之為「諸寇冠」。經過十餘年努力給清軍以沉重打擊。而後於康熙元年春,被圍困於鋸齒山,突圍後為避難到華嚴庵出家當和尚,頗有威信。七十歲時被舉為方丈,老死在華嚴庵中,這是後話。
最後我們看看故事本身。「殺人如麻」,殺的是漢人。「大兵宵進」剛剛過去,「忽見闕頭斷臂之屍,起立如林」,被大兵殺死的群屍起立如林,接下來要幹什麼?當然是要向屠殺者進行報復。但報復尚未進行,突然驚現「野狗子」,於是群屍「蹶然盡倒,遂無聲」。正如原文所說「奈何?」奈何?而野狗吸食人腦,更是令人心驚。至於鄉民李化龍以石擊中野狗並得獠牙兩枚而致其無法再吸食人腦等事不過是作者的一種美好寄託罷了。
綜上,並與《聊齋》中其它故事(如《公孫九娘》《韓方》等)聯繫起來考慮,很明顯的看出蒲松齡是有意識的在暴露滿洲貴族在入關統治前後,都曾經殘暴地屠殺過漢族人民與起義民眾的歷史事實。這個故事本身已經足夠精彩,情節,畫面,節奏感,無一不讓人叫絕。
一定要從裡面找表達什麼,已失去了讀這篇短文的大樂趣。難道我們讀到這樣一篇精彩的故事,不是先興奮地跳腳嗎?
忽見闕頭斷臂之屍,起立如林,內一屍斷首猶連肩上,口中作語曰:「野狗子來,奈何?」群屍參差而應曰:「奈何!」俄頃蹶然盡倒,遂無聲。
這歌劇一般的場景,最後幾個字營造的氛圍,看多少部電影才能找到這個檔次的震撼?
後文和怪物搏鬥,用大量二到五字的短句,速度快地讓人喘不過氣來,其驚心動魄,血雨腥風之境地,全靠字句組合的節奏營造。荒誕不經之處,全用親眼所見一般筆法,處處是假,卻處處說真,蒲松齡的功力太可怕了。
直到「皆不知其何物也。」,以實物證明確有其事,這才把懸著的心放下來,完美收尾。這篇短文可以當寫作時如何操弄節奏感的教學範文了。或許想要表達的就是開頭八個字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今天正好讀到這篇,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是讀出某種駭人的意味,反過來揣測作者的真實意圖,才會來這問這個問題,比如是不是指代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之類。
其實,這就是個精彩的劇情片,有背景有情節有驚悚駭人,或許是鄰里傳的軼事或許是自己編的,這就只是個故事而已。況且這題是不會有標準答案,如果你非要想出一個意義,開頭」於七之亂,殺人如麻。」就是個合理的解釋了。
PS:總問意義、指代、象徵啥的會失掉讀書本身的樂趣。純腦洞:說不定是屠殺以後怕有人裝死,讓當兵的搜羅屍體看著不像是死人的補一刀
不請自來啊,*^_^*。因為我最近在看聊齋志異,對這篇寥寥數十字的「野狗」印象頗為深刻,氣氛稱得上是陰森詭異。個人覺得「恐罹炎昆之禍」這句值得玩味,炎昆一詞的本義是,產玉之山---昆崗,遭到山林大火之後,玉石俱焚,喻指不加區別,濫肆殺戮。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蒲松齡先生這篇野狗借著靈異鬼怪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性,具體來說是清庭對反清者的肅清式的殘酷鎮壓,以至於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個。關於於七之亂,「清史稿」也有記錄,康熙元年(1662)春,於七潰圍逃去。起義失敗後,清廷株連興獄,對該地區人民進行血腥屠殺。
要想知道這篇故事的寓意,先要知道於七之亂是什麼事件。這是關鍵。
吃屍體。看起來很嚇人。
這故事我的理解是控訴滿清統治者的兇殘,開頭的殺人如麻指的是清兵屠殺起義軍和無辜百姓,那些百姓和起義農民生的時候慘遭屠殺,死了還要遭到野狗的吞噬,毫無人的尊嚴,那個野狗就是暗喻滿清的大兵,也可能是為虎作倀,甘為惡狗的綠營官兵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九州縹緲錄》電視劇?
※如果你成了剛繼位的崇禎帝,會採取哪些措施來保住大明?
※你怎樣看待古龍小說中的武功及其流派?
※為什麼我感覺張愛玲的小說這麼晦澀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