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的魔力在哪?
-上手instagram的一些建議
-instagram的輔助性工具
-instagram跟path和pinterest的對比
Instagram的魔力在於:
第一,它的濾鏡確實很贊,即使隔了多年,也不過時。
第二,上面聚集著大量的設計師、攝影師、明星和其他類型的達人,關注他們相當於打開了新的世界。
第三,藉助於IFTTT等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將Instagram上發布的照片同步到印象筆記、Pinterest、Dayone等工具上,給記錄生活提供了新的線索。
所以,它不只是一個修圖工具,還是一個新的世界。
但因為各種原因,現在不能在大陸直接登陸,所以我們需要藉助VPN實現。
前幾天做了一個手冊,具體介紹了它的魅力和使用技巧,貼在這裡,希望有所幫助。
手冊下載地址是:http://pan.baidu.com/s/1mik2GU8
What
Instagram是一個iPhone上的分享照片的應用,是眼下最火爆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活躍用戶有2700萬-在推出Android版之前就能達到這種規模,實在是驚人的成就。Instagram的使用極其簡單,從iTunes下載(是免費的),註冊,拍照(或者從照片集里挑選現有的),用程序自帶的濾鏡加上效果,分享,然後等待其他的用戶(稱之為IGer)來稱讚(Like)和評論(comment)。高級用戶可以設置各種社交網路的分享,這樣每張照片在分享到Instagram社區的同時也可以分享到Facebook, Twitter,新浪微博(Yes!),Flickr, Foursquare,Tumblr和Posterous。用戶可以選擇完全公開照片,也可以選擇「隱私」模式,僅僅對自己的好友公開照片。你follow的人和follow你的人的列表都是公開的,別人也可以瀏覽,就跟微博/twitter一樣。
Instagram上除了分享照片(中間項),另一個主要行為就是訂閱(follow)其他IGer的照片流(左數#1項),跟RSS和Twitter/微博的模式一樣,對每張照片只有兩個操作:贊(Like)和評論(comment)。在「notice」欄里可以看到三類系統消息:別人給你的贊,評論,或者新粉絲,還可以看到你follow的IGer稱讚了哪些其他人的照片。在評論里可以用@其他用戶(跟微博一樣),還可以用hashtag#來添加關鍵詞。Instagram跟其他SNS一個突出的區別,就是用戶無法轉發圖片,這個產品設計的思路簡單到近乎於固執和不近人情,但卻自有道理,後面會有詳述。
Instagram目前只有iPhone版-所有最新潮的應用剛推出來的時候一般都只有iPhone版,但據說很快就會推出Android版了。Instagram沒有一個功能性的網站,整個社區只存在於移動互聯網上。習慣用網頁的朋友可以從其他第三方網站上瀏覽Instagram的照片(當然,一個真正的IGer是不屑於這麼做的-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web的概念已經過時),譬如instagrid,或者http://statigr.am等。Instagram的團隊把所有注意力全部放在照片的分享上,充分開放了API,把建立網站這種費時費力的下游工作任由其他開發商去完成。基於Instagram API的手機應用和網站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可以提供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輔助性功能。
Why
手機上的應用已經這麼多,幹嘛還要裝Instagram呢?從微觀層面,有三個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強大無匹的分享功能。上述列舉的SNS分享設置囊括了眼下所有最具規模的平台級的社交網路(SNS),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過去十年,總是為照片在互聯網上的歸屬地煩惱,今天是flickr,明天是picasaweb,今天這個被封了,明天那個也不穩定了,今天是facebook photo,明天是Google+。Instagram即時把照片同步到所有這些平台上,可謂一勞永逸。新浪微博的用戶可以在我的微博相冊里看到所有的照片,Facebook的用戶可以在Timeline/Instagram Album里看到我所有的照片(把照片集的access定為公開),世界終於大同了。從我過去幾個月的使用經歷來看,Instagram跟這些平台的同步幾乎完全即時,圖片質量保留得非常好。此話聽起來簡單,要做到還真不容易,另外一個人氣爆棚的應用Pinterest的iPhone客戶端就始終不能做到即時,穩定的同步(關於罄竹難書的Pinterest,後面繼續吐槽)。很多其他的應用無法做到跟境外被GFW封掉的網站即時同步,但Instagram的同步由伺服器在後台完成,不在客戶端完成,所以分享到這些被牆掉的境外網站毫無壓力,不需要國內用戶在手機上翻牆。
