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為什麼說「人只要奮鬥就會犯錯」?


-
一、
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
先贊一下題主,你問的是個好句子。
這句話背後的思想,可以說是歌德關於人生最深刻的見解,指引他度過了光輝且豐富的一生,以至於他用了整整三部作品來闡述它。
雖然,時至今日,已經有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講過這個思想,但我還是覺得,我必須再說一次。
這一次,就從這個句子開始講起。

二、
先說句子出處。
這句話出自歌德的代表作,也就是長篇詩劇《浮士德》,背景是魔鬼梅菲斯特與天主打了一個賭: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簽約,把靈魂抵押給梅菲斯特,而梅菲斯特則要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得到了滿足,那麼他的靈魂就將歸梅菲斯特所有。
以下是在《浮士德》中的《天堂序曲》里發生的對話:

梅菲斯特:「您賭點什麼?您肯定會輸掉,如果您允許我把他慢慢引上我的大道!」
天主:「只要他活在人世間,你要試一試我不阻攔。人只要努力,犯錯誤總歸難免。

要點是,在這裡,天主的意思並不是說:「人努力了就要犯錯誤,所以你們人類就不要努力了。」
而是:「人只要努力,犯錯誤總歸難免。所以,不要因為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和犯過錯誤而停止我們的努力。

三、
這便是歌德的核心思想,用四個字來體現,即為「太初有為」。
詩劇開頭,浮士德在書齋中打開了《新約》,想要「將神聖的原文翻譯成我心愛的德語」。

(打開一卷,著手翻譯)上面寫道,「太初有言!」這裡給卡住了!誰來幫我譯下去?我不能把「言」抬得那麼高,如蒙神靈開導,就得把它譯成另外一個字。那麼,上面可是「太初有意」了。第一行得仔細推敲,你的筆下不能操之過急!難道「意」能夠實行和創造一切?我想它應當是「太初有力」!可一寫下這一行,我就警覺到,還不能這樣定下來。神靈保佑!我可有了主意,於是心安理得地寫下:「太初有為!」

浮士德在翻譯《約翰福音》的過程中不斷替換著字眼,實際上是在自己思考起萬物本源了,他最後確定的,也是歌德借其口說出的,是「太初有為」。
是的,「實行和創造一切」的,不是語言,也不是想法。

是「為」。
浮士德在此表明了他走的的確是天主的道,如天主所說,「人只要努力,犯錯誤總歸難免」。

四、
歌德除了他的青年時期代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外,還有三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浮士德》《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
浮士德分為悲劇第一部和悲劇第二部,整劇描寫了浮士德經歷的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雖然經歷了種種悲劇,但浮士德從來沒有放棄過自身的努力,並領悟到「我們是在五彩折光中感悟人生」。我們只有通過行動,通過行動的種種結果(哪怕犯錯誤總歸難免)才能更深刻地體會、理解人生。
威廉·邁斯特的兩部曲,被稱作「俗世浮士德」,講述了威廉·邁斯特的愛情悲劇、事業悲劇等等,相當於現實生活版的浮士德,最後也闡述了同樣的道理。在學習時代的最後,因為威廉經歷了許多事情,他還得到了一份結業證書,表示他的學習時代結束了。
歌德在作品中不斷歌頌人類的努力奮鬥,卻又以一樁樁悲劇來使他們的努力化為泡影,然而最終,還是會讓主人公擁有平和幸福的心境。在這個過程中,他試圖告訴我們的,用《浮士德》譯者綠原的話說,就是「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恰在於一種自強不息的創造性的生活本身,一種不斷進步的道路或過程本身。一個人只要追求一個高尚的目標,並在追求過程中又把每個實際步驟當作目標加以追求,他就值得享受並一定能夠獲得最廣義的報償。」

五、
駱啟明,草字子行。
「子行」的意思,無非是希望自己能多些行動,哪怕自己幾乎肯定會犯錯,還是要硬著頭皮去行動。
這些年來,做過很多讓自己後悔的事,可如果不這樣經歷一番,我永遠不會知道應該怎樣做。
第一次嘗試,或許會像個傻瓜,第二次嘗試,或許會達到平均線,第三次、第四次,或許就能做得不錯。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去犯錯。

六、
在學習寫小說的過程中,我曾遇到過一句非常喜歡的話:「Write drunk; edit sober.」與之類似的,Ernest Hemingway 也講過一句話:「The first draft of anything is shit.
怎樣寫出傑作呢?
在一開始就寫出傑作,很難,你總會犯各種各樣的愚蠢錯誤。但,你不能因此就不開始動筆。
重要的是,你必須先寫出 shit 般的初稿。
如@波旬 曾分享過的一樣,世界頂級高手的一生,皆是悟性與運氣左右,換言之,皆是學習力與執行力左右。
(順便提及,我在 開篇語:第二種學習模式 中提到的,就是這種「從任何事物中學習任何事物」的學習力。而關於執行力的問題,會是我在 萬物為師 - 知乎專欄 里下一篇專欄的內容。雖然準備了很久,但是該專欄絕對不會解決你的執行力問題,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抱有什麼期待。)

七、
人只要努力,犯錯誤總歸難免。
永恆的女性,引我們飛升。
-


首先,題中這句話應當是出自歌德的巨著《浮士德》,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中,譯者綠原先生翻譯如下:

梅菲斯特:您賭點什麼?您肯定會輸掉,如果您允許我把他慢慢引上我的大道!
天主:只要他活在人世間,你要試一試我不阻攔。人只要努力,犯錯誤總歸難免
——引自《浮士德》綠原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名著名譯插圖本

不知大家傾向從何角度解讀這句話,是為「不怕犯錯勇敢奮鬥」而激動不已,還是為「一生之中難免錯誤、困境重重」而唏噓一聲?我們不便給一個草率的解讀,不過,相信您在聽完下面的故事後,會對它有新的理解。回答整理自虎頭《瞧,大師的小樣兒》 「她們的歌德」

-------------------------------------------------------分割線------------------------------------------------------------

縱觀世界文學史,歌德可稱舉世罕見的幸福作家:出身世家豪門,少年一舉成名,青年輕鬆入仕,成年盤踞要職,美女與宴會齊飛,緋聞共作品不斷,人到中年即譽滿歐洲,步入老年更成為「德國歷史上惟一一個還未辭世即已成神的人」(Jean Paul)。

但是,無論大小,每一粒露珠都註定要映射陽光的七彩。如果我們認為歌德的人生只有歡樂沒有失敗,那我們的心智就還未成熟。作為長時期盤旋於人世顛峰的大天才,歌德的世界其實有著無數我們並不知曉的挫折、黑暗、沮喪、痛苦、失敗和孤獨。女人,是他生命這些無邊暗夜中永恆的星光。

有幾位女士,卻是任何涉及《歌德》這部人類歷史傳奇的文章不得不說的故事。

第一位是夏露笛(Charlotte von Stein)。

夏露笛堪稱歌德的精神教母,歌德可說是踏著她的靈魂和肉體走出了「狂飆突進」的青年時期,繼而登上千古不倒的古典主義文學神壇。

1775年,二十六的歌德帶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巨大光環應十八歲魏瑪公國君主奧古斯特大公之邀到達德國東部的魏瑪。那時,夏露笛三十三歲。歌德出身豪門、飲譽歐洲,且相貌堂堂,英俊瀟洒,正是眾神爭相眷顧的天之驕子。他人雖年少,卻已曾經滄海,有過無數次驚天動地的戀愛,經過法蘭克福、萊比錫、斯特拉斯堡和威茨拉(Wetzlar)一系列激情澎湃的人生驛站,他需要這個安靜的邊城來梳理自己狂放不羈的心境。

夏露笛經常被稱為歌德生命的「貴婦」,因為她丈夫是奧古斯特的掌馬大臣,她是正宗的宮廷命婦。但在漫長的婚後生活中,她丈夫不是陪大公吃飯就是陪大公出行,剩下的些許時間還要侍弄他的那些馬。夏露笛雖然才華出眾,精通法語,喜好跳舞、女工、鋼琴、繪畫和做詩,卻始終無法贏得丈夫的注目。三十三歲的夏露笛,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就此在孤獨和寂寞中無聲無息枯萎的結局。

《少年維特之煩惱》風行德意志,夏露笛寫信要求朋友把自己介紹給歌德。後者馬上將歌德的剪影寄給她,並寫道:「您想讓我談談歌德?您想見他?我馬上就向您詳細報告。不過,可憐的女友,您這完全是輕舉妄動。您想見他,可您根本不知道這個可愛的、令人神魂顛倒的男人對您有多危險!」

歌德對夏露笛的興趣,產生於一年之後。

在歌德的所有愛情中,他都是主動的。同樣,這一次夏露笛也是被動的,剛開始甚至是婉拒和逃避的。作為一個宮廷命婦,跟歌德這樣的瘋狂作家成為情人,夏露笛有著諸多疑慮。她不能逆料的是,她的婉拒與逃避,卻導致歌德加倍狂熱的追求。夏露笛很長時間都不讓歌德以「你」相稱,並且拒絕與歌德近距離接觸。歌德的愛情之火為此卻愈燒愈旺。1776年5月,歌德寫信給夏露笛說:「你是對的,你想讓我成為聖人。也就是說,你要把我從你的心中剜去。可儘管你是神聖的,但我拒絕讓你成為聖人。我不想折磨我自己,而這就是我對自己最大的折磨。」同年七月他寫道:「我又陷入了命定的憂傷之中。我真想大聲地嘲笑自己:每當我愛上一個女人時,她一定不愛我。」

讓歌德如此狂熱的夏露笛,長相平平,她比歌德年長七歲,並且已有七子(後僅存活三個)。可曾見過無數美女的歌德卻在1781年3月13日的信中寫道:「我不想再說什麼我與你永不分開,什麼高山大川也不能讓我卻步。我只希望世界上能有什麼誓言或者聖事可以讓我在塵世中和法律上完全屬於你。那才是對我最有價值的事情。」

夏露笛再次證明了那句話:女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天下的女人都知道這句話,但天下的夏露笛,百萬中難得其一。

對於歌德而言,夏露笛是他的三個女人。1780年9月20日,他在給瑞士觀相大師拉法特(Lavater)的信中說:「夏露笛漸漸代替了我的媽媽、姐姐和情人。我們之間生成了一條紐帶,那是大自然的紐帶。」

當時的歐洲文化中心是羅馬、維也納和巴黎。魏瑪雖然號稱公國,可其首府魏瑪人口只有區區六千,根本就是個蠻荒邊陲小城。歌德是來魏瑪散心的,他其實從沒想過成為魏瑪的永久居民

是夏露笛為魏瑪留住了歌德。關於這一點,有歌德自己的文字為證。1782年聖誕夜(夏露笛生於聖誕夜),歌德在寫給夏露笛的信中說:「啊,親愛的露笛,如果沒有你,我早就去了外面的遙遠的世界。」

歌德來到魏瑪之後,德國文學巨擘赫爾德爾(Herder)和席勒(Schiller)接踵而至,加上先來的維蘭特(Wieland),魏瑪遂成十八至十九世紀光芒萬丈的「德國文化首都」。1999年,魏瑪因此而被歐盟推舉為當年「歐洲文化首都」。

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女人可以為自己居住過的城市做得更多?