說到分享,必須得提一下instagram跟foursquare的妙不可言的同步。在我的foursquare上幾乎存有所有我認為值得保留的各個國家的餐飲娛樂場所-foursquare的商戶資料庫也真是夠強大的,太齊全了。但從foursquare的客戶端上check-in有個局限性,就是用戶必須在商戶的GPS地點附近,距離遠了就屬於off-the-grid,無法check-in。很多飯局上,只有拍照的時間,沒有check-in的時間(check-in這件事,在很多人眼裡還是比較2的)。這是foursquare的產品邏輯-先決定地點,再決定行為(check-in)。Instagram把這個邏輯反過來了,先決定照片(現在的智能手機拍的照片都默認包括GPS的地點信息),再根據照片內含的地點信息決定在什麼地點check-in。所以,我現在通過拍攝照片=&>在instagram里分享照片就可以同時解決foursquare上check-in的問題,而且這個動作可以在離開了地點之後的任意時間點完成,方便多了。
喜愛instagram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是它的濾鏡,有大概17個濾鏡可供選擇,可以達到各種老式卡片機的效果。誠然,很多其他的app也可以提供各種濾鏡,而且各有千秋,譬如Camera+, WeicoiPhone,Hipstamatic,Magic Hour等。對於最好的濾鏡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我覺得Instagram的濾鏡組合足夠好了,反正,這也並非instagram的獨家特長,就算不用濾鏡素顏上陣的照片也很多。
另外一個微觀層面深層次的因素,則是instagram的社區和群體,以及這個群體所代表的一種生活態度。Instagram的主體用戶是喜愛攝影,喜愛用自己的眼光和視角來觀察和欣賞這個世界的人。開發者(創始人就是兩個程序員)傾注了全部的精力來滿足此類用戶的需求。上面說到了,instagram里沒有轉發這個概念,所以,一張照片要想被傳播,其實是不容易的,無法通過大家已經習慣的現有的SNS社區的慣例進行viral promotion(A喜歡B,B喜歡C,B轉發C的照片,然後被A看到了,A也開始喜歡C)。在傳統twitter/weibo的社區里,一個質量普通的信息點可以因為一個偶然相遇的節點(大號V用戶)的轉發而獲得跟自身質量不成比例的影響力,這是此類社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它們的局限性-因為 信息影響力/信息質量 的比例嚴重失衡,而且信息點被轉發後定義發生變化,成為一個新的信息點,失去了跟原始節點的聯繫,破壞了高質量信息點內容的完整性和歸屬性。在Instagram的世界裡,杜絕了轉發的概念後,所有的信息流最後都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照片,所有的讚譽和評論里附加的內容,都集合在原始照片這個信息點,沒有任何流失。這是對攝影者最大的慰藉和尊重,當然也為照片的傳播豎立起不低的門檻。所以,一張照片要達到傳世的影響,只有一條最根本的道路:be really good(下文會詳述如何達到更多的用戶)。
從宏觀層面,instagram的橫空出世,順應了攝影技術的迅猛發展,回歸了業餘攝影的本質。對於一個普通用戶而言,攝影的意義大約無外乎兩個,記錄和分享。我大概從十年前開始用數碼相機拍照,周遊列國時積累了很多照片集。基本上每次長途旅行回來都會拍下幾百張照片,一張張地剪輯,修改,選出50張左右製作成一個精選集,然後添加caption,並且在caption上花樣百出,有全部用搖滾歌名的,有全部用金庸詩句的,有全部用故事情節的,只為了引起更多觀眾的注意(我覺得大多數都沒有注意到,甚憾),然後分享到照片平台上,一開始是flickr,後來是picasaweb,再後來是facebook,有時候caption不能順利移植還得重新寫一遍。。。最後,再群發郵件發給對此可能感興趣的海內外朋友們。這個過程太繁瑣了,最起碼是一整個晚上四五個小時的時間(如果有靈感的話),即使對於我這樣的熟練工也難以持續下去。我還算是在分享照片這方面盡量照顧到用戶體驗的人了,每次分享的專輯盡量不超過50張照片,而且每張照片主題盡量不重複,寧缺毋濫。看到很多朋友分享照片就是把不加剪輯的幾百張原始照片扔到一個網路地址然後把鏈接發給大家-難道還真指望有人看么?有朋友願意分享其實已經是不錯的了,更大多數的單反相機用戶是只聞打雷不見下雨,注意力主要在裝備上(亞洲男性好像都好這一口,似乎手裡不擺弄個狗頭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照片還真沒怎麼見過。