歷史證明歌德等待夏露笛的決定完全正確。在他們的關係中,夏露笛始終是給予的一方。她不僅讓歌德這道滔天狂流變得平緩深厚,給他無限奔放的生命划出有生以來的第一道邊界,更重要的是,她是天才歌德在世界文豪錦綉花園里軟著陸的那條無人可以替代的跑道。歌德自己最清楚這一點。1785年9月,他在一封信中寫到:「我看到自己是多麼不完善,我還看到你的存在對我是多麼重要。只有你的存在能讓我變得完善。」

歌德卻因為夏露笛而認識了自己。

夏露笛慷慨付出的柔情讓歌德火山岩漿一般的天才獲得了它迫切需要的霧霜雨露,這火山也因此而沒有在猛烈的噴發中把自己徹底炸平。歌德的文學在他結識夏露笛之後開始向平和澄靜發展。1775至1786十二年間,歌德雖然擔負著相當於公國宰相的繁重公務,創作上卻碩果累累,先後寫出了《漢斯·薩克斯的使命》、《哈爾茨山冬遊記》、《致月》、《迷娘》、《漁夫》、《魔王》、詩劇《伊菲格尼》、悲劇《塔索》、論文《顎間骨記事》、《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等一大批名作。此外,歌德對自然科學的喜好也完全得益於夏露笛。

六年後,1786年9月,歌德去了義大利。

去義大利不奇怪。義大利——這西方藝術的主要發源地,是所有藝術家心中的麥加。奇怪的是他離開的方式——簡直就像《逃跑的新娘》古典版。

他不僅離開了魏瑪。他也從此離開了夏露笛。

當時歌德剛同夏露笛在魏瑪東邊的卡爾斯巴德浴場(現屬捷克)避暑完畢。8月16日他寫信給夏露笛說:「你應當永遠和我在一起。我們將幸福地生活下去。」8月28日是歌德生日。歌德先陪夏露笛回到魏瑪,夏露笛在離開前還特意把一個小小的生日禮物放到歌德的寫字檯上。

然後,歌德重返卡爾斯巴德,在那裡慶祝了他的生日。9月3日,在那個讓夏露笛肝腸寸斷的清晨,他秘而不宣地從卡爾斯巴德潛行義大利。滿心歡喜在魏瑪沐浴掃除的夏露笛,根本不知道這個四年前還在高唱:「如果沒有你,我早就去了外面的遙遠的世界」的追求者,這時已經置身於外面的遙遠的世界。

歌德這一去就是兩年。兩年之後歸來的,已不復當初離開的那個歌德。

歌德這次去義大利,歌德研究史稱之為「歌德潛逃義大利」。讓廣大歌德迷赧顏的是,歌德此行並非臨時起意:他事先專門向奧古斯特申請無限期休假,並得到批准。奧古斯特大公,這個歌德的少年玩伴,非常義氣地沒有向夏露笛透露一字一句。

曾幾何時,歌德還寫道:「這位夫人對我的重要性,對我具有的力量,我無法另作解釋,只能說是前生註定如此。我們前世是夫妻!」一語成讖,雖然他們兩人此後雙雙仍在人世,可卡爾斯巴德一別,他們竟就此成了「前世夫妻」。

夏露笛並未正式嫁給歌德。她一輩子都是那個掌馬大臣的法定妻子。所以,她也無權去做婚前調查。如果她做了,她不會對歌德的逃走如此失望。

研究歌德,留給我最深的印像,就是他一生總是不停地在愛上一個新的女人,然後再很不光明正大地從她身邊逃開。從這一點說起來,夏露笛享受的是「國民待遇」。

歌德真正的初戀,是1766年在萊比錫念大學時愛上啤酒館老闆女兒薛安卡(Anna Katharina Schoenkopf)。這是個道地的美女,她的名字Schoenkopf意譯成來就是「螓首」。歌德昵稱她為「凱特磬」。他後來在回憶文章中描述她「年輕貌美,活潑可人」。可凱特磬已經名花有主,琵琶在懷。她當時的戀人顯然是個成功男人,後來當了萊比錫副市長。

歌德初戀以大敗告終。他為凱特磬寫下生平第一部詩集《安涅塔》。這次失戀促使歌德將他的愛情形諸文字。在回憶錄《詩與真》中他總結道:「一個方針就這樣形成了,在此後一生中我再未偏離:讓我的快樂和痛苦變成一場戲、一首詩,藉此來總結自己,校正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並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慰藉。」

歌德,是由失戀煉成的。

這場失戀給歌德的打擊之大,是我們看到這些文字時所無法感受的。他於1768年7月開始吐血。所以「愛得吐血」,始於歌德。終於,他在自己的生日離開萊比錫返回法蘭克福。那天,他一直走到凱特磬門口,最後卻未舉手敲門。這是他忘懷的真正初戀,同時也是他一生中對愛人不辭而別的濫觴

第二次不辭而別,是在法國斯特拉斯堡。1770年歌德在此學法律時愛上了小鎮色深海(Sessenheim)牧師卜若朴(Johann Jakob Brion)十八歲的女兒卜芙閣(Friederike Brion)。在《詩與真》第十卷中歌德寫道「在最初見面的那一瞬間,我就已感覺到她的一切優美和可愛之處而心花怒放了。」他對卜芙閣愛情的結晶是膾炙人口的名詩《五月歌》(Mailied)、《歡會與別離》(Willkommen und Abschied)和《野玫瑰》(Heidenroeslein)。

1771年8月中旬,歌德博士論文《關於立法者確定宗教和文化的權力》(Ueber die Macht der Gesetzgeber, Religion und Kultus zu bestimmen)未被通過,歌德未能取得博士學位。當他從斯特拉斯堡返回法蘭克福時,對卜芙閣也是不辭而別。卜芙閣由此終身未嫁,讓歌德抱撼一生。歌德同樣也將這個遺撼形諸文字:《浮士德》中最後引領浮士德飛升天堂的甘淚卿,明顯有卜芙麗的影子。

時至今日,在萊比錫老股票交易所大門前還有一個大學生歌德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刻著凱特磬、卜芙麗和薛麗莉的浮雕。

歌德的第三次不辭而別是一個垂青世界文學史的愛情傳說。

1772年,歌德從法蘭克福到威茲拉帝國法院實習,贏得普遍讚譽,其中一個友人這樣評價歌德:「他多才多藝,是一個真正的天才,一個有獨特性格的人;他的想像力十分豐富,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藉助形象和比喻來表達思想感情……他的情緒激動起來總是那麼劇烈,但往往又有很強的自制力。他的思想高尚,盡一切可能突破偏見的束縛。他做自認為應該做的事,從不考慮別人是否滿意,是否合乎時宜,是否為禮儀森嚴的社會所容許。他憎恨一切強制……他不進教堂,不參加聖餐典禮,也很少祈禱。「

此人名叫卡若安(Johann Christian Kestner),時任不來梅公使館秘書。卡若安註定要走進歌德的生命。不是因為他對歌德的評價,而是因為他的未婚妻。他的未婚妻是夏綠蒂(Charlotte Buff),一個在十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的姑娘。

美麗的夏綠蒂正是那種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驚世美人。邂逅舞會,歌德便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芳華十九的她。然而,羅敷已嫁,名花有主。夏綠蒂雖然無限嘆服歌德的蓋世才華,卻並未因此愛上歌德。她深愛著卡若安。正因為如此,卡若安雖然明知歌德心儀自己的未婚妻,卻從不阻攔歌德接近夏綠蒂。他們的愛情仍然幸福美滿。可他們的幸福完全建築在歌德的痛苦之上。還有什麼比無望的愛情更能傷害一個少年?歌德當時收集刀劍,他經常晚上拿著一把名貴的短劍在自己胸膛上比比劃劃,在冥冥中體會銳利的劍鋒以無間入有厚地投進胸腔時那種一了百了的淋漓痛快。

歌德沒走這條路。所以他面前只剩下一條路:離開。

四個月後的九月十一日,歌德逃離威茲拉。不辭而別。在他留給夏綠蒂的那封著名的信中他寫到:「已經收拾好了,綠蒂,天色也已破曉,還有一刻鐘我就走了……我愛綠蒂。我是幸福的,因為我可以在您的眼中看到,您知道我的愛情是不會變的。」

歌德回到法蘭克福不久,就聽說好友耶路撒冷在威茲拉吞槍自盡,用的正是從卡若安那裡借來的手槍。原因?也是因為無望地愛上了另一個朋友之妻。

1773年春,卡若安與夏綠蒂喜結連理。歌德收到請柬,卻並沒有參加婚禮,因為他已經愛上了羅蜜蓮(Maximiliane von Brentano, geb. Laroche)。然而,這位美麗的少女同樣拒絕了歌德,聽從父命嫁給一個比她大十五歲並有五個兒女的鰥夫銀行家。

這是歌德在愛情上最後一次敗給金錢,也是最為刻骨銘心的一次。

此次失戀後,歌德以自己跟夏綠蒂五個月的交往為素材寫出《少年維特之煩惱》,面市之後一炮而紅,洛陽紙貴,成為德國第一部真正獲得歐洲和世界聲譽的作品。二十四歲的歌德憑此書一躍成為德國第一位馳騁歐洲文壇的大作家。

少年成名的歌德並未立刻在愛情的戰場上轉運。相反,他又一次上演了不辭而別的戲碼。

1775年1月,歌德結識法蘭克福銀行家女兒薛麗莉(Lili Schoenemann),並很快在當年復活節與這位十六歲的少女訂婚。她是這世界上唯一與歌德訂過婚的女人。薛麗莉美麗活潑,聰慧大方,佩服歌德才華。她的姓Schoenemann,意譯成中文就是「美少年」。

然而,此生唯一的訂婚帶給歌德的不僅是歡愉,還有揮之不去的困惑。並非他不愛薛麗莉,實際上歌德十分依戀這位美女。但正是這種依戀使歌德恐懼:他深怕自己就此淹沒在薛麗莉的濃情蜜意中,從而忘記遠方地平線對自己靈魂的呼喚。歌德當時寫了一個未發表的劇本《斯台拉》(Stella),他在其中寫道「我必須離開!讓別人束縛自己,那我真成了傻瓜!這環境會窒息我的所有力量,奪走我靈魂的全部勇氣:它把我拘得緊緊!……我必須離開,到自由的天地里去!」在《新愛情和新生活》一詩中他吶喊道:「愛情,愛情你放開我!」為了對付這種困惑,他甚至專門到瑞士去旅遊了一次,企圖以此贏回清醒的頭腦。

如果夏露笛知道這些,她就不會對歌德的不辭而別如此失望。

有很多歌德學者拚命想為歌德潛逃義大利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鄙俗的社會令他窒息」啦,「德國懦弱的資產階級讓歌德失望」啦,之類。在這件事情上,最經常被引用的是歌德的一段話:「如果一個人長期地囿於狹小的圈子裡,那他的精神和氣質就要受到損害,最終變得碌碌無為,並且懶于振作起來。」歌德的這段話當然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他說這段話並非為自己潛逃義大利辯護。很多文章甚至只提《義大利遊記》,對其來歷,卻一律含糊其詞。