不管對於深度用戶還是輕度用戶,傳統的照片分享方式太麻煩了,那種單反相機-線下編輯-線上分享的路數在移動互聯網把時間碎片化的時代已經越來越舉步維艱了,以致於我們都快要失去了攝影的樂趣。我幹嘛要拍照?因為我希望有人喜歡我的照片。如果別人看不到我的照片的話,這些令人頭暈目眩的硬體器材指標,各種攝影技術行話,各種分享平台粉絲之間的口水大戰,就都失去了意義。而Instagram就專心致志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讓用戶捕捉瞬間的心情和靈感,以最便捷的方式把自己眼中的世界即時分享給儘可能多的用戶群。
分享的問題解決了,可照片的質量呢?鄙夷單反相機的IGers能拍出好的照片嗎?在iPhone4s八百萬像素和iOS設備Retina高清晰度顯示屏的支持下,Instagram上的照片足夠清晰,質量足夠好。iPhone4s本身的相機智能水平已經很高了,在大多數情況下的自動調光和對焦都處理得不錯。IGer可以把精力完全放在構圖上,不需要擔憂其他的技術細節,譬如white balance, contrast, lighting等。我一直不是一個技術流,我拍照以感覺為主,構圖是我最在意的環節。我也許說不出來感光度和快門速度的細節,但我有自己觀察這個世界的角度。曾經一度考慮過用RAW格式,但覺得太耗時間,而且說實話,現在iOS平台上圖片處理軟體太發達了,除了構圖以外(這個也可以通過cropping來修正)的所有照片元素都可以被調整,真沒必要在其他細節上花過多的時間。
How
讓照片獲得關注有三種途徑:1. 通過你的粉絲;2. 通過hashtag;3. 上熱門榜/Popular Page。粉絲的前期積累就看個人RP了,當前Instagram上的中國人很少,大部分處於殭屍狀態,即使在亞洲內比較也遠不及日本和泰國的用戶活躍。看那些歐美用戶,動則一個十幾歲乳臭未乾的小傢伙就是幾百個粉絲,讓我很不平衡。我勤勉耕耘了兩個月都沒有過百。。。目前最活躍的粉絲都不是我身邊認識的朋友,都是以前不認識的IGers。通過hashtag,即#,來獲取關注是非常必要的,對於粉絲很少的用戶的照片關注度會產生質的飛躍。我一般是這樣:在網上定期搜尋一下最熱門的Instagram tag,把十幾個對我的所有照片都適用的事先寫好,放在iPhone的備忘錄里,上傳了照片之後馬上在第一時間(動作一定要快)從備忘錄里把這些tag粘貼到評論里。幾乎是瞬間就會有like進來了,然後在一個小時內逐漸達到10-30條的規模,12個小時後老照片上的新增加like數量就很少了。Instagram里信息的衰變期很短,最熱門的tag里的照片出現在首頁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分鐘,在這一分鐘里會有大量的用戶(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有可能看到你的照片,等這張照片被擠到第二頁後它的潛在觀眾數量就下降了幾個數量級。Instagram規定一張照片的tag不能超過30個。除了那一套很寬泛的標籤外,我還會根據照片的主題貼上更加具體的標籤,譬如#798。上熱門榜是件讓人糾結的事情,貌似極難。根據一些用戶的反饋,如果在一分鐘之內達到20多個的like,基本上肯定能上熱門榜,一旦上了熱門榜,潛在觀眾就變成了整個Instagram社區,而且會存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一般會給照片帶來幾何級別的like增長,達到好幾百甚至上千。
有幾個比較好的攝影/圖片工具值得推薦,跟Instagram在一起使用威力非常強大:
- Squaready,把照片變成方形框,而且底板變成白色。Instagram的底板是白色,如果選用的照片是橫幅的話,會在上下兩端留下黑色的margin,影響效果;另外,Instagram本身只能接受橫幅照片,不能接受豎幅照片。這些調整都可以在免費的Squaready完成。
-Camera+,很多不同的濾鏡,對Instagram現有的濾鏡組合是非常好的補充,有些濾鏡非常獨特,效果驚艷,譬如So Emo和Overlay;界面極其方便,可以很便捷地搭配Scene和濾鏡的組合,查看不同效果;有連拍和防抖功能,比iPhone自帶的拍照功能強
-Hipstamatic,獨樹一幟的懷舊相機鏡頭和相紙的搭配創造出非常有feel的照片,在Instagram之前是2010年The App of the Year by Apple(Instagram是2011年的獲勝者),可以把拍的照片導出來,但不能對用非hipstamatic拍攝的照片進行編輯,略為遺憾。
-Snapseed,iPhone上的Photo Shop,神器級別,要5-6美刀,但對於有追求的業餘攝影愛好者來說絕對值得。界面方便,速度快捷,效果豐富而全面。
Which
跟Instagram基本同期湧現出來的其他照片分享app還有以下幾個,順便也說一下:
-Path 2,關注用戶不能超過50。。。好吧,就因為這一點,足以打消我的任何興趣。Path 2是分享整個生活的,不光是攝影,雖然它的濾鏡也很齊全。我總覺得在Facebook推出了Timeline之後不知道Path 2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它的界面展示非常有創意和視覺衝擊力,但也僅此而已。