這就是中國文人的傳統美德——為賢者諱。

其實根本就沒必要為歌德諱,雖然連他的背影也位於令我們目炫神離的高度。歌德逃走的原因很簡單:他厭倦了。當然他厭倦鄙俗的德意志,但是他也厭倦了老母雞樣時刻展翅圈圍著他的夏露笛。他對夏露笛已經激情不再。所有的天才詩人,在精神上都是終生嚮往遙遠地平線的永無魘足的吉卜賽人。他們絕不會用一生來固守一個方向。

1820年,耄耋之年的歌德在一首詩中明確地稱夏露笛是他生命過程中的「教育體驗」(Bildungserlebnis),認為夏露笛對他的影響堪比莎士比亞詩歌。夏露笛和我們這些歌德迷都願意這種情形持續一生——那將是如何完滿動人的愛情故事!可她不明白,雖然教育是終生的,體驗卻從來都是即時的。如果這種情形持續一生,歌德將不復歌德。

歌德人生中逆境無數。載他衝破所有逆境的航船就是女人。

歌德一生醉入花海,可他卻只有一個孩子。這孩子的母親跟身為宮廷命婦的夏露笛勢如黑白:她就是出身貧寒的伍碧絲(Christiane Vulpius)。

歌德潛逃義大利之前,伍碧絲出身破落貴族的父親就是歌德手下管修路的小吏。歌德回來時,他正好失業潦倒成酒鬼。1788年7月12日,深受夏露笛冷落的歌德獨自漫步易牡(Ilm)河邊公園。就在這個水波蕩漾、滿目青翠的公園裡,棕色捲髮、芳華二十三的伍碧絲身披燦爛的陽光走進歌德的生命。

歌德說過,相對夏露笛的雍容華貴,水晶般透明的伍碧絲是「大自然的尤物」。

這個未經雕琢、渾然天成的姑娘是魏瑪一家花場的打工妹。她專程來找歌德,希望求樞密顧問給她的作家弟弟一個職位。

在這一天,她自己得到了可能整個十八世紀德國最有意義的職位:她成為歌德身邊的女人。

這世上只有一個女人有權利自稱「歌德太太」。她就是伍碧絲。

歌德愛情花海中傘蓋如雲、直指蒼天、如火似錦的那一樹紫薇在這一天迎風怒放於易牡公園。歌德從未向第二個女人傾注過更多的忠誠和關愛。

魏瑪這個彈丸小城,城東的人長吁短唱,城西的人便能聽個滿耳。所以,歌德與伍碧絲的事情,幾乎是當天晚上就傳遍了全城。

其實,魏瑪像德國當年所有的迷你公侯國一樣,是個對偷情十分寬容的城市。奧古斯特大公自己就跟無數的女人有無數的瓜葛,內中一人是演員卡羅琳·雅格曼,她曾這樣描寫伍碧絲:「我童年時她是我家鄰居。她十分漂亮,友善勤勞,有一張容光煥發的蘋果臉,一雙黑亮的眼睛,紅櫻桃一樣的嘴唇微微撅著,顯示她愛笑。她的牙齒雪白,額頭和脖頸披滿深棕捲髮。」

魏瑪上流社會對於歌德偷情伍碧絲,是當作花邊新聞樂觀其成的。作家嘛,豈能無情人乎?

問題是他們並非偷情。當歌德把這個父親死於酗酒的打工妹請進家門之後,社會輿論頓時覆手為雨。大家發現,原來歌德是當真的。那事情的性質就變了!原有的普遍的微笑和寬容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與伍碧絲長達二十八年的共同生活中,歌德找到了寫作之外的一大業餘娛樂:捍衛伍碧絲的尊嚴。

從入歌德家門開始,伍碧絲的生命就是一部反抗傲慢與偏見的活歷史。終其一生,她始終無法得到魏瑪上流社會的徹底承認。他們並不反對她住在歌德床上,也不反對她為歌德洗衣做飯端洗腳水。他們就是反對她「歌德夫人」這個頭銜。

十八年後的1790年,歌德向我們證明他還和當年愛慕夏綠蒂時一樣年輕:他把長詩《植物變形記》題獻給伍碧絲。公國宰相獻詩給一個並非他太太的打工妹,可以想見當時魏瑪上流社會那沸騰的胃酸和撒落一地的白眼球,連奧古斯特大公據說都抱怨「伍碧絲搞爛了一切」,並指責她讓歌德遠離了上流社會。

灰姑娘嫁給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這種故事只存在於童話。塵世上嫁給王子的,下場多半凄慘,要舉例子,前有楊貴妃後有黛安娜。

可只有死亡才能把灰姑娘伍碧絲與歌德分開。

德國歷史上最灰的灰姑娘伍碧絲把她的一生無私、完全、毫無保留地送給了歌德。在未正式成婚的前十八年中,囿於宮庭禮節,也是怕她難堪,歌德從未帶她出席過宮庭的正式社交,在家招待朋友時也不讓她出面。

伍碧絲從未抱怨。

魏瑪破城,法軍橫行,上流社會對歌德在哀鴻遍野時辦這樁他們本來就不認可的喜事嘖多煩言。他們不敢攻擊歌德,於是所有的罵名都落到伍碧絲頭上。專門出版歌德著作的出版家哥達(Gotta)名下的《彙報》這樣報道婚禮:「歌德在大炮隆隆轟鳴中迎娶了他的忘年女友伍碧絲。藉此之力,至少她是弄了個大獎,雖然其它成千上萬的人都只落了個空簽。」

歌德力挺伍碧絲。他在寫給哥達的抗議信中說:「我還沒狂妄到認為我的私生活也值得報紙來報道。不過,如果一定要報道,我覺得我的祖國實在應當認真地對待我走過的每一步,因為我一生生活嚴肅,並且現在依然是這樣。」