-Pinterest,從很多數字來看,Pinterest比Instagram還要火,用戶數增長還要快,國內已經有三十多家山寨版了。可悲的是,它的iPhone客戶端是我用過的最爛的客戶端,沒有之一。基本界面跟Instagram類似,但上傳屢屢失敗,屢屢發生重複上載的錯誤,用戶界面信息從來都不能更新到實時狀態。Pinterest可以轉發,可以like,可以評論,照理說應該具備被Instagram更廣闊的傳播途徑。但從我的測試結果來看,對於同樣的照片,它並沒展現出比Instagram更勝一籌的傳播能力。
-Hipstamatic,從某種程度上Hipstamatic也是Instagram的競爭者,它也有自己的一個社區,但Instagram可以兼容Hipstamatic,而Hipstamatic不能兼容Instragram,所以,誰是主流選擇也很明顯。
原文地址:http://guizishanren.com/posts/2012/03/instagram-photography-and-sharing/
- 時機的最佳把握。
- 時間流的成功運用。
- 成功引導用戶的行為的界面設計。
- 激勵用戶的特色功能設置。
- 自身極簡與API的開放。
- 移動為核心。
詳見:http://event.geekpark.net/read/view/155527
instagram女性用戶比例越7成左右,所以說她們是推紅instagram的主要力量,就像pinterest一樣。
- 我們都愛視覺美:它的濾鏡設計無出其右,尤其對於女性使用者,不需要太多技巧就能拍出有質感(高逼格)的照片。
- 我們都愛曬(分享):強大的開放性讓instagram接通世界多個國家的流行社交平台,在APP內置facebook, twitter, tumblr, flickr, 4sq, 新浪微博,日本的mixi, 俄羅斯的VKontakte, 同時非常多的API的介面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比如通過ifttt分享到更多平台。如何分享給數個twitter可見我另一文章:如何增加instagram的粉絲?
- 我們愛追星:最開始引領instagram爆火的就是走視覺系的明星,比如影視明星和模特們。
- 興趣群組多:
- 屌絲可逆襲:普通人也可因為玩手機照片而獲得更多關注。
我的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lawrenceim
作為一個社交媒體從業者,instagram現在已經取代了微博、微信,成為我個人social media中最重要的陣地,以下聊一聊個人感受:
1、社交媒體原始驅動:社交媒體為什麼會誕生,因為它符合了人類內心的渴望:「我很孤獨,我需要關注。」在數字世界裡,屏幕上蹦出來的各種小紅點和提示就是社媒中的互動,對於點贊者來說這是「朕知道了」,而對於被贊者而言這意味著「我被關注」,在按掉它的同時內心也得到了滿足。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贊,我們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平台,微博是大號的戰場,在微博上一個普通人想紅首先必須有優質的內容,其次還要有其他強勢大號帶路;微信朋友圈對於普通人而言可以得到更高的互動率,即使是在微博最鼎盛的時期,我的微博賬號獲得的互動也沒有微信朋友圈的互動高,這也是為什麼普通人的社交慢慢從微博轉向朋友圈,而微博上只剩下一群強勢大號依然活躍。然而基於熟人社交的微信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你的互動永遠無法突破好友上限,普通人的微信里幾百個好友無法獲得上千的贊。instagram讓我看到了突破好友上限的可能性,普通人只要有優質內容,也有獲得成千上萬個個贊的可能。
2、關注原創內容取勝:instagram獲取信息的模式只有兩種,第一feed信息流,第二hashtag標籤,沒有轉發和分享,因此每個用戶的內容都必須是原創的,推廣的方式只能是獲得更多的粉絲和打上更多相關的標籤。那麼無論是從標籤頁獲取內容還是從信息流獲取內容,得到贊的第一標準必須是內容質量,你的照片棒棒噠,我就會點贊,並且在心裡大喊NB。說到這裡有的人會問了,那我領導老師七大姑八大姨發了張熊孩子的照片我不點贊嗎?IG作為社交媒體自然也包括人情社交這部分,然而對於牆內的中國用戶而言,這點既是劣勢又是優勢,劣勢在於你的互動中少了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那部分,而優勢在於我再也不用在社媒中再去做那些違心的人情社交,因為這是一片專註個人喜好的凈土。
3、發布時間:我發微博和朋友圈都有點職業病,必須挑互動量高的時間段,對於我個人賬號來說互動高峰都在晚上,這時發布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密集的互動,但持續時間很短,有時錯過了互動高峰就擇日再發。instagram基本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用戶來自全球,你睡覺了地球對面的人正在刷手機。但如果你想儘可能多的獲贊,那最好在早上起床的時候發布,這樣你可以有一整天的時間維護內容,跟粉絲互動,同時IG上內容的互動周期基本在12小時,過了這段時間互動就漲的很慢了。