「一生生活嚴肅」當然是自吹自擂,但歌德對伍碧絲的愛護卻也溢於言表。他還經常寫信安慰伍碧絲:「你別太把魏瑪這些人在斯塔爾夫人面前講你的壞話當真。這世界就這樣兒。這世上的人都是恨人有笑人無的貨,甭管是什麼事兒。如果他沒法兒阻止別人得利,他就會貶低、否認,甚至會把得利說成吃虧。所以,盡情享受你的幸運和得利吧,並盡量護好它。我們只管堅持我們的愛,相濡以沫,以我們願意的方式生活,不用去管別人說什麼。」

伍碧絲是個堅強的女性,她很少因為自己麻煩歌德。她經常在日記中寫道:「身體非常不好。牙痛得滿地溜達。胃疼得用桌子沿兒頂著。天氣陰晴不定,所以心情很糟。」但她給歌德的信都充滿陽光。她知道歌德忌諱疾病和死亡。對此,歌德瞭然於心,所以他寫道:「親愛的心肝,謝謝你在病好之後才告訴我。你知道你在我的心中有什麼樣的位置。」

伍碧絲其實同樣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她喜歡紅酒、騎馬、滑冰和跳舞,有一次甚至把舞鞋都跳穿了。德國同時代著名作家台奧多爾·斯托姆曾寫信抱怨未婚妻說:「你怎麼能一邊說愛我,一邊卻對參加舞會的服裝這麼開心?」與此相反,歌德從未嘗試改變伍碧絲的天性。有一次他對朋友說:「誰能相信她已經與我共同生活二十年了?她不願改變自己,並且到今天還是當初的那個樣子。我就喜歡她這個樣子。」

伍碧絲陪伴歌德完成了幾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面。1808月10月2日,拿破崙在埃爾福特召見歌德,四天後兩人又一起在劇院觀看《凱撒之死》,拿破崙還邀請歌德去巴黎。對拿破崙五體投地的歌德後來對這兩次見面津津樂道。

1812年,歌德的崇拜者貝多芬在波希米亞遊覽勝地泰布利茨(Teplitz)拜見歌德。歌德深為貝多芬的天才所打動,但卻很不喜歡他憤世嫉俗的革命精神。對貝多芬來說,失去「狂飆突進」精神的歌德亦令他失望。

歌德這期間寫的抒情詩洋溢著對生活的充分肯定和欣喜,他的著名詩集《羅馬哀歌》並非寫於義大利,而是寫於魏瑪(1788-1790)。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還有《塔索》、《威廉·麥斯特的學習年代》、《浮士德》第一部、《詩與真》、《義大利遊記》第一部等等。此外,還有很多獻給伍碧絲的愛情詩。

歌德與伍碧絲正式成婚主要是為了報答伍碧絲。不過,他還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當時歌德身體不好,正式結婚之後,一旦歌德去世,伍碧絲和奧古斯特就有權繼承歌德所有的遺產。當時沒有任何人,包括歌德本人,能料到他會比小他十六歲的妻子多活整整十六年。

伍碧絲一生所遇得人,夫榮子壯,青史留名。所謂天嫉紅顏,上帝不能讓她把所有的便宜都佔了。在與歌德度過二十八年的幸福婚姻生活之後,伍碧絲因身患尿毒症,於1816年去世。

伍碧絲的彌留十分可怕,因為尿毒症會引發劇痛。約翰娜·叔本華給朋友艾飛絲寫了一封信報告伍碧絲死訊。她說,專門請來照顧伍碧絲的護士也因為無法忍受她劇痛中發出的尖叫而逃走了。最後,伍碧絲痛得咬斷了自己的舌頭,於無聲無息中死去。在她彌留之際,因她病情惡化而專門從耶拿趕回來的歌德並不在她身旁:他自己也因重病而卧床,無法在伍碧絲與死神殊死搏鬥時守護在她身旁。

然而,伍碧絲卻一直到生命的盡頭都不知道魏瑪娜也是歌德的女人。或者她裝不知道。歌德遇見魏瑪娜(Marianne von Willemer),在伍碧絲去世前的1814年……

故事在此先不講了,有一點要說明,如果沒有魏瑪娜,就不會有《西東合集》這部歌德晚年的詩歌巨著;而沒有歌德,魏瑪娜只會是個腦滿腸肥的法蘭克福銀行家太太。魏瑪娜點燃了歌德天才的烈火,而歌德則喚醒了魏瑪娜沉睡的詩情。憑《西東合集》,魏瑪娜被譽為奧地利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女詩人,並作為《西東合集》中描寫的波斯美女蘇萊卡(Suleika,波斯語,「妖姬」)的原型走入德國文學史。

所有的男人都是因為女人才存在。我指的不是肉體,而是精神。設想一下沒有凱絲的普希金,沒有尤麗的裴多菲,沒有克拉拉的舒曼,沒有唐婉的陸遊,沒有陸小曼的徐志摩、沒有隆兒的郁達夫、沒有卡蜜兒的羅丹……

歌德就住在魏瑪的「女人們策劃」(Frauenplan)廣場。男人的一切,均來自女人策劃。所以,浮士德因甘淚卿而重獲生命,但丁在貝雅特麗齊的引領下飛升天堂……因此,歌德在《浮士德》結尾寫道:「永恆的女性,引導我們飛升!」

其實,這世上本沒有什麼歌德。有的只是夏露笛、伍碧絲、夏綠蒂、魏瑪娜……這許多女人。是她們的愛情、尊敬、寬容、傾聽、佳肴創造了歌德,是她們用寬厚火熱的胸脯把那個名叫沃爾夫岡的日耳曼少年鑄成了人類文化歷史的豐碑。

她們永遠都那樣年輕美麗。因為,歌德的文字永遠年輕美麗。

寫了無數偉大作品的歌德,本身就是女人的作品。

所以,不是「歌德與他的女人們」,而是「她們的歌德」。

回答整理自虎頭《瞧,大師的小樣兒》 「她們的歌德」

-------------------------------------------------------分割線------------------------------------------------------------

「人只要努力,犯錯誤總歸難免」,「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飛升」。故事很長,看到這,不知各位對這句話做何感想。

回到開頭所說的:是為「不怕犯錯勇敢奮鬥」而激動不已,還是為「一生之中錯誤、困境重重」而唏噓不已?抑或是有其他的解讀?