4、交互簡單訴求明確:越是簡單的東西越容易上癮,國內的app趨勢是將原本簡單的app集成為一個portal,各種功能全部通過一個app來完成,比如微信;國外的app相對更簡單,聊天、發推、發圖要通過不同的app來完成,這也是國內和國外的不同之處。然而有了微信這個複雜的超級app之後,想在某個領域更專註就成了每個人不同的需求,我喜歡發圖,我就集中火力在一個圖片分享平台。在instagram上,用戶能做的就是發圖、關注、點贊、評論,需要看得頁面只有三種1、信息流;2、標籤頁;3、個人主頁,個人獲取興趣的時間成本更低,不用花費很多精力就能找到我想看的內容。
5、開拓視野忘記眼前:這點相較之前有點主觀了,作為一個普通上班族,我的生活也是千篇一律的,每天為相同的事情煩惱,如此幾年毫無變化,總是想著逃離這種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迷上了網遊,讓自己進入另一個世界,instagram就是我的網遊,當我早上餓著肚子擠地鐵的時候,看看那些把早餐做得出神入化的的人;當我選題沒靈感的時候,看看那些用無人機拍極限運動的人;當我發愁這個月kpi又沒完成的時候,看看那些努力在IG上發廣告的人。想忘記眼前的煩惱,去看看世界,instagram就是世界為你打開的那架望遠鏡。
最後安利一下我自己的instagram ID:Bun_nyxu如果是一位攝影人,就可以很輕易的理解Instagram的攝影氛圍不是隨便山寨個功能相同的產品就能營造的。而lomo文化引領的當代攝影所傳達的生活態度,則是Instagram的靈魂所在。
起初對於這款app的喜愛在於,總能瀏覽到很多高質量的圖片,為此驚嘆不已;進而發展為,能夠高質量的處理自己的圖片;然後發現,簡單的社交機制,也就是關注、評論和點贊能讓朋友圈迅速擴大,同時用戶也能從中獲得樂趣與滿足感;最後還包括能方便的分享到第三方平台。而後對這個軟體愛不釋手,也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首先,作為一個圖片處理軟體,它的濾鏡質量很高,將用戶的圖片渲染的恰到好處,即使是裁剪之後,也不會對圖片的質量造成影響。(除了技術很到位以外,我真的認為這和它們的工作人員的藝術水平也有一定關係。)
然後,作為一個圖片分享服務,它從拍照到選擇濾鏡到一鍵上傳分享,僅需三步的線性流程及其簡潔方便。調查得知,它上傳照片並不是在點擊上傳按鈕後才開始進行上傳操作,而是在用戶為圖片選擇濾鏡的時候已經開始了上傳的工作,從而縮短了等待時間。
最後,作為一個圖片社交應用,它評論、like、關注的操作單一但目的明確,一切都是圍繞用戶所發布的圖片,簡單的功能與信息呈現,避免了用戶在複雜的社交領域對信息進行過多的處理與思考。
很奇怪,instagram並未做過多的營銷與推廣活動,卻能如此之火,這真的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確實我也思考了很久。也許,在早期instagram積累下來了一批老用戶,當它支持分享到twitter等第三方社交平台的時候,這些用戶終於找到了同伴,在圖片的分享上獲得了更多的樂趣;而分享,也使得這個應用的用戶迅速擴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款軟體似乎始終都沒有偏離最初的設計初衷與目的,它提供的仍舊是優質的圖片處理分享服務,而我認為,這也最終推動instagram本身成為一個優質的品牌。這個品牌似乎也就成為了高質量、高品位、具有氣質的代表,那麼也必然會有越來越多承認自己品味非凡的用戶聚集到這裡。
那麼我覺得在它有了足夠龐大的用戶基礎以及足夠響亮的品牌之後,也許能喚醒更多的商業模式,目前已經有了一部分商家在instagram上面活動,發布相關的圖片,也就是廣告,進而獲得眾多的關注、評論、like。
說到這裡,我想到了一些關於評論、like的問題,簡單談一下個人看法與設想。為什麼商家會選擇instagram進行合作,商家又能從這裡的用戶身上得到什麼?首先在instagram無形中成為高質量圖片處理分享的品牌之後,若想在其上面獲得一定的like與關注,本身就代表圖片內容是有一定水準的,而這樣的圖片作為廣告而言也無形中提高了商家的品味與氣質,自然會吸引一部分用戶;其次,like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廣告,周圍用戶的喜愛比直接在廣告上大談產品的好處要更具優勢,從而也幫助了商家在instagram中的宣傳。那麼設想一下當獲得了一定數量的like以後,商家又能從中獲得什麼呢。我一直覺得,facebook所發明得like功能,是極具價值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商家通過like其實能深入挖掘許多的信息,可以從中發掘對某件產品感興趣的用戶群體特徵,甚至是某個用戶的喜好,繼而可以深入的做到針對某類群體或某個人的精準營銷。當然了,也許商家從instagram上獲得的商業價值與商業模式遠遠不止這些。
最後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國內並未出現類似instagram一樣成功的應用。當然,除了instagram本身,它所出現的時機也恰到好處,當時twitter並不支持發布圖片。那麼,排除時機這個因素,到今天為止,國內的圖片處理加分享的應用也不在少數,但似乎大部分的軟體追求的並不是極簡以及功能單一,要麼就是在本身的社交平台上加入處理分享圖片功能,要麼就是在龐大的處理圖片軟體中加入簡單的分享至第三方。
前者使用戶花費絕大部分精力去關注社交圈子,處理社交信息,圖片只是附屬品,甚至是一段文字後的畫龍點睛,對於圖片處理的質量並不關心,亦或是用專業的修圖軟體去處理,更注重的是一段信息的傳播。後者則要在處理圖片上加入眾多的技巧與功能,對圖片本身儘可能進行修飾,拍照處理上傳的功能簡單與否則不再重要。
以上種種,是我對使用instagram之後的簡單的看法,歡迎指正和補充。
喜歡上一樣東西不容易,而能夠長久地迷戀它則更為難得,畢竟在如今這個感情似乎都變得好似快消品的時代還能擁有沉迷於某些事物的熱忱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我和instagram的初次接觸大概是在去年八月份。一開始主要是被這個app里高質量的濾鏡所吸引,隨手拍張照片再應用一下內置的濾鏡,瞬間感覺照片變得文藝起來,那種體驗和使用美圖秀秀的感覺實在大不相同。可以說ins是一款專註細分市場並做到極致的優秀應用,目前社交平台上的用戶需求那麼多,文字啊圖片啊視頻啊音樂啊什麼都想要和朋友分享,可ins卻只允許發送圖片和視頻,而且還只能發正方形的(當然後來發現很多第三方應用可以進行裁圖和視頻保證你仍然能夠發布不規則圖形的作品),一開始會感覺特別不習慣,可是用了一段時間後,竟然對這款app產生了依賴,每天不po一張圖就渾身不舒服,感覺已經開始利用ins作為生活記錄了。Ins的一大優勢在於發布的圖片基本上能夠保證高質量,不會像很多應用一樣縮圖,使圖片看起來會變得不那麼清晰,這也是我放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原因。因為是一個專註於圖片分享的應用,所以基本上是圖片為主文字為輔。圖片能夠傳達的東西和文字比起來更加豐富,也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據說人的眼睛有5.76億像素,當你認為言語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見聞,或者僅僅是因為懶得去發表長篇大論抒發內心的感受,這時只需藉助一張用心拍攝的照片,千言萬語都蘊涵在一個尺寸為640X640的方格中。
起初我主要關注的是一些粉絲十萬或百萬甚至更多的明星和系統推薦的攝影師,並沒有體會到其作為圖片社交應用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互贊、互評以及互fo等行為,我在ins上認識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國內的、海外留學的、日本的、印尼的、加拿大的、墨西哥的等等,我發現這些人當中有一些真的非常熱情,從認識到現在,幾乎會給我上傳的每一張照片點贊,有經常給孩子做美味又可愛的便當的nico姐姐,有喜歡王菲、陳慧琳和瀨戶當麻自己養了一隻名叫Fuji的鸚鵡的keiko姐姐,還有堅持po動漫圖片的動漫達人dondake……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特點都反映在他們發布的圖片中,雖然不曾見面,但當我將他們照片下方灰色的心形點亮成紅色的時候,恍惚間有種自己正參與到朋友們的生活中去的感覺,其實想想即使是真實生活中的朋友,我們和許多人的關係也僅僅靠著朋友圈點贊這一行為在維繫吧。當然也有遺憾的時候,比如去年年末認識的lizebf姐姐某一天突然從ins上消失了,還有最近發現二次元同好jane_gin的帳號竟也顯示為空。那一刻猛然發覺其實自己和網路上所交朋友的關係是那麼脆弱,即使彼此常常在照片底下互相關心噓寒問暖,像真正的朋友一樣愉快地閑聊,可是一旦這個帳號消失,你們的關係會一下子斷得徹徹底底,你沒有對方任何其他的聯繫方式,彷彿你從未和他相識,如果不是曾經的評論還顯示你@他的內容(對方的回復已消失,點擊用戶名會提示該賬戶為空),你甚至找不出你認識對方的一絲證據。他們就這樣無聲無息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而我竟還擔心著他們是不是出了什麼狀況,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喜歡發不同時刻卻同樣美麗絢爛的天空的lizebf姐姐發過的一張和兩個兒子一起玩雪的視頻,笑起來是那麼好看,可是溫暖的笑容我是再也看不到了呢。好在如今在這樣一個月活躍用戶超過3億的平台上想要擁有新朋友並非什麼難事,那些曾陪伴你一段時間的人就默默地放在心裡吧。