如果說歌德的每一次「不辭而別」都是「錯誤」的話,那正是這些「錯誤」成就了他,也成就了文學史上不朽的豐碑,但如果說歌德真的犯過許多「錯誤」,那可能正是因為,他終其一生都在踐行「人只要努力」的箴言。

歌德是永遠也聊不完的話題,歡迎繼續探討。


如果按字面意思來說,「犯錯」是指犯下錯誤;這裡指的是通常所謂的犯下錯誤嗎?

上帝說,奮鬥就會犯錯,是對於和梅菲斯特打賭中的浮士德會滿足而言。若就這點來說,犯錯之涵義直指「人的滿足」。

歌德在《浮士德》的開頭就暗示了故事的結局——浮士德滿足的一刻。貌似上帝對自己手中的牌不那麼信任,恰恰相反的是,這正是上帝的信念,同時是《浮士德》想要表達的主題:「從生活的無盡流動中獲得諧和的形式",就是說奮鬥能給人帶來滿足。」但不會讓僵固的形式阻礙生命前進的發展「,滿足不會停止奮鬥。人生就是不斷奮進,在奮進中滿足又奮而前行。(引自宗白華《藝境》中的《歌德之人生啟示》)

歌德一生不斷地在奮進,對生活的慾望一度讓他苦惱,因為慾望帶來的是不滿足,我覺得慾望的反面是心靈的寧靜。無怪歌德會說」人的努力如同人的煩惱本身,一樣阻礙成長的進程「。最終,歌德將所要追求的答案寫成了《浮士德》,浮士德所要表達的就是生活的意義就在永遠的前進。那無窮的慾望就是生活意義的來源。」人的矛盾痛苦罪過在其中,人的得救亦在其中「。


因為奮鬥是為了成功,或者說成長,而至少對我而言,犯錯是幾乎所有"成長"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或者說 必經之路)。我完全回想不出有哪一個讓我些許安慰的成長不是伴有各種犯錯的,有些還是重複很多很多次同樣的錯誤。而為什麼不是充分條件,因為犯錯了,還需要其他的一些東西來協助才能有成長。


人只要奮鬥就會犯錯!
一切經濟危機都是經常學家搞出來的
最愛你的人傷你最深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有人說這是辯證論,道德經中也說過,有名,萬物之母,有名之後,伴隨而來就是上下,高低、有無、善惡、奮鬥無疑得到「奮鬥」之名了。那隨之而來的就是,懶散不奮鬥,

我們想通過奮鬥完成一件事兒,那必然會犯很多錯誤。比如,我們想通過奮鬥考上清華。那麼,必然你會充分利用時間,你要放棄看動畫的時間,甚至於扔掉玩的時間,由於你的重點只有奮鬥,那麼你必然會忽略了,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衡水中學就是奮鬥的代表。

再看看一些奮鬥的學子,為了考上好學校,個個近似眼,看人都看不表。如果沒有眼鏡,連正常的生活都不能夠進行。這是犯錯嗎?這必然是對自己最大的犯錯。眼鏡壞了,就要買眼鏡,就要做手術,接下來手術失敗了,徹底看不見的也不是沒有。無一不說明,奮鬥必然會犯錯。

那我們還要奮鬥嗎?

當然要奮鬥啊,但我們要在奮鬥的時候知道,並不只是奮鬥一條道理,也不能因為我們奮鬥了,就認為全天下只有奮鬥才是正道。其它的都是錯的。奮鬥只是完成一件事兒的一個角度,但並不能代表全部。如果你認為完成一件事兒,只有奮鬥,那是你智商低的表現。

最後:成也奮鬥、敗也奮鬥!你明白這句話嗎?


5月28日更新
這篇我要重新寫,嗯明天就寫!

邦迪藍 22:36:06
我也覺得犯錯是個很重要的事情,犯錯意味著你在做一些決定,在嘗試一些你不擅長的事情,而我已經基本相信走出舒適區、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拓展自己的方式。
我更加相信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因為首先,犯錯意味著不擅長,不熟悉,也就是說犯錯能夠幫助拓展自己的邊界;其次,很多錯誤其實沒有成本的,或者成本很低比如拿快遞走錯地方(今天就是弄混了幾條簡訊),如果我太在意會不會走錯地方,或者出醜,或者陌生人會怎麼看我,在一些方面我可以提升自己(比如提升陌生人對我智力水平的評估),但是因為我消耗了精力和注意力,分散了注意力,其實得不償失。
最後是,錯誤真的是很棒的素材,犯錯迫使你思考,認真思考一些其它情況下根本不會想的問題,從而改變你,讓你變得更好。我在想,就像一個公司的目標是讓產品更好讓這更好那更好,會不會人活著的目的(之一)也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是,錯誤一般都會讓人變得更優秀,而錯誤的影響最終都會消除(可能會要很久),等錯誤的影響消除了,剩下來的是那個人變得優秀了很多,那犯錯其實是一件好事?我越來越覺得是我犯的一些錯誤,讓我和別人不同,讓我在一些方面不會和別人一樣平庸。
昨天回寢室之後,我就開始練講話,希望不要再緊張得說話聽不清;然後找了好幾個陌生的圈子,希望接觸不同的活動(不熟悉的舒適區外面),然後我也做了一些其它的調整。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校正下自己的專註度,以及一系列我覺得重要的性狀