玩ins越久,就越感受到攝影之美。
攝影關乎生活,關乎一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在我follow的賬戶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賬號,有個賬號的主人(@keiyamazaki )幾乎每天都會發她做的早餐,乍看很相似卻在食材上有所變化,那些早餐精緻到我都不忍下口:
有一個(關注了太多人一下子找不到了QAQ)會發布各種各樣關於建築的照片,讓我了解到建築設計的美妙;
有一個(@d0125)大量地運用黑白攝影,黑白攝影幾乎全部是對於光與影的應用,剔出了色彩這一抓人眼球的因素,只剩下看似單調的黑白兩色,而這卻對攝影師的構圖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還有一個(@monchouchou)發布的照片具有濃厚的日系風格,略微的過曝、虛焦、低飽和度等技巧的應用使得所有照片風格一致,看起來清新淡雅、賞心悅目:
正是長期欣賞這些攝影師、藝術家以及業餘攝影愛好者的作品,讓我逐漸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開始自學Photoshop(事實上我認為將照片使用PS處理過後再上傳到ins上違背了該軟體「即刻分享」的初衷,但是為了發布的照片的高質量和美觀,有時我又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開始看一些攝影類的圖書及雜誌,還開始研究手機上的各種修圖 app,甚至為了能夠使用一些App store上獨有的app而換了一個蘋果手機(換的是國內都停產了的5,相對便宜,當然同時也是看中了iPhone拍照的性能),我當然不敢自稱攝影愛好者,充其量只能說是喜歡上了手機拍照及後期修圖。我想做的是想在有著諸多限制的手機攝影範圍內拍攝出質量較高的作品,首先攝影的內容極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遇到了打動你的一瞬間,最好毫不猶豫地將其用相機記錄下來,哪怕時間倉促、拍攝的不是很好,但那確實是打動你的時刻,而能夠直指人心的作品一定是有意義的。其次後期也很重要,後期就像是給照片化妝一樣,你可以選擇素顏示人,但如果化妝能夠提升個人的魅力為什麼不去做呢?有時候稍微地調整一下照片的明暗、色調等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驚艷效果,或者一開始沒有想好如何構圖的話利用後期裁剪也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雖然ins本身提供的濾鏡已經很強大了,但是用久了還是感到些許厭倦,尤其是整個平台上充滿了雷同的ins風格的照片之後讓我不得不尋求其他不同風格的濾鏡。於是利用眾多強大的圖片美化app,我成功地拯救了不少已被我列入廢片之列的照片。
自從患了ins依賴症以後,我走到哪裡都會更留意四周的人物和景物,非常渴望捕捉到轉瞬即逝的美麗場景,我觀察過各個時間段的天空,醉心於夕陽和晚霞,我開始留心身邊的各式植物,以及不同天氣狀況下它們的狀態,在進入高層建築時總是想辦法走到窗邊去看看在不同的角度所能瀏覽到的城市一隅的俯瞰圖。總之,自己時刻處於一種「希望收集到儘可能多的素材」的狀態中,尤其是去了新的地方,特別是景色優美之處,自己會立即變成「拍拍拍」的模式,完全停不下來。每一次出行回來發現手機里存了好多圖就會特別興奮,迫不及待地挑選出比較有潛力的開始耐心地修圖,好像在精心地包裝一件珍貴的禮物。有時候對同一風格厭倦了,便會絞盡腦汁地思考有創意的構圖或者調色,力求每一張照片都能充分展現和它自身內容相符合的魅力。就像有些人(包括我)不美圖決不發自拍一樣,現在更是不修圖不敢上傳照片,上傳原圖對我來說就像讓自己的照片「裸奔」一樣,因此每次必定要把它打扮得美美的才敢展露給大家。我大概也已經患上了不修圖會死的強迫症吧。
差不多就寫到這裡了吧,突然想起來年初的時候我還寫過一篇蠻長的《Why I am into Instagram》,對,沒錯,是英文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大概就是當你真的很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會想用各種方式來表達你的喜愛吧。最後吐槽一點,因為某些原因ins被封以後只能用VPN登陸真的超級不方便啊,真心期待儘快解禁!另外這只是一個只能發圖的軟體而已請不要視其為洪水猛獸好么這樣子我還怎麼和國內的小夥伴愉快地玩(dian)耍(zan)啊!!!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我只是一個很喜歡instagram的普通用戶而已,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像這樣放出別人的照片算不算侵權......
最後附上自己的一些作品,以及ins賬號:@lavida327zq,順便求贊~
回頭看自己的照片時,有種平淡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的感覺,讓你更熱愛自己
個人拙見:
1.instagram的濾鏡簡潔 出彩,適合剛入門愛修圖片的人
2.適合愛拍攝但沒有單反的人,用手機便能拍出類似於單反效果的照片
3.是許多國內外優秀的照片的分享軟體
4.追星一族(國內外)和某些人的社交圈子在instagram。
最後附一張本人用instagram拍攝並處理的照片。能把背景處理成這種黑色我也是蠻驚喜的,但前提是照片原色調的背景也是黑色系。
攝影只是我的業餘愛好,我並不是攝影專業,處理照片這方面也沒有很深的見解。以上純屬個人拙見,有不妥之處望指出,不喜勿噴 噢。
回答問題:
- 內容質量高。
- 內容單一有益於專註圖片本身。
- 濾鏡好用,對於攝影水平普通的人來說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美化照片。
歡迎關注我:bunnyofmoon
內容主要為:好吃好玩好風景,拍人拍物拍貓咪!
以下圖片來自 Instagram上的 bunnyofmoon
1、方畫幅容易構圖,大幅度降低了拍攝好照片的門檻;
2、濾鏡非常優秀,大幅度提升了出好片的機率;
這兩點,是工具性的功能,已經做到極致,但並不足以病毒式流行。所以有:
3、簡約的社交關係,只有贊和評論,維持了極其乾淨的timeline。
4、攝影是一種感情消費,展示美,展示情感,是人類的本能。
所以做成這個產品,需要:
對攝影的情感和社會化需求有精確的洞察;對攝影的美學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所必需的精湛的濾鏡技術;對社交產品的功能有節制的開發。
這三點都不是一般產品能做到的。情感洞察和功能上的節制,尤其無法模仿。
而造成其風靡則還需要加上:正確的時間點。
總之,是外表和內涵兼具,他人無法copy的經典之作。魔力就是濾鏡基本滿足大眾審美的需求,上傳分享方便。
我的ID:chocolor,目前1721人follow,至少幾百個莫名出現的殭屍粉。。。
其實instagram最大的魔力不在於改變了與之相關的營銷方式,催生了發一條廣告30W美金的網紅們,隨之而來的還火了一片intagram同款:從服裝、飾品、小眾包包到奇怪的鞋履。而是在於它對線下消費場景也有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不明所以的在不怎麼好吃但是好看的網紅店前排成排還不算,有marketing公司專為客戶打造「網紅店布置套餐」,連糖包都挖空心思被寫下每日箴言或心靈雞湯,就為了不經意地吸引大家拍照傳Instagram:「Woops, this is sooooo cute/moving!」 牛排店Boston Chops打算做有特殊打光效果的「instagrammers專用桌」,還有店說要給客人擺上凸顯氛圍的LED、自拍桿、手機廣角外掛鏡頭的。
微信微博也是一樣。我們在聊很多項目的時候,從實體店到線下展再到舞台劇,基本凡是跟想要吸引流量的實體空間相關的項目,都在各種開腦洞地思考如何在布局上能夠『』不經意間」轉化迷妹拍照發朋友圈。除了對視覺的追求,也有項目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來打造一個「沉浸空間」。照這樣的趨勢,對視覺、策展的人才和第三方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它的魔力來自Polaroid(寶麗來),台灣叫做「拍立得」,著名的即時成像相機。Instagram就是以它為原版設計的,遂風靡流行。在智能手機上Instagram可以更加完美的完成寶麗來的「拍立得」功能,社交的補充也完美了它的吸引力。這個機會遲早會被人發現,但Instagram是第一個把它做了出來。
加了標籤後,我能得到別人的贊,雖然不多,但是微博上基本得不到贊,還有因為身邊的人不用,感覺這是屬於我一個人的地方,還有就是可以關注一些外國明星
個人感覺,Instagram 提供給人們一個相對平等的世界。在這裡,彼此卸下任何的偽裝,自由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我在假設,如果instagram Posts are private選項後面添加一個 許可權選項為 只可陌生人查看照片,互相flower的人不可查看回是怎麼樣?因為有時候人們在熟人面前會維護自己的形象,但是在陌生人面前卻很放得開。是否這樣會更激勵用戶展現自我更隨意呢?
還有看到video很多都是美拍做的,希望instagram不是直接套用照片的濾鏡給video,可以多下一些功夫。O(∩_∩)O
我的理解,Instagram 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審美水平。有這種態度和水平的好玩的人及他們的生活。
每天看壕的生活成為我奮鬥動力
推薦閱讀:
※有沒有在instagram上發現一些令人看了很氣憤的?
※李鍾碩ins賬號里0206什麼意義?
※女神關注了自己的ins以後的第一張照片應該怎麼發才顯得不過於表現自己而又得體。?
※Instagram 里為什麼會有陌生人為你的圖片點贊?
※如何只用 Instagram 拍照保存在手機里而不發出去?
TAG:Instagram |