害怕錯誤就是害怕真理 。_黑格爾


看了高票答案,感覺還是意猶未盡,不能盡察其然的感覺。

主語是人,動作是努力,目的是成功,結果是,嗯,犯錯,當然,不想犯錯,所以,不要努力,邏輯上是對的,但是我認為,這個努力,僅僅是一個符號,表示做事情的狀態,真正反推應該是……

先舉個例子

本人學習比較隨便,做事情毛毛糙糙的;現學習有機化學,隨便翻翻課本,開始做習題,對答案,錯,錯,大部分題都錯了;接著,再翻看知識點,概念,構建體系,想清楚每一個概念的應用範圍,特性,聯繫,然後好好讀題,滿分。現在將這個事例抽象化,將動作發生的時間調到無窮小,我們得到了一個模型,從現實生活中得到普遍檢驗並很容易引發共鳴的模型。

兩次翻看課本=努力
第一次習題=失敗
第二次習題=成功

我們有了上面問題的答案,心態(1)、正確的處理知識,利用知識的能力(2)。

我覺得,第二點,完全可以從大量的學習經驗中總結,當然,參照別人的方法論,自己再去經歷,大同小異。好比打flappy bird,沒有所謂經驗,照樣可以打到204。反而,提供了所謂經驗的,沒有冒犯的問一句,大概不繼續超越自己,恐怕就要被別人超越了。

所以我認為,上邊的問題答案是,努力過程中,難免生出驕傲、煩躁等負面情緒,表現了一個壞心態,就會犯錯誤。

應該不是提示我們keep moving 的意思,單純從這一句話來說,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我認為,最好的風險規避措施是樹立好一個中度焦慮的心態(是中庸吧),小小的嘗試失敗,想想失敗的各種不爽,以上。


人之所以放不下也不願意放下執念,是因為執著於自己的存在和認知的意義就是自認為的安身立命的幫助,但是錯了,這是為你以為的活著最好的方式在執著。當勇敢反思自己,看清楚自己的缺陷,才會真正不做錯事,也沒有了懲罰和痛苦。


怎麼點贊同?我怎麼找不到贊同的按鈕呢?


你只要回憶你以前所有錯誤,是不是因為缺乏經驗,是不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就明白了。


成功者犯的錯比一般人多的多。因為奮鬥就要行動,行動之前要做決定,做決定之前要用腦袋想,人不能精確預測未來的事情,所以行動跟未來的情況會有偏差。另外,人成功之後照樣會犯錯誤。比如諾基亞。


人做什麼都會犯錯是全集,人只要奮鬥就會犯錯是子集。


若要奮鬥便一定要採取行動,若是行動就會有所過失。


反過來說做可以不犯錯的事情不叫奮鬥。
的確是這樣啊


簡單滴說,人只要動,就一定會有這裡那裡的缺點。所以你想要做點什麼事情,就必然會有犯錯的地方,完美是不存在的。我把歌德這句話理解為一種勉勵,也就是不要在意那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總有些什麼都不做的人,去嘲笑那些真正做事的人所犯下的不可避免的小錯誤,然後洋洋得意,這樣的人不要去理會。他們沒有犯錯誤,不過是因為他們什麼也沒作罷了。


歌德的這句話本來就是句廢話。他這麼說是因為奮鬥往往被誤以為代表正能量的辭彙,所以庸俗之輩就會認為奮鬥沒啥錯,但常常干出蠢事。所以哲學家告訴那些傻逼們世界上有一種最簡單的辯證法。。。。。。
以後不能少問些無聊的心靈逼湯類的問題呢。


走路多了,遇坑的機會也多了


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深夜看到,對文學沒有研究,但想發表一下見解。
人一奮鬥就會犯錯,問題的關鍵在於,歌德沒有給做對一件事情留任何位置。我們總是錯的,只要我們努力。
所謂努力,我把它的含義展開,也就是行動。人的行動之所以是行動,就在於它不是盲動,而一定是有事先的目的的。我們的努力總是有目標的。那麼,我們有一個目標,然後我們通過行動完成這個目標,那麼我們那裡錯了?
關於行動,我想說,行動總是讓我們偏離自身。這裡引一下康德的絕對命令:「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然而行動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設定一個目的,然後如果我們要實現這個目的,那麼我們就必須偏離我們的目的,實際上這也就是偏離我們自身,在行動中,我們成了我們自己的客體……
關於錯誤,我們可以有兩個時間性的角度,一個是站在過去的角度說:這個行動沒有達成我的目的。一是站在未來:此目的本身設定的就有問題,我們本就不應該為自己設定這樣一個目的。
我想,這兩者都是吧,因為它們在一個更高的立場下是可以統一的。行動總是讓我們偏離自身,然後產生新的意義,由此,行動永遠不能符合我們的原初設想,同時,由於新的意義的產生,我們自身也變化了……
人總是試圖把握無法把握的未來
詛咒般的
人總是改變著
然而任何一個瞬間
人都如此相信自己的立場
……


推薦閱讀:

基因是父母給的,思想意識也是別人給的,那有什麼是純屬於我們自己的嗎?
《查拉圖斯特拉要如是說》要怎樣讀才能讀懂呢?
從現在開始,做哪些事情,到死的時候才會覺得不枉此生?
如果墮胎合法的理由是人可以處置自己的身體,那麼是否沒有對生命的敬畏?
木心說,「說到底,悲觀是一種遠見。 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TAG:生活 | 哲學 | 人生 | 文學 | 歌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